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航天工程专业范文

航天工程专业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航天工程专业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航天工程专业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优化

我国工程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1]。针对工程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国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主要措施包括:(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2)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3)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4)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构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2]。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展,其对工程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证实。因此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确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3年6月19日,我国被正式接纳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这对于我国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工程技术领域应对国际竞争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概况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一般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专业教育目标、学生成果、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校支持等。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课程设置,为了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我国各高校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发现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会规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可达性。因此各高校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提出了各个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经验。西北工业大学的张清江等通过调研我国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发展历程,对我国航空航天专业与其他已获得资格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国际航空航天质量体系认证中的要求,从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专业特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现状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结合现代中国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航空航天类专业认证的新方式、新方法,并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要注意的特性进行讨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会强等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解析培养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任红卫等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在工程教育专业背景下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姜理英等人基于对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的国际比较,结合环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从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师资队伍的提升四个方面,综合系统地提出了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和提升的路径。张秋根等人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其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了优化与规范的探讨。为了重视国际认证的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办学品牌建设,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的航空航天办学特色,紧跟国内能动专业人才需要,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竞争力,从而拓宽自身生存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开展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能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南航能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通过对国内外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分析与研究,利用对中国近几年的专业认证与评估成果的调查与研究,对其进行梳理,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课程设置要求,依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能动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与特色,以培养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要求为基准,着手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并对本科培养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从而实现培养目标。确定能源与动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总学分数不能少于180学分。

2.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是指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大学物理(6.5学分)、大学英语模块(10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等方面共六门课程,总共30.5个学分。因此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17%,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而专业类课程主要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其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电工技术(5学分)、理论力学(3学分)、材料力学(3学分)、工程图学(4.5学分)以及机械设计基础(3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8.5个学分;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流体力学(3学分)、工程热力学(3学分)、传热学(3学分)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2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1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必须要修满至少29.5个学分。对于专业类课程,由于能源与动力专业具体有两个培养方向:方向一为热能动力方向,主要陪养就业方向为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等相关单位;方向二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养的就业方向为电厂、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关单位。因此其专业类课程既有相同的专业课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其中燃烧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原理与构造(3学分)、热能综合利用(2学分)、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2.5学分)以及热工测量原理与方法(2学分)等,总共12个学分,这些课程为能源与动力专业两个培养方向都必须学习的专业类课程。另外每个培养方向又有其特定的专业类课程必须选修,其中热能动力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叶轮机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控制原理及应用(2学分)、燃烧技术与分析(2学分)、内燃机原理与构造(2学分)、工程传质与应用(2学分)等共9门课程;能源利用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泵与风机(2学分)、供热工程(2学分)、锅炉原理(2学分)、制冷原理与技术(2学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2学分)以及热力发电技术概论(2学分)等共10门课程。无论学生学习哪个方向,共同学习的专业类课程与特定选修的专业课程之和必须要修满至少28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必须要修满的学分数为:29.5+28=57.5学分,因此该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32%,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能源与动力专业设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力与过硬的身体素质;(2)各种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对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际应用能力;(3)工程训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方面的车、磨、铣、刨、铸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4)下厂实习,大三暑假期间,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去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企业或电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厂实习,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能力;(5)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开设的毕业设计题目一般都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大四下半年开展为期半年的本科毕业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源与动力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方面修读的总学分不低于42.5,占总学分的23.6%,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

继续阅读

航空供氧防护装备升级标准化研究

摘要:航空供氧防护装备直接关系到飞行员的生命安全,是航空工业标准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技术不断更新,我国航空供氧防护装备领域迎来了新一轮产业升级。以电子氧调器和分子筛制氧为代表的新一代供氧防护装备的迅速发展,使得原有标准难以满足先进高科技装备的需求,需要制定新的标准。本文基于供氧防护装备的最新发展,对中美俄三国供氧防护装备的标准化建设进行对比,分析我国供氧防护装备产业标准化建设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加快我国供氧防护装备产业升级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航空供氧防护装备;标准化;产业升级

1引言

我国航空工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最早以前苏联标准为蓝本。20世纪中叶,针对我国航空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落后的情况,航空航天相关部门参考前苏联航空工业标准,并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从前苏联引进了飞机总体设计、航空供氧防护装备和工艺装备规格等标准资料。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美政治关系的缓和,我国航空工业标准化建设的参考体系逐渐转向西方。1980年10月,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在两国政府支持下,通过美国标准化协会顺利引进超过43000多项飞机设计领域的全套美国军用标准。作为全球航空工业标准化建设最先进和最完善的国家,美军标的引进真正拉开了我国航空军品研制生产标准化的序幕。我国航空供氧防护装备的标准化建设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取得了瞩目的成果,期间共引进美国航空供氧防护军用标准超过30项,涵盖氧源标准、氧气传输系统、呼吸设备、试验等多个专业。直至今天,我国航空供氧防护装备标准超过一半以上或参考、或部分采用、或直接翻译自美国军用标准。航空供氧防护装备是保证飞行员在飞机高空高速飞行过程中安全和正常工作,最大限度发挥人机功效的高科技产品,技术密集是供氧防护装备的最大特点。2011年以来,随着歼–20先进国产四代机的出现,新一代战机对供氧防护装备的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实际上,美军F22飞机大面积停飞的原因就是其氧气系统故障,后经相关部门研究,认为此次故障是由航空供氧防护装备的部分产品研制标准缺失,以及原有标准落后于最新技术发展所导致的。原有标准已经难以适应最新供氧防护装备的技术发展,若继续采用原有标准将可能对战机的性能及飞行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针对该问题,本文将对航空供氧防护装备产业升级的趋势进行分析,同时针对中美俄三国在该领域的标准化建设进行对比研究,总结他们的差距和不足,并对我国航空供氧防护装备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2航空供氧防护装备产业升级的大趋势

随着先进四代机的出现,战斗机的性能不断提高,高空、高速、高过载的特点使得飞机对供氧防护装备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空低总压、加压抗过载已经成为供氧防护装备产业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氧气调节系统和氧源系统是航空供氧防护领域的核心设备,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两类核心系统的最新技术进展,说明我国供氧防护装备产业升级的最新趋势。2.1氧气调节系统氧气调节器是氧气系统的核心设备。据调查,我国现役飞机所使用的氧气调节器均为机械式结构,其缺点是氧调器吸气阻力大、调节精度低、体积大、质量大、维护不便。另外受结构限制,机械式氧气调节器和抗荷调压器无法实现供氧、代偿、抗荷等功能的完全联动。随着自动控制技术、高精度传感器技术和微型控制电机技术的发展状况,电子式氧气调节器已经成为氧气调节系统的研发热点。按照现有技术发展状况,在2025年前,我国电子式氧调器将完全取代传统机械式氧调器,成为氧气调节系统升级的大趋势。在此趋势下,原有的航空航天工业标准HB6504—1991《氧气调节器通用规范》,以及其他相关标准已经难以适应电子式氧调器的技术要求,急需提出新的标准。

2.2氧源系统

分子筛制氧是对氧源系统升级的最新趋势,目前该技术已经配套多个先进型号战机的氧气系统,并能够实现在飞机座舱高度8km以下不受时间限制地向飞行员供给混合氧。针对高度在8km以上,国内之前常用14.8MPa的气态氧源,但随着四代机的出现,飞机的机动能力大幅度提高,国际先进氧气系统和国内研制的系列飞机氧气系统采用20.6MPa的高压气态氧源,使可用氧气贮量成倍增加。由于高压氧气开关是机载氧气系统控制氧气接通与断开的重要配套成件,随着其配套各种机型的氧气系统,对高压氧气开关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原有的航空航天工业标准HB7588—1998《氧气开关通用规范》和国军标GJB308—1987《12000~18000米高空加压供氧防护装备》等标准已经不适用于新型氧源系统,急需改进。智能化、综合化、模块化、小型化是航空供氧防护装备产业升级的大趋势,原有的国军标、航空航天工业标准和强制性国标等已经严重不适应技术的最新进展,甚至对航空供氧防护装备的技术进步还有抑制作用。因此,在中国航空供氧防护装备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下,积极更新原有标准,加快制定适应最新供氧防护技术要求的新标准极为迫切。

继续阅读

航空工业管理体系改革回顾

我国航空工业自1951年建立后,通过全面学苏联,经过不长的时间,建设起了一批骨干企业,实现了从修理到仿制的过渡,为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以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航空工业从小到大、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研制,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拥有科研、生产、教育各个方面的工业体系,共仿制、研制型号70余种,生产各类飞机1.5万余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也要看到,我国航空工业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基本上还是军事工业的体制,对外高度封闭,内部结构失衡,重军轻民,重生产轻科研,依赖国家财政支持,缺乏活力。虽然建立了航空工业体系,但摊子大、力量散,形不成拳头,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1951年4月~1952年7月)1951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为适应空军建设需要,在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管理局,统一负责飞机的一切修理工作。5月15日,重工业部转发政务院4月29日文件,正式批准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局,由段子俊任局长。同年5月,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在沈阳市民生街63号开始办公。7月16日,政务院决定任命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兼任航空工业管理局局长,段子俊、陈一民、陈平任副局长。

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后又称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局、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局)(1952年8月~1963年9月)1952年8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第17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任命赵尔陆为部长,并将原重工业部兵工总局、航空工业局、北京工业学院和干部学校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为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赵尔陆部长兼任航空工业局局长,王西萍为副局长。1955年3月,王西萍任航空工业局局长。1958年2月,第二机械工业部与机电部合并为第一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改称为一机部四局。1960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9次会议决定,把原军、民品统一管理的第一机械工业部重新分为主管民用机械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主管国防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即国防工业部),张连奎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薛少卿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航空工业局改为三机部第四管理总局。1961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孙志远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1963年9月~1982年4月)1963年9月,中央决定将国防工业部(即老三机部)按专业分开,成立航空工业部,代号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任命孙志远为部长,刘鼎、吴融锋、段子俊为副部长。不久又对国防工业生产与科研的体制作了调整,1965年1月,航空研究院与第三机械工业部合并。1966年开始的“”使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受到严重冲击。

1967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宣布对三机部实行军事管制,10月周洪波任军管会主任。1969年8月,成立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由空军牵头抓航空工业,吴法宪任组长。事件以后,航空工业又划归国务院领导,1972年3月,任命李际泰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粉碎“”后,扫除了航空工业前进道路上的障碍,1977年12月5日,中共中央任命吕东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部(1982年4月~1988年4月)1982年4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四个军工部机构改革后领导干部任职的通知,莫文祥为航空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其恭、崔光炜、高镇宁、何文治,科技委主任姜燮生。1983年12月,中央批准姜燮生任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6月,航空工业部正式通知撤销航空研究院,有关业务与部机关对口司局合并。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1988年4月~1993年4月)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成立航空航天工业部。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以第2号令任命林宗棠为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5月3日,国务院任命姜燮生、刘纪原、何文治、孙家栋为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7月5日,航空航天工业部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3年4月~1999年6月)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下文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由朱育理任总经理,王昂、张洪飚、张彦仲任副总经理,后又增加刘高倬为副总经理。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1999年7月~现在)1998年3月,国务院作出了“逐步将各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个企业集团公司”的决定。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论证,1999年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开会,讨论批准了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的方案。1999年7月1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由刘高倬任总经理,杨育中、石川、顾惠中为副总经理,刘思诚为党组成员。2006年6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由林左鸣担任总经理。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由张彦仲任总经理,池耀宗、梁振河、宋金刚为副总经理,王守信为党组成员。2003年3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由张洪飙担任总经理。

继续阅读

航天育种产业发展农业论文

摘要:从简述我国航天育种产业的发展背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前景切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实施航天育种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了建设稳定的空间搭载平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航天农产品流通、打造航天农业品牌发展新格局以及实施“互联网+农业”等具体措施,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航天育种;现代农业;发展;措施

航天育种是农业遗传育种、生物技术与航空宇航技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1],它是一种高新科学技术,将辐射、宇航、育种和遗传等学科综合起来,是常规诱变育种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延伸。

1我国航天育种产业的发展背景

我国于1987年第1次通过返回式卫星对种子等生物材料进行了空间搭载试验,包括神舟飞船在内,至今共开展了生物种质材料搭载30余次[2],主要是基于农业育种研究,包括5000余种粮食、蔬菜、油料等试验品种,地面选育了400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累计超过了200余万hm2,粮食产量增加了约13亿kg。空间育种技术及其成果也在花卉、牧草以及生物医学等其他领域推广和应用。近年来,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创造了超过200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为中国农作物育种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3-4]。经过30余年的发展,通过航天工程育种,上千种物种经过空间搭载获得了一定的优良变异,中国的航天育种工程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航天育种科研工作充分验证了航天育种变异频率高、变异稳定快、变异遗传性好等非转基因特点,它培育出了大量高品质、高产量、耐盐碱和干旱、耐沙化和寒冷的新品种。空间诱变育种是生产优异种质材料的有效手段,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种源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5-7]。近年来,经过航天育种技术的农产品逐渐进入产业化阶段,农业育种从科研阶段转移到产业化阶段,空间诱变育种成果逐渐成熟、经济价值逐渐显现、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新品种的选育、示范基地的建设、产业融合以及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2]。

2我国现代农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2.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本质上是指利用一些现代的物质条件,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依托现代的管理形式来发展,运用现展观指导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8]。当前,我国的现代农业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农业形态是通过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来支撑。为了顺应和满足我国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及规范化的农产品市场,先进的生产模式、农业科学技术可以用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一系列空间诱变育种、转基因等高科技农业技术,促使农业的发展不受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农业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显著拓展,从本质上讲,它是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过程。第二,一种以高商品率存在的农业产业形态。商业化是以市场体系为基础,现代农业要求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第三,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融合发展的一种农业产业形态。随着云计算、智能化、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在逐渐地融合,有利于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的生产效率,有利于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加速提档[9-10]。

继续阅读

企业自主创新探讨(3篇)

第一篇:供给侧改革下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

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在经济新常态下持续发展,取得突破,企业就必须在自主创新上狠下功夫,不能只是在低端产业链上挣扎,而是通过自主创新“创造新供给”,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满足市场的更高需求,企业才能持续向前发展,同时带动经济向好发展。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企业;自主创新

“十三五”开局,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改革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也被写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供给侧改革的一大重点就是要推动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更好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从有效供给侧入手,通过创新发展新产业、拓展新业务、研发新产品,满足市场的更高需求。本文重点探讨供给侧改革下企业如何自主创新发展,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一、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驱动因素发生质的转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下的功夫不多,在很多行业领域和国外比有一定差距。综合来讲有三方面原因:

继续阅读

高校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目前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知识体系结构更新很快,这对高校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高校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但其中有不少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适应形势需求。而理论和实践脱节,或者实践与行业发展隔离,这也是很多高校实践教育环节常见的问题。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是地方高校战略转型的协作组织,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是联盟中的一员,开设有工科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院有必要研究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课程体系建设中改进实践环节的探索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践过程来促进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从根本上还是需要结合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特点,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一)对实践课程归类与融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首先要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进行梳理整合,结合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层次性,针对专业课程归类分组,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组长,合理规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1]1.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这些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实践课的侧重点在于以实验促进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内容应紧密结合理论课程。2.电子类专业课诸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此类课程是电子系统设计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不仅要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最重要的还是学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因此需要精心设计实验内容,贴近科研项目或者企业需求项目的模块设计,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会电子设计的精髓。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主要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EDA技术、嵌入式系统与应用和DSP技术及应用等。这部分课程内容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需通过新颖和实用的实验项目来训练,促进内容学习。此类课程理论和实践不可脱节,必须坚持不断的项目实践中学。以上虽然对课程分组,但是课程之间相对独立,这就要求承担课程组教学的教师要从人才培养的目的出发,加强交流与合作,合理设计实验项目,由易入难,注重实验课内容的延续;统筹安排实践教学,减少重复工作。

(二)保证实践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层次性实验教学内容要跟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学生才能有机会学到实用的应用技术。这需要创新探索,如以科研项目、企业需求项目和电子设计比赛内容等为基础,将现实中的电子系统设计问题,整合到常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体操作时对实践课程内容及要求,分为三种层次:基础型、发挥型和自拟型。[3]所有学生必须要完成课程基本型实验项目要求,包括实验原理预习、实验内容和实验总结报告。这是实验要求掌握的第一层次。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鼓励选择发挥型实验。发挥型实验是在基础型实验的基础上,参考实际项目指标要求,进一步增加实验项目的功能或者提高实验项目的指标。这是实验要求的第二层次。针对完成前两个层次实验都很轻松的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项目,通过指导教师审核后,完成自拟题目的设计。这样有利于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提高实践课的兴趣,充分发挥学习上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设计和创新能力。完成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和要求,都有相应合理的评分制度。这样层次化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不仅合理化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还促进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二、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培养高水平人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拥有广西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无人机遥测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完善的无人机机载和地面设备开发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工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吸收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自愿加入实验室当中,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科研项目,完成部分项目内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学院还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让少部分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有一个课余科技制作学习的环境,在教师的指点下在课余时间学习更多的实用应用技术。同时制定和完善创新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由高年级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日常事物和培训低年级的实验室成员。逐渐形成自主学习,不同技术水平成员传帮带的良性学习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极大的释放这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相互学习,相互竞争,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此外由创新实验室成员带领其他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或者大学生创新项目设计,通过实践磨练应用技术。创新实验室的实践创新氛围在日常学习中也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带动他们进行课余科技实践的学习。

三、校企合作,加强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

继续阅读

农夫山泉品牌发展

[摘要]在商品经济发达,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一个品牌刚刚诞生便有可能淹没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而农夫山泉却能异军突起三分水市,鼎立十年持续发展。本文从农夫山泉的背景出发,对其十年的品牌发展做简单梳理,从而阐释其成功之道。

[关键词]养生堂农夫山泉品牌发展史

国内瓶装饮用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每年都有不少新品牌涌现,但真正能成功打开市场,树立起自己品牌形象的产品却寥寥几家,大部分品牌在“水战”中沉没了。农夫山泉在市场整体处于全面价格战、低利润之时切入,推出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生理活性的天然水,形成了独家占有的新概念。

一、坚实后盾——养生堂有限公司

养生堂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是生产和经营健康产品的现代化高科技的知名企业,现有员工1万余人,管理人员95%以上拥有高等学历。

公司成功创立了龟鳖丸、朵而、成长快乐、成人维生素、清嘴、农夫山泉、农夫果园、尖叫、母亲牌牛肉棒以及万泰艾滋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等知名品牌及产品。产业横跨保健品、生物制药、饮用水饮料、食品等领域。

二、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

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原名浙江千岛湖养生堂饮用水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9月26日,2001年6月27日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农夫山泉公司相继建成七座国际领先的饮用水、果汁饮料、功能性饮料及茶饮料生产基地。公司还拥有专业的实验室,长期从事水与健康的研究,与美国国家实验室,国内的知名科学家进行专项合作,并获得阶段性成果。农夫山泉的这种优质水源的战略选择以及世界领先的生产设备,在全国饮料饮用水行业中是独一无二的。

继续阅读

数控技术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摘要:

通过分析学院数控技术实训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放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教学手段。经过整学年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的试运行,证明了开放式数控技术实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提出实训教学模式几点思考。

关键词:

数控技术;实训;教学模式

0引言

数控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生产的基础,能方便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同时也是提高制造业中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的重要技术之一。数控技术实训是现代职业技术院校实训教学课程安排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数控技术实训的教学质量和实训效果,确保毕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学院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将数控技术实训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就要努力寻找一条更适合中心当前发展形势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指导实训,手脑并用,科研成果与实训内容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1学院数控技术实训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