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中德育教育范文

高中德育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中德育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高中德育教育

高中德育教育现状

学校德育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农村重点高中虽然学生是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十里挑一(甚至是二十里挑一),但智力水平不能等同德育水平。事实上在如何做人的道理中存在着很多的空白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重点高中的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从培养新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看,农村重点高中德育教育急待改革与创新。

一、现状

1.德育教育这一手“软”高中教育正处在学生由少年走向成人阶段,是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德育教育较小学、初中阶段都要“软”,所开设的政治课程事实上离学生如何做人相去甚远。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没有部颁的课程标准,没有适合高中特点的鲜活教学内容,没有完备的评价体系,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没有必要的德育教育资源,没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是此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以“堵”代教,通过制定各种纪律来硬性约束学生的行为,即不准做的要求多,但做好了的关注却很少(校内的三好学生也只有10%),学生德育水平高低更没有与升哪类大学直接挂钩,事实上德育教育这一手比智育教育,甚至体育教育都要“软”。

2.教育环境不够净化德育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在社会和学校这两方面都存在着一个诚信危机问题。特别是干部队伍中揪出的那些贪官,昨天还在大会小会上信誓旦旦大讲要如何实践“三个代表”,结果在背后大肆贪污、索贿受贿,参与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这种极少数领导干部“两面人生”对高中生诚信不能说没有影响。商业上普遍存在的欺诈行为学生更深有感受。学校里的不诚信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如为了应对上级名目繁多的检查,学校不得不要求学生配合学校进行包装;学校不准学生上网玩游戏,而老师却在办公室里上班时间玩游戏,有时一个老师玩,几个老师围着看。学生耳闻目睹了身边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学校再要求学生讲诚信能有力量吗?

3.学生德育观念淡薄关于如何做人的道理,农村重点高中的学生也都能答出一大套,但他们不能较好地将德育要求内化在行动上。有的学生对公益活动缺少激情,不是把自己当成集体中的一分子,而是喜欢游离于集体之外,缺少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有的不讲诚信,晚自习之后跑到城里上网,夜不归宿,老师谈话之后,保证下不为例。可没几天在别人的诱惑下又翻墙出去上网,老师再次谈话时,却堂而皇之为“宁可受批评,不能背弃了朋友”。有的自我中心意识强,忽视了身边人的利益。如自己在外剧烈运动后感到热,回到教室把电风扇开到最高档吹风,不管其他同学是否受得了,会不会因此感冒。有的同学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看到别人潇洒的消费,自己也打着脸充胖子,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不体贴父母劳动的艰辛,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学生对敬业乐群,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厚德载物,达济天下;见义勇为等民族传统精神不屑一顾,缺乏认同感。

二、原因

1.德育教育的机制缺陷从现实社会的角度看,一个人接触社会的时间越长,积累起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生活经验越多。高中学生一般在16—18岁,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其接受新的道德规范的难度越大。此时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不力,其积累的反面生活经验占了优势,就会发展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生动有效,就会使其自觉剔除积累的反面经验,弘扬积累的正面经验和接受新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规范要求,成国家的有用之才。然而国家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看起来主要放在各学科的渗透教育中。这固然不错,但现实中各科渗透教育的伸缩性非常大,由于教师的素质问题很多德育渗透教育都难以到位,实质上是严重削弱了德育教育,这是非常危险的!

说德育教育这手“软”,还因为没有把学生的德育水平纳入高考升学之列。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都非常看重学生的德育,对学生的德育社会活动有客观详实的记载,是大学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文化成绩再好的学生,德育社会活动内容不佳就不能上重点名牌大学。这是因为一个对他人、集体、祖国冷漠的人不会对人类有所贡献。是此,只有改革和完善目前的德育机制,才能使德育教育由“软”变“硬”。

继续阅读

高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及措施

《教育现代化》2017年第39期

摘要: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这一特殊时期下高中生学习压力问题和青春期心理问题,老师和学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素质教育理念和原则,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和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并针对德育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其成因,探讨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我国在教育普及中不断强调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也不足,因而在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时,学生容易以心理敏感或情绪压抑作出不当举动。针对这一点,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正确认识德育内容、观念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1]

1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1.1社会环境方面:高中学生个性特点鲜明,这一点符合其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学生的个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能够促进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中忽略他人的有效建议,形成“偏听则暗”的局面。例如当今社会大发展中强调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学生选择辍学打工,技能不足沦为盗抢和乞丐群体,这就是当前德育教育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现实案例。

1.2家庭环境方面:高中生尚处于青春发育期,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烈,在与外界人、事接触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同时又过度重视自我感受,容易导致偏激性心理产生。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但是关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一味寄托在老师和学校身上,需要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相连接,为学生营造更加充分和完备的受教育环境。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由于高中生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对其心理、情绪等关注不够,家庭教育出现缺失和错位,使学生缺少正当的家庭关爱和教育。例如在相关调查中发现,许多高中生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不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部分学生不懂得尊老爱幼、骄纵任性,甚至偷盗父母钱财、打骂父母等。[2]

1.3学生自身的“三观”问题:而高中老师并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依旧老眼光对待新学生,依旧把文化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说。所以逐渐出现了一些极不和谐甚至让人痛心的事,究其原因,德育教育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意识缺乏,导致人身观、价值观扭曲,在高速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盲目追随潮流,却不能明辨是非。例如当今校园暴力事件频出,学生甚至将打骂、侮辱同伴的视频和照片上传网络,追根究底,使学生受不良影视、小说情节影响,错误代入到现实,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继续阅读

高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研讨

一、高中德育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相结合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去建立一种道德理论,而是要表现为一定的道德行为,此为评价德育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要件。因此,假使我们希望了解人们的某种道德行为,就必须去分析产生这一行为的动机,即为人的需要。这种需求既包括学生的个体需要,又包括社会的需要。因此,首先必须要关注高中生个人的需求,并分析这些需求的心理源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

1.高中德育工作与学生情感教育相结合

学生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对学生情感的关怀既是老师的必要工作,对德育教育也是必要的补充,情感的教育可以充当德育工作良好的催化剂。因此,道德建设需要增强、道德行为需要规范,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

2.高中德育工作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是科学精神的范畴,而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这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德育教育中,除了帮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还要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世界观包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内涵。这与当前大力提倡的教育创新也是一致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剂。

3.高中德育工作与经常性的教育相结合

集中时间,抓住契机,切实展开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效果的。在那些具有针对性较强的特殊事例的渲染之下,学生的道德素质确实能够实现一定的飞跃和升华。但大量的现实思想问题的解决要靠持续性的思想教育。这就要求老师能及时地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消除他们思想中的困惑,使他们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

继续阅读

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摘要:

注重对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有效提升高中学校办学与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重要做法。因此,本文就将针对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进行简单阐述,并且分析出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对策,以期为相关的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同时有效引导高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高中;德育教育;实效性;途径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是高中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良好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素质品质,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长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高中学校,除了要针对高中必修课程进行关注之外,更重要的需要相关领导引起对高中生德育方面的重视。只有探究出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德育教学方法,才能有效践行与实践德育教育工作,进而提高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必要性分析

(一)党对中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阶段落实德育教育,是当对我国高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近些年来,各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提倡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学生自身必须要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水准,以此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并且不断落实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可以将学校的办学方向进行明确,同时也有利于全面实现与推进对高中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能否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未来能否顺利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所以,这就足以看出党中央对我国青少年的关注程度是相当高的,同时对其给予了厚望与关怀。

(二)社会转变时期教育工作主要任务当前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也被称之为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之内,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际上也是该时期内工作的主要任务与要求。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使得外界较多的思想开始涌入我国。这其中也不排除一些负面的思想,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青少年的成长与人生的定位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中教育必须注重对青少年思想的矫正。只有严格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得青少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强健的体魄。

继续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德育指导策略

[摘要]无论是德育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它们都是高中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将两者有机结合已经是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将阐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涵和两者之间的关联,再论述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中德育指导的必然性,最后将围绕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中德育进行指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德育;指导;策略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涵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虽然分属两个概念,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是从大体目标上看,两者都旨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概念阐释从狭义层面看,德育教育指的是学校德育教育。学校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或者是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的干预,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体验、认识以及实践,促使其生成满足社会或者阶级需要的品格的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学生道德品格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提供有效服务。其内容主要包含有品德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运用教育的方式有效促进被教育者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学校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育特征出发,通过对相关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基本知识的运用,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辅导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旨在培育学生的优良心理素养,从而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两者的关联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其目标都具有一致性,旨在培育学生的身心综合素养。心理健康教育是遵循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来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养的教育活动过程,而德育教育是为了培育学生应该如何做人。由此可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内容外延,德育教育本身就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总之,这两者都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共同提升人的综合素养而实现彼此的融合。例如,在高中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培育出人格健全、道德品质优良的中学生,从而实现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综合发展。故而,在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始终贯彻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升高中阶段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中德育指导的必然性讨论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中德育指导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体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二是现阶段高中德育教育的内在需求。

继续阅读

高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宁波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摘要:素质教育目标下,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结合,是相互补充,互为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德育教育不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将两者巧妙融合,提高德育教育效率。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德育教育是熏陶学生的品德,陶冶情操,帮助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化解内心矛盾,减小心理压力,使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怎样将两者进行巧妙结合,深化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结合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联系,对两者的融合、渗透方法展开深入研究。

一、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区别及联系

两者间存在的区别:首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不同,有各自单独的教学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心理学,而德育教育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对于学生的评判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德育教育以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情感道德和共同目标为评判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以个体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状态为评判标准。最后,教育方式存在差异,德育教育注重讲授、感知,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疏导、发泄。两者间存在的联系:首先,教育对象都是高中生。其次,教育目标相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发展型人才。最后,教育规律相同,两者都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性格特点选取科学、高效的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

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1.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以德育教育为基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方法。高中德育教育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其成为德育教育内容之一,慢慢地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必须深刻认知到德育教育的关键作用,也要深知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健康成长的影响。深刻认知后,端正两者教育态度,综合分析德育教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其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要合理。因为高中德育教育作为一项整体性教育工作,如果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影响德育教育工作的整体性,所以教师应科学地衔接两者,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过程相串联,以保护德育教育整体性。最后,深化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如果只是简单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入,需要借助德育教育拓展渗透面,使两者间的融合更紧密,互相渗透。例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过后,要慢慢地通过德育课堂教育,或者是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等,借助这些活动逐步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两者联系更加密切,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完美融合,以促进高中生的综合性发展。

继续阅读

主题班会利用高中德育论文

摘要:主题班会是高中德育教育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高中德育教师需要结合德育主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将主题班会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德育教育的时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如何利用主题班会提升高中德育教育的时效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主题班会;高中德育;时效性;策略

1引言

学校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而主题班会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充分的发挥出主题班会的优势,能够使得德育工作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延伸。目前在我国高中教育体系当中,班级仍然是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时也是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并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到主题活动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品格基础。

2高中主题班会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很多高中教师没有清楚的意识到主题班会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在主题班会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将常规班务和主题班会混淆。很多高中班主任都会将主题班会作为一周工作的例会,对学生在这一周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总结,却很少会涉及到德育方面的内容;第二,主题班会缺乏创新性[1]。很多高中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都是为了应付学校所布置的任务,班会形式缺乏创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使得主题班会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三,主题班会由教师包办。虽然主题班会学生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但是却不代表教师包办,只有当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了其中,才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充分的体现出来,使得主题班会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主题班会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导致德育效果非常的不理想。

3利用主题班会提升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的策略

3.1利用情景法,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

继续阅读

谈微时代高中德育体系构建的实践

摘要:在微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当代人们的交流方式和观念传播途径,在互联网各种信息不断发酵的背景下,高中德育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一直强调“立德树人”,高中生的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微时代的背景下,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的教育工作和生活中,进而培育思想和观念更加健全的人格,以此促进当代高中生形成健康的三观。对此,本文将分析微时代背景下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并从观念、方式和互动等视角上,制定有效的实践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微时代;高中德育;体系构建;实践研究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德育也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与道德品质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保障“教书育人”教学任务有效完成的途径。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升学和考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学习与生活挑战,在巨大的压力下,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着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标准。对此,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应该站在微时代的视角下,构建德育教育的体系,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微时代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

1.德育工作缺乏创新性。传统的高中德育工作往往以说教为主,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使得德育工作浮于表面,学生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反思,导致德育工作的教学效果较低。首先,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与单一,缺乏新鲜感和时代特征。但是,德育工作往往更加需要触动学生的内心,只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才能直接影响高中生的认可程度,从而自主的进行学习。其次,教学工作缺乏“微”创新。它主要体现在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无法体现微时代的特点,缺乏教学理念的革新。目前虽然国家积极倡导教育改革,但是由于相关教学改革推行的时间不长,导致这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教师对于这种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解不够,因此在实际落实环节当中,存在着相关的教学问题。导致德育教学工作缺乏创新性,这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导致的,教师应该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创新性的重要性,只有进行有效的创新,才能够让德育教学课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充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更多的同学们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德育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有效的德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以及素质品质,真正实现对于人才的全面培养。

2.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现如今,仍然有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微时代的成长环境,一味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核心,所以导致德育工作缺乏一定的针对性。首先,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度不够,从而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深度与广度。而且,由于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的分离,导致学生很难将语文、政治或历史等学科知识与德育内容进行联系,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其次,学校没有重视德育工作,没有将其纳入到学生的考核标准中,只是片面的以“成绩”为主要导向。最后,教师没有利用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较快的优势与资源,缺乏对教学工作进行的状况监控,从而影响着日后的教学评价工作。教师在上课时应该明确自身的引导作用,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个性化发展差异,要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进行德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当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解决策略,真正让自己的德育教学工作落实到实处。

3.德育工作缺乏影响力。当前,德育工作的最佳成果就是,学生应该发自内心的表述自身的内在需求和心理情感,从而培育其道德素养与良好性质。所以,这足以说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中,由于互动机制和沟通平台的缺失,使得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学生也只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很难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德育工作缺乏一定的影响力。首先,师生之间缺少沟通机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发展问题和心理状态,往往采用询问式的方法,这样只会降低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其次,学生缺少可以倾诉的平台,德育工作很难触及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心理情况。最后,教师对微时代的认知不够,没有借助微时代的“对话性”和“交流性”提高教学的影响力。通过加强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德育教学的影响力。

4.德育工作缺乏生活化。高中德育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和不足就是教师使用的教育资源过于单调和无趣,缺乏对传统文化与时代内容的结合,也没有将生活素材和资料融入其中,导致德育工作缺乏生活性,很难激发高中生的研究热情。一方面,德育工作与微时代的融合不足,教师没有借助微博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内容的搜索或拓展。另一方面,高中德育工作也缺乏家长和社会的联动。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中,家长参与教学工作的主要方式还是“家长会”,多数家长都是通过最终的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导致他们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发展状况并不关注,从而使得高中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缺陷。由于德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德艺小学工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应该学会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学生搭建生活化的教学平台,让学生们能够充分融入到日常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搭建现代化教学平台,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国家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法规。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