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校继续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我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
为了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发展,建立健全师资培养体系,根据我校战略发展的需求,我校研究设计了由岗前培训、岗位规范化培训和继续职业教育组成的,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程的继续教育体系,以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对人才队伍的需求,满足人才队伍终身学习的需求。1.岗前培训以促使新职工尽快熟悉学校情况、融入工作团队为宗旨,确立以校情校史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师德教育、工作内容与工作环境介绍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内容体系,与人事处牵头、各有关党政职能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岗前培训实施模式,通过培训使新职工对学校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爱校、爱岗和敬业意识,尽快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2.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指在完成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之后再到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期间所进行的培训。这一阶段的培训,以教师基本岗位履职需求为引领,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方法为主要内容,以掌握岗位基本功为核心,突出教学基本功和科研基本功培训,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为期一至两年的规范化培训,使新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在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本学科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外语、教学基本功和科研基本功、学生管理与辅导能力等方面接受系统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与基本功,培养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
3.继续职业教育继续职业教育则是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之后延续后续教师职业生涯的,以及时更新和补充知识、不断拓展和提高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和培训。继续职业教育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为主要内容,涵盖师德教育、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教育培训等四个方面,使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持续性的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继续职业教育培训方式为校内教育与校外培养相结合、个体自学与集体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中长期进修相结合,同时运行校、院、系三级分层实施的模式。即学校层面进行通用知识与技能的继续教育,学院结合本学院的工作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活动,学系根据本学科建设实际和个人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安排个性化的继续教育方案。使全校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取得的成效及相关思考
我校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开始实施,现已形成成熟的工作机制,也积累了许多经验。经过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师,如今都成为各学系的学术骨干、学科骨干。2010-2012年,经“学评教”分数评估,有96%以上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被学生评优,反映出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但同时规范化培训工作仍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细化过程管理加以改进。一是要注意规范化培训与教学工作规律、与科研工作规律相呼应,循序渐进地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基本功;二是考核工作要严格遵守工作程序、严格把握考核标准,确保培训质量。
教师的职业继续教育工作重点在于要把握住“更新与补充知识、拓展与提升能力“的宗旨,强化分层实施的工作理念。学校层面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形势和实际工作的新需求研究设计新的培训项目,使项目体系更加丰富,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学院层面要求各学院结合本院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工作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活动,同时还要求学院指导并督促学系落实每个教师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确保校级、院(部处)级和个人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均实施到位,真正把继续教育标准落到实处。
近年来,中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师专业化等概念的认识在逐步深化,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等逐一兴起。而将教师继续教育与师资培训工作有机结合,使其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对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无疑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1教师胜任力理论在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中的使用目标
在实际的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从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特点来讲,需要在实际的进行招聘、培训以及考核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效果,从而保证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使用的相关方法可以符合教师胜任力理论中的相关要求。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帮助高校教师的角色出现相应的变化[1],不仅能够帮助高校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要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智力资源的开发相关作用,也能够保证到各项指标能够在实际的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中起到相关的作用。同时随着目前高等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进行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2],就需要高校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在此过程中,将教师胜任力理论的相关模型和高校的管理进行相应的结合,就能够较好的在高校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使用现代人类的资源管理技术,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的相关水平,对于继续教育以及资源管理之间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2如何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使用教师胜任力理论
2.1如何在现行教育的课堂上使用教师胜任力理论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在实际的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使用教师胜任力理论的形式能够起到较好的方法,并将定量以及定性分析进行相应的结合,同时在此过程中使用层次模式的相关方法进行在实际的继续教育过程中的相关研究。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较好的保证教师胜任力理论的模型能够符合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评价模型以及指标体系的相关要求。在具体的对于教师胜任力理论的实施过程中[3],首先需要注意的实际教师在进行实施的过程中要对于多种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同时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较好的对于胜任力的模型进行全面并且系统的认识以及分析,保证胜任力模型能够真正的符合高校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的相关要求。而从目前的情况上看,高校教师在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继续教育的应用仍然需要建立在一种科学评价的基础之上,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在实际的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4],使用教师胜任力理论的相关方式,对于一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这种方式对于将教师的继续教育水平进行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高校教师的全面发展指明一条明确并有效的道路,对于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2教师自身如何使用教师胜任力理论进行教育体系的改变对于高校的教师而言,需要在教师胜任力理论的相关支持下,保证到在实际的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保证教师能够得到较好的继续教育效果,则需要对于教师在使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教师胜任力理论的相关要求对于教师进行教育,同时也需要保证在此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均能够符合相关的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指标的要求,通过这种形式能保证在进行继续教育过程中的相关教育模式可以更加的科学合理,并能够提升继续教育的教学水平,为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实现创造出一种极为重要的条件。同时也需要构建出一种较为完善的胜任力的模型,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较好的保证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应用能够和胜任力的相关指标进行结合,通过这种形式,就能够进行较为科学的测算方式,在对于继续教育以及胜任力的相关指标进行测算完成后,就能够从应用的角度方面进行相应的胜任力理论的模型优化的星光工作,确保指标体系的建设工作,更好的提升对于指标进行控制的相关水平,就能够较好的提升教师的继续教育效果。
作者:陈英华 张琳 董为人 胡国栋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呼吸内科
一、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内容
(一)是否拥有教育行业良好的心理特质马斯洛将心理特质定义为:“具有稳定的刺激和机能的等同能力,是一种能够诱发行为与动机的心理结构。”高校教师胜任力需要与心理特质结合在一起,不仅是满足一项具体工作,而是一种教师的正确的自我认知。胜任力需要把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进行区分,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示一个完整的个性心理特征。高校教师的心理特质要求有稳定的情绪,能够较好地处理工作、生活的关系,自我缓解职业倦怠,对学生充满师生感情,能够关心每个学生,认可“教师”这一职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
(二)是否拥有正确的自我概念与价值观任何能力都是可以预测和测量的,胜任力也是如此,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人的知识结构需要和时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从而能够拥有全新的知识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通过胜任力的研究可以区分一个人一般成绩和优秀成绩,把自身的个体特征进行全面的展示,胜任力是绩效优秀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
(三)是否拥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当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教师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新问题,教师的卓越科研和胜任力需要和继续教育结合在一起,让教师能够全面认识继续教育的内容,把继续教育和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结合在一起,保证胜任力能够充分发挥,当前需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内在结构和继续教育评价方法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能够探索继续教育的科学方法对提升继续教育效果的重要意义。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教师要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体系,拥有较宽的知识面,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拥有成熟的教学能力,能够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
高校教师只有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才能提升工作的胜任力,基于胜任力的评价需要从博亚特兹的胜任力“洋葱模型”不同的层面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水平。心理特质是根本,价值观和自我概念是重要的支柱,教学与科研能力是核心。
(一)以教师胜任力“心理特质”为引领,对继续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情况进行评价高校教师的胜任力对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只有更好地熟悉胜任力模型,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指导意义。高校需要熟悉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然后要对胜任力模型进行优化,从而能够客观评价胜任力模型,最终提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把其和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教学任务。在实际评价中,使教师能够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心理特质。要积极利用继续教育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在继续教育评价中,应引入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艾森克情绪稳定测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等心理状态测试工具,考察继续教育前后的差距,并加以改进。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实现继续教育评价的内涵式发展。
(二)以教师胜任力“价值观和自我概念”为主线,对继续教育中的“教学观培养”情况进行评价高等教育的实践已经证明,教师胜任力模型建立是教学之本,通过对继续教育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保证继续教育效果产生,提高继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过程中,需要以育人结果为导向,才能把教书和育人结合在一起。教书是教师育人的手段之一,从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看,需要把育人做为第一任务,因此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需要围绕育人目标展开,才能更好地促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完善,提高继续教育水平,不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知识水平。胜任力模型建立过程中需要把培养学生落实到每一步,坚持以学生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方法,就必须注重对教师胜任力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层面进行评价。学校要促使教师形成对教育职业的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要以人为本、注重教师的个人需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成立专门面向教师的“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教师认可自己的职业选择,从而热爱自己的职业,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学校要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细则,使职业目标能够付诸于实际行动,提高职业目标的执行力。最终,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从思想上热爱高等教育事业,从行动上对自身加以完善。
1高校档案馆员继续教育“三位一体”齐努力
针对高校档案馆员的继续教育,需要高校档案学会、高校档案馆室及馆员“三位一体”,齐心协力,通力配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培训质量,促进高校档案工作的开展。
1.1高校档案学会搭建平台高校档案馆员的继续教育需要学会搭建平台。档案馆员平时工作忙,走出档案馆室参加培训也不容易,因此需要学会常务理事会事前就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作一个短期及中期策划,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如QQ群、电子邮件、飞信等)告之各高校,我们在何时何地开展什么专题培训,希望高校馆室负责人做好人员安排,以提高培训质量。为活跃学术研究氛围、提高专业人员的学术水平,高校档案学会可举办学术论文研讨会或征文。通过学术讨论会或征文,不仅可以了解档案前沿理念,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而且还可以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在2009年以前,重庆高校档案学会每年都要开会进行交流,以会代训,通过培训交流,大家对重庆高校档案工作都相对比较了解;从09年起,我们重庆高校档案学会与四川高校档案学会联谊,举办川渝高校档案学会年会,这样我们学习交流的范围扩大了,视野开阔了,了解更多高校的档案工作,便于今后我们工作的开展。今年在我们召开川渝高校档案年会前,理事会还给大家布置了作业,围绕总结贯彻教育部27号令经验,展望“十二五”高校档案工作发展进行学术论文交流,从QQ群里交流来看,大家都积极写论文。优秀论文还可以通过论文集的形式出版,这给我们档案馆员提供的机会,促进大家工作的热情。高校档案学会一般是高校档案馆室轮流坐庄办会,这种办会对本馆室档案工作及办会水平既是一个检阅和鞭策,同时也给高校同行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参观学习其他高校,才能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为了把本馆室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参会老师都会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考察和交流,通过参观学习,既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有利于把别人好的经验吸取过来,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1.2高校档案馆室组织馆员学习高校档案馆室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强对馆员学习的指导。高校是信息聚集地,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应充分挖掘资源,利用资源优势进行学习。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阅读有关档案专业及边缘学科方面的书籍,提高团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利用高校科研条件,相互交流经验,进行科研;档案员内部之间彼此学习,这是最大的学习资源。我们提倡档案员之间相互学习,这样可以提高档案馆室的功效,尤其是对于出现的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相互交流中轻松地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团队素质和工作效率。档案馆室把建立学习型团队与馆员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在每周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时,可以让我们每个馆员都发表意见,各抒己见,这样大家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彼此工作,正如大家相互搭台,好戏连台,有利于增强团队合力,促进工作开展。
1.3高校档案馆员积极自学在高校档案学会及馆室给我们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我们馆员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加强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时间灵活,通过自学,查漏补缺,尤其是自己的弱项,一定要多学习,不耻下问,成为该项工作的行家。针对高校档案馆员继续教育三位一体,高校档案学会及档案馆室的培训学习都需要针对馆员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高学习质量。
2高校档案馆员继续教育因材施教
2.1高校档案馆员的基本特点。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高校档案馆员其来源的特殊性,年龄跨度较大,有即将退休的长者,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所受的教育由于时代的影响,有高中、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有科班的档案专业的老师,也有非档案专业的老师。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档案馆员深知肩上的重担和知识的贫乏,加上档案工作性质的滞后性,天天围着档案、围着故纸堆,思想较封闭保守,因此大多老师希望能够参加培训,与同行进行交流,切磋经验,谈谈在工作中的感受和体会,有利于档案馆员身心调节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2.2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档案学本身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在教学模式上应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的教学方式:可以邀请高校资深专家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应有针对性,应该是本领域最新的理念和能付诸实践的业务技能。如我在今年参加川渝高校档案第三届年会时,成都理工大学档案馆邓老师谈到他们在学生档案管理过程中推行条形码技术应用的一些实践经验,和在其它类档案管理中条形码技术应用的一些探索,我觉得很新颖,很受启发。在培训时,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握重点和难点,边教学边参观,边教学边现场操作,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倡“授人以渔”的启发式教学,引导馆员积极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长期以来,我国对人才评价标准存在重文凭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创新,人才观念在悄然发生改变,评判人才的标准向看业绩,看能力,看水平,看是不是对企业的改革创新发展有用,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转变。人才观念的转变,必然促使教育观念的转变,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引领社会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如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基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人才的多样化、职业化需求,以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分析探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路径及对策。
一、职业能力的概念及意义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成功地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整合,包括特定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1]从能力内容的角度,有学者将职业能力分成专业技能、沟通技能、个人属性、学习能力和人际技能五大类别,[2]具体见表1。这五大类别的职业能力可以归纳为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两大方面,专业技能是个体职业能力必备的基础素质,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际技能、个人属性、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则归属于通用技能范畴,是个体向组织展示自身综合素质的人力资本储备。在现代社会,个体的职业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历漫长的学习培养过程,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树立职业意识,形成职业价值观,才能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可以胜任工作要求的职业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的职业人,从学校走向社会,进入职场并获得终身职业发展。人的职业能力培养也是人类自我解放、自我完善、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形成社会现实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所以,人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主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强调通识教育,忽视专业教育;重视学术研究,轻视技能实践;师资队伍总体科学理论研究水平高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很丰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专业技能特长不明显,尤其是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后,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教学安排注重通识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倡素质教育,但削弱了专业性、技能性,职业指向不明确,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导致社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并存,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的落脚点仍然是培养专业人才,而高校的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最直接的窗口,培养对象大多是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提升而选择继续学习的在职人员,他们大多数已普遍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以职业能力为向导,围绕专业人才的成长搭建能力结构,改革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继续教育数据分析据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自2006年以来,全国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除2009年与2008年基本持平外,其余年份招生人数呈逐年递增态势,截止2013年底,全国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达256.4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占总人数90%左右,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详见表2。另据教育部历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各类非学历学生教育自2010年以来,年均均达到6000万以上人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培训人次年均达5000万人次以上,占比达90%,而高等院校仅占10%左右;另外,职业资格证书及岗位证书培训结业占总结业人数三分之一以上,详见表3。数据说明,一是高校非学历培训总量在整个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所占比例非常小,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很大;二是职业技能类培训占较大的市场份额,社会对职业化的专业技术技能型的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市场潜在需求还很大。据悉,我国一些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在职继续学习的愿望十分强烈,实现初次就业后,急需要提高岗位技能、自身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为进一步职业发展打基础,同时也需要更高的学历文凭,以支撑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此,在教育部召开的“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高校继续教育要对接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学生建立本科及以上学习通道”。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并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让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实现真正的双向流通。[3]2014年6月教育部等部门颁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引导、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本科院校实行综合改革,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本科高校积极通过各种机制参与现代职业教育。可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等现实问题的重要性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三、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对策
高校继续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为导向,面向全社会的人人教育。其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应该从人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重新思考继续教育的发展、定位及价值取向,推动继续教育的转型、跨界、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谋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第一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研究
摘要:
继续教育专业化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首先需要管理者必须具有专业化水准。文章研究分析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内涵和发展现状,提出了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素质和能力标准,并指出了提升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
近年来高校继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向继续教育专业化迈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是影响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高标准的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成为高校发展继续教育事业,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树立学校继续教育品牌的关键。
一、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化是指某一职业经过长期的培养,达到一定的专业标准、取得了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就是继续教育管理者为了能更好地完成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具备的具有继续教育特色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持续的专业化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管理必须专业化和科学化,继续教育管理者也要专业化和职业化。美国著名学者李•S•舒尔曼先生认为,当代专业教育的属性特点包括:一是理想的职业道德,要有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倾向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二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具有一套完整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体系。三是专业培养,就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四是学习发展,即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思考完善和实践分析。五是专业判断,学会适应变化、融汇贯通。六是专业团队,能共享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发展水平。当前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并不是完全的专业化职业,所以,研究和探讨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问题能加快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速度,提升管理者专业水平。
1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继续教学培训管理内容贯穿整个培训过程,而且也涉及到高校不同的组织结构。例如招生计划和培训计划的制定需要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协调,而培训教师的选定则需要不同专业或者院系来指定。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现行的管理模式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组织机构的从属关系和属性模糊。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属性没有明确的规定。甚至个别高校把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仅仅作为学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手段。目前,我国高校有的将其归属于院系,有的将其归属于机关。而在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办学的过程中,存在办学层次多、培训专业分散、招生对象学历参差不齐等诸多实际困难。仅仅将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划属于某个院系或者直属于机关,将会出现部门职责不清、协调沟通不畅甚至工作推诿扯皮的不利局面。这就导致高校在组织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的将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不仅导致机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低下,极大地打击了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积极性。
2)培训过程中的跟踪监督不到位,管理模式落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具有业余、函授等多种形式和专科、本科、专科升本科等多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办学体系,以及短训班、职业技能培训班多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因此,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直接面向社会,是高校名副其实的“窗口”单位,在组织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必须以规范的管理模式和优秀的教学质量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继续教育培训面临有培训对象学历水平偏低、生源构成复杂、授课形式多样化等实际特点,继续教育培训的授课质量应是培训管理的重中之重。但实际上,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部分高校仅仅将继续教育定位为学校的附属产品,没有将继续教育作为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的培训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真空死角,信息反馈渠道不够畅通,问责制度尚未形成,无法对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单一。由于高等院校对继续教育培训授课任务的不重视,往往都是安排完院校正常的教学任务后,才安排继续教育培训的授课教师。这就直接导致继续教育培训的授课教师一直处于流动状态。另外,在部分高校的全日制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中,管理型教师的招聘流程、标准也不够透明公开,导致管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此外,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在授课的过程中,仍采用相对集中、“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方式,形成老师在讲台上上课、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课的局面。这种灌输性极强的授课制度是一种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传播手段保守、单一。
2完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建议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现行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
1)高校应端正继续教育培训的思想认识。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充分认清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力度。具体来说,高校应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继续教育工作,解决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继续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例如江苏大学,作为较为知名的综合性大学,2005年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代表学校对全校所有办学单位的非全日制教育实施归口管理,专业院系从事针对相关行业组织继续教育培训,建立了管理和办学相分离的基本框架。这种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了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主要以高校的继续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继续教育的具体内涵,以及继续教育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提高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然后从师资力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提出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管理的创新思路,旨在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创新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新时期高校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开展了继续教育。而在教育的过程中,为保障教育的水平,应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结合市场形势、管理机制等,对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探索管理的新途径,从而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效果,实现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1继续教育简述
继续教育与普通高校的教育不同,属于社会成人的在校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形式是人们在步入社会后生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两种类型,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参加高等教育后继续进行再教育,以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为目的,而后者指的是已经结束正规教育,并处于工作岗位后参加的专业技能再教育,主要适用于技术人员,技术能力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对提升其知识含量和技能水平具有重要帮助。这两种教育形式都属于对自身知识的补充,主要教育的目的都是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普通高校相比,继续教育更加重视对人们实用专业技能的提升,对知识的培养相对较少。继续教育是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可以继续提升的渠道。尤其是在国家出台深化继续教育改革政策后,这种教育形式在社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帮助人们实现终身教育,不论是对社会继续再教育人员,还是对高校本身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高校实施继续教育的意义
2.1高校发展的理性选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责任。一方面,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上升,每年都有几百万人的专科毕业生,这些学生中,部分学生对学历有着一定的需求,希望获得再次提升,而继续教育就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动,对劳动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人员迫切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掌握更多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使得继续教育成为高校发展的新契机,而开展继续教育事业也成为高校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