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事务管理范文

公共事务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公共事务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公共事务管理

新公共管理中的局限性及改进对策

1.新公共管理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与私营部门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为传统官僚运营机制引入新的管理方法与竞争机制,包括小政府理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与基于回应性的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等主要理论[1]。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重点在于将更灵活的管理机制引入行政管理体制中,从而促进政府部门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与绩效提升,消除传统官僚机制带来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新公共管理通过将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机制能够有效提升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效率,通过将企业服务顾客的管理原则与“顾客至上”的服务宗旨引入公共机构与行政管理机制,促使政府转变社会管理角色,真正聆听人民群众对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需求,从而达到改善公共服务的目的。其次。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角色由政策的执行者转变为公共事务的决策者,同时将公共行政管理的责任机制引入到政府决策失误中从而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改变传统政府部门公共行政管理能力低下的局面。通过政府在公共行政中掌握制定政策的权利,使传统政府部门转变传统职能将决策权与执行权。最后,在公共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共行政管理部门以绩效作为评价管理标准,并通过一定的准入原则使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进公共服务的提供,可节省公共服务的成本并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

2.新公共管理的局限性

2.1盲目引入市场管理原则。公共管理机构与行政部门引入企业管理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转变政府社会管理角色,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需求,从而起到提升公共管理的质量与水平的作用。然而市场管理原则与企业管理途径的盲目引入,使新公共管理无视公营与私营部门的根本差异,混淆了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与私营部门追求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差别,使政府重塑流于表面甚至致使更深层次的贪污腐败问题[2]。政府部门是通过人民公众选举代表的形式产生的,应以公众利益为工作的原则与宗旨而非满足自我需求,建立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的新公共管理对公共利益与公民权利隐含着实质性的否定。

2.2物质主义的人性假设。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与私营部门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将人性假设为单纯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与经济效益的“理性经济人”。将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作为企业职员角色,忽视了公共部门人员与私营部门人员的根本差异,缺失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考量。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了传统的人性假设,将人的基本行为动机定义为追求物质利益,致使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中缺失对对公民权利和利益的维护意识,容易造成深层次的贪污腐化。

2.3分权管理模式的弊端。政府广泛采用授权与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有助于政府机构及时对外界新形势、新情况与新问题做出及时的反应与调整,减轻政府部门的决策压力。政府部门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利分权给相应的政府组织与机构,有助于提升政府部门处理公共服务与公共事务的效率,对实现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具有推动性作用[3]。然而管理权力的过度分散不利于权力的集中,使上层部门对下属部门的控制力与管理能力相对削弱,使整个公共事务管理系统的整体执行效率降低,损害了政府部门的权威。

3.新公共管理的改进措施

3.1推进民主行政与公民参与。政府部门由人民公众选举代表产生,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为维护公民权利服务,使公共事务管理权力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民,充分满足公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新公共管理可通过推进民主行政与公民参与的形式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人民群众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应当了解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并提升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引导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与监督,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公共效益的最大化。

继续阅读

公共管理的历史产生

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个人经由社会契约而结成国家,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个人把裁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护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四是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

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所谓政治性公共事务,是指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军事、外交。司法、维护公共安全等。政治性公共事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但同样具有公益性,比如,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不仅对统治阶级有利,也对被统治阶级有益。社会性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等。这类公共事务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社会性公共事务同样具有阶级性,都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在阶级社会,国家承担着管理两类公共事务的职责,对政治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称为政治职能,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则称为社会职能。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职能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职能是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其活动方向、总作用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把我国当前政府职能的转变片面理解为以社会职能代替政治职能,强化社会职能必然要以弱化政治职能为前提。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割裂了国家职能的内在统一性。事实上,强化社会职能只是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国家政治职能,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职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公共管理的产生

伴随着公共事务的产生,人类社会就出现厂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活动。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主体、客体和手段方面有所不同,根据这些方面的差异,可以把公共务管理的发展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继续阅读

浅谈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

[摘要]农村经济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公共事务处理能力,并有效维护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的特点进行阐述,对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管理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作为服务于农民的重要单位,在维护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部门是农民与政府及社会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纽带,可以把农民的诉求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或社会机构,为其制定惠农政策提供依据。加强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可以保证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1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特点

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工作是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等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公共管理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发挥农村基层公共管理部门在解决矛盾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农村城市化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三农”问题。而且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的建设,可以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发展。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出现了很多社会经济组织,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的建设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1]。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是政府在农村基层中处理农村公共事务时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农村基层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农村经济和社会进行管理,并全面建设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是村级组织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法律法规制度,在农村基层中发挥村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管理作用。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主要是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表现出的领导力,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主要是在农村基层中把政府的政策方针落实到位,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发展。

2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缺乏正确的认识

农村民主政治的领导力弱化,基层公共管理部门核心领导力不足。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对全体村民负责,在对村级事务进行处理的时候,要在村干部及村民同意和支持的前提下开展下一步工作。有些农村基层公共管理工作人员不能把握好农村经济和民生发展的方向,而且对自身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因而无法指导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对相应的业务不熟悉,不能顺利开展村级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不能发挥农村基层公共管理的领导核心作用。很多农村基层公共管理工作人员不能明确自身职责,少数工作人员对农村公共管理事务不熟悉。村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人员不熟悉相应业务,缺乏系统的培训学习,不能发挥农村基层公共管理的真正作用。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中,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部门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农民群众服务的[2]。

继续阅读

公共管理学基础建设思考

摘要:公共管理(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要注意我国公共管理与西方公共管理的本质不同。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我国公共管理要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则;要立足中国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总体上看,公共管理对我们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仍然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个人经由社会契约而结成国家,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个人把裁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护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四是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

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所谓政治性公共事务,是指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军事、外交。司法、维护公共安全等。政治性公共事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但同样具有公益性,比如,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不仅对统治阶级有利,也对被统治阶级有益。社会性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等。这类公共事务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社会性公共事务同样具有阶级性,都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在阶级社会,国家承担着管理两类公共事务的职责,对政治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称为政治职能,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则称为社会职能。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职能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职能是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其活动方向、总作用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把我国当前政府职能的转变片面理解为以社会职能代替政治职能,强化社会职能必然要以弱化政治职能为前提。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割裂了国家职能的内在统一性。事实上,强化社会职能只是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国家政治职能,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职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公共管理的产生

继续阅读

公共管理主体发展

摘要:公共管理(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要注意我国公共管理与西方公共管理的本质不同。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我国公共管理要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则;要立足中国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总体上看,公共管理对我们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仍然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个人经由社会契约而结成国家,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个人把裁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护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四是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

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所谓政治性公共事务,是指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军事、外交。司法、维护公共安全等。政治性公共事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但同样具有公益性,比如,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不仅对统治阶级有利,也对被统治阶级有益。社会性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等。这类公共事务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社会性公共事务同样具有阶级性,都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在阶级社会,国家承担着管理两类公共事务的职责,对政治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称为政治职能,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则称为社会职能。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职能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职能是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其活动方向、总作用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把我国当前政府职能的转变片面理解为以社会职能代替政治职能,强化社会职能必然要以弱化政治职能为前提。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割裂了国家职能的内在统一性。事实上,强化社会职能只是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国家政治职能,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职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公共管理的产生

继续阅读

公共管理基础建设

摘要:公共管理(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要注意我国公共管理与西方公共管理的本质不同。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我国公共管理要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则;要立足中国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总体上看,公共管理对我们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仍然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个人经由社会契约而结成国家,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个人把裁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护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四是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

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所谓政治性公共事务,是指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军事、外交。司法、维护公共安全等。政治性公共事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但同样具有公益性,比如,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不仅对统治阶级有利,也对被统治阶级有益。社会性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等。这类公共事务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社会性公共事务同样具有阶级性,都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在阶级社会,国家承担着管理两类公共事务的职责,对政治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称为政治职能,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则称为社会职能。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职能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职能是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其活动方向、总作用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把我国当前政府职能的转变片面理解为以社会职能代替政治职能,强化社会职能必然要以弱化政治职能为前提。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割裂了国家职能的内在统一性。事实上,强化社会职能只是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国家政治职能,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职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公共管理的产生

继续阅读

开发区公共事务监管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经济开发区园区公共事务管理,优化园区投资环境,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和谐、舒适、高效的生产、生活、工作环境,进一步促商、安商、扶商、富商,根据《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意见》、《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特区的决定》精神,结合经济开发区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经济开发区园区包括产业承接园、白石渡氟化学循环工业园、玉溪工业园(以下简称“园区”,下同)。园区公共事务管理包括园区内公共配套设施(市政设施)、社区、社会治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及公共文化活动等事务管理。

第三条园区公共事务实行统一性管理、封闭式运行、市场化运作的管理体制。

统一性管理,是指对园区公共设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分步建设,园区内所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开发区管委会)统一组织、统一经营、统一定价、统一管理。

封闭式运行,是指园区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由开发区管委会独立行使经营权和管理权。

市场化运作,是指除无偿服务项目外,其他项目全部实行市场化经营和有偿服务,公民有平等参与竞争取得经营权的资格。

第四条县政府授予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园区公共事务职能,开发区管委会公共事务管理局代表开发区管委会行使园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职权,并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相应的管理办公室,制定具体管理规章制度,采取直接管理、委托管理、服务外包等形式进行管理。其他县直部门和单位,未经开发区管委会同意,一般不得插手和干预园区的公共事务管理。

第五条除涉及公共安全重大公共利益和追究刑事犯罪行为等方面的执法活动外,未经县委、县人民政府批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进入园区企业参观、检查、评比和收费。

继续阅读

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与时代性特性

摘要:

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以及合作共治性。在发挥传统公共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公共管理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又具有着时代性的特征,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先从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入手,从公共性、服务性以及合作共治性三个角度来阐述了公共管理的作用发挥,并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性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其目的在于为公共事务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方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

公共管理;公共性服务性;合作共治性;全球化

一、引言

公共事务管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受重视,但是在当今时代,越来越被政府官员以及学者和政治界所重视。公共管理的概念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新的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而造成了变化,其理论和管理的模式正在逐渐与时代接轨。目前各国的政府改革运动正如火如荼,这对传统的公共事务管理提出了挑战,公共行政需要在自我辩证否定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并延伸其内涵,自我超越,以前者从未有过的张力和活力迅速发展,奠定它在新世纪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继往开来,塑造、规制和导引当代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向和运作方式的重要地位。

二、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

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下面笔者分别介绍这几个本质特征的内涵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