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艺术教育范文

公共艺术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公共艺术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公共艺术教育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思考

在高校中,设计艺术已成为一门较为热门的学科。设计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阔,一个水杯、一只钢笔、一栋楼房和一辆汽车都需要在设计基础上才能完成制造。本文呼吁高校尽可能开展非艺术生的设计艺术教育学科,让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参与到艺术学习中来,并在学习中增加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艺术方面的思维,成为一个有综合素养的大学生。

一、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

1)理解力提升。当今世界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世界。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情,而各国的设计理念、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都有差异。现实中,高校针对设计艺术开办了专业课程,同时还开办了公共设计艺术课程,让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来学习相关课程。课程中囊括了国内外名家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师可以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来剖析它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让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学,同时在理解它国文化及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对设计艺术有进一步理解,接纳多元化的世界,也接纳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设计文化。

2)创造力提升。艺术设计不同于文学鉴赏和技术学习,它对学习者创造力的要求极高。换言之,一个在艺术设计上造诣颇深的设计者一定是一个颇具创造力的人才。对普通大学生来讲,创造力不足是自身思维的典型缺陷。鉴于此,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刻意让普通大学生鉴赏艺术作品,并从中领会创造的内涵。

3)审美品位提升。在艺术设计中,教育的重心是审美。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课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独特的鉴赏力和审美观。而艺术教师可借助两种方式来切实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第一种方式是增加作品鉴赏内容。艺术教师让大学生自己鉴赏,并提出自己的审美认识及意见,大家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第二种方式是提倡生活审美。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大学生需要从生活中寻找资源和灵感,将生活的美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

4)兴趣激发。设计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一个水杯、一只钢笔、一栋楼房和一辆车都需要在设计基础上才能完成制造。因此,设计艺术几乎无处不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大学生。教学中,艺术教师除了拿出艺术作品,还要尽可能加入生活中的艺术素材来进行教育;此外,艺术教师还要让普通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仔细观察,领会不同产品在设计上的精妙之处,由此来激发普通大学生参与设计艺术教育的热情。

二、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内容设置。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意教学的内容设置,而内容设置的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最好以鉴赏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在初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呈现出名家作品,引导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如何鉴赏设计作品。在中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慢慢尝试着独自鉴赏。在后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自我创作。非艺术专业大学生不同于科班的艺术生,不能要求其拥有太高的创造技巧,而是侧重于提升其创造思维。第二、教学内容要多增加文化内容。艺术教师要向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传授更多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同样是举办婚礼,中国人更喜欢穿红色礼服,因为中国人认为红色是最喜庆的颜色,而西方人更喜欢穿白色礼服,因为西方人认为白色是最为纯洁的颜色,象征最为纯洁的爱情,这便是设计艺术中文化差异的表现。公共设计艺术课程属于高校的选修课程,建议在每周开设两堂设计艺术的选修课,同时建议理论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课时时间则分别占据三分之一的课时最佳。

继续阅读

本科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

1强化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

艺术素养不仅体现为积极的审美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还可促进人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许多科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等卓越人士认为,艺术素养对他们的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将其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从管理制度、课程等方面切实保障其有效实施;将“通识教育”思想引入艺术教育教学中,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主导思想加以落实。造就中西通融,具备国际眼光、优美情感的人才,使其接受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基于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我院将艺术类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艺术基本知识的普及为主,将公共艺术课程统一为大学生艺术素养,形成以美术、音乐、舞蹈、建筑、雕塑、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课程,采用多教师、多模块、多媒体的导读形式实施教学。同时,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读性和时效性,设计制作与教材匹配的多媒体课件,以适合在影像中长大的“90后”学生的需要。该课程在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工业学院等学校经过5年的实践,在学生了解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加强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另外,要使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学团队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逐步使艺术教育规范化、系统化。

2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艺术实践

为避免将学校艺术技能化的倾向,一方面,要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而非技能来讲授,让学生在艺术与人类生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等的联系中,更好地理解艺术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更系统地欣赏人类各时代、各民族地区的优秀艺术作品,积累基本的艺术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拓宽视野。在教授艺术知识的同时,增设艺术创作实践和艺术表达能力的课程。尽管高校艺术教育不强调专业艺术技能的训练,但多让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表达,不仅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感受艺术,而且有助于发展他们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艺术抒发情感、美化生活。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或表演能力。所以,要创造性地开展针对全校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艺术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示范和启发也是学校艺术教育很重要的环节。

3构建有效的校园文化艺术展示平台

艺术氛围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通过各种学生、教师艺术社团的建设,定期艺术活动或艺术节的举办,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以“读书节“”艺术周“”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为主体,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活动。近几年连续举办的“经典诵读”深受学生的喜爱,“歌咏比赛”“毕业生文艺晚会”“迎新生文艺晚会”“元旦晚会”等文艺活动为校园文化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帮助和支持各系重点打造有特色的校级精品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精品活动中得到锻炼,获得成功。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形成“百团大战”的社团活动,成为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通过学生自己积极投入艺术实践活动让其感受艺术、体验艺术,从而增强学习艺术知识的积极性,让校园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氛。

总之,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艺术素养残缺、匮乏的现状,应唤起全体师生对艺术素养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伴随着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的界限被打破,艺术正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艺术素养的人是不完整的人”的时代已经到来。从艺术态度的转变和基本艺术知识的普及做起,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追求艺术的热情,逐步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用与时俱进的思路加强艺术教育,用创新的精神和魄力开创应用型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马牧群单位:兰州工业学院

继续阅读

体育院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研究

摘要:当代大学生对艺术具有特殊的认识和感受,以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为切入点,来审视对艺术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改革现状趋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针对体育院校和艺术教育的特点提出将设计教育融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建议及发展路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和建议的进程。

关键词:体育院校;设计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艺术素养;发展路径

前言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的审美教育。《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如今设计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设计作品中可以潜移默化传递给受众,使其受到美的感染,设计教育中所承载着科技性、经济性、文化艺术性等多重的素质教育功能,促使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包括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探讨方向。

一、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一)体育院校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体育院校学生大多有体育专项训练要求,因而从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开始就在长期的进行各种运动训练,接受基础教育以及系统文化知识的时间被占有或者缩短,久而久之虽然他们在长期的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学到很多专业知识,但基础教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较为薄弱,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其中自然包括艺术素养教育,到了高校则尤为凸显,这种失衡的知识结构制约了体育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发展,亟需依据其艺术素养水平进行相关艺术素养教育。

(二)体育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现状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参差不齐,大致分为两种:一类知名高校以如北大清华等为代表,其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已经较为完善,形成了具有其自身特色并较为完善的艺术素质教育体制。另外一类主要以地方高校为主,大部分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还有待发展,具有基本艺术修养(包括音乐、美术素养)的学生占比极少。而体育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更不容乐观,据调查,有些院校基本没有开设艺术修养课。大部分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较为单一,主要局限在艺术鉴赏类的教学课程,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主要包括下列三类课程:其一是以美术鉴赏为例的艺术作品赏析类课程,强调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培养;其二是以音乐鉴赏为例的音乐素养课程,强调学生的听觉艺术能力培养;其三是以影视鉴赏为例的影视教育类课程,强调学生的影视解读能力培养。

二、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入设计教育的必要性

继续阅读

公共教育论文:普高公共艺术教学的进展透析

作者:朱汇洋单位:淮阴工学院

教育部指定的八大类课程仍有《舞蹈鉴赏》和《戏曲鉴赏》两项课程空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笔者所在院校以工科专业为主,其中设计艺术学院以培养设计类应用型人才为主,暂未开设舞蹈戏曲类等专业,因此缺乏专业教师开展相关课程。公共艺术课程的历史使命是促进高校人才资源和谐持久发展,其最大特点就是“公共性”。如果丢掉了“公共性”,也就等于否定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专业的存在价值。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公共性和学术性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说,公共艺术课程可以面向社会寻找更广阔的空间,但要保持课程本身的性质。

本校所处地区为淮剧的发源地、流行地之一,有着较好的社会基础。学校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拟采取校外聘请当地戏曲表演艺术家授课的方式,充实艺术教师队伍,开设特色课程以填补戏曲类课程的空白。课程以观看名段视频、名家理论授课以及现场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使在校学生有机会切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学校可以借助各种平台,举办艺术讲座等形式以增强公共艺术课程的外沿建设,通过邀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来校举行座谈、讲座等形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窗口,还可以促进本校教师对学科前沿信息的学习。

学校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尽可能的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强协调互动。借鉴省内、外综合性大学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的长处,根据学院条件不断改进,努力打造完善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发展

本校公共艺术课程实行的是教务处和公共艺术教学部共同管理模式,即教务处对学生网上选课、教评以及建立网络课程等方面进行管理,公共艺术教学部主要负责管理任课教师的日常教学规范、组织教研活动和教学评价等事宜。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监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即教学委员会、同行、学生三级评教制度,公共艺术教学部对每学期新开课程进行师资、课程等多方面考核,再提交教务处审查,符合条件的才可以开课。另外,学校还通过督导听课、领导考察等形式对公共艺术课程进行监管,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公共艺术教学部在管理机制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日后逐步改善,如在组织教研活动方面就有所缺失。

因为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多为院艺术中心、团委以及各二级分院行政工作人员,组织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的时间很难统一,所以只能利用周末或是晚上,实施起来的确遇到不少障碍;加之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源相对固定,任课教师会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连续任教,这也无形中给教务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笔者认为在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快课程组建设,规范教学秩序,建立健全教务管理,才能更好的促进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

继续阅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基于回归生态理念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高校丰富的艺术教育载体培养具有智慧、生活情趣和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章探索了用“活动化”与“课程化”的理念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二课堂融合,形成大融通的公共艺术课程教育体系,找准大学生群众文化艺术创新点、挖掘地方民族文化、开展校园艺术精品的成果包装,实现文化生态范畴的群众艺术创作。

关键词:回归生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当今中国,人们对生态高度重视,开始重视整个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身心健康,其重要标志是具备稳定开放、平和从容的心态;艺术正是培养这种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艺术与生俱来的评价、欣赏和创造功能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素质,全面深刻的文化艺术教育正是获取这种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生态式艺术教育应运而生。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强调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生态关系,找准一种可以融合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教育主题,创新性建立融艺术与自然学科之间可以互联互通的领域和创新自由的教育环境,发挥艺术在其中的核心辐射作用[1]。随着当前一系列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文件的密集出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被推上了历史的转折点,“认识不到位、观念不统一、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的评价正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软肋。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理念从源头上创新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途径,改变惯用的艺术教育思路,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生态视野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革新和发展,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生态式艺术教育应运而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旨在将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交叉和融合,借助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多种学科之间的互生、互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艺术能力[1]。回归生态理念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力求求真、求善、求美,构建和谐发展的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生态美,通过高校丰富的艺术教育载体旨在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学生,培养具有智慧、生活情趣和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注入“爱”的灵魂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爱是终极的、纯粹的和完美的爱,许多艺术都建立在真、善、美的爱的生态组合基础上,这种爱所指向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对艺术的爱,“爱”是生态艺术教育的灵魂。激发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内心对艺术的热爱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是在艺术技能单调重复的训练过程中,而是在课堂教学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中,在实验室显微镜下发现分子变化的艺术图形里,在数学符号异形构图的空间思维中,在一场有主题的艺术展示活动中。因此,将艺术教育融入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艺术激情。大学生在评价、观看和倾听艺术的过程中,与艺术之间进行着爱的沟通和表达。没有爱的艺术教育家,是以繁难的专业知识技能为控制的标尺,以训练房作为锁定艺术活动的监牢,以培养少数艺术尖子代替面对全体学生的普通教育,是不可能接触跨领域、跨学科、重探索、重创新的生态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一项不能带有功利色彩的教育。面对人人参与的艺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育人效果具有滞后的特性,短期内不能用量化显性的考核标准进行评价。通过艺术影响和教育大学生,犹如播种下一颗种子,生根发芽,绽放出鲜艳的艺术之花,让每一个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充满艺术之爱、教育之爱的终极目标。

(二)和谐融合的教育生态美教育部2014年出台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大多数采用的是艺术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艺术鉴赏普及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方式能快速有效地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采用组织各级各类艺术竞赛,鼓励大学生开展艺术作品创作,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艺术训练,完成舞台艺术作品的演绎和表达,这样的方式能使具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得到艺术技能训练,不断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广泛组织人人参与的校园艺术活动,让学生通过感观体验欣赏、接纳和评价艺术。但凡种种,都缺乏将艺术教育融入到专业学科、思想教育、人文素养培养中,回归生态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求大学生在文化熏陶、艺术对话、实践锻炼的过程中,通过碰撞、对话的动态和发展产生艺术素养的创造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能游离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外,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在交叉学科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态关系环境中得到培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立足学校定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从顶层设计格局规划课程体系,找准艺术通识必修课、艺术公共课、艺术专选课之间的内在关联,依据师资特点和配备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之间的生态关系,提高每一类课程的兴趣性和关联性,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艺术教育生态环境,形成科学知识与自我认知之间、与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之间的生态关系[2]。

(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即便是00后的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艺术教育差异性都很大,采用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目标才有利于整体推进艺术教育,这正是对人才培养生态式发展的关键之处。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开展艺术基础素质教育,提高艺术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自觉抵制低俗艺术,甄辨外来文化冲击的能力;面向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要着力开展艺术提升培训,提高其艺术特长水平,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素质全面的大学生;面向艺术尖子生,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进行过长期艺术训练的学生,进行艺术专业系统训练,按照辅修专业要求,提高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基础是生态式融合,将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继续阅读

职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思考

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高职高专教育是教育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育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下,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且是社会适应能力非常强的人才。这就意味着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重视艺术教育,大力发展艺术教育,提高人才的整体素养。

(一)生源素质低,易产生自卑心理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那么分数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依据。分数高的学生考入了本科,而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来到了高职高专。虽然单凭分数来断定能力的好坏是不太科学也不太公平的,但不可否认这却是最客观和最有说服力的。所以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素质比本科学生相对要低。除此之外,不少学生觉得没有考入本科院校,就对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没有了信心,甚至产生自卑情绪,觉得自己不如本科生,因此对学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丧失了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很可怕但却实实在在存在于不少高职高专学生身上的心理问题。而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学生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陶冶人格与性情,在艺术欣赏中放松心情,使身心愉悦,在艺术创作中体会成功,找到自信。特别是在公共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也就是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中消除学生的空虚心理、焦虑心理和自卑心理。

(二)生源艺术素质滞后,审美鉴赏力低高职高专大部分学生来自县、镇和农村,而农村艺术教育,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设备设施有限,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教育现状在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也得到了证实。少数学生表示在高中时没有上过音乐课和美术课,即使开设的有这些课程,也被其他的文化课给占用了;不少学生表示只有在小学时才每个星期都上音乐课和美术课;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和美术上的专有名词并不了解,甚至闻所未闻。这个调查结果在笔者预料之中,但如此严重的艺术知识匮乏、艺术鉴赏力低实为预料之外。由此可见,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开设和发展公共艺术教育迫在眉睫。

(三)重视职业培养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普遍缺乏美感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因此高职高专教育注重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专业能力强,走上社会后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清晰、明确,对专业的要求相对较高,重视专业理论学习,更重视专业技能训练。那么在一切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基础上,公共艺术教育就被顺理成章的边缘化了。除此之外,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教育如:数控技术、水利水电、建筑施工与管理、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等都属理科专业。每天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得学生的思维单调化、模式化,缺乏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缺乏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审美,更缺乏人格与性情的陶冶。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更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为国家培养拥有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与文明素养的高素质接班人。

(四)公共艺术教育师资不足,缺乏统一的管理目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艺术课教师都是兼职教师,几乎没有专职教师。《美术鉴赏》课的教师是由美术系的专业教师担任,《音乐鉴赏》课则由音乐系的专业教师担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反映这些专业课教师在给外系学生上课时,不屑于针对非专业的学生讲解最基础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往往是由教师随心所欲的欣赏几幅名画、几首世界名曲而草草结束。除此之外,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的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艺术专业的专职教师并不了解和钻研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目标和教育内涵,他们把精力都集中在了自己的专业教育上,从心理上对公共艺术课不够重视,这就势必使公共艺术教育成为了毫无意义的“花瓶”。

二、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公共艺术教育重视度

继续阅读

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等,使学生在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品位,塑造人格。而一些高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而是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教学,使公共艺术教育变成专业化培训,其培养目标没有兼顾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且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研究不深,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开展艺术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则

1.坚持积淀人文精神和提高艺术素养的结合

我国艺术教育先驱者丰子恺先生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赏识自然与艺术之美,应用其美以改善生活方式,感化其美而陶冶高尚的精神”,因此,要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在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人文情怀,积淀人文精神,在艺术教育中汲取丰富内心世界的精神文化,努力塑造自己的心灵家园,培养健康进取和谐的人格品质。

继续阅读

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整合

1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天然联系

1.1育人目标的共同性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公共艺术课程培养和熏陶大学生艺术素养,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使其身心得到发展,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人是两者的共同育人目标.

1.2育人媒介的共同性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都是以美的对象为媒介.公共艺术教育就是引领学生欣赏、感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达到身心愉悦、健全人格的塑造.校园文化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中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规章制度、社团活动、校园环境等,是自然和社会的缩影,审美化的校园文化就是最普及的美育媒介.

1.3育人措施的共同性公共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展开,以知识的传递来实现教育目标.校园文化是以美好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感情,把艺术知识熏陶、教育思想启迪和审美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让人的精神状态在自由放松状态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1.4育人效果的共同性拓展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分析大众化高校的结构与层次变化,探索研究具有可行性的应对措施,积极推动大学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发展等培养效果角度来观察,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2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2.1协同育人原则构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教育”的育人原则.协同育人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强调以学生健康成才、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高效性,关注个体,尊重个性.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项普及的、大众的、平等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别于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是部分艺术特长生的训练基地,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共享艺术教育成果.

2.2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