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校体育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高校体育教育

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思考

一、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的意义

(一)增长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现代社会知识的增长速度呈几何状,作为一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如通过教师教育,掌握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普拉提、攀岩、野外生存等,充实体育课堂教学,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教育,了解一些前沿的营养知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通过教师教育,学会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手段,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效率等。

(二)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德国教育家洪堡曾提出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观点,并在德国柏林大学实施,促进了德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德国科学家数量和科学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曾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也应成为研究者。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对科研工作很重视,在教师的评职和定级中有严格的科研量化标准,使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很大提升,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可以通过教师教育,使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提升科研能力,促进我国体育科学的发展;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的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是指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应注重实效,切忌走形式。应根据本校实际和体育教师的具体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每名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项,如有的体育教师的专项是游泳,有的体育教师的专项是田径,有的体育教师的专项是体操……,有的普通高校在对体育教师实施教育时,不考虑教师的专项,安排相同的学习内容、制订相同的评价标准,导致有的体育教师不用参加培训教育活动,就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有的教师经过短暂的培训,根本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教育的积极性。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应注重实效性,通过教育真正使体育教师有收获,弥补不足之处,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一个证书。

(二)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应调动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积极地进行教育活动,才能真正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贯彻主体性原则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高校出台相应的制度,对体育教师教育提出激励措施,在评职、评优中作为硬性指标,这是外在的动机激发,可以促使体育教师重视并主动参加教师教育活动;最主要的还是内在动机的激发,通过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体育教师认识到进行教师教育对于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参加教师教育活动,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三)多方面发展原则多方面发展原则是指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应促进他们多方面发展,既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也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既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也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力;既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等。

三、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的途径

继续阅读

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作用

摘要:影响体育能力形成的因素包括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社会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影响。高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原则包括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终身体育原则。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措施有:转变高校体育培养观念,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修订教学大纲内容与要求,加强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学习,增加高校体育教育与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多样性,优化体育评价标准体系,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体育能力;大学生

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按照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大纲要求,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教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且根据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是一个互动活动的过程,是需要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教授学生正确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身体锻炼方法,培养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科学锻炼的好习惯。体育能力是指在完成活动时所体现出来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能力,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才能,表现在身体活动过程中,是由知识、技能、技术和智力等所构成。就是指能够成功顺利地完成一系列身体活动的实践。

1影响体育能力形成的因素

1.1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

1.1.1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设置的影响

传统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中,由于大部分的教师受到了教学课程目标和设置的制约,欠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方法和手段。虽然学校已推行选项课模式,但在课堂中还是强调整体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体育能力。强调体育教育的“育体”功能,忽视体育的“育心”功能,重视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参与身体锻炼,养成终身科学锻炼意识的培养。

1.1.2体育课程评价存在问题

继续阅读

“终身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国家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对学生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高校是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将“终身体育”思想纳入高校体育教育,则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实现《全面健身纲要》的目标,实现社会体育事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校体育;体育教学

在国家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中,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反映这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及文明程度。就体育的传播路径来看,高校是体育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帮助人们获得体育技能、树立体育意识的重要路径。由此可见将终身体育纳入高校体育教育,则可以帮助人们获得体育技能,帮助人们树立体育意识,这是实现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1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与体育改革相伴而生,指人们终身都在接受体育教育,并同时进行体育锻炼。①具体来讲,终身体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指从生命的开始至生命的结束,终其一生都在进行体育学习,都在进行体育锻炼,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体育已经成为生活甚至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次指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体育系统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们随时提供参加体育实践的机会。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体育思想,终身体育的形成基础来自两个方面:首先,终身体育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②人体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都要经过三个时期,即发育时期、成熟时期、衰退时期。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们的体制,增进人们的健康,因此对人体发展的各个时期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人体发展时期,体育锻炼的方法、锻炼目标均有所差异,可以说人的一生都伴随着体育锻炼。其次,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③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多数人的身体均处于亚健康状态,精神过度紧张,由此造成社会文明病经常发生,如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症等。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又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因此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必须不断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生活质量,这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2“终身体育”思想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必然性

国家现代化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但一个国家的发展后劲并非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而是以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基础。而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并非以数量为准,而是以质量论英雄,以同龄人的智力、体力、劳动劳动效率为评价标准。从人力资源的来源来看,高校是其主要的输送地,由此可以说人力资源的质量与高校的教学质量呈正相关关系,高校的体育教学在人力资源的心智、智力、精神等开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提高,这些都是人力资源发展的结果,而由人力资源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必须充分、长期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而这些又都是以人力资源的健康体质为前提的。要想拥有健康的体质,就必须进行终身的体育锻炼,进行系统的、长期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获得健康的体质,进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已有统计资料表明,④在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毕业后仍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体中,男生仅占比12.5%,女生比例曾更低,仅占到7.5%;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或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中,男生占比高达87.5%,女生占比则高达92.5%。此外还有统计资料表明,⑤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在所有行业中屈指可数,仅为58岁,明显低于全民平均寿命的72岁;这其中还有约32%的人在40~50岁去世,约有25.9%的人在50~60岁去世。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也发现,进入三年级后,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数量明显减少,而进行系统化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则更少。从实际情况来看,今年高校大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则逐年提高,这些现象说明目前以体育竞技为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并不能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教学弊端。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仅注重学生体育技术、体育技能的提高,并未将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致使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体育兴趣较低。这种教育方式过多地强调纪律性,要求学生一味地进行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相关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相应的技术,并未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更无法养成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鉴于此,指导并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及体育技能,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3“终身体育”思想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继续阅读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利用网络技术实施体育教学已迫在眉睫。网络技术具有实时性与传播性,可极大吸引与满足学生的需求,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平台。为探讨网络技术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影响,本文主要对网络技术的运行模式与优化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体育;网络技术;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上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网络技术教学成为突破传统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不断发展,学生与教师越发重视网络技术对体育教学的成果。网络体育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逼真的情景与形象的画面感染学生,不断探索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在网络体育教学的影响下,促进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网络技术下高校体育教学手段的优化

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具有形式与内容上的不同,体育课程除了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体育技能知识外,还要增强学生的体质与综合素质能力。一般来说,体育课程的活动场地主要在室内体育馆、室外足球、篮球场,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实践性。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侧重学生的体育考核成绩,在教学方式上缺乏灵活性,为此,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某项体育课程的基本动作要领时,学生常无法真正掌握。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引入网络技术教学是时展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可及时并有效地解决相关的问题。在网络技术教学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形式与手段均得到扩张与优化。

二、网络技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运行模式

1.远程教学模式

远程教学模式可通过网络技术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随着我国对远程教育资金的投入与建立,我国各高校已成功建成远程教学平台,并已进入中级发展阶段(通过运用无线移动通信、计算机媒体等虚拟技术运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可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同时,学生在体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会通过网络虚拟技术传输给教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与管理。

继续阅读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分析

1研究方法及相关结果分析

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出现的问题,采用针对性的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主要研究分析方法有:①文献资料法是将与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体育教育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从整理的资料中获取本文研究问题的相关理论或实践成果。②专家访谈法是直接针对本文研究的命题,直接或者间接(电话或者邮件)对这方面的单个权威专家或者专家组进行访谈,从与专家访谈的结果中总结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这些问题中去,解决实际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弊端。③系统分析法是将系统论的内容应用到本文的研究中去,世界上的事务总是有其独立性并物与物之间也有其特定的联系,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有其各自的独立性,相互之间也有特定的联系。系统分析法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分析,并针对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教育改革中去提出了一些具体合理的方案。④比较分析法是对两个或者多个相近的事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从而得出普遍的规律和方法,本文对过国内外与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相关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得出现在对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用的清楚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可得出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是改善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效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以下好处: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校教育中去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处于一个资源高度充裕的全新的环境中,迫使老师们去学习,为自己充电,只有这样才能够应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才能够掌握先进的操作技能,实现教学方式和自身角色的转变,为学生提供接触更多知识的机会,也为老师提供了能够展示自己的更大的舞台,使老师有压力去不断自我改善,克服教学中的不好的习惯,能够节省老师大量的重复劳动,使老师能够有更多精力去创新,去发掘更有效的教学方式。②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使学生处于一个全新的资源充裕条件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等问题。③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新时代最急切的需求,信息时代的到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认知到更为广泛的指示,利用各种各样的先进的信息工具涉猎到更广阔的空间,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年,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但很多高学历人才仍然严重缺乏创新思想,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体育教育改革中迫在眉睫,我们迫切需要有新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思想,本文提出了典型的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去的体育教学模式:①将多媒体应用于多媒体教学。这种应用投影仪、音响等设备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潜在地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②学生利用网络探讨式学习。学生在特定的局域网中进行有组织的相互交流,这种组织模式中学生成为了绝对的主体,老师负责学习任务的通知和设计,学生在局域网中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果,也可以将未知的题目通过网络反馈给老师。③应用多媒体的个别化教学。在此模式下,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软件来进行学习,老师的职责是软件的设计和编写,此模式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能够按照符合自己的进度合理安排,制定符合个人的学习计划。④虚拟现实相结合教育模式,在此模式下,学生主要是在设定的虚拟平台中进行自主的探索式学习,虚拟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体育动作,有益于学生正确规范地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并且学生可以在虚拟平台中多次重复操作,有利于学生对动作的重复训练。⑤利用网络远程教育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利用网络传递学生学习的信息,从传递的信息中学习新知识。

2结论和分析

本文简要讨论说明了在我国高校要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去的必要性,并且就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去做了可行性分析,怎样将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应用到高校体育教育中去有了具体的落脚点。①在经济条件还不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许多高校仍然存在教育管理水平低下、体育设施缺乏和体育理论和实践课时不足等问题。②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观念还未能转变过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教育加以改善,优化高校体育教育的氛围,改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③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育中去,才能保证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高校体育教育彻底的深层次的改革。④在全国标榜“增强体质”、“终身体育”等体育教育口号下,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深层次的体育教育中去,才能快速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通过以上研究分析说明,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深层次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去,才能完善高校对体育教育的管理方法;才能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充分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才能更有把握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思想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要正确认识现代科技教育的重要作用,体育教育思想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只有搞清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教育深层次改革的作用与体育教学思想的关系,才能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深层次改革。

作者:方芳 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交通学院

继续阅读

高校体育教育再思考

摘要: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各类教育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在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的不断推进,致使高校教育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教育均衡发展受到破坏。文章探讨教育均衡发展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新要求,分析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有效突围的路径。

关键词:教育均衡;高校体育教育;困境;路径

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调整的重要取向,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所有学生实现均衡化的发展。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大视野、大格局的教育发展理念,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合理调配和使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促进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必须在当前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着力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1教育均衡发展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新要求

教育均衡发展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需要高校体育教育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化配置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将自身发展引向更高特色、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要求。

1.1均衡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体现独特性

经过几十年的长足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已经逐渐形成,每一个高校由于层次不同、受不同的历史文化影响以及地域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反映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同样如此,这些不同之处应该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特色发展的重要起点,因为均衡发展并不等于绝对化的平均和同步,而是要在保证底限平均的基础上的差异均衡,因此在当前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各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力求体育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2均衡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彰显优质性

继续阅读

高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关系探究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全民健身则是由国家政府提倡的、全民参与的,有目的、有措施的系统工程,其目的是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高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主要场所,高校体育教育对全民健身有很大影响。高校体育教育要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方式,为全民健身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全民健身;身体素质

2016年6月23日,经总理批准,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以下简称《计划》),为今后的全民健身新时尚以及体育教育改革等做出了部署。因此,该文旨在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帮助其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这也有助于全民健身运动目标的实现。从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出发,探讨了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然后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与全民健身的互动与融合,并对高校教学与全民健身进行了全面分析。

1高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关系

1.1高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科学化

根据体育的主要形式、任务和方法将我国体育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等[1]。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地,负有对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之责,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高校体育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带动我国体育事业与全民健身的发展。第一,全民健身运动已经包含了大学体育教育,能够增强高校学生的体育知识,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同时还可以促进全民健身的科学化。第二,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体育要以高校体育作为基础和前提。体育锻炼、体育教育、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就要提高高校体育师资力量,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逐步将科学运动的观念与体育的人文精神带给整个社会,使全民健身运动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1.2全民健身对高校体育的要求与影响

全民健身计划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计划》的主要任务要求强化全民健身发展重点,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场地和锻炼时间,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这就使高校的传统体育教育理念有所转变,将之前比较普遍的,认为体育课只是修学分的思想转变为体育课是切实为了学生的健康服务的思想。其次,为了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还要求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局面,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进而使全民健身成为民众健康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名片。由此可见,高校在全民健身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继续阅读

心理因素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我国高校体育的改革已经形成了势不可挡的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现在应该用“三维”(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健康观来评定学生的健康标准,而心理健康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心理健康,包括稳定的心态(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乐观主义精神)、智力水平(具有良好的注意品质、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正确的身体表象和自尊)。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并没有孤立地谈体育,学校体育不仅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意志、团结互助的精神等许多方面也同样具有独特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时代赋予我们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由于学习、择业、交友、经济压力和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的影响,精神负担过重,因而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有人对全国12.6万大学生作过调查,显示出约有20.23%的在校学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休、退学的学生有50%是出于心理疾患。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是摆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因素也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大学生心理因素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围绕着“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进行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

体育教育的目标。让学生有终身体育意识,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上体育课,其次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合适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择。为了迎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俱乐部分级教学形式是目前高校体育改革中实施得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学生有了选择的权利,可以挑选自己喜爱项目去学习。但是,学生每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喜好,往往对自己要选择的项目举棋不定,一是不知道选什么样的项目适合自己;二是要选择的项目学校有没有开设的可能性;三是有了自己喜欢的项目却因为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如时间安排冲突等)而不得不选择其他的项目。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等),而这些影响也时时影响着我们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1.1大学生的体育动机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

大学生体育动机是对体育功能的摄取,是对体育价值实现的动力,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实现体育功能的实践,又是实现体育价值的结果,大学生只有对体育产生了强烈动机,才使得学校体育存在与发展大学生的体育动机有哪些,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他们希望能得到什么。

大学生的体育动机有身体方面的(增进健康,健美形体),有心理方面的(产生快乐、振奋精神、磨练意志、培养锻炼习惯、美的享受、发展个性)、技能方面的(掌握运动技能、艺术欣赏、提高智能)、社会方面的(协调人际关系、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国际交流)、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道德修养、培植人生目的、为政治服务)

那么,大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往往受其体育动机的影响去选择适合项目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有时并不了解自己所选的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没自己想学的东西,想调整运动项目,按照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条件来讲有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打击,学习时兴趣不浓、厌学,上课仅仅只是为了拿学分,完成任务,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我们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相差甚远,违背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意图。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