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水电管理范文

高校水电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校水电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高校水电管理

高职院校水电管理模式的探讨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后勤管理处作为负责学校水电管理的职能部门,其管理模式是否合理高效,不仅关系到学校师生正常的教学和生活,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成本问题。因此,探索一套先进的水电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职院校水电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在高校后勤管理处的实际工作情况,论文提出了我校在水电管理上的解决措施。希望高等职业院校通过转变固有的水电管理思维,达到促进节约、避免浪费的目的,进一步为营造绿色校园打造低碳经济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水电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实操技能要求的增加,导致学校实训场地和在校人数的激增。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实训场地的微机设备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为了保证正常教学,高职院校的后勤保障部门应寻求一种适应新形势下的水电管理方法。

一、高职院校水电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不强,浪费现象

多学校教学楼和办公楼内经常有“长明灯”和“长流水”现象。不论室外光线的强弱,部分教室大白天都开灯,教师在上完课后也经常不关电灯、风扇、投影仪及电脑。厕所内有水管老化、年久失修、漏水滴水的问题。学生宿舍内学生出门上课不关电灯、风扇、电脑的现象较为常见。同样,高校对职工宿舍的管理意识不强,职工偷接水电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制度不全,奖惩机制缺

许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过万,再加上庞大的教职工人数,逐渐加大了学校水电管理的难度。面对日益复杂的管理形势,部分高校仍然沿用老思想去管理,对于节能减排缺少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师生也没有具体的奖励表彰机制,对于铺张浪费节约意识不强的个人和团体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方式。

继续阅读

市场经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

摘要:在市场经济发展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应当从发挥市场机制、建立高校与后勤的新型管理关系、建立开放公正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环境等角度出发,针对高校的校园环境、水电暖、食堂以及宿舍等方面的管理进行创新。本文就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创想和改革,尤其是社会化的改革,是我国在教育上重大的转型和改革的措施,也是市场经济影响下高校的必然发展的道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逐渐独立,成为高校在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上典型的体现。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推进该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创想,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管理管理体制的概述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是高校对后勤管理和服务以及经营的组织形式,高校的管理理念不同,高校的管理形式也不一样。从大范围的数据上看,高校在后期管理上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集权模式,另一种是分权模式。组织和管理模式的不同还会受到经济和政治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影响。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高校日常运转的重要环节,也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和学校的发展。因此高效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在建立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也要慎重,尽量做到高效有序。一般来说,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有校园的环境和保洁、宿舍管理、水电暖维修、餐饮等,所以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的建立也要围绕着这几个方面进行制定。

二、市场经济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

(一)发挥市场机制从国内外高校后勤管理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后勤资源管理体制是市场经济在高校管理中的直观体现,因此发挥市场机制,为高校后勤资源配置进行创新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通过对我国高校社会化的改革,庞大的数据无不在表明,高校能够利用社会资源为自身的后勤管理进行服务,甚至可以引进第三方提供后勤方面的服务。事实上,这一措施不仅能够缓解高校在后勤方面的压力,也能够使市场化的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后勤是高校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市场机制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不是万能的,一旦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对高校的后勤资源进行配置,势必会引起连锁反应,甚至会影响高校的教育事业。

(二)建立高校与后勤的新型管理关系建立高校后勤和高校之间的新型关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我国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高校后勤不仅在体制上是属于高校,成为高校行政体系的一部分,而且是高校内部的行政职能部门,在管理方式和运行过程中都和高校的其他部门非常的类似,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高校的后勤管理组织完全以一种行政关系和高校进行相处。但是建立新型的关系是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市场的经济条件下,将高校后勤管理职能和服务、经营职能严格地区分来,使高校后勤管理从原有的自然垄断的市场转变成公平竞争的市场占有的方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既是高等教育后勤系统组织制度上的改革与调整,也是高校后勤和高校之间关系的调整和重建。高校后勤和高校之间关系调整问题不仅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的中心环节。

继续阅读

专业认证的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1我国开展专业认证的进程

加入《华盛顿协议》,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获得了国际认可,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进展,但同时也意味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要接受验收与监督,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以此为契机,在工科主要专业领域逐步扩大认证范围,积极主动采用国际化通用标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真正实现“实质等效”,加快完成从《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到正式成员的转变。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研究生60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工程专业教育的质量对中国整体高等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如何提升工程专业教育的质量,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并以此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要求我们学习国际上通用的实践模式和先进经验,结合本国特点,努力探索与国际接轨且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经过了初步研究探索、小范围试点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1992年,教育部委托原国家建设部组织,在土建类学科领域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六个专业内开展评估,这是我国进行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初步实验探索阶段。土建类专业认证工作力求认证标准达到国际水准,认证程序与认证方法符合国际通用做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土建类专业认证工作成效显著,截止2007年7月,全国已有53所高校的141个土建类专业点通过了认证,约占该类专业点总数的15%[4]。2006年,我国开始在土建类以外的工程专业领域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通过借鉴《华盛顿协议》成员组织及一些国际通行做法以及土建类专业认证十几年来积累的经验,初步构建了专业认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第一批4个试点专业,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7年,试点认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5个新的工程类试点专业[5]。2007年底,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委员会,并设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和各专业领域的认证分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6]。到目前为止,已对四百多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工作。

2认识与体会

在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的背景下,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提交了参加2014年工程教育认证的申请,在专业认证的整个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专业应从微观具体的问题出发,对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订的通用标准和水利类专业的补充标准查找本专业的优势和劣势,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工科学生更好地承担未来的实践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要求毕业生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具有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具备设计和实验技能;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获取能力;懂得专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5]。以上基本要求反映出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新趋势和国际动态,可以归纳为综合性、知识性、能力性和潜在发展性。综合性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懂得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与法律知识;知识性即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专业理论知识;能力性即学生应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文献与资料获取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在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国际性视野,可以进行跨国交流、竞争与合作,这一能力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紧密相关。三峡大学以建设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综合大学为目标,水利与环境学院依据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大学的定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深入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密切关注相关产业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现实和未来需要,研究修订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知识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增强为核心,以素质提升为宗旨,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水利工程师。

2.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是关键的第一步,课程体系建设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学委员会成员包括多名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行业需求,突出“教育产出”特征,以便更好地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水利专业补充标准提出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但是对其中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有特别规定。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方面构建了课程设置体系,具体包括: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针对本专业工程性和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学院构建了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大模块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五大部分,共计38.5个必修学分,占总学分的22.1%。毕业设计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工作的桥梁,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必须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均来自于生产实践,与专业内容密切相关、与生产和科研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本专业多次邀请企业工程师做辅导讲座对毕业生进行指导,使同学们尽早接触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2.3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水利专业补充标准均对师资队伍有严格的规定,尤其强调教师的工程背景。要求从事本专业专业课和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教师中,80%以上有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10%以上有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的经历。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要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应有本专业领域的科研经历[3]。三峡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专职教师队伍中,75%以上的教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院校,约20%具有高职称的专职教师来源于国内著名的科研机构和大型水电单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69%的专职教师具有企业单位工作的经历。大部分专业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工程实际问题研究,突出了水电专业的教学注重实践的特色。对于获得博士学位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学校和学院也采取多种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工程实际知识,同时了解企业行业需求,起到优化培养目标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双重作用。除此之外,学院从三峡集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聘任了多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行业或企业专家兼职授课,承担一定数量的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任务。

3.4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第七条支持条件中对教师、实验室及设备、计算机、网络、图书资料资源、教学经费等均有详细的要求。在水利专业的补充标准中还对实践基地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三峡大学从2005年开始陆续和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湖北省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和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成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学生通过在以上实习基地进行实习,亲身接触到工程实际,锻炼了实践能力。2010年,学校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开设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三大模块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训练中心设有土木水电创新室,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实训。2010年,学院依托水利水电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构建了学生科技活动平台,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鼓励支持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继续阅读

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摘要:在分析河南省高校总体分布的情况下,选择38所公办本科院校为考察对象,基于河南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公布的数据,从生师比、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兼职教师比例、学缘结构、师资培训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结合人才引进类型、引进规划、引进渠道、引进方式、引进后的待遇、引进后的考核管理简要分析了人才入口存在的不足;以“办学条件、过程管理”为输入因素、以“教育质量”作为输出因素,测度了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效能大小;并从树立正确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科学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规划、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完善教师激励制度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置;本科院校

一、河南省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概况

河南是人口第一大省,庞大的上亿人基数使郑州建设中心城市有充足的人口基础,郑州净流入人口数量居全国第7位。但郑州和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在经济水平、科教水平、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高端资源的集聚和规模、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教育资源一直是郑州的硬伤,必须正视这种差距。截止到2016年底,河南省有129所高等院校,其中公办本科38所,民办本科17所,公办大专院校54所,民办大专院校20所。在校生180万,教职员工9.8万人。我们根据38所公办本科院校主页上公布的数据,以这38所高校作为统计样本进行了分析。师生数量方面:郑州大学教职员工总数为5171人,在校生总人数为73600人,位居河南省之首。郑州师范学院教职员工为588人,在校生总人数为13400人,在全省38所公办本科院校中最少。生师比方面:生师比最低的是郑州大学,为14.23。最高的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28.17。其他学校的生师比都保持在18以上,生师比普遍比较高。

好的大学生师比会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既能保证有足够的教师进行教学,又能保证没有“闲人”的存在,从而避免了教师不够或者冗余情况的出现。学历结构方面:河南科技大学博士比例48%,河南师范大学博士比例44.76%,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博士比例44.69%,郑州大学博士比例34.38%,河南中医药学院博士比例29.73%,中原工学院博士比例27.78%,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比例22.3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博士比例20.12%,最低的是郑州师范学院,博士比例8.00%。由此可以看出来,理工类院校的博士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院校,而河南省本科院校老师的学历构成主要为学士和硕士,博士所占比例较低。2004年,我国重点大学教师博士比例平均值为42.39%,河南省本科院校2016年的博士比例最高的也才48.00%,与重点大学相差甚远,好的教师资源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实现优良师资配置的前提条件。高层次人才方面:郑州大学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73.48%。河南大学高级职称所占比例66.67%。河南师范大学高级职称所占比例60%。郑州师范学院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58%。从总体上看,河南省本科院校教师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均在50%以上。该省大多数高校讲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很大,高校为了自身可以更进一步地提高办学质量,势必会引进更多的优秀教师,高级职称也会相应地出现不可避免的增加。兼职教师方面:河南省高校多为聘请科研机构、企业、医院、政府类的人员来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据调查可知,河南省本科院校兼职教师比例偏低,均不超过10%,一般都在6%~10%。郑州大学作为综合类大学,兼职教师比例较高,兼职教师多为科研机构类和医院类人员,特别是郑大的理工类和医学类院系兼职教师的数量多。河南中医学院的兼职老师数量也很多,有着诸多附属医院的河南中医学院显然有着优厚的兼职教师资源。其他院校的兼职教师数量除理工类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外,都比较少。

总的来说河南省本科院校专兼职的比例不高,但是并不是说兼职教师越多就越好。教师学缘结构方面:该省高校教师本科学历多是本校的,然而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为其他学院的。郑州大学心理学院教师的学士学位60%为郑州大学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的教师超过50%有着本校的学士学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具有本校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人员占40%。学缘结构单一是河南省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河南省高校在学缘结构上普遍存在“近亲杂交”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方面:郑州大学要求所有在岗教师每年完成培训不少于5个学分,各院(系)每学期完成培训的项目不得低于两项。河南理工大学要求每学年暑期举行一次教师培训会议,由校领导组织讲话,并特邀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河南师范大学要求一般每年共有12个进修培训计划,每个计划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固定的规定指标。郑州轻工业学院要求每年度举行一次中职骨干教师培训会、科级以上干部培训会、处级领导干部管理能力专题培训班。新乡医学院要求2016年开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开通网络直通培训讲座。洛阳理工学院要求每年为特殊需要培训的教师开展年度培训工作。南阳师范学院要求每年举行一次教师岗前培训,若有留学教师,再进行特别的英语培训。综上,河南省大部分本科院校在教师就职后的培训工作方面完全不重视,甚至直接忽视的现象也很多,相比起一本院校有定期定量的规定培训更显得不上心,这样下去可能导致教师的知识面窄,教学方式老套,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学校想要的效果。

二、河南省高校人力资源引进情况

按照引进人才类型,该省本科院校人才引进政策计划引进的人才均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千人计划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优秀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除此之外,郑州轻工业学院和洛阳师范学院引进的人才中还有优秀学科带头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引进的人才还包括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服务人才。但从总体来看,河南省本科院校对于人才概念的界定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如大多数都包含了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国家杰青”。郑州大学还希望引进各相应层次的学科首席教授、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河南大学还希望引进“百人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首席科学家、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博士或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还希望引进省级特聘教授、学术技术带头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还希望引进教授或高水平研究机构研究员、特聘教授、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原学者”、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优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特聘教授、博士和专业技术职务人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师范学院还希望引进一些博士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继续阅读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

摘要: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需要,结合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和学校作为地方高校以水利为特色的实际,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以产出为导向,探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产出稳定,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得以保障和提高,促进教学制度改革,促进教师和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质量监控体制,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撑,为同类型高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科教学;OBE理念;工程教育;教务管理系统

1引言

人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高校面临全面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学质量的水平迫切需要得到保障和提高。学校制度是保证本科教学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同时又需要学校的有效监控才能得以保障有质量地实施。因此需建立完善的高校和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明确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标准,在实际开展中形成制度。针对专业的毕业要求建立达成度评价要求标准,以及根据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形成反馈意见,对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OBE(OutcomebasedonEducation),即持续改进质量[1],是以人才培养和毕业为目标导向的科学评价。在专业认证中,对师资、专业课的体系设置、办学条件的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围绕学生的毕业达成度这一核心任务进行。美国的Spady最早在1981年提出这个理念,主要是对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和教育成果的重要性进行研究。2016年6月2日,我国正式加入并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成员,对专业进行认证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2]。OBE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对培养目标按照校内外需要进行持续改进;按照本科生的毕业标准进行持续改进;对教学活动按照毕业要求进行持续改进[3]。围绕人才培养这个目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毕业要求进行监控,形成教学反馈,制定改进措施,确保各环节教学持续改进。

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近些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不断努力探索专业认证,已有几个专业先后通过专业认证,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办学过程中不断见证了专业认证对学校专业发展的益处,不仅推动了教学改革,同时吸引了更多优秀的生源。如今,绝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各自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如没有能够调动用人单位、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显得十分薄弱,效果上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故此需要以OBE理念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以产出导向指引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本科教学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依赖于学校在本科教学各环节形成完善的监控机制,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并对教学过程监控、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及改进工作均做出明确的规定,从制度上保障质量改进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日常监督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教学评估,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对培养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评价,形成三级达成情况评价系统,再根据评价结果查找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形成较为完善的持续改进三闭环系统,如图1所示。

3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专业认证OBE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需要考虑它是否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产出导向指引高校的发展,根据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反过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多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加大培养创新力度,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在修订、实施及持续改进后,对培养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以及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判断是否达到专业认证标准。即使有些专业不参加专业认证,也要对培养目标按照专业认证的严格要求来制定,课程的毕业要求也要对应标准一条条落实,才可以更加充分地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校内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根据社会对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持续修改,依据毕业生、用人单位、任课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学院的专业定位、社会需求、自身实际条件进行修订。每学年都会在校内公开、全面、求是地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现状,按年度《学院教学质量状况白皮书》。从教学改革建设、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各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把结果反馈至各学院,帮助各学院更有靶向性地开展教学,通过实施日常教学制度,定期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深入了解情况,重视反馈过程,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教学的不同环节,对各课程具体评价目标达成状况,以促进各门课程提高质量。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估机制如下。

继续阅读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专业建设

大力培养现代水电能源建设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是大力发展水电支柱产业,实现四川水电事业跨越式发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需要。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四川能源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作为省属综合性大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紧密结合四川省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专业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是:秉承“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适应企业需求”的办学思想,坚持以为四川、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地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立足于用新技术、新思路、新模式等改造和提升专业,培养新世纪水电能源建设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四川省地方高校中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在水电能源建设领域内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形成较明显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以提供四川省“大力发展水电支柱产业”人才支持为思路,以实施四川省“工业强省”战略为指南,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建设一支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热爱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知识相结合、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既能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又能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团队;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龙头,优化构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在师资队伍团队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根据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和行业所提出的新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课程教材;以建设教育部流体动力机械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流体机械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契机,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建设校内外的生产实习基地,探索并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

一、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

在2010年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前,我们首先在调研全国类同我校开设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及方向的高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我们自身专业的办学实践以及国家在西南地区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结合学校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大胆的改革优化,将本科人才4年的培养计划分为五大人才培养模块,即:人格与素养课程群、表达与理解课程群、发展基础课程群、专业与服务课程群、研讨与探究课程群,将原来的课程教学计划按照这五大模块进行归类优化,并科学地分配各个模块的学分比例。我校该专业主要侧重于水轮机、水泵设计、制造、水电站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自始至终贯穿水力机械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为主线,注重水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课程的互选与知识的融合,建立水力机械及工程设计制造以及水利水电动力工程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合二为一的人才培养体系特色,从机组的选型设计、结构设计、生产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各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如水文、地质、水工建筑、施工以及电站监测等。因此,毕业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水轮机、水泵设计制造企业、水电工程设计院、工程局、各大中小型水电站。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着重强化两个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进一步突出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系统工程设计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理论教学环节的五个课程群中分别设置了必修、选修课,在专业与服务课程群中又分别设置了核心课程以及各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两个专业方向上的可相互替换课程供学生选择,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的培养。

二、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

国家级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主要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有: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程的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充分利用该专业较好的校内实验室条件和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如下大胆的优化改革与实践。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好,该专业所在的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的实验室始建于1974年的学校水力机械实验室。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和历史积淀,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工作,创立了今天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坚实基础,该专业的水力机械实验室依托于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流体动力机械实验室、流体机械及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水电工程示范中心、学院实验中心等,拥有较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装备有大型流体机械试验台、B级泵阀试验台、多相流动试验台、三维PIV测试系统、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及粒子动态分析仪系统、三维热线/热膜风速计、高速摄影机、频谱分析仪系统、水利水电工程仿真系统、智能建筑仿真系统、流体机械虚拟产品开发平台、Fluent流动计算分析软件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设备,本专业的学生可全天候到实验室开展现场参观教学、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课程的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验室为学生的校内实习、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建设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群,并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指导生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该专业充分利用办学历史较长、有较好的校友资源的优势,在校外建立了二十余个专业实习基地群,并在实习基地聘请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本专业的老大哥或老大姐。如在重庆水轮机厂我们聘请的邱江维副总、高工,宜宾富源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赵爱民副总、高工,东电集团东风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胡江鸿总经理、高工,东电集团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石清华副总、教授级高工、四川华电瓦屋山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赵勇副总、厂长等等,有了他们的帮助与指导较好地解决了该专业两个方向的生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3.探索将“生产、毕业实习”转变成“生产、毕业实践”的实习模式。由于实习基地单位的生产任务普遍较重,很多实习单位均把接待实习变成了一定形式上的参观学习,根本不让学生在现场动手。于是,我们利用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办法,在实习基地聘请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专家、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导作为学生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成功探索将“生产、毕业实习”转变成“生产、毕业实践”的实习模式。同时,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相互密切配合,有效提升了校外现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如我们在实习现场进行水泵(叶轮)的木模制作工艺教学时,就邀请企业具有丰富木模制作经验的工人师傅为指导教师,现场给同学们进行制作讲解,同学们再自己动手现场制作,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不仅同学们掌握了有些书本上根本找不到的技能,而且锻炼了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水电站的实习中,如果没有校外指导教师的现场指导,光有校内指导教师,同学们根本就不可能完成水电站机组的开停机操作,以及日常维护检修跟班操作等实习项目。

继续阅读

学校后勤服务总公司工作计划

机遇蕴含希望,创新成就伟业。2014年,我们后勤服务总公司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示精神,在学校党政引领下,紧紧围绕学校提出的二0一0年总体工作总目标和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实行精细管理,规范后勤服务,增强成本控制,提升经济效益,推进后勤文化,全力构建节约型与和谐型后勤公司。围绕“努力办学校、师生和职工满意后勤”的工作目标,全面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执行力,使公司迈上了科学发展新的台阶。

一、夯实基础,健全制度,建立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后勤保障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是一切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基础。2014年我们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岗位设置管理、人事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临时用工、合同用工、职工培训、岗位管理与考核等管理办法,逐步形成高效流畅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公司的科学管理水平,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全身心投入后勤事业。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干部聘用制和工人合同制,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实行岗位管理责任制,以及相应的选聘、奖惩制度,按照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建立公开招聘、解聘和辞聘制度,畅通人员进出口渠道,增强用人制度的灵活性。建立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和方法,使贡献、绩效与收入挂钩,充分调动广大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加强对各基层单位劳动用工的指导和监督,降低用工风险。

二、加强培训,岗位练兵,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过硬后勤服务团队

在政治和业务两方面入手,加强对职工进行培训,切实提高综合素质,组织大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职工转变观念,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树立服务育人光荣,行行出状元的社会价值观念。充分认识和肯定后勤服务在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广大职工不断清除自卑心理,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树立自强、自重、自尊的心理,增强服务育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组织学习劳动法、审计法、会计法、票据法、合同法、消防法、食品卫生法、物业管理法、供水供电法、住宅装修法、税法等法律法规。真正使广大干部职工人员懂得“法律是立校之本,是我们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的最高准绳”。挖掘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精神,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利益。实施公司员工岗位技能培训,结合岗位练兵,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技能。同时,要求中层干部要增强大局意识,增强合作意识。要站在公司大局上,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学习、消化、吸收现代营销知识、现代科学管理体系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执行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科学经营,精细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和优质的服务

1.抓维护,做好日常基础设施保障工作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紧时间做好校园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的各项工作。同时,对师生反映较多的维修项目尽快提出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对日常维修做到定期巡查、及时发现、迅速反应,使现有的后勤设施发挥最大、最好的潜能,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新生活提供保障,为评估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继续阅读

高校后勤总经理述职报告

虎啸凯歌一曲去,兔奔喜报九州来。2014年是我们高校后勤工作科学发展,乘势而上的一年,是我们高校后勤工作突飞猛进,捷报频传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集团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后勤集团攻坚克难,精细管理,热忱服务,开拓奋进,圆满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完成了上交万元的经济任务,保证了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进行,集团各项服务工作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此,就一年来的工作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加强修养,明确责任,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一年来,自己作为后勤总经理,能积极参与学校和集团组织的各类学习和干部培训,能自觉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通过学习调研,自己深刻认识到,随着学校快速发展下后勤集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因为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学校改革、发展和安全稳定大局,范围广、任务重、难度高、责任大。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阶段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我们高校后勤安全等工作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增强了自身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明确的认识到后勤集团的发展必须紧紧依托学校,围绕学校的发展,坚持服务宗旨,把握“服务经营型”后勤集团改革战略目标,加强集团资源一体化,服务标准化,队伍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建设,构建集团文化,着力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坚持规范管理和服务创优的发展方式,着力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使高校后勤工作能够有定位、有目标、有作为。

二、强化培训,岗位练兵,持续打造能征善战团队

自己非常重视员工的日常培训,常抓不懈。坚持以人为本,把600多外聘员工当成自己家人一样,帮他们办实事和好事,关心他们的生活。同时,注重后勤文化建设和家园文化建设,使员工真正融入到高校后勤这个大家庭,把校园当做自己的家。使大家与单位共呼吸,同命运,激发主人翁责任感,共同推动高校后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教育大家规范作业,注意安全,质量第一。在全体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培训提高上,实行外出参观与本单位培训相结合、单位组织集训与个人自修相结合、学习政治法律与学习业务专业相结合,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并且完善了人才交流引进及干部考核,聘用轮岗等制度,打造一支特别守纪律、特别能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后勤铁军。

三、围绕保障,创新机制,建立符合发展的后勤管理体系

为了适应广大师生对后勤工作的需求,在自己的倡导下,我们以服务保障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学校改革要求的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具体做法是:一强化服务,规范经营:过去的一年,中心按照“服务经营型”建设发展思路,工作重心逐步向服务保障工作转移,对原办理有工商执照的公司,根据经营情况进行了清理,先后注销了江明文化公司、江达节能公司、江勤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和褔祉物业管理公司等,规范了中心经营管理机制,强化了相关部门服务保障职能。二理顺服务机制,配套实施机构调整:学校机构设置调整成立了后勤服务保障中心,明确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和思路,在坚持集团运行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校内服务保障职能和要求。为了更好适应学校发展要求,中心及时进行了机构设置调整,在原二级机构保留的同时,按校内服务体系进行了更名,原各公司印章统一由中心管理,加强经营性活动、合同和各类文本的审核和管理,对外经营性活动的管理不断规范,重要是各部门服务保障职能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校内服务机制得到了理顺,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方向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

四、服务创优,狠抓落实,彰显优良后勤服务传统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