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中语文课程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中语文课程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

课程资源对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学生

学生作为学习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生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学生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充实自己,发展自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一门心思来讲授,而不注意学生的课堂反映,不注意利用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注意与学生互动。有些时候,语文教师的视野和认知,可能还不及某些学生。可以这么说,忽视学生的教学,是低效的教学,甚至是无意义的教学。

二、网络

进入二十一世纪,网络文化突起,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筛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为我所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从网络中精选的动画作为导入媒体,可以将诗歌朗诵、优美音乐、图片作为教学过程媒体。当然,语文教师还可以下载、学习其他教师是如何设计某节语文课的,从而有所启发,为自己设计新课提供有益参考。

三、电影

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课文素材,在电影中有所对应。演员的生动表演和对人物的刻画,可促使学生认真观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课文《茶馆》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电影《茶馆》,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电影场景的布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之后,再让学生角色扮演,注意抓住人物的内心感受,体悟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说,通过语文教师的引导,学生欣赏电影之后,对《茶馆》内容的了解和对人物的把握,更加深刻、到位。

四、电视

电视的功能非常强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其中,电视剧、电视娱乐节目等可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例如,教学《失街亭》时,可播放司马懿与张郃谈论为何街亭为诸葛亮北伐必经之地的片段,让学生领悟街亭所具有的重要的战略地位,及学生对司马懿与张郃的人物形象、性格的把握。再如,江苏卫视近期新开始的《一站到底》节目,其中有许多语文相关的题目,教师在教学时可穿插利用《一站到底》节目中的题目及选手的反映,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继续阅读

中学语文中传统文学的浸透

专家学者的建议

如何对待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对民俗文化的漠视使我们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早在1937年,钟敬文就撰文《民众生活模式和民众教育》一文,谈民俗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问题,点明了教育在改造民众生活模式,提高民众素质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999年钟敬文在《建立中国民俗学派》一书中,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各种层次的民俗学教育活动”,提出“民俗学不仅是一个科学的对象,它也是一种教育的事业……民俗学教育,不仅仅限于大学、研究院,还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大它的传播……至少应该从中学起,对学生进行民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让他们增强爱国情感,自强不息。”同时,还提出了编写中学民俗文化教材的设想,并以日本、北欧等国家典范做法为例,这些说明了在基础教育、大众教育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2004年在南昌召开了“民俗教育与当代社会”高层论坛会议,与会代表们围绕中国民俗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民俗教育与学校教育,民俗教育与大众教育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建议应把民俗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华中师范大学的副校长黄永林也提出,对民俗文化忽视悲观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从中小学到大学这种现象都存在着。如果这样下去,民俗文化就会在无形中流失,中小学应该把民俗文化纳入教材中去。2011年7月在贵州民族学院召开“中国民俗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在会上提出“民俗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编写双语教材,编写民族民间文化普及的读物”以及“传统节日为民族教育平台”等建议。专家学者们呼吁要高度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其强调要把民俗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课程改革的重视

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对教材提出了建议,强调教材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关注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强调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建议的第二条也指出:“教科书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课程标准都强调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正所谓“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里就直接强调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如此还强调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如: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各地都蕴含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这其中也包括对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其实早在2005年由等部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就强调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提出要在课程设计和教材中,进一步充实介绍传统节日的内容,加强民俗文化知识的普及。新课标颁布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编排都有了很大变化,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素养。

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比重的增加

伴随着人们对民俗文化教育的呼吁,以及新课改对民俗文化的重视,渗透民俗文化理念的中学语文教材相应而出。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已经有数篇学位论文对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如西南师范大学覃宗毅的《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冯汝林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李菲的《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山东师范大学袁芳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探究》等。通过对这些论文的研究、对比,发现这些论文几乎都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了梳理。他们多以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对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分类、统计、罗列,有的还对涉及到民俗文化的课文篇目比例进行了分析。

从他们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高的比重。如西南师范大学谭宗毅,他初中教材以“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1年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为蓝本,高中教材是以“200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为蓝本进行研究分析。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教材中与民俗有关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大,初中二册、三册、六册,高中一册、二册、四册、六册中占了一半以上,甚至高中第六册所占比例高达3/4。由此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依据的。”

山东师范大学2004级袁芳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据粗略估计,在现行的山东版新教材中(包括必修和选修),与民俗有关的文章基本占到各册的二分之一,有的甚至占到四分之三。其中,有些课文全篇都在讲民俗文化,而绝大多数是文中涉及民俗知识。”以上都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继续阅读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落实

摘要:随着全球教育的发展,我国教育正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吸纳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理当顺应此种教育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丰富内涵和意义,尝试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去探索,探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成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维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所侧重,又相互融通。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高中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是在阅读、写作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渗透语言知识,还要对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和整合,将言语活动经验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日常的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另外,选择合理的课型,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平时的写作课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讲述发生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活动都需要融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训练。教师的具体实践过程就是以提升学生思维发展空间为重要路径,将课程计划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向转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协作素养创造条件,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育人方向。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能力主要是指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美的能力和修养。语文学科有着开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活动的独特优势,教师可借助大量中外经典名著和经典名篇,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审美实践。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经验是不间断地获得的,教师只要认真参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都会收获一些经验,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经验也会逐渐丰富起来;同时,教师之间的经验也可以互相借鉴,学习别人的经验有助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然后再根据反思成果去完善教学过程,这样就可以创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这样一来,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生成过程,再辅以来自社会的意识经验获得,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审美鉴赏、生活实践的主阵地。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始终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联,凸显现代取向与传统价值观的高度统一;还应站在更广阔的角度关注文化演进与发展的脉络,了解主要文化的内在结构及思维特征,具备追求人类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思想,追求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感的自然融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整合文化共性,尊重文化差异,把握文化的鲜明个性,从而将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融为一体,汲取其精华并创造性地转换为自我文化成长的重要资源。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教师就要有大眼界:既要关注课内教材文本,也要关注课外经典文本,同时还要能接地气。

继续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以重视,针对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理解和分析,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自主学习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更新,对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价值取向,是指影响个人或团体对事物所做判断及行为选择的组织化、内在化、稳定的理念。[1]所以,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内在化了的、稳定的理念和方向,即培养学生何种阅读能力,这也就直接制约着阅读教学的实际作用。而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从中汲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更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运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实施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一、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内容通过对2001版及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将原课程标准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这也就从侧面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带着问题学习,自主学习,而问题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鉴赏力,发展其思维,促进全面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内容作了详尽的描述,针对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新课标中提出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阅读,从阅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这也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先爱上阅读,随即自发地进行阅读活动;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与2001版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提出了一点新的要求,即“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也就与新课标提出的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前后呼应,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基本把握文章的浅层内涵,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此时,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实现有效阅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师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实施者,部分教师自身的阅读经验不足,文学底蕴较为薄弱,对于教学活动中涉及的文本只是浅层的理解分析,这就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流于表面,无法深入;其次,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在问题的设置上或流于表面化,或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再次,在教学实施环节,部分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侧重点,只按部就班的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分离,实际教学效果不佳。这些问题的出现,值得我们思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激发学生主体的问题意识,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最大程度地有效学习。针对小学阅读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1.提升自身素养,深入文本理解。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要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切不可只一味地依赖教参,教师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思考,思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2.培养问题意识,促进自主学习。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提问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敢于并有能力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两至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另外,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置学生提问的环节,让学生学会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3.整合课内外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也就从政策上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与课内学习的内容相互促进,既要有所提升,又不可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外,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当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内容初中学生通过小学学段的语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积累,在阅读的理解方面也应该更加深刻,并且初中学生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较之小学学段的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做阅读的鉴赏者、思考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其中要求学生阅读作品,能够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也就从侧面体现出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不同知识能力的学生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有效地教学活动,此外,课程标准中还提到了“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课内外阅读进行整合,以达到教育目的。

继续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从物质生活走向文化生活。高中作为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此时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十分必要,让高中学生也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本文主要就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针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挖掘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打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课堂等实施策略,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1]。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育;重要;价值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教育部规定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学段融入语文课程与教材中,要求各省适时调整课程目标,修订教材,同时也要在中考、高考考试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有鉴赏传统艺术的能力,能够阅读长篇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塑造人格、启迪思想等,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高中语文是高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十分重要,是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纽带。但是,目前我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2]。

(一)忽视学生的理解能力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蕴含着重要的哲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记住作品内容,更应该让学生清楚其内在含义。目前我国高中语文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注重文章的语言,而忽视了文章的内在含义的问题。教师在讲解古文时,更多的是讲解文章中重点字、词的意思以及句子的释义等,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情况以及写作目的、文中的内在含义等很少涉及。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十分不利,学生不能理解文章的深层意思,只能死记硬背,效率过低,还会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学习兴趣。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养成理解学习的学习方式,也会影响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3]。

(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继续阅读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开始转型,三级师范(中师、师专、师院)向二级师范转变。10年后,中师已经走到消亡的边缘,以吉林省为例,曾经的20多所中幼师学校,绝大多数走上了被合并或转向之路,极少数升格为专科院校,且都是挂靠在邻近的本科师范院校,没有独立升格的中师学校,也就没有实质的自身生存本领。甚至个别地区的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同时并存,区域招生竞争压力相当大,无生源,就意味着学校难以存活,会逐步走向灭亡。针对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办学现状,没有专门课程设置,特别是语文课的安排就相当困难了,它直接涉及到小学教育中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虽然学制和高中有所不同,但在头三年学习的却是高中课程,因此,在五年制师范学校实行语文研究性课程是可能而且非常有必要的。

一、五年制师范院校的性质

五年制师范院校是我国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出现的产物,在一些原有的老中师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师范院校,其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从一入学就明确分科培养方向(也有先进行三年高中课程学习以后,再进行分科培养的),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初等教育专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初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大学专科程度的小学教师。五年制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学完全可以采用研究式学习,这主要是由五年制师范院校的学制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这种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五年制师范院校的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师范院校五年制学生大多都是初中毕业生,在校五年时间的培养周期中,由于年龄小,这些学生存在着一些不同于本科院校和其他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更与其同年龄阶段的高中学生不同,因为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不受高考指挥棒的约束,学习起来也就有了更多的自由。同样,由于他们是从初中升入五年制师范院校,那么许多高中阶段的课程就需要在前三年完成,因此大多数院校都要在学生刚一入学就讲高中的语文课,从而为今后的专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五年制师范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就比高中学校有了更多的可行性。首先,语文课程的设计都将汉语和文学设为必修的内容。其次,注重传统文化的教学,虽然论述不尽相同,但中心意思却是不约而同,而这些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五年制师范院校实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并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在语文的应用、审美等方面协调地发展。选修课程要体现基础性,内容要多样性,形式要灵活,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自主学习,使学生得到个性的发展。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五年制师范院校的课程设计上有着相似性,即都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那么五年制师范院校语文教学采用研究性教学就更加可行了,并且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这种研究性学习就更容易落到实处。

到本世纪为止,各国教育改革都以研究性学习为一大特色。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愈演愈烈,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源信息化、知识与信息高度关联化的不断加强,人才已然成为竞争的核心。由于我国中小学长期施行应试教育,致使我国师范教育无论在观念还是实践上都带有应试教育的色彩。师范教育意义重大,它是教育的基础,是创造性教师的来源,没有创造性教师,也就无所谓创造性学生和创造性人才。在这种国际趋势下,我国师范生必须重视研究性学习,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

继续阅读

学生语文能力的培育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那么,高中语文课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

1、语言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善于运用预习提示,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善于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和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解和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善于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讲解,努力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感。在教学中,我们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摸清学生底细,把自由思考、想象的空间让给学生,把自由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感悟方法用于阅读实践,能力就会提高,语感就会逐渐增强。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读、勤思的习惯。因为语感强的学生其中就包括阅读速度快,感受理解深刻,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主要靠的就是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

2、口语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表达心意,交流情感,传达信息,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提到“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的来源大致有二:一是语文课本中提供的说话凭借;二是教师选取的课外说话材料。新教材所选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规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和具体情境,所以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两种材料来源相比较而言,后者占有较大的优势。因为教材中提供的说话内容,虽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但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学生来说,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亲切可感,令学生有话可说。口语交际中,谈话内容直接影响双方的谈话情趣,因此,教师应根据高中学生特征,选择他们喜爱的事物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从而使他们把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对交际的喜爱上。所以,教师应做有心人,要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当学生受到外来影响而兴奋或产生感情共鸣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抓住时机进行交际训练。由于捕捉了时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于是他们会把话毫不费劲地说得既完整又通顺,从老师“要我说,要我听”变成“我要说,我要听”。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教学过程充满了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条件,比如课堂上学生的争论、上课前的简短演讲、语言表达题目的训练以及辩论赛等,老师要善于把握和有意识地利用这样的时机。

3、想象能力

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则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描写的景象是“刚刚下雨以后的山峦,显得格外空寂,黄昏的天气,略带凉意。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一片松林中间;清清的泉水,在山石缝隙里潺潺地流淌。竹林里传来阵阵洗衣女子回家的喧笑;莲蓬抖动,那是渔舟在行走。”如果不借助想象,仅仅是从文字上进行翻译,那么整首诗就如一潭浑浊的死水,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诗歌中景象的特点,也就无从感受诗歌意境、感情,优美的诗歌对他们而言就成了枯燥的文字组合。为了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对景象或人物进行语言或图画的重现,以及课后的扩展描绘,是拓展想象力常规而有效的手段。

4、审美能力

继续阅读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摘要】从创设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有所获得、创造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有所启迪、点拨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创置高中语文学习平台让学生质疑解惑、创新高中语文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等五个方面,就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质疑解惑

一、创设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有所获得

新时代高中学生聪明,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学识基础,对新生事物有寻根究底的个性特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在课堂设置探究性教学氛围,为探究性教学进行铺垫,然后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认知提供一系列情境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质疑,随后对疑问进行互动交流,然后进行归纳解决问题。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时,笔者结合全文主旨给学生进行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借以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是烛之武为什么能够凭一人之力说退秦国的大军?二是烛之武当时能够展示才华的背景是什么?有了笔者给出的问题,学生“迎合”教师教学的心态就会出现,学生就会主动的在文本阅读、教师的教学中去寻求答案,在这样教学氛围里,学生进行阅读探究的欲望就会被激发,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变成学生自觉主的探究行为。学生经历这样的探究性活动学习活动结束后就会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会有所获得。

二、创造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有所启迪

新时代的高中语文课程是经过专家几经审核后,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的,具有很强的人文时代性内涵,是由精华语言文字结合而成。所以说,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需要师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师要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科学合理F创造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情境,才能确保学生更好F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这节课时,教师借助于多媒体的“声光电”作用,创设生动直观滚滚江水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模拟作者站在江边,看江水发豪情,同时配合多媒体音乐大声的朗诵“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经过笔者的配乐配景的朗诵情景的创造,仿佛让学生穿越回作者写诗的年代,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把学生的情感启发了起来,然后笔者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开展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三、点拨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说教会方法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亦是如是。所以,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彰显个性,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同时,教师还应随时给予学生点拨探究学习的方法,“一语点破梦中人”就是这个意思,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语文的技巧和方法。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点播学生分别使用个性化阅读和比较阅读两种方法来阅读教材文章与作者的另外一篇著名散文,并有选择性的探究描写景物在这两篇文章上的异同。在探究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内容产生情感上的碰撞、共鸣以及精神上进行交流,从而在阅读探究中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提高学生的素养。由此看来阅读才是语文探究性学习最好的方法。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