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院校教育范文

高职院校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职院校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高职院校教育

浅谈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

[摘要]大数据应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浪潮,高职院校借助大数据开展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在实际执行、操作环节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数据的作用、规避潜在风险,高职院校应采取树立教育管理的大数据观念、完善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内外协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强化制度管理等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

当前一个时期,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整个社会逐渐步入了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多个方面受大数据影响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领域,大数据逐渐渗入,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而言,虽然强化了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片面重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而忽略信息化管理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大数据未能充分发挥最大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大数据背景下,优化教育信息化管理策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完全融合,促进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育人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大数据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高职院校而言,在教育管理中融入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大数据具有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资源价值高等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对其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并应用到教育管理中,对于院校各部门的精准决策、个性化服务、人性化管理、预警服务及预测等方面均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促进大数据与教育管理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对高职院校而言,伴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院校内部各部门(如图书馆、教务处、科产处、人事处、保卫处、组织部等)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单纯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准确性、安全性方面也难以保证。而大数据与教育管理相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析、挖掘这些信息的价值,并将数据处理结果应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前瞻性。因此,教育管理涉及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大数据处理则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

2.促进大数据与教育管理融合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数字化、信息化代表了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载体。依靠大数据,院校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成绩状况、阅读喜好、课堂表现、选课倾向等相关信息,从中得出相关规律,同时,结合在师资引入、科研教学、课件设计、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等方面的大数据分析,为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性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

3.促进大数据与教育管理融合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关乎社会安定团结和教育稳步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比,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动态更容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而且他们也更倾向于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各种观念第一时间诉诸网络。在这样的背景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加迅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学生的舆情信息、研判学生行为,及时“对症下药”,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被动、僵化,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继续阅读

高职院校教育统计工作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教育统计几乎是所有高校认识教育现象和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行教育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准确、完整、及时的高职院校教育统计数据,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效果。本文在对云南省高职院校教育统计工作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统计;持续发展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云南省现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77所(含民办)、高职院校36所。近几年,云南省高职院校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教育统计任务。从接到统计工作到完成上报一般需历时两个多月,涉及组织人事、教务、后勤、招就、学生、党团等26个职能部门以及各教学单位。这是全校性的大事件,是一项团队工作,除了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以外,学校领导和各牵头部门务必做好统筹安排工作,才能使教育统计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云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在宏观管理方面,对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和支持。如详细解读国家相关方针政策,为基层统计人员提供重要依据;定期组织各高职院校统计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从线下培训到线上培训都严格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微观管理方面,积极重视统计工作,统筹安排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工作布置会。但是,由于缺乏自主性和专业性,教育统计中也存在一系列统计数据上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云南省的高职院校在教育统计工作中仍旧存在问题,还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离国务院要求的“快、精、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指标体系不完善,统计手段相对滞后教育统计报表的指标体系不完善,口径不统一,现有教育统计手段滞后,统计应用形式单一。目前使用的数据填报系统,不能实现现有数据的深加工,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存在不延续性等问题。统计技术与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比,其运用的技术手段、处理方法相对落后,没有开发更便捷、更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技术或相关系统运用到教育统计信息处理和管理之中,与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的需求极不适应。

(二)统计力量不适应,统计队伍不健全大多数涉及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与要求相距甚远。一般是部门人员兼任统计员,业务素质较差,几乎没有统计专业毕业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缺乏专职统计员。同时,统计工作没有形成团队,统计人员都是“单打独斗”不说,人员还经常变动,导致统计工作的不连贯、统计结果连年存在偏差等问题。

继续阅读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发展路径

摘要: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必须依赖教学管理与数据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果,合理利用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实现大数据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科学分析、有效处理的目标,以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整体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高职教育管理;发展路径

大数据是指信息量非常大,强调的是大,储存的资料并不是海量数据的堆砌,而是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就像生活中将不同的生活用品收纳整理到不同的抽屉。当然大数据也不仅是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还会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探索其中的规律。大数据分析的运算方式较准确,好比我们在网上购买了一件商品,淘宝会根据你的浏览推荐类似的商品。因而,由大数据分析而得出的结论通常很准确。在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同样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依靠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化、整合数据信息,并进行开发、利用,依赖这种创新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来实现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整体效率的提高[1]。

1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

1.1教学管理模式形式变了内容未变

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仍然是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是多年长期实施的一种传统模式[2]。这种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教学软件等大数据设备进行了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所接受的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改变的只是形式,由原来的黑板灌输转换成如今的媒体灌输,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以体现。也就是换汤不换药,形式变了,内容没变,这种借助多媒体设施及教学软件来教学的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的今天,由于受制于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的局限和束缚,许多教学活动被迫以微课、慕课等形式所替代。因为这种方式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并体现了更多的创新性和自由性,成为今后主流的教学方式也是极有可能的。因而在大数据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教育理念,颠覆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对大数据的开发,营造多样化的教学氛围。

1.2学生学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包括学生学业、安全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定不足:如学业方面存在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是否有厌学情绪等;安全方面存在上学期间是否有失联的情况发生。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以下三个缺陷:1)被动管理。学校管理人员对学生个人信息未及时了解,发生异常、突发状况时,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安全监护。学生一旦受到伤害,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身心俱疲。2)群体管理。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主要以班级管理为主,即集体统一管理,定时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和班会等。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学生由于价值观、兴趣爱好的不同,面对外界扑面而来的信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反应也存在很大差别,因而这种一刀切的群体化管理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的管理。3)粗放管理。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侧重于班级情况的管理和学生个人安全的管理,如采取点名或书面签到的粗放管理模式。纵观当今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社交生活,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学生的个人意识增强,部分学生价值观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粗放式的管理,难以发现细枝末节的变化。因而在教育管理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和技术支持,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继续阅读

高职院校教育统计工作思考

一、在教育统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采用的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首先,我国现行的教育事业统计年报依据是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近十年来指标体系未做新的修订。例如,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中,工科院校每年生均图书册数合格标准为大于等于60册/生,限制招生条件(黄牌)标准为35册/生,此标准仅从量上进行考核,对馆藏图书动态淘汰及图书“含金量”等因素没有规范标准。其次,虽然指标规定明确,但实际操作困难。近几年高职教育大发展,学校在校生数逐年加大,这样给图书馆馆藏图书量增加了很大压力,在实际统计工作中,以笔者所在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2009年在校生人数为4929人,馆藏图书为35.57万册;2010年在校生升至5366名,馆藏图书39.8万册;2011年,由于学院整体搬入海河教育园区,淘汰了一批老旧书籍,当年馆藏图书为39.18万册;2012年在校生数增加到7508人。如果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的标准,图书馆藏册数必须大于等于45.05万册。这就意味着一年时间学校至少需要购置5.87万册图书,压力很大。事实上,很多学校面临同样的问题,难免会出现为了满足基本指标和监测指标而虚报的现象,使相关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会打折扣,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学校实际数据。第三,馆藏图书“含金量”不高,每年购进图书的整体品质及淘汰老旧书籍指标未能得到体现。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各个学校为了在上满足教育部生均图书册数的数量指标以及生均年进书不低于两本的监测指标,很容易出现重量不重质的情况。学校图书馆也不能及时淘汰老旧书籍,容易存在滥竽充数现象。图书册数动态增量和绝对值不应同时进行限制,有增量就应该有动态淘汰,不能单纯从量上考核,还要从质上进行比较。

2.各种统计任务多样,标准口径不一致,造成数据相互交叉和统计难度加大每年学校都面临着几大数据统计任务,包括:教育系统统计年报、高职教育院校数据采集平台上报工作等。这两项统计任务存在很多不同。首先是文件依据不同。教育统计年报文件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教发[2004]2号文件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后者是依据为教育部教高【2008】5号文件《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而制订的。其次是对某些指标的解读存在差别。例如教育统计年报对于外聘教师有明确的要求,解读为聘期一学期及以上的专门教师。而数据采集平台对于外聘教师的解读为每学年承担160课时教学任务即可算为一名外聘教师。这些数据因为统计区间和口径和指标解读均有不同,以至于各个部门具体统计工作人员上报的数据相互之间不能统一,造成很大工作量浪费,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大量重复性工作。

3.统计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增加了数据系统性风险作为收集原始数据的基本单位,职能部门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统计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数据统计工作涉及很多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由于行政职能的交叉性特点,数据逻辑关系无法验证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基层职能部门的兼职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刻,因此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配合程度较差,这样就会造成各职能部门会上报不同口径的数据,而出现汇总孤岛,缺乏统计逻辑。很难保证统计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同院校管理体制不同,造成数据统计系统性偏差。当前高校统计员多为兼职人员,他们一方面对统计的专业知识、统计功能、作用等情况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对具体的教学管理理论业务知识和情况不甚熟悉,难以把统计知识灵活、科学地运用到现代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中去,同时由于兼职的缘故也无暇探索如何挖掘统计信息的潜在价值,主动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因此,必须强化各级学校对于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统计工作人员队伍素质,定期组织统计人员进行系统的统计知识的培训。

二、高校统计工作改进的措施及对策

1.动态调整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未来教育指标体系应反映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因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指标体系的统一性,借助信息化建设建立教育基础数据库统一平台,使统计年报跟教委数据采集平台成为一套体系。这样有些数据就能动态反应一个学校变化情况,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二是重点指标动态解读,与时俱进,科学调整。如专业教师学历结构、教师年龄结构、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生均图书册数等指标。动态调整更能科学地体现办学实力和要求。

2.提高信息化建设,优化数据采集流程教育决策取决于大量的信息资料,教育统计为教育决策提供了原始的数据依据,为教育管理活动提供支持。首先,高校要正确认识教育统计对于教育决策的重要性,切实抓好教育统计工作,及时、有效、全面地记载教育活动的发展、变化和进步。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担负起提供统计数据、管理统计资料、组织统计资料的调查,以确保统计指标在口径、范围、数据上的一致。其次,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及分析软件平台。统计数据应分解后按责分工,数据只能出自一个部门,根据基础数据增加逻辑自动计算功能,校验历年数据,确保数据准确性、唯一性。第三,综合统计部门要协调各部门工作,建立二级管理及信息化建设,优化数据采集流程,完善数据采集和管理制度,重视原始资料的保存及归档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基础数据收集及汇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我校为例,每年开展统计工作的时候,我校都会成立专门统计工作领导小组,以主管教务和统计工作学院领导为组长,教务处和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中层为成员,相关部门落实具体统计人员。所有统计数据最后上报办公室都要经各自部门主管领导签字确认无误,然后经分管院领导签字确认。每年主管统计工作办公室还要出一份情况汇报,并上院长办公会,经所有院领导审核无误后方可上报给教委。层层把关、层层重视,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所有对外数据学院领导要求都要以办公室每年统计上报的最终数据为准。

3.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统计队伍的素质是影响教育统计质量的决定因素,也是保证统计数据可靠性的基础。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就是要强化统计队伍专业化建设。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知识、新业务层出不穷。因此,统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自身业务,更要了解宏观教育形式;不仅要了解统计,更要学习教育管理、经济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理解数字所提供的信息,从而在更高层次上理解统计工作的内涵。从近几年笔者接触统计工作来看,每年统计软件都有所改进,每次软件更新就需要专门的学习,教委安排各个学校负责统计工作人员学习,具体人员还要给本校各职能部门负责统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实际工作中,每年统计工作开始的时候,我校都会组织专门的培训工作,让具体职能部门统计人员了解软件的工作,具体如何操作,需要注意事项等等,事实证明统计人员在进行统计工作中能够很快的掌握相关操作和业务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开展系统的统计知识培训,是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此外,应确保从事统计工作人员的稳定性,从而保证统计人员对历年基础数据的变化有较好的掌握。此外,建立一支重视数据与强调分析相结合的分析型统计队伍。在以往的高等教育统计中存在只注重数据的整理,忽视统计分析的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统计工作不仅要适应高校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调整服务方向,更要努力形成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并重的统计工作格局。统计员队伍的建设必须抓住这一特点,转变观念,形成基层数据统计和综合部门数据分析同步进行的统计格局。为加强统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弘扬务实求真,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道德风尚,还应开展对统计工作的考核。高校应将对统计工作结果的考核纳入到部门年度考核和统计人员个人年度考核中去,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确保统计工作得到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更好的开展统计工作。

继续阅读

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探讨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被调查院校学校体育教学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缩短与河北省公办高职院校体育发展的差距,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构建适合河北省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规律的质量保证体系;(2)将构建的体系实际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3)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更多重视和扶持;(4)适应当前河北省民办高职教学改革实践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河北省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5)将体系的理论精髓更好地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工作中,为保证体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关键词:河北省;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校对人才整体职业素质的培养。本选题从学校体育学、教育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等学科视角入手,参照河北省对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方面以及各民办高职院校相关教学工作的管理规定与指导性文件,通过对既定目标的思考和理解,确定学校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为选题的宏观方向,围绕河北省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现状的调查,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体育教学涉及到的诸多因素进行整合,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使其在学校人才质量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体育教学的能动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截至到2017年6月30日河北省教育厅公布已注册的10所民办高职院校学校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和研究这些院校的体育教学开展状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继续阅读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教育发展需要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新特征及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

1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特征

1)计算机网络化。计算机网络化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化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大量储存知识资源,快速传播知识,扩大知识信息平台利用,促进知识和技术更新。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也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优质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2)图书资料信息化。图书资料信息化借助存储介质新的全文存储与全文检索技术,能够存储海量的知识信息资源。利用现代各种技术手段,提高全文检索性能和速度。数字图书馆建设是现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图书资料信息化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新特征之一。

3)光盘检索系统化。光盘检索系统化能够及时、快速、准确地处理光盘存储资料,从而变革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能够查阅图书馆业务处理的各种信息及其变化,以及这些信息的各种账表;设计操作方便,数据安全,易于维护和升级,是现代图书馆资料管理的重要模式,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4)信息建设细分化。各个高职院校均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在信息建设方面应该找对适合本校发展的信息建设模式。也应该依据本校专业特色加强对专业学科文献信息整理,从而建设适合本校需求的专业学科文献信息图书馆。

5)借阅模式多样化。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专业化借阅模式的创新,提高图书馆借阅管理水平。加强学科专业资料的梳理和归类,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专业化借阅模式的探索,建立一套适应信息化管理的借阅制度。

继续阅读

创新教育下的院校教育管理改革策略

摘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育管理体制,高职院校要想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要实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现状,结合现状与教育创新背景提出了改革的相关策略:高职院校应将浅层次管理改为深层次管理;将低层次的制约式管理变为高层次的激励式管理;将低效率的行政性管理变为高效率的学术型管理,以促进高职院校蓬勃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职院校;教育管理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的管理是流于形式的浅层次管理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借助于既定规章制度这些流于形式的程序来进行约束管理。但这些管理模式仅是正常教学的最基本保障,离专业化、高效化的管理方式相距甚远。主要原因在于:其一、规章制度的管理流于表层,对授课内容、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把控作用十分有限;其二,僵硬的制度抑制了授课方式的革新。用规章制度进行约束,教师教学就会因束缚于条条框框,进行小心翼翼“不越雷池”的死板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其三,这种约束还有可能降低老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的思维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过紧的束缚会影响积极进取的意识。

2.高职院校的管理是低层次的制约式管理教育管理都是为提升老师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益而服务的,管理的方式只是一种手段,这也就决定了教育管理是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如今高职院校的管理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并不是为了教学科研和学习创新,主题跑偏就决定了其管理层次的低下。也有一部分高校意识到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术的学习能力极大可能受阻于僵硬的管理模式,因此废除了一些不必要的程序,但由于存在的问题根深蒂固,微小的改进收获甚微。

3.高职院校的管理是低效率的行政性管理行政性管理牢牢把握学校整体运行,是当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其一,行政性的管理方式会导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学生的学习与创新受制于行政规章流程,自主性较差,难以保证优质的教学科研成功。而且这种方式缺少对具体的学科的定量考核标准,使得实际的教学效果难以被量化。其二,行政性教育管理方式难以实现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行政管理居于主位,就会主导其它方式的管理,给其它方式的管理打上“行政烙印”,会使教学和科研的每一步都有其规定的范式,阻碍了创造力的发展。其三,行政性教育管理方式难以实现具体学科的教学改革。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学科,其教学方式方法肯定也有所差别,其需要的各种教学方式也各有不同,但在行政管理体制下,极大可能出现一刀切的现象,明明是不同的专业和学科,却要遵循相同的教学流程,阻碍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适应创新教育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改革路径

1.高职院校应将形式性浅层次管理变为深层次目标管理高职院校目前的浅层次管理只有满足最低的教学和科研要求,要想在这两方面有所突破,势必要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变革——给予老师和学生更多自主空间的变革。这种变革即是一种学校只设定一个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至于具体目标如何达到及计划如何实施示不同专业、学科以及老师教学需求而定,比如:使用何种教材、采取何种授课方式、怎样进行实践教学,还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推进情况进行改进。这一种“简政放权”的处理方式极大减轻了在低层次教学管理情况下教学方式的束缚,给予了老师和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老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对该校整体科研水平和学生能力大有裨益。这种变革方式主要体现在:第一,由院校的学术委员会牵头制定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相关考察事项,在制定过程中较多听取任课老师意见和学生想法,制定合理的考察办法;其次,各院系内部制定合理的考察目标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继续阅读

教师需求的院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价值作用,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拟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概念及原则入手,结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来剖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探究了基于教师需求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建设策略。

【关键词】教师需求;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概念及原则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相关概念阐述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在管理的过程中融入激励因素,以此来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激情与工作潜力、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实效性,凝聚内部力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创建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高职院校创建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应遵循三大原则,即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公平公正基本原则、适度性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的是在高职院校创建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时要尊重教职员工心理变化,注意个体的需求变化与个性化特点,要时刻关心、理解员工;公平公正基本原则强调的是对教职员工进行鼓励奖赏时不能以个人主观进行判断,要遵循公平公正基本原则切实做到人尽其用;适度性基本原则强调的是对员工进行激励时要适度,否则会影响其效果。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