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校双创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对高校的必然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质量评估评价体系,构建校企协同的新时期“双创”教育新模式,将“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培养机制
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随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现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自此,“双创”和“双创”教育在我国拉开大幕。大力推进大学生“双创”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1]。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理念的要求,主动加快转型升级,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因此,构建地方本科高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迫在眉睫。
一、“双创”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第一,“双创”教育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袁贵仁曾指出,高校“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2]。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愈演愈烈。地方高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双创”教育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路径,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双创”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必须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就是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提升学生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满足地方对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双创”教育作为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点,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第三,“双创”教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助推器。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尽管这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有一定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很多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差,就业创业能力薄弱,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务必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既是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和企业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不仅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也能获得一定资金支持,弥补学校实验设备短缺的不足,更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指导、业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二、“双创”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双创”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随着我国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育人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双创”教育逐渐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对“双创”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甚至一些教育管理者认为“双创”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忽略了“双创”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品格塑造的根本作用,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的培养[3]。第二,目标导向不明确。如今,“双创”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很多地方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目标导向不明确,影响了“双创”教育水平的提升。教师方面,因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其带领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不足;学生方面,因学校不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自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第三,“双创”教育的师资力量较薄弱。“双创”教育的落实关键在教师。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结构的要求[4]。在很多地方高校,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主要是通过KAB、SYB等短期培训转型的,因而“双创”教育的授课内容往往偏重理论,纸上谈兵较多,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支撑与指导,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四,“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目前,多数地方高校的“双创”教育还只是引入了一些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类课程,课程内容局限在对创业方法、途径、技巧的讲解层面,缺乏严谨性和系统性,没有形成相互渗透,贯穿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课程体系。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常只是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没有形成专业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在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方面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5]。第五,“双创”教育载体建设不均衡。相比学术型高校,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起步较晚,资金投入有限,缺乏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双创”教育载体群。
三、“双创”教育与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路径
摘要:自2015年6月以来,国内大范围实施创新创业工作,国家通过投入更多的物力以及人力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逐渐解决大学生就业较难的问题。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的核心是培养人才,让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创业意识的人才投入到“双创”中。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一、前言
大学生是国家推行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也是社会实现稳定发展与建设的主要队伍,需要保障其综合素质。创新创业为国家实现经济创新发展的平台,可以将更多的社会与经济资源进行整合,为经济运行提供更多的支撑。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时,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并考虑如何将这些潜在群体引导为队伍建设的主力军,这是高校应该思考的教育课题。而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培养的时候,其教育质量主要是受到教师的影响,只有保障教师队伍的综合质量才能保证创新创业的最终教育质量,这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地方高校教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1.符合双创教育的教学要求。地方高校教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不是一项单纯的教学工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首先体现在符合双创教育的教学要求层面上。教育部曾多次下发文件对高校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要求各地高校应该汇集教育资源,积极配置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专业教育的教师,同时也要聘请各行业中优秀人员担任校内兼职教师,快速建立创新创业的导师队伍,给大学生提供更高层面的专业指导。所以说教师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重要部分与来源,也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资源,为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因此,各地高校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符合双创教育的教学要求。
2.强化高校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时,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的引导。可以说高校在实施思政教育的时候,其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此逐渐提升思政教育的先进性与成效性。教师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群体,其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认知有着直接影响,对学生职业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就可以对先进的教学手法以及模式进行学习,也能对多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更新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教师提升实施创新创业的教学能力,可以通过贴近大学生思维的方式激励他们对专业以及创业知识进行学习,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以及发展观。
三、地方高校双创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依据新常态下社会发展趋势制定的,通过创新、创业精神的塑造,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职业观念,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内驱力。基于此,文章以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可行性为切入点,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引言
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下,双创教育事业的开展已经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院校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激发出大学生创业的渴望,然后通过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塑造,保证学生在学习及自我成长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从创新创业角度来看,基于教育院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以科技为驱动构筑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符合新时代社会人才的培养规律,进一步提高校园教育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对接性。但是从现有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来看,其仍存在一定的误区,造成创新创业教育实际的发展方向偏离预期轨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开展。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可行性
创新创业理念的建设与应用,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创业精神及其意识的引导,向学生传达一种价值理念,保证大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以更早地接触到社会事物的运行本质,以缩减教育与社会之间过渡所呈现出的差距。从实际办学来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以合作办学模式为主,通过专业教育与企业岗位之间的链接,保证工作经验与教育经验的精准对接,进而通过社会岗位的需求对整个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正确定位。从大学生群体的发展角度而言,受到个人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特点,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则可以有效对学生进行思维层面的转变,令学生站在基于创新意识的起跑线之上,缩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差异问题[1]。从大环境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则可真正切实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同时也可为社会岗位提供人才供给的可持续保障。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教育理念陈旧
【摘要】“双创”背景主要指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是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而衍生出来的概念,身处在这种背景之下,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也面对着全新的挑战与要求,如何对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高校与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而本文也是基于“双创”背景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双创教育;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引言
在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开始变得越发的严峻,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选择了创业这一条道路。在2015年总理就曾经在政府报告中明确的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为其认为做好这一项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同时还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纵向流动与公平正义发展。大学生创业本就是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所以我国相关部门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希望能够借由多方力量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业。为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由此而生,而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好这一项工作,笔者也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为例对其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双创教育概述
双创教育其主要指的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其整个智能结构具有多维性,能够在不同专业课程中实施。其中,创新教育主要指的是,由各个高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让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优势与特长来进行创新培养,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得以提升的效果。其次,创业教育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提高其创业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从某些方面来说,创业教育本就是通过高校来为学生传播现代化教育理念与技术,让学生能够接受到创业相关教育活动,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来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从而有效缓解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我国健康和谐发展。
二、双创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专业了解不足工业设计专业主要指的是,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来形成能够应用造型设计原理与法则对各种产品色彩、造型、结构与功能等多方面关系有效处理的能力,所以从这一点来分析的话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掌握产品造型设计表现能力。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校都将这一转变变成了美术专业,在教学课程开设过程中依然还是使用传统美术学院绘画培养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石膏教学,整个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也没有联系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定位、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计划都不够明确;再加上教师本身也不具备工业设计经验,所以无法应用国际化视角来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都无法掌握专业知识,更别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这一专业的时候,也没有对其形成正确的了解,之所以报考这一专业也是觉得其和美术是相同的,所以觉得只要自身具备较为良好的美术功底、绘画爱好就能学好这一课程,在进行设计时也没有结合工业产品特征来进行针对性设计,最终设计出来的作品自然也就无法让人满意。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多学科交叉渗透,旨在培养创新、创业、实践型专业人才。实施以人为本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环境设计专业目前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通过多方向、多层次专业交叉的“双创”教学模式研究,多专业、复合型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产、学、研项目式实践创新型课程体系设置研究,可以培养适应新型技术领域、新型项目、新型业态的科技研发应用技术人才。
关键词:双创;环境设计;多学科;交叉特性
“双创”,即创业、创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双创”综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使命。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需要突破专业、学科、部门的局限,改革并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以此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交叉学科指打破学科间的界限,通过融合两个或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促进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属于跨学科研究。包豪斯学院提倡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发明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表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环境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通过不断创新满足个性化需求,以适应行业发展。高校教学工作的重心是人才培养,环境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建筑学、美学、社会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个专业领域,这一学科综合性强、跨度大,具有多学科交叉特性:一是将环境艺术设计和艺术领域范围内的学科相联系;二是将其他不属于艺术领域的相关学科和环境艺术设计相联系,以体现专业性。环境设计专业多学科跨界创新型教学,以培养多层次、多方位的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提倡不是教会学生特定的设计技能或设计方法,而是培养以跨学科视野和思想面对设计新对象、新挑战和新问题,将创新思维运用于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环境设计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实施以人为本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这些是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环境设计专业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目标
1.促进学生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碰撞
环境设计专业属于艺术领域,主要培养学生表达美感和空间造型的能力。感性思维指主要通过事物的表象进行思维。理性思维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跨学科性质,环境设计作品要体现美学、工程学、力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多学科的跨界整合,加强与外界的多方交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打破以往封闭式的课程体系,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方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设计专业涉及学科众多,知识结构复杂。只有通过多学科交叉,将不同背景的思维方式融合,构建理性思维为基础、感性思维为方法的思维模式,才能将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思维式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探索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2.突出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培养“双创”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双创”人才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提高办学质量、打造特色专业,是各高校重视的课题。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由研究型向实践型转变,这样才能与社会接轨,突出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培养“双创”人才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这也给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只有培养“双创”人才,才能适应不同产业新型业态、新型项目、新型技术领域的科研应用需求。将“双创”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而环境设计专业多学科跨界创新教学,符合“双创”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之后,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本文主要探索在高职教育体系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如何开展,提出“双创”改革应适应教育发展规律,并结合专业特点、技术创新与思维创新兼顾、自主创业与岗位创业并举,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种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助力学生创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1.课程体系有待规范
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完全融入专业教育体系,大部分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和教育实施才刚刚起步,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将其列为必修课程,但课程体系、教授模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等仍缺少明确的、规范化的范本。
2.专业师资缺乏
当下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在此背景下,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应运而生,但因课程体系的不定性,多数仍然以短时间、集中式培训为主,并且培训主体大部分是缺乏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在此情况下,各高校要有一批具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双创教师走向讲台,还需更加系统化的师资培训。
3.师生参与度不够高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养高校“双创”型人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促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探讨,提出倡导更新“双创”教育理念、培育良好的创业氛围、重塑教育模式,注重师资培养进而优化“双创”教育保障体系,夯实“双创”教育基础,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财力资源促进高校研究生“双创”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质量;教育模式
科技力量日新月异,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升,传统教育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时代步伐和高节奏就业需求,与时俱进,高校切实有效地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变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强、思维活跃,标新立异,新鲜事物接受快,是创新创业的智力之源。积极地对研究生进行“双创”教育,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迎合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素养、知识和技能的新要求。
一、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困境
(一)双创理念缺乏、氛围淡泊社会各界传统教育观念深刻影响,目前现行双创教育内容宣讲不足、理念缺乏,高等学校仅限开设部分零散、系统性差的课程,缓解研究生就业难问题,而非培养人才的手段与渠道,学以致用,提升学生质量,以致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导向偏离。国家层面双创教育战略性理念与重视程度不高,而非培养多元化学生各层次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社会需求。社会各界创新创业意识淡漠,创业氛围淡泊,严重制约着双创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双创教育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脱节、错位国内高校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教学中,由于缺少系统化、完整性和创新型的教学策略,实践性课程开设较少。传统就业式教育教学模式是固定课程学习、讲座宣讲,早无法满足现今对双创知识需求。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方式、灌输式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无法激起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现行教育体系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零散粗。创新创业课程仅限设置零散教育讲座和课外活动这种业余教育形式,与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内容不符,甚至与专业双创教育脱节。
(三)双创师资力量薄弱、实践平台缺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一般为在校教师兼任,指导教师对创业实践的接触和掌握非常肤浅缺乏实践锻炼的。院校仅限于开设创业实践课程。教育培育过程中中实践环节不够充足薄弱,高校创业教育方面资金财力投放不足,创业实践基地的创设未有足够的重视,这些薄弱环节导致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流于实地参观。
二、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引导形式
【摘要】随着市场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倡大学生积极尝试创新创业,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思政教育要发挥其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做好创新创业的思想准备。基于创新创业角度对优化与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创新创业角度;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共同需求。创新创业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是人才和知识的汇聚地,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我国输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稳步发展。同时,在我国高校持续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就业压力更大,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创业视野,帮助学生获得事业的成功。
一、思政教育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积极意义
新时期下,党和国家对思政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思政教育要占领舆论的制高点,通过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服务性的方式,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进而为我国社会建设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富强。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可以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智力和思想支撑,促使学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全面贯彻到思政教学中,还可以切实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实现学生个人理想和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二、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在双创教育背景下,要求思政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但是当前,由于思政学科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甚至一些教师利用多媒体开展实践教学,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将已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对双创型人才培养十分不利。
2.思政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待提升当前,很多高校思政教师基本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其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以及政治素养方面都有所欠缺。同时,由于高校对思政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导致教师难以在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