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校师德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高校师德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必要性
党和政府以及各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师德教育工作。但是,当前高校师德教育仍面临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师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很复杂,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校师德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教师轻视自身师德修养等等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师德教育本身,即当前的高校师德教育仍是基于单子式主客取向的主体性理论而建构的。单子式主客取向的主体性理论是在西方哲学的人学转向中,由笛卡尔、康德、费希特等近代西方哲学家基于对人性的肯定和褒扬而确立的一种哲学范式,它通过张扬人的主体性推进人类历史进步。但它建立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型中,是一种片面的孤立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意味着“自我中心”,即在主体自我视角里,自我具有优越性和优先性。师德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此理论展开工作,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也确实能够取得很强的教育实效性。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复杂开放时空境遇中,师德教育仍依据主体性理论来建构,显然难以适应,因为它存在如下亟待消除的弊端:其一,师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主客二分的关系,双方地位极不平等。其二,师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容易脱离实际。其三,师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事实表明,在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以人为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当代,单子式主客取向的主体性师德教育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为解决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必然要求对单子式主客取向的主体性师德教育进行创新和超越。主体间性理论正是解决此一问题的钥匙。主体间性理论是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丁•布伯以及哈贝马斯等西方哲学家为了超越笛卡尔确立的主客二分思维范式,从存在主义、对话主义以及交往行为等理论视角提出来的,此一理论已成为西方现当代哲学的重要思潮。主体间性理论是对主体性理论的重新确立和超越,它主张由单级主体性向交互主体性转变,用“主体—客体—主体”的模式代替“主体—客体”的模式。主体间性是全面、真实、双向的主体性,是对主客二分的、偏激的、片面的、孤立的、单子式的主体性理论的扬弃,它为主体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推动高校师德教育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是解决当前高校师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师德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维度
高校师德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对单子式主客取向的主体性师德教育的一种扬弃。这种扬弃既是一个全方位的、动态性的复杂过程,也是一种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向,对此进行微观审视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主体间性转向的主要维度来把握方位、鸟瞰全局。
1.由单一主体转向多级主体。由于主体间性关系即交往关系,它“绝不是像结构主义断言的那样,是无主体的封闭、自足的系统,也不是‘主—客’框架所主张的单一主体中心性,更不是‘解构主义’德里达所认为的是应消解的中心性秩序,而就是一种交往的秩序,是多极主体间为共同改造中介客体而结成的物质交往关系”[2](P185),因此,主体间性师德教育必然要求摒弃“主体—客体”关系中单一主体的自我中心范式,走向“主体—客体—主体”关系中的多级主体范式,实现师德教育主体由单数到复数的转变。由此,主体间性师德教育过程不再是单一主客体的两极摆动,而是师德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之间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交往实践过程,它生成的是多级主体间关系,包括教育者主体之间、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受教育者主体之间的多级主体间关系。
2.由威权压服转向平等对话。主体间性师德教育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摒弃威权压服关系,转向平等对话,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同时作为师德教育的主体展开交流对话,以期实现充分互动,达成有效共识。这里的平等并非指二者的完全等同,而是师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平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双方在法律、人格上是平等的;二是指双方都有说话的权利,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都有倾听的义务,没有人享有特权;三是指教育者平等对待全体受教育者,将言说时间和言说机会合理、均等地分配给受教育者,防止出现某些受教育者被遗忘的现象。[3](P379)对话即师德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之间既要倾诉又要倾听,最后在理解、解释和参与中达成共识。“在这里,发言者和听众,从他们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的视野,同时论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4](P135)高校主体间性师德教育的平等对话包括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
3.由道德说教转向体验建构。主体间性师德教育反对教育过程的“填鸭式”道德说教,认为师德传承与生成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交往实践中的体验建构。“从交往的角度来看,它们是用来保存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它们则是用来培养和维护个人认同的。”[5](P82)在主体性师德教育中,体验与建构是一个主体间交互作用、提携并进的交往实践过程。体验即师德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经历的交往实践来巩固、提高对思想道德观念的认识;建构即师德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将原来的静态的道德意识、规范、观点在现实中激活、催化,再经过比较、甄别、整合,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些道德内容,填充到原有的思想品德体系中去,吐故纳新,构建新的道德体系”[6](P388)。
4.由单向教化转向互利共赢。主体性师德教育突出教育者的师德优势地位,把教育者当作布道者,要求教育者以教化广大教师为己任。而主体间性师德教育则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为互利共赢的友好群体,“这个群体中每个人都为集体的创造作出个人贡献;每个人借助于集体的创造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同时他又使他的同事们在精神上充实起来”[7](P41)。实现互利共赢的转向,基本方法是师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加强同侪分享,相互取长补短。
一、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特点
在专业素质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一部分还具有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有比较全面的学科知识基础,并且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能,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从精神面貌看,青年教师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有较强烈的事业心和渴望成功的抱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给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活力和张力,但青年教师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
激烈的市场竞争给青年教师带来了许多心理压力,导致做事追名逐利,对工作没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存在消极对待和应付的思想。
2.缺乏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开始对未来往往有较高的期望值,有比较大的理想与抱负,希望能够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成功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教师起点低,需要自己不断努力,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准备,可由于对成功的渴望,急于得到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有的青年教师会出现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
3.不注意小节,缺乏以身作则的意识
青年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在穿着上比较学生化、随意,不注重衣着与身份的匹配,在学生面前言谈举止不注意教师形象,有的青年教师认为这样可以缩小和学生的距离,殊不知这样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除了受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影响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有些年轻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注意小节问题,不仅起不到典范作用,反而有负面影响。孔子有句名言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
摘要: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国家的兴亡取决于教育,而教育取决于教师。教师是学校立校之根本,师德师风教育是教育的灵魂。著名教育学家斯霞说过:“要想使学生的品德更加地高尚,首先教师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是学生在成长中的一面镜子,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穿戴以及为人处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好学生的表率。本文主要围绕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及其时代性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校;师德师风;教育建设
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能够为社会或者是国家有用的人才,不能胸无点墨,更不能容忍滥竽充数的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师德师风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问题,更是集体教师的问题。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是品德和道德都比较高尚的人。一名合格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好教师要以德育人,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高校教育最为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现代教育中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教师不是为教书而教书,而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部分教师的责任心并不是很强,不太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有时候会将自己的情绪带入到教学和工作之中,甚至在教育学生时使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都给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大多数教师都不会关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过分追去个人利益,没有将教师的职业作为一项热爱的事业来经营。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因此,要整顿行风就必须先要整顿世风。而且,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导致教师对于学生们的教育将远超过于其他行业。所以说,师风正,可以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到世风。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在法律上的内容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提高了师德,才有资格教育学生,成为人民的好教师;学校只有把师风师德建设工作深入落实,才能加速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办好人民的好学校。再者,高校教师最做到知法,知道身为教师的职责,找好自身定位;高校教师还要能够懂法,能够明白法律存在的作用和意义,用法律鞭策自己不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在政治上的内容高校师德师风在政治建设中要坚决的支持党组织,将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信念,并以党为榜样,管理好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坚决支持党的任何决定,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将党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落实并执行当的决定和要求,要加高校大师德师风的建设。
【摘要】笔者经过认真研究,发现当前民办高校师范的学生对师德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对师德的认知和情感失调、忠诚度不够高、认知不够充分等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相关工作经验,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职业认同的缺乏、职业意义的忽视、健康积极等情感体验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范;职业情感;情感体验;师德
当前,民办高校师范的学生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行业基础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渠道之一。可以说,民办高校师范教师的师德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充分了解我国民办高校师范教师的师德状况十分必要。笔者经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对相关状况进行了深入了解。经总结,多数民办高校师范的学生的师德意识较强,能够充分认识到师德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以下为详述:
一、民办高校师范学生当前师德认知现状
(一)师德的认知和情感失调所谓的师德就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指的是教师需要恪守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而认知、情感的一致,是形成稳定的师德行为的重要途径。在笔者调查过程中,发现接受调查的民办高校师范学生表示:民办高校师范老师必须热爱学生们、对职业忠诚。当问到学生们当面临师德与自身利益冲突该如何选择时,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放弃利益、遵从师德”;但是,当问到民办高校师范学生们“如果有高收入或轻松的工作,你是否愿意舍弃教师这一职业”的问题时,仅有一小半的学生表示“我仍然坚持成为一名教师”。部分学生表示:“师德这个词说着简单,做起来困难”。以上情形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师范的学生们对师德认知、情感的不一致,是很难形成稳定的师德行为的[1]。
(二)对师德的忠诚度不够高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近一半的民办高校师范学生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清贫”,还有一大半学生认为民办高校师范教师们是否忠于教师这一职业应当由自己选择,只有极少数民办高校师范学生不赞同“当民办高校师范老师太累的话,我会设法转行”这一表述。这说明更多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更愿意从事轻松或高收入的工作而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同时,民办高校师范的学生们的自主从业意向也对其未来职业忠诚度产生影响。
(三)对师德的认知不够充分师德同其他行业的其他职业道德相比是比较特殊的,其自身的内涵也更深远广泛。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近四成的民办高校师范学生并不能明确教师的师德的具体内涵,这部分学生对终身学习、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等内容是否在师德内容的范畴内表示不确定。有近三成的民办高校师范学生表示教师职业道德同其他行业职业道德并没有不同。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师范学生能认识到教师个人修养属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但是仍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教师具体有哪些权利义务持模糊的态度[2]。
二、民办高校师范学生当前师德认知改进途径
【摘要】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后勤部门作为“立德树人”的特殊阵地,其师德师风对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导致目前对高校后勤部门师德建设不够重视,师德师风缺失。本文探讨后勤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确立高校后勤师德建设的原则,明确师德建设的内容并寻求合理的实现途径,以期完善高校后勤师德建设,促进高校后勤部门“立德树人”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后勤;师德建设;立德树人
高校的后勤管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也具有“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高校后勤师德长效建设,不仅关系到后勤部门保障作用的发挥,更关系到其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而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如何加强高校后勤师德建设对后勤管理部门实现“立德树人”的功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高校后勤师德建设现状
1.师德意识淡薄后勤教职工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虽不同于一线教师直接对学生产生德育影响,但作为服务型窗口单位,其言谈举止也会对学生起到间接的教育作用,其道德素养也会影响后勤“立德树人”的实现。目前,国内高校后勤整体的师德状况良好,但在少数教职工身上依旧能看到政治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个人主义严重等不良现象。在引进新教职工方面,疏于对其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使其不能形成成熟的职业道德理念,育人质量难以保证。
2.师德理论缺失后勤部门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不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国家大政方针概念模糊,缺乏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政治素养低下,站位不明确,不能用正确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思想,从而导致其师德修养低下;另一方面,教职工缺乏对师德理论的学习,如对《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中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不足,概念不清,缺乏理论功底指导实践。
3.师德建设机制不完善后勤管理部门是高校的重要保障部门,对学校的科研、教学起着至关的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后勤部门不是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很多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重工作,轻教育,对师德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将师德建设纳入到后勤管理的重点发展规划之中,从而导致其师德机制不完善。而对于后勤师德建设长效发展也没有长远有效的规划,多数流于形式,不能落到实处。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高校后勤师德建设原则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教育事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我国各个高校也非常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然而,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思想政治倾向淡化、爱岗敬业精神不足、教书育人意识淡薄以及学术道德精神歪曲,为了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更好的发展,从注重组织监管,促进理论教育、培养楷模荣誉感,加强榜样带头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完善活动题材、完善考核制度,注重师德素养培养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策略研究。
关键词:新时代;师德师风;策略
一、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对人才的渴望愈加强烈,要求高校不断的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和经济需求。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能够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老师作为高校传授知识和思想的主体人物,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品德和作风,才能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必须要加强高校老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行高校老师师德师风建设也是落实教育方针的主要表现,有利于高校健康、长久发展,也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进入到新时代以来,各所高等院校都在积极的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各个岗位的老师在提升教学能力同时,也能够做到关注社会民生、热爱祖国和教育事业,始终如一,循规蹈矩,教书育人,奉献自己的大好青春,运用丰富的知识储备、高超的教学方法以及崇高的敬业精神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社会人才,为促进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老师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倾向淡化高校老师思想政治倾向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高校老师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持不赞同的观点,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意义,言行举止不当,容易将自身生活中遇见的不良事件产生的不良情绪带入到课堂教学中,片面夸大事情的负面情绪,观点偏激;第二,没有为在校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以偏概全,误导了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认识;第三,部分高校老师只注重自身研究成果以及学术成果,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漠不关心,不具备作为老师的专业素养,缺乏爱心和耐心,没有一颗积极向上、发奋图强的心[2]。
(二)爱岗敬业精神不足随着现代物质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许多老师的价值观念也出现明显的歪曲,没有树立起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伟大精神,对从事老师这一职业感到失望和无奈,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精神,只是将教书看作是谋生的手段,不热爱在校教书,甚至厌倦这样的生活,只注重自身利益的得与失,不注重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认为备课可有可无,缺乏责任心;课堂上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对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不严谨,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金量不高,只注重表面现象的分析,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3]。
【摘要】德是师之本,德是师之魂,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教育工作者的灵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师德作用,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新形势;高等院校;师德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先。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性因素。而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也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源泉。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指出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选聘考核晋升思想政治素质关,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建成师德师风高地。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师德本质的建设。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当前阶段,高校教师师德的本质可以大致概括为献身于教育、爱岗敬业和淡泊名利。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将“传道”作为责任和使命。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认清这份职业的伟大与神圣,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坚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心,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和超越自我;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才能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做到“理必求直,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利居众后,责在人生”。
(二)加强师德核心的建设。师爱,是教师职业之爱的典型体现,是在自然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尚的社会爱。师德的核心是师爱,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师爱的重要性被不少高校教师所忽视,他们抱着“只负责教学,其他的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心态,不愿与学生多交流,上完课就走人,不想多管学生的一件事。渐渐地,已经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成了昨日黄花,显然这是不合适的。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把学生当亲人一样对待,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经常关心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知识,教做人,将育人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的始终,与学生平等,和睦相处,形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和谐校园气氛。
[摘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以人为本的高校师德建设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实现其真正全面自由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树立严谨的学风和治学态度。
[关键词]高校;教师;以人为本;师德建设
Abstract:Humanismistheguidelineandthebasicrequirementtobuildup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inthenewera.Theconstructionofperson-oriented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mustemphasizethestudent-orientedviewpointsoastoletstudentsdevelopfullyandfreely.Teachersshouldpursuenewteachingmodelsconsistently,renewteachingideascontinuously,trytoestablishnewlydemocraticrelationshipwithstudents,putstudentsinthefirstplaceandsetupconscientiouslearningstyleandacademicstudyattitude.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teachers;humanism-centered;constructionofteachers’morality
师德师风建设在任何时候都是永不过时的话题。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型,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心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党的十六大把发展高等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强调必须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如何把“以人为本”这一比较抽象的哲学理念具体地落实到师德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一、“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学府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摇篮,它的中心任务就是教育人和培养人。在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学生的多方面要求。高校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切实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以实现其真正全面自由的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征。“以人为本”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和自由及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高等教育坚持人本理念,就是追求对人本身的关怀,完整全面地关照人,提升人,鼓励人自由发展,认识人,关爱人、教育人、尊重人,开发人的心智,提升人的道德水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