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火灾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火灾现场的勘验
(一)初步勘验千佛殿为10m×10m的方殿,内部四周墙上有千佛壁画,中间有一长约2m,高1.2m摆放佛像的佛台,佛像已烧失。东墙上方立坊与平板枋已全部炭化,墙内中间两根立柱向南面炭化程度明显重于向北面,其上方六块斗拱板最南侧两块已缺失,斗拱板上的挑檐檩南半部分已烧失,残留部分由中间向北逐渐变粗。南墙立坊和平板枋全部过火炭化,其上部东半部的斗拱板、斗拱、挑檐檩及过梁已全部烧失,西半部残留有三块斗拱板和部分斗拱、过梁。西墙上有两块斗拱板缺失,墙上建筑构件过火炭化,残留部分形态较完整,与环境勘验西墙外侧对比,墙外侧的构件仅有烟熏痕迹,未过火。北墙后门烧失,门框全部炭化,门上方泥台塌落,墙上壁画烟熏痕迹明显。门上方一块斗拱板烧失,门上方对应的挑檐檩、过梁烧蚀变细,北墙上其余建筑构件过火,炭化物东侧残留较西侧多。上述痕迹呈现出火势从千佛殿东南角向四周蔓延的特征。
(二)细项勘验对东南西北四面墙内侧的壁画勘查发现,东墙南半部壁画有一道明显的半“V”字形斜线,斜线南侧佛像壁画局部高温发白,轮廓模糊,斜线北侧佛像壁画温度均匀,烟熏痕迹严重,无局部高温特点(见图2所示)。斜线向上延伸至东墙南起第二立柱偏南0.15m。其余三面墙上的壁画以烟熏痕迹为主,无明显变化。在东墙土坯上方勘验发现,沿殿东墙立坊内侧根部由南起第二立柱至东墙和南墙连接处发现若干段铝导线,最长的一段端部发现有熔珠,熔珠位置对应东墙南起第二立柱南侧0.15m(见图3所示)。由殿正门沿烧毁佛像前至殿东南角对地面残留物开始挖掘。现场塌落层次由下之上依次为:佛阁木板,树脂材料佛像残留物,木板,土及瓦片。挖掘发现:监控摄像头支架弯曲变形,前段转头处有部分本漆脱落,监控摄像头残骸镜头朝下。沿东墙、南墙砖台接近地面处有若干木质隔板,靠近东墙一侧已碎裂成大小不等的碎片,向西、向南木板基本成型,边缘规则整齐,过火炭化,烟熏痕迹严重,部分木板表面仍有红色油漆,翻起隔板下表面烟熏痕迹仍然很重。沿东墙砖台清理出七块砖雕,南起第1块到第4块烟熏痕迹较重,第5、6、7块有局部高温过火痕迹,部分位置局部过热变成土黄色。与东墙壁画“V”字形痕迹底点对应,且与东墙上方铝导线熔珠发现处对应。以上痕迹呈现出在火灾初期有明火掉落,东墙南起第5块到第7块青砖台受明火作用的痕迹特征。
(三)专项勘验对千佛殿的供电线路进行勘验,从范村公共用电引入圆智寺东院地下室三相四线制电源,供全寺用电。从地下室引出一相沿新修寺院的西墙敷设到南侧,到禅堂院西南角的双扇门处设有一个二级配电柜,配电柜设有1个40A总空气开关,下设有3个20A空气开关,从最西侧20A空气开关引出线沿钟楼、伽蓝殿前沿,布到千佛殿的东南角,从东南角引入千佛殿后分为南北两路,向南给正门北侧上方两个照明灯供电,向北给东墙南起第二立柱处的监控摄像头供电。勘验发现,二级配电柜中4个空气开关在灭火过程中由消防战士断开,在灭火前呈闭合状态。在东墙上方发现的铝导线,接近监控摄像头处一端铝线完好,端头有4个熔珠,为电热熔珠,南侧的铝线被烧成短节。二级配电柜的西侧给千佛殿供电的20A空气开关下方其中一根引出线的绝缘皮有局部过热痕,过热后发硬、发僵、龟裂,地下室为其供电的这一相熔断片熔断。正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根前檐金檩由屋顶跌落至地面,对两根木梁上的铁钉剩磁进行检测,发现均有剩磁,由东至西逐渐增强,由0.2增至0.4。以上勘验呈现出在这两根木梁的附近发生过过电流。
(四)火灾物证技术鉴定勘验人员对东墙土坯上方发现的带有熔珠的铝导线进行了现场提取,并将其送至火灾物证鉴定中心,鉴定结论为短路熔痕。
二、火灾事故原因的认定
根据调查访问和现场勘验,起火部位位于千佛殿东南角,起火点位于千佛殿内东墙南起第二立柱南侧佛阁上。起火原因分析如下:根据当日气象条件、现场勘验情况、调查访问情况,可排除雷击起火、人为放火及自燃、用火不慎、遗留火种。据火灾第一发现人寺内居士胡某陈述:进入千佛殿内烟雾较大,东南角处有明火。多名证人证实殿内东南角有监控摄像头。对照千佛殿原貌图,东墙南起第二立柱上方安装有监控摄像头,附近无照明设备。现场痕迹表明东墙南起第二立柱南侧0.15m发现带有熔珠的铝导线,且其下方对应起火部位和起火点,综合调查访问、现场勘验及物证鉴定结论,综合认定起火原因为殿内监控摄像头电源线短路引燃电线绝缘皮,进而引燃周围可燃物。
三、启示
一、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火灾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系统的联系
(一)系统接口现状与问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使用五个智能监视模块,通过硬线连接到气体灭火现场控制盘的独立、不带电、不接地的常开触点端子上,直接对火灾预报警信号、火灾确认信号、故障信号、气体释放信号、手动/自动状态信号进行监视。而通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综合监控系统的接口,把这五个信号传到综合监控系统工作站,把每个气体保护房的状态显示出来。
(二)城市轨道交通火灾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系统优化构想取缔气体灭火系统集中报警控制盘,把气体灭火系统的集中监视功能归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控制盘中。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气体灭火系统的结构图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系统都是以回路卡和回路线为媒介来实现控制盘与外围设备的通信,所以,只要这两个系统采用同个厂家、同个型号的设备,就可以把负责气体灭火系统外围设备的回路卡安装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控制盘中,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统一监视自身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气体系统的外围设备。取缔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图形工作站,对综合监控系统工作站的图页功能进行优化升级,使之完全取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图形工作站。就目前的系统结构来说,报警控制盘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中流砥柱,将系统中的外围设备信息收集处理后经过光纤发送给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图形工作站,图形工作站通过网线将这些数据信息利用综合监控系统的前置处理器和交换机发送给综合监控系统的服务器,服务器进行处理后再将数据发送至综合监控工作站进行显示。
二、分析常用气体灭火系统优缺点和适用性
由于卤代烷系列气体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银行上世界末先后组织专业测检人员,探索和研制出与臭氧层和谐共存的清洁气体,并对气体是否清洁和具有危害性作了明确的规定:清洁气体不破坏臭氧层也不污染环境;较小温室效应危害;对人体较小或无危害。选择的灭火系统满足上述要求,还应采用浓度低、剂量小、浸渍时间短的灭火剂。就现在来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注重灭火剂是否洁净环保,是否具有高灭火效率,是否经济实惠,是否对人体无毒害作用,而选择的气体灭火系统,根据综合性能常用烟烙尽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和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对于这三种系统有如下分析。
(一)烟烙尽灭火系统:烟烙尽灭火系统灭火剂含有二氧化碳、氩气和氮气,体积比例逐级递增,在空气中有丰富地储量。是利用减少燃烧区域所需的氧气至使燃烧物窒息的纯物理原理。释放烟烙尽,喷放的气体不再有雾或是结露,在高温环境下不发生化学反应,没有残留物,对臭氧层有较低的破坏,不会造成温室效应,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灭火资源的使用也很好地保护了设备和财产。根据美国安素公司的白皮书研讨的氧浓度的高低与人体健康状况的关系,通常状况下,正常氧和二氧化碳浓度,在喷放一定量烟烙尽灭火剂后氧浓度大幅度降低,而二氧化碳浓度则有小额度增加,使得未撤离人员不得不以加快呼吸抵抗低氧环境,但这会损害他们的呼吸系统。另一方面,现实情况中的失火地点的房间并不是集中分布,需要灭火系统具有长距离灭火管道输送的功能,而烟烙尽灭火系统管网刚好满足这个要求。但使用烟烙尽灭火系统有很多的缺点,由于该系统采用压力较高的气体储存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间断地磨损装置,给运输和安装带来的很多不便。
(二)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使用的二氧化碳灭火剂,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使用后不对自然造成污染、能很好地保护着然物。一方面,经过高压压缩后的二氧化碳,稳定性好、温度低;另一方面喷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体积迅速膨胀,在短时间内覆盖燃烧物,降低燃烧物的燃点。也就是通过释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减少燃烧物所需氧气,氧气燃烧减少进而热量减少,直到燃烧停止;二氧化碳液体的气化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将使空气温度降低,而降低燃烧物的燃点,使燃烧物停止燃烧。这个过程以减少燃烧物周围的氧气灭火为主,以通过二氧化碳气化吸收热量灭火为辅。但是处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的人体会因缺氧而出现窒息,在火灾环境中是及其危险的,而且二氧化碳灭火的使用势必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遏制全球的温室效应。所以,这套系统的使用应因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多用于空人场所,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二氧化碳对人体的伤害了。
(三)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七氟丙烷灭火剂的原料无色无味、不导电、不污染环境,也不会破坏臭氧层,是利用试剂中活性自由基发生化学反应阻断燃烧反应灭火的。与其他灭火剂相比,七氟丙烷灭火剂小,效率高,能短时间内灭火,灭火后的燃烧物不会重燃;使用的灭火剂浓度低,操作系统硬件、软件与哈龙原理很类似,而且替代了哈龙。不过,七氟丙烷分解产物HF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和设备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在潮湿环境中还产生腐蚀破坏。
摘要:本文分析了火灾风险评估概念的内涵,综述了以某一系统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研究及目的,介绍了国内外较新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关键词: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1]。
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2]。因而,火灾风险(firerisk)包含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火灾危害性(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双重含义[3]。
现在,在文献中可以看到的与“火灾风险评估”相关的术语有fireriskanalysis,fireriskestimation,fireriskevaluation,fireriskassessment等,但基本上火灾风险评估都是指:在火灾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火灾风险进行估算,通过对所选择的风险抵御措施进行评估,把所收集和估算的数据转化为准确的结论的过程。火灾风险评估与火灾模拟、火灾风险管理和消防工程之间有密切关系,为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简单地如消防安全设施检查表,复杂的就会涉及到概率分析,在应用方面针对的风险目标的性质和分析人员的经验有各种变化[4]。
较多的人倾向于从工程角度来定义火灾危害性(firehazard)和火灾风险(firerisk)。火灾危害性指:凡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认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或是能为火灾的强度增大或蔓延持续提供燃料,即对人员或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情况、工艺过程、材料或形势。火灾危害性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针对性,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可预见性后果。这种设定的条件称为火灾场景,包括建筑物中房间的布局、建材、装修材料及家具、居住者的特征等与相关后果有关的各种具体信息。目前在确定后果方面的趋势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火灾模式,辅以专家判断。此时,危害性分析可以看作是风险评估的一个构成元素,即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权衡的一系列危害性分析。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5]。
媒体在网络舆情中的积极作用媒体在火灾事件网络舆情中,既可以推动舆情孕育,也可以阻碍或控制舆情、防止网络舆情的孕育。媒体的积极作用,一是成为火灾事件舆情的生产者,因为媒体的新闻稿件,通常会带有编辑或记者的情绪和观点,可能会触发网络舆情。二是媒体可以对舆情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新的舆情观点,或与其它事件相联系,深入诱发网络舆情。三是媒体的工作人员往往掌握第一手材料或内幕,他们可以爆出更多的细节和噱头,加快舆情的发酵。政府在重特大火灾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当重特大火灾事件发生时,政府、媒体和公众是影响舆论传播的三大要素。政府是引导舆论、处理火灾事件的主导者,有最终决策权;媒体处于政府与公众之间,具有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责任,同时在引导舆论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公众的情绪、态度及行为等因素影响着舆论的形成与发展方向,构成了舆论的主体。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政府引导、平息重特大火灾事件网络舆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加入网络社会,完善应对机制。首先,政府要充分了解和认识网络媒体的影响力,采取积极的沟通方式,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特别是通过主流网络媒体,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形成舆论引导良性互动的网络传播。官方网站上要有针对性强的宣传资料,要能为公众解答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二要强化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要建立健全网络预警机制,收集和分析相关网络舆情信息,更好地掌握并及时应对重特大火灾事件的网络舆情走向。
2.争取媒体支持,注重议程设置。从一些典型火灾案例中可以发现,当政府权威的火灾伤亡信息缺失时,各种谣言就会满天飞,甚至盖过各种媒体的报道。所以,当火灾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刚刚出现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竭力获得各种媒体的支持,利用各种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平台,传播真实信息。政府针对重特大火灾事件专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火灾事件发生后,立即通过新闻发言人向公众传递真实信息,各种媒体的报道也可以从新闻发言人的信息中获得依据。
3.重视重点人群,强化网络“把关人”。不同地区的网民上网的条件和参与评论的积极性是不同的,重特大火灾事件网络舆情爆发后,有由火灾发生地向高知识、高关注和高收入地区迅速扩散的趋势。关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对网络舆情的处置是相当重要的。人们在信息传播中不断地选择信息,而网络“把关人”决定了公众最后得到的信息内容和方向。网络把关人包括网站编辑、网管和贴吧吧主等,在具体信息的选择和舆情引导方面的作用极其重要。
强化网络把关人的作用,对有关话题或议题进行专门的设置,就会引导网民按照把关人设置的议程进入指定话题的讨论。这是政府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的重要一环。
作者:李云霞单位:天津市滨海消防支队
1古建筑火灾预防对策
火灾是古建筑最严重的“破坏者”,只有立足于防控,千方百计地消除各种起火因素,才能使古建筑远离火灾的危害。
1.1完善消防设施要按照建筑工程防火要求,在古建筑内设置消防给水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移动灭火设施等。城市中的古建筑应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安装消火栓,配置灭火器,必要时设立消防泵站,以便补水加压;山区中的古建筑应修建消防水塔、消防水池,储水量至少应满足扑灭一次火灾的用水量;天然水源旁的古建筑还应修建消防码头,供消防车停靠吸水;地处偏远的古建筑,应修建消防蓄水池,配备水缸、水桶、沙土以备灭火。在不影响原有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古建筑艺术风格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同时要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可配备背负式超细水雾灭火系统等,以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1.2严格日常管理加强炊事、照明、取暖、香火和可燃、易燃物管理,做到指定专人看管,人离火熄。加强电源管理,严格执行电气安装规程,安装线路不能直接敷设在梁、柱等可燃构件上,增加断路器、漏电保护器等安全保护装置,避免使用大功率的照明灯具和用电器具。2.3强化消防监督公安消防部门应定期向本级政府提交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评估报告,纳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和“网格化”消防管理,推广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要求。严格控制古建筑使用性质的随意改变,特别是用于旅馆、饭店、酒吧等公众聚集场所,一定要按现行规范严格把关。根据文物古建筑的性质、种类、保护等级等条件,组建专(兼)职消防队或义务消防队伍,全面熟悉情况,制定“1,3,5,10”min火灾扑救预案,确保火情发生能迅速扑灭、控制。
2古建筑火灾扑救对策
2.1调集优势兵力要从火灾最大面积,最大难度和最不利的情况出发,一次性调动足够的兵力和灭火装备,及时赶赴火场。尤其是重点调集“一七式”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充分利用A类泡沫附着力强、出水水带较轻,战斗员拖动方便等特点,追击火势,打内攻近战。对于远离城镇、建在山上的古建筑发生火灾,一定要充分考虑道路交通情况。如消防车不能到达现场,应迅速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联系,启动应急救援联动机制,迅速调集古建筑附近的居民或驻军人员赶赴现场进行灭火。
2.2正确运用战术扑救古建筑火灾,要针对其建筑结构形式,以及火灾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战术措施,树立“下风堵截、内攻外堵、重点设防、分割灭火”的战术思想,根据火情变化,机动灵活地使用或变换战术。消防车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驶向火场,形成一种前后夹击之势。(1)火灾初起阶段,要运用“小火灭得早,快攻近战强”的原则。当古建筑小面积着火,火势还处于初起阶段时,应树立“内攻外堵,上下合击”的战术思想,第一到场力量要立即组织攻坚组,集中优势兵力猛打猛冲,利用内部楼梯深入内部,实施快攻近战直逼火点,内攻灭火,及时开窗排烟散热,切断火势向顶部和四周蔓延的途径,并组织外围力量外攻,架设消防梯,从外围打击火势,也可登高至着火层直接灭火,同时在着火层的上层和下层部署一定的力量进行设防,如果燃烧仅局限在下部,可用水浇湿周围的木结构和易燃物件,阻止火势向上蔓延。(2)猛烈燃烧阶段,要贯彻“大火堵得巧,分区拦截快”的原则。当古建筑猛烈燃烧时,应树立“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战术思想,集中主要力量于火灾蔓延的主要途径或重点部位,及时堵截火势,对于已蔓延到梁、柱等构件上的火焰先扑灭,以防火场面积不断扩大,内攻要选择障碍少、烟雾小、视线好、能充分发挥有限力量及水枪射流作用的安全阵地,堵截火势蔓延,保护好重点部位,防止水渍损失,必要时要积极组织群众,破拆与着火建筑毗邻建筑物,开辟防火通道以防止火势进一步扩大。(3)全面燃烧阶段,要落实“全面设防细,分割围歼准”的原则。当古建筑全面着火时,应树立“先控制、后消灭、穿插分割、逐片消灭”的战术思想,把主要力量部署在火灾蔓延的主要途径上,多以外攻为主,利用移动水炮,高喷消防车等集中射流从外部打击火势,堵截火势向毗邻建筑的进一步蔓延。当灭火力量充足,火势得到控制时,要集中优势兵力,利用隔热服、避火服等特种防护装备内攻近战,有针对性地重点突破几个燃烧较弱或需要重点保护的部位,实施强攻,采取分割战术,把燃烧区分割成几片,然后对准火源内外夹攻,逐片消灭,分片灭火,并关闭毗邻建筑门窗,对其射水降温进行保护。
2.3合理战斗编成根据古建筑所在区域地形特点,一般以小型车为主战车,中(重)型车为供水车。(1)占据蓄水池或河流时。当火场周边有储水池或河流、且与火场的距离在300m内时,根据火场面积大小,可采用三车一枪式、三车两枪式、三车三枪式、三车四枪式等,供水车在水源处串联给主战车供水。当储水池与火场的距离超过300m时,宜采用三车两枪式,供水方式应当优先考虑运水供水。(2)占据消火栓时。当火场附近有消火栓时,且距离在120m内时,可按照三车四枪式(并联)进行编成,即主战车在前出4支水枪,两台中(重)型车分别各自在消火栓处并联给主战车供水。当消火栓与火场的距离在300m左右时,可按照三车二枪式进行编成,即主战车在前出2支水枪,两台中(重)型车分别在消火栓和150m处串联给主战车供水。(3)无水源时。一是多车三枪式。按照10min控火要求,当到场车辆的总载水量不小于20t时,可按多车三枪式来进行编成,即主战车在前出3支水枪,其它车在后面并联给主战车供水,同时出3支水枪。二是多车四枪式。当到场车辆的总载水量不小于40t时,可按多车四枪式来进行编成,即主战车在前出4支水枪,其它车在后面并联给主战车供水。
第一篇
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生态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生态建设的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其核心内容是基于对自然环境、使用的建筑、生态、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组合,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自律,并拥有土地、水资源,减少污染、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研究不平衡的生态建设系统,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差别很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学科大多局限在较发达的城市,在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缺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东北地区。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生态、能源、科学学科的大多数研究虽然内容更加丰富,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各学科之间的结合。特别是如何将一个特定区域会生活环境和植物环境工程相结合,也是未来研究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应在中国建筑业生态建设上发表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宣传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建筑和生态指导原则和理论、先进的生态建设经验上,缺乏实际的工程实践模型、计算机模拟、测试环境的影响分析。
二、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措施
1.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理念生态建筑设计,设计者应积极发挥创新精神,将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节能技术应用到建设生态建设之间,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改善生态建筑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建设和生态建设,设计更加科学、节能、环保的生态建设,进一步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对环境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施工的科技含量,提高生态建设,最终建立一个全面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科学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必然要占用一定的空间中排出的废物对环境的生态建筑,因此,生态建设的设计应尽可能不要占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回收再利用可再生材料建造,将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确保环境不受影响,实现和谐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一、防灾减灾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构建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高水平教学队伍防灾减灾工程学涉及灾害种类繁多,包括地震、火灾、风灾、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工程事故灾害等,此外还涉及到受灾结构的检测与加固、灾害风险和损失的分析和评估、灾害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等,涵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各门类,组织一个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学队伍十分重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防灾减灾工程学教学团队形成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学历、阵容强大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专业涉及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安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消防工程等。
(二)确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教学目标研究生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灾害种类繁多,涉及内容广泛,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仅涉及到常见的土木工程灾害,不可能面面俱到。鼓励学生在学习常见土木工程灾害的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本人的研究方向、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或参加的工程实践,有选择性地探索某一灾害的基本原理,成因、特点及其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三)确立常见灾害为主、其他灾害为辅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专业和课程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①灾害学的基本原理和防灾减灾发展趋势;②地震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③火灾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④风灾及防灾减灾对策;⑤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⑥受灾结构的检测与加固;⑦灾害风险和损失的分析和评估;⑧灾害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等。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每部分内容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同时结合当前该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讲授。课程内容体系围绕“灾”,从“灾源”到“灾害”,把多种灾害相互联系,比较不同灾害的成因及对策和措施的相似点和不同。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了解防灾减灾学科最先进的研究思想,掌握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实际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原理和工程、基础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采用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防灾减灾工程学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激励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1.结合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8.0级地震,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发生M7.2级地震,结合地震灾害详细讲解地震成因,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结合当时社会热点讨论的地震的预测与预报展开讨论,介绍目前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取得的成就。2.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进行讲解。教学是科研的基础而科研则对教学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对与本专业及有关学科的科研活动,才能加深对本科学的理解,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结合本人参加的湖南衡阳2003年11•3特大火灾事故以及湖南桥南市场2004年12•21特大火灾事故调查,讲解火灾灾害的成因,灾害损失扩大的原因以及对策和措施,特别是对于土木工程的学生讲解工程结构为什么在火灾作用下会发生坍塌,如何进行坍塌前的预测和预报。3.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信息时代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课程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巨大,教学效果良好。通过平时大量的素材积累,形成了一个防灾减灾的素材库,包括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悬索桥风灾灾害、美国西奥尔良卡特里娜飓风灾害、美国9•11世贸大厦恐怖袭击、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大量的火灾事故案例、地质灾害事故案例、工程事故灾害案例等。通过网络、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进行讲授,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讲授事故处理方法、程序、手段和经验,使得学生具有处理灾害事故的基本能力。4.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建立防灾减灾工程学的网站。网站对课程的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成果、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库、习题、答疑、参考文献等进行了全面的规划。目前,网站建设尚在进一步完善中。5.开展由教师主导的专题讲座形式。部分不在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安排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要学生自己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深入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例如在讲解地质灾害一部分中,结合本人的一个横向科研课题,将当地特殊的地质条件、房屋结构状况、建筑材料强度等级等用视频材料和数据进行介绍,要求学生解释房屋开裂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措施。结果学生很有兴趣,课堂讨论十分热烈,提出了很多见解,本人根据学生的见解作出解释。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传统的课程考试的办法,很难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情况。防灾减灾工程学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课堂讨论和小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具体包括:日常考勤占10%,课堂讨论占30%,小论文占60%的做法,这一做法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锻炼学生在研一学习期间就知道如何进行论文写作的技巧。
(六)教材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针对防灾减灾工程学课程教材缺乏,各高校往往根据自身教学需要选用多本相关教材的现象,2005年我校与清华大学合作编写了《防灾减灾工程学》教材,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一经出版就销售一空,多次重印。到目前为止,已有多所高校出版了相关教材,我们引导学生参阅这些教材,作为我们主讲教材的有益补充。
(七)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教学从知识传授为主转移到加强学生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培养上。防灾减灾工程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研讨式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大部分灾害事故案例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讲授和讨论,启发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实质,并提出解决的措施。防灾减灾工程学教学团队的老师大部分有科研课题和横向项目,均能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进行讲解。
在利用消防工程技术替代指令型规定的过程中,并非没有碰到难题,尤其是在涉及被动消防设施之时。传统上,建筑物的消防安全设计一直以相关条例、指令型设计指南或实施规程为基础。然而,人们越来越清楚看到,这种做法并不总是能为业主和开发商提供最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涉及复杂结构、罕见空间或新型建材的创新开发区之内。安全规范依赖的是假设和过度简化,这经常导致建筑物在某些方面被超要求设计(设计比较保守),而其他方面又被错误理解(低估)。
在过去几年间,反映这种情况的变化终于发生了。在英国,“认可文献B”通常指的是“建筑物条例”,好像它就是一切。但事实上,它当时只是支持和符合建筑物条例的一个指南———你不必非得遵守。结果,随着建筑发展趋势的变化,采用消防安全工程的设计者越来越多。建筑师都想设计标志性建筑,但这通常不在常规条例和规范的框架之内。常规所要求安装的消防设备有可能与上述建筑设计或功能要求不太一致。
1消防设计型建筑物的作用
大多数消防安全设计者都认识到消防安全工程所具有的价值和所起的作用。我总是把盖房子比作建桥。例如,我们要告诉设计师桥梁要承担的荷载、河面的宽度以及土壤的条件,然后让他去设计。但是,我们不用告诉他建桥必须使用砖拱以及最大跨度不能超过10m等内容。
然而,这些内容正是消防安全的指令型法规所严格规定的。它限制了设计师的自由。如果真的是这样,势必导致一条河上出现好几座雷同的桥梁,而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多种式样。利用工程原则设计桥梁的自由可使设计师在多种桥梁中进行选择。这一原则也适用于消防设施。消防安全设计师通常利用一系列建筑规程和消防技术来确保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使建筑物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固(不坍塌),以实现居民的安全疏散和消防队的有效干预。
2消防设计型建筑物的增加
因此,利用灵活方法进行建筑物消防安全设计的事例越来越多。BS9999《建筑物设计、管理和使用的消防安全实施规程》即体现了这种方法。不过,BS9999只是“认可文献B”与基于BS7974的消防安全工程之间的“折中方案”。它仍是一个消防安全设计的指令型实施规程,不过,它超出了“认可文献B”的范围。尽管它利用消防工程原理系统地表达相关的指导原则,但毕竟不是一个消防工程指南。它可替代大多数建筑消防安全设计用的BS5588实施规程。BS9999可为设计者提供建筑物设计的相关指导,使其充分考虑下述因素:
(1)风险概述(建筑风险类别,火灾荷载密度和火灾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