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校家庭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高校家庭教育

新时期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

一、新时期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新特点

1.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家庭教育的结构在逐步变化,家庭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也在转变。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功利的家庭教育观曾经在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以功利家庭教育观指导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有以下特点: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在家庭教育的形式方面,注重成人辅导、轻大学生自学,注重批评处罚、轻实践锻炼;在家庭教育目标方面,注重智育、轻德育及大学生个性发展。功利的家庭教育观注重单向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逐渐发展为实践的家庭教育观,即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为指导的,通过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施加影响的方式。实践的家庭教育观注重大学生家庭教育过程的变化,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以及家庭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2.家庭结构的变化。

中国当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出现日益复杂的现象。主要特点有:第一,独生子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家庭结构的核心,独生子女是大学生家庭结构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第二,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等现象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家庭结构的重要一部分。单亲家庭指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孩子的家庭。单亲家庭家长由于离婚造成的心理失衡对大学生心理造成消极影响;单亲家庭往往出现父亲或母亲一身兼两职的现象,在教育子女方面,出现精力不足、时间不够、力不从心的现象,家庭教育的总量受到了影响。第三,家庭教育思想方法上容易造成偏差,往往更加注重孩子的智育、轻视德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提高子女的成绩上。

3.网络时代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改变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对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时代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首先,对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子关系的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传统的权威关系逐渐消失,被民主交流、平等对话、“朋友式”的亲子交往方式所取代。而这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决定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质量,是构建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其次,对家庭教育目标的影响。受传统的功利家庭教育观的影响,重视对子女学业方面,即是一种“外部目标”,而网络时代的教育目标更加强调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积极追求创新成为网络时代家庭教育追求的目标,即是一种“内部目标”。最后,教育主体的转变。网络时代的到来可以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大学生借助网络,使得自我发展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心理素养逐渐加强。外在教育只有转变为自我教育,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

二、新时期大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继续阅读

家庭教育课程特色与启示

一、台湾地区家庭教育发展概况

台湾家庭教育发展始于1945年“推行家庭教育办法”的公布。该办法公布至1986年期间,是台湾家庭教育发展的萌芽阶段。1986年,“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五年计划实施方案暨修正案”制订以后,台湾的家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从1986年到2006年底,台湾家庭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亲职教育发展阶段。此阶段以1986年“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五年计划实施方案暨修正案”的制订为初始标志。从此,家庭教育工作开始受到重视。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1986年协助基隆市、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和高雄市试办亲职教育咨询中心。从1987年开始,台湾地区23个县市相继建立了亲职教育咨询中心。第二个阶段是学习型家庭发展阶段。1999年,《推展学习型家庭教育、建立祥和社会中程计划》的实施是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这一方案要求各县市家庭教育中心必须以“学习型家庭”为主线,注重家庭共学和终身学习。该计划的执行效果显著。第三个阶段是家庭教育法治化和专业化发展阶段。2003年公布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规定是此阶段开始的标志。在这一阶段,台湾各县市家庭教育中心回到教育局的体系,家庭教育走向法治化和专业化。此外,该规定还提出发展“生命历程家庭教育”的观点,推动家庭教育概念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台湾地区通过政府对家庭教育进行全面推广的做法,在全世界范围内系属首创。至今,台湾的家庭教育依然朝着法治化和专业化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日益深化,对家庭教育研究的内容也日益拓展。同时,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在家庭教育上的交流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在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强力推动下,台湾地区的许多大学纷纷设立了家庭教育科系和相关课程,在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的推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台湾师范大学家庭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一)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概况

台湾师范大学的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成立于1953年8月,原名为“家政系”,1966年改名为“家庭教育学系”,以培养初中、高中的家政教师为主要目标。1982年,该系成立硕士班,1996年成立博士班。近年来,台湾地区面临着少子化的趋势。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使得家庭内部与外部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和需求。于是,该系的课程以“人类发展生命历程”观点为基础进行规划,并于2002年更名为“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后又经历了数次变革。2011学年,该系学士班、硕士班、博士班都分别设置了家庭生活教育组、幼儿发展与教育组、营养科学与教育组三个组。因为幼儿发展与教育组、营养科学与教育组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所以,下文主要介绍家庭生活教育组所开设的课程情况。

(二)家庭生活教育组学士班课程设置情况

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家庭生活教育组学士班课程由校定共同必修科目、系必修科目、家庭组必修科目、系/组选修科目四个模块构成。其中,校定共同必修科目28学分;系必修科目5学分;家庭组必修科目34学分;系/组选修科目最低学分数为36学分,可自由选修的学分数是25学分,毕业最低总学分不得低于128学分。另外,选修教育课程的学生必须再修教育学分26学分,最终获得154学分方能毕业。

1.校定共同课程体系及特点

继续阅读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外在压力拥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经相关调研发现,虽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不同年级存在消长现象,但总体上与学历无关,但与性别和所学专业存在显著差异。而学业压力、择业压力、专业兴趣、人际关系等方面,正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的主要来源。当然,文科类学生的心理困惑要高于理工类学生,农村学生的经济困惑要高于城市学生。当面临压力和困惑的时候,大学生消极应对手段较一般人群少,较少采取依赖不良嗜好来应对,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自我调节,或者和同学朋友聊天等方式排解。于此相对应的是,与教师或家长沟通不是学生排解心理困扰的主要解决方法。这说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大学成长阶段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教育。总之,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综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取决于其拥有的支持系统是否充足、有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不强,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应通过传授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技巧,减少学生的社交困难,增强学生的道德感和利他性,从而形成较好的个人行为习惯,使其可以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教育对策

(一)学校教育

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的德、智、体发展方面进行教育,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明显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这既体现在政府和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体现在心理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及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可以说,这些发达国家从管理者到教师均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解决学习问题和生活困难的方法和心理咨询服务。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广泛重视,很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这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教育部在2005年6月成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同时,一大批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相继开始进行研究,这也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料,对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当前,我国处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时期,社会的转型必然给高校的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困惑。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基本上还处于空白期,其主要体现在:

第一,有能力和资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院校很少,大部分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是由学校的思政教师或高校医务人员担任,缺乏专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涉及诸多领域,如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行为评判与治疗等,其专业技能、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都要求很高,同时要具有很好的亲和力与沟通能力,这都是其他专业教师无法短期内达到的。

第二,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单一,主要以课程的方式进行,或坐等学生上门咨询,对一些国外常用的心理学量化工具和方法缺乏了解,同时大多数院校未配置相应的技术设备。大学生存在排斥心理治疗的思想,治疗的主动性较差。

第三,高校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研究不足,教育主管领导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强调机械式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看成是品德问题,将学生的学习问题看成是智力问题等。

继续阅读

家庭教育对中医药德育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涵、作用

从作用上看,家庭教育自然就有价值观建立、尊重个体差异、完成时代适应的功效。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建立价值观、认知伦理关系的初始点,承担一个公民责任的起点。“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唯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其次,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地方,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能动性和主动性;最后,家庭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载体,并随着个体家庭的不断扩大而完成更大范围上的影响力。同时,家庭个体都呈现一种开放的成长,最终完成一个适应时代的过程。从这三个意义上来讲,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仍然需要家庭教育。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失语和异化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失语从社会层面讲,主要是指某一事业功能的不断弱化,直至失效。将异化和失语这一概念范畴用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则体现在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在强调理性工具和实用主义的环境下,逐步弱化其功能,并有成为附庸的征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广泛涌现的新型学校教育受到了中国人极大的追捧,中国人开始放弃“孰本孰末”的思考与讨论,积极地投身于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远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以教人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的家庭教育也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集中表现在处于社会重要变革时期的中国,家庭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新旧两种不同方式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作为社会个体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体。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开始变得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依赖,社会、国家、政府慢慢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因种种原因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成了社会教育的附庸。这必然导致失调———个人身心的失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马太效应”。其最显著的表征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断裂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的现实把现代教育带进了一个貌似二元悖论的泥沼难以自拔。这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责任,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家长成了一种没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附庸,常常以提供费用、承担监督、督促学习为主要责任的面貌出现。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同一性

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一定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具有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素养的过程。然而,人的社会化进程最初是以家庭角色为原初,德育教育的始初任务自然落在了以培养人的家庭规范伦理和普适性人际交往规范为主的家庭教育中。从这个意义出发,德育教育最为人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在这一层面上具有同一性,两者共同担负着大学生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引导和管理责任,帮助大学生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承担。在现实的情况中,高校的德育和家庭教育却相互脱节,特别是在新时期下,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化等诸多挑战,使得处于时代变化中的部分学生面临价值观念选择中的认知困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强劲发展,道德和价值认知困境在面临更多外界诱惑时,落后思想更容易侵入短暂的精神真空,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追求迷茫、道德评判标准扭曲的现象。如果把这一现象的问题解决方式仅仅看作学生个体自发纠正和完善的过程,而不着重引导学生个体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从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成分来不断扩充、发展学校德育,势必会影响学生自我道德素养发展。

四、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加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将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地相互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既具有现代竞争能力又继承传统家庭内容规范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这一重要意义对于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校更突出,因为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及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地方,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据点。如何将两者相互结合,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营养,发展学校德育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院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承继场所的功效,其关键在于:

继续阅读

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

一、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高校受助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主要的原因在于认识上不知恩、感情上不感恩、行动上不报恩。“90”后大学生生活物资较为厚实,但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复杂环境下,其性格、意识、心理等形成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考虑问题较为片面、做事情不计后果、看不到事情本质。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物质资源相对匮乏,因而产生自卑、妒忌、仇恨等不良心理特征,对资助行为产生曲解,觉得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是义务性的,从而很难产生感恩和报恩的想法。

(二)家庭教育因素任何人道德品行的形成,家庭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90后”大学基本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呵护使他们养成了任性、自我中心的坏习气,家庭期望值较高,纵然经济困难,父母也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还有的家庭为了改变贫苦现状,家长在孩子上倾注的全部希望,只重视文化成绩,忽视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三)学校教育因素首先,多数高校对受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缺乏整体规划,感恩教育活动组织随意性、松散性强;形式说教多、深入实践少;关注群体多、挖掘典型少等,如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给父母写一封信”等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对学生的心理起到震撼作用。其次,感恩教育的理念落后、课程缺位、内容单一。高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感恩教育涉及较少。最后,对贫困生经济帮扶是重点,而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较少,导致一些贫困生在接受资助以后,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社会大环境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部分贫困生受到不良风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负面的影响,思想和行为日益功利化、盲目化,过于追求自我享受,缺乏责任感,对传统美德视而不见,感恩意识被极大地淡漠化。

二、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对策研究

知感恩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环境的陶冶和实践的学习,才能唤醒感恩意识,进而转化为感恩行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既有利于贫困生成人成才,又有利于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高校应将贫困生感恩教育融入到资助工作中去,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受助生的感恩意识,强化受助贫困生的社会责任。

(一)大学生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重视感恩教育我国是一个注重孝道、弘扬感恩的国家,学会感恩是我国几千年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与体现。大学阶段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高校贫困生面临家庭经济困难,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通过感恩教育,加强对感恩的认识和实践,培养崇高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修德博学、明礼诚信。

继续阅读

家庭教育指导因素思考

一、政府支持家庭教育指导的必要性

1.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当今社会,教育作为世界各国公认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务用品,关系到各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及国家发展,应由国家承担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责任。政府作为公共教育服务的最佳提供者,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就成为其基本职能之一。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公共教育服务的一部分,也已被纳入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因此,政府应为家庭教育指导在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全社会力量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

2.家庭教育指导具有重要性

优良的家庭教育能够使人拥有健康的心理,从而使人具有获得幸福的能力,从这个意义而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家庭与家庭教育的核心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科学文化水平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之一,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在教育孩子之前需先接受教育,接受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此外,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其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及育人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家庭教育指导的介入。由于对个人、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家庭教育指导逐渐成为新趋势,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3.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就指导的实施者而言,由于我国鲜少有高校专门设置家庭教育指导相关专业、国家未针对家庭教育指导师出台资格认定制度、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等原因,以致家庭教育指导人员不足以及专业水准偏低,并由此带来了指导的内容及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如未能就家长日益增多的“个别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就解决“相应年龄段家庭教育的易发问题”的指导较多等问题;“家庭访问”和“个别咨询”等个性化指导方式欠缺;就指导的渠道而言,各级学校组织形成了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垄断格局,社区、政府等指导渠道不够畅通。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最佳提供者和职能承担者,政府能够也有责任在机构设置、专职人员配备、专业人员培养、保障工作经费、法律法规制订等方面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推动其走上法制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二、政府支持家庭教育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继续阅读

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影响因素

摘要

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不足与城乡二元结构、家庭收入、教育成本、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应采取多元化、多渠道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困境。

关键词

民族地区;恩施市;农村家庭;教育投资

1前言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不仅是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家庭收入增长,而且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治理基础,所以,农村教育对于微观个体和宏观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不足,教育支出成为农村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本文对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和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恩施市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2.1农村家庭收入

继续阅读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和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有社会不良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具体表现为: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我中心意识相对较强,感恩意识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差。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大学生远离了父母的监督和约束,加上网络以及各种电子产品吸引了更多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大学生逐渐对集体活动没了兴趣,出现了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忽略亲情、淡化感情的现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小衣食无忧的大学生更是感知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认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所给予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回馈。相反,还会抱怨社会和家庭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多,更有甚者,还会造成心理偏差,偏激地认为自己得不到的都是社会的不公造成的。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反省,缺乏积极上进的意识,忽视对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别人的帮助之情毫无感恩可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导致了感恩意识的流失。

2.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当代大学生大多成长在“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当中,父母大多溺爱子女,只重视给予孩子在物质上的满足,却忽视了道德情感和人格品质的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更有家长把家庭教育误解为仅仅是智力上的教育,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意志的教育。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无意中淡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使得孩子在为人处事时会更显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别人的感受,更谈不上关爱他人。另外,部分问题家庭如单亲离异家庭、隔代教育家庭以及留守家庭等,对孩子的教育存在态度粗暴、方法单一等问题,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这种家庭教育下,孩子更是缺失家庭的关爱,缺乏对感恩的认识和体验。

3.学校感恩教育的失衡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小学的感恩教育本身就不足,到了大学后就更显缺乏。有些高校只是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就业出路等问题,忽视了学校的育人功能,导致了当前学校感恩教育的失衡。一是高校教育目标功利化。许多大学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品质素质教育,导致了当前大学生中出现了感恩意识匮乏,对他人冷漠,缺少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现象。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长期以来,高校道德教育只是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过于抽象,让学生觉得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脱节,高不可攀。三是感恩教育方法单一、陈旧,主要以老师灌输为主,只注重道德的认知而忽略了学生道德情感的主体性。许多高校的感恩教育也只是流于口头重视的形式,在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中,象征性地走走过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从而影响了学校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4.社会感恩氛围的弱化大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大学生的感恩观念要受到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强烈的负面冲击,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趋于功利化,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品德的弱化。二是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负面效应,比如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回报,甚至被误解等等,致使他们的防范心加强,对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心存疑虑。长此以往,有的大学生变得自私和无情,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三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类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层出不穷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致使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日益减少,人们变得疏远和冷漠,甚至一些人出现了忽略亲情、淡化感情的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导致了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出现了困惑和迷茫,也影响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