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教育资源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1新制度经济学
以科斯和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先于企业产生,为节约教育成本,必须界定产权。最佳产权界定是通过建立契约关系自愿达成的,产权维护需要制度支持,政府由于其规模经济和强制权威的原因可以降低产权维护的交易成本,人成为组织的人、制度的人,制度变迁是各种组织之间互动的结果,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利润机会。交易成本和产权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交易成本包括为了达成交易而发生的事前准备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和执行成本。交易成本决定了教育机构的边界,具体说来就是一个教育机构选择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和经营规模,取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比如有的机构是公办,有的教育机构是公办,有的是民办,有的是中外合作等。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由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要素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参与竞争的环境等四种因素单独或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决定竞争优势。此外,政府和随机事件能以特殊方式改变竞争者的竞争优势,并使整体竞争格局发生变化。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组织或者机构参与竞争中是否存在优势不仅受内部条件的影响,还受外部环境的制约,所以一个国家要想在教育服务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就不得不充分利用并创造一切合适条件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时政府在教育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各个国家的教育服务贸易政策都会受政治影响,教育服务贸易的政治敏锐性非常强。除此以外,教育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还有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全球一体化等。
3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与结构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提供方式和内容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四个方面。跨境支付是指从一个成员国向其他成员国提供支付,享受服务者通过跨境的方式支付服务费用,表现为远程教育、函授教育、虚拟教育机构、教育软件等,境外消费是指一成员国居民移动到另一成员国境内享受教育服务,比如出国留学和培训等,商业存在是指一成员国在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教育服务,比如地方分校、合作办学、培训机构等,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国的服务者进入并暂时居留在另一成员国境内提供服务,比如外教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程度,在教育服务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对外政策,在上文提到的四种方式中,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格局以境外消费方式为主,境外消费以留学教育为主要形式,境外消费进、出口规模迅速增长,而且呈现境外消费贸易逆差现象。
作为WTO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协议框架包含总协定、附件和各国减让表三部分。各国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要按照不同的服务行业分门类地做出承诺,并列入各国服务贸易减让表,同时允许各国依据国内立法对有关服务的开放做出限制和保留。目前我国在商业存在及自然流动上有较多的限制,境外消费是承诺最多的方式,自然人流动是限制最为严格的一种,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比国民待遇方面的限制要多。之所以我国做出这样的承诺模型,是因为教育服务贸易关系到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必须保护好我们的教育服务产业。
受教育资源的影响,教育资源丰富的国家是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国,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国家是主要进口国,这类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如中国、印度及非洲一些国家等。目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以境外消费为主,表现在人员数量上出现了较大的贸易逆差,我国教育服务进口总体上是大于出口。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求学者众多,加之我国教育资源相对较弱,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求学者有了经济能力出国深造。
1当前高校创业学院典型模式
1.1温州大学创业学院模式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说,研究和认识地方高校创业学院运作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温州大学创业学院创办于2009年6月,笔者认为该校创业学院模式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具有示范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创业学院的主体地位,该校明确创业学院是一个实体部门,是专门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创业实践与创业研究等工作的主体机构;二是建立健全创业学院运行机制,该校创业学院具有健全的组织机制,根据学院运行需要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创业学院有力运行;三是主动对接地方创业教育资源,该学院积极吸取地方创业文化,整合地方创业教育资源,开创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温州模式”,有效促进了该校创业学院的发展。
1.2西安外事学院创业学院模式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这类高校办学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走在了前列,成为其他高校学习借鉴的范本。西安外事学院在全国民办高校中较早设立创业学院,成立于2009年5月,现已形成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帮扶+风险投资”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典型示范意义。该校创业学院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服务对象多元化,其不仅为在校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而且还服务于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业务骨干;二是课程体系多层次,该学院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丰富多样的创业课程,其教学模块分为普适教育、重点培养和精英教育三个层次;三是实践孵化多渠道,该学院实践锻炼模块主要包括四大实践基地,分别为:来比西餐厅、阿里巴巴服务站、网易大学生实践基地和业务呼叫外包等,有效促进了创业项目的孵化。
1.3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模式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院校。实用、高效、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特点,这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成立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正式成为二级分院,现已成为一个集教学、实训、销售、培训、仓储、快递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教育和实战平台。这所创业学院在高职院校中具有典型示范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业与专业联系紧密,该学院所培养学生大多属于工商管理类,如所开设的电子商务创业班,分别来自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四个专业,而且其创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基地建设等都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紧密结合;二是规章制度健全完善,该学院在组织机制、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基金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保障了创业学院的健康发展;三是承担创业教育探索和示范的特殊使命,该学院在为全校创业师生提供平台支持的同时,还承担着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创新以及带动学校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2创业学院发展的基本要求
2.1夯实条件保障创业学院平台的建立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和保障。首先要树立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的理念,建立健全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支撑,特别是应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专业的支撑,因为“脱离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会停留在单纯的技能和操作层而,让创业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次要推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和吸收校内外创业教育师资资源,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创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此外还包括高校在机构、人员、场所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创业学院高效运作。
2.2完善运行机制创业学院需要完善的运行机制,否则会影响学院的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组织机制,设置专门组织机构,包括创业学院行政机构以及理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等业务机构,负责创业学院日常管理、政策制定、工作规划、课程教学、师资建设、创业实训等事务。其次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创业学院规范运行保驾护航。创业学院虽然与其他二级学院有所区别,但也涉及教学、科研、师资、基地、考核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必须加强运行制度建设,为学院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创业学院总体运行情况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进行考核,以科学细致的考核机制推进创业学院运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2.3这就强调了高校创业教育要结合实际、办出特色,推进创业学院也应该注重特色发展。首先要注重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特别是将创业学院的创办和发展与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优势以及地方资源等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创业学院;其次要着眼于创业精神培养、创业知识传授、创业能力锻炼“三位一体”的教育要求,结合社会需求、师生特点、教育资源等实际情况,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考核评估等方面不断创新创业学院人才培养体制,这是推进创业学院特色发展的关键所在;最后要注重总结和凝练运作经验,当前创业学院总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及时总结凝练和提升固化发展中的经验做法,有助于创业学院的规范运作和特色发展。
第一篇:幼儿教育本土资源的开发
一、信息交互,盘活家长教育资源
幼儿来自不同家庭,其家庭教育因家长具有不同的职业背景、知识专业、个性特长而呈现不同的优势,形成各种独到的育儿经验。我们通过家园信息交互,盘活家长教育资源,使这些优势和经验通过协调整合达成共享。具体办法是:各班通过家园交流手册、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方式,一方面将每月活动主题向家长通报,以求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请家长介绍自己所长和在亲子互动中的经验,通过整理汇集,形成家长教育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选择那些具有普适性且受幼儿喜爱的教育资源分别实施。实施中与家长共同设计活动方案,请他们进园参与活动过程。例如,为让幼儿了解独具攀枝花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苴却砚(苴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被世人称为“砚中珍品”“砚中瑰宝”“砚中奇品”),我们请从事苴却砚加工的家长结合视频给幼儿讲解有关苴却砚制作的过程,并带孩子们参观苴却砚制作现场。我们还请从事旅游业的家长以故事、画册、视频及实地旅游讲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米易望月楼、龙潭溶洞、红格温泉,以及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兵南征,渡金沙江的五月渡泸遗址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请家长指导孩子们开展“小小导游”的游戏。我们还利用家长资源,和孩子一起走进田间地头,采摘瓜果,帮助孩子们了解植物生长过程,认识各种瓜果。
二、就地取材,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是幼儿熟悉的场所,它带给幼儿不同的信息和感受,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成长经历,发展社会意识和社会情感。我园地处攀枝花市炳草岗,它是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阳春3月,我们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开展了“我家和我家附近”的系列主题活动,比如:带领孩子参观社区内“金色攀枝花”博物馆,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一个个展区,用自己的眼睛感受攀枝花自建市后4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孩子们看到一幅幅熟悉的场景图片时,他们会欢呼雀跃;当看到攀枝花未来建设的蓝图时,他们会发出一声声惊叹。攀枝花素有“桥梁博物馆”的美称,就在孩子们家的附近有横跨金沙江的单塔斜拉加T型钢构筑成的新型桥梁———炳草岗大桥,有全国最大跨径的钢板箱型拱桥———渡口大桥和钢桁拱桥———密地大桥。丰富多样的社区资源,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密切了幼儿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幼儿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周围的生活,轻松愉快地了解社会,增长见识。
三、师生互动,捕捉生成性资源
幼儿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会在游戏性活动自然再现。我们在师生互动中敏锐地发现其价值,并成功地捕捉信息,将其转化为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在《我家附近的春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寻找春天后无不得意地说:“我和爸爸、妈妈到米易参加了“三花节”,找到了春天,我看见了桃花、梨花、油菜花。”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个信息,收集了米易“三花节”的宣传报道和画片,生成了“到米易看三花”的系列主题活动,诸如“春游米易”、“说说三花节”、“画三花美景”,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活美,发展创造力。再如:在大班“大山下的城市”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观察攀枝花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图片时,嘴上念起了在电视中看到的广告词:“让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大家行动起来,创建美丽的家。”教师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生成了“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主题,引导孩子们谈论如何爱护环境,并组织孩子们动手净化、美化身边的环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动静结合,优化环境资源
一、大学文化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布鲁贝克关于认识论与政治论两种价值取向的论断,结合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特征与内涵的分析,可以明确作为一种文化产物,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大学文化产物,开放教育资源与大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大学文化的认识论取向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大学文化认识论取向的目标是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尽管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参与知识创造,但其追求知识开放和共享的目标与实践无疑营造了非常有利于知识创造的环境。同时,开放教育资源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知识传播,通过促进业已证明具有成效的知识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在更大范围内展现知识的巨大功能。其次,大学文化的政治论取向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理念如出一辙。大学文化政治论取向的目标是应用知识,强化与社会的联系。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在促进大学知识的社会应用方面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掘知识的潜在价值和更好发挥知识的社会效用。开放教育资源既是一个公共服务平台,还是一个教育教学支持和研究平台,通过提供公共性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性的学习服务,成为大学开放办学体系的重要窗口。再次,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反映了显著的大学文化特征。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历程虽然短暂,但作为大学文化产物,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大学文化的遗传因子,并在其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强化和丰富,呈现出显著而独特的大学文化特征,包括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等特征。最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具备深厚的大学文化内涵。开放教育资源以多元化的数字形式展现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是信息时代学科知识和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包含着具有深刻教学意义的知识和活动,另一方面承载着大学文化的影响作用,并根据大学文化的要求塑造着学习者,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个体发展规律的崭新一代。
二、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文化审视
基于大学文化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密切关系,中国开放教育资源主要在行政化管理体制、功利主义价值观和同质性发展取向等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问题。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所面临问题一方面体现事物发展的自然本性,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和成长总会面临许多波折,另一方面说明其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宏观的目标定位,还是微观的措施应用都需要深思熟虑,对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现状的文化审视更是迫在眉睫。
(一)大学文化作用的消弭:大学行政化管理体制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根据瑞典教育家胡森(TorstenHusén,1991)的观点,大学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历史模式:德国洪堡研究型大学模式;英国住宿学院模式;法国大学院(GrandesColes)模式;美国芝加哥模式。[9]其中,法国大学院模式是一种高度目标导向的模式,大学教师以国家公职人员的形式进行聘用,来帮助培养国家未来的官僚主义者和政治领袖,研究与教学明确地分割开来。由于文化的从属关系,源自法国的这种国家主导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俄国不断发展,通过历史传承延续到苏联时代,形成了具有显著特点的苏联共产主义模式,并最终经由共产主义思潮传递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一直延续至今。于是,一种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基于资源高度集中的集权化管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核心,也成为了我国大学行政化管理体制的根源。由于公办性质的大学在中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政府负责大学日常运作的经费开销,政府按照统一规划自上而下地传递各种信息和资源,大学与政府形成了一种行政上的从属与管辖关系,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管制。在这种集权化的管理模式下,大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文化的作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尽管从本质上来看,大学文化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存在一致性,但是当大学文化无法切实地发挥其引领和促发作用时,开放教育资源很可能成为大学行政化管理的产物,无法获得来自大学文化核心思想的理论滋养。从现实来看,中国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已经受到大学行政化管理的负面影响,出现不少与此相关的问题。第一,开放教育资源的评审制度缺乏公平性。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秉持的本就是自由开放的理念,实施开放教育资源的评审制度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资源的质量进行前期的筛选和控制,但是与开放教育资源的理念是想违背的。在中国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中,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负责具体的操作过程,包括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学校举证、审看录像、网上学生评价)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源、学校举证、教学录像、网上学生评价意见)。[10]基本资格的审查是必要的,如是否取得教师资格,但如果跟教师的专业职称、行政职位,以及学术影响力挂钩的话就会对开放教育资源理念的传播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一大批年富力强、勇于创新的青年教师就会被排除在政府主导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之外,无法获得有效的经费资助。网上教学资源评审环节的基本衡量指标为教学资源的完整性、前沿性和教育性等,这些评审专家依据相关指标作出的评价结果似乎是科学公正的,但是实际上对于教学资源最有评价权的是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他们才是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基于专家的评价结果是很难真实地反映精品课程的质量。教学效果评价环节极其重要,如果能够将相关的措施和方法真切地落实到位的是能够产生一定作用的,但是这一环节的实施时间节点就决定了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学效果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经历过几轮学生和教师的试用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果,如果在仓促的精品课程申报过程中就拿出相关的证据本身就意味可靠性程度不高,很难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公示材料涉及的都是一些非常关键的内容,这些内容全部由申报学校自己来提供,没有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监督制度的缺位导致了材料作假现象的泛滥,一些假而空的公示材料实际上根本无法其应有的作用。第二,开放教育资源的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一旦评审结束,开放教育资源机构就会获得来自政府部门的经费资助,资助经费分阶段落实到位,即每一阶段必须通过相关的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资助经费,这种考核机制在框架设计方面并不存在太多的问题,关键是考核的内容就很值得商榷了。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成立国家精品课程检查工作组的通知》(教高司函[2008]20号),考核的内容主要为“国家精品课程开通网络连接、课程录像上网、网上资源更新等情况,并对各省国家精品课程年度检查的情况进行核查”。[11]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上报2007年度、2008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和共享工作进展情况的通知》(教高司函[2009]27号),要求各高校“对本校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共享情况开展自我检查,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的更新和维护情况、学生使用和反馈情况、教学支持服务和质量监管情况、资源开放共享情况,以及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情况、学校新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情况等”。[12]从考核主体来看,第一个文件是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考核的公正性,第二个文件是开展自检,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所开展的所谓的自检的效果是完全可以预想的。从考核内容来看,第一个文件中的工作组需要检查的内容是有关网络连接、课程录像上网和资源更新的情况,这些内容确实是非常至关重要的,但同时又是非常基本和低级的要求,对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来说,要检查此类内容似乎根本就没有必要成立相关的工作组,大量的教育经费耗费在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管理运作上了,成立工作组所带来的公正性被考核内容的贫乏性彻底颠覆。第二个文件中涉及的考核内容似乎非常齐全,但是考核内容的完整性根本就无法挽回因考核主体公正性的缺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开放教育资源的组织与建设缺乏效益性。开放教育资源的组织与建设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基础性环节,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组织与建设采用三级管理机制,即教育部负责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总体规划制定省级建设规划、高等学校按照要求组织教师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13]传统的高等教育三级管理机制具有管理层次多、管理跨度小、管理结构严密、管理难度小、信息权威性强等特点,是集权化管理模式的重要体现,也曾经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外部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多变,三级管理机制带来了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下、管理关系协调难度大、信息传递速度慢、环境应变能力差等弊端。开放教育资源的三级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有效开展:一方面三级管理机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尤其是扁平化管理已经在商业机构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益,而三级管理机制无疑增加了管理成本,限制了管理透明度的提高,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官僚化运作中;另一方面三级管理机制也根本与开放教育资源性质不相符。开放教育资源的基本特征便是资源架构的科学组织、资源端口的便捷访问、资源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知识信息的高效传播,而这些基本特征与三级管理的严整、死板、教条和低效是想违背的,因此采用三级管理机制开展开放教育资源的组织与建设必然会带来诸多预料之中或预料之外的后果,现代化管理机制的应用势在必行。大学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消弭了大学文化中一些本质性内容的影响作用,使开放教育资源彻底沦为官僚体制附属品,无法切实有效地履行其传播社会文化和知识共享理念的使命,尽管有着来自政府部门的充足经费资助,但仍然无法吸引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无法产生较为显著社会效益和教育意义。
(二)大学文化内涵的侵蚀:大学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关于人们为了实现功用价值最大化,以实际功效为标准规范采取一连串行动的理论,具体表现为最大化快乐,减少痛苦。[14]功利主义价值观与工业化时代的追求实用和强调效益是相一致的,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曾经产生过非常积极的作用,现代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是功利主义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拓展和延伸。然而,功利主义价值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已经渗透到高等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和层面,包括注重短期的效果,忽视长远的发展;注重教育教学的结果,忽视教育教学的动机、过程与手段;注重应用性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文化素质和理论修养的发展。当前,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高等教育需求的无限性产生积累的冲突时,围绕资源的利用和配置出现了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异化,人才的培养和真理的追求逐渐被边缘化,教育的经济价值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科专业的建设、科研项目的申报,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始由其产生的实际经济价值决定,沦为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附属品。大学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作用,并在不断地侵蚀着大学文化的内涵。于是,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也难以逃脱这种负面的影响作用,开放教育资源的项目申报、过程管理、后续建设等方面无一不将经济利益视为决定性的因素,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初衷在经济利益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与物力。第一,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申报的功利主义色彩。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条件包括“课程必须已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主讲教师具有教授职称”,以及“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已经上网”等内容。[15]对于课程开设时间的限制表面上看是为了保证课程的成熟度和质量,但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也许意味着不同的结果,网络在线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原有课程的开设时间长短根本无法决定精品课程的质量,况且“3年以上”并非是一个高度限制性的标准,企图通过简单粗暴的开设时间控制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对于主讲教师职称的规定更是难以逃脱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诟病,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证明教师的职称与教学质量存在任何逻辑关系,这种规定反映出对于非高职称教师的歧视。主讲教师职称的规定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精品课程申报人数的问题,似乎可以降低课程评审的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但实际可能存在的精品课程建设的失败则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对于资源上网的要求更是体现了急功近利的性质,完全缺乏科学性,精品课程应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持续推进的过程,为了应对项目申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些原有的资源和一些匆忙制作的资源上网,一方面根本就无法保证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不适合应用于网络教学。紧跟国际潮流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但不等于忽视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征,采用一些看似“多快好省”的方法在很多时间内完成项目的评审与上马,这种功利主义色彩浓重的实施办法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项目的失败。精品课程的优势应集中体现于其独特性、创新性、高效性等特点,将传统课程的评价标准直接应用到精品课程的申报过程中是完全违反规律的,是在没有充分论证和调查的情况下仓促学习国外经验和上马本地项目的恶果,体现了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第二,开放教育资源过程管理的功利主义取向。如果说项目申报起到了一种资格审查的作用,那么过程管理则是提高资源和服务质量、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效率、缩短建设周期等事项的关键性环节。如果从商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过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提升用户满意度、降低运作成本,以及创建新的产品和服务。[16]大学作为教育服务机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人才的主要场所,高等教育的产品是通过各种媒体形式所反映的知识信息和服务,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于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有必要深入到整体结构和整个过程,通过事先预备、过程监督和事后评估将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与入口接口都保持在严密的控制状态。然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于“运行管理”似乎只提到了两个极其基础和低级的要求,即课程上网和年度检查,至于具体的细节没有做任何严密的安排,留下了太多的操作空间与余地。同时,办法中还明确规定了评价的主体的课程专家,但精品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学生和教师,所谓的专家有何资格行使主体评价权,最多只能拥有参与评价的权利。当然,安排几个专家敷衍了事所耗费的成本肯定要远低于实施大规模的用户调查,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功利主义面前似乎不堪一击。国家为每一门精品课程提供10万元的建设费用,同时省级部门和学校机构以超过1:1的比例提供配套经费,[17]耗费如此多的国家财政来资助精品课程建设却换来如此低级的建设要求,课程资源的质量根本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还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对过程管理提出更多的要求,增加了“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开通情况和网页访问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参考技术监测结果对课程进行网上年检”。[18]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只注重评审,不注重管理;只注重开发,不注重评价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反映了我国开放教育资源过程管理的功利主义取向,这种取向如果不作出修正课程资源的质量将很难救根本性的改观。第三,开放教育资源后续建设的功利主义困境。规则功利主义(Ruleutilitarianism)认为,只要每一个永远遵守相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法则,那么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值,也即根据实现每一个人获得快乐的最大程度来决定社会实际中所采用的规则,判断的焦点不是那一种行为所能产生的最大效用,而是那一种规则能够达成最大的效用。[19]尽管依据规则行事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差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制定规则的合理性,并且由于社会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如果规则不能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将导致功利主义的困境。一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急功近利,出现严重的“拿来主义现象”。资源建设理应遵循的一定的规则和规范,但如果将这种对于规则的要求发挥至极端就会导致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一旦出现可以模仿的范本,相关课程建设人员一拥而上,采用生吞活剥和按图索骥的方式进行生硬的仿造,完全忽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差异,使精品课程建设彻底失去了原创性和示范性,沦为规则功利主义的牺牲品。另一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注重短期效益,忽视长效机制。精品课程申报与立项只是精品课程项目的开始,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才是关键性的环节,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即便获得了“国家精品课程”或“省级精品课程”的荣誉称号,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意味着申报材料的科学性和前沿性较高,可能也或多或少说明了前期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与最终精品课程的质量没有太多的关系。然而,现实情况是一旦申报成功和获得相关的资助经费,对于精品课程将彻底失去兴趣,不仅很少制定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长期规划和管理机制,而且即便是已经在前期完成的建设内容也由于缺乏持续的管理与维护而导致资源的“荒芜”,课程后续建设的持续经费投入无法实现,建设成果的推广更是无从谈起。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将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申报与后续建设彻底地割裂开来,完全违背开放教育资源所并秉承的公益服务理念,失去了其原有性质和理念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根本无法被广大用户接受,失去了质量长效保障机制的精品课程资源必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社会舆论的广泛诟病。
(三)大学文化独特性的扼杀:大学的同质性发展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改革与发展的快车道,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同质性问题开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性问题,也成为扼杀大学文化的独特性和造成大学文化趋同的元凶。大学文化的同质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于大学文化传统坚持和对高等教育普遍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普遍共识,但更为重要的是暴露了中国大学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上存在的盲目趋同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中国政府明确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国家的政策一方面说明了对于促进大学创新性发展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从反面证实大学文化同质性的严重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传统大学系统之外出现以开放教育资源为主要载体的虚拟大学形态,虚拟大学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学术景象和课程开发形态,每一门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施都涉及到群体的参与,这种群体通常包括学科专家、教学设计者、媒体专家和网络设计者等,一门新课程的开发甚至需要耗费数年至多,一旦课程开发完成,将为极为庞大的人群提供服务。[21]无论从便捷的传播路径(便于相互参照和复制)来看,还是从广泛的传播对象(很难满足大规模的用户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来看,开放教育资源本质上就存在着诸多同质性的可能,而大学文化独特性的消亡在一定程度更是加深了开放教育资源同质性倾向,使得中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在目标、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同质性问题。第一,开放教育资源评价的同质性。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评价环节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引着,它规范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内容和重点,它还是检验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成果的有效工具。开放教育资源的学科领域、内容体系、服务对象、传播路径,以及教学理念与方法存在巨大差别,因而在实施评价环节需要特别关注差异化评价的问题。然而,中国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的评价存在严重的同质性倾向。首先,评价人员的同质性。无论是国家精品课程,还是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评价人员的主体都为专家学者。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专家学者在特定学科领域取得较为卓越的学术成就,但是对于精品课程来说,最有发言权的应是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没有它们的参与,所产生的评价结果是不可能科学公允的。其次,评价标准的同质性。精品课程的发展本应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精品课程之所以称为“精品”最关键的一点便是其独特性,不应存在统一形态和规范的精品课程,很难采用完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精品课程的质量优劣。然而,在当前的精品课程评价中,评价主体都是依据教育部统一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层级的精品课程开展评价,同质性的评价标准导致了同质性的评价结果和评价建议,一方面不利于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多元化的精品课程,另一方评价标准的导向性很可能引发精品课程发展的千篇一律,造成精品课程的特色的缺乏和质量的降低。最后,评价方式的同质性。现有的精品课程评价主要基于两种途径,即文字申报材料的评价和网上教学资源的评价,[22]这两种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但其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精品课程不仅涉及初期的资源建设,更为重要的应用情况,这就决定精品课程的评价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而应用评价应是最重要的评价内容。同质性的评价方式容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偏离了国家实施展精品课程项目的价值和初衷。第二,开放教育资源服务对象的同质性。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体现在诸多方面,但是服务对象的开放性应是其中本质性的内容。在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初期,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项目对于服务对象就做出过规定,“来自全世界的教育者、学生和自学者”。[23]在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论坛中,提出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创建通用性的教育资源来为全人类服务,并在未来创建起覆盖全球的教育者社区。[24]中国精品课程的主要服务群体是教师和学生,其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功能是应该坚持的,但是绝不能由此将服务群体局限于此。国家的经费资助是来自每一个公民的,理应最大程度地满足所有公民的需求,况且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宗旨也是服务于最广泛的人群,因此必须要考虑更加多元的精品课程用户的需求和特点。然而,无论在硬件方面(设备通常架构在校园网上,外界访问受限),还是在软件方面(按照传统的教育体系构建资源体系,忽略了正规教育系统之外群体的需求),都限制了除教师和学生以外社会群体的介入和参与。同时,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事物,吸引着越来越多元化的群体参与网络学习。然而,现有的精品课程的设计格式和输出方案都无法满足这些新近涌现的用户群体。伴随着终身化学习体制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当越来越多的人并非为了分数和功利参与学习,而是基于拓展眼界和丰富知识的缘由而学的时候,精品课程的服务定位必须为此做出调整。第三,开放教育资源内容体系的同质性。在传统的研究型大学,教师通常视为艺术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成果。开放教育资源的出现颠覆了以往的大学模式,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的隐喻,教师开始参与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他们在一些特定领域是非常熟练的,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他们能针对一个设置完好的目标采用独立的方式或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最为重要的是,最终的完成的产品是可以改进的,即通过测试和评价流程来进行持续的改善。不过,开放教育资源的规模化、群体性与合作性并非意味着教师将从艺术家沦为工匠,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教师仍是艺术家,而且是更具竞争力的艺术家,所创建的资源也应是独具个性和特色。然而,高度集中化的精品课程开发历程与缺乏学术自由和教师自治的现实使得中国的教师在慢慢发生蜕变,艺术家的色彩在慢慢消退,精品课程在内容体系体现出明显的工业化形态和同质性取向。国际上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内容组成规定非常宽泛,根据休伊特基金会的观点,可以包括完整的课程、课程材料、模块、教材、流媒体视频、网络测试、教学软件,以及任何用来支持知识获取的书籍、材料和技术。[25]然而,中国的精品课程按照官方的统一框架构成,大体包括课程简介、教师团队、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课程内容、教学大纲、课程章节、网络课程、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例题习题、文献资料等模块。[26]尽管内容看似非常丰富,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文字形态呈现,且几乎没有任何教学意义,仅仅只是一个网络资源展示平台,看不到太多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课程的特色反映了特定学科专业在长期教学实践和课程开发过程中积累而成的独特风格,它源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应是课程生命力的所在,而精品课程同样如此。同质性的精品课程内容体系使得精品课程陷入了重复建设的泥潭,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和风采,在很大程度上沦为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牺牲品。实际上,同质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而目前同质性问题更是开放教育资源发展进程中一个严峻的挑战。促进独特的办学理念与办学风格的形成,创建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推动开放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文化审视的应然性
一、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
1.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管理、资源接收、整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被边缘化
不少农牧区中小学虽然在争取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时已安排和落实了专(兼)职远程教育一线管理人员,但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既是信息技术或语数学科任课教师,又是计算机维修员和网络管理员),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待遇低。一些学校领导、教师看不到学校远教工作人员所做的繁琐工作,导致学校远教人员常被视为非教学人员和勤杂工,在职称评聘、调资晋级时,他们的量化考核成绩远不如任课教师。这必然导致学校远程教育队伍的严重流失和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2.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接收不及时不完整
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备的供电大多采用城乡生活用电,而学校无力购买长延时电源,致使项目设备运行时常受社区居民用电线路故障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学校资源存储空间即使受限,也舍不得投资升级扩容;当设备损坏时,也未得到及时维修、更新。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学校资源接收不及时,下载不完整。
3.教师信息化教育素质不高,缺乏资源应用的主动性
目前,大多数农牧区中小学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教育了解不够,知之甚少;同时,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自然缺乏资源应用的主动性。农牧区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操作技术校本培训不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条件和相应激励机制,使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还有,校本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未能培养现代远程教育学科骨干教师,未能有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素质与能力。
4.现代远程教育的丰富优质资源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教学应用
一、继续深化科学课程改革,提高科学教育教学质量。
1、本学期要抓好实验教材的研究工作,利用好“**教育网”(**)中的教材教法培训资料,对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仍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亮点与精华,向全镇科学教师展示一些精品课例、精典案例等。
3、加强与溧阳市教研室的联系,积极争取各种培训的机会。
二、加强学习与研究,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1、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本学期拟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1)继续组织科学教师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两本最基本的导向性书,把握科学教学的基本方向与目标。
教师求职信
(因为爱人已经去珠海工作,所以我也想在珠海的学校中找一份工作,也非常感谢现在的学校领导对职工的理解以及在各方面给我创造的条件。下面是我的求职信,真希望能做一回珠海的中学历史教师。)
尊敬的珠海各学校领导:
您好!
真诚地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这份求职材料。这里有一颗热情而赤诚的心渴望得到您的了解与帮助。在此,请允许我向您毛遂自荐。
我叫曹立群,1997年7月5日,我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历史学教育专业,获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吉林省首批办重点高中延边二中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现为中教一级教师。
参加工作以来,我努力做好历史教师工作。从1998年起,连续六年一直被评为校优秀教师。2003年被评为州先进工作者。下面我从教学、教育、教育科研和继续教育四个方面向您介绍一下自己。
一、教学方面:
一、成立领导机构
组长:略
副组长:略
成员:略
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远程教育学科教学应用工作的统筹与规则、制度建设、考核与评估。
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学科教学应用小组:
1、语文组——组长:成员:各班语文任课教师。
2、数学组——组长:成员:各班数学任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