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中地理课程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策略
1.提升自身能力,精选案例素材高中地理教师要结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注意事项,查缺补漏,着力弥补自身不足,提升案例选编、案例讲解及点评等能力。案例素材的选择一定要狠下功夫,这是因为优秀的案例使用起来能够促进课堂氛围的营造,为课堂增添不少的活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积极性。那么,该如何做到方便、轻松获取优质的地理案例呢?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跟同仁开展深入交流,相互汲取成功案例教学的经验。高中学校也要针对案例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高中地理教师进行案例研讨,为他们提供交流意见、分享心得的场所及平台。与此同时,有条件的地区或高中学校可以组织人员建设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网站,把一些优秀案例上传至网站中,组建高中地理教学的案例库,让广大同仁一起借鉴使用。笔者挑选案例的体会是,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在生产实践中去了解、积累案例。比如,笔者会主动联系城市环保部门、地质矿产部门、气象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努力从这些部门中去搜集、整理案例。
2.深刻把握案例内涵,开拓案例的应用思路高中地理课程属于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一门重要学科。地理案例一般具有典型性、直观性,可以使用的地理案例数量其实是比较多,例如可以使用文字案例、图像案例、图形(地图)案例、数据调查案例、景观案例等。在这些多种多样的地理案例中,一些教师感觉力不从心,难以充分让案例的教学价值完全发挥出来。笔者在这方面的体会是,应该正确理解相关案例之内涵与特征,巧妙结合教学主题,多渠道拓宽案例应用技巧,如可以运用阅读、口头描述的方法、小组调查、实景模拟、现代多媒体展示等方法顺利实现案例课堂教学的目标。此外,教师也要学会加工案例,尽量让案例符合高中地理教学实际。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传授长江沿江地带这个知识点时,可将沿江地带之概括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然后通过分段与分层分析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这样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就很容易掌握了。
3.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不是说让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单打独斗”,学生扮演观众的角色。其实,案例是一个课堂知识传授的平台,教师应该丰富课堂的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性及积极性。为此,地理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时候,既要摆在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位置,也要明确学生扮演的角色。笔者在这方面的体会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处于一个启发、引导、组织与调控的位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扮演分析案例、研讨案例之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相关案例以后,则应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及探索:案例所涉及到哪几块的地理知识?在案例中存在哪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案例教学效果得到实现。
4.加强案例教学指导,科学评价教学效果一些高中地理教师觉得在案例教学中,只要有了案例就可以将教学知识点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出来,不需要指导了,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其实,这是对案例教学方法的一种错误的理解。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指导,只要加强指导,才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案例,打造高效的案例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的评价效果也应该多元化,不能只是简单地位于终结性的地理课程考核上面。其实,每一次案例教学教师都要给出客观、公平的学习评价。当然,评价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认知差异等方面来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做到形成性评价跟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跟学生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跟小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跟定量评价相结合。
二、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门系统性强、综合性强、直观性强的方法。但是,在具体应用实践中,高中地理教师切记不能盲目挑选案例,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引导,要加强跟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在生产实践中多途径积累案例,不断提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能力,从而打造出高质量的地理教学课堂。
作者:魏本利窦文敏单位: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微课教学,可以更好的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越性。因此,利用微视频来展现复杂的地理知识,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微课教学,能更好的提升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微课课程;视频教学;线上学习
近几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高中不断改革和创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将微课程广泛的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微课程来增强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开展微课程教学的价值
微课教学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教学价值,具体表现为:首先,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微课程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微课程教学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运算充满兴趣,创新式的教学手段能够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其次,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培养他们良好地理学习素养。将微课程应用到高中学校地理教学中,可以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加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一方面,将地理教材知识演变成动画内容,使地理推演更加直观、立体的展现在课堂上。最后,微课程教学还可以将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罗列,帮助学生梳理地理学习层次,既能明确课堂教材的教学重点,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更好的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应用微课程理念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2.1利用微课程演示复杂的地理知识
微课程作为一种课堂辅助性的教学方式,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内容上丰富多彩,教师在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地理空间模拟等知识融入到微课程视频教学中,利用微课程进行视频演示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并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当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说,在讲解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相关知识的时候,由于地表形态形成具有缓慢性,可以通过微视频课程进行浓缩与快放,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地理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相关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地表形态方面的微课程视频设计时,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的状况,选取典型的地形案例进行视频制作,力求所设计的微课视频实用简单,明确视频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
环境教育也称作生态环境教育,它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等的分配利用,自然保护、运输技术等的开发,普及学生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改造、保护环境的能力的教育。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以及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一、高中地理蕴涵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开展环境教育是地理课的必然要求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高中地理课程研究的是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这就无不渗透着环境教育的内容。首先,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来看,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强化人口、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地理课程的教育理念来看,在课程教学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学生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从教学评价来看,学生是否初步具有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是否积累了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是否养成了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地理课程中的资源分布、星体运作、环境保护、人口问题、区域环境等无不包含着环境教育的内容,因此高中地理具备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
(二)渗透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已经不是地理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以知识为出发点增加学生对人类环境和地理环境的认识,正确看待和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这就需要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动态地灵活地认识,懂得环境对人类和地球的作用,懂得如何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如何保护环境等。也就是说,高中地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离不开环境教育的渗透,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在对待环境的行为上规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开展的环境教育,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内容。教育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环境、保护环境。这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新课程的核心所在,开展环境教育是地理课的必然要求。
二、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是高中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向学生传递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这与高中地理课程和环境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不太吻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制转变为新的体验式、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去了解环境、认识环境,更深入地懂得环境对人类、对生态的影响与作用。我们知道,在以前的教育理念下,学生接收到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环境知识都是机械的无情感参与的被动记忆式知识,这些知识就像杂物一样累积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作用,没有把环境与人类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更不会从生活的感悟从去体会环境与生活的关系。这种没有情感体验的地理教学与学习,学生也不会产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感,进而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要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理念,开展新型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的教学中,教师改变学生“坐着听”的习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开展前引导学生分组查找当代环境问题的基本资料,找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当下环境问题的特点,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每一个小组选一个主题,当各小组都完成了准备工作之后,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分享、交流、讨论,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更加珍惜和爱护环境。
(二)采用多元的方法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显然依靠单一的讲授教学法是无法实现的,需要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利用演示、视频、野外观察法来增加学生对环境的感性认识,如在空气污染的教学中,引入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察野外的植被情况了解中国植被分布的特点和近些年的植被砍伐情况;通过演示法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其次,借助讨论法、探究法、合作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的不断形成,如在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让学生结合森林的作用、开发、保护以及经济的发展等展开讨论,从而形成一些共性的认识。经济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承受力之间的平衡。在此,借助实验法、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实践。如在水污染治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污水的处理和污水成分的检验,引导学生掌握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方法,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环境教育,走进地理教学课堂,才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改变,将环境教育的渗透落到实处。
(三)利用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强调将地理教学从课堂学习延伸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以形成持续的学习。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以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转化为课外的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环境意识的更加深入。例如,在《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调查本地的人口数量,包括本地的人口以及外来人口,了解外来人口给城市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给环境造成的压力。思考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数量是越多越好吗?本地城市的人口容量应该是多少?能够通过哪些政策来控制人口容量等?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任务展开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单。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学生能够真正地走进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从具体的调查和数据中了解人类环境。运用地理知识,实现环境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这是地理教学汇总渗透环境教育的落脚点。
《经济社会史评论》2017年第3期
摘要:在高中地理的实际课堂教学之中,导课可以说是一个开端,是实际进行地理教学中的第一个难点。如果导课的运用比较合理,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就可以促使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思路,从而进一步优化学习的状态,使地理学习获得最好的效果。从目前的高中地理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对地理课堂的导课起到充分的重视,导课的应用也少之又少,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不理想。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导课的作用,并且根据实际课程以及课堂的具体环境来进行导课的安排,从而进一步对学生需要的进行满足,进而加强高中地理课堂的学习效益。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课
在地理课堂上的导课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就是像文艺演出的开场白一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都会在上课前的备课过程中仔细计划出如何进行导课。如果在高中地理上课过程中的课堂导入部分十分特别,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的状态当中。作为合格的教师来讲,应该进一步对课堂导课的技巧进行加强,以便更好地提升课堂的效果。
1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中导课方面显现出的问题
在课堂开始时没有进行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有一部分高中地理教师错误的以为导课并不会对上课的实际效果造成任何影响,更有甚者以为导课不过是卖弄的手段,常常都是在刚刚播放上课铃声后就自己进入了讲课状态,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感受。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在上课铃声刚刚播放完毕时,一部分学生的思绪很有可能还在上节课之中,或者还有的学生还在保持下课的状态正在休息或交流。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们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将精力投入到刚刚上课的地理学科之中。如果在这个时候地理教师通过一系列导入的语言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地理课堂上来,那么就很容易使学生们集中注意力来学习即将开始的地理课程。有些高中地理教师地理课堂导课的设计很乏味,无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部分的高中内部的地理教师在开始上课时也加入了课堂导入的环节,但是却没有达到应有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如果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原因就是导课的设计无趣,缺乏对高中生的吸引力,这可以从下面几点表现出来:首先是进行导课的方式十分枯燥,模式十分刻板,体现不出创新的意识,对学生的感召能力不足,无法起到吸引学生的效果;第二点是实际进行课堂导入的过程中语言不够深刻,无法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进行思考;第三点是导入的效果不是过于复杂就是没有强调到重点,虽然看起来像是比较别致,但是却并不能起到什么实际作用。有一部分高中生并不重视地理这门学科,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也提不起兴趣来,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们无法及时进入上课应有的积极状态,整个地理课堂的气氛都不活跃。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而又生动的课堂导语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们对于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整个高中地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
2高中地理课堂实际进行课堂导入的要点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课堂导入是否成功关系到整个地理课堂的学习效果。在进行导课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一定要进行创新,不能一成不变。但不管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导课,下面这些要点是必须要遵守的。在进行导课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导课的实际目的,要有一定的实际针对性。首先,导课的内容一定要从教材的出发,并且按照考试大纲的实际信息进行设计,要对整堂地理课的教学负责,如果没有按照这一要点进行设计,那么无论导课的语言多华丽也是天花乱坠起不到什么作用;第二点,在导课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年龄特点,分析其心理以及兴趣,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导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到导课的启发性。第一点,教师在导课的内容方面要多下心思,要有一定特点,这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点,要设计多种形式的导课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加强。可以说导课最为核心的特点就是充分激发出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在进行导课的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导课的趣味性。高中生的年龄影响着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在这一年纪的学生实际行动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出发,那么如果说教师通过优秀的课堂引导激发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将会更加认真、更加主动,正因如此,导课在实际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趣味性这一特点。导课的趣味性并不是指要去都小学生,而是对地理课堂的整体节奏进行科学合理的掌握,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首先,教师的语言不能死板。其次,实际进行导课的方式最好要创新要新颖。最后在进行导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到导课的效益。导课的语言应该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可以有效的节省时间,实际进行导课的时间大约在两分钟到四分钟为最佳。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加快做好“地理核心素养”的建议。加快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建设,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做好核心素养建设,对于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必须要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本文分析中,我们主要以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其中存在不足,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案例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对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转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不过,目前学校教育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案例教学开展中,不同教师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实际过程中,推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认为地理学习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便能够过关。整体上看,学校管理中,对于地理教育内容及其价值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认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从教师层面,由于尚未对地理教育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地理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会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教师案例素材选择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素材库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素材来源主要以网络、课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下,如何选择与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则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筛选。在案例选择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识性。因此,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建立系统化、专业性的素材库,教师具体应用教学案例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
【摘要】实验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获得直观体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地理实践能力。本文以“地转偏向力”实验为例,研究实验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实验教学的不足和建议。
【关键词】实验教学;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
一、实验教学的理论优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地理实践力强调的考察、实验、观测、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1]。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实验,课程标准也多次提出实验教学的建议。同时,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实验教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二、实验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探析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高中地理必修一涉及的自然地理内容较为抽象,教学重难点较多,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高中自然地理的部分章节进行实验教学。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有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实验难以直接开展或不能开展,所以模拟实验成为一种可操作性较高、实验效果较好的实验类型[2]。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目前模拟实验的主题主要围绕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热力环流、锋面的形成、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和褶皱形成等。本文以“地转偏向力”模拟实验为例,分析其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引出实验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实验器材】选用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球状物;墨水等。【实验步骤】①标注球状物虚拟北极点并朝上,在球状物表面滴适量墨水;②模拟地球自转;③观察并描述墨水流淌痕迹;④将球状物虚拟南极点朝上,重复上述步骤,注意自转方向的变化。【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地球表面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物体运动方向会发生偏移。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实验分析】该实验优点是实验器材简单易得,实验步骤设计合理明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实验器材,地球仪或雨伞表面滴墨水,易对物品造成污损,且清洗时间较长,不利于课堂上实验的重复;其次是实验过程,学生操作实验步骤①和②容易出错,例如滴墨水的量不易掌控,模拟地球自转速度较难,太快墨水模糊一片,太慢墨水直接滑落,需要多次重复寻找合适的速度,占用时间过多;最后是实验结论,该实验只能证明,地球表面物体沿经向做水平运动时会发生偏移,无法模拟赤道地区有无偏转力以及物体沿纬向做水平运动时是否发生偏转。【实验评价】一般多采用结果性评价,依据实验是否成功判定得分。笔者认为实验教学结果的呈现应多样化,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感受和实验建议,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和行为表现,并对学生做出合理性和激励性的评价。上述是验证“地转偏向力”的实验方式之一,通过多角度分析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概括为:①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笼统存在漏洞,指导性操作不详细;②地理实验器材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③地理教师实验性知识和技能不足,指导不到位,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动手能力不强;④实验过程偏复杂耗时较长,不利于课堂开展;⑤实验评价单一,注重结果性评价等。这些从不完善的实验中凸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对改进地理实验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性。学校应注重地理实验器材的开发、积累和更新,着手组织编写规范的地理实验手册,努力开发新式、多样、简洁的模拟实验等;作为中学地理教师要尽快学习和掌握地理实验教学知识,提高实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实验教学的关键在“实验”,实验需要学生去实践和创新,在实验过程中体现实验教学的意义:①实验为学生创造兴趣点,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合理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从心理上由畏难情绪转变为亲近学习;②实验的过程是学生感受知识、验证知识的过程,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提高学习效果;③实验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实验结果成功与否都是一种收获,实验成功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实验不成功,刺激学生的探究精神,积极动手动脑改善实验等。实验过程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地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实验教学有助于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更为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与考察、调查、观测等野外实践活动相比,实验成为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接触到的实践活动。考虑到地理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在地理课堂、课后或地理实验室开展的实验活动,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避免了野外活动的不安全和不可控因素。因此充分利用学校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等地理课程资源,深化实验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历史地理》2017年第1期
摘要:高中地理涉及领域比较广,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新课改背景下,要改变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必须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便于保障教学质量,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教学探析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地理知识的灌输,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程度不够。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改变传统地理教学现状,构建适应时展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有效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手段比较陈旧,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以“黑板+粉笔”为主,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不仅课堂教学手段比较陈旧,可能教学实效性也比较差,这种教学手段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凸显知识的重要性,用粉笔在黑板上记录知识点,围绕课本内容展开教学,不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有限的课程资源,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另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学生参与度不高,虽然教师声嘶力竭的讲课,由于概念性知识内容比较枯燥,依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教师习惯主导课堂,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良好稳定的自然环境,然而不幸的是,近些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大气污染、海水污染、气候变暖等等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计划。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改变,甚至对于大部分人的生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生态系统失衡将产生洪水、泥石流等,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环境保护是人人都应做到的,借助于高中地理课堂将环境保护教育理念渗透其中将会对于学生的思维观念产生影响,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身边环境、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成为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环境教育渗透的重要内容。
一、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环境保护理念渗透的必要性
人类生活在环境之中,环境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的活动同环境息息相关,因此,环境保护也就成为高中地理知识渗透的主要理念。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学生所开展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并非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外延部分,而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基础与保障。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要想真正渗透好环保教育理念就应当对于地理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将课本知识点同自然环境理念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于环境保护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人类一直追求可持续发展,而要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环境保护,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创新路径
1.课堂教学成为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路径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繁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地理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应当吃透教材知识,充分利用地理教材这样的载体进行教学设计,渗透环境教育理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将环保教育目标予以充分结合,深度挖掘教材中现有的环境因素,目的就是保证地理课堂中能够渗透更多的环境教育内容,这样的环境教育渗透才更具备感染力与说服力,如地理教材中关于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看一幅漫画《啊!地球出汗了。》让学生意识到地球出汗的原因就是全球变暖,正是全球变暖才使温度升高;其次,可以让学生观看气候变暖产生的环境影响的图片及视频如科幻电影《后天》,从而引导学生发问,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有哪些;最后,以“全球气候变暖的利与弊”为话题进行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讨论中意识到全球变暖的弊大于利,危害大于好处。这样的地理教学课堂将会很好地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教师既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也可以借助多媒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发挥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能够树立科学、正确的环境观念,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课外活动过程中渗透地理环境教育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当珍惜并爱护地球上的一切自然资源,在环境教育方面应当做到渗透于课堂,意寓于课外,高中地理教师不仅仅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时刻将环境教育理念渗透其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环境中学习”的活动,针对于校园环境分小组进行垃圾分拣、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节约粮食等实践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的宝贵,无论是吃的米饭馒头还是用的水电,都是资源,都应当节约,对于身边的环境要做到爱护,不用塑料袋,拒绝白色污染,大力支持绿色环保工业的发展并以此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多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损耗,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同时骑自行车还能够锻炼身体,一举多得。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以学生身边的小事件为例更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其实和自己都是息息相关的。课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建环保小组,在课余时间进行气象观测或者是水源的采样检测,在国际环境的重大节日中如“国际湿地日”“环境日”等环保小组可以举办相应的活动呼吁身边的人爱护环境,具备环保意识。这样课内教学渗透、课外实践的方式便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从而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3.开发校本课程并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渗透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开展环境教育渗透具有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独有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在地理课程教学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每个地区的地理特征都是存在着差异的。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环境教育应当遵循“全球思考、本地行动”的宗旨,其实具体的环境教育还是要着手于身边的环境,从热爱自己的家乡环境开始,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乡土环境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发现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学生要亲自去调研,了解环境问题对于家乡产生的不利影响,这样以学生身边的案例为教学内容非常有助于环境教育理念的渗透。返回课堂中,学生看到来自自己身边的地理素材便会全身心投入到环境教育的讨论中来,例如有的同学会发现连云港市建设拦海大堤,环境后果就是大堤南侧的海水都不流通了,从而出现了“死海”;有的学生会发现渣土车会给城市带来很多的空气颗粒污染,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有的学生会发现乡村存在非法占用耕地、砍伐树林的现象,结果导致植被破坏,下雨的时候路比以往更加泥泞了。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渐诞生出环境忧患意识,认识到自己身边也存在着环境问题并且有的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教师引导学生为出现的环境问题献计献策,教育学生应当具备爱护环境的意识,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在地理教学中将环境教育一直渗透下去。
作者:刘松 单位:鹰潭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