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鸡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作者:张登辉,杨孝列,贺军 单位: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1河西地区发展生态型肉鸡产业的必要性
1.1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居全省前列
生态环境脆弱,要求肉鸡产业遵循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河西地区总面积27.48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0.44%,人口密度为16.47人/km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耕地0.19h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河西走廊光照充足,年均气温6℃~9.3℃,≥10℃的积温2800℃~3580℃,年日照时数3000~3300h,走廊绿洲农区是省内最主要的灌溉农业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只占全省的19.64%,却提供着全省70%的商品粮。区内还有大面积的可垦荒地资源,占土地总面积的62.90%,牧草地753.4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7.41%,这些都为生态型肉杂鸡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但该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300mm,最西端的敦煌市年降雨量不足40mm;2/3以上的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沙漠面积近2.3万km2,占总面积的8.37%,由于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低,加上降雨季节分配不均,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该地区传统粗放式经营方式不仅不能有效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而且会进一步加剧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充分利用和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资源的综合多级利用,才有可能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2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肉鸡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无污染、无残留的有机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由于长期忽视生态平衡,致使畜牧业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河西地区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城乡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畜禽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时有传播,直接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限制了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另外,由于城镇化等原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增加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生态型肉鸡产业,是实现河西地区肉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3河西地区肉鸡产业特征,促使其走生态型养殖之路
随着河西地区肉鸡养殖规模越来越大,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规模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肉鸡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解决矛盾达到双赢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型肉鸡产业。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河西地区沙漠、荒漠、草地、林地、果园等资源,开展肉杂鸡放养,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肉鸡产业,使河西地区肉鸡产业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论文关键词蛋鸡;养殖环境;管理
论文摘要介绍了推广蛋鸡绿色养殖和生态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的管理措施,如合理选择场地、科学饲养管理、提高鸡群体质和防止污染,以期指导养殖户规避养殖环境对蛋鸡生产的负面影响。
随着养鸡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家庭式家禽业生产已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方面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一旦发生疫情难以控制。现就推广蛋鸡生态养殖和绿色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的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1鸡场的选址
鸡场如果选址设计不合理,再好的品种和饲料也达不到应有的生产水平。目前农村养殖户的鸡舍多采用塑料大棚或简易鸡舍,冬不保温,夏不防暑,通风差,空间小,密度大,鸡的成活率无法保障。
建造鸡场时应选择在远离交通要道、地势较高、背风向阳、靠近农田的地方,要有利于禽舍内空气环境的控制。鸡舍最好选择东西走向排列,应充分考虑地势、气候、环境条件等对鸡群的影响。
2科学饲养管理
2.1NH3和CO
《养禽与禽病防治杂志》2014年第十二期
药物蓄积:如果全产蛋区同时添加严重影响产蛋的药物,等鸡体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现将5月下旬在产蛋区添加的药物列出(表3)。表3中所示,每个栏舍所加药物药量及药物品种并非完全一样,而是针对不同栏舍不同具体情况添加不同药物品种及药量的预防用药,另外,所加药物用量均在1~2倍的正常使用量,并未有配伍禁忌。所以基本可排除药物蓄积因素对生产问题的影响。
另外,全场包括后备及小鸡舍,均在5月7日开始按正常使用量添加杀苍蝇药环丙氨嗪,添加至月底。之前,该种鸡场也有此用法,并还咨询药生产厂家技术人员核实为安全使用量,此药物安全性好,可长期添加。另外,全产蛋区在5月31日添加了磺胺类药物预防卡氏白细胞虫病,用量为之前用量的一半。在6月初,全场饲料添加了防暑抗应激维生素C200mg/t,用量为正常用量,此保健药为料房以前所用包膜VC。所以,基本也可排除此对生产问题的影响。
天气突变:天气突变(如打大雷、过闷热等),可能会导致产蛋问题出现,特别是当蛋正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强烈应激时,往往会表现此种情况,因为鸡群神经较敏感。另外,蛋的形成过程一般需要24~25小时(从受精卵进入输卵管伞部开始计时)。此前在5月27日、5月29日2天,确定发生过打雷声大、下大雨。另外,听饲养一线员工讲,5月底有3天连续打雷大雨,白天闷热,晚上凉爽。所以基于打雷声响大下大雨的时间上与本次生产问题几近吻合,所以不得不把之考虑到因素之内。另外,本人做研究生论文时养过5000只蛋鸡,分在不同栏舍饲养,当时就发生类似情况:打大雷下大雨前,产蛋率在68%左右;打大雷第二天,便出现产蛋突降为64%~65%和出现次蛋增多问题,之后未采取措施,而问题在7~10天慢慢恢复,但某些栏舍已恢复不到原先高的产蛋率。在5月29日下午发生打大雷,而就在这天及第二天,全场产蛋区产蛋量突降到最低点,而非慢慢降蛋,而部分栏舍产蛋率开始恢复。
综上,打雷是导致本次生产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饮水:饮用水如出现问题,也可能导致上述生产问题,要么本身水质发生突变,要么存在人为故意水质突变。饲料及原料:饲料,特别是饲料小料如钙、磷及微量元素等出现问题,也可能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由于该种鸡场饲料配方没变,饲料原料等来源稳定,但不同原料生产批次不一,如出现问题,也可影响产蛋问题。另外,在加工饲料过程,如出现问题,也会引起由于育种的进展,加之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养鸡者忽视蛋鸡产蛋前期的科学管理,会造成高峰期提前或无产蛋高峰期,蛋重减轻的问题。下面谈谈怎样做好蛋鸡产蛋前期的科学管理,供参考。
首先要做好定期称重,监测体重增长情况。产蛋前期鸡的体成熟过程还未结束,前几周体重周平均增长还可达40~50g,后期也还有10~20g的增重。由于产蛋率上升的速度非常快,如果饲养不当,将来高峰持续时间短,最高峰值低。通过定期监测体重情况,是检查饲养,特别是营养方面是否恰当的手段之一。如果发现是体重低于品种标准或者标准10%以上,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以维持鸡只良好的体况。称重一般每3~4周称量1次。经常调整鸡群:将体重较小,冠髯较小且颜色不够红润的鸡挑出来,集中安置在上、中层近光源处饲养,必要时补充些蛋白类饲料,使这些鸡生长发育快一些也可以促进其卵泡发育,早些产蛋,这样有利于全群平均产蛋率的上升。定期测定蛋重:开产后蛋重的增加是有规律的。如果平均蛋重没能达到品种标准重,往往是营养不足的结果。要检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尽快加以解决。
防止鸡啄癖现象发生:产蛋前期是啄癖的易发期。一旦恶癖在鸡群中形成,几乎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制止。所以必须在这个时期重视啄癖现象,尽量降低其发生率。防止鸡只过瘦或过肥,避免蛋重过大,使蛋能顺利产出,以免脱肛和产道出血,造成泄殖腔收缩迟缓。
保持鸡舍宁静环境,使鸡能安静地产蛋,保持鸡舍空气清新,密度适宜,在鸡舍里播放轻音乐可以防止啄癖的发生和提高产蛋率。一旦发现有啄食现象,必须将啄鸡的鸡找出单笼隔离饲养或淘汰。被啄伤的鸡也找出,把伤口涂上紫药水后单独饲养。总之,养殖者要认真观察鸡群,从鸡的表现上了解鸡群的健康状况,从细微之处入手,确保鸡群的健康,使其充分发挥生产效能,让养鸡者获得好的收益。
【关键词】葡萄球菌
致病性细菌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本次食物中毒原因调查的目的是通过流行学调查,在最短时间内,确定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为迅速有效救治病人提供直接依据。
1流行病学调查
1.1食物中毒发生经过
2005年4月30日下午,锡盟电建公司施工队2人于乌拉盖开发区个体馒头店购熟鸡5只、鸡翅、鸡腿15斤,带回施工队存于冰柜内。当时冰柜内同时存放有生猪肉。5月1日晚餐19时30分左右,共有42人就餐,主食为花卷,副食为熟鸡、鸡翅、鸡腿,炒鸡蛋。
论文百事通当晚23时30分左右,陆续有人发病,至次日凌晨3时左右,发病人数达28人,疑似食物中毒。病人于5月2日上午分别入院治疗。
1.2现场调查
厨房卫生条件极差,部分门窗无玻璃,屋内布满黑色油污;蔬菜贮存生熟不分。地面堆有土豆皮、洋葱皮、牛粪等杂物,半袋面粉直接放在地面上,灶台上有一层油垢,看不见本色。冰柜内生熟肉混装,因经常断电,制冷效果差,生肉未冻结并有血水。4名炊事员上岗前均未进行健康检查。炊事人员述:5月1日刀切熟鸡块时发现鸡肉颜色发暗,表皮发粉,鸡内脏为黑红色,贴骨处肉色发红。食用前未经加热处理。调查结果表明:此次中毒呈集体爆发型中毒,熟鸡、鸡翅、鸡腿为共同餐用品。有凡发病者,均有食用以上熟食品史,且病人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进食鸡肉量有关,多食者症状重发病急,少食者轻,未食者不发病等流行病学特征。
[提要]畜类肉制品和禽类肉制品是居民食用最多的肉类消费品,作为这些肉类食物的代表,一般我们会选择猪肉、牛肉、羊肉以及鸡肉,这些肉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互为替代品的肉类,往往其中一种或者多种肉类价格的变化及收益,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和生产者的生产选择,继而会影响到其他肉类产品的价格。
关键词:河北;肉类;价格
一、研究内容
为了研究河北省主要肉类市场状况,本文从《中国畜牧业信息网》上选取2000~2018年的去皮带骨猪肉市场月度价格数据、去骨牛肉市场月度价格数据、带骨羊肉市场月度价格数据以及白条鸡市场月度价格数据,就这四个肉类之间的价格变化、收益率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这些主要肉类消费品的市场状况,从肉类消费和肉类生产以及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角度分析价格的不同时期的变化。为了更加系统的探究,本文还选取同期玉米、豆粕、小麦麸等市场月度价格,对牛肉和羊肉以及猪肉、鸡肉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二、相关研究
本文参考了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对河北省的去骨牛肉、带骨羊肉、去皮带骨猪肉、白条鸡以及豆粕、玉米、小麦麸的历年来的市场价格进行了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对比自身和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化、收益率变化对河北省的主要肉类消费品的价格变动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对河北省的主要肉类消费品的价格变化进行研究。在涉及到价格趋势的研究上,笔者整理了以下文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分析处和全国畜牧总站行业统计分析处(2018)发现猪肉相关产品整体呈现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相关的养殖鸡产业的相关市场行情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牛肉和羊肉整体呈现高位运行的一个态势,相关的乳制品价格较为稳定。毛学峰、杜锐、王济民(2018)在我国全部范围的肉类产品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四种肉的市场价格进行关联研究,探究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的月度价格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在这四个产品中,牛肉与羊肉的市场价格有很强的联系。在对农产品价格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以后为了论文的框架,本文还对肉类消费品进行了一些研究。徐振宇、梁佳、李冰倩(2016)对2003~2012年的全国范围的居民农产品的消费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肉类消费品,以水产和畜类、禽类产品的消费方面,价格对居民的选择有很大影响,而其他诸如瓜果蔬菜类的需求对价格的反应就相对平缓一些,在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价格的变化以及收入水平是消费的主要诱导因素。李凤桐(2012)认为我国肉类消费处于一个稳定发展时期,不同种类的肉类需求量都在不同程度的扩大,我国居民对这些肉产品的需求日益高涨,在肉类供给方面,畜牧业、养殖业等产业的不断更新换代优化升级推动了肉类消费品的市场运行。有消费就有市场的运行,在研究肉类消费的时候自然就会关注到价格与市场的关系,本文还通过对以下论文的研究来探索政府、市场对肉类消费品的影响。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课题组(2000)对不同农产品的市场收购价格与相关价格指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市场中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博弈关系以及国际农业的影响、货币的通胀紧缩情况、全球的农产品价格趋势、国家相关的农业政策都不同程度对国内的各个农产品产生了供给需求上的关系变化。并对这些价格的变化对居民收入、消费乃至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王楠、杨海芬、赵瑞琴(2012)对河北省的市场运营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农产品的价格监管进行了研究分析,参照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对河北省相关的市场运营,保证价格的平稳,维护消费者权益,生产者的权益进行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分析。通篇对价格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阐述,价格是关乎市场安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温桂芳、赵泉、陈晓伟(2003)同样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的整理研究上对市场与价格如何展现一个良性关系进行了制度或者实证上的探讨。结果表明了市场与政府的同样重要的调控作用,只有保证价格的平稳才有市场的平稳。经过上述文献的基本思路梳理,本文还选了一些关于具体肉类消费的文章来对本文框架的搭建提供参考。通过曲扬华、罗海玲(2015)对中国的羊肉消费品的相关市场研究与产业的现状研究,参照羊肉,对单纯的肉价格变动背后的产业链,涉及牲畜的养殖、牲畜的屠宰以及不同地区的肉类互相影响,对肉类消费安全提出挑战,对肉类市场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提出挑战。王贵珍、花立民、牛钰杰、刘丽(2016)对我国主要肉类消费品中的牛羊肉消费进行了相关分析,从产量与价格、价格与消费之间的传导性联系对这两者未来的需求进行了预测,还对地区之间肉类相互影响的可能性进行探讨,认为只有提质保量才能维护肉类市场的均衡发展。
三、数据整理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整理,本文首先对河北省白条鸡、带骨羊肉、去骨牛肉以及去皮带骨猪肉的市场价格近20年的变化进行简要描述。河北省白条鸡近一年(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平均价格为14.38元/kg,2018年9月白条鸡价格为15.16元/kg,环比增长2.5%,同比增长7.52%,白条鸡价格变化最大为2000年2月,环比增长22.04%,当月白条鸡价格为10.52元/kg。白条鸡历史最高价格为2011年9月的15.87元/kg;白条鸡历史最低价格为2000年3月的7.6元/kg。河北省带骨羊肉近一年(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平均价格为59.65元/kg,2018年9月带骨羊肉价格为62.61元/kg,环比增长2.89%,同比增长15.35%,羊肉价格变化最大为2007年11月,环比增长12.10%,同比增长65.07%,当月带骨羊肉价格为28.26元/kg。带骨羊肉历史最高价格为2018年9月62.61元/kg,带骨羊肉历史最低价格为2001年5月12.91元/kg。河北省去骨牛肉价格近一年(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平均价格为55.55元/kg,2018年9月去骨牛肉价格为57.19元/kg,环比增长1.38%,同比增长9.22%,牛肉价格变化最大为2007年11月,环比增长11.23%,同比增长59.17%,当月去骨牛肉价格为25.85元/kg。去骨牛肉历史最高价格为2018年9月57.19元/kg,去骨牛肉历史最低价格为2000年11月11.67元/kg。河北省去皮带骨猪肉近一年(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平均价格20.67元/kg,2018年9月猪肉价格21.75元/kg,环比增长7.89%,同比减少4.14%,猪肉价格变化最大为2007年7月,环比增长25.66%,同比增长为109.12%,当月价格为21.79元/kg。去皮带骨猪肉历史最高价格为2016年6月31.26元/kg;去皮带骨猪肉历史最低价格为2000年3月8.57元/kg。除去肉类价格的波动之外,本文还选取了豆粕、玉米、小麦麸三种主要饲料的市场价格进行描述性分析,其中,这三种饲料同样采用《中国畜牧业信息网》中河北省2000~2018奶牛9月的月度价格数据作为基础。豆粕近一年(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平均价格为3.22元/kg,2018年9月豆粕价格为3.33元/kg,环比增长3.42%,同比增长10.63%,豆粕价格变化最大为2000年3月,环比增长为29.63%,当月豆粕价格为1.75元/kg。豆粕历史最高价格为2008年7月价格为4.7元/kg。历史最低价格为2000年2月的1.35元/kg。玉米近一年(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平均价格为1.85元/kg,2018年9月的玉米价格为1.91元/kg,环比增长1.06%,同比增长4.95%,玉米价格变化最大的时间为2004年4月的1.37元/kg,当月价格环比增长20.18%,同比增长38.38%。玉米的历史最高价格出现在2014年9月,当月玉米价格为2.74元/kg,历史最低价格出现在2000年4月,当月价格为0.68元/kg。
一、基础兽医学科课程群标本室的功能
(一)保存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师除了教学外,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而他们的科研成果具有很重要的保存价值。比如本课程组在研究蝙蝠的种类资源和蝙蝠肠道寄生虫的过程中,发现河南省共有蝙蝠21种(马铁菊头蝠、角菊头蝠、长翼蝠、毛腿鼠耳蝠、白腹管鼻蝠、东亚伏翼等),其中发现新记录6种(大菊头蝠、大耳菊头蝠、绯鼠耳蝠等),而寄生于蝙蝠肠道的寄生虫有21种(朝鲜斜睾吸虫、济源中孔吸虫、软体肠前腺吸虫、平睾肠前腺吸虫、台湾蝙蝠绦虫、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等),其中新种4种(济源中孔吸虫等);在研究犬细小病毒和猪蓝耳病时制作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多种器官的病理切片标本,这些成果除了发表学术论文外,有必要将它们保存起来,以便查阅。研究鸡病毒致病方面,收集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典型和非典型的标本。根据这些实验材料取得的科研成果申报了多项省级和国家级科研课题。标本室中保存有我们制作的部分比较珍贵的标本,在国内都比较少见,尤其是蝙蝠肠道寄生虫实物标本和切片标本填补了河南省乃至国内的空白,这些可以供其他科研工作者查看比较,也可供我校的学生科研兴趣小组使用。
(二)提升师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兽医学科课程群标本主要包括剥制标本、骨骼标本、干制标本、浸制标本、装片标本、组织切片标本等类型,它们的制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技能。长期以来,课程组的教师通过自己制作标本,不但丰富了标本的种类和数量,而且熟练掌握了各类标本的制作技能。同时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还有许多新的发现,获得了新的知识,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在标本收集和制作过程中,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愿意参与进来,查找相关资料对比研究,提升了师生的研究水平,也培养了他们的科研兴趣,提高了科研及动手能力。总之,标本室是保证基础兽医学科课程群相关课程教学实验和培养科研人才的常备手段,也可作为实践教学实验材料的补充源头,同时配合基础兽医学科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要求,作为可用于比较的科研材料的集聚场所。多年以来,通过收集和制作标本,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能让他们知道标本收集和制作的辛劳,更加爱护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够萌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进一步强化基础兽医学科课程群标本室功能的措施
基础兽医学科课程群标本室的建设是动物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兽医学的教学、科研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院标本室的建设历经60年的收集与积累,涵盖了动物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和兽医病理学等课程标本,规模大、类型全,促进了基础兽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标本室也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标本室功能的发挥。为了进一步强化基础兽医学科课程群标本室的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努力。
1.领导高度重视借新的培养方案修订之际,学院领导及学校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标本室的建设与管理,要拨付专门经费加强标本室的环境建设,如通风除湿系统、不同类别的标本分开存放以及标本的制作间和保存间的分开等。另外,也要投入一定的研究经费收集和保存科研领域中需长期积累的细菌、病毒等科研资源,为以后动物医学的整体科学研究做好必要的积累。
2.组织专业人员对现存标本进行修补比如对已经被虫蛀的剥制标本进行还软修补,并在每年春夏之交进行甲醛熏蒸以达到驱虫目的,浸制标本要补充甲醛溶液,对组织切片标本要4℃保存防止褪色等。
3.鼓励广大师生收集标本对于捐赠较为珍贵标本的教师,学院应提出表扬或发放证书。基础兽医学科课程群标本室内的标本大多是20世纪70~90年代老一辈教师在实践教学和科研中积累起来的。当前的年轻教师由于各种原因疏于积累标本,加之损坏的标本没有及时处理而是随意扔掉,致使标本的数量越来越少。因此,学院应高度重视,鼓励广大教师、学生对在实践教学、外出服务和科研过程中获得的标本进行制作并送到标本室保存,对较珍贵的标本或对标本室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师生,学院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每一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论文摘要]家禽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困惑禽病防治的难题之一。至今仍未有一类药物能特异性地有效杀灭家禽病毒性病原,干扰和抑制其病原的复制。据报道,中药制剂对某些病毒性禽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其作用机理不尽祥析。细胞因子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出现及其临床试验证明,该类细胞因子在病毒性禽病和禽肿瘤的治疗上极具临床应用前景。
[论文]家禽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困惑禽病防治的难题之一。至今仍未有一类药物能特异性地有效杀灭家禽病毒性病原,干扰和抑制其病原的复制。据报道,中药制剂对某些病毒性禽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其作用机理不尽祥析。细胞因子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出现及其临床试验证明,该类细胞因子在病毒性禽病和禽肿瘤的治疗上极具临床应用前景。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首先发现了病毒干扰现象,即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因而命名为干扰素。目前已知干扰素并不能直接杀伤病毒,而是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数种酶,干扰病毒的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根据产生干扰素细胞的来源不同、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的差异;可分为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一α)、β-干扰素(IFN-β)、γ-干扰素(IFN-γ)。
家禽是否存在干扰素及是否存在有类似于哺乳动物的各类干扰素,一直是近年来有争议的问题。1994年。Sckellick等克隆到鸡胚成纤维细胞干扰素基因。该cDNA编码区全长579bp。编码162个氨基酸。前31个为信号肽。成熟的IFN含有13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4.5KU。其DNA与哺乳动物Ⅰ型IFN只有43%的序列同源性,与IFN-Ⅴ的同源性为31%。1997年Lamdrecht等根据Sckellick发展的干扰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丝裂原刺激的鸡脾淋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基因,在大肠杆菌及真核细胞内表达可产生具有生活活性的IFN。
1干扰素的产生
IFN-α和IFN-β有许多相似之处:①两种IFN基因来自同一个祖先基因(commonancestergene);②由产生;③结合相同的受体并发挥相似的生物学作用。IFN-α/β以往称为Ⅰ型IFN,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在细菌、DNA或RNA病毒、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polyI-C)、多核苷酸等刺激物诱导下产生。IFN-γ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在小鼠。由ThI亚群产生。当抗原、PHA或ConA刺激后、T细胞分泌IFN-γ,通常与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相一致、目前认为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的主要活性存在于IFN-γ中。此外,活性NK细胞亦可产生IFN-γ。
2干扰素的分子结构和基因
IFN-α和IFN-β基因位于人9号染色体和小鼠的4号染色体。并连锁在一起。IFN-α基因至少有20个,成串排列在一个区域,元内含子。同一种属IFN-α不同基国产物其氨基酸同源性≥80%。人和小鼠IFN-β基因只有一个,无内含子,与IFN-α基因连锁在一起。IFN-β与IFN-α氨基酸组成的26%-30%同源性。IFN-α由两个亚族组成,分别称为IFN-α1和IFN-α2,其中IFN-α1至少由20个有功能的基因成员。目前只有90%左右的同源性,IFN-α2亚族有5-6个基因成员,目前只发现l个有功能的基因,其余是假基因。人和小鼠IFN-γ在DNA水平上,有65%左右的分子由143个氨基酸组成,糖蛋白以同源双体存在,分子量为40Kda,其生物学作用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
3干扰素的受体
一、作家与批评家
“作为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我们会感到职业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为对现有‘理论’的批判或突破,本应由我们来完成,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新时期文学产生以来,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了多次。而且最让人难堪的是,每当作家们已经在创作实践上对传统观念有所变革之时,我们的许多同行却仍然不遗余力地要把这些新作品纳入旧的理论框架中去。”批评家的这种“自卑和惭愧”归根结底是来自于一种始终把自己的地位凌驾于作家作品之上的优越感,批评家的责任就是要发掘作品的意义,当批评家的批评方法和理论无法涵盖和解释作品的意义时,批评家们会感到无限的屈辱。然而,王安忆作为作家的胜利是短暂的,随着新的文学思潮的建立,批评家们一旦补给了新鲜的血液,他们会像饿狼反扑般将《小鲍庄》分解的支离破碎,并迅速将其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内,王安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作品被任意吞噬并且毫无辩驳反抗之力,作品这时对她而言只能是一个“无言的结局”。
文章的最后他们提出了这样的警醒:“危机中的危机不在于我们的‘理论’已被证明是多么软弱、空洞和无聊,而在于我们存在着一种十分可怕的惰性:宁肯把旧的概念重新作一番‘解释’使之继续沿用下去,也不肯抛弃旧体系建立新体系。”也许正是批评家们这种强烈的“抛弃旧体系建立新体系”的理论诉求,成为了之后“文学寻根”思潮爆发的最大动因。很久之后,李洁非在一篇论文《寻根文学:更新的开始(1944—1985)》中写道:“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那些称谓,则是当创作现象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由批评界‘赐’名。如果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命名是先有鸡后有蛋,那么,‘寻根文学’大约就可以算作先有蛋后有鸡了”。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应该理解为先有“寻根文学”的思潮及理论,后来才有根据这一思潮的指引而创作出来的一系列作品了。那么,如果说韩少功因为在“杭州会议”之后发表了被称作是“寻根派宣言”的《文学的“根”》,在此理论的基础之上又创作了以“根”为名的《爸爸爸》,而后被文学史编入了“寻根文学”成为它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正好符合了李洁非“先有蛋后有鸡”的理论。即便是阿城的《棋王》虽然也发表在“寻根”思潮和理论的建立之前,但他后来也作为寻根文学理论建设者之一,发表了《文化制约着人类》的理论文章来呼应和阐述“寻根文学”,并依此创作了《孩子王》《树王》等具有同类思想蕴意的小说作品,使《棋王》也连贯着成为阿城“文化”意识的系列作品之一而被批评家解读,最后被文学史编入“寻根文学”成为代表作也是很好理解的。那《小鲍庄》这部作品既没有“理论”做先导,作家本人又没有提出什么“寻根”理论,在后续的创作中也没有同类题材作品的出现,这种没有任何依靠的作品,只能在批评的浪潮中随波逐流,在后来的文学批评的判定过程中出现争议也是可以想象的。问题是,《小鲍庄》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寻根”的呢?
二、批评与作品
“杭州会议”在1984年12月召开之后,“寻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几乎都集中在1985年上半年发表了自己的理论宣言:韩少功文章的题目为《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李杭育则是《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郑万隆用的是《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一时间“文学寻根”的热潮被掀了起来。批评家们在补给了新鲜的血液之后像饿狼般疯狂的反扑,各相观点在相互博弈的状态下展开。第一篇把《小鲍庄》引向“寻根”的评论是陈村的《关于<小鲍庄>的对话》(《上海文学》1985年第9期),他指出《小鲍庄》的创作是受到了《百年孤独》的影响,认为批评家应该把批评目光转向“文化”层面。至此之后,陈思和陆续发表了《双重谍影•深层象征——谈<小鲍庄>的神话模式》(《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1期)、《对古老民族的严肃思考——谈<小鲍庄>》(《文学自由谈》1986年第3期),都是在“文化”意义上谈论《小鲍庄》的,除了这些主流的批评声音外,同时还存在不少其对此有争议与怀疑的声音,比如郭银星发表在1986年第4期《文艺评论》上的《<棋王>与<小鲍庄>》,就认为《小鲍庄》是反“寻根”的,“如果可以说有着一群‘反寻根’的作家,那么王安忆该是其中最彻底的了。”再比如楚民的《幽婉的情感美——王安忆小说的特色》就这样说道:“近年来,我国的文学创作中有一股‘文学寻根’的热,引人注目,我不确定,《小鲍庄》是否属于这股潮流的产物。”在这种强大的争议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批评家们不论是确定还是不确定,是“寻根”还是“反寻根”,是归属“文化”还是反抗“文化”,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批评家们都把“寻根文学”思潮作为一根旗帜标杆树立在自己的批评理论体系之中,所以,不论是支持它还是反对它,是接近它还是远离它,它都站在那里,不偏不倚,作为批评的论点而存在,所有的论据所有的观点都是以它为基点而建立起来的。因而当我们今天通过文学批评的介绍和导读去翻看《小鲍庄》时,我们的头脑当中就已经侵入了与“寻根文学”思潮相关的概念与知识,“仁义”、“民族”、“文化”、“魔幻现实主义”等词语会无意识的影响我们对《小鲍庄》的阅读,使我们不自觉地朝着“寻根文学”的方向去理解作品。
然而还有更大的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通过第一部分的论述我们知道,《小鲍庄》事实上是在“寻根文学”思潮和理论建立之前就已经诞生了,但是,很多批评家在论述时往往本末倒置,把《小鲍庄》说成是在“寻根思潮”影响下创作出来的。我们在翻看很多有关王安忆的访谈对话时可以发现,就算是作家本人也说不出这篇作品与寻根关系,甚至可以说作者的创作原意根本与“寻根”无关,那这种把《小鲍庄》说成是“寻根”影响下创作出来的说法就显得十分牵强了。我们不能说他们毫无关联,但也只能说某种程度上《小鲍庄》的创作实践正好迎合了“寻根文学”思潮,但在当时批评家的解读之下作品一不小心就变成了这一思潮的附庸。这又是为什么呢?程光炜在《“批评”与“作家作品”的差异性》里这样说过,批评家是“是寄生在‘社会思潮’、‘文学口号’、‘知识话语’中的一群特殊的文学动物。80年代文学因为他们的叙述,而成为人们今天所知道的‘伤痕’、‘反思’、‘寻根’、‘先锋’、‘新写实’这样一个文学知识谱系的,他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知识共同体’。研究者对80年代文学的理解是在这种“知识共同体”中才被证明是有效和有意义的。”
为了把《小鲍庄》纳入到“寻根文学”的“知识共同体”中对其赋予意义,批评家们可以不顾事实,不顾作者的原意,强行把《小鲍庄》与“寻根”意义做对接,这样的做法肯定不只是仅仅存在于对这一篇小说的批评上。但批评家这种强硬的做派和“批评对于意义生产的迷恋”,很有可能导致新的不安,那就是“一系列标新立异的意义会不会将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这些意义的超额重量是作品的既定框架难以承受的。”也就是说,“文学批评往往都是站在比作品更高的历史位置上要求作家服从它赋予作品的‘意义’的”,但这些“意义”很有可能是作品本身无法涵盖和承受的,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今天读者的“误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鲍庄》其实就是批评家附和“思潮”、构建批评理论的一个工具罢了,对它的解读和释义都是随着批评家的表达需要而走的,而我们只有“过滤掉一些批评过分添加上的东西,将作品被压制的某些部分重新释放出来;或者用作品的‘本义’与批评的‘定义’做谨慎的对接”,才能将作品内涵调试到最大最丰富的状态。那文学史又是如何完成它对《小鲍庄》的定义,批评又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三、批评和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