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建筑课程设计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建筑课程设计

建筑学课程设计探讨

摘要:在建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应重视美术基础的教学和设计化思维训练。在这一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将美术基础与设计相结合,通过构图、构形、构色等环节的训练,增进头脑中美感形象,并用形象的多种物态化形式表现出来,培养设计思维、提升设计意识,为今后建筑设计进行感性与理性完美相结合的创作打好基础。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设计

美术基础课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美术课程包括建筑素描和建筑色彩等课程,课程的训练过程是艺术修养和技术技能提升的过程。“设计”一词的概念在各国的解释多样,包含:计划、草图、构想、预想、预设、配合、意图、企划等。美术课程设计化教学介于绘画与专业设计之间。设计化是在各种设计专业中,人们根据造型和色彩审美要求对制作形式的谋划;是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主动的观察对象,用理性、辩证的手法表现对象的表里构造因素。设计思维的训练是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提炼表现造型的写生训练,在训练中发现其设计意义的形态符号,并运用这些形态符号来充实自己的设计意识和手段,经过一定时间的设计训练有助于建筑设计意识的培养。

1建筑专业的设计化美术课程的训练

1.1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与一般性写实绘画训练的区别

建筑学专业的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衔接绘画与设计的桥梁。从造型基础训练的角度出发,美术写生训练可分为一般性写实写生训练和设计训练。写实写生是为了获取造型能力的一般性规律的写生训练;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是以主观归纳性的艺术造型写生为主。一般性绘画的画面为一点透视,设计性绘画的画面的透视多为散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绘画有相近的地方。这种散点透视的画面的特点是:装饰性强;绘画手法丰富;构图灵活。20世纪初西方美术现代绘画主义的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的绘画作品,极富视觉冲击力、装饰性强,就是受东方美术的散点透视的启示,在手法上和色彩运用上大胆、自由、设计性强。

1.2如何进行设计绘画的训练

首先进行写实性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设计化训练。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介于具象绘画和平面装饰绘画之间的训练写生,与一般性绘画写生训练有相同点;画面都为焦点透视,空间、质感、虚实、肌理等因素在画面中都有所体现,把绘制对象的明暗造型、色彩冷暖、空间远近等加以概括、总结、提炼,是以客观呈现的状态为画面表现的主要形式。接下来进行平面性设计写生的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如何将三维的立体的物象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为二维绘画,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的装饰化处理,绘制出来。通过平面性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暂时抛却焦点透视的对客观对象立体空间感和远近虚实关系进行描绘。再有就是意向性设计写生训练,是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中比较高级的,也是设计意识较强的训练阶段,与解构性写生的最大区别是更具抽象性,意向性写生设计训练主观表现意识更强,是打破习惯性思维、强调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阶段,使学生的写生作品更富有意境性、表现性、情绪性。

继续阅读

谈建筑漫游课程设计改革

[摘要]文化传承与交叉融合创新是当前我国数字媒体设计学科的重要发展契机,建筑漫游作为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亟需紧扣专业特点和现实需求展开课程改革。文章基于建筑漫游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三维动画基础、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和交互设计杂糅的知识模块穿插式课程设计原则,并归纳了基于工具软件的课程改革实践要点。

[关键词]建筑漫游课程;设计;改革

一、当前建筑漫游课程建设的概况

数字媒体设计诞生以来,三维动画课程一直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以三维动画软件基础教学为主,涵盖动画运动规律和图形渲染技法,最终延伸至三维动画创作以及影视后期实践。原本以动画技术为桥梁,数字媒体设计与盛极一时的动画专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影视动画专业明确划归戏剧影视学之后,在高校教育资源集约整合的背景下,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可以取长补短、糅合得更加精进。建筑漫游从属于三维动画课程体系,旨在将传统的建筑表现从单一的静态平面展示扩展为动态的三维空间渲染,从而直观有效地传达对建筑空间的理解以及对建筑美学的情感。本质上,建筑漫游是基于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数字媒体形态,如今已渗透融合了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应用于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亦或古建筑保护与复原。国内比较典型的案例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网上的园区建筑漫游动画以及各地区风情展示交互式漫游动画。

二、建筑漫游课程设计的原则

(一)三维动画基础在前三维动画基础是当前高校相关学科必备的专业基础课程,以选修或必修的形式开展学习,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维空间、三维建模方法、三维动画制作、材质贴图、摄像机/灯光/渲染。除了针对动画专业的动画运动规律理论外,这些内容多可结合三维动画软件进行讲解和实践操作。可选的软件多种多样,常用的有3dsMax、Maya、AutoCAD、SketchUp等。

(二)环境艺术设计为辅环境艺术设计辅助课程围绕实际应用,可选的包括室内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让学生熟悉氛围的营造,了解建筑形态,区分主体设计和配景设计,充分认识光影、构图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将手绘效果图与简单漫游动画相结合。可选的工具包括在线空间设计平台、AutoCAD、SketchUp等。

(三)动画设计为主建筑漫游动画是建筑漫游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其基本原理是摄像机动画。漫游设计的过程也就是围绕建筑或场景的动画设计过程。它与三维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动画设计显然不同,却有着自身的动画设计规律,更多地体现为摄制时的镜头运动艺术和后期的镜头组接艺术。众多周知,概念设计和出图是SketchUp的强项,但与此同时,SketchUp中直接提供了“漫游”功能和动画视频导出功能,能快捷地实现建筑漫游动画。但其现有的工具简便却单调,缺乏灵活性;艺术风格突出而拟真性不足;要制作令人满意的建筑漫游动画,在三维建模、材质贴图以及摄像机/灯光/渲染等方面仍需与AutoCAD、3dsMax、Lightscape、VRay等协作配合使用。

继续阅读

智慧课堂下的建筑制图实验课程设计

摘要:传统建筑图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种种问题,已然不适合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本文在分析了该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智能手机的普及性,探索实验课程教学智慧课堂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形式、教学平台、实操和评价系统四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并以实例来深入探讨智慧课堂的设计过程。

关键词:智慧课堂;建筑制图实验;课程设计

一、引言

建筑制图实验是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直接联系生产实践的课程,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以及用图沟通的能力,并通过课程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1],并成为后期毕业设计、工作后的方案设计必需基础[2]。但其理论课内容的抽象、枯燥、对空间形象理解能力要求极高的特点,和实验课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规范较细、制度人的态度要求严谨等特点,造成建筑制图实验一直是学生们所诟病的一门实践课。如此,在如今的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如何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空间又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课程设计,将是建筑制图实验课的改革教学的研究方向。

二、建筑制图实验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一)课程教学现状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制图课程多设在大一,对于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新生来说,短时间内学会制图规范和相关国标规定已经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另外还要用最短的时间训练空间想象能力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这些无疑是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大山。此外,智能终端的高速发展和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居高不下,也是成为传统教学手段顺利教学的绊脚石。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简陋,多为多媒体课件加板书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形式。智能终端——手机的使用功能的急速扩容,大数据时代数字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也使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极速提高。

(二)实验课程面临的困境实验课的教学主要目的为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是对其识图能力和绘图技巧的培养和训练。除上述问题外,实验课教学还存在软件、硬件建设不足的问题,以及学时不足的问题。1.实验项目的开设现状实验课一般紧接着理论课完成后进行,主要目的为巩固理论知识,验证相关理论。建筑制图实验课程内容大多由任课教师提供题目和任务书,课堂上布置后,学生以图纸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实验成果。主要开设的实验项目有:图线练习、三视图的绘制、形体表面交线、形体的表达方法、建筑平面图、建筑剖面图、建筑详图、建筑形体的透视图。这些项目均是基于建筑制图理论重难点内容的基础上设置的。且对空间想象要求较高,绘图过程中参与大量的规范和国标规定,有一定的难度。2.面临的困境实验项目的设置是教师结合理论课讲授内容制作的,多数实验项目是针对课程的重难点知识来设置的,对一些实验课前不及时温习的同学来说,难免出现了理论课堂听得懂,实验课上做不动的情况。授课教师往往因为时间有限,也不会再完整重复理论知识。如此,就造成了部分同学的图纸无法及时完成,甚至实验时间浪费的情况。

(三)对策探索1.借助智能终端开展智慧课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基于智能手机广泛使用的智慧课堂的概念和教学模式应运而生[3-5]。课前利用教育大数据的的优势,充分备课,并利用手机上的智慧教学平台实验课程内容和准备工作。同时通知学生及时查看课程内容和要求,并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2.巧妙利用智慧课堂平台提高学习兴趣根据实验项目内容和性质,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来设置智慧教学平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准备内容中多设置与实验相关的教学动画、电影等片段,把学生的探索愿望引入实验中。设置相关问题,并采用进阶的方式[6]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利用签到、问题抢答等环节抓住学生的学习劲头,并上传相关理论课件内容和操作注意事项。课后,要求学生及时拍照上传实验成果,互相评分,讨论学习心得,并设置成绩奖励。

继续阅读

提升建筑工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了解如何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并且通过课程设计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而言,课程设计通常包括:民用房屋建筑设计、单层工业厂房建筑设计、混合结构房屋墙体及条形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多层框架结构设计、钢屋架设计、门式刚架厂房结构设计、桩基础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一般土建工程概预算设计等。每一门课程设计都是相对应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可见,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建筑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需要从课前准备、加强指导、注重设计过程、做好成绩考核及成果总结等多方面人手。当然要保证上述每一方面的工作质量,教师的责任心尤其重要。”

下面结合笔者在建筑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2认真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2.1精心选题及合理确定设计分量

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有些指导老师为减少麻烦,把某一设计选题用很多届,致使设计内容陈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也有的课程设计其设计任务分量过大,导致设计过程草草收兵,应付了

继续阅读

比选式课程设计论文

一、“比选—探究”式含义及其教学模式

比选”即学生在自主收集设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方案的比较选择,这是一种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所搜集的方案进行修改与完善的学习方法。“比选—探究”模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建筑构造课程设计采用“比选—探究”式的方法,需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前期就得进行大量资料的收集,包括经典的建筑方案、当地在建楼盘的建筑方案,以及借助网络资源得到前沿设计方案等等。方案的收集将为下一步的方案比选奠定基础。在方案比选过程中则需要指导教师一对一地进行辅导,教师应适当引入前沿的设计理念,扩大信息量,指导学生通过比选与探究选定最终设计方案。

二、建筑构造课程设计改革思路与实践

(一)合理确定选题,有利于“比选”

题目的选取是课程设计重要的第一步,应综合考虑课程设计的时间长短、难易程度、课程进度等因素,所选题目也应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因此,题目要有一定的深度但也不能太难,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与学生的课程进度脱节;但是题目选得太简单,又会使学生觉得没有收获。因此,要重视设计题目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要求,还要方便学生在设计中查阅和熟悉一些常用的设计资料、设计规范和构造标准图集,以有利于下一步的方案“比选”;同时还要方便学生进行实际工程观摩,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设计的选题多为学校周边具有代表性的已完工工程或在建工程。

(二)适时布置任务,有利于“探究”

为了给学生课程设计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可将设计任务书的发放和课程设计动员工作提前到设计周开始前的45天左右,即在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学时已完成近半时,把课程设计与课程后部分知识的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在不增加课程设计时间的情况下,增大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提供充裕的时间保障,从而提高课程设计成果质量。课程设计的选题由传统的教师指定题目调整为学生自主选题。从实践情况来看,自主选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计任务也从原有的完善施工图、设计节点两项任务,增加到方案设计的比选—探究、定稿、完善施工图以及构造节点设计四项任务。设计资料的查阅、参观实际工程以及方案的酝酿、比选与探究等都不强制要求在设计周内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已的业余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工作,然后在设计周再进行成果绘制。

(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继续阅读

高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构造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与组织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系首先从实践教学课时数上保证学生具有较多地动手机会,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数比例定为1∶1。其次,遵循“多实践,早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原则,设置了一系列的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课程包括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包括建筑构造实习、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

我们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设计的内容、组织方式进行了改革。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和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由过去重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调整为以培养学生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和熟悉构造的知识为主。例如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在过去是由学生自己进行方案设计直到完成全部的建筑设计,现在是在设计任务书中给定设计方案,只要求学生进行方案组合,不要求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目的就在于通过学生作图,使学生熟悉图纸所表达的内容,培养空间想像能力,为今后照图施工打下基础。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和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学生对结构施工图的试读能力。建筑构造课程设计成果经指导教师审阅后保留在教研室,以备学生进行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时使用(即谁的图纸发给谁,使学生在自己完成的建筑设计图纸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同样结构设计成果经指导教师审阅批改后继续保留,以备学生进行基础设计使用。

通过这三个课程设计,使每位同学都完成一套建筑结构施工图。在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和建筑工程预算与报价课程设计时,学生继续针对自己的图纸进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经过这些调整和安排,便于学生理解各课程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项目的设计内容,学生反复进行识、读图训练,强化了学生的识、读建筑和结构图纸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预算的能力。

在学生专业实习方面,我们用建筑构造实习替代了原来的认识实习,实习内容由原来的了解建筑物的类型、认识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和构件的形状,变为深入地认识建筑物的构造,实习时间由原来安排在开学三四周时间调整到课程学完后的期末,实习时间为一周,将学生所学的构造知识通过和建筑实物对比,深化学生对构造的认识和理解。对建筑测量实习,一般分测定和测设两个实习项目,一是学院地形图的测绘,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学院一区的测绘,最后将各组的测绘结果拼成一张完整的学院地形图。二是建筑物的定位放线,每组学生根据建筑施工图纸和设定的条件,完成放线方案和放线工作,实习时间为两周。学生通过两周测量实习,熟悉了测量仪器,强化了理论知识,培养了施工放线的能力。施工实习安排在五六月份,此时正是施工繁忙季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实习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换心得体会,升华感性认识。毕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结合学生的就业组织实施,即实行“预就业制度”,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和就业连在一起,实习单位就是未来的就业单位。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就业单位和毕业生通过实习互相了解;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实现零距离上岗;三是学生还可以得到一些劳动报酬。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专业实训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实训场所的硬件,以及实训的设计和组织等软件,因此,建立好实训场所是关键。实训场所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专业实验室,应能进行各种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性能试验。施工模拟实验室,分施工设备及工器具展示区,施工技术练习区,施工演示区。施工设备及工器具展示区,主要陈列各种施工设备和工器具,供学生认识这些施工设备和工器具,并进一步熟悉它们的用途和用法。施工技术练习区,做一个小型的施工现场,有常见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这样学生在学校就可以进行基坑放线,轴线引测,标高控制,以及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装饰工程、防水工程的施工训练。同时,也使学生对施工现场的状态有一个感性认识,对施工的方法、组织和管理的内容与措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施工演示区,主要通过精选的施工项目进行各个专项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能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

继续阅读

房屋建筑学教课的思考及建议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学教材限于篇幅,部分章节内容只有文字介绍,而图形解释较为欠缺。如幕墙构造较为复杂,仅仅通过文字难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其细部构造,学生更多是凭空想象一知半解。另外,考虑到该门课程实践性很强,仅仅通过课堂和书本介绍,而没有从实际工程中了解各种细部构造的做法,学生对大部分内容理解不透彻。

二、“房屋建筑学”教学方式的思考及建议

1.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内容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仅仅从书本的解释难以全面掌握。因此,教师需在平时注意搜集有关建筑细部构造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了解到各种细部构造做法的真实场景。此外,应加强与当地施工企业的合作,针对施工现场的内容,拍摄图片和视频等作为课程素材,还可带学生到现场观察,加深理解,增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将“房屋建筑学”的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加以整合。“房屋建筑学”教材中各部分内容较为独立,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难以整体把握,体会不到所学知识有何用处。可考虑在课程讲授开始即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的任务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生为解决设计中的问题,需主动地涉猎有关房屋设计的多种材料,这种有的放矢的学习方法也符合认识的规律——即先有问题,然后才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理论,有别于以往不设疑问,先学习笼统理论的做法。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讨论课。目前“房屋建筑学”的教学主要以老师讲授灌输为主,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并不多,学生学习较为被动。为此,可考虑在课堂上增设讨论内容,给学生布置既便于自学又适于开展课题讨论的参考题或案例题,并给学生列出相应的参考资料,让学生针对某一专题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问能力。在讨论课堂上,老师的作用不在于讲授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样经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学生从辩论中思维得到了训练,学会的是思考,灵活地撑握书本里的知识。

4.改变“房屋建筑学”的考核方式。目前,“房屋建筑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而考试的内容更多是某些标准、规范等的记忆型题目,难以真正考查学生是否建立了该门课程的思维方式。因此,可考虑将“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与课程学习的考核整合在一起,以课程设计为载体重点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增设答辩环节。通过老师提问,学生答辩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设计所涉及知识点的考虑是否合理。且老师的提问也不限于课程设计的内容,可提问学生对某一专题内容的看法,从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情况。

三、结语

继续阅读

土木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及革新

一、土木工程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讲,当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课程实践性不强,提交成果存在思路不清、重点缺乏以及脱离实际的问题,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体现。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的问题:

(1)选题方面:课程设计题目虽然来源于实际工程,但多是对工程问题的模拟、简化,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部分原始设计数据陈旧并沿用多年,不仅与本专业前沿理论缺少联系,没有体现学科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更不能满足学生设计成果多样化的要求。

(2)教学方面:沿用传统的课堂模式,即由老师讲解设计步骤、重难点,学生参考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完成设计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仍然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主性没有体现;同时课堂教学难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有闭门造车之嫌。

(3)教学指导方面:指导资料有限,一般只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包含基本设计要求的指导书;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渠道,仅仅是通过固定时间的答疑,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答复。所以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足,学生难以找到切入点,造成学习上的盲目性,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到设计结果。

(4)成绩评定方面:缺少平时的考核环节,教师不了解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最终只是通过设计成果评定学生成绩,导致考核分数不客观、不科学;同时,学生设计成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回馈给学生。上述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无益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思路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并且已经引起了高校教师的极大关注,包括众多一线教师在内的相关专家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并采取了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促进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提高。文献针对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设计内容多样化,设计要求实际化以及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改革考核方式等方法来促进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文献针对土木工程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指导模式,成立指导与答辩小组,实行课程设计答辩的模式。文献提出将“混凝土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四个课程设计整合为完整的建筑和结构设计过程,形成连续的整体;文献提出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实践进行整合,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子课程设计按专业培养目标系统化,整合为一个有总体规划的总课程设计,按总目标,分阶段执行;文献提出将“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等课程设计以工程设计为主线进行系统化整合,依据建筑-结构-施工组织-施工图预算工程设计顺序,把不同科目的课程设计连贯起来,分阶段实行。由上述可知,目前关于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的改革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及成果要求,包括课程设计题目工程化、任务多样化、指导实际化、成果验收严格化,实现“真枪实弹”做课程设计;其二是通过课程设计整合,将分散的课程设计按照时间上、内容上先后组织起来,形成课程设计系统体系,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阶段、分目标完成。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