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经济学范文

建筑经济学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建筑经济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建筑经济学

建筑经济角度下的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

摘要:建筑经济学里探究的两个重要话题就是建筑生产和建筑产物,这两个方面关系到目前建筑市场的发展。从建筑经济学的角度研讨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对建筑市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经济;建筑生产;建筑产品

1建筑产品界说特性概述———了解建筑业

在建筑过程中,通过精准的设计、材料的选购、建筑动工、构配件生产和机械装置等一系列建筑勾画和建筑经济行动,最后就成为了外表形态和内在性能为一个整体的产品。根据不同功能,建筑产品一般分为三大类:供人们居住的房屋类;公路、烟囱类;管道线路安装类。不同的建筑产品特征都来自于不同的设计,设计导致建筑物的多样性。建筑空间的固定性在于地基,大部分工业产品和建筑产物都有这样的区别点;建筑产品如果在空间上较大,那么就会让体型增大,在经济成本方面自然就会提高。由于经济成本限制,会导致建筑产品功能的有限性;因为每个地方人们生活习俗的不同,也会让建筑产品在功能和经济方面受影响,也就是常说到的“社会性”。

2建筑生产主要以大众为消费对象———使用期限

建筑产品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价格表现,资产特质也要从它的价位来判定。因为建筑产品的社会性、代价超大、形态超大、性能特征等,让建筑产品的交换价格也比普通的类型要高,很多时候大家会采取个别定价和双方直接定价的方法。建筑产品经过流通和消费中的价值来进行互换,来达到最后的经济效益。其实建筑产品在消费流通中还潜藏很多不同于其他商品的地方:①建筑产品因为其价值大的特点,多数情况下会经过租借的消费方法在行业中流通;②建筑产品由于占地面积大、固定性、社会性的特点,还拥有重复流通、地址一致的流通特质;③具有广泛使用性的建筑产品以人为消费对象,部分建筑物要肩负所有人群的使用需求(如公路),所以在建筑产品定价时还需考虑人们的平均消费水平。因此,常见性、永久性、长期性才是建筑产品真正的特性。不过,也存有一定的劣势,建筑产品的使用性能不会直接显现出来,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居住后才会发现其不足之处。一般情况下,建筑产品的使用时间是指从竣工到废除这一阶段。其中时间的长短会受产品质量指标的影响,结构过于衰老、材料渗漏大等因素都会造成建筑垮塌。唯有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才能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也是建筑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础。

3建筑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增质量减风险

建设生产率是在整个过程中产量和投入量的比率,并且也包含劳动和资本生产率,其中的劳动生产率不仅反映了劳动人员的生产效率,也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所以分析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劳动积极性,更好地推动建筑生产进步。我们把建筑业的大规模生产方式转变为生产工业化,也叫做建筑生产社会化,推动建筑生产从涣散落后、个人建造的方式向以技术为主的社会化、规模化方向转变。

继续阅读

建筑艺术精彩演讲

这是一个灯火阑珊的夜晚,喧闹、迷离、躁动与激情充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闪烁的霓虹映在城市路人的脸上,伴着几许郁闷忧郁的神情,夹杂着几许发泄欲望的冲动。我也是这样一个城市人,但却偏偏选择了寂静与孤独。驻足湘江之畔,徜徉岳麓之颠,静静地看着城市的灯火,感受着现代城市建筑的艺术魅力,并不知不觉由此伸发开去,将混乱的思绪游走于建筑的艺术与法律的精神之间,试图在感性与理性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将其二者融合。在此种比较的视野中,妄图在法学研习之路上另辟蹊径,寻找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法律内在的逻辑平衡和结构价值。

一、凝固中的运动

说到建筑的美,人们常常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语冠之。的确建筑的形式语言和音乐十分的相似,他们在时空上都强调对称性。建筑立面上的门和窗是音乐的节奏和音符,建筑的形式语言和音乐的语言一样,在表意上都强调一种朦胧的状态,而非直露的表白。但是建筑本身却并非凝固之状态,建筑的存在,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的审美,在更高的层次上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度,呈现出一种四维空间复变的态势,一种拓扑结构。建筑艺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获得新的生命。在人类对艺术的鉴赏和诠释下,看似凝固的建筑重新被激活,古老的巴提农神殿、精美的黄鹤楼也在此种激活中具有了新的时代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凝固中的运动价值与法律的价值有着惊人的相似。篆刻在黑色玄武岩上的《汉谟拉比法典》距今已有2700多年,但是如今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中我们依然对于这部人类早期的行为规范赞赏有佳。《法国民法典》颁布已有200年,但是其基本的原则和精神并没有因为凝固的法典文字而被禁锢,而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法律的实践与研究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不断地更新、超越和创造自身的价值之维。

二、在开放与闭塞之间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学科,其自身内部是无法达到一种自给自足的完满状态的,其必须有结构力学和人文精神双重支柱的支撑才能不断的深入发展。随着人类科技的突飞猛进,近年来诞生了一些新的建筑学名词,诸如建筑经济学、建筑生态学、建筑论理学、绿色建筑等。其中美国设计室奈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和美国皇家女子学院教学楼钢架与山坡融合的设计堪称新时代生态与绿色建筑的代表之作。反观法学又何尝不是此番景象呢?法学研究在开放与闭塞之间徘徊。有的法学家认为法学自身的方法论和价值取向就完全可以解决法学研究中的一切问题。这种思想在法学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以来都占有极其显赫的地位。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与更新,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流与融合的思想观念融入每一个现代人的大脑。随着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等等学科的兴旺发展,法学本身正在一步一步地被这些学科所介入,由此便诞生了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等等分支学科,以及这些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其间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法经济学专家理查德•A•波斯纳法官、法社会学者庞德教授,德国的柯茨教授等。

三、民族与地域的差异

德国文学家歌德认为:“凡是把许多灵魂团结在一起的就是神圣的。”自古以来,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的精神支柱使人们团结在一起。中国是文明古国,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文化的传统。在秦帝国时期修建的万里长城,蜿蜒于峻岭之上,千百年来抵御着异族对中华民族的入侵,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遥远的北欧,一些传统的建筑多为尖顶,这与冬天当地积雪有关。受当地建筑材料的制约,用木材构筑的屋顶承受不了积雪的重压。所以屋顶有大坡度使得积雪不至于在房顶较越积越多。虽然今天在建筑材料领域早已经有了坚实的新材料,但是北欧人依然保留着他们建筑的这种固有风格。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艺术、法律、科技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将有可能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趋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强调国际型(Internationalstyle)建筑。但是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法学领域中,德国历史法学派代表人萨维尼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与其语言、文化、民俗和习惯一样具有民族特征,并随此民族的存在而存在,消亡而消亡。”法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法学诞生之初她就一直带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的情节。而作为建筑这样一门神圣的艺术,这种民族的特性越发突显其重要性。地球上存在多种民族和文化。便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向度,不可使用统一的建筑理念来统一全球建筑。

继续阅读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现今建筑行业竞争加剧,建筑行业低利润时代的即将到来,正倒逼建筑企业进行建筑经济学习,只有通过成本管理才能提高竞争力。本文主要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来说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这些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历史上高速度的发展机遇,建筑行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建设意义。目前建筑行业竞争在不断加剧,为在市场上能够奋勇突出,屹立不倒,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而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到位了,可以有效规避建筑投标、合同签订、施工、结算等一系列过程产生的不必要损失与隐患。因此建筑企业要在建筑经济管理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坚持问题导向寻找一些切合实际的对策,来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力。

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现状

建筑经济是建筑与经济的交叉学科,具体研究建筑施工活动的经济效果。虽然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建筑企业的竞争也很大,但是在这个机遇与危险并存的时代,绝大多数企业还未真正意识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现实中建筑企业都是通过节约施工成本、实现多签证来提高自己的盈利,没有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得通盘考虑和整体规划。

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认知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相关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制度建设不健全,相关理论较少,或者虽然有但是不全,普及不广泛,导致很多建筑企业老板发出建筑经济为何物的疑问。上面不重视,下面的管理人员就更不会提起,觉得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老板的事,我们只要做好施工成本控制就可以,没有一个系统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

(二)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建筑企业往往重视施工现场管理,轻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认为建筑行业都是干出来的,工程部才是核心部门,导致技术力量强而经济管理力量弱的局面。有些建筑企业对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基本上处于空白,只有会计和出纳负责账务管理,没有专业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人员。

继续阅读

房地产经济与建筑经济的实践探索

摘要:本次简单分析了房地产经济和建筑经济,并从房地产价值与财富、建筑经济循环及建筑生产形态下的房地产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建筑经济;思考

1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人们越来越高的居住要求以及更多的利益驱使,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房地产经济和建筑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增加,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需要基于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的发展,分析这两个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2房地产经济与建筑经济概述

房地产经济是以房地产为对象,围绕房地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其属于经济关系与房地产生产力之间的有机结合。简单点说,房地产经济就是房地产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经济活动及其条件。房地产经济的落实,需要建议与之配套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条件。而对于房地产经纪的考察,可以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其中微观是从房地产企业产生的经济行为以及对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运营的角度进行考察;中观是从房地产部门和区域产生的经济活动的角度进行考察;宏观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建筑经济,是建设领域内关于建设项目的经济方面的预测、决策、实施、分析、评估等活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项目数量越来越多,极大地推动了建筑经济的发展。这也使得建筑经济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建筑行业展示出的宏观经济问题,建筑企业运营管理的经济问题,等等。但在实际上,研究人员需要在建筑市场的指导下,对建筑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研究人员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究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规律,强化对建筑经济的研究力度,促进建筑技术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建筑经济水平。在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的发展规律,明确政府单位在房地产和建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保证政府单位的职能发挥,在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推动市场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和建筑经济的共同发展。

3房地产经济与建筑经济的思考

3.1房地产价值与财富

继续阅读

供给与需求理论对房价的调控效应

【摘要】

文章通过阐述我国房地产的供求现状,运用供给与需求理论对房价的调控效应进行分析,并对此给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

房地产;供求现状;供给与需求理论;房价;对策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再加上大量境外流动人口,造成城市住房持续供不应求,给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房价一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供给与需求理论对房价进行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房地产供求现状分析

1.1房地产价格水平分析按照国家标准,衡量房价合理性的指标是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是指房屋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不同机构可能采用不同的统计指标和不同的计算方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房价收入比应该为3~6倍,世界银行专家的说法为4~6倍。根据2011年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进行测算,其结果显示:房价收入比超出10的城市有7个(表1)。据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总体房价收入比为7.4,虽然比2010年全国总体房价收入比7.8减少了0.4个百分点,但该指标表明我国房地产价格依然偏高。据《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月份,在中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有60个,持平的有7个,下降的有3个。至12月,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为52个,比1月份增加49个。自此房地产价格涨幅虽然显著放缓,但依旧不容乐观。

1.2房地产供给分析纵观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投资数据,供给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数据如表2所示。

1.3房地产需求分析我国将房产的需求分为消费的需求、投资的需求以及投机的需求。从消费需求也就是自住的需求看,首先由于我国推行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新增的大量城市人口对房屋必然存在较为刚性的需求,(廉价或廉租房会是他们的首选,但供应不足会迫使他们把需求转向商品房);其次,伴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加上近年火爆的资本市场增值了居民手中的货币财富,也使住房的消费需求曲线不断右移。从斜率看,消费的需求从现实角度看是弹性不足的(图1)。

继续阅读

关于加强建筑业监管会议发言

同志们: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贡献大、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建筑业来实施,建筑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加快建筑业改革和发展,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进城市化进程,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总结表彰会,又是一次动员会,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市建筑主管部门的领导前来指导,目的就是要动员建筑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再接再厉、开拓奋进,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再作贡献。刚才,有关企业的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副县长回顾总结了近几年建筑业发展情况,会议还对年度建筑行业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戒骄戒躁,努力建设更多优质工程。下面,我就加快全县建筑业发展讲两点意见。

一、强化五种意识,努力开创建筑业发展新局面

近几年,建筑业的发展呈现了“快中见好”的态势,也出现了“喜中见忧”的问题。如何提升企业科技含量、提高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系统化运作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把“成长中的烦恼”化为发展的新动力,积极谋划新思路,开创建筑业发展新局面。

一要强化“支柱”意识。建筑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非常强,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支柱性行业,涵盖了建筑施工、勘察设计、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以及从事建筑产品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产业关联度很高,产业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直接影响带动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建筑业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去年全县建筑业完成产值达亿,对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但建筑业要成为的支柱产业还有差距。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迎头赶上。但是辩证地看,差距即是潜力,这也意味着我市建筑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适应目前建筑业的发展形势,牢固树立“支柱”意识,引导二级企业向一级企业冲刺,三级企业向二级企业冲刺,劳务企业做专做精,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真正使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要强化机遇意识。“十一五”时期,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仍然逐年加大,这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建筑企业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抢抓机遇主要体现在抢占市场上,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没有市场就没有生存空间,不走出去就没有出路,更没有发展。大部分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不高,开拓市场的魄力不大,闯荡市场的勇气不强。因此一定要大力发扬艰苦创业和开拓进取精神,千方百计扩大本地市场,千辛万苦拓展外地市场,尽心尽力延伸产业链,打破固守一方、安于现状的传统观念和以房屋建筑为主的单一传统经营格局,不断扩大建筑业发展空间。

三要强化集约意识。加快发展不仅是量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要强化集约意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强总承包企业,做精专业承包企业,特色发展劳务分包企业,以发挥规模企业的集聚效应、专业分工的组合效应、资金运作的放大效应。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优化项目的资源配置,搞好生产要素的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要推进科技进步,从生产要素的高消耗、低产出的扩张型转为资源节约型,尽最大努力做到少投入多产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要强化人才意识。人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和活力的源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工程是第一工程。建筑人才,特别是企业家、一、二级项目经理短缺,已成为制约建筑业企业提升资质、做大做强的瓶颈。广大建筑企业要充分认识人才的宝贵性、紧迫性和竞争性,进一步强化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术,真正把人才工作摆到第一位的位置来认识、来部署、来推动,努力构筑建筑业的人才高地。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引进人才并做好服务工作。要重视一、二级建造师的培养和考试工作,这是关系建筑业企业能否有发展后劲,能否做大做强的大事,各有关部门及各建筑业企业要高度重视。

继续阅读

建筑企业项目成本管理运用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工程计价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计价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作为新的成本管理思维模式应运而生,其基本思想是要求人们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去考虑造价和成本问题,关键目标是要实现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总成本的最小化。本文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简要概括,对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建造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分析,阐述了全生命周期计价法在项目各个阶段的运用,最后在成本控制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建筑企业;全生命周期;工程计价;成本管理

1引言

我国建筑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目前为止,该行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成本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以定额为计价基础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生命周期计价法是有关评估资产在其全生命周期内所有成本的一种投资评估和管理工具。这种技术考虑了所有的初始投资成本,以及运营成本、维修维护成本、改造成本,甚至最后的处置成本,是一种既可审计跟踪又可主动控制的工程成本管理体系。根据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具体情况,可把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划分为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目前,全生命周期计价已逐步取代全过程计价方式,但是具有诸多的突出优势的同时也具有局限性,如何利用这把“双刃剑”让其为建筑企业所用,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2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建造成本的影响因素识别

2.1质量对成本的影响质量总成本由质量故障成本和质量保证成本组成。质量越低,引起的质量不合格损失越大,即故障成本越大,反之,则故障成本越低。质量保证成本是为保证和提高质量而采取相关的保证措施而耗用的开支,如购置设备改善检测手段等。这类开支越大,质量保证程度越可靠。

继续阅读

空间经济学发展

一、空间经济学的传统与演进

1.德国的古典区位几何学

德国经济学家运用地租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1)冯·屠能(VonThünen)的农业区位论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农业国,英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英国工业化前后,农产品价格上涨,一些目光敏捷的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国的农产品贸易而获利,于是尽量多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品化过渡。为了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冯·屠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收集了极为详细的资料,于1826年撰写了巨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冯·屠能设想了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所包围的孤立国,其中心是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孤立国制造品的唯一供给者,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由四周的土地(一个农业大平原)供给;孤立国内各地自然条件和运输条件相同,农业生产的利润V=P-(C+T),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C为成本,T为运费。冯·屠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农场生产的品种选择与经营方式的首要决定因素是距离,即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农场种植什么作物获利最大,主要不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与特定农场(或地块)与中心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密切相关;农业经营规模,也与距离密切相关,增加投入必须使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能偿付追加的成本与运费。当生产成本一定时,离中心城市越近,追加的运费越低;边际产量需偿付的越少,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就越大。

冯·屠能研究的是农业区位问题,他的理论离不开对土地利用和地租的研究(注:克鲁格曼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总结归纳了经济地理学的五大传统,他将冯·屠能的思想列为第五个传统“地租和土地利用”。其他四大传统是: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积累因果夫系、当地外部经济。)。冯·屠能认为地租与距离是负相关的,可以想像从中心城市向外围平面延伸,随着可耕地与市场的距离的不断增大,可耕地的地租是不断下降的,这样便可形成一个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同心圆环,半径距离小的环上土地昂贵,宜种植运输成本大或单位面积产值高的作物,而半径距离大的环上则种植土地密集型或运输成本大的作物。于是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作物圈层结构(注:冯·屠能设计的孤立国六层农作物圈层结构为: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主要生产鲜菜、牛奶;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层为轮作物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牧产品,以畜牧为重点;第六圈层是荒野。),这就是著名的圈层布局论。当时德国经济学家们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基本观点是:农业经营方式应该全面地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集约化程度越高越好:农业布局方面则应根据自然要素禀赋的不同,各地应种植最适合本地生长的作物。冯·屠能的理论使人耳目一新:农业经营方式上,并不是集约程度越高越好,离中心城市越近,集约化程度越高,离中心城市越远,经营越粗放;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与距离有关的地租、运费倒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劳恩哈特(W.Launhardt)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

19世纪末,德国已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并迅速成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产业的大发展,使得产业迁徙和工业布局问题为学者们重视。劳恩哈特利用几何学和微积分,将网络结点分析方法应用于工厂的布局,在德国《工程师协会期刊》上发表“确定工商业的合理区位”(1882)一文,第一个提出了在资源供给和产品销售约束下,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厂商最优定位问题及其尝试性的解法。他构造了一个区位三角形,寻找使“里程运费在生产的区位中必须保持平衡”的最小值点,即区位三角形的极点。他的这种寻求最优化的“极点原理”方法被乔治·皮克(GeorgPick)给出规范的更为一般的数学证明(注:乔治·皮克应韦伯之邀,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194-215页)写了一个“数学附录”,以“梗概出一些对理解区位问题来说很必要的普通数学公式”,其中提到劳恩哈特的工作。于尔格·尼汉斯(Jurg.Niehans)认为:劳恩哈特的分析远比后来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的分析高超得多。这大概是指劳恩哈特的数学分析方法。)。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劳恩哈特把网络规划应用于公路、铁路运输最优化问题和工厂成本最小化定位问题,而他在1885年发表的《经济学的数学基捶一文,奠定了他在经济分析史上的显著地位。他研究运输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而建立了“劳恩哈特漏斗”,为解决异质双头垄断问题而建立了后来被称之为的“劳恩哈特-霍特林”解法。先于霍特林44年,劳恩哈特便研究了如下问题:两个位于街道不同地点的竞争供货商,在假定对方销售价已定的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盈利最大。他还对位于同一地点的不同商品的销售商进行了类似的分析,表明他们的环形市场区域是如何由运输费用决定的。于尔格·尼汉斯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里,劳恩哈特的工作是德国最重要的、实际上也是唯一有意义的对“边际革命”的贡献。在对运输和区位经济学分析方面,这一贡献直至20世纪30年代都没有被人超过(注: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第151-153页。)。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