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会计理论课范文

会计理论课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会计理论课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会计理论课

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培育

1课程教材体系

1.1课程设置不合理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基础不牢固,其它皆是空中楼阁。目前,许多大学在设置会计理论课程时,没考虑到课程的重要性与难易程度,课时设置不合理。比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有些只安排了72学时,一学期要讲完,再加上中间放假等因素,有时候72学时也保证不了。因此,很多教师只是挑选其中的章节向学生进行讲解,或者是虽然全都进行了学习,也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效果可想而知。会计实验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许多大学实践课程设置单一,实验的个数不够。手工实践课一般仅限于会计手工实践课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成本会计、审计等实践要求较强的课程基本上没有手工实践课。此外,现下最流行的、最具综合性的、最能够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ERP模拟实验,许多大学也没有安排。目前,许多大学在课程设置中还有一个严重问题,理论课程和会计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同步,这严重削弱了实验教学效果。如果在理论知识“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上会计实验课,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不断回顾基础知识而削弱了实验的效果。

1.2教材选择不恰当理论课程的教材是理论知识的重要载体,理论课程教材的难易程度对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目前,许多大学理论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大学生的能力,教材难度偏大。许多大学选用注册会计师的教材,注册会计师教材虽然全面、系统,但是对很多大学生来讲,难度太大了。会计模拟实验教材是会计实践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基础和条件。目前,许多大学在模拟实验教材的选择上还有一些问题。许多大学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都是局限在某一工业企业的某一年度的12月份的经济业务。一方面,现在许多集团公司都是多元化经营,如果现在只进行某一类型企业的经济业务的练习,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型的集团公司就会很难高效率的进行工作。另一方面,12月份的经济业务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不够全面。

2师资培训体系

2.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式,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学会计教育仍然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在会计理论课上,主要是依靠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从而形成了一种教师为主体,以说明为主的理论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阻碍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其次,在会计实验课程上,一般都是老师讲解完操作步骤后,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进行简单的模拟操作。这种单向的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师资队伍实践经验缺乏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实践能力能否提升与教师的能力和经验密切相关。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目前,许多会计教师来自各大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从学校到学校使得他们缺乏会计实践经验。也有一部分教师虽然以前有过会计实践的丰富经验,但由于长时间在高校教学,未能及时参与实际工作,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就会使得教师的教学空洞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实践课程的质量。

3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检验与肯定。考核评价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的积极性。目前,许多大学会计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相同,都是平时成绩与期末闭卷考试综合评定的方式。一般平时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80%,并且很多高校将这仅有的20%的平时成绩演变为调节总评成绩的杠杆。这就导致了同学重期末而轻平时,对平时教师上课提出的问题不会主动的思考,考前临时抱佛脚。在会计实验课程方面,许多大学是教师课上进行讲解之后,由学生在课后完成各个环节的模拟实验。这样既不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也给了一些同学偷懒的机会,其他同学做好之后,有些懒惰的同学直接抄袭,这样的情况在许多大学中屡见不鲜。因而丧失了会计实验课程应有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继续阅读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摘要: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需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同时,也需根据教育环境的改变而改革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效率。本文在市场需求和教育环境的两大变化下,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希望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网络课程;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会计人才需求现状,本人通过招聘网站、用人单位、会计专业毕业生等几方面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会计岗位招聘信息55%的企业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对学历要求不明显;用人单位大部分表示相对于应届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名气,更看重他们对实际工作的上手速度;会计专业毕业生表示实践课和实习经历对应聘有帮助。可见,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符合市场需求。而从各应用型高校访谈来看,近几年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大改变,主要体现在实践实验课程比例大幅增加,但应用型课程改革效果不明显。其一,教师队伍中缺乏有丰富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经验的教师。其二,实践实验课程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实验设备和实践软件方面,对教师开发课程的投入几乎没有。

二、网络课程的现状

网络课程的出现突破了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因此它一出现便风靡全世界,各类线上教育平台拔地而起,各高校也都在做线上教学方式的探索。但从网络课程资源来看,目前网络课程教育资源主要是理论教学方面,且大部分网络课程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没有了面对面授课的互动,又缺乏趣味性,使得学习变得更为枯燥乏味。并且,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课程数量繁多、良莠不齐,使学生选择困难、学习效率低下。

三、网络课程兴起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从网络招聘信息统计发现,会计岗位招聘的要求主要有:会计职称证书、独立账务处理能力、会计工作经验。可见,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培养学生考取会计职称证书、独立账务处理和会计工作经验着手。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会计理论课程能培养学生考取职称证书的能力,而独立的账务处理能力和积累会计工作经验则需要会计实践实验课程来培养。本文下面就从会计理论课程和会计实践实验课程两个方面来探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继续阅读

高校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的需要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各高校对会计专业越来越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什么是会计理论,分析会计理论的重要性,从而引申出《会计理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对于我国高校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现状,我们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其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师和课程设置者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同学们对《会计理论》课程掌握认识情况比较差、国家层面的会计考试认识和深化不到位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本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看法,希望能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会计理论;必要性

0引言

理论(Theory)一词,就其应用于会计来讲,最贴切的一个定义很可能为:“理论是指某一探究领域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原则”(韦氏新国际大辞典第三版)。因此,会计理论可以解释为一套以原则和实用性为形式的逻辑推理。会计的学习需要我们做到观念为先,如果想企业会计业务实现经济效益的优化,首先我们要把自己的会计理论观念把握好,而《会计理论》课程的学习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理论支撑。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开设《会计理论》是很有必要的。会计理论的重要性还在于它能够为决策人提供有根据的决策指导。在过往的国内外会计理论的研究现状中都分别指出了以下三个重要观点:(1)会计理论为会计研究方法作导向。(2)会计理论发展和会计研究发展相互促进。(3)会计理论的层次结构性决定了会计方法的综合性和体系性。正因会计理论的这些重要性,开设会计理论课程才显得如此必要与迫切,这对学习会计的人以及未来将要从事会计这个行业的人都有很重大的意义。

1高校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现状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各个高校也与时俱进,确立了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性,对于我们财会专业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所有高校都开设了与会计相关的学科。但是开设课程不代表就是已经跟上了时代,对比会计职业的飞速发展,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和会计理论的引导等方面都显得相对的落后。而据我们对各高校学生进行的“高校《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现状”进行评估的的结论显示:大部分受访者确认会计课程很多,但《会计理论》课程基本没有,会计理论的观念指导基本没有。学校的学术理论气氛基本没有。作业布置过于形式化,没有理论与现实结合,根本不能说出具体如何利用理论观念和会计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操作。同时,我国高校会计教学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这暴露出我国会计教育现状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如何通过考试的方法,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方法和观念教育的指导。

2开设《会计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会计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

继续阅读

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研讨

【摘要】本文讨论了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组织层次,以现行国内外会计专业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材及有关读物所涉及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按其内容组合方式进行了结构特点的比较分析,并在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理论素养的前提下,就组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及应涉及的研讨内容进行了分层设计。

【关键词】会计理论;教学与研讨;内容;结构;研究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既注重对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与来源结构,强化对其进行基本理论教育以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一、我国现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层次划分

会计理论是运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它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它在整个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共识(葛家澍,1998)。

据了解,在国外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国内各会计院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内,均设置了会计理论类课程。尽管其课程叫法各异,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而在教学要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设为选修课(大多数列为必选课,少数列为任选课),课程名称为《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专题》或者《现代会计理论》,教学时数为30学时左右;硕士生教育中,则均列为学位课程且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一般称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40学时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学校是将其设为学位课程,有的则设为考查课,课程名称有的称《高级会计理论研究》,有的则称为《会计理论发展与学术流派》等,教学时间有的放在第二学期,有的放在第三学期,教学时数一般为60学时左右。由此可见,不论是哪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均属于教学计划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现行主要会计理论类书籍的内容结构分析

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其专业理论素养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会计理论课程内容以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上,国内外学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内容体系。国内市场上较早的会计理论教材当推已故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阎达五(1985)教授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邀请,为适应会计专业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会计理论专题》一书。目前,国内市场上流行的可作为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用的教材与理论论著共有20多本,较有影响的有16本,它们大致可以分为本科生教材、硕士生教材和社会性理论读物三种类型。

继续阅读

会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探讨

摘要:

传统的中职教育较为独立,理论课程就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就是实践训练,几乎未曾开展过将理论与实践协调起来进行一体化教学,不能将理论和实践二者结合起来为中职学生提供良好的一体化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会计课程学习,很难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将理论切实应用于实践工作当中。本文描述中职会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现状,并针对现状对其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中职会计;理论实践一体化;现状;应用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得中职会计教学逐渐偏向于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力求将学生培养为能够适应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近些年来职业技能型人才的短缺问题,但忽略了学生本身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中存在理论扎实却缺乏实践的情况,也存在实践优秀但却欠缺知识的现象。因此,中职会计教师应当明确中职学校会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现状,并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合理应用到会计课程教学中。

一、中职会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仍然运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理论课程进行详尽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对答如流,再进行总结性的实践。教师虽然尽心尽力教授学生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巧,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会计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等到有实践机会时才能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已经不能和在理论知识学习记忆的同时实践操作的成功性相比较。中职学校在安排会计实践课程的时候常常欠缺考虑,使得教师与学生没有充分时间进行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不符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教育要求[1]。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方面,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操作经验,没有经过系统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只是将理论学习搞得很扎实,虽然能够将理论知识完完整整地传授给学生,但很难辅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工作能力并不能达到让学生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标准。

二、中职会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继续阅读

理实一体化模式的财务会计论文

1财务会计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

1.1按会计岗位分专项教学环节这一层次是财务会计课教学的起点,是最基础的环节,关键所在。按实际工作中各岗位要求来完成理论与技能教学,使学生能独立完成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已初步学习了会计的一些简单知识。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将教学内容分为各工作岗位独立进行,如设置出纳岗位、往来核算岗位、仓储岗位、工资岗位、对外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岗位等,让学生在学习中直接使用正规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来完成学习任务,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熟练掌握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逐项完成教学。例如出纳岗位教学时,让学生在进行现金收付业务的凭证填制过程中穿插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使理论与技能操作相辅相成同时完成。从而对会计工作的理解从抽象到具体;学生在熟练地掌握各岗位专项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及技巧的同时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以各岗位的典型业务为基础,以具有代表性的单位某一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实际会计业务资料为依据进行,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目的有计划地接触未来实际工作中将要面临的任务,为毕业后直接上岗奠定基础。

1.2按会计岗位综合教学环节这一层次是财务会计课教学环节的核心部分,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整合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熟悉了会计各岗位对所发生的同一经济事项如何进行处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各岗位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进一步掌握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例如企业出现提现备用事项时,站在现金的位置上来处理显得较为简单,直接做减少银行存款,增加库存现金即可。如果从整个会计流程来看,就会涉及企业里支票的填写、确认、签章、复核和银行的核对付款等的许多环节。这时按岗位要求,安排学生分别完成不同岗位的工作,同时熟悉该业务引起的与其他岗位之间的相互联系。接下来让学生在各岗位之间进行轮岗学习,保证学生对核算程序以及每个环节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只有这样,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就会变得易于理解、易于记忆;同时技能训练的水平层次才会提高。

1.3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全真实训操作环节这一层次是财会课程教学的巩固和与实际工作对接过程。分析岗位要求,从真实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出发,解构和重组教材知识点,选取典型企业某个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具体经济事项作为资料,设置一套财会综合实训模拟题。使学生如同亲临会计工作的现实环境,让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个人技巧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工作,锻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财务会计各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忱,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边学边巩固,可以使同学们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进行系统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应变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各项能力,为未来的个人事业发展打下基础。另外,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应对传统教学法的考试形式进行改革。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监督和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分评定采用一课多考形式,如根据理论测评、技能考核、作业质量、竞赛成绩、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进行综合评定。在技能考核部分增加岗位协作能力评议,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其团结协作能力;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考试合格可以取得双证书:一是毕业证,二是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做能有力地保证坚持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同步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为教学目标的职业教育的特色。

2“理实一体化”模式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注意点

2.1会计理论是技能实践提升的基础技能课具有简单、直观的特性而理论课枯燥、晦涩,所以学生在财务会计学习中喜欢实践性强的技能课,而不愿学习深奥的会计理论知识。虽然简单重复操作会让学生有成就感,但会使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为机械化的“机器人”,只会重复简单机械的工作。而更高级的财会技能是需要有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的,教师必须首先明白这个道理,不断提升学生财务会计理论水平。否则极易出现“师带徒式”的情景,使学生长期懒于思考,阻碍了学生自我提升和终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2教学中应该学练相长财务会计理论与会计技能实践的同一性和相融性,是“理实一体化”模式的主要特点。因此,教师在讲授每节课时都要确定技能目标,并围绕这个明确的技能目标完成与其相关的财务会计理论认知目标。不能把理论与技能变成在同一教室,同一老师同一时间进行的两块教学。否则就会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微缩版。

2.3尽量缩短训练中的“停滞期”在训练初期,学生只能完成一些简单机械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很快,成就感高。由于会计理论的缺乏,在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使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大受影响。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技能实践深入讲解会计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注意知识牵引,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帮助他们尽快跨过“停滞期”。

继续阅读

独立学院的会计实践教学研讨

一、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不够合理

现行教学计划中实验教学课时数一般偏少,占总学时的20%左右,有的独立学院虽然也能达到30%左右,但部分主要课程的教学缺少实验环节;就算有的独立学院在这些课程中设置了实验课时,但是由于理论课时就比较紧张,最后也没有真正按照教学计划来执行实验教学,导致实验坏环节的设置就形同虚设了。另外,有的独立学院只在第六、第七学期设置几周的实验课程,不仅时间短暂而且内容也不够全面和综合,也导致效果不佳

会计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欠缺。会计实践指导教师是会计实践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目前,会计教师整体缺乏实践知识,造成这种状况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从独立学院的会计教师来说,很大一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于高校的,本身缺乏会计工作经历,工作后由于忙于教学又要做科研,又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其次,就企业而言,由于财务工作性质特殊,它集中反映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财务状况、税负等方面的信息,促使企业高管人员不愿外人接触财务信息,不愿接待教师来参加会计工作实践;再次,很多独立学院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保证,致使教师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既没有内在需求的欲望,也没有外在条件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独立学院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整合资源、系统规划。一是从宏观和微观上完善会计实践体系,逐步建立实践性强、系统配合性强、高仿真的系统运转型实验室,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各个岗位的业务内容,还可以采取“分组轮岗制”,即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充当一个财务科室或企业中的角色,每位同学履行不同的岗位,并确定其基本职责;等掌握好某种岗位技能后,再轮换到其它岗位上去实践,以便全面掌握各项业务,这样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会计工作环境和氛围、提升“教”与“学”的积极性、巩固课堂会计理论知识、缩短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距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实验教学的安排要与专业理论课同时进行,或在对应的理论课之后。若是先安排专业理论课再安排实验课,两者之间时间跨度太大,难免造成脱节。所以,最好将手工实验与日常会计教学有机融合,根据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实验课程时间,并行授课,可以避免理论课的抽象,使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验练习。另外,除了设置跟课程配套的单一实验外,还要设置大型的、综合性强、实验环节既复杂有逼真的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学完所有的专业课程后,有一个理论和实践全面结合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甚至还可以做一些跨专业的、跨学科的创新性实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具体见下图:

(2)加强“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相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会计教师队伍,防止师资流失。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师的培养力度。首先,应鼓励教师在外兼职,通过兼职,教师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学习,如ERP软件的培训或是全国各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方面的研讨会,通过集中学习和交流,教师可以很快增强实践能力,也可以增强教师的创新知识面。最后,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寻求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合作,并签订合同,长期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担任客座教授。

请他们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同时请他们从事相关课程的教学,他们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实践经验富,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通过培训或授课等方式,可以提供社会实践中大量真实而丰富的业务案例,再结合理论进行指导,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可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亦可与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协商允许教师实践或兼职。

总之,独立学院的会计实践教学任重而道远。独立学院要向社会输送的是零距离对接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就必须不断改革和探索灵活多样的会计实践教学方法,构建整体优化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在当前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就业压力越来越重、未来生源总体数量也在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如何构建、完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规划,打造独立学院自身的优势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将是独立学院该持续研究的课题。

继续阅读

成本会计教课模式探新

一、实验教学内容

成本会计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一般是结合财务会计实务操作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账务处理程序,按照进行具体实务操作的步骤,重点突出成本核算的实验内容,同时注意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期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在账务处理程序的选择上,一般选择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该账务处理程序具有步骤简单、易于操作、运用方便的特点,能够满足成本会计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其次,具体的实务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账簿的登记;编制会计报表;最后,编制的会计报表不仅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三张基本报表,还包括相关的成本报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与成本计划、控制等。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当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质,促进新型财会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以期达到锻炼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从而为其将来从事财会方面的研究与进行实务操作打下良好基础。鉴于此,在分别对理论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模式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模式是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仅仅阐述理论教学内容,而实验教学内容则合并到财务会计实务操作中去进行讲解,不再单独进行阐释。因此,选择理论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成本会计的理论水平,为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研究打下基础。首先,成本会计课程虽然是财会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但是,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往往将该课程与其他财会类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例如,将管理会计课程与成本会计课程合并为管理成本会计课程;或将财务管理课程与成本会计课程合并为财务成本管理课程。这就造成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压缩,学生不能全面了解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而理论教学模式则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因此将成本会计课程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进行设置,不再与其他财会类课程相合并。其次,在理论教学模式中,未能加入实验教学内容,因此,虽然学生的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其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这就造成了该模式适用的范围较为有限。

2、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是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除阐述与成本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基本理论知识)外,单独设置成本会计实验课程进行讲解,从而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实务操作打下基础。该模式偏重于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讲解,且将成本会计相关实务操作从财务会计实务操作中提取出来,单独设置实验课程,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但是,由于该模式仅仅对理论教学内容中的最为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了阐述,未能详尽阐述扩展理论知识,因此也造成了该模式的适用范围较为有限。

3、两种模式的结合理论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模式的结合意味着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既阐述相关理论教学内容,又设置实验课程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从而实现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因此该教学模式适用的范围较为广泛。首先,在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情况下,理论教学模式对理论教学内容的阐述较为详尽,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而实验教学模式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讲解较为详细,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其实践能力。其次,两种模式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实现互补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模式弥补了实验教学模式中阐述理论知识的不足,实验教学模式又弥补了理论教学模式中实务操作的不足,这样有机结合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为其将来从事相关财会方面的研究或实务操作打下良好基础。最后,两种模式的结合,并不意味着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分别设置,而是将成本会计课程设置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且理论课与实验课并行不悖,例如,成本会计课程共56学时,可以将理论课设置为40学时,将实验课设置为16课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先完成理论课再开始实验课,可以在进行理论课教学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始实验课。

三、结语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