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环境设计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环境设计又称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设计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设计门类。环境技术设计是“艺术”和“设计”的结合。环境设计十分注重艺术氛围的营造,因此它更加注重细节的设计,追求在“人、建筑、环境”上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环境设计要考虑的内容较多,影响环境设计的因素也十分广泛,本文将探讨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域文化;环境设计;应用
引言
我国的地域文化指的是从先秦时期开始的中华大地各个区域的文化。地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着我国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很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国环境设计注意到地域文化的优势,开始逐渐融合地域文化的内容,地域文化对于丰富及环境设计的文化基础和启发环境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推动环境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传承地区价值观和文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简要分析地域文化的基本内涵,简要分析地域文化应用到环境设计的积极意义,探讨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地域文化的基本内涵
地域文化是指从先秦时期开始的中华民族各个地区的不同地域的文化。地域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狭义上讲,地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各个地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来看,地域文化不仅包含不同地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包括从古至今全部的文化遗产。总结而言,地域文化是中华大地流传已久的持续发展者的文化传统。它包含一个地域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社会习俗和文化形态等多个方面。地域文化包含四个特点,分别是地域性、长期性、渗透和包容性以及表现形式的广泛性。地域文化首先是有地域性质的,地域文化的发展要依托在一个地区的文化形态上,特别是在我国古代,交通闭塞,不同的地区大多呈现独立的状态,彼此之间联系较少,会形成不同风格、各具特点的地域文化。例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形成呈现长期性。中华民族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形成的,各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逐渐形成的。各地文化形态经历几千年的奠基,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地域文化还具有渗透和包容性。地域文化是多个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包含、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的。各个地区的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最后,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十分广泛。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含生活习俗、语言习惯,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民族风格等等,其表现形式十分广泛。
2地域文化应用于及环境设计的积极影响
首先,有利于环境设计很好的融合地域文化的内涵,在环境设计上传达不同地域文化的元素,使环境设计的文化基础和内涵不断地丰富和深厚。由于地域文化包含各个地区不同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风俗习惯,环境设计融合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能够很好的在设计上呈现低于文化的特征,进而能够很好的展现我国地域文化的基本内涵。其次,地域文化应用于环境设计,能够很好的增强人民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有利于人民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能够使得相关的艺术设计包含地域文化的成分,体现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能够使得当前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民更好的理解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频为我国的地域文化,更好的发展我国文化的多样性,更有利于人民了解和认识地域文化,进而有效的增强中华民族人民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后,有利于环境设计蕴含以人为本的精神。地域文化蕴藏着的文化使中华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形成的文化,地域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因此,将地域文化应用到环境设计中,能够帮助环境设计更好的考虑有关人等问题,更好的呈现以人文本的精神内涵。
新艺术运动可谓是莫里斯工艺美术运动的延续,两者皆是对当时工业化产品缺少设计的反驳,从自然中汲取装饰的素养与题材,抛弃原有的传统模式,全面地倾向自然,筛选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具备有机形态美的部分,突出自然中无直线的曲线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装饰艺术运动是新艺术运动异化的产物。装饰艺术运动关注机械产品上的装饰设计,尝试以装饰设计的方式使机械产品具有美感和典雅的艺术效果。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设计风格的形成标志着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现代艺术设计运动真正终结了旧有装饰形式存在的历史。
装饰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和结构性的形式消融在现代主义新建筑中。后现代主义按照詹克斯的话,可以说是现代主义再加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追求历史的、装饰的折衷主义风格,其主导因素是装饰风格的综合和形式的抽出、拼接、混合,即折衷构造,成为既有历史内涵,又有新意的综合样式。
装饰艺术与居住环境设计的关联性
居住环境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民居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随着文明的进化,人类对居住的概念不断外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已扩展到人类居住的整体环境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装饰是艺术的一部分,两者都是服务于人的。在手工业时代,装饰是设计的重要内容;在现代设计中,虽然装饰的形态和涵义有所变化,但其本质并没有变,使得从装饰艺术的角度分析研究居住环境设计有了相互参照的可能。
1.亲近自然的关联
在创作的过程中,装饰艺术的审美意识、风格和语言、形态均来自于生活和大自然;居住环境设计以自然环境为基点,目的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表现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互相渗透和协调共生。居住环境设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手法也是千变万化,有的以借景为巧,借自然之景,从自然中吸取作装饰之用;有的从自然中取材结合人工创造,室内装饰品中所谓“人工天成”正体现这一点;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中也常使用“室内空间室外化”的手法。由此可知,自然是装饰艺术创作的源泉,是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的媒介,居住环境设计与装饰艺术因亲近自然而共融。
2.视觉感观上的关联
装饰的形式可以说沉淀和表征着人类的视觉对于形式的感受体验,它将具备形式美感的符号刺激和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赫伯特•里德曾认为,“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种不同方法的历史”。装饰艺术不仅是人类视觉感官的产物,同时又不断地以自身的存在和变化致使人的视觉方式发生改变,进而促成其他艺术的变革。在一定意义上,装饰是居住环境设计的内容之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内部结构及要素的关系。居住环境艺术在视觉感官的表达上,无论是对装饰的靠近,还是对装饰的背离,其实质只不过是这一艺术的内部的一种变革与调整,并非排除装饰而是通过否定的方式找到满足时代视觉审美要求和更具结构意义的装饰语言,这也许是装饰艺术与居住环境设计的交流与整合中所具备的另一层意义。
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身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建筑与城市环境建设要求得到改善。同样,城市环境设计人才的薪资待遇也具有绝对的优势,一般的设计师收入在5000元到8000元不等。此外,城市环境设计师在2012年成为IT企业的重点招聘对象。
中国城市环境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城市环境在今天日益受到重视,可在发展中却存在着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境设计人才紧缺,且设计师在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只重视美观却忽略了美学价值。
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城市环境设计已经成为热门的专业,该专业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实际现状是中国城市环境设计领域仍面临着人才紧缺的问题。此外,在城市环境设计中,部分城市的个性魅力消失了,许多设计风格也存在雷同的现象。多数情况之下,城市环境艺术仅仅作为视觉艺术存在,并没有同触觉、听觉以及嗅觉来感染受众。
一部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破坏了城市传统的特色,一味地追随模仿欧美风格,过度地追求豪华气势,肆意破坏自然生态,打破了生活与艺术两者之间的界限。
城市环境设计作为人类创造的伟大艺术品,也显示和代表着民族与国家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美学特征。因而为了良好地建设和发展城市环境设计,寻找相应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何促进发展中国的城市环境设计
1.城市环境设计须与环境相结合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得到重视。人们开始越来越密切地关注自己周围生存空间的环境品质,环境设计作为一个与人们生活、个性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也已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设计是连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桥梁,人们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变世界、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于是环境设计的质量问题也随之敏感起来,而如何把握人对环境的使用心理及以此指导设计就成了环境设计领域的一大课题。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工程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边缘性学科,它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学科,即它必须尊重人的自然性和自然的自然性。人文因素是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社会整体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个体的行为需求。其中个体行为的需求包括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其中环境心理学是支撑这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于“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建筑与室内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和室内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一方面研究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人的心理需求,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人的行为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人的环境行为就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心理活动和在表现,环境行为和环境心理是对应的。
谈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不提的就是在环境设计中形态与色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下面就这两方面为主论述一下这个问题。
1形态对心理的影响
研究人对环境的心理感受,需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寻求最佳刺激点,再根据心理需求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人的感觉属性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也主要是以人的认知图形为前提,并加以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其次是环境的空间属性,空间的利用与使用者的文化有关,同时还受着信息交流和感觉的影响。
人对建筑环境的需求是广泛、具体而细致的,而且因人、因地、因时、因目的要求而异。建筑环境在人的交往中起到了场所、背景及媒介作用。建筑环境设计心理的“场所”观强调人在场所中的感知、情绪和行为。以人的自身为中心,其行为和情绪事件所规定的位置就是场所。环境场所具有物质基础,也含有精神因素。人有感觉、有思想,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广阔无际的天地,人的需求是丰富而且永无止境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越大的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就越强烈、越重要、越迫切。人的精神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增长是与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其发展速度成正比的。同时,我们必须创造一种既能满足人类情感的物质需要,又能激发人类精神需求增长的物理环境。人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反过来也对人产生影响。要使建筑环境创作既有“情”又有“理”,既有高度的科学性,又有浓厚的人情味,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是丰富复杂的而不是平淡单一的,这样才能符合人对环境的心理需求。
在我们视觉能感知到的世界里,五官和肌肤能感知到的一切均以形态存在,甚至大脑的幻想和心灵感应中也伴随着形态。什么是形态?形态是形体内外有机联系的必然结果,是人精神之外的物体,是外貌和结构特征,是视觉和触觉能感受到的物体形象。
建筑环境是与物质形态和知觉相联系的,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的,是与人的经验和生活幻象相联系的。在形容一个人性化的空间时,不仅使人联想到一定的人与空间的功能关系,还包含了审美、想象、浪漫、充满人情味的感情空间。人置身其中,必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心理产生情感的波澜。
摘要:
教育资源的整合完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径。以往的教育资源重在师资、教材、教育硬件等方面资源的整合使用,忽略了幼儿园环境的构思设计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本文从教育环境设计的角度,探讨西北落后地区幼儿园校园建设的特征和要求,力图为优质教育成效的达成寻找新的视角和途径。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环境设计
环境教育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已经成为当今幼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因此,需要幼儿园不仅要创设好环境,还需要利用好环境。可对于地处较偏僻、气候恶劣、教育环境和条件都不够优越的大西北幼儿园来说如何创设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呢?通过多年幼教一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室外环境建设要做到四化:艺术化、绿化、互动化、安全化
1.艺术化。幼儿园每面墙壁的颜色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既要鲜亮活泼又要体现艺术的典雅性。墙壁的图案要根据幼儿园的特色来选择内容。面积较大的墙面可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童话连环故事,面积小的墙可画些提高幼儿认知能力的事物或培养孩子想象能力的表情画、抽象画。突出幼儿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符合儿童的体验性和互动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使幼儿在一种更为艺术的教育氛围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如我园在室外近百米的长廊中利用空白墙面绘制安徒生、格林等系列童话故事,当孩子置身于此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去想象和创造。幼儿园的绿色种植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教育意义,在长长的青藤廊下、紫藤架下、葡萄园前,张贴历年来大班幼儿绘制的与其情景相符的美术作品,悬挂与植物相匹配的古诗词、小散文,孩子们游走在植物园中,一次次欣赏自己的作品诵读经典,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全园的师生和家长,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
2.绿化。幼儿园内要建有植物园,大面积进行绿化,这样可以改善幼儿园的小气候。如防止炎热暴晒、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降低风速、减少周边环境的噪音和尘土对幼儿园的污染。种植各种植物,一方面可以绿化环境,净化空气,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植物的不同形态和生长过程,从而培养孩子观察能力。在教师指导幼儿给植物松土、除草、浇水、摘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幼儿园的绿化对幼儿的身体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使幼儿少受伤。可以教幼儿从小保护环境,提高修养,提高品位,随着时令的变化让孩子感知四季的不同。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居住小区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其环境设计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怎样创造一个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
一、居住区环境设计原则
(一)居住区环境设计应以建筑为主体:在住宅室外环境设计中,所有室外构筑的设计都应围绕主体建筑来考虑。当它们的尺度、比例、色彩、质感、形体、风格等与主体建筑相协调,形成有机的统一状态时,住宅的室外环境设计才能达到环境的整体和谐。
(二)环境设计以满足使用功能为本:室外环境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因此,首先考虑满足人在物质层面上对于实用和舒适程度的要求。所有附属于建筑的设施必须具备相应的的齐全的使用功能,环境的布局要考虑人的方便与安全。
(三)艺术设计是室外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现代住宅环境设计的目的除了营造一个舒适与方便的居住环境之外,必须在环境中体现美的旋律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绿化是优化室外空间的重要因素:住宅环境绿化是指在居住区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而形成绿地。居住区绿地的功能有两种:一种是构建户外生活空间,满足各种休闲环境的需要。另一种是创造自然环境,通过景观小品等手段创造优美的室外环境的设施。
(五)景观小品是居住区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点缀:在居住区室外环境中,绝不能忽视景观小品的设置,如雕塑、水景、灯具、桌椅、凳、阶梯扶手、花架等,它们既给居住生活带来了便利,又给室外空间增添了丰富的情趣。
(六)环境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生态保护工作:生态保护的实施,一方面在遏止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工作中,环境设计中利用绿色植物来美化环境,而其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资源,居住区绿地种植正是扩展了自然资源的范围。
摘要:微型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非正式学习中。但目前有关微型学习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学习环境,为完善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本文依据生态学理论呈现了微型学习环境的五个特征,结合生态学环境设计理论以及乔纳森建构主义环境设计模型,从物理环境设计、社会环境设计和规范环境设计三个方面来构建微型学习环境模型,以期能够提高微型学习效果,保证微型学习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学;微型学习;环境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型媒介生态的生成在更新换代不断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生态发展到一个新的时代。媒介生态所包含的四个层次都逐渐倾向于微型化:微型化的媒介终端设备、微型内容的大量出现、草根化的媒介形态、变化的媒介标准,这些变化为学习形态的变革奠定了基础[1]。为了应对媒介生态的微型化倾向,微型学习这种新型学习理念应运而生。媒介生态运用了生态学的理念,并不断发展。微型学习源于媒介生态,所以基于生态学视角下对其进行研究有其合理性。
(二)微型学习的现实要求微型学习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趋势,满足了当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然而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微型学习的基本理论、微型学习资源的建构、微型学习的应用、微型学习的技术与设计以及微型学习的评价等方面,缺少对于学习环境的研究[2]。学习环境能够确保微型学习有效实施,因此对微型学习进行学习环境的设计具有其必要性。
(三)生态学视角的启示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研究者们进行问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被学者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生态学视角对于微型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有:优化微型学习环境的要素,确保微型学习系统的完整性;确保微型学习环境中资源、内容的流通性,保证微型学习系统的生机和活力;微型学习环境围绕学习者展开,保证微型学习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协同及互相作用。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微型学习微型学习这一概念在2004年由奥地利学者林德纳(Lindner)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3]。微型学习的出现适应了当前信息社会中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快节奏和碎片化,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方式。
[摘要]在以往的历史过程中,每一次建筑和环境设计领域的变革通常都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带来的需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最近几年,因为共享经济带动下产生的联合办公模式,为建筑和环境设计领域带来很多新兴词汇。作为新生产物,共享办公空间的设计理念相较传统认知的格子式办公空间有很大的特殊性。本文从设计原则和空间环境行为的角度,对共享办公空间的设计特点以及设计在空间中的具体体现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出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共享办公空间设计新的理念,为将来更多样化的办公空间的环境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共享经济;联合办公;建筑环境
处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创业刚起步的中小微企或者个人纷纷扎进市场,这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为年轻人,传统的办公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了:在一个固定、封闭的办公室里已经不再是当下创业者的首选了,他们更倾向于在一个相对开放、办公资源丰富、环境良好的空间里进行办公。在共享办公空间还没有出现之前,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到到咖啡厅中交流和办公,但真实的情况是,咖啡厅还是主要适用于休闲洽谈,相比办公空间环境嘈杂了一些,而共享办公空间的出现就能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共享办公空间所营造的办公环境,比如取消传统的“一人一桌”办公概念、增加休闲区、茶水间、甚至会有健身房以及游戏室等等,同样有助于不同行业的人便捷地在一起进行合作交流或者信息共享、互相交流来激发创新的思维。本文以Google马德里联合办公园区为例,从联合共享办公空间的用户需求出发,重点着眼于办公设计目的和空间环境行为的角度,旨在对共享经济模式下新式办公形式的探索。
1共享办公空间的起源和意义
所谓的共享办公其实是基于满足创业型中小微企业或个人对低租金需求及跨区域、移动式办公客户对办公地点的灵活性需求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以低成本灵活开放、鼓励交往等为特征的联合办公空间应运而生,成为一个新型的创业创新平台。共享办公起初只是一群软件工程师为了给黑客们提供一个一起见面和工作的场所而组建的组织。四年后,美国人伯纳德•德•科文(BernardDeKoven)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办公”这个理念,并用“联合工作”(Coworking)一词,作为对那些可用来提高集体工作效率的工作方式的总称。2005年8月9日,旧金山成立了首家正式的共享办公空间。一年后,它被全球首家自称为“共享办公空间”的“TheHatFactory”所取代,并以一周五日的形式开放。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意义来说:一方面,整合现有土地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由专业人士装修设计、提供服务,极大地减轻了一般企业的办公成本;其次,联合办公空间的办公氛围和办公资源非常丰富,内部会员可以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获取不少资源。共享办公有着形式灵活、办公高效的特点,并且极大地拓宽了企业的社交空间及客户资源平台,让企业可以更便捷的得到更广阔的社会资源。在共享办公空间内,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这里租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空间,同时又可以利用共享空间这个特点进行合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可以合作达成更大的效益。
2共享办公空间的特点
传统办公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人一桌”,在此有限空间之外的其他地方与自身显得没有太大关联,共享办公空间则打破了传统空间的束缚,优雅而有格调的空间环境让人事半功倍。共享办公指的并不是仅有单纯的分享空间,而是在空间内相对开放与相对私密空间并存的一种状态:在办公空间内除了拥有开放性的相对自由办公场所,也应当有相对密闭的空间,比如独立办公区、个人休憩区、小型会议室等。空间环境设计方面,共享办公空间同时也注重空间环境给人带来的舒适度与新鲜感,有着区别于传统格子间办公的更加多样化的空间布局与设计,给人营造出一种很惬意舒适有格调的办公环境。共享办公除了有一些标准的传统办公空间的配置,还需要有一些相对自由开放的办公场所,所以,共享办公的空间设计则更需要的是复合形式的环境。在共享办公空间内工作,感受最为明显的就是方便,你可以共享公共空间和设施,如Wi-Fi、会议室、咖啡休息室、打印机、传真机等;此外这里还会提供一些法务、公司注册等方面的附加服务,对于入驻者来说极为便利。各个企业在共享办公空间内可以很便捷的与不同企业人群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种。“空间+服务+社群”的模式,通过办公空间、办公服务、第三方服务、社群的四类共享,来增加与领域内的一些专业人士的交流机会,获得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值得借鉴的经验。人才的匮乏是企业的重大问题之一,与此同时,移动式科技正在改变着员工办公方式的偏好,这说明企业需要准备更灵活、更多的办公环境组合去配合员工新的喜好,共享式办公服务的特点恰恰以其独有的特点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
3共享办公空间的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