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筝音乐教育范文

古筝音乐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古筝音乐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古筝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古筝选修课革新阐述

一、推动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

1.小组教学古筝属于弹拨乐器类,有固定的音高,初学者入门相对较为容易,又受到目前社会上学筝热氛围的影响,近年来,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器乐选修课程中,选修古筝的学生人数比例上升最为明显,人数众多。面对学生多、教师少的现状,很难推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因此,不少高校的古筝选修课都改变了传统模式,纷纷采用分小组教学的模式。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传统的“一对一”变成了“一对六”“一对八”甚至是“一对十”。小组教学节约了师资成本,教师对相同的教学点只需要统一进行一次讲解和示范即可,避免了重复教学,这对于相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而言是十分实用的。当然,上课模式的改革并不是简单的从“一对一”变成“一对多”,一些教学辅助设施的完善也为其提供了可行的帮助。比如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可以借助摄像机和投影仪,同步将教师的示范投影到大屏幕上,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师的示范、听到教师的讲解,并不会因为上课人数的增多而不能看仔细、听明白。同时,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将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学生在课后还可以反复观看录像,进行进一步学习。

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学,还能培养学生将来就业后如何教。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体会主要来自于自己上课时的感受,虽然个体性突出,但也十分单一。而在小组教学中,学生还可以观摩到教师在教授其他同学时的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师范技能的增强。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授课形式变得更丰富。例如,当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同一组的学生学习进度差异不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安排合奏曲目的练习,让学生分别交替演奏不同的声部,既训练了学生的合奏能力,也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相对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学生之间在共同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做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2.分级教学分级教学是古筝课小组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必要补充。分级教学包涵了分级授课、分级练习、分级辅导和分级评价。小组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必须是学习程度相近的学生,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当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同一小组的学生便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成效。显然,在选修生两至三年的学习中,都按照同一小组授课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而分级教学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分级教学就是按学生层次的不同,将学习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组授课。分级教学基于小组教学的形式,实质是在学生个体性中找到共同性,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

要发挥好分级教学的功能,还必须要制定适合分级教学的大纲,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教学大纲是按年级编制的,对相同年级的学生都是同样的规定。如今这样“大一统”的教学大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分级教学的要求,甚至还会制约分级教学的效果。针对分级教学出台的教学大纲,必须打破传统教学大纲按年级划分、编制的规则。分级教学的大纲必须充分反映分级教学的特点,服务于分级教学;要明确地制定出各层次古筝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规定各层次学生需要达到的演奏技能、必须完成的训练范围和必须掌握的演奏曲目等等。

二、编写适合古筝选修课程教学的教材

随着社会上古筝学习热的逐渐升温,大量古筝教材出版问世。受学习古筝群体特性的影响,古筝教材呈现出“两个适用”的特点。一是适合于古筝演奏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教材。如萧兴华主编的《中国筝曲》,选编了最具影响力的古筝流派的传统代表曲目和新近创作的创编曲目,既有简谱也有五线谱,保持了作品创作的原貌。二是适合于青少年古筝爱好者使用的教材,包括各类业余考级曲级、流行古筝曲集、少儿古筝教程等等。但要在纷繁的教材中找到适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选修课程的教材却十分困难,教师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各类质量参差不齐的教材中东拼西凑,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因此,编写一套适合古筝选修课程教学的教材成为了当务之急。

古筝选修课教材要依照选修课的特点来编写。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选修课学时短,一般为3-4个学期,每周1个课时,一本面面俱到的教材虽然好,但显然不适合要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古筝基本演奏技能的选修学生来使用,选修教材应该重广度而轻深度。选修课培养的不是专业的古筝演奏者,而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喜爱古筝这门传统民族乐器,在群众中普及推广古筝艺术的教师。所以选修课教材除了古筝技能演奏的训练外,还应包括古筝发展历史的介绍、古筝流派与著名筝家的介绍、代表曲目的分析、筝乐名曲欣赏等等。

继续阅读

古筝学习中审美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教育,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尽管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提出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广大的教育人士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已经开始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但是由于我国现存的教育状况与素质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仍然存在一些偏见。比如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对孩子文化科学之外的音乐素质方面的培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绝大多数的家长只是把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当作是一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审美素质的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笔者作为一名古筝教师,在本文中将浅谈如何在儿童古筝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以此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始终保持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一、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

学习古筝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那些初学者,更要采用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求孩子在愉悦的情绪下,逐渐提高古筝的演奏水平,并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我们都知道,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较弱,还无法感知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等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感,针对这一特殊情形,笔者采取先向学生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的时候,笔者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从古筝的外形和传说入手,二是从古筝作品入手。

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东方钢琴”之称的古筝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古筝的起源,并有一个古老动人的传说。笔者抓住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先从古筝的传说入手,再详解其外形的来历,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该种乐器的感知,使他们对所学乐器产生兴趣。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弹奏和领会音乐作品。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在给学生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

二、培养审美感知力

在学生对相关的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再进行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等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感,辨别生活中各种音乐现象的美与丑,体验音乐享受的感情等方面的能力。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学生对古筝音乐的理解能力,这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才能在演奏古筝的同时,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在头脑中产生美的音乐形象。这样,学生演奏古筝的过程就成为一种直接表现美、创造美的形式,而不仅仅只是演奏技能的简单重复。

继续阅读

高校古筝教育中古典筝曲的作用

摘要: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复兴,民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古筝教育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古典筝曲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文化性,是高校开展古筝教育的有效依靠,文章基于此,首先介绍了古典筝曲在高校古筝教育中的价值,包括丰富教育内容、传承区域文化、发扬民族音乐,继而探讨了古典筝曲在高校古筝教育中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高校;古筝教育;古典筝曲

一、古典筝曲在高校古筝教育中的价值

(一)丰富教育内容古筝教育是民乐教育的分支,以筝曲为教育内容,筝曲的选择是否合理、适宜,对古筝教育的效果影响重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古筝教育在高等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中,多以建国后创编的筝曲为主,古典筝曲的比例较低,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仅能简单地弹奏几首古典名曲,且对其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知。对此,古典筝曲在高校古筝教育中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首先,留存下来的古典筝曲数量丰富,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其次,古典筝曲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可以提升古筝教育的层次。

(二)传承区域文化古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影响广泛,古筝在不同区域的传播中,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古筝流派,古筝流派既是区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极大对丰富和提升了区域文化。当前,我国常见的古筝流派主要有陕西、河南、山东、浙江等流派,就以山东为例,山东素有秦筝之乡的美誉,民间音乐文化极为发达。山东的古典筝曲集中于地方曲艺琴书中,具有演奏技法多样、表现力丰富的特点,特别是在慢板的演奏中,对左手手指的灵活性以及弹拨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又如,浙江筝派,演奏技巧受杭州流行说唱音乐的影响较大,同时又对滩簧进行了加花变奏的改造。古典筝曲在高校古筝教育中的融入,可以实现区域文化传承的目标。

(三)发扬民族音乐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有着灿烂多元的传统文化,民族音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自先秦时期以来,民族音乐便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下,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比如唐代时期燕乐的传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处境岌岌可危,就以器乐为例,钢琴、小提琴等舶来品受众广泛,而古筝等民族乐器则影响寥寥,大量古典筝曲濒临失传,这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以及文化多样性均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古筝教育中加强古典筝曲的教学,可以起到发扬民族音乐的作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转化有着重要价值。

二、发挥古典筝曲在高校古筝教育中作用的策略

(一)合理编写教材教材是古筝教育的主要凭借,教材内容是否丰富,编纂是否得体,对古筝教育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各高校古筝教育的教材大都雷同,是统一编写的教材,虽然具有系统性,但在内容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为典型的便是古典筝曲的内容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古筝学习的深入开展。因此,在古筝教育中,必须将合理编写教材作为首要内容,以校本教材的编写作为探索高校个性化古筝教育的主要路径,全方位提升古筝教育的效果。在古筝教材的编写中,学校需要处理好两点内容,第一、确保古典筝曲能够占到一定的比例。古典筝曲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演奏技巧、内在风格、曲调情感等,均是学生古筝学习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适度地增加古典筝曲的比例,可以很好地提高教材的适用性;第二、做好教材间的配合适用。在古筝教育中,要善于发挥校本教材与统一编写教材各自的优势,配合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教材,以统编教材作为满足基础教学目标的载体,以校本教材作为打造特色古筝课程的关键。

继续阅读

民族音乐教育论文

一、对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

不管是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还是现实意义的角度,复兴民族音乐教育都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国家教育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从制度或机制上把民族音乐教育纳入升学的必考范围。目前不重视音乐和民族音乐教育,客观上是升学制度造成的,体育已纳入升学的考试科目,但音乐教育仍然被排斥在外。因此,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确立音乐教育的地位,把音乐教育(其中要包括民族音乐)纳入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这样才能改变音乐教育的现状,并从根本上扭转音乐教育的被动局面。音乐教育的地位解决了,民族音乐教育才能解决。二是必须强化学校管理者对民族音乐教育的作用的认识。从调查中不难看出,大部分学校对民族音乐教育观念淡漠,或者根本没有把民族音乐教育视作素质教育的内容,或者完全被升学率“绑架”。要从根本上改变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必须首先改变学校管理者对民族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要深刻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时,还要认识到每首民族乐曲都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蕴涵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如琵琶名曲《海青拿天鹅》、《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三弦名曲《十八板》《、大浪淘沙》等,古琴名曲中屈原的《离骚》、孔子的《幽兰》、嵇康的《广陵散》、蔡文姬的《胡笳》等都名动千古,阿炳的《二泉映月》、刘天华的《空山鸟语》是二胡中的绝音,《渔舟唱晚》、《出水莲》、《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寒鸦戏水》、《香山射鼓》、《战台风》等都是古筝留下的璀璨的音乐文化。这些名曲、名家,都是我们继承和发展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让青少年学生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是传承和发展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优雅情操和深化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管理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三是加大民族音乐师资的培养力度。目前,中国的音乐学院很少,远远不能满足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需求。本来音乐学院的学生就少,其中学习并愿意从事民族音乐教育的又少之又少,解决供需矛盾就必须建设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机制,要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民族音乐学院,并通过提高地位和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学习并愿意从事民族音乐教育。诚如此,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才有复兴之日,几千年的民族精粹才能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下去。

二、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可以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逐步提升的过程

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一直是青少年教育的难点:一方面,旧的传统道德思想不分青红皂白被打倒了,新的思想道德系统却未真正建立起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存在于简单的说教之中,并陷于教条的泥潭。而且,这些道德教育的方式又很少触及青少年的灵魂,没有触及心灵的教育肯定是无效的教育,这也是青少年道德教育不太理想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陈旧,言传多于身教、灌输多于渗透,严重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操作系统。道德教育,从另一个隐形的角度说,就是一种是非美丑的鉴别,就是把审美情趣升华为道德情操的过程。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尤其是青少年,正是憧憬美好生活的“疯狂”时期,无疑也是道德教育的最好时段。既然美包含着道德的成分,那就首先要了解美,比如美好的事物、文明的言行、高尚的情操等,然后再体悟美,最后去实践获得美。如果正确引导,这个过程就可以建立起道德教育的基础,而音乐教育尤其是民族音乐教育,恰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比如,在《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教学中,可以自然渗透进行爱党、爱国的情感教育。具体程序,可先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感受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带动其激昂向上的情绪;再通过给学生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和一些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让青少年充分了解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艰难历程,并真切地去体会苦难的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被拯救出来的感恩情绪,这样就能让学生比较准确地去理解、把握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要素,从而饱含深情地演奏。再如,古筝名曲《渔舟唱晚》,通过引导学生鉴赏,让学生体会古筝是如何使用特殊语言去描绘绝美的画面以及和谐的场景等,进而再引导深入体会欣赏过程中内心深处的和谐、宁静、愉悦状态。这种内心的“和谐、宁静、愉悦”状态,就是这首古曲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是哲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也是古代“乐”和“礼”的无形教化。这种通过音乐的直接体验,是任何语言的能力都无法企及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的良好陶冶,自然会引发“克己复礼”的道德约束。当一人的内心经常处于“和谐、宁静、愉悦”状态的时候,首先是自我的内心实现了和谐,如果人人都如此实现了自我的和谐,家庭便有了和谐,每个家庭有了和谐,整个社会则必然会呈现出和谐与稳定。这就是民族音乐的巨大能力,除有利于个人的修养外,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顽强的意志力也是青少年不可缺少的品质,民族音乐在培养这样的品质上,仍然有着良好的作用。除了感受、品鉴、欣赏名曲,青少年在主动参与到音乐创作的实践活动中时,则更能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在学习音乐的实践中,耐心专注的音乐技能训练,无疑可以培养青少年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顽强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乐器演奏若要取得出色成绩,没有平时积极热情、一丝不苟、全身心忘我的训练,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音乐的精微性、表演性与形象性,则必须要求学生具备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又反过来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其他各方面,从而使之产生高度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器乐演奏的教育和训练,当然要努力达成音乐教育的目标,但绝不应仅限于此,和体育教育的目标一样,我们不是要培养出体育明星和大音乐家(当然如果可以培养的话更好),而是更多寄托在体育和音乐教育上的德育目标。

三、学习民族音乐可有效促进青少年的智力发展

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促进青少年智力发展的作用是其他科目所不能代替的。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对智力诸因素,即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感知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使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认识过程摒弃随意性。音乐教育,能促使青少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进而促进智育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对于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帮助,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学习,了解、掌握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可以说,每一首歌曲都是词曲作家了解生活获取大量信息后的创作,所以通过作品的学习,反过来也能获得大量信息的。比如,通过电影《刘三姐》音乐的学习,就能了解、学习广西地区的风土人情;通过《乌苏里船歌》的学习,就能了解、学习到东北地区人民的快乐生活;通过《小背篓》《、山路十八弯》等名歌的学习,就能了解到山区人民的生活和状况。二是通过音乐特别是民族器乐的学习,能锻炼、发展智力。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对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等的识别,就能使青少年的听觉、辨别能力和动作协调性得到很好的训练。特别是乐器的学习,它训练的不仅是五指,还有身体各部位、各部件的协调,尤其是大脑小脑的协调。例如,独奏曲《春雨》,泛音的一张一弛,身体、手臂需协调相应,四指轮奏表现出雨滴声,大雨时声音亮而强,小雨时声音小而弱,再配上相应的表现动作,在愉快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们的听觉辨别能力。三是通过音乐教育,训练和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等思维能力。比如,带领学生昤听《二泉映月》这类意境纯美、意蕴悠长的作品,就如同带领学生赏析名诗名画一样,需要借助想象力,以此打通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这样就能将这些作品的妙处体会出来。一个能较好理解、感悟甚至评价音乐作品的学生,往往思维敏感细腻,想象丰富活跃。所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四、学习民族音乐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随着升学和就业等压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自杀率高发国家,每年约有20万人口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说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个人自杀。尤其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年龄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此外,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为0.4-8.3%,这也是相当令人扼腕的数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心理缺乏和谐或没有找到实现和谐的方法,而音乐教育正好是调理心理失衡的一剂“良药”。医学家、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通过各自的研究,正在寻求解决的办法。医学家研究证明,音乐可以引起人们血液循环加速和呼吸的变化,优美的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幸福的感觉,并且可以缓解不良情绪。所以,西方便有了“音乐治疗”、“冥想疗法”等诸多新颖的心理治疗方式。由此看来,学习音乐特别是优秀音乐,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种好处,具体表现在对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一是当青少年听到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后,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这样就有利于身体血液的流动与循环,长期训练下来,青少年手脚的协调性会得到很大发展,大脑的发育也会得到较大加强。二是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心理状态的改良,通过学习音乐,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孩子可以逐渐走出自我的天地,学会交流和沟通。在家访中,常有学生家长反映说:“原来我的孩子性格内向,自从上了琵琶课后变得爱跳、爱唱、爱说,并且性格开朗了许多,节奏感也强了许多,比她们跳舞班的其他同学好多了,吃饭也好多了。”同时,民族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可以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二战结束后,前苏联的教育走在世界前列,全民的素质非常高,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巨匠和艺术大师,使当时的美国感到诧异。后来,美国经过很多年的调查,才得出一个大家看来是完全意想不到的结论,那就是:前苏联特别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因为在前苏联,从幼儿园开始,其民族音乐教育就开始了,一直到大学,音乐教育都是必可少的。由此看来,音乐教育尤其是民族音乐教育,对一个民族的素质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工作者,我们务必需要深刻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好一代又一代身心健康、品德优秀、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青少年,让他们承担起继承、复兴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大使命,并深刻认识、掌握担负这些使命的手段和方法,从抓好音乐教育的点滴做起,为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乃至全民族素质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继续阅读

新时期高校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新时期,各高校审美教育工作的开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尤其是备受青睐的音乐学科更是加大了审美教育的力度。以艺术特色比较鲜明、题材也相对丰富的古筝为例,开展审美教育工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高效引导学生理解古筝作品、掌握相关的演奏技巧,同时,美学思维也可以在无形中得以培养。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高校教育

引言

古往今来,音乐被赋予为情感发泄的一种艺术形式,备受众人喜爱,尤其是兼具品位与内涵的古筝——音域宽、音色清脆典雅,表现力及感染力均比较强,各阶层人士对其青睐有佳,近年来更是深受海外人士的推崇,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各大高校在器乐教学方面也是首推古筝,以期挖掘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但是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老师,古筝教学必须加大审美教育,助力学生古筝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高校加强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下审美教育必不可缺在素质教育盛行的当今社会,审美教育不仅是授人以知美、识美、评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是重塑人们思想认知,在趣味中感知艺术的魅力与价值。为响应素质教育这一政策,高校古筝教师更应主动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参与到民族乐器——古筝的学习中,认真感受其独特的律动并且思考其中蕴含的意义,甚至付诸实践,参与到弹奏表演中。如此,学生才会在感知、认知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二)古筝别具一格的美学特点赋予美学教育更高价值古筝向来是我国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期间的秦地,先后流传于河南、山东、江浙等多个地区。受时间、地域及人文风俗等影响,古筝不仅地域特色非常鲜明,而且其作品题材也多种多样,无论是触景生情的《高山流水》还是历史演绎的《昭君怨》[1],抑或《丰收锣鼓》这种特殊时期政治题材的曲目都完美诠释了古筝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以《高山流水》为例,缓慢、雅致的旋律开场使人如临仙境,而紧随其后跌宕起伏的音符则勾人心绪,伴随含蓄的情感表达,使人身心愉悦。这一切都使美学教育有了更高的价值和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加强美学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提升其艺术修养。

二、现下高校古筝教学中美学教育的误区

继续阅读

中职音乐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

一、培养学生戏曲艺术鉴赏能力

戏曲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戏曲在中华土地上传播、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符号。在中职院校中,音乐教学应该将戏曲艺术纳入其中,并积极开展戏曲鉴赏活动。现代化的社会中,很多学生对于本国的文化瑰宝并不了解,作为音乐教育者,应该肩负起弘扬和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重任,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将戏曲知识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京剧欣赏《苏三起解》课中,教师主要从学生的“看、听、学、做”等环节进行训练。首先针对“看”这个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进行京剧片段的欣赏;而“听”的训练,则是引导学生主要从京剧的唱腔入手,仔细揣摩品味;“学”就是让学生学唱自己喜欢的京剧选段;而“做”则是对京剧中的人物动作,让学生模仿。这些环节的引导和训练,会帮助学生更加了解戏曲艺术,很多学生对戏曲也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引导下,大部分的学生都学会了《苏三起解》的唱法,甚至有的男同学还会反串青衣来唱,这样的课堂气氛十分融洽、愉悦,学生对于戏曲意识的鉴赏能力不断提高。

二、培养学生对民族器乐的热爱,提高学生民族器乐欣赏水平

在欣赏教学中,选择古今的优秀名曲,如《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通过这些音乐的欣赏,启发学生想象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象,在这样的音乐体会中,感受祖国的魅力与音乐的内涵。教师在日常授课时,多使用民族乐器,比如:笛子、古筝、二胡等等,当然这就需要中职音乐教师首先培养自己对于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兴趣,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够充分投入情感,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教师还应该具备全方位的技能,进而实现知识的自然传递,这样学生能够对我国民族文化以及民间音乐有正确的认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是民族音乐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比如:《赛马》这首脍炙人口的二胡独奏曲,教师可以自己声情并茂的演奏,也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欣赏,在欣赏之后讲解二胡这种乐器的由来,分析它演奏的美妙之处等等,这样学生自然会更加喜爱民族乐器。

三、结语

素质教育全面进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在音乐人才的培养方面,给予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在促进素质教育落实的同时,积极发扬民族文化,要将中国文化核心思考有效贯穿于音乐教学中,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德育、智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教育这一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无法比拟的,音乐教育就是美育的重要部分,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首先对民族文化在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又从三个方面对音乐教学中的民族文化渗透展开了研究,从这些分析研究,不难看出,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实现现代音乐教学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建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是一名合格的中职音乐教育者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作者:覃肖 单位:灵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继续阅读

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及发展

摘要:民族音乐的基础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有效渠道。教师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积极引导学生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民族音乐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无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民族音乐;小学音乐;音乐教学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教学,对于培育和弘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和发展进行分析。

一、体验不同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情感与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和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和不同教学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我国有56个民族,人们因为居住地域与生活习俗的不同,各民族的音乐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学习具体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形象,并引起情感的共鸣。比如,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温婉柔美,江南风情十足;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旋律自由豪放,呈现出劳动人民劳作的情景;河南民歌《编花篮》,歌曲中具有河南方言特点。在欣赏音乐时,教师先进行简单的引导,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形象和意蕴,在聆听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丰富自身民族音乐文化。比如,在教学湘艺版四年级下册第二课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边欣赏地域风光,一边聆听乐曲中的主题旋律,使学生能够体验蒙古族音乐的精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学习再由浅入深,通过重复聆听主题旋律,思考每一遍的旋律在速度、情绪、情景上有什么不同变化。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实践中,反复聆听的感受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二、不断提升素养,拓宽民族音乐视野

小学音乐教师要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民族传统音乐,就必须在教学前积极学习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与传统音乐相关的书法、绘画、古诗词等,从而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和文化品位,更好地落实音乐教育教学。教师要通过学习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修养,并以此情怀润泽音乐课堂,这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感知、体验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使用电子器乐或钢琴,必要时也可以用古筝、古琴、笛子等传统乐器伴奏。例如,在欣赏音乐《彩云追月》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广东丝竹乐的特点,教师先是介绍广东丝竹乐主要的演奏器乐,有粤胡、琵琶、扬琴等,聆听过全曲之后,教师使用笛子与古筝分别为学生演奏了主题旋律,引导学生对比聆听这两种传统乐器演奏效果的不同。通过对比,学生不仅熟悉了乐曲的旋律,还加深了对民族器乐的喜爱。这一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课后的拓展学习任务中,学生会自主地要求去聆听其他相关的广东丝竹乐,如《雨打芭蕉》《步步高》《旱天雷》等,教师进行任务安排,要求学生在自主聆听中去寻找广东丝竹乐不同乐曲中共同的特点,以此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

三、享受古诗词的意韵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继续阅读

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考

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否定了以国民音乐教育“表演”为核心的做法,将其改变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再次强调“以审美为核心”,并增加了对其的陈述。笔者认为核心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教法的改变,教法改变了学生的发展也就大有改变了。本文以音乐的功能为线索,提出反对“审美”核心的音乐教育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

审美是人们审视事物好与坏、美与丑的心理活动,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净化人的心灵。”1自古以来美妙的音乐就会被广泛的民众追捧、传唱、传奏。古琴曲《高山》《流水》的细腻、轻巧,《梅花三弄》的多姿、坚韧;古筝曲《渔舟唱晚》的碧波荡漾,《浏阳河》的婉转、清新;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悲伤、不屈,《战马奔腾》的雄壮、激烈……如此多耳熟能详的音乐都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流行起来的音乐。古琴的高雅、古筝的清脆、二胡的悲伤等等,这些乐器所演奏的音乐都被附上了自身特点的“灵魂”所以由这些形式演奏出来的音乐更为深刻、完美的体现了音乐所想表达的意境。音乐的美不仅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但音乐内容的审美与其他艺术形式内容的审美是有区别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可能是作曲家赋予的,也许是演奏者赋予的,但更多情况下是由欣赏者根据自己的感受赋予的。由于每个欣赏者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标准、生活阅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和审美经验的不同。必然造成对音乐赋予内容理解的不同。这种内容来源的多渠道性和内容的不确定性造成了音乐内容审美的多样性。因此。对音乐作品内容的审美经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音乐的教育功能

音乐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创作者通过作品对现实透出的情感、情绪以及伦理道德方面的观点,如果这种观点被听者所接受,就能影响和教育人们。同审美功能一样也不同于其他形式,因为音乐的教育功能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让聆听者有所感悟,由音乐联想到意境或是由歌词联想到教育语言,作用于人的心灵,给人以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诗、礼、乐三者就是儒家一直所认为的,教化民众的基础也可以说是载体与手段,一定要恰当利用。《论语,秦伯》里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礼乐”育人的重要性展现在书中,更广泛的传播出去。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著作《苟子•乐论》和《礼记•乐记》,都详细研讨了音乐的道德培养功能,反复说明“人不能无乐”的道理,要求建立在心灵秩序上的乐与建立在社会秩序上的礼互相配合。孔子严肃地断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高尚的音乐对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引导、对人道德的培养,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校歌之类具有定义、分别人物地位、身份的歌曲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让处在不同位置的人认清自己的身份、做好该做的事情。

三、音乐的认识功能

认识功能就比较特殊了,人们通过艺术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认识历史和现实,同时也可以从中认识艺术创作者的观点、倾向和情感。音乐是非语义性和非造型性的艺术,它只能通过音的运动,以象征、模拟、暗示、抽象概括等方法间接地显现现实,所以它的认识功能在某种层面上比其他艺术形式所体现的认识功能要弱,但是也并不代表没有此功能,因为这样音乐的认识功能可以通过音乐风格、乐器、歌词等等因素来认识事物。音乐既可以移风易俗,每个时期的音乐也就从某些程度上反应了时期的特点;而乐器也是有时期的特点;歌词更是直白的表现了歌曲反应的内容以供方便的发挥音乐的认识功能。所以音乐的认识功能或许没有其它形式的那么直白但是也还是有其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还能体现出比其它形式更为确凿的认识功能。

四、音乐的娱乐功能

继续阅读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