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校家庭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高校家庭教育

新时期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

一、新时期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新特点

1.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家庭教育的结构在逐步变化,家庭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也在转变。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功利的家庭教育观曾经在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以功利家庭教育观指导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有以下特点: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在家庭教育的形式方面,注重成人辅导、轻大学生自学,注重批评处罚、轻实践锻炼;在家庭教育目标方面,注重智育、轻德育及大学生个性发展。功利的家庭教育观注重单向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逐渐发展为实践的家庭教育观,即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为指导的,通过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施加影响的方式。实践的家庭教育观注重大学生家庭教育过程的变化,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以及家庭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2.家庭结构的变化。

中国当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出现日益复杂的现象。主要特点有:第一,独生子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家庭结构的核心,独生子女是大学生家庭结构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第二,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等现象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家庭结构的重要一部分。单亲家庭指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孩子的家庭。单亲家庭家长由于离婚造成的心理失衡对大学生心理造成消极影响;单亲家庭往往出现父亲或母亲一身兼两职的现象,在教育子女方面,出现精力不足、时间不够、力不从心的现象,家庭教育的总量受到了影响。第三,家庭教育思想方法上容易造成偏差,往往更加注重孩子的智育、轻视德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提高子女的成绩上。

3.网络时代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改变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对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时代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首先,对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子关系的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传统的权威关系逐渐消失,被民主交流、平等对话、“朋友式”的亲子交往方式所取代。而这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决定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质量,是构建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其次,对家庭教育目标的影响。受传统的功利家庭教育观的影响,重视对子女学业方面,即是一种“外部目标”,而网络时代的教育目标更加强调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积极追求创新成为网络时代家庭教育追求的目标,即是一种“内部目标”。最后,教育主体的转变。网络时代的到来可以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大学生借助网络,使得自我发展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心理素养逐渐加强。外在教育只有转变为自我教育,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

二、新时期大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继续阅读

家庭教育课程特色与启示

一、台湾地区家庭教育发展概况

台湾家庭教育发展始于1945年“推行家庭教育办法”的公布。该办法公布至1986年期间,是台湾家庭教育发展的萌芽阶段。1986年,“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五年计划实施方案暨修正案”制订以后,台湾的家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从1986年到2006年底,台湾家庭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亲职教育发展阶段。此阶段以1986年“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五年计划实施方案暨修正案”的制订为初始标志。从此,家庭教育工作开始受到重视。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1986年协助基隆市、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和高雄市试办亲职教育咨询中心。从1987年开始,台湾地区23个县市相继建立了亲职教育咨询中心。第二个阶段是学习型家庭发展阶段。1999年,《推展学习型家庭教育、建立祥和社会中程计划》的实施是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这一方案要求各县市家庭教育中心必须以“学习型家庭”为主线,注重家庭共学和终身学习。该计划的执行效果显著。第三个阶段是家庭教育法治化和专业化发展阶段。2003年公布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规定是此阶段开始的标志。在这一阶段,台湾各县市家庭教育中心回到教育局的体系,家庭教育走向法治化和专业化。此外,该规定还提出发展“生命历程家庭教育”的观点,推动家庭教育概念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台湾地区通过政府对家庭教育进行全面推广的做法,在全世界范围内系属首创。至今,台湾的家庭教育依然朝着法治化和专业化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日益深化,对家庭教育研究的内容也日益拓展。同时,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在家庭教育上的交流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在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强力推动下,台湾地区的许多大学纷纷设立了家庭教育科系和相关课程,在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的推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台湾师范大学家庭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一)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概况

台湾师范大学的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成立于1953年8月,原名为“家政系”,1966年改名为“家庭教育学系”,以培养初中、高中的家政教师为主要目标。1982年,该系成立硕士班,1996年成立博士班。近年来,台湾地区面临着少子化的趋势。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使得家庭内部与外部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和需求。于是,该系的课程以“人类发展生命历程”观点为基础进行规划,并于2002年更名为“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后又经历了数次变革。2011学年,该系学士班、硕士班、博士班都分别设置了家庭生活教育组、幼儿发展与教育组、营养科学与教育组三个组。因为幼儿发展与教育组、营养科学与教育组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所以,下文主要介绍家庭生活教育组所开设的课程情况。

(二)家庭生活教育组学士班课程设置情况

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家庭生活教育组学士班课程由校定共同必修科目、系必修科目、家庭组必修科目、系/组选修科目四个模块构成。其中,校定共同必修科目28学分;系必修科目5学分;家庭组必修科目34学分;系/组选修科目最低学分数为36学分,可自由选修的学分数是25学分,毕业最低总学分不得低于128学分。另外,选修教育课程的学生必须再修教育学分26学分,最终获得154学分方能毕业。

1.校定共同课程体系及特点

继续阅读

家庭教育对中医药德育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涵、作用

从作用上看,家庭教育自然就有价值观建立、尊重个体差异、完成时代适应的功效。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建立价值观、认知伦理关系的初始点,承担一个公民责任的起点。“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唯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其次,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地方,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能动性和主动性;最后,家庭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载体,并随着个体家庭的不断扩大而完成更大范围上的影响力。同时,家庭个体都呈现一种开放的成长,最终完成一个适应时代的过程。从这三个意义上来讲,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仍然需要家庭教育。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失语和异化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失语从社会层面讲,主要是指某一事业功能的不断弱化,直至失效。将异化和失语这一概念范畴用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则体现在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在强调理性工具和实用主义的环境下,逐步弱化其功能,并有成为附庸的征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广泛涌现的新型学校教育受到了中国人极大的追捧,中国人开始放弃“孰本孰末”的思考与讨论,积极地投身于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远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以教人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的家庭教育也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集中表现在处于社会重要变革时期的中国,家庭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新旧两种不同方式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作为社会个体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体。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开始变得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依赖,社会、国家、政府慢慢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因种种原因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成了社会教育的附庸。这必然导致失调———个人身心的失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马太效应”。其最显著的表征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断裂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的现实把现代教育带进了一个貌似二元悖论的泥沼难以自拔。这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责任,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家长成了一种没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附庸,常常以提供费用、承担监督、督促学习为主要责任的面貌出现。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同一性

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一定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具有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素养的过程。然而,人的社会化进程最初是以家庭角色为原初,德育教育的始初任务自然落在了以培养人的家庭规范伦理和普适性人际交往规范为主的家庭教育中。从这个意义出发,德育教育最为人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在这一层面上具有同一性,两者共同担负着大学生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引导和管理责任,帮助大学生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承担。在现实的情况中,高校的德育和家庭教育却相互脱节,特别是在新时期下,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化等诸多挑战,使得处于时代变化中的部分学生面临价值观念选择中的认知困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强劲发展,道德和价值认知困境在面临更多外界诱惑时,落后思想更容易侵入短暂的精神真空,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追求迷茫、道德评判标准扭曲的现象。如果把这一现象的问题解决方式仅仅看作学生个体自发纠正和完善的过程,而不着重引导学生个体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从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成分来不断扩充、发展学校德育,势必会影响学生自我道德素养发展。

四、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加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将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地相互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既具有现代竞争能力又继承传统家庭内容规范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这一重要意义对于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校更突出,因为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及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地方,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据点。如何将两者相互结合,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营养,发展学校德育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院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承继场所的功效,其关键在于:

继续阅读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外在压力拥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经相关调研发现,虽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不同年级存在消长现象,但总体上与学历无关,但与性别和所学专业存在显著差异。而学业压力、择业压力、专业兴趣、人际关系等方面,正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的主要来源。当然,文科类学生的心理困惑要高于理工类学生,农村学生的经济困惑要高于城市学生。当面临压力和困惑的时候,大学生消极应对手段较一般人群少,较少采取依赖不良嗜好来应对,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自我调节,或者和同学朋友聊天等方式排解。于此相对应的是,与教师或家长沟通不是学生排解心理困扰的主要解决方法。这说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大学成长阶段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教育。总之,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综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取决于其拥有的支持系统是否充足、有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不强,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应通过传授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技巧,减少学生的社交困难,增强学生的道德感和利他性,从而形成较好的个人行为习惯,使其可以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教育对策

(一)学校教育

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的德、智、体发展方面进行教育,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明显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这既体现在政府和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体现在心理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及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可以说,这些发达国家从管理者到教师均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解决学习问题和生活困难的方法和心理咨询服务。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广泛重视,很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这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教育部在2005年6月成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同时,一大批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相继开始进行研究,这也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料,对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当前,我国处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时期,社会的转型必然给高校的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困惑。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基本上还处于空白期,其主要体现在:

第一,有能力和资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院校很少,大部分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是由学校的思政教师或高校医务人员担任,缺乏专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涉及诸多领域,如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行为评判与治疗等,其专业技能、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都要求很高,同时要具有很好的亲和力与沟通能力,这都是其他专业教师无法短期内达到的。

第二,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单一,主要以课程的方式进行,或坐等学生上门咨询,对一些国外常用的心理学量化工具和方法缺乏了解,同时大多数院校未配置相应的技术设备。大学生存在排斥心理治疗的思想,治疗的主动性较差。

第三,高校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研究不足,教育主管领导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强调机械式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看成是品德问题,将学生的学习问题看成是智力问题等。

继续阅读

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影响因素

摘要

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不足与城乡二元结构、家庭收入、教育成本、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应采取多元化、多渠道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困境。

关键词

民族地区;恩施市;农村家庭;教育投资

1前言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不仅是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家庭收入增长,而且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治理基础,所以,农村教育对于微观个体和宏观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不足,教育支出成为农村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本文对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和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恩施市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2.1农村家庭收入

继续阅读

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有效性研究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之一,家访作为学校与家庭建立联系,形成家校共育的重要举措。辅导员家访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新疆高校“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为视角,通过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探究高校辅导员开展家访工作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有效作用。

【关键词】三进两联一交友;辅导员;家访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去。”[1]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的辅导员进行家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援疆高校。但是,就科研成果的转化而言,高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转化率不高,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家访理论体系和运行机制。因此,将家访的结果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然而,无论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层面还是在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教育工作方面,新疆各高校目前尚无对大学生家访工作的开展,新疆师范大学正在积极尝试并在家访工作开展方面不断探索。在自治区党委统一部署下,全疆各高校深入贯彻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广泛开展好各级干部和教师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与学生交朋友(简称“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作为新疆高校辅导员,积极领会活动精神,通过深入推进“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改进学校的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密切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结合作用,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师生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互相帮助。民族团结模式的良好氛围,可以有效地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和维护祖国统一和热爱党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一个阵地。

一、“三进两联一交友”---“联系学生家长”

在“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中,辅导员老师需要建立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联系机制,完善家访和互访制度;利用电话、网络、微信等载体和平台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和联系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寒暑假假期的动态;及时了解和反映家长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家访过程中,深入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中“联系家长”的环节,介绍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方案和学校的基本情况,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发展,加强学校与家庭、辅导员和家长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感情。听听家长对学生情况的反馈,加深对学生在学校以外不知道的另一面的理解。针对学校存在的各种问题,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双方共同努力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基于此正是本项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新疆师范大学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家访工作

根据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的安排部署和教育厅“关于组织千名教师配合住村工作组大调研和万名教师大家访工作的通知”精神,依照师生实际情况,新疆师范大学21个学院的辅导员老师赴新疆南北疆进行学生家访;家访涉及到的学生中包括贫困家庭学生、重点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几类。家访前,各学院召开“三进两联一交友”联系家长动员会暨家访工作会议,分析了家访活动的情况,学工办要求全体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家访活动,积极行动起来,全力做好家访准备工作。要做好充分准备,要积极向学生家长介绍学校、学院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让家长了解学校、认识学院。会议家访活动主题,例如“寒冬送关怀温情暖人心”等,通过“送信息、访学情、听意见、促发展”的活动内容,加强学校与家庭、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的关系,使家长了解学生的学校情况,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教育,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会后,确定的家访工作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立即着手家访前的材料准备,要确定家访路线,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制定各项信息记录表格、信息反馈表格,认真备好每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上报学生处。辅导员前往学生家庭向学生父母、家人宣传“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并表达亲切友好慰问;了解实际学生家庭实际经济状况和学生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同时,增进与学生、与学生家庭之间的情感和联系,积极宣传和介绍学校发展和成就,各项惠及学生的奖学资助政策,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家访过程中,辅导员老师带着自己准备好的礼物,分别来到自己学生家中,与学生家长促膝交流,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学生父母对学校、学院开展的家访工作给予了肯定;亲切的交流与感动贯穿着整个家访工作过程中辅导员真实地感受到了学生家长对学校老师的信任,以及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期望。家访结束的时候,彼此都依依不舍,久久不愿离去,教师与学生家庭纷纷约定了再次见面的时间。学生家长希望学校能够帮助孩子在专业上提高,在大四期间能够有良好的职业规划,在校表现良好。希望学校对孩子严格要求,把孩子培养成才,找到好工作。家中孩子们同时上大学家庭非常困难,但再辛苦也支持孩子上学,希望孩子毕业后自立自强,自己偿还学费,努力工作。学生家长表示学校教师能够走进家庭非常难得,对学校学院工作非常肯定与满意,希望以后能够多沟通、多联络,支持学校家访工作,并能够愿意继续与学校沟通联系,共同关注孩子在大学的成长。

三、家访与辅导员工作

继续阅读

家庭教育指导因素思考

一、政府支持家庭教育指导的必要性

1.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当今社会,教育作为世界各国公认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务用品,关系到各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及国家发展,应由国家承担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责任。政府作为公共教育服务的最佳提供者,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就成为其基本职能之一。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公共教育服务的一部分,也已被纳入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因此,政府应为家庭教育指导在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全社会力量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

2.家庭教育指导具有重要性

优良的家庭教育能够使人拥有健康的心理,从而使人具有获得幸福的能力,从这个意义而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家庭与家庭教育的核心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科学文化水平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之一,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在教育孩子之前需先接受教育,接受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此外,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其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及育人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家庭教育指导的介入。由于对个人、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家庭教育指导逐渐成为新趋势,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3.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就指导的实施者而言,由于我国鲜少有高校专门设置家庭教育指导相关专业、国家未针对家庭教育指导师出台资格认定制度、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等原因,以致家庭教育指导人员不足以及专业水准偏低,并由此带来了指导的内容及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如未能就家长日益增多的“个别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就解决“相应年龄段家庭教育的易发问题”的指导较多等问题;“家庭访问”和“个别咨询”等个性化指导方式欠缺;就指导的渠道而言,各级学校组织形成了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垄断格局,社区、政府等指导渠道不够畅通。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最佳提供者和职能承担者,政府能够也有责任在机构设置、专职人员配备、专业人员培养、保障工作经费、法律法规制订等方面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推动其走上法制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二、政府支持家庭教育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继续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论文

经研究发现,非困难家庭学生的理健康指标优于困难家庭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异于普通学生家庭,这部分学生具有极度自卑心理。自卑、敏感、缺乏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差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普遍的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始终过于小心谨慎的态度,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能力较差,存在交往恐惧感,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不轻易与同学交流,显得孤僻、不合群、难以相处,甚至会出现自我封闭和抑郁等众多心理问题。其四、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从人类出生起,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模仿着父母的言行,当母亲焦虑时,孩子也能感知到母亲的情绪,并被影响产生焦躁情绪,当父母争吵时,孩子会产生不安焦虑的情绪,所以父母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其五、家庭氛围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孩子的情绪脆弱多变,容易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并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性格。如果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庭气氛冷漠,会使孩子长期处于情绪不稳定状态,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其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的家庭对于孩子过于溺爱,包揽孩子的吃穿住行,导致孩子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至于在孩子脱离父母步入大学生活后缺乏自理能力,无法快速融入集体适应新环境,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另一类家庭对孩子放任自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不讲方法,当孩子犯错时一味的以暴力的方式惩罚孩子,致使孩子形成心理压力甚至造成心理障碍。

高校在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应增强家庭教育的主动意识,积极预防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父母在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的同时,更应注重孩子心理上的细微变化。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孩子多交流沟通,通过民主、和平的方式与孩子探讨问题,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保护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尊重孩子,时常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转变观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度。不要一味追求好成绩、好前程,一个人健康、幸福与否,更多的取决于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掌握合理释放不良情绪的方法。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不要觉得羞于开口,要主动向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大学期间,学生会面临着升学、就业、情感等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如何帮助学生合理宣泄排解压力,是我们高校工作的重点。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应加以重视并使之融入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在新生入学之际,即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调研,便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通过新生心理调研,发现有心理隐疾的学生立即建立个人档案,建立有效的防御机制。通过张贴标语、定期组织开展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心理隐疾的危害,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合理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注重家庭伦理道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维护着家庭和谐稳定,保障着社会健康运行。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金钱观”、“功利主义”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取代,从而导致现代大学生道德的丧失,致使家庭、社会关系紧张,进而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在家庭关系中要树立“父慈子孝”的教育理念,宠爱孩子但绝不溺爱,孩子应注重孝道,学会感恩,以此为准则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平等交流,相互理解,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就家庭,从小享受着父母的专宠,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虚礼让的精神。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提倡“兄友弟恭”,有助于大学生学会谦让、友爱,学会关心他人,融入集体,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人转变为善于与人合作的社会人。帮助孩子学会沟通和理解他人,建立珍贵友谊,消除孤单与不安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成长。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责任,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在成长初期即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身心健康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邓涵月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