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教学课程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论述了专题教学模式在各学科中的发展动态,专题教学模式的“专精深”与“短平快”的特长非常契合治安管理学内容广博和更新速度快的特征。在专题教学模式发展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应该乘着公安教育改革的东风,以“问题导向”设计教学专题,增强治安管理学教学的实际效果,服务公安实战化教学改革和公安学学科发展。
【关键词】治安管理学;专题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慕课等新教育平台不断出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大学校园里的部分课程逐渐不适用传统的按教材章、节、目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一些全校通修课程,课程内容丰富但是课时量有限,参与教学的老师较多,“专题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通过教研室集体力量完成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由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主管教师“三位一体”共同协调完成。课程主持人(一般是教研室主任)总体上主持、负责整个课程教学工作。在其带领之下,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讨论教学专题的内容设置、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等。主讲教师在设置好的专题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1-3个专题来精心备课,然后到不同的课堂去讲授。主管教师即某授课班级的主管教师,也是主讲教师之一,除负责几个专题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一个或多个固定班级的日常教学管理。专题教学模式已经在各种课程中得到了应用: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政策指引下,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已经普遍采用了专题教学模式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专题教学模式在公安教育领域还没有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基于治安管理学课程内容丰富广博,涵盖人口、公共场所、特种行业、危险物品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方面,课程内容广博的特点与专题教学“专精深”的特长可以有机融合,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与专题教学的“短平快”特点相契合,体现课程的时效性。
一、治安管理学专题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效果
1.两“多”现状契合专题教学模式的特点
近年来,笔者一直从事治安管理学课程教学工作,治安管理学是所有公安学专业的通修课程之一,因此,这门课的任课教师较多,各位老师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及研究兴趣各不相同,以笔者所在教研室为例,各位老师覆盖政治学、管理科学、法学等不同专业背景,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也各有差异;治安管理学教学内容非常庞杂,涉及到治安管理基本理论、人口、特种行业、公共场等业务,现有各种教材所含章节基本在十章以上,因此,这门课的内容多,有些内容相对独立。治安管理学课程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例如,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制度改革、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等无不体现了课程内容必须更上时代步伐的特点,与专题教学模式的“短平快”特征相契合。
2.同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专题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改变了由一个教师通讲的传统模式。在专题教学模式下,按照专题的排列,不同的主讲教师依次讲授,不同的老师为学生们展现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学生们对每一次课都有新鲜好奇的心理,学生们的课堂兴奋点很容易被调动起来。特别是一些课程教学名师,学生们都希望能目睹聆听他们的风采,专题教学模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专题教学模式下,教师集中精力准备几个专题,不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学生们还能掌握了解每个专题的前沿科学动态,激发学生兴趣。
【摘要】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专业应用;教学改革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其培养的是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识、理念,使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要适应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特点,特别是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实际情况,将基本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具体实际管理工作要求紧密结合,从而确保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课程教学的认识程度与实践需要不相符。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综合性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必要手段。其“计划、组织、领导、沟通、控制”等五大职能,对所有的专业技能的具体实践都适用。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各院校虽然在思想认识上要求必须开设该门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却没有予以重视。比如,将该门课列为公共基础课,课时不多,没有专门的实践课,具体教学比较随意,没有统一的对教师、学生的考核要求,没有和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相结合等。
[摘要]
高职教学承担了我国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教学的课程设置以实践为先,实用为本。案例教学法就是当前高职教育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管理学的课程特点出发,将三者相结合的具体应用作为方向进行相关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
高职教育;案例教学法;管理学
管理学是研究企业管理、学校管理、政府管理等活动及其模式,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在管理实践中,形成了许多管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学生必须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到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指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策划下,根据教学目的,围绕管理学课程理论知识建立典型的教育情境,选取富有蕴涵的事实题材,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探究问题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前准备阶段
在管理学课程中,课前准备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高职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对案例教学的成功运用具有重大影响。
1.1教师的准备第一,确立教学目标。对于教师而言,目标的确定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确定案例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本文借鉴专家学者的著作,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构建了案例选择体系包括:4个一级特征、7个二级特征、23个三级特征,具体见表1。表1所述的4个特征,反映出了对选择案例这一环节的要求。可以看出,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是选择案例的基础性思考,一则案例并不能解决课程的所有教学目标,而学生的可阅读性、可理解性、可思考性是选择案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其次,教学案例的选取可以借助于新媒体的视域,选取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根据教学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教学案例。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的理性回归,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财会人才的重要使命,要将思政教育落实在每一堂专业课程中,《管理会计》作为财会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财会人才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深入挖掘章节内容涵盖的思政元素,以期为《管理会计》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管理会计》;课程思政;高质量人才培养
1 课程思政融入《管理会计》课程的必要性
1.1 《管理会计》课程介绍,《管理会计》是高校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为适应企业内部管理上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需要而产生的。《管理会计》在学习《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基础上,后续课程有《高级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一门承前启后的重要课程。《管理会计》课程要求学生明确管理会计的本质,了解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涉及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生产经营决策、预算管理和业绩考核等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掌握预测、决策和控制理论和方法,并熟练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预测前景、规划未来和参与决策,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以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主要目的是培养兼具“预测”“控制”“决策”“规划”等基本职能的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
1.2 课程思政融入《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第一,《管理会计》课程是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为满足我国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国内开始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2014年,财政部对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2020年之前,培养至少三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充分表明了国家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视。《管理会计》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在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仅培养学生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又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让学生具备专业过硬的本领和会计职业素养,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拥有一颗坚定的爱国心;为社会培养全方位、高素质、高质量管理会计人才。第二,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体系中,教学重点都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开展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思政教育与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思政课通常作为一门公共课、通识课,主要是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开设,教学课时较短,不能实现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育人目标。而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重视专业课讲授,忽略价值观念引导。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大学生都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容易受到网络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私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歪曲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2课程思政融入《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2.1 学生对于思政教育认知狭隘,在《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反馈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思政教育,认为思政教育意义不大,甚至反感思政教育,认为放在课堂中就是浪费时间;大部分同学都不重视思政课程,在大一、大二的思想政治课堂中,很少有同学像专业课一样认真听讲、做笔记。学生普遍认为,学好专业课才能找到好工作,思政课程内容简单,实际应用较少,思政教育用途不大。
2.2 思政教育授课时间不足,《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章节较多,教学内容涉及较多的计算与综合业务题的练习,存在较大的难度,课时安排相对紧张。该课程一般在大三年级开设,而大三年级的学生一般已经完成了思政课的学习,在大一、大二学习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思政基础以及会计职业素质教育基础。因此在讲该授课程时,任课老师把重点都放在知识点讲授,往往会忽视在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管理会计人员的岗位要求等内容的引导教育,尤其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爱国教育、爱岗敬业、传统文化等思政内容,几乎在授课过程中很少讲授。
1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高职院校的管理学专业应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都应以此为中心开展。由于管理学课程的覆盖面广、内容多样,缺乏重点实际问题。因此,其教学内容应侧重模块化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模块。由管理学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职能等组成。②专业模块。由企业经营、生产和财务管理等组成。(2)创新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使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使用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实训以及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形成导学、助学、自学的三维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情景模拟和经典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增强学生对现实情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实践教学比重。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教学进行延伸。例如,定期邀请企业家或校外专家对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企业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和关注热点。建立综合实训基地,购买、研发管理学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模拟的管理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增强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2.1教学条件改革
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条件改革包括建设教学软硬件设施和教学开展等方面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归类收集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以及经典教学案例,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增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整理和课程内容相符合的资料,使课程教学生动化、多样化,让学生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学到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既丰富学生视野,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根据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教师、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分配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通过学生决策灵活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行成完整的解决问题方案。在此过程中,由教师为各小组进行规则明确,角色分工,带领模拟决策等。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掌握经营技巧、经营知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3)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通过校园网站,在网上呈现管理学课程中的课程大纲、课程计划以及各章节的PPT讲稿、电子讲稿等。也可以展现各公司企业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对企业的经济环境、发展状况以及政策变化等有清晰的了解。(4)建立优秀教学团队,以科研推动教学。课程组成员的年龄、学历、教学经验、职称和研究方向形成良性互补,优化学术氛围,形成科研和教学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授课教师应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把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和案例相互切磋,达到资源优化共享的目的。
2.2教学内容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适时调整教学大纲。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适当的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调整,重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包括策划、组织、协调、领导和决策等能力。同时,压缩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环节,增加管理实验和案例分析等课时量。(2)加大信息量,更新教学内容。选择优秀管理学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所接触的管理学知识处于学科前沿领域。对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原则上,针对不同对象把管理学教学文件数字化处理,在与媒体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课件。课件内包含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3)避免课程重复,妥善处理后续课程。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内容上的明确分工,把原本属于生产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调整到具体专业课程中。并依据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突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确保管理学的教学系统性,与后续课程建立联系,提前预留教学活动所需空间。
2.3教学方法改革
【内容摘要】
本文在MOOC背景下,针对当前独立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考核四方面分析了独立院校管理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了独立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
MOOC;独立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当前,在很多独立院校,不论是管理类专业还是非管理类专业,管理学课程都会被作为一门必修或选修课进行开设。显然,管理学对于现代大学各类人才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到来之际。然而,现实中大部分教师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时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为主角”的课堂讲授向学生讲解管理学基本知识,传授管理学基本方法。学生普遍觉得这门课死记硬背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但同时又觉得这门课“用处并不大”。实践证明,这种“以教师为主角、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对于新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随着教育领域MOOC时代的到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MOOC,既辅助教师“教”又促进学生“学”,让教师的角色由原来单一的传播知识转变为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不但可以获得新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同时又能够学到如何获得知识的本领。本文正是在基于独立院校大学生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上,对此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独立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足,极少考虑学生需求,且共享性较低。目前,很多独立院校的大部分管理学教师授课单凭一本书、一份PPT就可以完成课程教学。教师给学生推荐的教学资源也只是简单罗列几本相关的教材。由于独立院校大部分学生本身自我学习能力就不强,如果教师推荐的书目又不具备参考价值,学生很难对该门课程产生兴趣。另外,大多独立院校图书馆关于管理学的教材不管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不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教材的选择、PPT的设计、教学视频的选择和教学实验的设计上,主要是依据自己单方面的熟悉程度、喜好来选择,极少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拿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来举例,即便有更新更好的教材,为了避免重新花大量时间备课,将一本教材沿用好几年或者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的现象在独立院校很常见。由于教材本身就滞后于实践,若不及时更新更好的教材,很容易出现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此外,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本身的知识结构、兴趣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若为其选择与其他专业同样的教材,其最终所学内容将会欠缺实用性和有效性。管理学目前的教学仍是独立教学,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很少,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资源库,这对教师的讲课具有很大的限制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应用不够。由于现有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目前的管理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仍保持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案例讨论和实践教学很少或没有。教师只扮演知识技能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参与意识差,实践环节很少[1]。此外,目前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视频基本都是下载后直接使用,而不是根据课程内容对视频进行再加工处理,最终无法让学生对视频内容有一个系统和深刻的理解。
1管理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1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在案例教学中,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使学生之间互相比较、互相竞争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1.2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发展学习者的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曾强调,管理的根本是合作而非对抗与冲突,“科学管理的常规特征是协调而不是不和”。巴纳德也明确地指出,组织管理的实质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某一组织要成为一个整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1)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2)这些人们愿意作出贡献;3)实现一个共同的目的。由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习者之间的通力合作,这就使它与管理的本质内在地贯穿起来。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仅学会对其本人负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学习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而且将学会与其他人协作,努力为其他人的学习作出贡献。
1.3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除了认真备课授课外,还要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富有爱心、细心和耐心,发挥亲和力、感召力和鼓舞力。除此之外,平时还必须认真搜集和积累案例素材,编写案例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循循善诱、灵活组织,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深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2管理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建议
笔者认为,实施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学课程的知识和原理,但案例教学也非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要做好案例教学须投入相当的精力,认真对待,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施行。
2.1编制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编写适合教学需要的教学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满足以下条件:1)内容应真实。案例素材应反映活生生的管理工作实际。对于事件原貌不允许进行夸张,更不允许歪曲。这样,案例才具有客观真实性、理论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2)情景应完整。教学案例要写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写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要写出解决一个问题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过程。3)叙述应客观。撰写教学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学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撰写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提出问题,直白地表述观点,流露出感情的褒贬。4)要注意更新。形势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要求教学案例内容不断推陈出新,编写补充一些新的教学案例,淘汰一些过时的案例,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5)要有启发性。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有的反映经验,可供学习,而更多的则是反映弊端,需要对症下药地进行分析。
2.2调动学生对案例分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是教师应重点考虑的。由于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周密地组织,才能顺利进行。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通常每章都应准备与本章知识密切相关的案例,以便学生现学现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选择案例应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最好有一定的时效性,将这样的案例带到课堂上,让大家共同研究,群策群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一般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观点阐述,也可以进行提问,最后教师还须作案例课总结。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教学经验,通过煽动性的语言、设置悬念等方式努力提高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为了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还可要求每位学生写案例分析报告,一方面综合同学在案例课上的观点,另一方面加入自己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摘要:
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项目管理成为了众多高校热门的课程。但是在高校的项目管理教学中仍旧存在着许多弊端,老师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降低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效率。本文指出了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析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项目管理作为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部分,普遍受到了关注与重视,近些年来,众多高校陆续开设了项目管理这门课程,高校教师在项目管理课程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熟练掌握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与项目管理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相关工作岗位提供坚实的保障,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与复合型人才。
一、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高校目前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PPT或者板书的方式,课程上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期末考核多以试卷形式为主。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深化与改革,项目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必须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并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目前众多高校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仍旧存在着许多弊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目前许多高校中项目管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课本知识教学为主,以资料以及专业相关的书籍资料为辅,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只是通过板书以及PPT的方式进行授课,并结合着一些实际的典型案例讲授项目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但是这种方法过于抽象,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们无法从案例中深刻的理解并掌握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课堂教学过程显得枯燥无味,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保证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