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校英语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第一篇:成人高校非英语教育专业写作自我效能感探析
【摘要】本文以承德电大开放教育非英语教育专业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成人高校非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现状以及影响学生写作自我效能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成人高校非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没有太大的把握和信心去完成各类写作任务同时也没有把握和信心运用各项英语写作技能,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英语写作任务效能感”和“英语技能效能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如果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得到的正面反馈越多,写作的自信心就越强,而自我效能感就越高。本研究对我国成人高校英语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成人高校;非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
一、引言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iency)是指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任务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题自我感受。它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期待就是班杜拉所说的先行因素,但他的期待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待概念。他认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一种效能期待。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个体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自我效能影响学生对行为的选择,影响学生对所选行为的努力程度和面临困难时所具有的坚持力。英语写作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具体写作任务上的规划和实施获得预期写作质量的必要行为的能力知觉。随着成人高校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个成人高校外语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探究成人高校非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入手,分析成人高校非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现状以及影响学生写作自我效能的因素,从而为我国成人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成人高校非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如何?(2)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3)影响成人高校非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研究对象。本研究遵循目的性抽样的原则和强度抽样的策略,选取承德电大开放教育16秋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共计4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0人,女生20人。开放教育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单词量严重不足,语法知识掌握的也不牢固,写作能力很差。还有一部分学生专科期间已经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者六级,基础知识很扎实,能够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对话或者写作。
一、高校英语教育应用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而它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因而,运用软实力来进行英语教学,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一)运用软实力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二十一世纪,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了每个适龄儿童的义务和责任。对于高校的英语教育,也要做出适当的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新课改要求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英语不仅仅只是为了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将其更好地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英语教学中掺入文化软实力,很好地符合了这点要求,满足了新课标改革的基本要求,。引入软实力的植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英语教育的发展。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二)运用软实力是改进英语教学的必要手段英语已经成为了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将其学好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虽然现在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很多人的英语还是很差,连一些基本的英语都不会说。因而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是必然。首先,对英语教育进行改革,绝对不只是课本上内容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要有教学内涵的发展与进步。应用软实力到英语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素养,个人素质也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巧妙地契合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有动力,因而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高校改革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二、高校英语教育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分析
软实力有助于高校英语教学的开展,自然而然,英语教学在开展的同时,对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正面影响,积极乐观,也有负面影响,消极悲观。无论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总之它的影响都在。
(一)高校英语教育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正面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也在不断上涨。英语成为了一种世界语言,也是我们与外国友人沟通的必要语言。为了让更多的人学好英语,英语教育的改革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旨在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接受英语的能力。英语教育需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开展的英语教学的普适性也会提高。高校英语教育可以进一步拉近我们与外国友人之间的距离,从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外国习俗和风土人情,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锻炼,久而久之,自身的英语能力也会得到迅速的提高。中国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这些英语人才的加入。开展高校英语教育,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使其服务于更多的领域,从而推进国家的发展。
(二)高校英语教育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负面影响任何事情都有好有坏,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种现象。高校英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为加快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因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早期的英语教育大多都是采用“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这两种教学方法,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法,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学生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实际中运用英语的时候,他们却不会“说”。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以致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都比较低,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得到适当的培养,在英语交流中很难进行正常的沟通。这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哑巴英语”。比如学习英语的时候,需要用英语表达那些十分熟悉的事物,但是就是表述不出来,这就说明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缺少必要的文化自觉。虽然现在就读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他们自身的英语口语和交际能力也不怎么好,因而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也面临找工作的困境,而实际一些翻译岗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样的一个局面也是当今教育需要反思的地方。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缺乏中国文化的传播和贯彻,从表层分析,是教学方法和理念方面的偏差,但是从本质角度分析,却体现了社会价值观的缺陷。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英语教育红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教育同仁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提出新要求,英语学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以及重要学科,不仅承担传授学生英语技能的任务,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进行培养。但是当前,在英语教学中却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教师更加注重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语国家文化,不仅导致英语教学难以发挥实用功能,同时也对我国文化的发扬与继承形成制约。因此,高校要针对这一问题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突出英语教学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实现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1导致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的主要原因
1.1社会意识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意识更加倾向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相悖,导致学生对中国文化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同时,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高校英语也更加侧重于基础知识传授,没有注重渗透中国文化,进而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情况。
1.2应试思维影响教师和学生都更加看重四六级英语能力考核,教师在教学中也以等级考试作为教学目标,而学生也将通过等级考试作为学习目标。在应试思维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不受学生和教师的重视,英语学科的文化教育功能没有完全发挥。1.3英语教材影响当前,纯英语教学是高校推崇的教学模式,英语教材基本都是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民风民俗以及行为理念,鲜有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长期受到教材的熏染,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兴趣。
2隐喻在我国“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建构作用探析
2.1创设良好文化氛围针对中国文化失语这一问题,高校要给予高度重视,从英语课堂和校园文化两方面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中国文化氛围。首先,高校要鼓励教师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公开课,教学内容要与中国文化有效衔接,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和主题,通过公开课起到宣传、渗透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功能,进而改善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淡薄的现状,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其次,高校要在校园中创设积极的中国文化氛围,突破英语课堂的局限,以中国文化为主题开展文化宣传和文化教育,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下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最后,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性。文化自觉性主要是指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群,对本民族文化所产生的归属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性,找准英语学科的文化定位,将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充分融合,注重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促使学生自觉传承以及发扬中国文化。
一、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育应注意的实用性问题
(一)高校适应性英语教学强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学大纲具有统一性但是事实上并非所有高校的学生英语水平都处于同一起点并且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及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教学大纲的统一化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而社会对高校教学英语质量作出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英语四级与六级等考试的通过率,但是由于不同专业之间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存在的一定差异,所以仅仅以通过率作为评价指标也是相对片面的所以高校英语教育应当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社会产业与高校密切结合的趋势并针对高校以及学生的不同类型来提出有差别的英语要求并开展有差别的英语教育。
(二)强化实用性英语教学的建议。
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学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一是要对教学理念作出转变,从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强调向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转变。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交际能力以及听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为了确保大学生英语使用能力的发展,有必要加大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并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完善英语的评估与考试制度;二是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对学生开展差异化教育并强化分类指导。对于类型不同和层次不同的高校应当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国家重点大学外的高校在强化课堂交际、听力等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开展英语授课使用英语来开展教学活动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发展趋势。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一是要让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得到良好衔接以满足学生求知需求;二是要重视针对学生开展职业英语培训和职业规划教育在此过程中既要强调重点汉要重视全面性;三是要努力为小班教学创造条件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互动与差异化教学;四是高校有必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育应注意的教学方法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往来、国际间文化交流以及我国在国际政务中的参与日趋频繁在此过程中英语的重要性得到了突显,同时对高校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英语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以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同时要重视跨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新闻英语导入教学能够很好地满足对高校英语教学方法提出的这些要求。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则为语言提供了环境。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新闻英语导入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流畅优美的英语语言和多彩丰富的知识内涵。
网络的发展为新闻英语导入教学提供了条件,网络中的英语新闻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口语与听力的最佳材料。为了提高新闻英语导入教学效果需要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知识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英语中包含的西方思想、文化、风俗等。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让教学过程承载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词汇、语法教学池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当然,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新闻英语导入教学但是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当以提高学生英语使用能力和渗透跨文化教育为重要目标。
摘要:通过分析跨文化能力培养理念,指出当前外语教育跨文化教学应突出本族文化传播视角,在教材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体现英语作为通用语的特点,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具有文化自觉和自信、拥有全球化能力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英语教育;跨文化能力培养;本族文化传播
高校外语教育是服务国家战略和语言发展规划,适应我国当前新时展需求的重要领域。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背景下,政府间及国民国际交往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国民语言生活呈现以英语为通用语的跨文化特征。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2018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均要求学生具有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外语教育培养具备跨文化能力的人才,能够服务国家语言战略,综合提升处理国内外事务的跨文化能力。本研究从注重本族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出发,探讨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问题,有助于加深对多跨文化能力教学的理解,发展和丰富新时期跨文化英语教学理论体系,深化英语教师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认识,提高新时代具备文化自觉和自信、拥有全球化能力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外语学科跨文化研究发展回顾
跨文化研究起始于“二战”期间。随着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多个国际性机构应运而生,如WHO、WTO、世界银行等,跨国跨种族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解决诸多跨文化问题,跨文化研究得以逐渐成形。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T.Hall在《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指来自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中的个人之间的交际,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科的诞生[1]。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于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逐步相互依附。1972年和1988年美国东北外语教学会议(NECTFL)强调了文化教学对于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者的重要意义[2](张红玲,2007:161)。外语教学界开始普遍认同了解外国文化和进行文化比较是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教学进行探讨。此阶段把文化知识的学习作为语言学习的手段,文化教学知识依附语言教学。随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的兴起以及英语的世界通用语特征的出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不再局限于英美文化传播的相关问题,研究者认识到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应逐步具备对学习者不局限于某一种文化的全球性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Byram(1994)等人提出了一种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3[3]。Kramsch(1998:3)认为语言表达、体现、象征文化现实,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文化是语言教学的核心,跨文化能力教学在语言教学中逐步凸显[4]。我国跨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受Hymes等人的交际能力观的影响,外语教学的目的发展为如何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并明确地把文化列为教学的内容。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语言教学必须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以及文化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概念越来越宽泛,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包含在内。当前,伴随我国国力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具有全球视野的宏观视角下,当前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教学面临着教材设计、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新问题。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设计分析
(一)跨文化能力定义的变化和发展跨文化能力的界定可以从人类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界定。在语言教学学者中,以下几个定义被认为更为适用。Ting-Toomey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者与来自其他成员展开有效协商,获得满意结果的能力。Chen&Starosta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交际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商讨意义、辨析文化身份,并有效得体地交际的能力。Kim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交际者进行心理调整,适应新环境的内在能力。在诸多定义中,有一部分学者逐渐在原有西方跨文化理论框架中加入了本土文化的视角,从而丰富了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如学者戴晓东和陈国明认为跨文化能力是建立跨文化联系,发展和谐互利的关系,一起成长的能力。其他一些日韩学者从东方文化的特点定义跨文化能力,认为这种能力是准确、细腻地体会他人情感,克制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5](戴晓东2018)。当前,西方理论界主导的跨文化研究对东方文化推崇道德修养、重视情感因素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往往采取回避态度。随着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变化的新局面,非西方学者在跨文化研究领域所提出的携带着特定区域文化特征的理论与方法应逐步得到重视。纵观我国外语学界长期以来对跨文化能力教学的研究,均能体现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研究论点。高一虹(2002)提出跨文化能力包括文化知识、交际技能和移情的跨越阶段,和文化差异意识、灵活性与开放性以及生产性自我认同的超越阶段[6]。张红玲(2007)提出跨文化能力是培养包容态度,掌握知识以及运用它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包括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7]。杨盈和庄恩平(2007)提出以外语教学为中心的四个层面的跨文化能力的模型[8]。上述多位学者的观点均反映出我国外语学界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以全球意识、跨文化适应、知识和交际实践层面构成。全球化意识是跨文化教学的基础,跨文化适应为中间层面,而有效的交际实践是跨文化能力的最终目标。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应具备的特点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相应的教材应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文化包容性和跨文化适应性为目标,同时兼顾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外研社大学思辨英语系列教材为分析对象,探讨当前英语专业教材应突出哪些特征,以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根据我国学者高永晨(2006)所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学习应该包含知识、意识、思辨、态度、技能、策略六个维度[9]。因此,凸显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的教材应该涵盖上述几个方面。外研社思辨英语系列教材由孙有中主编,以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为培养目标。以精读教材为例,四册教程分别以“语言文化”、“文学与人生”、“社会与个人”、“哲学与文明”为选材主题,通过每册30篇文章学习,以达到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思辨能力的培养上,该套教材在每个单元设置了跨文化反思模块,以多样化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构建。其中以文化、社会现象对比类问题占较大比例。例如,对比中美校园霸凌新闻报道;对比中国和其它文化关于创世的传说故事;对比中外国家当代青年单身现象;对比中外人口迁移方面对于移居城市的选择标准,同时对比北京、巴黎和纽约的城市布局,分析发达国家对当今全球环境问题采取的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思路;在语言文化对比方面,以谭恩美小说节选为引子,引导学生对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和拉美人形象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对比美国、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和中国少数民族自治政策的差异。纵观该套教材跨文化反思练习的设计,以中外对比、多国对比、多元文化对比为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视角,体现出英语学习不再以英美国家文化为目标语文化,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教材的去民族中心主义和英语作为通用语学习的目标。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材设计应以英语作为通用语使用为出发点,帮助学习者逐步获取跨文化能力。
【摘要】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始终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提高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有利于弥补传统英语教育基础性不足,是未来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对提高高校英语教学实效性方法、教育实践瓶颈及解决策略等进行详细解析,为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提供部分理论参考建议。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
引言
现今,社会经济体系发展速度加快,使社会型与应用型英语人才需求随经济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增加。为更好适应英语教育新环境、满足社会人才培养新需求,高校应提高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这是未来阶段提高英语教育水平、完善高等英语教育体系的核心关键。
一、提高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
(一)弥补传统英语教学实践不足。传统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能充分满足阶段性的人才培养需要,但就长期教育发展而言,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相对复杂,在较短教育教学时间内无法形成良好的教育实践模块。简而言之,即是在较短教育教学时间内,无法将固定的英语教育内容运用于基础性教育实践,教育工作的开展始终处于缓慢前进状态,未能根据现代化人才培养需要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从而导致英语教学效率有所下降,使理论教育内容与实践教育课程难以形成有效同步。
(二)适应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环境。高校英语教学始终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经济体系结构发生转变,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成为未来阶段高校人才教育的主要方向。为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环境,必须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综合实效性,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提供新契机。另外,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使英语教育越发重要。提升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性将为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提供有利的教育支持。
二、高校英语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
引言
现今,社会经济体系发展速度加快,使社会型与应用型英语人才需求随经济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增加。为更好适应英语教育新环境、满足社会人才培养新需求,高校应提高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这是未来阶段提高英语教育水平、完善高等英语教育体系的核心关键。
一、提高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
(一)弥补传统英语教学实践不足。传统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能充分满足阶段性的人才培养需要,但就长期教育发展而言,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相对复杂,在较短教育教学时间内无法形成良好的教育实践模块。简而言之,即是在较短教育教学时间内,无法将固定的英语教育内容运用于基础性教育实践,教育工作的开展始终处于缓慢前进状态,未能根据现代化人才培养需要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从而导致英语教学效率有所下降,使理论教育内容与实践教育课程难以形成有效同步。
(二)适应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环境。高校英语教学始终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经济体系结构发生转变,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成为未来阶段高校人才教育的主要方向。为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环境,必须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综合实效性,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提供新契机。另外,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使英语教育越发重要。提升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性将为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提供有利的教育支持。
二、高校英语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关键问题
(一)高校英语教学模式革新问题。英语教学的本质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内容的同时将其有效运用于实践中,而非是将英语教育内容应用于知识测验考核。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实效性要想得到提高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计分考核机制,采用对等的英语口语交流、英语撰写方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与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应用于实践的测试方法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进行测定,避免英语考核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标尺。高校英语教学要主动创设良好的英语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加强英语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困难,树立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继而为高校英语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做好充分准备。
摘要:高校英语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并突出表现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为此,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应围绕课程教材,增大英语国家文化内容比重,遵循教学纲要,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教学手段方法,以真正起到积淀学生跨文化知识涵养,提高学生英语交际水平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路径;大数据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家与地域之间的经济及文化交流趋于频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应用频率最高。高校英语教育以培养兼备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主,要实现与外国人交流沟通的顺畅,应放大英语教育中跨文化理解及交际能力[1]。
1跨文化交际及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状况概述
1.1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主要指基于不同地域及文化氛围的人展开交流的过程,其中“跨”的含义更多地指向文化层面的隔阂,而不仅限于语言这一单一层面。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要素,在同一语言形式下交流,文化能够得以融合及巩固。跨文化同步带来不同种类的语言及不同特征的文化,反映到日常交流行为,在言谈举止、着装、饮食、信仰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因此,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及关键在于西方英语国家背后文化知识及习俗的掌握及领会。
1.2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状况
在全球经济化浪潮下,因国际交流频繁而产生了大量英语人才缺口,高校都着眼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开设了高校英语学科专业,近些年培养出许多英语对口人才。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般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更多地侧重英语单词、语法、句式及词组等内容的教学,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传播及教学力度不强,致使英语专业学生虽然具备了丰富的英语基础知识及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但因西方文化积淀弱,在实际对话交流中因文化差异而出现语法错误或纰漏的现象较为普遍,反映出高校英语教学在文化教学板块上仍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