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航空航天知识范文

航空航天知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航空航天知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航空航天知识

医疗卫生航空知识课程实践方案实施

[摘要]目的:提出贴近实战的航空航天知识课程综合实践实施方案,从而为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专业的航卫保障医疗工作者。方法:完成航空航天知识理论课程学习后,组织全体学员到飞行训练场地进行观摩见习。基于航空航天飞行的特殊作业环境,建设模拟飞行实践平台,通过模拟飞行任务加深学员对飞行人员特殊作业环境的理解,为学习航空航天医学其他课程奠定理论基础。结果:教学考核结果表明,学员的实践课程成绩优于理论课程成绩,学员不仅掌握了基础的飞行理论和操作要领,而且较好地体会了飞行人员面对特殊作业环境时的生理、心理状态。结论:航空航天知识课程综合实践方案的实施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进行航空航天保障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做好了实践准备。

[关键词]航空航天医学;航空航天知识;综合实践;模拟飞行;航卫保障

引言

医疗卫生保障是航空航天飞行保障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航卫工作的实施者,航空军医不仅需要掌握高超的医疗技术,还需要了解航空航天飞行特殊作业环境,从而更好地进行医疗卫生保障[1-3]。学习飞行理论知识和掌握飞行驾驶技巧已经成为欧美国家航空军医的必备技能:美国设立了飞行员兼职医生的职位,该类航空军医必须具备至少3a飞行和1a航空军医的经验;俄罗斯的航空军医在进入工作岗位前需要进行飞行体验,了解飞行员的工作环境[4-6]。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航空军医培养模式相比,我国航空军医在掌握飞行基础知识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空军军医大学为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学员开设了航空航天知识课程。航空航天知识作为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与航空航天飞行保障关系密切的综合性课程[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各类航空航天飞行器理论知识以及参与模拟飞行器的实践训练,使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学员掌握飞行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熟悉飞行作业面对的特殊环境,从而理解这种特殊作业环境对航空航天飞行人员带来的医学问题,准确掌握飞行人员的生理心理状况,在未来的航卫保障工作中,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航空航天知识这门课程较为特殊,课程涉及数学、物理等理工学科的知识,但是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学员对于该类课程的基础薄弱。传统授课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述飞行器和飞行环境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方式。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基础较差的学员难以理解、掌握,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偏低等现象,无法实现开设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迫切需要变换授课模式,增添不同形式的实践课程,使学员在实践中感受航空航天作业环境的特殊性,掌握基础的航空航天知识,也为其他航空航天医学课程的开展打好基础[7-9]。我院根据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学员的培养目标,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对该课程的授课模式进行了优化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确保学员毕业后更专业地从事航卫保障工作,为国家和军队建设特别是航空航天事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1课程综合实践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兼顾航空航天医学其他专业课程的开展,空军军医大学将航空航天知识课程设置在大学第四学年的春季学期,学习对象为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学员,课程共设25学时,其中实践课程15学时。实践课程采用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方案,主要包括飞行训练场地观摩见习和实验室模拟飞行实践与考核。

1.1观摩见习教学方案设计

完成航空航天知识理论课程学习后,根据现有资源组织全体学员赴某空军外场实训基地进行观摩见习,并由该外场飞行专业地勤教员进行授课讲解。授课的主要流程如下:首先对航空飞行后勤保障环境进行详细介绍;然后对国内外多种型号战斗机的性能特点以及飞行人员在飞行过程中面对的特殊作业环境进行全面介绍;最后对不同类型的飞机发动机进行简要科普。观摩见习主要目的是通过参观真实航空飞机,并由教员从工程等实训角度对飞行特点进行全面讲授,使学员巩固加深课堂学习的航空航天知识理论课程,有助于解答学员学习理论课程产生的疑惑,同时提升学员对航空航天知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下一步模拟飞行实践训练课程的开展。

继续阅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优化

我国工程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1]。针对工程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国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主要措施包括:(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2)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3)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4)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构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2]。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展,其对工程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证实。因此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确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3年6月19日,我国被正式接纳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这对于我国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工程技术领域应对国际竞争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概况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一般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专业教育目标、学生成果、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校支持等。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课程设置,为了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我国各高校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发现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会规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可达性。因此各高校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提出了各个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经验。西北工业大学的张清江等通过调研我国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发展历程,对我国航空航天专业与其他已获得资格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国际航空航天质量体系认证中的要求,从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专业特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现状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结合现代中国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航空航天类专业认证的新方式、新方法,并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要注意的特性进行讨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会强等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解析培养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任红卫等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在工程教育专业背景下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姜理英等人基于对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的国际比较,结合环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从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师资队伍的提升四个方面,综合系统地提出了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和提升的路径。张秋根等人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其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了优化与规范的探讨。为了重视国际认证的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办学品牌建设,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的航空航天办学特色,紧跟国内能动专业人才需要,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竞争力,从而拓宽自身生存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开展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能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南航能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通过对国内外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分析与研究,利用对中国近几年的专业认证与评估成果的调查与研究,对其进行梳理,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课程设置要求,依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能动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与特色,以培养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要求为基准,着手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并对本科培养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从而实现培养目标。确定能源与动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总学分数不能少于180学分。

2.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是指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大学物理(6.5学分)、大学英语模块(10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等方面共六门课程,总共30.5个学分。因此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17%,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而专业类课程主要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其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电工技术(5学分)、理论力学(3学分)、材料力学(3学分)、工程图学(4.5学分)以及机械设计基础(3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8.5个学分;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流体力学(3学分)、工程热力学(3学分)、传热学(3学分)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2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1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必须要修满至少29.5个学分。对于专业类课程,由于能源与动力专业具体有两个培养方向:方向一为热能动力方向,主要陪养就业方向为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等相关单位;方向二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养的就业方向为电厂、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关单位。因此其专业类课程既有相同的专业课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其中燃烧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原理与构造(3学分)、热能综合利用(2学分)、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2.5学分)以及热工测量原理与方法(2学分)等,总共12个学分,这些课程为能源与动力专业两个培养方向都必须学习的专业类课程。另外每个培养方向又有其特定的专业类课程必须选修,其中热能动力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叶轮机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控制原理及应用(2学分)、燃烧技术与分析(2学分)、内燃机原理与构造(2学分)、工程传质与应用(2学分)等共9门课程;能源利用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泵与风机(2学分)、供热工程(2学分)、锅炉原理(2学分)、制冷原理与技术(2学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2学分)以及热力发电技术概论(2学分)等共10门课程。无论学生学习哪个方向,共同学习的专业类课程与特定选修的专业课程之和必须要修满至少28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必须要修满的学分数为:29.5+28=57.5学分,因此该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32%,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能源与动力专业设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力与过硬的身体素质;(2)各种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对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际应用能力;(3)工程训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方面的车、磨、铣、刨、铸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4)下厂实习,大三暑假期间,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去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企业或电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厂实习,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能力;(5)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开设的毕业设计题目一般都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大四下半年开展为期半年的本科毕业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源与动力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方面修读的总学分不低于42.5,占总学分的23.6%,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

继续阅读

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

摘要: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测度我国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知识管理效率,结论显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最高,其资源配置和资源使用都有效;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最低,主要因为其规模无效所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较低,是因为这两行业规模效率无效;医药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较低是因为其资源配置和资源使用低效导致。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DEA

在自然资源稀缺、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乃至一个行业的兴衰。高技术产业正是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能力决定着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决定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高低的关键,可见,相对于自然资源的配置,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因此,研究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对知识进行全面而充分地开发利用。国内外学者对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发投入、创新绩效等方面[1-3],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2012年最新相关统计数据和DEA模型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进行测度分析,为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

1.1研究方法选择DEA(DataEnvelopement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mes和W.Wcooper等学者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EA是根据已知数据,使用模型对多个变量的DMU进行相对效率评价时使用的方法之一,目前较多用在有关效率的分析研究中。在DEA中,相对效率的分布区间为(0,1),最高效率为1。DEA方法延续至今,很典型的有CCR、BCC、FG和ST模型。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会涉及一个以上的产出,所以所采用的模型为多产出的CCR模型。TE指相对于投入来说,产出已经达到了它的最大值,也就是说决策单元已经位于生产的可能性曲线上;PTE指DMU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已经达到了效率的最大化状态。总之,投入和产出在t+和t-之间变动时,当D越大,效率越好。

1.2指标体系构建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就是对知识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进行分析。而DEA模型以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的数据为衡量效率的基本标准,用此模型进行效率分析的基础就是建立合理而正确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体系。投入主要为劳动力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其中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R&D人员全时当量、机构人员反映了高技术产业在劳动力方面的投入。R&D内部经费支出说明了产业内部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度,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机构经费支出、专利方面的经费支出说明了对创新的支持程度,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说明了产业对于知识的引进、改造和消化吸收的支持,这些都是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产出指标主要分为价值和技术的产出。主营业务收入反映了高技术产业产出的一个整体状况,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出货值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的价值产出,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反映了在技术方面的产出。最后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高技术产业的特性,借鉴盖丽莎等[4]的研究指标,构建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继续阅读

航空制造与外国生产函数比较

本文作者:杨蓓史占中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1研究方法设计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决定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管理和技术水平等方面[1]。评价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般是采用某一经济增长模型来分析,模型中把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相关关系作为一动态变化的过程,经济参数是时间的函数。运用动态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能够通过技术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来分析技术进步的作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指能够使一定数量生产要素的组合,生产出更多产出的所有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

为了评价我国在大飞机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产出间的关系,本文选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我国航空制造产业多年来的发展进行量化的分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Y=A(t)KαLβμ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K是投入的资本,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从这个模型看出,决定工业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包括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引进先进技术等)。根据α和β的组合情况,它有三种类型:当α+β>1,称为递增报酬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当α+β<1,称为递减报酬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得不偿失的。当α+β=1,称为不变报酬型,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在运用生产函数对我国航空制造产业分析的同时,本文还引入美国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这是因为虽然“9•11”事件对全球特别是美国的民航产业产生冲击,但是就航空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业规模、科研水平还是飞机交付量,美国始终独占鳌头。美国波音公司在民用大飞机制造领域与欧洲的空客公司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占据世界民用航空工业的霸主地位。以其作为代表进行研究,并与我国的航空工业进行对比分析,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

2生产函数指标的选取和回归分析

2.1中国航空工业

以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为研究目标,根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选择“航空航天类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指标作为工业产值Y,“航空航天器制造资产总计”作为投入的资本K,“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作为投入的劳动力数L。

由于目前航空制造业包括军用和民用两类,而数据所限这里难以区分,因此,为了考察政治因素对于航空制造业有无直接影响,本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加入政治变量P。我国发生重大军事战略事件的年份,政治变量取1,其他年份为0。这些年份中,考虑到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2007年“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演和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具有较强的国际军事战略背景,政治变量为1。于是本文的模型转变为如下:lnY=lnA+αlnK+βlnL+γP近11年来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主要经济和人员情况见表1。通过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处理,取置信度95%,得到回归方程和各系数统计量(见表2)。SignificanceF表示置信度为0.95下的P值,F检验的值554.7877,远大于P值,可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有效。调整后的R2非常接近1,说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自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关系。t统计量的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1-置信度),可认为该自变量与因变量是相关的,此例中三个自变量都符合上述条件,因此都和应变量相关(回归结果见表3)。因此,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生产函数可用如下公式表达

继续阅读

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

随着国家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航空类高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民用航空的发展带来地方经济起飞和空港城市建设兴起,同时引发机场周边社区重建等问题。国内航空类高校凭借自身渊源很容易对具体问题展开调研活动,这就需要社会学专业知识及团队。通过梳理国内七所航空类高校的社会学专业及课程体系,发现存在边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不完整、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因此,航空类高校应当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大社会学及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投入,完善课程体系。

关键词:

航空;高等学校;社会学;课程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用航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舒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出行者的青睐。在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下,民用航空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客运量和货运量不断增加,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增长很快。这一变化,在民航强国背景下,必然引起更多的社会变迁。

一、航空类高校社会学专业及课程建设的现实基础

1.民航强国战略为航空类高校社会学专业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出行方式上,人们可以选择汽车、火车和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在中长距离出行方面,尤其是山区和高铁不发达地区,飞机以其方便、快捷、舒适的优势,日益受到人们青睐,航空运输成为国家重要的先导性产业。[1]为了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家民航局提出民航强国战略[2],从指导思想、目标、战略、保障措施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谋划。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使我国民航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战略性作用,并且综合业务排在世界前列。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诸多措施中,民航强国战略没有详述如何处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怎样发挥社会协同作用。扩建、改建、新建一批机场必然会引起土地置换、拆迁安置、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就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加强社会学专业课程建设。

2.机场、航空城与地方社会问题民航强国战略提出,2015年后要在国内至少建成3个国际枢纽机场,10个全国性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机场,机场数量及布局将满足95%以上的县级行政区需求。[3]从目前形势看,很多县城还没有机场,2015年后要弥补这一缺失,需要建立支线机场或者直升机停机坪。此举必然引起地方经济的变化:一方面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加速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另一方面排挤现有资源,使当地政府改变发展路径。建设机场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加速城市扩张,对国家基本农田形成巨大压力,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一些地方实验区发展的“瓶颈”。[4]另外,新建或扩建机场一般伴随周边居民拆迁安置和社区重建,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补偿、就业、社保等事项,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最后,有些地方政府以发展民用航空为由,圈地造城,带来所谓以机场为核心的航空都市建设,这就是卡萨达教授提出的“航空大都市”。[5]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重要发展指标,提出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未来十年是我国民航事业大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一批社会学专业人才,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继续阅读

卓越工程师交通管理论文

一、国内外空管工程师的培养现状

(一)我国空管工程师的培养现状目前,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培训主要集中在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三所院校,采取传统的高考招生录取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方面,根据国家教育部与民航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教学,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实习及论文[3]。由于3所院校在办学背景、办学理念及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长期未能形成统一的空管专业办学规范体系,从而导致空管人才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在当前空管用人单位日益提高人才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规范体系的缺失显然与之不相适应,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二)空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本研究认为,应当结合我国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未来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制定空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1)具有健全人格,具备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文精神,具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有效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素质卓越管制人才;(2)具有坚实的航空、民航、管理等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宽口径,深基础”的知识结构,能够发现和解决民航工程实践问题和科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3)扎实掌握空管领域专门知识与高级技能,能够从事机场、进近、区域管制、空域、流量管理及飞行情报工作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培养空管卓越工程师的实施方案

(一)重组通识和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原有空中交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本研究重新制定了通识教育、校内学习、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内容(图1);将课程分为3个阶段,学生在第1-4学期完成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实现“宽口径、重基础”的要求,达到“建立工程思想、拓宽知识结构”的目的,第5-6学期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践性课程,达到民航局法律规章中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第7-8学期完成校外实践课程,通过与各单位的密切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注重空中交通管制技能的培养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标准,在学生毕业时保持最低184学分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压缩调整课程学时和改革学分分配比例,本研究将学生参加实践的周时数增加到56周,保证了强化管制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主要的实践内容包括,(1)48学时程序管制,实验内容包括程序管制模拟机操作、程序管制工作程序、飞行进程单使用、控制离场航空器放行间隔、简单航空器冲突管制、复杂航空器冲突管制、航空器管制责任移交、特情实验;(2)48学时雷达管制,实验内容包括雷达管制模拟机操作、雷达管制工作程序、航空器雷达识别、航空器雷达引导、航空器精密进近的引导、航空器速度控制、航空器进场排序、简单航空器冲突管制、复杂航空器冲突管制、航空器管制责任移交、特情实验;(3)48学时机场管制,实验内容包括机场管制模拟机操作、机场管制工作程序、放行许可、控制放行间隔、地面滑行实验、起落航线管制、起飞管制、着落管制、机场综合管制、恶劣天气条件机场管制、低能见度机场管制、飞行冲突的调配、飞行延误实验、特情实验、大流量机场管制;(4)64学时航行情报服务,实验内容包括航行情报信息处理系统基本操作、电报综合处理操作实践、多种通告联合撰写、航行情报信息提取飞行前资料公告操作、航行情报信息综合查询操作、航行情报信息其他功能操作、航行情报讲解服务。在增加技能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的同时,为了促使实践教学体系化、实践教学有针对性,本研究认为,需要完善实践课程教材和辅导材料的编写,配备数量足够的模拟机设备,聘请资深管制员来校上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精细化需要;还需要修订“空管专业学生生产实纲”和“空管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设计大纲”,落实空管岗位实践实习,鼓励毕业设计与岗位实习项目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开设研究型、创新型实验课程在校内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研究型与项目型的学习和设计型与综合型的实验项目都能够帮助学生及早发现并发展各自的兴趣、潜力及特长。校内实践教学是改革原有专业培养计划的重点,主要的综合实践环节包括:(1)64学时飞行程序课程设计,内容有飞行程序设计系统基本操作、非精密进近飞行程序设计、非精密进近障碍物评估、精密进近飞行程序设计、精密进近障碍物评估、反向飞行程序设计、直角航线设计、区域导航程序设计、离场飞行程序设计、机场最低运行标准、飞行程序设计报告撰写;(2)32学时航图课程设计,内容有手工航图制作、计算机航图制作系统实践、机场障碍物A/B型图的制作、标准仪表进离场图的制作、标准仪表进近图的制作、精密进近地形图的制作、机场地面活动图的制作、国内航线的制作与调整、国际航线的制作和优化;(3)16学时飞行计划制作,内容有国内航线和国际航线飞行剖面规划、巡航高度上当量风的计算及风的影响修正、飞行计划相关图表的使用、用简化飞行计划图标确定国内航线燃油量实验、用积分航程表制定燃油计划、无备降机场的飞行计划、目的地机场不能加油的飞行计划;(4)16学时飞行性能分析,实验内容包括飞行手册的使用、航空器使用限制分析、典型机型爬升和巡航推力表的使用、确定航路爬升所经过的地面距离计算、起飞性能和起飞航迹仿真、巡航性能表的使用、着陆性能表的使用、利用着陆性能表确定参考速度。在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及案例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目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董事会由中国民航局人教司、航空公司、机场及空管局等30多家民航企事业单位联合组成,校企联合培养分为3个环节完成,其中,第5-6学期采用校企教学交互的方式,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施阶段中邀请民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走进校内参与讲授;第7-8学期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强调企业的集中培养。

继续阅读

电子学课程新型模式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对半导体光电子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基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新模式进行半导体光电子学知识的传授。通过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半导体光电子学课程的实践探索,验证了这种新模式的优势和有效性。

关键词:半导体光电子学;教学改革;实践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基于电学的信息产生、传输、控制与处理手段在硬件系统上已越来越难满足实际的需求,而光信号相比于电信号具有更高的频率、更宽的宽带和更宽的频谱范围,光传输介质相比电传输介质具有更低的传输损耗和更宽的传输带宽,光器件相比电器件具有更宽的带宽、更小的尺寸以及更好的并行处理能力,因此光电信息技术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半导体光电子学是一门教授半导体材料和结构中光子与电子相互作用、光电相互转换的一门课程,涉及多领域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涵盖了量子力学、电磁场理论、半导体物理以及光学等一些基础知识[1],是光电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课程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前沿科学研究、国防及实际生活领域。

二基于实践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半导体光电子学教学改革研究

(一)半导体光电子学课程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半导体光电子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光电子基础理论、半导体材料或者结构中光电子相互作用等基础知识以及基于半导体材料的激光器、光纤、波导、电光调制器、光电探测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光放大器等器件及其应用。无论是光电子基础理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群速度、群折射率、Snell定律、光学偏振理论、光学相干理论还是半导体材料中的电子密度和半导体器件中的性能推导,都涉及了大量的公式和基础的物理知识。如果教学形式仅限于纯粹的课堂理论教学,学生在理解相关物理效应或者知识点时会存在较大的困难,也无法识别目前常用的半导体光电子材料和相关器件,不利于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光学设计与实验等相关实用环节。另外本门课程还涉及了多学科的交叉,包括材料、光学和电学,对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论基础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能完全具备学习半导体光电子学课程所必须的所有知识铺垫和积累,因此在知识的接受、感知和消化层面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实践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学生在本科阶段提供接触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了解目前光电领域先进技术的新渠道,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眼界、掌握新的知识点,还将锻炼学生提取融合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或先进技术研制奠定基础,进而培养出有利于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这些都是传统半导体光电子技术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和实现的目标。本论文提出改变纯理论教学的模式,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行实践教学模式[2,3],将课程的学生从教室带进相关的前沿研究实验室,实际演示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理论知识、介绍半导体光电子学前沿的科学研究并为学生们提供亲手进行基础实验的机会。通过具体实验操作与基本实验设计的训练,加深对半导体光电子学理论知识及其应用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另外结合翻转课堂[4,5]的方式,由学生讲授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形成实践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际条件及半导体光电子学的课程特点,在完成14学时的基础理论课堂教学后,学生将会离开课堂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波光子学实验室完成6学时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2学时南航微波光子学实验室与半导体光电子学相关的学术前沿研究的介绍和4学时的动手实验活动。在学术前沿研究介绍方面,指导教师将结合实验室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分专题进行介绍,使学生加深对半导体光电子实际用途的理解,同时针对接下来的实验活动,着重介绍实验室中各半导体器件和系统,使得学生对理论教学环节学习的器件知识能与实物相联系,形成感官意识。在动手实验环节,课程设计了半导体光电子学中的最基本的微波光子传输链路系统,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包含窄线宽激光器、电光调制器、光放大器以及光电探测器。激光器输出的窄线宽激光入射进电光调制器中,携带信息的外部电信号经电光调制器调制到光载波上,携带了信息的光信号经过光纤传输后入射到光电探测器中,重新转换成电信号。在实验环节,学生们分组进行图1所示的微波光子链路实验,通过学习每一个半导体光电器件的使用方法,构建实验系统,并测量记录每一个器件的输入和输出数据,从而加深对理论课堂时学习的各个器件基本原理的认识,学以致用,将半导体光电子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结束实践教学活动后,剩下的4个学时学生将再次回到课堂,分组介绍实践环节中进行的实验的具体方案、原理和实验结果,并讲述实验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指导教师和其他学生全程参与讨论,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实现翻转课堂。通过翻转课堂的训练,一方面提高学生组织信息和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再者进一步加深对半导体光电子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理解。

三结束语

继续阅读

图书馆音乐文化论文

1设置音乐宣传角

此宣传角可以包括音乐知识的普及、音乐类新书及好书的推荐、经典音乐欣赏,也可以和音乐爱好者组成互动,由音乐爱好者对最新的、流行的、受学生欢迎的音乐进行推介,提高音乐爱好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了解音乐,喜爱音乐,形成良性循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问卷跟踪调查反馈学生最希望普及哪类音乐知识,最希望推荐哪几种音乐图书等,倾听大学生的心声,获取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使音乐宣传角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更好地为音乐爱好者及广大学生服务。

2定期开展音乐讲座

大学里一般都有诸如音乐欣赏之类的公共课,供爱好音乐的学生选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音乐系也有开设此类课程,但学生在上完一学期的课时、修完学分之后,一般都会结束这门科目的学习。而短短一学期的课程,是不能满足音乐爱好者的学习需求的,对于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充分的。大学里除了音乐公共选修课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丰富着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其中一些音乐团体,是音乐爱好者的好去处。但这只是大学生中的小部分,对于大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提高和相关音乐知识的普及来说,相当于杯水车薪。作为高等教育重要平台的图书馆,若能为此做些什么,则能够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知识传播功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宁校区图书馆新馆除了各个楼层的馆藏设置和办公区域外,还有会议室、专门用于举办讲座的多媒体教室等,若能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定期对学生开展音乐知识讲座,则对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至于讲座的内容,既可以是音乐鉴赏类的,也可以是音乐相关专业知识类的,对此可以进行问卷调查,征询学生们的意见。除了以上种种之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向学生推荐好的音乐,普及一些音乐知识。高校图书馆整体音乐文化环境的营造,除了音乐元素之外,就是文化环境的建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宁校区图书馆新馆,有着漂亮、大气的外观设计,宽敞明亮、温馨而富于人性化的内部结构布局,以及实用、舒适的书桌、座椅配置等,从硬件设施来说,符合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高性能的图书馆的条件。除了硬件设施之外,图书馆的软件设施对于图书馆的文化环境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

3图书馆的理念建设

一个图书馆的理念包含与代表了图书馆的立馆理论和思想,观点与经验。健康良好的图书馆理念,将为规划者指明图书馆的建设方向,有助于图书馆的事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大学图书馆所具有的办馆理念,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代接轨,创造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图书馆新理念。图书馆的理念建设包括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和提高馆员素质的理念。

3.1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理念高校图书馆是以读者服务为核心的,图书馆所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现代化的技术,其宗旨都是为读者服务的。要建设一个现代化、高品位的图书馆,必须挖掘内部的潜力,展示自己的特色,为读者提供优质、快捷、方便的服务,树立一个全新的服务理念,读者是这个全新的服务理念的中心,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点。有这个理念作支撑,就可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了。

3.2提高馆员素质的理念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决定着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和品位。图书馆员被称为“图书馆的灵魂”,因此,图书馆员的素质也决定了一个图书馆的成败和荣誉。当今时代的图书馆,与高科技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接轨,面临着知识的转型,也要求图书馆员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力争使每一个馆员都成为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为读者提供一流的、专业的信息化和导航服务。在当前的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员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和平台,对图书馆员进行专业的、阶段性的教育和培训。图书馆员应主动地、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水平,使自己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的人才,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为读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