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工程法规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1提升图书馆自身影响力的需要
利用建筑类高等院校自身的优势形成的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为图书馆带来了更多的智能建筑信息资料和发展空间,使图书馆实现由以馆藏建设为主转向以特色服务为主转变,全面提升了图书馆的使用价值和影响力。建立具有特色的馆藏数据库是实现专业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方法,是走向数字化图书馆道路的新途径。
将更大范围地服务于大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前,信息化与城市建筑已经完美结合,智能因素进入建筑领域乃至家庭生活,和现代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居住社会生活智能化趋势加剧。智能建筑信息不但是我们住宅的一部分,而且是住宅中的神经中枢、控制中心,不论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出发,还是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出发,在我国加强数字化家园的建设,已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开发建设的基本步骤
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开发是一种新尝试,一年多来,课题组经过初步模拟和试运行,总结出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步骤,即系统平台选择、模块设计、资源归集和综合整理四个程序。
2.1选择系统平台
选择合适的制作平台是做好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前提。自建数据库可以选择购买商业软件,也可以选择自主开发软件。平台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数字化资源采集、网络化存取和分布式管理3个基本要素,还要考虑方便、安全、稳定等特性。基于以上考虑,该校图书馆选择了自主开发软件。智能建筑数据库是基于Windows.2003.Server系统平台构建的,采用Web浏览方式和检索界面方式,使检索界面简洁、方便。数据库软件采用的是SQL.Server.2005,数据库编程采用ASP技术,ASP程序在服务器端执行,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与SQL.Server.2005数据库连接,并将执行结果以HTML格式传送到客户端浏览器上。运用JavaScript、Html和CSS技术,控制Web页面的布局和其它特效,从而实现数据库信息的。最后用SQL.Server.2005工具备份数据库。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库维护和统计等功能。
2.2构建数据库内容模块
摘要:
我国理工类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及组织管理等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本文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理工类高校;专业学位;可持续发展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是我国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一种研究生层次的学位。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1]自1991年设立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理工类高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应用”“实践”“复合”的特点日益突出。但受办学理念和学科发展惯性等因素的制约,理工类高校大多没有形成自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品牌,特别在管理机制、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政策支持
要重视政策法规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努力突破制度上的障碍,完善配套制度,从政策上、制度上、宣传上加大扶持力度。(1)从政策上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支持力度,扩大应用型、复合型等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2)在制度上,将专业学位学历与职业资格相衔接,促进研究生群体不断提升个体综合素质,切实优化生源结构。(3)重视宣传效应,在全社会营造认可、支持专业硕士的良好舆论氛围与心理环境,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的社会接受度。
二、改进培养方案
一、国外高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与要求
1.美国高校。仅为大四学生开设顶峰(又译高峰)体验课程,基于工程学开设,绝大数高校(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是(专业)必修课,从3学分到9学分,学生自行选择,有的甚至长达三个学期,学分也从9学分到18学分不等。还有课程属于选修课,通常能拿到3~4个学分,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解答,不要求写毕业论文。教学的模式是接受(Receive)—联系(Relate)—反思(Reflect)—提炼(Refine)—建构(Reconstruct)。接受指教学内容和方法。打通学生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壁垒。科目基础上选择恰当的主题,整合经验。专家评估后,编写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考核方案等。
2.德国高校。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和内容多偏重于应用,毕业设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主。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提供经费、制定法规和优惠企业的政策,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1)本科生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般为两年,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和淘汰。第二阶段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完成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程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规定实验、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实习和毕业论文,第五学年,学生花3~6月时间写毕业论文[5]。(2)毕业设计选题。①大企业在网站或报纸杂志上贴出课题信息,学生申请企业选择是否录取。②小企业由校内相关部门企业需求信息和课题内容。③一些校内课题信息。(3)毕业设计管理方式。①一旦学生被企业选中,企业就会派一名工程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包括给出具体的课题名称、任务要求、课题截止时间、预期结果等。②学生在设计课题一段时间后,要找导师审查课题。(4)毕业设计基本要求。①大约100页的文字材料、论文格式、需要的图表说明。②对于论文的质量控制,坚持应用为本。即使课题未能完成,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获得通过。(5)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五分制评定。毕业论文分数加上专业考试分数而得出的平均分数是毕业的总分。评定毕业论文原则上有两位考官,其中一位是毕业论文题目的指定者,另一位(教师或毕业设计单位工程师)由考试委员会主席委派。两位考官在评定毕业论文中发生意见分歧时,以地方性考试规则的评分办法为准。成绩由学校教授给出,毕业设计单位不参与成绩评定。
二、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及实践
提出毕业设计与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指导老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管理,对毕业设计全程质量监控。
1.时间安排。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基本都是安排在大四下学期,16周,每周5天,要求学生每天必须保证8学时,学时总数是640学时,便于集中做好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学生。缺点是学生没有充足自由安排时间,设计质量得不到保证。暑期期间,重点学习冶金工艺、相应重点设备结构、传动原理及零件或材料加工机理。大四上学期,基础知识学习、夯实及拓展专业知识、研究及设计工具掌握。如本课题组研究重要方向之一,金属材料控冷强韧化,就需要学生学习流体力学、传热学及材料相关理论,并且熟悉研究及设计工具,如流体仿真软件Fluent、有限元软件ANSYS、设计软件CAD二维或三维等掌握及熟练应用。大四下学期,进入学校规定的毕业设计阶段,重点是研究及设计方案的创新。
2.结合生产实际或者实验室建设任务,努力做到真题真做。本专业选题绝大多数仍然以冶金行业中课题进行设计及研究。作者所在的“金属材料控冷强韧化”研究团队,分为钢板、钢管、棒材及型钢等方面控冷题目的设计或研究,根据品种规格,在一大题目下,分若干小专题。如“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研究与设计”题目下,有几小专题“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影响因素研究”、“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上料装置设计”等,这样选题能对学生进行流体力学、传热学、液压传动及机械等各专业的综合训练。对于已经明确就业意向或者是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讲,作为指导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在就业时的选择以及需要设计相关的毕业课题,如准备读研学生分配做论文(研究)类题目,拟到公司就业学生分配做设计类题目。
3.借鉴国外高校做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如“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研究与设计”题目的几个专题,研究题目可以为设计题目提供设计合理结构参数,设计题目又可为液压设计或研究题目提供合理结构模型。
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杭集工业园、北洲功能区,区各部、委、办、局、院、行、校、中心、所、群团:
根据省市档案学术研讨交流重点范围的通知精神,加大我区档案学术研讨工作力度,着力用档案工作理论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促进全区档案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服务。现就我区09年档案学习研讨相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统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二、研讨课题
1、“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2、劳动和社会保障档案资源体系整合和开发利用研究
3、户籍档案、婚姻档案、人口普查档案、知青档案、军转人员档案、土地承包与流转档案、移民档案、土地征用档案、拆迁档案、房地产档案、就业档案、医疗档案、保险档案、计划生育档案、学籍档案等各类民生档案的建立、管理和利用问题的研究
农学专业是北京农学院的传统专业,20多年来为北京市及部分省区培养了千余名农业专业人才,涌现出许多知名的农业专家和农业部门的管理者,农学专业的设立为北京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农业从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北京市提出了“四个开发,四个发展”指导方针:(1)开发生产功能,发展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等高效优势产业;(2)开发生态功能,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循环农业;(3)开发生活功能,发展观光休闲农业;(4)开发示范功能,发展科技农业;最终形成优势产业、优质产品、优良生态、优美景观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继续为北京农业的发展服务势在必行[1-2]。为此,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学专业针对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初步形成了都市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性行为,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1水事违法案件释义
水事案件包括水事违法案件和水事纠纷案件。“水事违法案件”是指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水法规对违反水法规行为的责任人给予行政制裁的事件和违反水法规行为情节严重,由公安或司法机关查处的案件。其特点是行为人与国家或人民之间的权益争端。“水事纠纷案件”指地区之间、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在分享水利、防治水害或其它水事活动中发生的权益争端。从某种意义说“水事纠纷案件”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避免性,它可以用调解的方法来解决。而“水事违法案件”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适用调解;它是以法律为准绳进行衡量的,因此可以依据“准绳”,通过告诫、制止、管理等措施进行防范。
2防洪工程现状
东营黄河河务局所辖工程全部处在南展区,其中临黄堤12.18公里,南展堤6.75公里,险工3处、坝岸91段,护砌长度4266米;涵闸5座。临黄堤背侧有避水村台10个,工程长度占临黄堤线的50%;沿堤居住着19个村庄1.5万人,平均每米堤防1.2人,加之这里是四县区交界处,社会环境复杂,经济发展落后,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水事违法案件时有发生,防洪工程设施屡遭破坏,致使黄河工程管理在山东局是出了名的老大难。
3防范对策
3.1深入做好水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水法规宣传教育是水政监察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防范减少水事违法案件的重要措施,水法规的宣传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水法规的自觉性,而且有助于监督、打击水事违法行为的良好群众基础。水法规的宣传方法多种多样,如电视、广播、咨询服务、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资料等。以上例举的宣传方法是我们在每年“水周”期间经常采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一般都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财力,不能在较长时间或长时间内持续开展,且具体到每一个被宣传的对象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方法莫过于促膝交谈,这种宣传方法在其它部门也许存在一定困难,但在黄河部门却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有效性是因为针对防范水事违法案件来说,沿黄乡村群众是主要的宣传对象,也就是说宣传对象相对集中且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东营局共有工程专管人员80余人,局里组织专管人员定期进行水法规知识学习,再通过专管人员向沿黄群众进行水法规宣传,由于专管人员具有一定的水法规知识,而且人数较多,他们工作、生活在沿黄工程的一个乡镇的26个自然村,常年奔波在沿黄第一线,熟悉情况,与人民群众交流的机会也较多,可以利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的闲聊向群众们宣传水法规和发生在身边的及其它地区的典型水事案例等。目前,通过黄河部门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水法规宣传,人民群众特别是沿黄广大群众的水法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要形成保护黄河工程,打击水事违法行为的良好群众基础,还需要河务部门在很长时间内作出切实有效、形式多样的水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3.2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
1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经济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规,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闸安全鉴定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上述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的轨道。
2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部分已建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工程质量有待提高,不能满足防洪兴利需要
例如,一些大江大河的堤防工程普遍存在堤顶高程不足、堤身断面单薄、堤基渗涌严重等问题。以长江为例,1998年洪水期间,仅中下游干堤就出现险情6100处,高水位时,每天险情300余处。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据统计,l993-l998年,全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挤损失高达10500亿元。我国已建各类水库大坝86000余座,病险水库占40%左右。这些病险水库有的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严重影响其效益的发挥;有的带病运行,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失事,将会造成惨重损失。
2.2“重建轻管”使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影响工程建设及其效益的发挥
例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少病险工程没能得到及时除险加固。在管理手段和技术方面,就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控)而言,目前的监测(控)覆盖范围及水平与我国水利工程安全和调度运行要求还很不相称,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工程安全监测和评价的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软件”上,无论是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还是除险加固安排与资金投入都需要对工程做出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
2.3水利工程建设跟不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及环境发展的需要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之一,也是环境工程专业五大方向之一,受到各个学校的高度重视。[1,2]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相继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但由于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不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刘恩栋等指出,[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在教学理念、方式、内容、手段等方面存在改革不彻底的问题。蒋文举等指出,[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存在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够、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材老化和信息量小等问题。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和改变教学方式。因此,笔者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实践,期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2006年首次开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由于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有限,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教材选用郝吉明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除集气罩和管道系统的设计两章,教学内容基本涵盖教材全部内容,共54学时,3学分。燃烧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扩散、颗粒污染物控制等内容讲解清楚。但气态污染物控制主要是叙述性内容,化工原理课程对吸收、吸附和催化等基本原理讲解不深,使得这部分内容重点不突出。课程实验由于经费和场地有限,未能开设。课程设计只是理论计算,缺少工程实例,应用性不强。
(二)教学方式陈旧
教学方式以传统的课堂注入式为主,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未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作业也有部分学生拷贝应付,不能及时消化吸收所学新知识。部分学生考试临时抱佛脚,搞突击。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致使教学效果差,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教学手段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