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环保污染法范文

环保污染法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环保污染法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环保污染法

家禽养殖污水处理及利用研究

把畜禽养殖环境污染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情。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畜禽繁育和饲养科技的进步,集约化养殖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得以飞速发展,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畜禽废弃物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日本由于人口稠密,于20世纪60年生了严重的“畜产公害”,这也是首次把畜养殖业禽污染作为一个社会“公害”问题提出来。欧洲的荷兰南部、比利时、德国西部的下萨克森洲、丹麦、法国的布列塔尼亚等畜禽养殖业发达的城市也都曾为畜禽粪便与污水造成的严重环境危害而困扰。虽然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在很短时间内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并呈高速发展趋势,畜禽养殖场排放的大量而集中的粪便和污水已成为许多城市及农村的新兴污染源。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畜禽粪污染防治的立法,如芬兰的《水资源保护法》、日本的《防止水质污染法》、美国的《联邦水污染法》等等,都对畜禽粪污作了不少规定。德国、英国、前苏联、丹麦、比利时、新加坡等国都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我国上海市政府1992年提出了畜禽污水外排标准,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年12月28日颁布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BOD5、COD、悬浮物、氨氮、总磷(以P计)的标准值分别为150mg/L、400mg/L、200mg/L、80mg/L和8.0mg/L,该标准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从标准可看出,养猪场污水的BOD和悬浮物的去除率要达80%以上才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去除率要求更高,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养殖场污染治理方法很多,但要考虑处理方法的技术优点、投资、日常运行费用和操作管理是否方便等因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生物处理法,即主要通过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把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新的微生物细胞以及简单形式的无机物,从而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1-3]。

1养殖业能源环境工程的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了《畜禽养殖业能源环保站设计规范》。畜禽养殖污水属有机废水,但浓度高且排放时间集中在每日排放2次,因此宜采用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和物理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治理路线,不宜采用单一的物理、好氧处理或厌氧生物处理单元作为稳定达标排放处理工艺流程。厌氧消化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其处理污水成本仅为好氧处理成本的1/5,而且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在厌氧消化过程中还产生沼气。典型畜禽场(环保型)污染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程主要由以下4个环节组成:前处理、厌氧处理、后处理、综合利用(见图1)。

2养殖业粪污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我省在开展养殖业粪污环境治理的多年实践说明,处理养殖业粪污采用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和物理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治理路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养殖场建设能源环境工程时间短,经验不足,有些效果还有待于实践检验;(2)认识上有差距,有些业主是迫于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压力才建设能源环境工程的,因此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在场地、资金筹措以及工艺论证等方面准备不足;(3)普遍存在实际建设与项目论证有差距,造成工艺不完善或负荷太大;(4)建成后不重视管理,重建轻管,影响了应用效果;(5)沼气和沼肥(沼液和沼渣)的综合利用少,未能发挥能源环境工程的总体效益。

3养殖业粪污环境治理对策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环保意识淡泊、管理监督不力、农牧脱节、成本过高、历史原因等等。因此,目前尚未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法,解决上述种种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作长期不懈的努力,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只有人们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要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从事养殖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

继续阅读

数字印染在公共环境中的创新运用

摘要:数字印染的核心在于低耗能和个性化,这完全符合当代年轻人对时尚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数字印染;时尚;创新

印染行业属于高耗能行业,在供给侧改革中,传统的印染方式被要求重点整改,而低能耗、对环境污染较少的数字印染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1智能制造

1.1印染行业的智能化

在信息时代来临后,纺织印染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的同时,也迎来机遇。印染行业如何摆脱高能耗、高污染的顽疾已经成为印染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在印染之初的绘图阶段实现了信息化和多媒体化的应用。数字印染也被称为数码印染,当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将印染信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传输送达印染设备之后,印染设备上的解码和读码设备将其编辑,成为数控印刷设备可以执行的综合命令。其应用优势在于,一方面降低了排版、编辑过程中,染料试剂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最大化地降低了设计阶段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提升了印染技术的能动性、指向性和时效性,如果图形设计比较顺利的话,数码印染几乎能够做到立等可取。不过,数码印染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即便没有传统印染中的排版环节,其机器设备的执行与运行成本也较高,还需要从降低运营成本上入手,优化相关工艺。

1.2数码印染与外部环境的融合

染(颜)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与之配套的中间体。我国染(颜)料中间体的生产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开发新品种、改进生产工艺、新方法的研究、老品种新用途、对环境的保护等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外部环境对印染的基础要求比较严苛,通过各种数字化手段,如扫描、数字相片、图像或计算机制作处理等,将图案输入计算机,再通过电脑分色印花系统处理后,由专用的RIP软件控制喷印系统将各种专用染料喷印到织物或其他介质上,再经过后整理工艺,获得所需的高精度印花产品。

继续阅读

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论文

1制定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项法律

为使中国的土壤污染环境保护工作有章可循,可从土壤保护规划制度、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土壤污染监测管理制度、排污许可制度、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度、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土壤污染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建立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通过土壤保护规划制度对土壤用于生产生活前进行合理安排,在投入使用后通过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土壤污染监测管理制度对土壤状况进行评估,再以排污许可制度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度作为依据来判断生产单位是否违法,一旦出现问题则依据土壤污染法律责任制度和土壤污染防治措施追究生产单位的法律责任并责令其进行治理[5]。

2完善土壤污染的监督管理体系

我国当前的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并不完善,多是以政府为主导,缺少各种团体和社会组织力量的加入,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6]。因此,需要通过完善合理高效的土壤污染监督管理体系对土壤污染加强预防和治理。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的监督涉及农业、环保、国土资源等多部门,为此责任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土壤污染的监督管理的主要职能应通过《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相对完善的管理权力分配制度和责任义务,其中以环保部门为主体,其他部门配合环保部门进行管理。在权力分配中,土壤污染防治总体控制和土壤污染状况监测应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监督职责为土壤监测、改良和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责是农业土壤改良、农业用途土壤保持、农田土壤检测和农业土壤安全管理;水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监督职责水土保持、土壤侵蚀检测;矿产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职责为含矿土地规划、开矿修复、土地复垦等。通过各部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明确的监督分工,以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系。

3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的公众参与制度

在土壤污染防治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公众参与到立法等一系列过程中来帮助政府建立合理的政策;另一方面,在土壤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执行中也需要公众的监督参与其中。通过政府和公众的相互作用,政府将公众意见作为施政参考,公众则依据政府的合理安排配合行动。一是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是公众参与到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前提,关系到民众能否真正参与土壤污染防治,信息公开的程度决定了公众参与的程度。在土壤污染防治过程中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除个别由于法律规定必保密的信息以外,凡是涉及到与土壤污染密切相关的公众权利都应当由环境主管部门或政府积极向公众公开。二是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听证制度。对与民众权利密切相关的和存在重大利益的可能引起土壤污染的土壤使用行为应启动听证制度,以便民众了解事实真相。在听证后需要积极完善并采纳公众意见,对于不合理的建议也需要积极回应并做出解释。同时还需要规范听证程序,为避免偏听偏信的现象,杜绝既得利益者对听证代表的影响,通过参与听证会的代表对给出的证明以及审核结果进行考证和询问,保证听证代表对听证信息的理解并表达对听证方案的意见,进而做到在知情的基础上平等表达意志。

4强化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考核制度

目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没有完善的行业导则,因此在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对环境造成重大性影响的要素,为该地区土壤的质量安全埋下隐患,而且土壤环境评价的结果也未能发挥作用。目前我国也没有针对性的土壤环境质量考核制度。因此需要强化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考核制度。由于污染物对土壤的影响会根据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可分为单一污染物的评价和多种污染物综合评价,如土壤物理评价、土壤生物评价和土壤化学评价或有机污染物评价、重金属污染评价、生物污染评价和放射性污染评价等,并应在目前评价的基础增加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评估、基于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和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评估。土壤环境评价制度应结合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对土壤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以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评价制度。同时针对土壤环境的长期变化,还需要加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以确保土壤环境的稳定[7]。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制度不仅仅是短期的评价,还可以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长期监控。与此同时,要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的考核制度建设。首先要建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考核内容,可以将区域内土壤的环境质量指标、企业达标排放情况、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实行的环保和减排措施、土壤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立、区域内的土壤环境监管和土壤防治能力建设等作为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考核的内容。其次要签订土壤环境质量目标责任状,并制订规范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考核办法及其结果应用,对未能达标的进行通报,在辖区内出现重大土壤污染事故的和污染物减排不达标的,应当给予警告处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同时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考核优秀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继续阅读

发达国家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话题。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上的政策法规和成功经验,其内容可以为我国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法规及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提供借鉴。

一、政策法规

1.美国。(1)美国政府分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美国政府近年来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上分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一般分为强制令、无计划干预、计划性不干预、计划性干预、负刺激手段等类型,其内涵、特点及作用见表1。(2)美国各级政府的主要环保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的环保政策主要包括净水法案、联邦水污染法和可持续的农田和畜牧业饲养场实施法规等。原则上,联邦政府的政策只是对某些州的环境提出质量标准,而对实现环境质量标准需要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州一级政府会制定出更为详细的规章制度。许多市级和县级政府也都制定了更能反映当地社会团体环境保护意愿和要求的地方环境保护法,从而构成了控制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的三位一体的环境管理框架。美国各级政府主要环保政策简述见表2。

2.英国。英国被认为是基本无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的国家,这归功于其通过国家法律、专项法规、技术规范三个不同层次对畜禽粪便实施了有效管理。英国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法律、法规、规范概况见表3。

3.荷兰。荷兰畜牧业在20世纪80年代高度密集,位居世界之冠。每年粪便总产量近1亿吨,其中约1/6过剩,造成地表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水质下降,引起了严重的硝酸盐污染。为了制止粪便总量进一步增加,荷兰政府严格履行《欧共体硝酸盐控制法令》中的目标和义务,率先限制畜禽养殖户扩大经营规模,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荷兰营养物控制政策一览表见表4,欧洲一些国家对畜禽粪便贮存和施用的相关规定见表5。

二、管理经验

1.形成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完整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有效途径。英国不仅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法律和专项法规,还为了帮助农民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制定了细化的技术规范,通过法律、法规、规范三个不同层次的有效管理,达到了防治畜禽粪便污染的目的;美国也形成了联邦、州和地方三位一体的畜牧环境管理框架,有效控制了畜禽养殖污染。

2.加强源头管理。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建设的源头管理。尤其是对新建养殖场实行了申报审批制度,根据拥有的土地面积确定养殖规模,控制养殖场与水源、居民的距离,确定化粪池容积和粪便处理方案等,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场污染环境的可能性。

继续阅读

环境审计绿色GDP限定原因及对策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带给人类财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环境问题。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截至2010年11月底,国家环保部2010年受理环境污染案件1469件,环境形势严峻。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必须关注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环境管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内部环境审计,在促进企业的环境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我国目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尚未有效实施,因此如何有实施我国内部环境审计已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1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发展的限制因素分析

1.1环保意识淡薄、抽象

随着社会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公民及企业的环保意识有所提升,但由于环境教育意识滞后、环境教育途径偏少等原因,环境保护知识匮乏、环保意识淡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即使有的企业管理层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其环境的危机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对接仍然不够,而且其环保意识是比较抽象的,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致重视企业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过渡开发和盲目发展造成环境破环、环境污染的案件频频发生。在此背景下,企业自然缺乏对内部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足够认识,更不会主动要求严格进行内部环境审计,已有的内部环境审计也更多仅仅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而已。企业环境意识的薄弱是影响内部环境审计的根本原因。

1.2政府现有政绩考核体制的影响

很多地方在考核干部政绩时,将“政绩”片面理解为“经济指标”,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为了自己的业绩和前程,部分地方干部不顾实际,不计长远,不管生态,盲目上项目,只求经济增长速度。个人利益的驱动致使其在企业违反环境法律法规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其是有的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短期内并显现不出来。地方官员的这种不问不管更加放任了企业对内部环境审计的轻视,以致其对环境审计应付了事乃至弄虚作假。尤其在一些成为当地产业支柱的企业,情况更是令人堪忧,甚至出现官员帮助企业造假,应付环境保护检查的现象。政绩考评体制的局限已然成为阻碍内部环境审计顺利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1.3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宪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等,各地政府也制定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并缔结及参加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如《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虽然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各种原因及法律本身的缺陷,法律并没有得到有效履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立法上仍存在空白,有关配套立法迟缓,导致在某一层面无法可依;出现“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企业宁愿受罚也不愿花钱治污;某些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惩治力度不够,极少对主要负责人追究责任,执法不严。这成为制约内部环境审计发展的又一个外部因素。

继续阅读

依法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摘要: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农村地区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依法治国背景下,将环境污染的治理预防纳入到法治轨道之内,也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文章在阐述农村环境污染法治化治理必要性的基础上,分别从立法层面、执法层面、司法层面、监督层面等几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依法治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依法

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又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为实现乡村振兴,应当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型乡村。党的报告还指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因此,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有效治理是基础,依法治理是关键。

一、农村环境污染依法治理的现实需求

农村环境污染,是指农村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向农村环境排入了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使得农村环境的物理、生物等性质发生变异,从而导致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危害农村居民正常生活和发展的条件。我国现阶段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主要有农业生产的污染、居民生活的污染、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和城镇浸染的转移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农村地区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依法治国背景下,将环境污染的治理预防纳入到法治轨道之内,也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首先,治理环境污染、预防环境问题,实现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一致趋势,更是实现维护当前公众以及子孙后代合法权益必然路径。基于此,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也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来治理,来应对与解决,而法治则成为必然之选。其次,法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间接驱动力和干预策略,是实现环境污染治理最重要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法律能够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展开提供明确的依据和指引,以及对破坏生态环境,进行污染不法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惩戒,从而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依法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当前在依法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及普法等几个层面。

(一)立法层面1.缺乏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单独规定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以各地环境保护法规为补充的较为丰富和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我国现阶段并没有单独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作出规定,事实上,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有其特殊之处,而相关立法的笼统的规定,使得对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防治缺乏针对性。2.缺乏对公民环境权的规定公民环境权,理应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应该成为对农村地区群众合法环境权益进行保障的主要依据。但现阶段,我国宪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中,并无公民环境权的规定,这意味着公民无法以侵害自身环境权为由来请求侵权主体来进行赔偿。3.地方性法规存在欠缺基层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展开,也要依托地方性法规来进行。地方性法规更细致,更全面,针对性也更强,在依法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现阶段,我国各省份大多出台了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部分地方性法规存在立法时间长,立法滞后性现象突出等问题。此外,我国多数省份也尚未制定地方性环境标准,这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展开也是不利的。

继续阅读

依法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摘要: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农村地区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依法治国背景下,将环境污染的治理预防纳入到法治轨道之内,也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文章在阐述农村环境污染法治化治理必要性的基础上,分别从立法层面、执法层面、司法层面、监督层面等几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依法治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依法

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又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为实现乡村振兴,应当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型乡村。党的报告还指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因此,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有效治理是基础,依法治理是关键。

一、农村环境污染依法治理的现实需求

农村环境污染,是指农村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向农村环境排入了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使得农村环境的物理、生物等性质发生变异,从而导致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危害农村居民正常生活和发展的条件。我国现阶段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主要有农业生产的污染、居民生活的污染、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和城镇浸染的转移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农村地区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依法治国背景下,将环境污染的治理预防纳入到法治轨道之内,也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首先,治理环境污染、预防环境问题,实现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一致趋势,更是实现维护当前公众以及子孙后代合法权益必然路径。基于此,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也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来治理,来应对与解决,而法治则成为必然之选。其次,法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间接驱动力和干预策略,是实现环境污染治理最重要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法律能够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展开提供明确的依据和指引,以及对破坏生态环境,进行污染不法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惩戒,从而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依法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当前在依法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及普法等几个层面。

(一)立法层面1.缺乏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单独规定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以各地环境保护法规为补充的较为丰富和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我国现阶段并没有单独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作出规定,事实上,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有其特殊之处,而相关立法的笼统的规定,使得对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防治缺乏针对性。2.缺乏对公民环境权的规定公民环境权,理应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应该成为对农村地区群众合法环境权益进行保障的主要依据。但现阶段,我国宪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中,并无公民环境权的规定,这意味着公民无法以侵害自身环境权为由来请求侵权主体来进行赔偿。3.地方性法规存在欠缺基层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展开,也要依托地方性法规来进行。地方性法规更细致,更全面,针对性也更强,在依法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现阶段,我国各省份大多出台了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部分地方性法规存在立法时间长,立法滞后性现象突出等问题。此外,我国多数省份也尚未制定地方性环境标准,这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展开也是不利的。

继续阅读

环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教育内容;教学方法

环境教育就是普及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以及利用、改造、美化和优化环境能力的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那么,该怎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呢?

一、全面把握中学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地理课程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较多,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以便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任务及相应的课外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中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与人类活动,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环境问题,巴西——城市化问题、热带雨林的保护,极地的保护,人口过多给环境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山区的开发和保护,断流、“地上河”的形成与危害,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地理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之丰富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短缺;过度放牧、滥垦草地,会造成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乃至沙漠化;毁林开荒,会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土地贫瘠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恶化、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如不能及时加以遏制,将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使其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切实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1.注意收集有关环境教育的资料。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首先教师本身就应该对环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认真钻研教材,从环境角度出发给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受到环境教育。除了学习、掌握有关环境的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通过报刊、网络等收集关于全球、中国、本省区域的环境状况和环保动态资料,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现实存在的环境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引导他们结合所学的人地关系论对相关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重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强化环境教育。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除了让学生学好基本概念、原理外,还应引导学生走向实践。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如参观一些污染严重的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等,并撰写调查报告,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可在各类环保主题日来临之际,如植树节(3月12日)、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世界保护臭氧层日(9月16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宣传、纪念活动,以培养其环保意识。

3.加强环境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其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世界各国都制定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结合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使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道德问题,还极有可能触犯法律。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可以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文明行为的形成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