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海洋经济专业范文

海洋经济专业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海洋经济专业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海洋经济专业

专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经济论文

一、专业结构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一)专业设置与“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发展适应性分析按照“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关于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我校与之相契合的专业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动植物检疫、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法学(海商法)等10多个等面向海洋的本科专业,占学校现有专业的20%左右。

(二)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适应性分析按照《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做强做大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我校与之契合的有电子信息类、机械类、交通运输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经济学类、金融学类、计算机类等近30个专业,占我校现有专业的45%左右,从比例上看,学校目前的专业设置和分布与区域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相协调,但这些专业中,背靠产业支撑、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或不可替代的专业仍显不足,缺乏大规模多对象的协同合作,合作的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

(三)传统通用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根据厦门统计局的《2012年厦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2年,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1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5.21亿元、1374.01亿元和1417.85亿元,分别增长0.4%、12.6%和11.7%。产业结构从上年的1.0:51.1:47.9调整为0.9:48.8:50.3,二产比例略有下降,三产比例持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是不断推进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一区三中心”建设。突出发展金融商贸、航运物流、会展旅游、科研文教等现代服务业。学校与之相对应的专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数量不多,有些专业存在特色不明显的问题;部分专业的办学力量还不强,主要服务面向和功能定位不清晰。

二、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对策思考

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学校专业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学科是专业发展的根基,学科与专业是“源”与“流”的关系,新一轮的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融合、优化、发展”的总原则,以理顺专业关系为出发点,整合资源,将有利于做强一级学科的相关专业,以及服务对象相近、相互支撑的专业相对集中,使调整后学院的专业建设任务及服务面向更加明确,形成集中度较高的专业群体,推动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服务。

(一)增设新专业,调整改造老专业,凝练特色,提高学校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的契合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学校现有基础,增设相关新专业,调整专业发展方向,推动专业与社会的对接,提升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是做强海洋工程、海洋技术及相关学科,以适应福建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根据“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关于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办学特色与优势,应当积极培育为海洋产业发展服务的新兴交叉学科,大力培养适应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经济强省建设需要的海洋经济、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等人才。根据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调查研究预测,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航道设计与施工人才、深水港建设人才、引航人才、港口机械装卸技术人才、航运经营与管理人才、航运金融保险人才、航运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物流经营管理人才、海事法律人才、航运网络经济人才及邮轮经营管理人才等11类复合型人才为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急需人才。学校可结合以上人才需求,量力而行的增设新专业,如结合学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及地理信息科学及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多年来的办学优势,增设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等专业,结合学校海上专业及机械类、能源动力类及土木类专业的办学优势,增设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二是强化特色,在现有专业中凝炼涉海方向。如结合厦门游艇基地建设,航海技术专业可增设游艇驾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可增设游艇设计制造方向;结合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经济学类专业可增设航运经济、航运金融保险方向等;按照厦门市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邮轮母港发展规划以及海洋旅游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强酒店管理方向和休闲与海洋旅游方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可增设邮轮经营管理方向;电子信息类专业可结合学校海上专业优势,发展海上通导方向,培养航运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结合福建是海洋大省,水产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增设水产品加工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增设渔业机械方向和港口机械方向;结合福建省建设海洋强省的策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增设水上运动休闲方向等。三是加强对传统通用性专业的调整、融合,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对传统通用性专业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如结合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可增设涉外法律方向的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可增设增设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等;结合英语专业毕业生全国总体大量过剩;但结构性供给不足,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可增设翻译方向等。此外,对于某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可进行撤销、归并或调整。

(二)整合资源,搭建专业平台,增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支撑,形成若干个优势学科专业群按照“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将全校带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基础性的资源和平台统一集中,优化重组。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开放式运行,面向各学科、各专业的师生和社会人员开放使用。各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和项目的需要申请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和加入各种项目,尤其是各专业实验室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和项目的基础上应接受其他专业学生的使用申请。同时鼓励各平台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对外服务,以增加平台的利用率、使用效益和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结合“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学校重点学科和工程研究中心,打破学院壁垒,搭建“海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能源与动力工程、航运经济与管理、机械工程、海洋环境工程、电工电子”等学校层面的学科支撑平台,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学科的交叉、综合、渗透和延伸,促进专业结构调整,从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相互促进、布局合理的专业体系,带动专业群甚至整个学校实力的提高。

继续阅读

金融维持经济增长的举措

供需双方矛盾弱化信贷支持效果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产业获得贷款的有效抵押品较少,企业获得的贷款绝大部分为信用担保贷款或厂房、土地、大型机器等不动产抵押产品,国内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开展船舶等动产抵押业务。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认知程度较低、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够明确,大多输商业银行均没有开展海域使用权、收益权等抵押业务,许多涉海企业只能从香港或境外银行获得抵押贷款融资,而国内金融机构则不得不将市场份额拱手相让。二是海洋渔业贷款期限和额度与银行要求难匹配。比如海水养殖业生产周期一般在2~5年,资金需求多为数百万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无瑕顾及此类风险偏大但规模相对偏小的农业贷款业务,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出于风险考虑,一般仅能提供1年期、10万元以下的贷款,且贷款利率经常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0%以上,使不少渔户望而却步,从而造成海水养殖业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我国海洋经济领域的金融创新力度十分有限,实际上仍主要依靠传统的信贷融资模式支持,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有限。对于当前在国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海洋集合信托、短期融资券、海域使用权抵押、海洋风险投资基金等特色融资产品,国内金融机构很少开发,且较少和境外金融机构开展创新业务合作,这也使得国内许多涉海企业难以获得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信贷产品,特别是对集中较多中小企业的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等行业来说,融资渠道更为狭窄,抗风险能力更弱,从而极大限制了金融与海洋产业的有效对接。同时,当前我国对适应现代海洋产业需要的投融资市场和交易市场发展重视不足,比如我国尚未建立统一专业的海洋产业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海产品远期交易市场、排放物交易市场、船舶交易市场等各类市场载体,造成了我国海洋经济诸多有效需求无法满足。

国内涉海保险业务发展仍然滞后

目前,我国涉海类保险险种较少,海洋灾害保险程度不高,针对海啸等巨灾的险种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由于海洋灾害具有损失巨大、不确定性强、风险较为集中等特点,使得国内保险机构出于风险考虑而较少涉及海洋灾害保险。在海洋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面前,保险公司往往自身难以独立承担,即使部分大型保险公司愿意承担,但出于稳健经营的原则,其相关保险业务也常会严格控制各时点的理赔总额,并设置较高的保费,从而导致被保险人的真实需求无法满足。此外,由于海洋与保险专业的复合人才严重不足,造成对涉海保险相关定价、估损、理赔的经验和技术的缺乏,无法保、不敢保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致使海洋灾害保险业务难以开展。

加强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制定具体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继续阅读

海洋体育研究的现状

1研究内容

1.1关于海洋体育概念的界定在期刊论文上,最早提出“海洋体育”概念的是滕海颖,她认为:“‘海洋体育’是人类依据海洋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组(套)锻炼身心并使其健康的运动项目”,“它的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陆地体育’而言的”。曲进、梁政东认为“滨海体育是指依托滨海的自然环境,在海滨进行的以健身、娱乐、医疗、竞技、消遣等多种目的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鲍明晓认为“海洋体育是人们利数海洋资源和环境,有目的地开展运动休闲活动的总称”。刘海清认为“滨海体育是以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依托,以体育旅游为载体,以达到身心娱乐、身体锻炼为休闲目的的活动”。郑婕认为“以海洋生态系统为活动空间,以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和健康需求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而进行的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梳理以上海洋体育的概念,虽然各有不同的表述,但都包含以下要素:(1)海洋体育是以海洋资源为依托;(2)海洋体育能促使人的身心健康;(3)海洋体育即是身体活动方式,也是社会文化活动。

1.2关于海洋体育的分类滕海颖依据活动开展的场地将海洋体育分为沙地海洋体育、泥地海洋体育、海上海洋体育、岸上海洋体育和船上海洋体育六大类。鲍明晓认为“海洋体育大体上包括:海滩运动、海上运动、海岛运动和海空运动四大类”。黄文浪根据活动区域的不同将海洋体育分为沙滩项目、水上项目、崖壁项目、滩涂项目及综合性项目等。何成莲将滨海运动休闲项目分为运动型、游憩型和观光型三大类。曲进在“论滨海体育休闲”一文中,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滨海体育休闲活动项目进行了分类,他认为“依据活动场所,可分为岸上类、沙滩类、海面类、海底类、海空类和船上类;依据活动方式,可分为滨海游水类、船艇游弋类、沙滩嬉戏类、垂钓类、悬崖活动类和空中飞翔类;依据动力源,可分为器械动力类、人体动力类、自然动力类和综合动力类”。

1.3关于海洋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随着海洋体育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体育休闲管理人才的缺乏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海洋体育事业的因素之一。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的确立是海洋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韩海波认为培养海洋体育休闲管理人才数“实施‘平台式教育’、突出办学优势、实施‘学分制’、加强专业学科课程,相数减少术科课程的比例、实施‘主辅修制’、坚持‘理论数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做好职业技能鉴定数培训的工作”。何成莲等认为,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理论+技能考评+四大训练+创新实践”。施俊华等认为,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数加强理论体系构建、有效培养“管理型数技术型”相结合的复合数数型人才、体现人才“精、专、强”特点,增进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1.4关于海洋体育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刘海清认为,我国滨海体育开展形势喜人,但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力度不足、产品开发不够合理、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数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政府管理、合理开发滨海资源、合理设置滨海体育项目、培养数引进专业人才。滕海颖认为,开发海洋体育,首先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取得人们的共识;其次是必要的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再次是组建海洋体育的教练数师资队伍。鲍明晓认为,海洋体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形态,要创先发展、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做好一些基础工作。还有一些关于地方海洋体育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普遍认为:要促进海洋体育快速、健康、科学发展数走独具地方特色、品牌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5关于海洋体育旅游的研究虽然我国已是旅游大国,但体育旅游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海洋体育旅游更是在世界海洋体育旅游的发展浪潮和国家提出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才在最近几年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历年发表的有关“海洋体育”科研论文中,有关“海洋体育旅游”的论文共29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39.7%,特别是在2012年,就有11篇是论述海洋体育旅游的,占全年总数的一半,说明海洋体育作为旅游的功能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在这些文献中,大部分都是关于国家或区域海洋体育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林永革认为我国有着丰富的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且此时发展正逢其时,但存在一些诸如资源开发不成体系、缺乏独特个性特色的问题。数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强化产品的民族特色、培养滨海体育休闲的理念并将其设置为学校体育课程、加强区域间的联合开发合作等等。王志成认为,我国沿海地区体育旅游具有多元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为了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数采数生态化的开发策略。此外,还有王瑞静、苏勇军、曹秀玲等也对各省海洋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分析上述文献可以得知,几乎所有专家学者都十分看好海洋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但在各区域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产品单一,缺乏地域特色、专业人才不足、专业体育旅游市场还未形成、专门的体育旅游管理机制仍然缺乏或不完善等问题,专家学者们也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数对策:开发当地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发挥区域联动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形成体育旅游消费观念;加强海洋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开发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战略。

2海洋体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尚未形成科学、权威、统一的概念体系目前,对海洋体育的理论体系构建还处于初始阶段,海洋体育只是基本成为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学界数业界共知的学术数技术论题。对它的定义还没有科学、权威、统一的界定,于是,就出现“海洋体育”“滨海体育”“海滨体育”“海岸体育”齐数的局面。实际上,这些限定词各有不同的涵义,涵盖的范围也不尽相同,但在运数过程中,却没有明显的界限,出现很多概念互通、互引的错误。这种概念不清、称谓不明,直接造成研究对象混淆,影响海洋体育的发展。本研究者建议数“海洋体育”一词来称呼此类体育运动项目。因为在期刊网上,搜索“海洋经济”显示出相关研究1516篇,远远高于“滨海经济”等其它表述;绝大部分正式的官方文件都是数“海洋经济”一词下发,例如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3〕13号)》《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山东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等;首届关于海洋的省级运动会――浙江省首届海洋运动会也是以“海洋”一词来命名。

继续阅读

图书馆应用于企业竞争情报

一、竞争情报的涵义

“竞争情报”一词,源自英文的“CompetitiveIntelligence”,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1986年,美国首先成立了专门促进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的SCIP(Societyofcompetitiveintelligence),它标志着竞争情报研究领域的正式确立,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竞争情报。马费成和查先进老师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将竞争情报概述为:“竞争情报研究作为一种信息服务工作,主要从事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未知或未来信息的预测。与一般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相比,竞争情报不是对某一特定问题的具体回答,竞争情报研究的直接结果是帮助组织建立起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信息优势,并在必要时自动向组织发出预警信号”。[1]

二、竞争情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他的著作《未来时速》中曾很有感触地说:“我有一个简单而强烈的信念,将您和您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有意义的方法,就是利用信息来干最好的工作,您怎样收集、管理和利用竞争情报将决定您的输赢。”[2]

(一)为企业风险提供早期预警竞争情报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使企业避免受到突然袭击。竞争情报有助于企业及早发现市场上的威胁和机会,并通过减少对手的反应时间以增加自己的反应时间而获得竞争优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DIO)认为“:对一个企业而言,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企业的利益乃至生存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能阅读早期信号就可以利用所剩时间预先采取相应措施,避开威胁。

(二)为企业决策提供情报支持决策的前提是知识,即市场环境动向、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信息。[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莫测,瞬息万变,而市场信息是分散和无序的,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因此,这些纷繁复杂甚至真假难辨的信息需要情报工作人员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搜集、加工和综合分析研究,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三)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依据现代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创新的竞争。而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是竞争情报。在技术立项论证阶段,竞争情报服务通过查新和专利服务,提供技术创新的可行性分析;在技术开发研制生产过程中,竞争情报能搜集国内国际先进技术,洞察技术前沿,解决技术难题;在新产品的营销阶段,竞争情报能通过市场分析,了解客户需求特点,以便使企业制定更切合市场的营销策略。

三、图书馆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具体措施

继续阅读

高校专业建设对接市场发展的机制

摘要:

文章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海洋食品类专业为例,提出要按照依托行业、对接市场的专业建设思路,开展实地调研,确定企业全程化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培养的联盟化,构建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训室和教学实习基地,以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对接市场发展。

关键词:

专业建设;海洋食品;市场发展

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发展,2015年的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其中消费的贡献率高达50%。消费势头保持增长的同时,民众还关注安全消费,绿色消费,促进消费对消费者健康水平的提升。食品工业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渐趋提高和健康安全意识重视程度的日渐提升,“安全无污染、绿色健康、优质营养”的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推崇与青睐,当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切时,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类人才需求也非常迫切了。依据舟山群岛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来准确把握人才培养规律,是提升食品工艺与检测专业(海洋食品方向)整体办学水平的钥匙。针对舟山区域范围内的海洋食品相关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对行业、企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组织座谈、深度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对如何进行建设专业,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1海洋食品类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高等教育的领域里,开设食品类专业主要集中在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而海洋食品类专业不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缺少该类型的专业人才约30万以上。舟山海洋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专业建设也相辅相成地发展,以对接市场为宗旨,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专业建设机制;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校企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2海洋食品类专业建设的机制研究

继续阅读

海洋经济发展特色

当今世界,是战略竞争的世界,这个时代的领导思维创造性、竞争性体现在领导者的决策中。美国管理学者A.赛蒙说:“愈往高层,领导人就愈无法找到符合决策的明确程序,这就往往要依靠高级管理人员本身的经验、判断力、直觉的创造力。”尤其是在“思维中基本的方向转变”时代更是如此。所以,一个城市的政策体系,必须有他的政策哲学。而决定政策哲学的主要领导和各级领导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包括他的思维基本框架、模式特征,以及思维活动的运行方式。论文百事通这些思维方面的因素特征,取决于领导和各级领导自身和与之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作为领导和各级领导的人格特征,由阅历而引起的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能力和对自身的把握,思维的客观环境,这些因素将造就一个城市特殊的品格和魅力。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经营城市资源为出发点,把软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去抓,是海洋经济与“软环境”建设的首要工作。

诸如:中央做出“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与世界顶尖港口城市相媲比美。在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进程中,仅拥有一批全国乃至亚洲级“明星”码头等基础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行政管理、口岸通关、市场准入、资源配置、市场竞争、政策法规、信息管理、人才流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优良的环境。从一定程度上说,软环境建设的好坏,将决定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所需要的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能否顺畅地流向大连口岸,最终决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成败。所以,建议健全以下管理规范:规范政务管理为重点,完善政务公开、便民服务制度,使大连的行政环境更加高效廉洁。要加快政府退出市场运行的步伐,使政府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裁判和守护者。要设立政务便民服务、政策查询系统,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操作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及投资软环境的质量;要对全市投资软环境进行监测,建立投资软环境综合指标评估机制和公示制度,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投资环境参考依据,监督、鞭策和激励各地各部门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通过听取国内外客商对投资软环境的意见,受理各类企业、单位和个人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投诉,使国内外客商投诉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清理不合理收费,对通关过程中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降低通关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在具体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政府有关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推诿拖拉,甚至出现“吃、拿、卡、要、报”等问题。全部挂牌上岗,建立起市民投诉中心、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强化社会监督等;除了用足国家规定的有关政策法规外,该场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又制定了几项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以提高企业对投资环境及制度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据介绍,渤海湾地区每年有300万个标准集装箱在韩国釜山港中转,主要原因是釜山港具有保税功能,集装箱中转手续简单、税费较低。

中央做出的“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就是将保税区和新港实现“区港一体化”发展战略,建成集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功能于一体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这里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窑湾新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老港区改造和大窑湾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大窑湾汽车物流港,大连湾通用杂货码头等。同时,作为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运输体系建设也初具规模。大窑湾、大连湾两大港区的疏港路一但开工建设,将与沈大公路、长大铁路及大庆到大连输油管道形成发达的疏运网络。同时大连到欧洲、地中海、美洲的干线将达到11条,覆盖世界300多个港口。大连海洋经济“硬环境”建设初见端倪。同时,大连海洋经济“软环境”配套建设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应当以中央做出的“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为契机,转变传统思维方式,以经营城市资源为出发点,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大连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去抓,不断开辟新的充满生机的环境。

其次,以人才营造港区文化,把无形资产做大做强。大连市围绕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地优化投资软环境。首先,大连正向国家积极争取“区港一体化”政策。所谓“港区一体化”,就是把大连保税区的政策覆盖到整个大窑湾港区,做到规划建设一体化、海关监管一体化、物流服务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力争在该区域内实行类似自由贸易区的政策,逐步实现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变。条件成熟时,可进一步扩大自由贸易区的范围,将拥有40公里码头岸线、面积为81平方公里的大孤山半岛建设成为综合型、多功能的自由贸易区。“港区一体化”关系到提高东北地区开放度,也关系到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软环境。然而,这一切都要人才的实施和营造。大连留住人才、造就人才、开发人才这是大连生命之树常青的根基。其次,通过举办大连国际博览会营造港区文化氛围,把城市品牌和无形资产做大。如大连服装节、大连国际啤酒节、大连海洋节、大连推介会、大连经营城市论坛、大连华人论坛、大连产学研等高层研讨会以及召开新闻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大连的投资环境,推出招商项目,扩大招商引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宽松的、适合外地来大连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进而为大连迈向有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奠定扎实的基础,并通过举办大连国际博览会营造港区文化氛围,把城市品牌和无形资产做大。最后,加大对海洋产业经济管理人员与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要研究海洋经济的特征、结构、运动规律和基本方略。海洋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对象、服务对象、区位选择和初级产品原料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和;对海洋产业经济管理人员与专业人员加强培训。随着地球人口的增加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海洋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新空间。对海洋经济的综合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随着海洋开发迅速发展和新兴海洋产业的兴起,各科研院所将开始进一步加强此类研究。按照中国国务院《海洋经济发展纲要》的要求,海洋经济必将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因此,培养人民认识海洋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海洋可持续发展经济以及涉及海洋水产业、工业、服务业、未来产业、海岸带经济、海岛经济、海洋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经济、大洋经济等。使海洋产业经济管理人员与专业人员适应就业要求,适合做政府管理部门、经济决策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海洋经济理论、海洋经济政策、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及海洋经济管理等部门工作;大连应有计划、有方法的培养大连人认识海洋是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是生物资源、能源、水资源等战略性开发基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新晨

第三,努力构建“软环境”,它会使大连充满活力和生机。大连今后把改善投资环境的重点从以优惠政策为主转向改善综合环境为主,从改善投资硬环境为主转向改善投资软环境为主,是大连这块热土能否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的现代海洋型大城市的生机点。首先,要紧紧抓住加入WTO后的机遇,在金融、保险、债券及合资合作等方面实现较大的突破。在拓宽招商引资的市场准入渠道、方便企业注册登记、兑现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引进高科技人才、鼓励风险投资、构建项目、资金、人才和服务“四个平台”等方面有所突破。尤其应在法律环境、政策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信用环境等方面着力改善软环境,不断增强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以使大连真正成为国内外企业投资的热土。要在用足用好国家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坚持以“服务、协调、组织、引导”为宗旨,注重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世界上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一般都有比较发达的国际航运市场和完善的服务体系。结合大连实际,推行大通关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尽快使大连口岸的通关速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进而与国际接轨,这是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要。其次,力戒政策体制上朝令夕改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已成为招商引资能否获得最终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政府招商最大的诚信所在。但从大连的实际情况看,我们的招商引资观念仍然停留在1998年的认识上,现在有关部门虽然也感到应该对原先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的意见》进行修改,但反馈回的意见和修改的积极性不高,就事论事,从本部门利益的角度考虑较多,如何结合我国加入WTO后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提不出更多带有前瞻性的对策和建议来。最后,打造“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绿色通道。把直通关的功能推广到东北腹地,与沈阳、长春、哈尔滨海关实现联网合作,打造集装箱“海铁联运”绿色通道,将原来两次报关两次查验的集装箱,改为当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放行。同时,在部分诚信度高的进出口企业实行电子联网监管试点。提倡现场办公和效率办公,打破部门和专业界限。

继续阅读

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人才资源开发杂志》2015年第二期

一、海洋环境管理人才

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出创造性劳动或者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指的是在海洋环境领域接受过专业的知识教育或技能培训,有一定的海洋环境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并能对海洋环境管理做出创造性劳动或者突出贡献的个体。根据海洋环境管理的定义,海洋环境管理人才也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海洋这片总水域的管理人才,主要涉及海水监测和管理、海洋生物保护和开发、海底资源开采和利用等方面的管理人才,对应的这方面的管理人才需要的技能主要是海水、海洋生物、海底资源等专业知识以及对这些海洋自然要素进行管理的统筹领导能力。第二对海域及其周围的空间和陆地组成的空间整体的管理人才,主要涉及大陆架、滩涂和沙滩管理、海鸟保护等内容,技能需求主要包括海域周围陆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海陆、海空相互联系的整体性认识和思维能力。第三人类行为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海洋环境这些非自然要素的管理也是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了解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规律,这类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对海洋污染、海洋灾害等非自然因素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具有专业知识,更具有有效应对种种海洋环境变化的能力,即海洋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应急管理能力以及事后建设能力。

二、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

2010年4月,国家海洋局、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了《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国家已经认识到海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已经开始从国家战略层面培养海洋人才,但是对于海洋环境管理亟需专项人才的现状却没有充分认识,也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开发。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涉海高校教育模式,涉海的海洋类院校主要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从地区分布来看,海洋类高校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尤其是海洋经济发展较好的沿海省份,而且专门开设海洋环境保护或者海洋环境管理相关专业来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只有中国海洋大学和淮海工学院两所院校。高校教育模式是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其发展现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培养机构看,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高校仍然比较少,存在培养机构缺乏的问题;从高校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目的来看,多数高校把海洋特色当噱头以提高本校的知名度,而非真正从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需求角度去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从培养方式看,多数高校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只是以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主,缺乏对能力型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式;从培养内容看,以机械的海洋环境专业知识灌输为主,缺乏管理知识的教导,缺乏非自然要素造成的海洋环境管理要素的内容教授。总之依赖于高校培养模式的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再利用高校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三、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单一的高校培养模式的缺陷、培养内容与人才实际需求的巨大差距、国家政策的缺位以及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整体缺乏统筹性四个方面。

1.高校培养模式的困境。高校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类的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普适性。高校教育模式因为同一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地点和时间等使其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规范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由精英教育理念向大众化教育理念转变,高校的教育更具普遍性。然而在海洋环境管理领域,需要的人才恰恰是专业性和统筹管理性兼具,在海洋环境管理方面有突出建树的精英。这就和当前高校教育模式存在冲突,主要体现在:首先高校设置的海洋环境管理专业多是与海洋环境相关的理工科专业,纯粹的海洋环境专业知识,而没有管理知识的学习,即高校的海洋环境管理教育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学校大多按照文科、理科、工科三个类或者按照院系设置专业,但是院系之间缺乏交流,学科之间存在专业壁垒,缺乏横向的互动交流。同时,海洋环境管理与其他专业类别不同,笔者认为这类人才需要的不是普适性的大众化教育,更需要的应该是精英教育,因为海洋环境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人才需求也具有很强的定向性,这类的人才流向多与海洋相关。虽然,学科之间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对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其有针对性地就业,才是最有效率的培养方式。其次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在我国仍然处于新兴人才类别,其培养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性的师资队伍,还不足以满足海洋环境管理的人才需求。

继续阅读

SWOT分析的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以来,沿海省市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且成为新的经济支撑点。对于天津,发展海洋经济是突破目前经济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天津市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市”的目标。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在对天津发展海洋经济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综合管理、海陆联动、资源环境、科技研发和融资服务五个方面提出了天津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决策,以期为天津建设“海洋强市”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

SWOT分析;海洋经济;海洋强市;战略决策

一、引言

目前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活动日趋活跃,竞争也日趋加剧。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陆域资源矛盾越来越突出,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解决陆域资源矛盾的有效途径。针对这种情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就建设“海洋强国”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可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目前,天津经济增长主要靠“八大优势产业”来拉动,2014年“八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天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89%,而“八大优势产业”中涉海产业不多。天津发展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瓶颈,天津要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必须从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做文章,在未来一段时期,尤其是整个“十三五”时期,天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海洋。2013年天津成为全国第五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在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强市”的目标。为了更好地了解天津在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过程中所面临的形势,本文借助SWOT(SWOT分析法又叫态势分析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AlbertHumphrey提出的一种战略选择方法。即内部优势(strength)、内部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y)和外部威胁(treats))分析方法进行全面剖析,在综合考虑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基础上,提出天津建设“海洋强市”的最佳战略。

二、天津海洋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1.地理位置优越,陆海联运条件好国内方面,天津自古就是京畿门户,天津是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带的交汇点,并且处于大陆经济增长第三极———环渤海区域的中心位置。天津依托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对内拥有200多万公里的广阔腹地,不仅成为连接大陆南北方、东西部各省市的重要通道,也是大陆北方各省市重要的出海通道。国际方面,天津面向东北亚和亚太经济圈,不仅是亚欧大陆桥距离最近的东部起点,还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交汇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天津桥头堡作用明显。另外,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津的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等几大战略机遇的叠加,天津将成为连接日韩、亚欧和内陆腹地的新平台,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通道。2.海洋经济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较好天津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海水制盐方面,天津长芦塘沽盐场从古至今就是我国重要的一个海盐出产基地,目前,天津长芦塘沽盐场已经成为我国大型海盐生产重点骨干企业。另外,天津的海洋化工业也比较发达,是我国近代海洋工业的摇篮。天津的永利碱厂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制碱厂,开创了我国制碱工业的先河,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成为我国首次出口海外的化工产品。天津的海水淡化利用也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我国第一座海水淡化装置就是在天津建成的。天津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沿海其他省市相比处于前列,2014年天津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5027亿元,海洋经济总体规模和沿海其他省市相比不算大,占当年全国海洋GDP的8.39%,但是其占天津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超过3成,在全国沿海省市中占比最高。单位海岸线产出规模为32.79亿元,位居全国沿海省市的前列。另外,港口运输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产业和石油化工产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天津港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第一大港,2014年吞吐量突破5.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400万标准箱。3.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天津地处渤海沿岸,而渤海自古就有“天然鱼池”之美誉,盛产各种海产品,天津海洋资源拥有量相对于其他沿海各省市比较丰富。首先,天津港口资源实力超群,港口岸线占全市海岸线长度20%,天津港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第一大港,其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目前天津港辐射带动面积占我国面积的52%。2014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名列世界第四,超过5.4亿吨,目前与天津港有贸易往来的国家超过180多个,港口超过500个。其次,天津的海盐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主要的海盐产区之一,目前天津拥有的盐田总面积为27277公顷,在沿海各省市中位居前列,2013年天津海盐产量为152.18万吨,在沿海各省市中仅次于河北位居第二位,长芦塘沽盐场古今闻名。再次,天津的海洋油气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海洋石油地质储量40亿吨,海洋天然气地质储量1500亿立方米,在全国名列前茅。2013年海洋原油产量2634.68万吨,位居全国第一位;海洋天然气产量261682万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二位,目前天津的大港油田和渤海油田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油气田。另外,天津市海洋产业门类齐全,按照《海洋及其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天津市具有12大主要海洋产业中的11个,海洋产业链条完整度在沿海省市中位居前列。4.科研和教育资源雄厚,技术领先天津海洋经济科研和教育条件实力雄厚,海洋科研方面,天津目前有涉海科研机构14个,从业人员共计2646人,在全国排名前列;2013年完成涉海课题数723项,发表涉海课题论文共计888篇;在海洋工程、海水淡化、海洋环境、导航通信等方面拥有发明专利总数153件;涉海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投入分别为1549人和696242千元。海洋教育方面,有包括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12所高校或机构开设有涉海专业,其中教职工人数达到15865人,专任教师10688人;拥有涉海专业博士点5个、硕士点11个,本科和专科点分别为12个和13个。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