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国际医学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1国外医学教育改革基本情况
世界医学教育会议曾在1988年和1993年连续两次讨论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素质要求问题,明确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应该促使医学教育在结构、关系、教程和结果上有近期和远期的转变,为21世纪重新设计和培养医生”。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O)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即医生应当是保健提供者、决策者、沟通者、社区领导者和管理者,并于2001年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orldFedera-tionforMedicalEducation,简称WFME)联合推荐了涵盖“教育计划”等9大领域的《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此外,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简称IIME)亦于2002年初出台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7个领域的60项反映教育结果的指标,在承认各国家、地区和医学院校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强调了全球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有鉴于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地根据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1课程体系改革
一类是在以学科为中心的基础上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即根据各学科的重要性将传统的学科课程分为核心课程、指定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不断增设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课程。目前,大多数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沿用的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因而这种课程改革的基本做法容易推行。根据对美国医学院校协会2000年出版的《课程指南》的分析,在全美126所医学院校中有100所采用了该方式改革课程结构,占79%。核心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坚持核心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供了学生较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将“自由和程序、多样和专门、灵活和规范、深度和广度、个人兴趣和学校指导”结合为一体,有利于奠定医学基础,激发学习兴趣和注重全面发展。一类是打破学科界限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改革。1952年,美国西余大学率先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改革,继而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不少医学院校都进行了尝试,有的延续至今。自1969年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荷兰国立林葆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等40余所院校陆续采用了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的课程模式,围绕临床问题进行课程优化整合。20世纪90年代,美国医学院校协会在全国推行“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研究项目(MedicalSchoolObjectivesProject,简称MSOP)”,许多院校实行了器官系统课程、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以社区为基础的课程等综合课程;哈佛大学医学院倡导的“新途径(NewPathway)”课程改革,以知识集约的形式,将传统的40多门医学课程的有关知识重新组合成14个课程群,并设立了一门纵贯临床前期的医患关系课程,包括社会学、行为科学、伦理学、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等综合知识和技能;魏尔医学院、北达科他大学医学与卫生学院以及乔治•华盛顿大学等学校实施了贯穿基础至临床全程的水平与纵向综合课程;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将课程综合为“核心原理”、“器官系统及疾病”、“医疗技术与实践”、“临床实习”与“学术科研”5大模块;通过选定的20多所院校的联合研究,树立了医学院校课程改革的典范,对世界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合性课程模式具有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课程融合、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特点,但其课程结构不稳定、教学组织难度大、教学效果不肯定,难以被大多数学校接受。
1.2教学内容改革
医学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医学和预防医学教育方面。医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需要医学知识的新陈代谢,而人才培养模式和卫生服务模式的根本性变化以及预防、医疗、保健的结合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统一趋势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医学院校几乎都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陆续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医学史、行为科学、文学、卫生经济学和法学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教学内容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教育在1966年的第三次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上被正式提出讨论,受到了国际医学教育的普遍关注,此后相关课程逐渐列入了各校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卫生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也扩展到了卫生经济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循证医学等领域。此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全球健康相关内容的重要性。瑞典的卡罗林斯卡学院从1996年起开始开设全球健康课程,讲授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因素对国民健康的影响以及全球疾病负担和人口统计模式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差异等内容。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等几所学校的全球健康教育议题包括全球化、不平等和健康、国际范围内的人权和健康、发展中国家的传染病和母婴保健问题等。在荷兰,4个权威组织正在联合开发与全球健康问题相关的样板课程,涉及冲突的影响和健康方面的人权侵犯,人道主义援助和医学中立,大面积杀伤性武器对健康的影响,战争造成的心理伤害,在防止冲突、调解和人权侵犯方面卫生工作者的作用等内容。目前,美国有96%的医学院校开设有此类课程,87%的学校将其列为必修课程,93%的学校允许学生到发展中国家进行为期2个月左右的实践,鼓励学生理解成本效益,掌握缺乏先进诊断技术和资源情况下的初级医疗服务策略等。
1.3教学模式改革
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先后经历了赫尔巴特式、弗赖克斯纳式、西余式、以问题为中心式和以社区为中心式等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加拿大首先开展,是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边实践边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为适应社区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不少国家亦开始实施面向社区的医学教育和家庭医学课程教学,广泛吸收医生参加教学活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等提出的疾病教学螺旋(LehrundLernspirale)模式,按照各类疾病从症状观察—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生命过程各时期生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临床实习—与病人的交际—伦理观念的基本教学螺旋组织教学,值得借鉴。此外,根据英国丹地迪医学教育中心的研究总结,有些国家还应用了“以职业素质为导向(Professionalism-oriented)”、“以能力为基础(Compentency-based)”和“以职责为基础(Task-based)”等教学模式,也代表了医学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一种趋势。
1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医学现状,为中、西医及其结合的局面,使得高等医学的教育,也包括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传统医学中医学,在医学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与西医相结合,高等医学教育,也不断的在中医和西医的领域中更新。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物技术逐渐成为主导技术的变革等,是高等医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挑战。
1.1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成果方便还有很多的差别。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生源的素质及教师的理念,教学水平,较前期有相当大的进步,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1.2医学模式的转变所带来的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传统的“治病救人”型医学模式,逐渐向着“预防保健”“健康、治疗”为一体的模式。非典、甲流的入侵,也使我们医学工作者和医学教育者更清醒的认识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医学中所说的,医疗最高的境界是“防之未病”。这些理念和模式,是对高等医学教育、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甚至价值观念都发生的改变,是对传统模式的强烈冲击,需要传统的模式积极改进,适应时代需求。
1.3教育终身化理念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挑战中国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现在已经随着时代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被更加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医学的进步日新月异,新型病种的出现和新知识的更换一样频繁,只有不断丰富自己,才能更好的面对时刻变化的环境。这也使高等医学教育要求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无限的提高自身修养。
1.4科技及经济的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挑战21世纪是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强大力量及互联网的应用,新兴科学、综合科学、边缘科学的兴起,要求医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对医学保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要求,也需要国内医学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高等医学人才。
2以沟通为桥梁,吸取国际先进高等医学教育的方法
大力提倡“以国际化为抓手”,充分利用世界融合、共同进步的便利条件,将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国内高等医学教育的水平。
1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医学现状,为中、西医及其结合的局面,使得高等医学的教育,也包括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传统医学中医学,在医学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与西医相结合,高等医学教育,也不断的在中医和西医的领域中更新。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物技术逐渐成为主导技术的变革等,是高等医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挑战。
1.1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成果方便还有很多的差别。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生源的素质及教师的理念,教学水平,较前期有相当大的进步,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1.2医学模式的转变所带来的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传统的“治病救人”型医学模式,逐渐向着“预防保健”“健康、治疗”为一体的模式。非典、甲流的入侵,也使我们医学工作者和医学教育者更清醒的认识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医学中所说的,医疗最高的境界是“防之未病”。这些理念和模式,是对高等医学教育、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甚至价值观念都发生的改变,是对传统模式的强烈冲击,需要传统的模式积极改进,适应时代需求。
1.3教育终身化理念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挑战中国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现在已经随着时代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被更加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医学的进步日新月异,新型病种的出现和新知识的更换一样频繁,只有不断丰富自己,才能更好的面对时刻变化的环境。这也使高等医学教育要求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无限的提高自身修养。
1.4科技及经济的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挑战21世纪是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强大力量及互联网的应用,新兴科学、综合科学、边缘科学的兴起,要求医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对医学保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要求,也需要国内医学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高等医学人才。
2以沟通为桥梁,吸取国际先进高等医学教育的方法
大力提倡“以国际化为抓手”,充分利用世界融合、共同进步的便利条件,将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国内高等医学教育的水平。
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主要内容
1999年6月9日,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在纽约成立,随后建立了网站[1]。IIME是一个非盈利机构,得到了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MedicalBoardofNewYork,Inc.)的资助,其主要工作是在定义大学医学教育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on)方面发挥领导作用。IIME通过收集和研究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的要求和标准,制定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标准,使得不管在任何国家培养的医生都达到在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最基本要求。IIME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归纳为七个领域和具体的60条标准[2,3]。其主要内容包括:
1.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敬业精神不仅包括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包括对一组共同价值的承诺、并自觉地建立和强化这些价值,以及维护这些价值的责任。该领域对毕业生共有11条具体标准,包括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职业价值,保护患者利益,影响医疗实践效果的因素,解决伦理法律和职业之间冲突的能力,自我调整能力,尊重他人和合作能力,对临终关怀的认识,对患者档案、剽窃、保密和知识产权的认识,有效的自我计划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个人责任等。
2.医学科学基础。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问题。毕业生必须理解医疗决定和行为的原则,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共有10条具体标准,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疾病时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正常和异常人体行为,健康与疾病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的重要因素和危险因子,保持机体稳态的分子、细胞、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机制,人类生命周期和生长、发育、衰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急、慢性疾病病因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药物作用的原理及其应用和不同疗法的效果,在急、慢性疾病、康复和临终关怀中适当采用生化、药理、外科、心理、社会的干预措施等。
3.沟通技能。医生应当通过有效的沟通创造一个与患者及其家属、卫生保健成员与同事和公众之间进行相互了解的环境。为了提高医疗决策的准确性和患者的满意度,毕业生必须达到9条标准,包括注意倾听以获取相关信息,运用沟通技能使患者及其家属理解医疗决策,与同事、职员、社会以及其他部门和媒体的有效沟通,通过有效协作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合作,具备教学的基本技能和积极的态度,具有对文化和个人因素的敏感性,具有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进行沟通的能力,建立和维护医疗档案的能力,综合和表达能力等。
4.临床技能。毕业生在诊断和处理病例时必须讲究效果和效率。毕业生必须达到10条标准,包括采集病史,体格和精神检查,分析和解释发现并确定问题的性质,遵循挽救生命和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采取适当诊断和治疗策略,运用临床判断以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能识别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能处理常见急症,能高效地管理患者,能评价健康问题并指导患者,能合理应用人力资源、诊断、治疗和保健设备等。
5.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医学毕业生应当知道他们在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中应起的作用,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他们应当了解卫生系统组织的原则及其经济和立法基础,应当基本了解卫生保健系统的有效管理。毕业生应当达到9条标准,包括了解影响整体人群健康和疾病的生活方式、遗传、人口学、环境、社会、经济、心理和文化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在疾病、损伤和事故预防、以及保护、维持和促进个体、家庭和社区健康中的作用,了解国际卫生状况、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球趋势、移民、贸易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国际卫生组织的作用,认识到其他卫生相关人员在为个体、人群和社区提供保健中的作用,理解在健康促进干预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负责,了解卫生系统的基本要素和运行机制,了解决定卫生保健、有效性和保健质量的公平性机制,在卫生决策中运用国家、地区和当地的监测、人口和流行病学资料,需要和适当时愿意接受领导等。
6.信息管理。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为教育和信息分析及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的用途和局限性,并能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必须达到5条标准,包括从各种数据库中检索、收集、组织和分析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应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辅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健康状况的检测,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局限性,维护医疗档案等。
1继续医学教育概况
1.1领导重视、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1.1.1组织机构及管理人员2002年4月在全疆率先筹建了继续教育管理科,由业务副院长主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科研教育中心主任负责管理,继续教育管理科作为日常办事机构,配备了办公设备,设立了继续教育发展基金,设专职人员5人,副科长1名,工作人员4名,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1人,又于2009年在全院范围内建立了继续教育专管员制度,各临床医技科室共设专管员121名,统一由继续教育管理科负责管理。
1.1.2档案管理自继续教育管理科成立以来,卫生部及自治区卫生厅、新疆医科大学下发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文件及医院继续教育材料,申报及批准的国家级、自治区级Ⅰ类、Ⅱ类项目等均有完整的资料备案。2006年,医院引进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研发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对全院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学分完成情况及统计分析数据等都建立了计算机档案管理数据库,对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分情况进行录入、汇总及达标率的统计分析。
1.1.3经费管理我院严格规范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收支,从收费标准到培训费使用范围及财务收支流程都做了详细要求,使项目收支管理更加规范,并符合财务规定和要求,给予项目负责人培训经费的自主支配权(由继续教育管理科实施监督),在全疆范围内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1.2规范项目申报,强化过程管理
1.2.1项目申报与院内初审为提高项目通过率和质量,我院加强了项目申报、评审等环节的管理,注重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对新申报项目在上报新疆医学会评审之前先进行院内初审,保证了国家级项目填报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对提升项目举办质量,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1.2.2项目监管与过程管理继续教育管理科承担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会务工作,包括从项目申报开始,到项目举办前寄发通知、收回执、联系住宿、安排教室、报到注册、打印考题、通讯录、组织考试、办理学分证明、各种资料存档等一系列工作,让项目负责人从繁琐的会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实施规范化管理,切实纠正乱办班、乱收费、乱授分、乱发证和低水平培训等问题,保障培训质量和社会效益,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与临床科室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管理部门职能,做好监管,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良性发展。
1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
1.1高等医学教育要求医学学科的综合性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特别是在医学本专科教育中,除了大学公共普通课的基本素质教育之外,各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均必须有其他医学专业学科的教育资源参与才能完成。因此,医学各专业学科教育资源的基本状态,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联系程度就成为医学教育整个过程的重要因素。这些与高等医学教育密切相关的医学一级学科专业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和护理学,也包括了药学和中药学。这种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科门类范围内各专业的学科综合性来完成相关人才基本培养的特点,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显得越发突出和重要。
1.2高等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
在教育界最早实现终身教育模式的是高等医学教育,正所谓医生要做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这是由于服务对象和服务任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所决定的。高等医学教育的终身教育跨越了教育和卫生两个社会行业,这种跨越不仅体现在时间顺序的概念上,更重要的是在同一时间的两个行业空间的密切结合。也就是说,医学教育的终身教育,在时间上要伴随医药卫生工作者的全部工作生涯;在内容上,要跨越医药卫生和教育两个领域。
1.3实践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的教育过程
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在基本理论教育和基本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占有重要的分量。医学和药学学生50%以上的课时是在实验室和实践场所完成的。而目.,对于医学生来说,实践过程就是医疗服务过程,学习是在服务的基础之__仁的学习特别是基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特殊发展过程,我们把临床和现场的实习阶段(生产实习)放在了本科教育过程中,这更强化了医学教育的实践性。这一特性的原因在于医药卫生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实践的经验过程,而理论和知识的产生,正是基于不断的实践和实践总结的升华更为重要的是,医药卫生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实践和应用过程中,因此医学教育的过程离不开实践_
1.4职业道德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内容
1适应21世纪需要的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
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它规定了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标准,对于教与学双方均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培养目标不仅是人才设计的蓝图,也是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估的核心。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了经过数年的在校医学教育后,所培养出的医学人才所要达到的标准。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日益关心医生的任务和职能,对21世纪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或以项目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或以专家论证的方式,提出了各种培养目标,其中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有:
1.1“五星级医生”的培养目标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Boelen博士结合国际上关于培养未来医生的讨论,首次提出了培养“五星级医生”(five-stardoctor)的概念,即未来的医生必须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1)提供卫生保健:能把病人作为个体和家庭、社区的有机部分来考虑,能提供高质、综合、持续和人性化的卫生保健。2)做出决策:能根据伦理和成本/效益,选择适宜技术。3)善于沟通:能通过沟通,促进个人和群体的健康生活方式、保护和增进健康。4)领导社区:能调解个人和社区的卫生需求,发动社区的健康行动。5)精通管理:能与卫生保健系统内、外部的个人和组织融洽合作,以满足病人和社区的需要。国际医学教育界认为,“五星级医生”不仅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即使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是需要的。
1.2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规定的医生培养目标
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经过讨论后,提出了医生培养目标:应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要遵守医生职业道德,热心为病人治病和减轻病人痛苦;应是优秀的卫生工作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
1.3“未来的医生”的培养目标
英国医学教育总会1993年发表了“未来的医生”(Tomor-row’sDoctors)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医学教育的培养总目标:1)应获取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的有关健康、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解。2)应获取和熟练掌握基本临床能力。3)应获取和表现出高质量医学实践所必需的态度,包括关系到个体与群体医疗保健、关系到自身发展的态度。这从知识、技能力和态度3个方面规定了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摘要:
针对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措施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促进我国预防医学更好更快地发展,使其在保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更为有效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预防医学;主要问题;优化方法
随着社会环境、生物环境及人群对于健康需求的改变,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出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有效地遏制了传统的传染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但近年来,SARS、禽流感、埃博拉等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同时,结核病、麻疹等传统的传染性疾病又呈现出死灰复燃之势,对人群健康造成极大威胁。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中指出,我国30岁~70岁人口中51.5%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中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50.6%,2012年大约有850万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且,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传染病伤害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2012年由传染病伤害所导致的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1]。这些问题都对预防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将对我国预防医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优化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1现代预防医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预防医学的发展现状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即所谓的个体预防阶段、群体预防阶段和社会预防阶段[2]。预防医学的重点是维护个体和特定人群的健康。其目标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残疾和死亡。我国从前苏联引入预防医学,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3]。50多年来,预防医学对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与其他学科一起保护着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
1.2预防医学面临的主要挑战首先,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工业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行为生活方式以及膳食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疾病模式随之转变。在我国,目前15%的人口仍然受传染性疾病的影响,25%的人口主要受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侵袭,其余60%的人口则需要同时面对来自于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压力[4]。同时,现代疾病的病因由单一性转向复杂性、从生物性因素转向多因素,致使我们在现阶段,不能再像控制传染性疾病一样控制现有疾病。其次,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如何预防老年性疾病,有效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与行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高度相关,具有多病因、隐匿性、长期性的特点。若能针对发病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可从根本上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残疾率、死亡率,减轻人们的疾病负担。再次,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目前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医学大专院校中预防医学专业和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临床、中医等)的预防医学教育。全国有超过65所高校开设了预防医学专业,各高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5]。而且随着高校招生人数、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将导致预防医学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师资缺乏等一系列挑战和问题[6]。第二,现有的预防医学教育多为灌输式教育,即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对讲授内容死记硬背而通过考试[7];缺乏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只会做本专业领域的具体工作,社会工作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不足,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差[5]。虽然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当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或体会时,预防医学相关概念很难融入于临床课程的学习中,枯燥的理论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8]。最后,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我们针对某种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时,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看到收益,导致预防的作用常常被政府和公众所忽视。当发生重大疫情时才会想到加强公共卫生、加强疾病预防,但当疾病被控制后,公共卫生及预防的观念又逐渐被公众所淡化。在我国,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的现象,预防的观念尚未能深入人心。与国外相比,医院仍然是国内医疗的主要实施单位。就诊病人越多,病情越重,医院的收益就越大。但是医疗商业化将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利用不充分,医患关系紧张。同时,目前,许多疾病的诊治和预防都依赖于高技术,但高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医学高技术对于诊断、治疗、疾病预防等方面具有正向作用,但同时也有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弱化医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其实许多常见病需要的只是适宜技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