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校艺术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高校艺术教育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思考

在高校中,设计艺术已成为一门较为热门的学科。设计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阔,一个水杯、一只钢笔、一栋楼房和一辆汽车都需要在设计基础上才能完成制造。本文呼吁高校尽可能开展非艺术生的设计艺术教育学科,让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参与到艺术学习中来,并在学习中增加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艺术方面的思维,成为一个有综合素养的大学生。

一、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

1)理解力提升。当今世界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世界。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情,而各国的设计理念、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都有差异。现实中,高校针对设计艺术开办了专业课程,同时还开办了公共设计艺术课程,让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来学习相关课程。课程中囊括了国内外名家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师可以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来剖析它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让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学,同时在理解它国文化及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对设计艺术有进一步理解,接纳多元化的世界,也接纳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设计文化。

2)创造力提升。艺术设计不同于文学鉴赏和技术学习,它对学习者创造力的要求极高。换言之,一个在艺术设计上造诣颇深的设计者一定是一个颇具创造力的人才。对普通大学生来讲,创造力不足是自身思维的典型缺陷。鉴于此,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刻意让普通大学生鉴赏艺术作品,并从中领会创造的内涵。

3)审美品位提升。在艺术设计中,教育的重心是审美。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课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独特的鉴赏力和审美观。而艺术教师可借助两种方式来切实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第一种方式是增加作品鉴赏内容。艺术教师让大学生自己鉴赏,并提出自己的审美认识及意见,大家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第二种方式是提倡生活审美。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大学生需要从生活中寻找资源和灵感,将生活的美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

4)兴趣激发。设计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一个水杯、一只钢笔、一栋楼房和一辆车都需要在设计基础上才能完成制造。因此,设计艺术几乎无处不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大学生。教学中,艺术教师除了拿出艺术作品,还要尽可能加入生活中的艺术素材来进行教育;此外,艺术教师还要让普通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仔细观察,领会不同产品在设计上的精妙之处,由此来激发普通大学生参与设计艺术教育的热情。

二、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内容设置。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意教学的内容设置,而内容设置的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最好以鉴赏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在初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呈现出名家作品,引导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如何鉴赏设计作品。在中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慢慢尝试着独自鉴赏。在后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自我创作。非艺术专业大学生不同于科班的艺术生,不能要求其拥有太高的创造技巧,而是侧重于提升其创造思维。第二、教学内容要多增加文化内容。艺术教师要向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传授更多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同样是举办婚礼,中国人更喜欢穿红色礼服,因为中国人认为红色是最喜庆的颜色,而西方人更喜欢穿白色礼服,因为西方人认为白色是最为纯洁的颜色,象征最为纯洁的爱情,这便是设计艺术中文化差异的表现。公共设计艺术课程属于高校的选修课程,建议在每周开设两堂设计艺术的选修课,同时建议理论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课时时间则分别占据三分之一的课时最佳。

继续阅读

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探究

艺术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融合了情感、知识、意念、理想等因素,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化,进而反映出这些变化对人内心情感的影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被确定,通过艺术教育的实施,学生能够在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等多个层面展示自我价值,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创新探索,并在艺术的熏陶中升华情感。虽然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校的艺术教育获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教育理念的缺失,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自身,都习惯从未来适应社会的角度出发,对专业课程进行不断探究,而对于艺术教育的定位却相对模糊,不仅课程内容较少,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使得学校素质教育更多的是集中在智育方面,而缺乏全面性;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对学生个体的艺术特长的挖掘,教师更多的是从专业艺术教育中照搬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指导,增加了艺术教育推进难度;师资力量不足,相较于一些热门专业课程,学校对于艺术教师的培养投入不足,这不仅影响了其职业水平的提升,更阻碍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改革路径

1.转变教学理念,明确艺术教育定位

高校应基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重新定位艺术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前提,高校在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中,应明确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情感价值理念发展方面的作用与优势,并在课程安排中不断丰富艺术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增加教学投入,根据相关部门的素质教育规定,做好教学管理监督,确保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完善教育评价,利用考核机制调动师生参与艺术教育的积极性,明确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价值。

2.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艺术教育质量

一些学生之所以对艺术教育缺乏兴趣,关键原因就在于其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缺乏必要的联系,在沉重的学习与就业压力下,学生不愿意分配太多的时间在艺术学习中。针对此,学校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中,应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安排艺术课程,如对于外语系、中文系、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平面设计艺术课程,让学生在就业中能够为自己设计新颖、创意的简历;如信息工程、会计系的学生,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书法、绘画、艺术体操等课程,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在身心愉悦增强学习动力。

继续阅读

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探究

艺术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融合了情感、知识、意念、理想等因素,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化,进而反映出这些变化对人内心情感的影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被确定,通过艺术教育的实施,学生能够在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等多个层面展示自我价值,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创新探索,并在艺术的熏陶中升华情感。虽然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校的艺术教育获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教育理念的缺失,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自身,都习惯从未来适应社会的角度出发,对专业课程进行不断探究,而对于艺术教育的定位却相对模糊,不仅课程内容较少,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使得学校素质教育更多的是集中在智育方面,而缺乏全面性;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对学生个体的艺术特长的挖掘,教师更多的是从专业艺术教育中照搬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指导,增加了艺术教育推进难度;师资力量不足,相较于一些热门专业课程,学校对于艺术教师的培养投入不足,这不仅影响了其职业水平的提升,更阻碍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改革路径

1.转变教学理念,明确艺术教育定位高校应基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重新定位艺术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前提,高校在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中,应明确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情感价值理念发展方面的作用与优势,并在课程安排中不断丰富艺术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增加教学投入,根据相关部门的素质教育规定,做好教学管理监督,确保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完善教育评价,利用考核机制调动师生参与艺术教育的积极性,明确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价值。

2.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一些学生之所以对艺术教育缺乏兴趣,关键原因就在于其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缺乏必要的联系,在沉重的学习与就业压力下,学生不愿意分配太多的时间在艺术学习中。针对此,学校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中,应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安排艺术课程,如对于外语系、中文系、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平面设计艺术课程,让学生在就业中能够为自己设计新颖、创意的简历;如信息工程、会计系的学生,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书法、绘画、艺术体操等课程,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在身心愉悦增强学习动力。

3.加强师资投入,改善艺术教育效果相较于专业的艺术院校,高校艺术教育的综合性更强,因此,其对于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更加全面。基于此,高校在师资力量建设中,应适当增加投入,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例如加强与专业艺术院校的交流,借鉴艺术教育经验;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培训机会;利用职称评价调动教师创新艺术教育内容,探究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分析职业倦怠的现象,利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满足教师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

4.开展实践活动,营造艺术教育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促进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学校应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让艺术教育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心中。例如举办校园歌手大赛,组织迎新晚会、举办书法大赛,开展环保服饰设计竞赛等,以生动活泼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学校、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以艺载德、以艺促智,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继续阅读

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德育既有相通之处,也有相互促进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和德育的根本宗旨和目标是一致的。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具有艺术修养和气质,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大学生;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具有高尚的道德行为。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是相通的,艺术教育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并最终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其次,艺术教育促进德育功能的实现。艺术教育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单纯的道德说教或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抵制,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艺术教育则通过最富于情感、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仅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更能唤醒和打动学生的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达到更好的道德教育效果。第三,德育促使艺术教育更好的把握道德方向。艺术也有高雅与庸俗之分,高雅的艺术养人,而庸俗的艺术坏人。因此,有了德育的指引,会使艺术更具道德方向,艺术会变得更加真善美,艺术教育的成效会更加凸显。而且有很多艺术家、教育家和科学家都认为,未来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一种发展大势,对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德育功能

自古人们就很注重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主张将艺术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如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制订“理想国”蓝图时主张将影响不好的艺术作品一一驱逐;孔子的“善”在先,然后才“美”,“善”比“美”更加重要的观点;汉代的《毛诗序》中提出的“教以化之”的理论等等。可见,艺术中的德育因素对人的影响非常重大,对大学生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归结起来,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热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承担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对个人发展和国家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艺术教育中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通过这些爱国主义素材可以使大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时受到熏陶、得到启发,引导大学生反思历史,参照现实,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要义,培养起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爱国主义热情。比如革命年代的战地文工团,为了战争的早日胜利,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他们不惜冒着敌人的炮火,冒着生命的危险,到革命前线慰问演出,给将士们鼓舞士气,提升斗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虽有短短几分钟,但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给人振奋和力量,但每当乐曲响起时,内心充满了激动和热情;油画艺术,过去中国的油画被称为“西洋画”,但现在中国的油画是带有东方中国民族与地方特色的“中国油画”,意境的追求,写意的笔法等等都包含了大量的中国元素,虽然这一艺术种类首先起源于西方,但它却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并经由中国画家的耕耘、哺育,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滋养下开花结果,不断壮大的,所有这些,让学生学习了解后自然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和价值观。大学时期是人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如潮水般涌入,加上社会上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极端自私现象的时时出现,这势必对我们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产生很大的冲击,影响他们对于人生的选择和人生价值的思考,甚至会产生迷茫和信仰危机。高校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基本艺术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让学生对艺术产生一定的兴趣,使学生们在欣赏和感受艺术中美的同时,提高自己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的能力,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并能以实际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感之以形,动之以情,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让学生在参与艺术中有直观的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引起他们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同时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不仅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并结合时代特征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形成有利于自己全面发展的正确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3)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由于学业繁重、感情挫折或者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犹豫、焦虑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和沟通,会消耗人的意志,降低人的免疫力,易导致心因性疾病的发生,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而研究证实,艺术教育对人情绪的调节,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艺术是心灵的体操”,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可以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到矫正,它能调节人的植物神经,促使大脑得到休息,帮助人们消除疲劳,对心理健康大有裨益。以艺术的一种形式———音乐为例,不同的音乐调节不同的心情,它通过音调、音节、音律表达出人内心深处的焦躁与宁静、烦恼与欢乐、忧愁与幸福,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兴奋、镇静和降压作用,并随着音乐的曲调、节奏和旋律,最终使人恢复到平静和自然。因此,艺术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他们能正确地表达感情,排除不良情绪,形成健康的心态。

(4)能够陶冶大学生情感,完善大学生个性。艺术教育具有“以情感人”、“以美动人”的特点,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之处,它能使人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情感起伏,在美术的色彩光影中心弦触动,在舞蹈的身姿中身心愉悦,在戏剧舞台的身影中咀嚼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影视的声画世界里沉浸共鸣,它能直接的进入人们的感情世界,点燃人们的情感火花,使人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内心得到充实,情感得到陶冶。同时,艺术教育还能塑造、完善大学生的个性。艺术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解读空间和超脱狭隘功利的意念世界———驰骋个性的自由王国,能够促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原型人物或事件与个体相比较,看到不足和优势,找到自己的潜在能力,适合做什么和不适合做什么,使他们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目标努力。而且,艺术教育具有很好的调节功能,它能够使帮助学生在个性的发展过程中,克服弱点、缺陷,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个性。

继续阅读

高校艺术教育误区探析

艺术教育理论基本上有前苏联模式和欧美模式两类,我国艺术教育主要受前苏联模式影响很大,并且实践性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低幼儿与中小学艺术教育方面。近些年来,一部分高校提倡的艺术教育,一方面,眷注于一般性的抽象理论的灌输方面,把艺术教育等同于美学理论或者艺术理论的学习研究,以认识论和知识论作为艺术教育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将艺术教育狭隘地理解为开设一些音乐、美术知识介绍与欣赏的课程方面,流于具体的艺术知识和美术概念的传授。

这两方面的做法,固然在理论上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领悟的经验,增强他们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是仅仅停留在对一般理论的抽象理解和具体概念的机械把握,对于个别的艺术作品只能有浮光掠影的碎片式的模糊印象,而难以有深刻的感悟和审美的共鸣。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研究人员与教学人员普遍地将艺术教育简单理解为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艺术教育理论的知识传授,在教育活动中,片面地以抽象的概念代替生活感受,以理论体系覆盖生命直觉,以逻辑推导遮蔽心灵反思,因此遗忘对学生进行审美感性的教育,没有开启主体的心性和灵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培育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情。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艺术之树常青。歌德认为,培养良好的艺术感受必须从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受开始,没有对于自然的观察体验和热情感受,一个人不可能培养对于艺术的热情和兴趣,当然更不用说美感和经验了。艺术教育离不开对于学生的自然和审美教育,离不开激发和调动他们对于大自然的审美观察、诗意体验和富有激情的想像。在当今历史语境中,艺术教育还必须承担教育学生培养对于自然的敬畏感情,建立他们关心自然,和大自然平等对话的意识,而不应单纯地树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意识,而是应该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这样有助于建立生态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现代意识,更有利于美感的形成和艺术感觉的完善,可达到一石两鸟、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大学层面的艺术教育并非单纯局限于教科书上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换言之,艺术教育并不是那种满足于空谈艺术的本质、历史、特征、风格和表现的书本教育,也不限定于探讨文艺美学的种种概念,以及常识性的艺术知识。高校艺术教育事实上应该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精神工程,应当致力于借助于艺术教育的途径,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完整健康的人格结构、具有一定审美修养和具有诗意内涵的生命存在个体,培养他们的艺术敏感和兴趣、良好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经验等等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从诗意生存和审美生存的美学意义上着眼于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这样,使艺术教育获得一个较高的逻辑起点。因此,高校艺术教育的关键不是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类别的知识传授,不是让大学生从知识论形式上获得一般的艺术“道理”,而是通过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启发,让他们建立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尊重,开启心性,激发诗意情怀和审美眼界,结合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让大学生能够明“道”体“道”,进而与“道”一体,进入充满美感的艺术殿堂。

在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上,人们习惯于将艺术教育附属于美学理论的范畴,或者将它和艺术理论混为一谈。艺术教育和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然而,它们毕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和区别。在存在形态上,艺术教育是将具体的美学理论、艺术理论应用于教学和教育的实践活动,它不仅仅是注重于理论体系和概念内涵的传统,也不是单向度地传授具有的艺术知识和审美经验,而是将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诗意直觉等审美感性渗透到理论结构和知识形式之中,另外,它注重艺术的形式感和具有的艺术经验的启发,使观察力和想像力融入记忆力、推理力,让理论结合实践,良知渗透生活。而一般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是以知识论和认识论相结合,是以逻辑和思辨以特性的概念形态。因此,它们不能简单和直接地代替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与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不仅有着存在方式上的差异性,而且有着社会预期和社会功能的差异性。艺术教育不是以单纯求知为特征的知识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它寻求建设青年学生的诗意的人生修养和审美的生命境界。故从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纯知识学角度来理解艺术教育,将遮蔽艺术教育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意义,从而不能真正理解艺术教育的本质。换言之,艺术教育不是对知识理论问题的知识性解答,不是以回答“什么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等等类似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或者亚里士多德《诗学》中讨论和回答的知识命题。艺术教育是力求解决人生的审美感性、良知修养和诗意境界的问题,而这些内容是美学知识和艺术经验难以包括的,它们更多是生命的智慧形态。

要进行艺术教育,审美主体就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感受和体验自然、社会和人生,进入到具体的审美对象才行。必须建立和大自然的对话关系,建立和艺术作品、艺术形式、艺术技巧的对话关系。没有自然对于艺术对象所展开的亲身体验的独特感受,那么无论看了多少别人的分析文章、理论著作,听了别人多少评论指点,自己也只能鹦鹉学舌随人所言,而决不会对艺术对象有任何真切体认。没有审美主体的亲自参与和真切感受,便不可能有审美活动的感性展开,更不可能有审美感悟的产生和艺术灵感的获得。再以书法艺术为例,先秦法书,如甲骨文、铭文、大篆,它们尽管没有纯熟之书法理论引导,但笔画结构间却尽显书法美的奥妙,这是先民对劳动生活的感悟,对美的自然的感悟,是有感而发、灵感飞扬的文字组合的自由舞蹈。正因如此,欣赏殷墟书契,观看《大盂鼎》、《毛翁鼎》、《散氏盘》方会有那种“众星丽天”的艺术美感。甲骨文字、钟鼎铭文的艺术美,不仅体现在内容,也还体现在文字形体本身透露出来的艺术生命。

在实际的观赏效果上,早期文字显现出来的美感决不输于后来之书体。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的演进,汉字字体也经历了发展与嬗变,从甲骨卜辞、青铜铭文、大小篆、隶,至楷(含魏碑)、行、草等,字形与笔法的天地大大拓展,书体之间字形与笔法的融合,各流派之间风格的高标独立与互相濡染,使书法的美学内涵愈加丰厚。“汉字———书法———法书”的人文主义的艺术实践表明,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洞察自然和人生的审美感性的活动。它表明艺术教育必须从理论转换到和实践的统一,从内容到形式的融合,从知识走向智慧,从逻辑分析走向诗意感受。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必须从“知识理论”走向“生活实践”,从知识论转换到智慧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于自然和人生的观察、体验、想像的兴趣和能力。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的艺术教育不应是一种纯理论的求知过程,它必须是一种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的一种艺术实践和审美感悟。只有在每一位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艺术教育的内在品格与审美特征才能被鲜活地显露和敞亮。人正是在审美活动的游戏状态中,正是在艺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人才摆脱世俗的知识、功利、欲望的种种束缚,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从而达到马克思所理想的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的审美理想。

继续阅读

高校教师艺术教育

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和造就具有相当艺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艺术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管理、教育水平等诸多方面,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方面,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那么,目前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现状如何?究竟应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呢?

一、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现状如何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文化艺术活动,总体上看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缺乏正规的组织引导和提升,无论是开展艺术活动的规模和水平都不能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从教师艺术活动本身来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人员十分有限,大多是一些原来有一定基础爱好的艺术骨干分子,而且艺术活动的方式单调,层次也不高。从高校组织和方式看,主要是高校工会或者社区依照每年年度工作计划,开展了一些带有提高性质的辅导活动。然而,高校包括高等艺术院校在内的教育机构却很少参与面向社会、面向群体的艺术教育活动。这种状况对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人格完善以及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是十分不利的。

二、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重点应从提高领导重视程度、运用各类艺术手段的教育效果等几方面入手。

(一)领导要重视

根据目前教师艺术教育的现状,要努力建立一种以高校领导机构为主导,各级管理部门与工会相结合的教师艺术教育机制,促进教师艺术教育事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高校领导机构要从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教师艺术教育工作,并适当地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从事教师艺术教育的机构要与地方的、社区的群众艺术团体加强联系,通过辅导活动来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分子的艺术素质。同时大力发挥学校电视台、校报在开展教师艺术教育,提高教师文化艺术素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二)运用各类艺术手段的教育效果

继续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源泉。高校艺术教育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和使命,需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文从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创新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建设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等几个方面阐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教学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国画、书法、古文、诗词、乐曲、舞蹈、戏剧、节日等。艺术教育是传播传统文化、培养艺术传承者的重要途径。高校艺术教育应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切实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平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情怀,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中华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崇德尚义”等核心理念,是中华民族漫长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需要我们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国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都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艺术教育思想,用文艺培养人的品德,陶冶人的性情。孔子重视和推广的乐教思想,对现今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艺术审美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能极大地丰富大学生艺术教育内容,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顺应新时展的思想需求。艺术教育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促使受教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不知不觉发现人生的真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要随时展不断进步。

一、丰富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要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课程资源,达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教学课程应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找到两者相互支撑的平衡点;加大对古文经典、国画、书法、戏曲等传统文化的教育,丰富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课堂。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优秀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教材,给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个科学、规范的文本,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教师要向学生全方位地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艺术教育课程应注重品鉴,发挥经典艺术作品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领会优秀民族文化的艺术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个人修养。戏曲是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戏曲艺术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但如今由于各种新生艺术的出现,尤其是流行音乐的影响,大学生对戏曲的认知非常匮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戏曲文化的传播,通过经典作品赏析,让学生深刻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同样,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要引起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四艺之首“琴”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通过鉴赏古曲、讲解琴的历史演变和作品特点,让学生对琴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给爱好民乐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程特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如从古典诗词歌赋中寻求人生哲理,从中国绘画、书法中体会笔墨精神和美学思想,从中国民乐和戏曲艺术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等。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浮于表面,要挖掘其内涵,掌握其精髓。对于中国绘画的理解,要高出作品形式之美,从作品中感悟生动的气韵以及精神内涵。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山水画影响深远,如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创作者超尘出世,在自然中追求天然之美,以虚静合一获取人生的自由,在山水中注入作者的人生理想与生活品位。对艺术作品的解读要上升到领悟升华阶段,深刻感悟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民族气质。同样的,对民乐和戏曲的学习,也不能只是简单地赏析艺术作品,而要深入挖掘作品蕴含的文化精髓,使受教者在学习中体悟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二、创新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艺术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不同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呈现出来,发挥艺术教育的导向和引领作用,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要建立校内传统文化的课程平台,打造贴近高校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栏目,为在校学生开发针对性较强的在线教学资源,如开设国学经典阅读微课程,打造关于“琴棋书画”、礼仪等学生感兴趣的栏目,充分发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开发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等,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充分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感兴趣的民族文化资料,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艺术概论课程中的戏曲艺术章节,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自己喜欢的地方剧种资料,对戏曲的发展演变过程、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资料的搜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学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传播的优势相结合。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或教师录制好的讲解视频,在课堂上经老师的帮助和其他同学的协助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让自己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教师要充分准备艺术教育课程的相关资料,精心制作关于传统文化的微课视频,如学习魏晋艺术,可以结合时代背景、艺术作品风格、代表人物等展开介绍,充分体现魏晋艺术精神之美。视频要结合画面加入自己的解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互动交流,利用微信、QQ群等新媒体手段,建立学习群组进行交流。教师及时传统文化的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教师队伍对艺术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身具备传统文化的学识与修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教师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底蕴,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当今社会对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也要具备“琴棋书画”各项技能。高校要激励广大教师重视和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以及对传统技艺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培训平台学习传统文化,或参加高校举办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培训研讨会等。高校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或民间艺人到学校为师生做现场指导和讲授,实现高校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建设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继续阅读

高校留学生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探讨

摘要:高校留学生教育水平代表一个学校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认识到留学生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留学生教育中艺术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研究从高校留学生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意义、高校留学生教育中艺术教育现状进行论述,提出了高校应增强针对留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意识、高校应给予留学生艺术教育足够的重视、建设系统完善的艺术教育类课程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艺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随着中国在全世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家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作为留学生进行各种长期短期的汉语言学习、专业学习、汉语言文化体验、语言文化研习等。据统计,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48.92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3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2]。中国要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要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仅仅依靠中国人传播是不够的,数量庞大的留学生大军是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一根重要纽带。

一、高校留学生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意义

别敦荣和夏晋在2013年的研究中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教育:一是为全体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普通艺术教育,主要表现为各教育阶段所开展的音乐、舞蹈、美术等基本艺术素养教育;二是部分学生所接受的艺术专业教育,由各级各类艺术教育院校所实施[3]。本研究侧重于探讨第一种类别,即全体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普通艺术教育。对中国学生而言,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指导,国务院办公厅2015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意见中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详尽全面的要求。别敦荣、夏晋、岳友熙、魏娜、王雅君等研究者从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通识性、中国艺术教育的出路[4]、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及途径[5]等方面对艺术教育进行了研究,但鲜有研究者关注留学生的艺术教育,通过对中国知网进行搜索,也未发现留学生教育中艺术教育相关内容。然而,笔者认为针对留学生的艺术教育对留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针对留学生的艺术教育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普通高校中艺术教育一般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戏曲、影视、书法、剪纸等课程,学校通过开设这些必修或者选修课程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对留学生而言,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类课程让留学生从不同侧面直接或者间接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当留学生对其中一种或几种艺术形式感兴趣时,他们会深入了解其背后蕴藏的文化背景,这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针对留学生的艺术教育能够提高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