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海南论文范文

海南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海南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海南论文

热带农业科研能力分析研究

摘要:基于CNKI的海南省热带农业科研能力分析评价能够帮助科研人员以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审视相关科研产出、科研产出质量,把握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加有效地推进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科研战略的制定、科研协作的强化以及科研创新发展的实践。

关键词:热带农业;CNKI;科研分析;文献计量学;海南省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延续千年发展目标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作为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的快速响应和支持,2015年10月,国际图联了《图书馆和“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实施》工具包,指出信息获取和图书馆有助于消除贫困,支持农业、优质教育、健康等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支持各国将图书馆和信息获取纳入国家和地区发展计划,帮助实现联合国2030年议程。在支持农业发展领域,随着活跃性研究人员的不断增多,以及分析工具的强化发展,信息检索、数据管理、知识发现、数据挖掘、分析、评价的过程将不断产生创新的思想、产品和服务,加强对农业信息特别是农业科研创新文献的获取和利用,能够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农业科研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和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趋势,进而系统规划未来农业科研发展新路径,开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在科研评价分析领域,文献计量学作为揭示和研究文献情报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的一门科学,被广泛用于行业科研水平分析评价、机构科研实力分析评价、科研人才分析评价、科研热点和趋势分析评价等多个方面。本文拟通过对CNKI中近10年(2008—2017年)海南省热带农业科技文献的分析,研究海南省热带农业科研产出及创新能力,为热带农业科研领域的研究者、管理者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

1海南省热带农业科研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我国热带作物发展起步较晚,科研工作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我国热带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热带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科研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而贯穿于热带农业生产、采获、储藏、加工、管理的农业信息化进程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热带农业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研队伍不断强化、科研体系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中,热带作物作为热带地区重要经济来源与产业支柱的作用得以凸显。2007年6月,由农业部颁发的《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提出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五”期间的48%提升到63%(2020年)的发展目标[2]。在发展规划的引导下,数十年间,海南省热带农业科技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投入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均创历史新高,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及发文质量更是不断提升。这一时期的相关科研文献集中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热带农业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国内外科技交流方面的优秀成果,因此,将文献计量学的知识体系应用于这一时期海南省热带农业科技文献的分析评价,将帮助科研机构及其科研人员以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审视过去10年的相关科研产出、科研产出质量,把握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从而面向未来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科研规划、配置科研资源、强化科研协作、完善科研体系。

2海南省热带农业科研文献统计分析

CNKI(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中国知网)是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具价值的中文知识门户网站,收录了包括期刊、报纸、博士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图书、专利等高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内容,是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及科学决策最具权威性的依据。2018年3月4日,笔者以CNKI为数据源,采用专业检索对海南省热带农业相关科技文献开展检索。检索过程:以主题为检索字段,以海南、热带农业、热带作物、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热带香料及其相关下位词橡胶、咖啡、油棕、椰子、槟榔、可可、香蕉、荔枝、龙眼、菠萝、芒果(杧果)、菠萝蜜、油梨、腰果、木薯、剑麻、胡椒、香茅、香草兰等为检索词,检索表达式为SU=海南ANDSU=(热带农业+热带作物+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热带香料+橡胶+咖啡+油棕+椰子+槟榔+可可+香蕉+荔枝+龙眼+菠萝+芒果+杧果+菠萝蜜+油梨+腰果+木薯+剑麻+胡椒+香茅+香草兰),时间选择为2008—2017年。采用上述检索方式,共检得以海南热带农业为主题的论文2239篇,结合使用CNKI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分析结果如下。(1)科技文献年度分布:2008—2017年间,以海南热带农业为主题的科技文献分布较为均衡,其中2016年发文量最少(187篇),2010年发文量最多(260篇),其余年度发文量集中在190~240篇内。(2)基金分布: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是海南热带农业科研项目最重要的资金来源,相关论文达207篇,其次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农业部“948”项目,相关论文分别是109篇、75篇、45篇、16篇、13篇、12篇、12篇、12篇,其他基金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计划等有少量文献(1~10篇)分布。(3)研究层次分布:海南热带农业相关研究集中在四大领域,分别是社科类的行业指导(发文量766篇,占34.35%)、自科类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发文量663篇,占29.73%)、社科类的基础研究(发文量255篇,占11.43%)、自科类的工程技术(发文量228篇,占10.22%),其他还包括自科类的行业技术指导(发文量121篇,占5.43%)、社科类的政策研究(发文量102篇,占4.57%)、社科类的职业指导(发文量45篇,占2.02%)、自科类的专业实用技术(发文量24篇,占1.08%)等。(4)作者分布:高科研产量研究人员的发文数量集中在15~40篇,其中,发文量在25篇以上的作者有谭乐和(37篇)、邢民(31篇)、许能锐(28篇)、邬华松(25篇),发文量在15篇以上的作者有吴志祥(19篇)、杨建峰(18篇)、谢贵水(17篇)、覃伟权(17篇)、兰国玉(17篇)、陶忠良(17篇)、鱼欢(17篇)、李志刚(17篇)、傅国华(16篇)、祁栋灵(15篇)、张德生(15篇)、李玉萍(15篇)。(5)机构分布:海南大学作为本土化农业科研的主力机构,发文量为503篇,遥遥领先于其他科研机构;其次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各研究所,发文量在40~140篇之间,其中,橡胶研究所138篇、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85篇、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81篇、香料饮料研究所81篇、椰子研究所73篇、科技信息研究所73篇、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42篇。(6)学科分布:农业经济学科发文量最高(830篇),其他热门发文学科依次为林业科学(393篇)、园艺(361篇)、植物保护(247篇)、农业基础科学(157篇)、农作物(131篇)、工业经济(94篇)、旅游(89篇)、有机化工(81篇)、市场研究与信息(71篇)、轻工业手工业(59篇)等。(7)期刊分布:《中国热带农业》《世界热带农业信息》《热带作物学报》《热带农业科学》作为最主要的刊发渠道,分别承担了17.93%、16.96%、11.19%和10.84%的发文量,各刊发文数在150~260篇范围;其他刊物如《热带农业工程》《今日海南》《安徽农业科学》《热带生物学报》《中国农学通报》《中国果蔬》《中国农垦》作为次要刊发渠道,分别承担了4.79%、4.03%、3.82%、3.34%、2.71%、2.43%、2.08%的发文量,各刊发文数在30~70篇范围。(8)关键词分布: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为海南,其他依次为槟榔、香蕉、天然橡胶、对策、热带水果、椰子、荔枝、国际旅游岛、热带农产品、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种质资源等。

3基于文献计量的海南省热带农业科研能力评价

继续阅读

编辑角度下科技论文的影响

1科技论文关注度影响因素分析

1.1读者因素

科技论文的阅读对象专业且针对性较强,读者一般为从事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管理经营者、科研教学人员等,对从事领域的内容较为熟悉,对研究前沿及方向比较了解,专业知识较为系统。论文读者的专业范围较大地决定了他对某一专业论文的关注度。科技论文读者对于论文的态度,决定其阅读动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对研究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经验、新信息等研究前沿的了解,以作为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作调整或参考指导的知识积累;(2)对研究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或寻找其疑惑的解答途径;(3)的引用参考。无论出于哪一方面的需要,读者对阅读论文的关注度都有这样的规律,即从论文标题到论文摘要,然后关键词、图表、参考文献的顺序进行浏览筛选,最后确定是否对论文的其余部分及全文进行仔细阅读。关注度由强逐渐减弱。

1.2论文因素

1.2.1论文题目读者在对书刊进行查询或阅读时,首先找到和映入其眼帘的就是论文的标题。一般来说,读者总是以标题作为第一印象来判断和决定是否阅读论文,有句俗话说题目写好了就等于文章写好了一半,一个好的论文题目,不仅可以让读者大体了解论文的主题和内容,还可以给全文润饰增辉,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同时达到传播科研工作成果的目的。有关研究表明,科技论文的标题显著影响论文的下载量和引用率,据《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一篇论文报道,伊朗的两位研究人员Jamali和Nikzad在对“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的6种期刊在2007年发表的所有2172篇论文的分析研究显示,论文题目对于论文“推销”和影响力至关重要,这为科技论文标题的重要性提供了科学依据。所以,一个好的标题,往往可以争取较大的读者群,进而使论文体现本身应有的价值。在编辑工作中,笔者发现,不少标题存在明显失当,通过对3个期刊编辑部942篇原稿标题调查、统计,发现需要修改或重新命名的达561篇,占论文总量的59.5%;而在期刊已中,也有不少论文标题存在问题和不足。某期刊2011年共发表的266篇文章中,笔者发现:标题存在明显失当的就有57篇,占全年总量的21.4%;而另一期刊在2011年第6期的22篇文章中,存在标题问题的就达5篇,占当期总量的22.7%。另有研究数据表明,刘苏君等对某医学期刊统计,编辑对刊出论文的标题修改率达70.03%,可见标题的修改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有研究显示,科技论文的下载量与引用率呈正相关。题目的特征对论文下载量的影响强于引用量,不同题目类型的科技论文在下载量和引用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标题对于提高论文关注度的重要性。

1.2.1.1语法结构分析从论文题目的表述类型来看,可将论文题目大致分为3种类型,即描述型、陈述型和问题型。(1)陈述型论文题目:是直接阐述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而不只是涵盖其主题,如“变量X负向影响变量Y”、“做菜时加醋能促进Vc吸收”。(2)描述型或中立型题目:只对论文的主题进行介绍,并不涉及论文结论或研究结果,如“关于……的研究”之类。(3)问题型标题:采用疑问式来指示论文的主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如“变量X是否影响变量Y”或“什么决定了变量Y的水平”。其中问题型题目的科技论文下载量更多,但引用率却相对较少。题目较长的科技论文,下载量稍微少于题目较短的科技论文。题目带冒号的科技论文的题目较长,其下载量和引用率也相对较少。

1.2.1.2内容分析最近研究发现,在新领域先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比后发表的论文多。换句话说,预测首创性地针对未来的热门领域发表的论文,其效果比针对目前正热门领域发表的论文效果更好。就论文质量来说,即使前者质量平庸而后者更为卓越,在获关注度这一点上,学科的前沿制高点先决定了论文的受关注程度。

1.2.2论文摘要

继续阅读

经济发展及其环境污染的关系

[摘要]本文选取多指标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分析。根据两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31个地区分成4类,并对4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废水、废气、烟尘、粉尘和固体废物等给环境带来潜在的危机。如今,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冲突已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面板数据是同一截面单元数据集上对不同时间段的重复观测值,即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混合数据。论文简化面板数据结构,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环境污染程度进行研究。

1数据收集及指标选取

研究经济发展水平等问题时,多采用截面数据。为更好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环境污染程度,选取面板数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收集到2012~2015年各地区的年度数据,选取8个经济指标和6个环境指标。在经济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反映经济总量及规模;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反映三个产业的经济效益。在环境指标中,废水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反映废水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反映废气对环境的影响,生活垃圾清运量反映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2多指标面板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面板数据是三维的数据表,通过取均值的方法,将其降为二维数据表。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降维”的思想,可将原来的指标体系转化为少数的综合指标,并以此代表原来指标的信息,且综合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因此,需计算4年数据的各指标均值。运用R软件,计算出经济数据和环境数据的相关系数大于0.3,说明各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可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经济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并得出第一特征值为4.68,第二个特征值为2.84,其贡献率分别是58%和36%。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94%,基本包含了原始变量的所有信息,故取二者代替原始变量。计算前两个主成分和原始变量相关系数,得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主成分(U1)的相关系数较大,反映了各地区的经济规模和效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与第二主成分(U2)相关系数较大,反映了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

3聚类结果分析

继续阅读

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服务地方综合能力

[摘要]通过采集两所附属医院才队伍建设、医疗服务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四方面的数据,分析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服务地方的综合能力,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并对完善其服务地方的能力,履行社会职责,开展社会服务,支援地方基层医院建设,构建各级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提出对策,为后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附属医院;服务地方;综合能力

一、研究的目的分析

我国“十一五”末年、“十二五”末年、“十三五”元年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两家综合医院服务地方的能力,完善其服务地方的能力,履行社会职责,开展社会服务,支援地方基层医院建设,找到构建各级医疗机构协同发展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1]。

二、研究的方法

资料分析法:医院绩效评定指标确实要能够真实反应一个医院综合实力[2-5]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设置问卷,收集两家附属综合医院的人才队伍、医疗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方面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和Excel软件分析。

三、结果

(一)人才队伍。海南医学院附属综合医院卫生人员总数近年来增长较快,2010年3315人,2016年增加到4870人。2015年比2010年增加40.15%,2016年比2010年增加46.91%;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15年比2010年增加45.37%,2016年比2010年增加57.18%,高于同期全国的增幅36.3%和海南的38.6%。其他技术人员2015年比2010年增加3.39%,2016年比2010年增加15.25%;管理人员2015年比2010年增加56.45%。海南医学院两所附属医院的高级职称人员逐年增长,硕士和博士的队伍也逐年增强。截止2015年,副高及以上16.3%高于全国的7.60%和海南的6.25%,中级22.3%高于全国的21.30%和海南的14.41%,初级58.4%,低于全国的60.80%和海南的68.11%。大学本科及以上56.8%,高于全国的30.60%和海南的25.79%,大专22.6%低于全国的38.90%和海南的26.22%,中专及中技19.4%低于全国的28.20%和海南的41.73%。具体如下(见表2)。

继续阅读

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

软件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主要组成部分和支撑。作为省重点大学,海南师范大学肩负着为海南本土培养“扎得住、用得上、有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率先新办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经过近4年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向海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并走在全国前列之使命,该专业建设需要在专业发展方向和特质上进一步明确:什么类型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如何进行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落地?软件工程本科教育在我国开始蓬勃发展。高等学校分类建设目前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同样,人才培养也有类型之分,如图1所示。应用创新型人才正好位于人才培养类型承上启下之位置,地位非常重要。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虽然学校平时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但社会认可的是学生的实际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培养重点就是抓住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三创”,即创新、创业,达到创造新生活。应用创新型人才兼备应用型和应用研究型特质,特别适合地方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和产出实际。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特质在于应用层面的创新,创新思维和实践落地在现实应用上,因此培养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在具备专业共性学科基础上,精确理解某个特定方向的内涵和发展,能够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结合客户需求,运用创新、创意思维,在传统技能上衍生新的服务和产品。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规格特质即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软件工程师。

1应用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通过前述分析,应用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应用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思维下的软件工程师素质培养。发散思维是不拘泥于常规套路解决实际问题,必须通过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校内外结合课程训练获得;软件工程师运用工程思维于大规模软件开发,工程思维的精髓在于高性价比和折中。因此,应用创新型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特色就须落实到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师素养提升上,提高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关注编程能力、工程组织运作能力、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能力等专业基本能力,着力培养发散思维和工程思维。发散思维落地到创新素质,工程思维贯穿于专业基本能力,如图2所示。只有大学四年遵循上述培养要义,毕业生才能完成应用创新型的培养目标。我们通过专业特质分析,确定应用创新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定位,建立工程素质培养优先的课程体系,并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建设,校内创新实验室、创新实践训练活动和校外产学研用相结合,学生通过综合性课程实验,完成学科基本特质能力;校内创新实践活动提升学科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实习过程感悟产业特征和就业实战体验,以这些活动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以期完成软件工程专业核心素质培养目标。其目的就是为海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留得住、用得上、后劲足”的软件领域应用型专门人才。

应用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思路如下:(1)深入挖掘专业特色定位的核心内涵研究。核心竞争力是否主要在于培养发散思维与工程思维相结合的软件工程师素养?核心能力素质除了编程能力、工程组织运作能力、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外,还有哪些需要关注?(2)参照软件工程教指委制定的软件工程本科教学规范,基于对应用创新型人才核心素质能力的理解,我们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课程、教学实施安排、特色教材编写计划和能力分段式考核计划,在此基础上分段、有序完成相应核心能力训练任务。(3)传承师范院校比较优势特色课程的教学和培养机制研究。面向教师教育领域,实现学校积淀和特色渗透在专业培养上,如考虑微课设计或多媒体教育软件开发等课程作为选修类设置,以便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能奠定相关领域应用基础,熟悉行业特色学校相对擅长方面,让培养的学生具有所在学校特有的行业特质及烙印,在特殊领域展示先发优势。(4)实施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形成,实现软件工程师各项素质培养落地的具体实践实训设计方案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①应用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②软件工程专业区别于其他计算学科的特质分析和内涵提炼;③专业特质认识基础上的能力素质分解和培养具体化;④专业特色指导下的教学安排、教学计划和教材建设;⑤实现专业特色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设计以及实证研究分析。

2应用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安排

确定了应用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我们以海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为研究实施载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重视理论定性提炼,更关注实验定量分析,以实验实证数据和培养学生实际表现、以教育教学物化成果体现项目价值,同时广泛参与国内外教学研讨,不断扩大海南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影响,以期为海南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提供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为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使命——创新人才培养做出实质性贡献。发挥学院教师科研项目较多的优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参加实用技术开发,优秀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进入各创新开发实验室参加实际项目。同时学院还设有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创新探索研究。贯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一个中心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强调一个转变即“从以知识传授到以能力素质提升为核心”的转变。以学校、政府、社会三力合一,技术、工程、管理三位一体,教学、创新实践、产业体验三者统一为指导原则,首先是调整培养目标,改变教学模式,适应产业需求;其次是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探索创新,与业内有影响的企业合作/联合办学,这不仅在短期内为专业的发展争取到启动投入,更重要的是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一个生态环境。

建立发散思维和工程思维训练下的软件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实施本科各阶段能力素质考核,保障各项能力素质提升达标,以契合市场需求、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在培养模式顶层设计指导下,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尤为重要,具体采用校内创新实验室、创新实践训练活动和校外产学研用相结合,学生通过综合性课程实验完成学科基本特质能力,校内创新实践活动提升学科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实习过程感悟产业特征和就业实战体验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以期完成软件工程专业核心素质培养目标。为实现各项能力素质提升培养目标落地,应用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安排如下:(1)以职业资格准入考试为纽带,促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理论和应用基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软考、CCF软件能力认证及知名企业认证,既强化课堂理论教学的时效性,也为学生迈入职业生涯提供了资质准备。(2)改革能力考核方式。针对发散/工程思维训练指导下的能力素质,分阶段实施考核达标,如一年级重点考核编程能力,二年级重点在软件建模能力,三年级重点训练考核其创新实践能力等。尽量使用团队答辩、文档评审方式考核。(3)利用和软件企业合作方式开展专业见习/实习。我们和深圳易思博公司合作,专业见习安排两次,分别在大二和大三上学期,都有一个月时间停课进行。第一次以学校教师辅导为主,使用软件公司远程网络服务器完成软件项目;第二次以软件公司项目经理现场指导、监督运作为主,模拟公司化开发场景。同时在专业见习中,完成校外企业开设选修课程学分。充分利用海南软件产业大发展的契机,与多家本土软件公司合作。对实习单位应选择规模相对较大、管理规范、有成型信息系统、信息化水平较高、管理及业务资料齐全的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大四学生到腾讯海南、海南生态软件园等企业驻扎集中实习14周,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工作。(4)改革毕业论文答辩方式和流程,毕业论文一律以毕业设计展示。为便利学生实习和部分学生考研需求,答辩安排两次。答辩时必须现场演示设计开发项目,要求运行流畅、功能基本满足需要。(5)高标准建立校内工程实训室或创新实验室,按业界标准配齐软硬件设施,并健全管理制度和门禁系统实行开放式运行,使学生在校内就拥有良好的创新实践条件。推动实验室24小时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建立完善多级创新训练平台和模拟创业平台;每年4月份联合企业举办科技活动月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与自己兴趣有关的科技创新活动。(6)以教师科研项目促学生能力提高。我们学院科研项目比较多,充分利用教师项目促教学,带动学生能力的提升。本科生就加入教师科研团队,通过较高科研项目强度,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项目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提高,则最终面向就业时就有优势了。(7)契合中国经济新常态,创新为魂、创业为先。海南师范大学科技园正式获批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将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海师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立为项目取得预期成果提供了极好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大学科技园面向软件工程专业设立的学生创业创新开放实验室助力学生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零距离对接市场。

3结语

继续阅读

信仰与海洋文化研究

摘要:海南妈祖,自宋元时期传入,迄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够在海南兴起、扎根、发展以致对外传播与海南独特的海洋环境密不可分。以海南妈祖信仰为考察对象,既有助于了解妈祖文化在海南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也有助于了解海南社会中的海洋文化属性。

关键词:海南;妈祖;海洋文化

妈祖,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最为重要的海神信仰,至宋元时期扎根海南,迄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朴素的民间信仰,妈祖能够历经岁月沉浮而持续拥有蓬勃的生命力,这与海南岛独特的海洋环境密不可分。作为中国国土面积第一大省,海域面积辽阔,约200万平方公里,可以说,在海南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着海洋的气息。“海南的社会因‘海’而起,海南的文化因‘海’而生。涉海性是海南文化的首要也是本质的特征”。[1]9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够在海南兴起、扎根、发展以致对外传播与海洋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而以海南妈祖信仰为切入点,考察其中的海洋文化因素,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海南文化中的海洋属性。

一妈祖信仰在海南的兴起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圣母”。相传确有其人,姓林名默,福建莆田人。因而福建莆田也成为妈祖文化的最初发源地。宋元时期妈祖信仰传入海南。据《海南岛史》的记载:“海南岛最初的天后庙,是元朝时代建在白沙津和海口的”。[2]56《道光琼州府志》中亦有记载:“天后庙,一在白沙门,一在海口所。元建”。[3]377可见元朝时,妈祖信仰在海南就已颇具规模。而妈祖信仰在海南的兴起和发展,两个因素起到关键性作用,一是移民;二是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先看移民。海南是典型的移民社会,有着数千年的移民历史。移民在海南区域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移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文化,促进了海南的发展,对海南社会影响深远。根据海南各主要姓氏族谱资料显示,海南的先祖大多来自福建莆田。以妈祖凡人时期的姓氏“林”为例,目前已成为海南七大姓氏之一,当今海南林氏多为林裕和林暹后裔,其中林暹即福建莆田人,宋朝时迁入海南。可以说,闽人入琼在海南移民史中居于显著位置。宋朝时,恰逢中国北方社会向南方大举移民的高峰时期,很多福建人,包括落籍福建的中原人,开始沿陆路及水路向广东、海南一带迁徙。这也是当今的海南方言为何以闽南方言为基础的原因。正是由于大批闽南籍移民的涌入,妈祖信仰落户海南。而无论是移民,还是妈祖信仰与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海南远离中原,孤悬海外,自古就是贬官流放之地。宋元时期,中原战乱,海南又成为南迁避难之所。同时,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的管辖范围广阔,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可谓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海南岛内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山地、丘陵、台地较多,农业生产落后。在这种情况之下,海上经济往来对海南岛至关重要。不得不漂洋过海的无奈与航海过程中不可预知的风险,进一步促成了妈祖信仰的传播。正如《重修海口天后庙记》中所云:“环琼皆海也。当南北之冲,一大都会为往来舟楫所必经者,则莫如海口,……形家谓海口之得地者,则莫如大庙,庙祀天妃,灵爽迭著,舟行者必请命于神,许而后济,事亦如之。”[4]1052

二妈祖信仰在海南的发展

海南妈祖信仰兴起于宋元,发展于明清。据统计,海南岛上共有妈祖庙47座,其中4座始建于元朝,其余43座均建于明清,遍布于琼州府13州县境内,且重修复建现象尤为多见,仅康熙年间就有13次之多。如海口天后庙,“明洪武年间屡葺,商人谭海清等建后寝三间及观音堂,并塑诸神像。国朝雍正七年(1729年),监生陈国定、生员杨凤翔等募建大门三间……乾隆十一年(1746年),陈国安复募建庙铺屋十间”。[3]377此外,重塑妈祖像,或增添拜祭用品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如:“在定安县中街的天后庙,乾隆四年(1739年)就有广府商人铸铁鼎1个,重千斤,高5尺,周围8尺,周身龙蛇花鸟山水人物。”[5]381-386从以上调查数据及地方史志记载中均可知,明清时期妈祖信仰在海南已拥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民众对妈祖的崇敬程度是相当高的。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海南岛于明清之际迅速发展,这与海南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存在着重要联系。明清时期,海南的远洋渔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据民国时期《禹贡》杂志记载:琼东、文昌渔民,“因生活所迫,于清道光初年(1821年)到其地(指南沙)从事渔业……”[6]15同时,上世纪70年代,根据有关学者对海南沿海渔港的走访调查,认定流传于海南渔民中,指引世代渔民的航海图即《更路簿》的成形时间应该在清康熙末年(即18世纪初期)。《更路簿》主要以手抄本或口传的形式流传于海南渔民间中,“它记载了海南渔民从海南岛东部文昌清澜港和琼海潭门港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岛及东南亚等地的航海针位和更数”。[7]78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海南渔民已经开始了闯远海的生涯。茫茫烟海,巨浪滔天,轻舟薄板,命悬一线。在这种情况下,妈祖作为海洋守护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海上航行极大的危险性,从而使渔民对神灵的祭拜显得十分虔诚,祭祀活动也伴随着整个航程。当然,妈祖能够在明清时期从众多海神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多海南民众的主要海神信仰,与当时当地政府的支持及妈祖自身的海洋属性也是分不开的。自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七下西洋。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外加明清之际的倭寇入侵之患,一系列事件均与海洋有关,而妈祖也在这些事件中屡建奇功,如郑和在《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中曾写道:“直有险阻,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此神功之大概也。”[8]16-24正是由于妈祖信仰迎合了统治阶级发展海洋贸易、安定民心、抵御外辱的政治需要,从而不断获得朝廷赐封。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永乐七年(1409年)朝廷先后两次加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妈祖由原来的“天妃”上升为“天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更是封妈祖为“天上圣母”。此外,每年各地还要举行祭祀大典,并树碑赐额以示尊崇,于是在当时当地政府的大力倡导之下,妈祖从一个地方神上升为遍及东南沿海的海神,影响力大为提升。而海南作为妈祖信仰的传入地,本身已有较好的民众基础,在各种条件的综合作用下,终于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兴盛发展的大好局面。

三妈祖信仰与当代海南的民俗生活

继续阅读

剖析国内生态环境经济核算

论文关键词: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综述

论文摘要: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理论和实践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的主导下,相关院校和学者密切配合,联合攻关,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国外经验引入,再到实践试点等阶段。如今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在森林资源、水资源、工业污染等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并付诸实践,这些进展必将极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经济核算既是理论.又是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推动其向前发展。

1.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研究现状

中国开展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始于2O世纪80年代。198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我国政府于1994年正式批准《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要建立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之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①完成了“中国典型生态区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及其计算方法”的研究,该研究应用了生态定位站的长期观测数据,结合了一些实地调查资料;②与世界银行合作,采用世界银行“真实储蓄率”的概念,开展了真实储蓄率的核算,并在山东烟台和福建三明两市进行了试点;2000年开始,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了中国环境污染损失评估方法研究;2003年开始,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开展了建立国家中长期环境经济模拟系统研究以及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表:2004年,开展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研究》的研究。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项目有:①提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年文本).新设置了附属账户——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制定了核算方案,试编了2000年全国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实物量表;②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参加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课题;③与挪威统计局合作,编制了1987、1995、1997年中国能源生产与使用账户,测算了中国八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并利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并预测未来20年中国能源使用、大气排放趋势;④在黑龙江省、重庆市、海南省分别进行了水、工业污染、森林、环境保护支出等项目的核算试点:⑤组织翻译出版了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一2003》;⑥正在进行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和污染物实物核算、环境损失价值量核算研究工作。此外,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主持召开了“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到目前为止,已出版的关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主要著作有《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资源一经济一环境综合核算》、《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与应用》、《环境经济与环境经济核算》、《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大趋势》、《环境核算体系研究》、《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理论与实践》、《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方法研究》、《绿色核算》、《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等。

(1)SNA及其附属卫星账户SEEA的介绍和认识方面的研究。

这部分研究主要是在联合国1993版SNA及2000版、2003版SEEA公布之后,学者们对这一新鲜事物进行了分析解读。高敏雪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测度论述实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重要意义.认为环境经济核算实质是有关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核算ll3l。雷明、张东光、张建华对SNA和SEEA给予比较和评述,肯定了SEEA的重大意义。向书坚介绍了包含环境账户的国民经济核算矩阵(NAMEA),并将其与SEEA进行比较,提出了完善NAMEA的思路。许宪春、刘红艳、陈杏根、李静江等对SEEA的基本框架、估价方法、实施途径和数据保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2)我国绿色GDP(EDP)核算理论问题探索。

继续阅读

零起步构建特色药学专业

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生命线,加强内涵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中指出:“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准确把握内涵建设(发展)的基本含义、深入分析内涵建设的客观规律、紧紧抓住内涵建设的主旋律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符合国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必然选择。海南医学院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海南省医药产业对高等药学专业人才的重大需求,从零起步,努力探索以“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特色专业‘三位一体’共同建设”、熔铸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道路,创建国家特色专业。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一、海南医学院国家特色药学专业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

有专家学者认为内涵发展没有严格的定义,本校在“十一五”期间就国家特色药学专业在加强内涵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加强四个方面的内涵。

1.强化质量提高是核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作为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每学年开学第一周由专业负责人向新生介绍专业概况和发展前景,初步使学生了解并逐渐热爱所学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药学概论”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强化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的执著信念。(2)强化基础课程教育化学类课程是药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在此类课程的教学中学校采取高平台教育对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以区别于其他医学类专业的化学教育,为药学专业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较为深厚的基础;同时,加强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教育,以“厚基础”确保学生再学习的能力。(3)丰富选修课内容药学专业开设了专业限选课与选修课29门。内容涵盖新药研发、制药工程与制备、药事管理与法规等方面。同时,还有公共选修课板块共112门和丰富的第二课堂,确保本科教学的“宽口径”,为药学生将来向不同方向拓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注重能力培养药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无论在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教学中,学校一贯强调和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把药学专业的15门主干课程的实理比均提高到0.8∶1以上。实验课程所占比例的提高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进入实习和今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非常重视本科学生实习工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必须独立完成一篇生产型或者研究型的实验研究论文,确保了药学专业学生“强能力”的培养目标。

2.提高学科水平是基础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已故著名学者钱伟长院士在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本校在药学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大力发展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学研究的过程惠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成果促进教学改革”的创新办学理念,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共进性发展。(1)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以海南省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如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相关课程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在药物化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充分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方向,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体系,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术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以此为平台已先后建设成为校省两级精品课程;同时,药物分析学也已成为校重点学科,该课程于2010年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夯实科研平台,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教学改革在海南省教育厅的大力扶持下,以药物化学为龙头的药学专业与“海南省热带药用植物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一并搭建实验基地,在南药、黎药研究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水平,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药技术创新平台;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主持、参加和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海南省和海口市重点科研课题6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厅级课题20余项,5年内可支配的科研经费达到1200多万元。在“科学研究的过程惠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成果促进教学改革”的新型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扎实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支撑着专业教学。

通过科研成果,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及时地把科研成果反映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学习到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通过大量科研实践的积累,及时地把稳定成熟的科研成果反映到教材中,鼓励教师主编或参编理论和实验教材。如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黎药学概论》是刘明生教授团队长期科研成果的集成,该书已被英国皇家植物园馆收藏,此书的问世结束了黎族医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初步创建了黎药学学科,目前已成为药学院学生的必选课程,同时作为海南医学院特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深受学生的欢迎。此外,学校在一些学科专业实验课中直接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学生实验内容相结合,丰富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如药物分析实验课增设“益智药材中有机氯浓度检测”及“槟榔中重金属元素检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增加“超临界萃取提取广藿香挥发油”的实验,使学生的实验课程与海南地方特色及药物研发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三位一体”建设,弥补经费不足,夯实实验教学平台。在刘明生教授团队近十年高等药学教育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从零起步,逐步摸索出一套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特色专业“三位一体”共同建设之路,发挥省市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学生实验仪器的共享。在学校经费紧张无法投入经费购置大型仪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改善实验教学条件。部分科研实验室也同时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如超临界萃取仪和分子蒸馏仪等先进的科研设备在用于研究活动的同时,也用于实验教学工作等。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综合素质。教师鼓励本科生直接参加到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当中,使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寒暑假期间开放科研实验室,选留部分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也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紧密联系。在科研工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验平台的同时,大学生活跃的思想、充沛的精力、敢想敢干的作风也为高校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显然,夯实高校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相结合,在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起到了双赢的效果。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师尤其中青年教师应当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十一五”期间,学校国家特色药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培养模式采取了学历提升、学习进修、合作科研、会议研讨和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经过多年的队伍培养,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不断充实着教师队伍并且越来越多地起到支撑与骨干作用。(1)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实用型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近五年共引进高职称人员和博士学位教师十余名。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丰富了专业方向。(2)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头辐射作用在药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一批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鞠躬尽瘁,勇于奉献,给年轻教师起到了表率和指引作用。中青年教师进行跟班听课,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与关怀下,年轻教师已经成长为深受学生欢迎的骨干教师。(3)通过科研过程提高教师素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使教师充分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方向,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体系,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术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在科研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迅速成长,避免了只靠进修考察来提高教师素质的局限性,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4)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提高师资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目前已有1人取得博士学位,3人取得硕士学位,5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药学团队教师的硕博比为94.5%,其中博士比例为44.5%。这种学历层次的提高必然对专业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加强师资管理和青年教师培训坚持专业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备课、指导教学方法,关键单元让青年教师试讲,定期开展青年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在教学质量测评中,成绩优良,部分青年教师还在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6)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在“十一五”期间,每年邀请知名学者来琼进行学术指导与交流;同时有计划地选派学术骨干参加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专业负责人参加国际会议,保证了专业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技能不断提高,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4.突出办学特色是优势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中,“特色”是本校提高办学质量的生命线。从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到学科与课程建设,无不体现着本校的办学特色。(1)特色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学校提出“科学研究的过程惠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成果促进教学改革”的新型办学理念,采取“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特色专业三位一体,一并建设”的创新管理模式,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与科研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模式,取得一系列的教学成果。(2)专业建设过程中凸现民族文化,突出区域特色科研课题与方向围绕海南地方特色植物———南药黎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学生实验也与海南地方特色和药物研发有机结合。如药物分析实验课增设“益智药材中有机氯浓度检测”及“槟榔中重金属元素检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增加“超临界萃取提取广藿香挥发油”的实验等;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天然药物化学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了热带药用植物实例和相关科研实验内容,开设黎药学概论特色课,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出版特色教材《黎药学概论》。(3)学风建设体现特色在药学专业实施诚信教育,坚持以考风正学风。通过加强第二课堂管理,引导学生学思结合,提高专业学习兴趣。比如,有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联合组织实验技能比赛和知识竞赛等。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