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教育培训范文

高校教育培训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校教育培训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高校教育培训

高校党员教育培训探究

摘要:从严从实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大力提升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是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党员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文章在当前高校党员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党员教育培训;党风廉政建设;党支部;高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的《北京市贯彻<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的实施意见》,抓好从严从实开展党员教育的各项任务措施,大力提升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但如何让党员教育培训更加贴近高校实际,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1党校党员教育的现状

1.1教育培训的内容

更加丰富一直以来,北京高校着眼于提高广大党员的理论素质、道德修养、政治觉悟和能力水平,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时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利用党内开展大规模集中教育的有利契机,认真组织全体师生党员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实践活动;坚持把党章和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知识作为基本内容灌输给党员;坚持对师生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并结合教师和学生党员各自的身份特点,普遍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考风考纪教育和诚信教育;结合教职工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需求以及学生求学就业的实际需要,坚持业务知识与技术技能教育。同时,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时,各高校还注意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党员的需求,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各有侧重,使培训的内容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以真正取得实效。高校对新生党员加强校情校史教育以使其尽快融入新环境,对毕业生党员开展就业与升学方面的指导与培训以帮助其顺利求职求学;在教工党员教育培训中增加高等教育方面的内容,增强其对高等教育形势、任务及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在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中则着眼于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针对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等业务能力的需求,尽力为其提供各种学习、观摩、进修的机会,而在离退休党员教育培训中更侧重于使其了解党的政策以及学校发展和形势任务。有的高校在党课内容中还添加了诸如文化、人生、礼仪、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全力提升高知群体党员的人文素养和内涵。

1.2教育培训的形式方式

更加多样重点选取某个或几个群体的党员进行集中培训是各高校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方式,也是目前一种比较成熟的培训模式,在一些高校已成为传统,如:预备党员集中培训、新生党员集中培训、毕业生党员集中培训、基层党务工作者(一般是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等。另外,“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的教育培训形式被普遍采用,在一些高校业已形成制度。“主题党日教育活动”这一教育培训方式也得到了普遍推广,且深受广大师生党员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种方式的带动下,各基层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红色1+1”、“红色之旅”、社会实践、知识竞赛,等等。另外,充分利用微信、手机APP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是各高校进行党员日常教育培训的重要方式。一些高校充分利用网络、校园电视台、手机等手段,建立掌上党校、红色课堂等阵地,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继续阅读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

1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继续教学培训管理内容贯穿整个培训过程,而且也涉及到高校不同的组织结构。例如招生计划和培训计划的制定需要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协调,而培训教师的选定则需要不同专业或者院系来指定。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现行的管理模式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组织机构的从属关系和属性模糊。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属性没有明确的规定。甚至个别高校把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仅仅作为学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手段。目前,我国高校有的将其归属于院系,有的将其归属于机关。而在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办学的过程中,存在办学层次多、培训专业分散、招生对象学历参差不齐等诸多实际困难。仅仅将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划属于某个院系或者直属于机关,将会出现部门职责不清、协调沟通不畅甚至工作推诿扯皮的不利局面。这就导致高校在组织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的将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不仅导致机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低下,极大地打击了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积极性。

2)培训过程中的跟踪监督不到位,管理模式落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具有业余、函授等多种形式和专科、本科、专科升本科等多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办学体系,以及短训班、职业技能培训班多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因此,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直接面向社会,是高校名副其实的“窗口”单位,在组织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必须以规范的管理模式和优秀的教学质量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继续教育培训面临有培训对象学历水平偏低、生源构成复杂、授课形式多样化等实际特点,继续教育培训的授课质量应是培训管理的重中之重。但实际上,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部分高校仅仅将继续教育定位为学校的附属产品,没有将继续教育作为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的培训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真空死角,信息反馈渠道不够畅通,问责制度尚未形成,无法对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单一。由于高等院校对继续教育培训授课任务的不重视,往往都是安排完院校正常的教学任务后,才安排继续教育培训的授课教师。这就直接导致继续教育培训的授课教师一直处于流动状态。另外,在部分高校的全日制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中,管理型教师的招聘流程、标准也不够透明公开,导致管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此外,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在授课的过程中,仍采用相对集中、“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方式,形成老师在讲台上上课、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课的局面。这种灌输性极强的授课制度是一种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传播手段保守、单一。

2完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建议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现行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

1)高校应端正继续教育培训的思想认识。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充分认清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力度。具体来说,高校应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继续教育工作,解决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继续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例如江苏大学,作为较为知名的综合性大学,2005年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代表学校对全校所有办学单位的非全日制教育实施归口管理,专业院系从事针对相关行业组织继续教育培训,建立了管理和办学相分离的基本框架。这种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了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效率。

继续阅读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路径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微社交”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交流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认知意识、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由此,亟需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新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微社交;高校学生;党员教育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社交”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主题和重心,极大影响了青年党员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在高校党建中,运用“微社交”开展工作已是大势所趋,对当前加强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路径和新思考,倡导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党员培训体系,并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党员的内心体验。这就要求党建工作者在“微社交”时代下积极开拓党员教育培训新路径,树立微观念,应对微挑战,融入微生活,汇聚微力量,用好微社交。本文立足于“微时代”背景下,分析“微社交”的特点,对当前加强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需思考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的新路径,有效开展党建工作。

一、“微社交”及其特点

所谓“微社交”,即是基于网络强大的社交平台体系,聚合包括微博、微信、微视及手Q、QQ空间等的社交产品,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介质的交互运用,让人们的社交变得更简单、更真实、更丰富,真正实现社交平台上交流分享的无缝对接,全面提升用户的体验。

(一)门槛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已经实现人手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微社交安装极其简单,只需下载客户端并注册即可,没有门槛限制,操作也方便快捷,几乎每位学生手机都装有多种微社交软件,可以同时使用。

继续阅读

浅谈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设计

高校基层管理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效运行的保障,能促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巨大效能。基层教育管理人员所提供的基础性、事务性和服务性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是高校未来发展与基层管理人员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情感激励的有效方式。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如学校领导对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高,培训目标定位不清晰,培训工作体系不健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形式和培训手段单一,工学矛盾突出等。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究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的新举措,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由黄崴主编的《教育管理学》一书,系统分析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提出了高校如何“治理”的新思路,从问题导向视角探讨教育管理者面临的各种问题,对高校基层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具有参考与指导作用。

第一,该书在阐述教育管理学基础理论之上,论述了我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与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对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法家与兵家等思想如何运用于教育管理之中,提出独到的见解,详细论述西方古典管理、人本主义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科学等教育管理理论,以及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对建立健全我国教育管理学科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二,对教育组织管理、组织文化和教育政治等理论进行阐释。如,教育组织的概念、结构、权力与建设;教育组织文化的功能、类型、建设与评价;教育管理政治的活动分层、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等。第三,对我国教育行政人事管理、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教育组织环境管理等问题进行剖析。基于不同岗位、性格探究领导模式,通过不同校长不同开会风格的案例,论述了领导方式理论和教育领导方式。第四,通过成立学校参议会解构校长决策力的案例,阐述教育管理决策理论、决策程序与教育管理决策的有效性问题。第五,通过某校先进科组评比案例,阐述教育管理激励理论、激励模式、激励方法与评估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通过教育管理控制系统的构建和评估对教育管理加以宏观管理与调控。

笔者认为,高校要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首先,要认真分析培训需求,对不同岗位的基层管理人员分批分层进行教育管理培训;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组织形式,建设系统的培训体系。其次,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关注高校基层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加大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基层管理人员培训效果考核评估制度,考核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考核方法包括笔试测验、专题座谈、调研报告和技能操作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教育管理团队结构,提高学习管理水平。再次,促进培训与健康成长相结合,创新培训内容,促进教与需相结合;改进培训方式,促进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相结合;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促进学与用相结合。最后,加强高校基层管理人员培训规划与设计工作,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应涵盖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和素质拓展等具体的培训课程;培训方式以在职培训为主,学位教育为辅;还可以采用网络在线集中培训学习渠道。

作者:韩奕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讲师

继续阅读

职校辅导员教育培育体系探新

当前初入职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的主要问题

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近年来受到了国内诸多高校的广泛关注,许多高校辅导员上岗前也参加了相应的岗前培训及考试.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工作对象的动态性和多变性,部分高校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值得我们深思.一是培训定位不明确.初入职辅导员专业学科、年级分配、学生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培训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工作特征的具体情况加以安排.在培训内容上强调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核心是学习的内容与工作需要相结合.然而,囿于传统思维观念的限制,一些高校组织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考核,“大多数高校只能说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很少有高校分析过应采用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基于什么样的培训动机,达到什么样的培训目标,缺乏系统性的考虑”,因此,我们发现在很多高校出现初入职辅导员与专任教学教师培训课程一致、考核内容也完全相同的现象,没有体现辅导员专项或定向培训目标,缺乏辅导员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培训制度不健全.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在形式上是人为设计的构造人类行为互动的约束.”

培训制度的健全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培训对象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目前,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及考核还存在较大的制度缺陷和制度执行困境,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评估考核体系.譬如,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一般要求入职前进行一定时间的脱产学习,然而,一些高校基于自身工作繁重性或人力资源短缺的考量,往往允许甚至鼓励初入职辅导员先上岗后培训或请假处理自身的教学和管理事务,教育培训规范化凸显不足;一些高校在培训考核上往往只采用走过场的“考勤叠加”或“提交训后感”或“划重点,开卷考”等单向性考核方式,无法真实、客观、全面地把握初入职辅导员的实际受训成效,也无法保证初入职辅导员学习和回应渠道的畅通.

三是培训方式不丰富.英国政府曾在《教育:一然而,一套科学有序、合理有度、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还是能在很大层面上影响初入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效果.综观当前,初入辅导员职包括高等学校教师几乎不分门别类地参加了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对于诸如学生党团建设、学生资助工作、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等学生常规事务管理却鲜有介绍,既少有案例分析,也少有情景模拟,这种“大一统”的培训内容往往脱离辅导员工作实践的具体需要,难以深入解读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也难以使受训的初入职辅导员真正把握工作重点以及工作技巧.另外,当前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在方式上还多停留于课堂理论教育的单一封闭模式,且受训时间较短,这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教学教育方式也难以使马上步入学生工作的新辅导员真正收到实效,致使许多学员缺乏受训的意愿和热情.

四是培训投入不到位.一个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的过程需要必要的资金、物质、设备、人员做支撑.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经费一般要占全年教师培训经费支出的一定比重.当前,为确保初入职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大多数高校或教育部门也已经建立起了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专项经费.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对于辅导员需求量的迅速增加,一些高校出于节省开支的考虑,将辅导员培训的经费支出分流到各院(系)自行负责,没有形成统一的辅导员培训组织机构,导致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在资金投入和培训质量上参差不齐.同时,在师资选择上,受困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师资数量的稀缺及经费“支付危机”的限制,一些高校也无法或不愿邀请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历丰富的教师,这也是阻滞初入职辅导员在教育培训中真正收到实效的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问题.

加快初入职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

1准确定位,设立和强化科学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目标

继续阅读

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优化措施分析

一、中南六省区“211”高校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分析

1文献检索课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为学生开设有全校公选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以及文献信息检索基本技能的方法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开设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熟悉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文献信息资源,掌握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技能,为自主更新知识、撰写毕业论文和研究性学习服务。课程内容包括:大学生信息素养、印刷型文献的检索和获取、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侧重经济学及相关专业数据库介绍)、网络免费学术资源的检索利用、实用信息的获取、学术论文撰写及学术规范等。教学对象为本科生,选修。可见,大部分高校图书馆能够开设《文献检索课》,按学科分类区别进行教授,缺点在于教师为兼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理论滞后。且图书馆馆员兼职讲授《文献检索课》容易造成误解,学生会认为就是讲解如何利用图书馆的问题,不能完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也不能卓有成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反应能力。华中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等5所高校图书馆变革读者教育培训模式,让读者根据自身所需,选择培训方式,掌握获取知识信息的技巧与方法,则极具灵活性与针对性。

2新生入馆教育

新生入馆教育已成为常态化。17所院校均开设新生入馆教育,由图书馆办公室统一安排各院系部新生,在合适的时间内参与图书馆信息咨询部门咨询馆员组织的新生培训。培训利用图书馆报告厅和多媒体大教室,具体讲解图书馆布局、资源分布、图书借阅规程、图书馆服务及规章制度等图书馆基本知识,帮助新生在最短、最快、最方便的时间内了解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开设研究生入学培训: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授课一次,时间为3小时。培训内容:图书馆资源介绍;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本学科资源的检索方法与技巧;网上免费资源的获取等。不足之处,实地参观与讲解欠缺,注重多媒体视频展示,技术性较强,缺少人文关怀的色彩。

3专题讲座

17所院校均重视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包括定期与不定期,定期举办频率增大。如华中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等5所高校图书馆开设的专题讲座替代了文献检索课程的讲授。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实施信息检索课与一小时讲座双轨制,特别是一小时讲座每周定期举办,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图书馆主页上公告栏中的通知为准。读者若有特殊要求,可与咨询部联系,开设专题讲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读者教育培训的若干需要。中山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通过提供专题讲座,包括一小时系列讲座、学科专场讲座、或按课程和专题开设讲座,并规定组织讲座参加人数不少于10人。武汉大学图书馆举办90分钟专题讲座,每周定期在电子阅览室举办,主要内容涵盖Internet基础知识及网上搜索引擎介绍;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各学科资源的检索方法;各种类型文献的查找和获取技巧;常用软件及热门软件使用方法。边授课边操作。及时公布每学期的培训计划。可见,专题讲座已成为17所高校图书馆提升竞争力的制高点。诚然,专题讲座也存在着欠缺,如宣传推广力度不足,表现在专题讲座消息在图书馆主页上的显示度降低,有的在主页最新消息栏公布,有的链接读者教育培训栏目公布,还存在专题讲座更新滞后的现象。〔4〕由于图书馆信息较多,而专题讲座开设频繁,一旦新的图书馆信息公布,都有可能以“更多”形式覆盖前一条的讲座计划,读者必须点击“更多”来浏览本学期讲座的总体安排情况,必然增加了读者查找难度。

二、对策

继续阅读

项目开发的教育培训论文

一、经济危机为高校教育培训带来新的机遇

世界性经济危机给各个市场的发展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冲击,国内很多行业也因此难逃一劫,而教育业这一行业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抗周期性”,这也是投资界所公认的一点,因此,即使是在像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的相对萧条的经济周期中,教育业的发展也很有可能丝毫不受影响。根据统计,近几年教育培训各类细分市场都在快速增长,增长速度达到了20%左右,越来越多的机构在教育行业进行投资,这当然得益于教育行业本身的成长特点,不过,除此以外,还得益于经济危机所创造的机遇。在相对萧条的经济周期中,企业的生产任务都比较轻,有些公司借此机会会对员工开展各项职能培训,这样一来,占据较大资源优势的高校自然就将成为其最佳选择,而高校要做的就是充分抓住这一机遇。

二、高校教育培训发展现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

(一)主动分析需求、适应要求学习的目的性明确是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是教育培训所应坚守的的原则。因此,在教育培训工作中,应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了解学员的实际需求,不能盲目践行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作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尽量为学员定做科学有效的培训课程内容,帮助学员找出工作问题,分析学员身上所存在的不足,切实帮助学员提升各方面的素质,以使其能够学有所得。

(二)传授知识、引导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培训的基本特点是传授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目前的高等教育正面临转型,单一、封闭式的文化教育正朝着开放式、多元化的文化教育转变,因此,在开展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应促进“接受型”学习向“探究型”学习的转变,高校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员转变学习思维,培养学员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员学会对于所学的知识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2,除了要做好知识的传授,教育培训工作还要注重学员的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即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员学会灵活运用自己所学到知识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三、高校教育培训模式的对策

(一)教育培训项目市场拓展模式分析1.要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职业、岗位资格认证培训各个行业与协会往往在职业、岗位资格的认证以及技术的提升上具有较大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发现培训需求,从而率先占据又一培训市场。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高校一方面应提供科学全面的培训课程和教材,有效地对学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还应保持与行业系统的紧密合作,及时挖掘市场需求。2.要与考试认证机构合作,开展认证培训在职业资格培训上,考试认证机构往往具有主动权,高校培训单位应与考试认证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努力争取考试职业资格培训的资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宽高校教育培训市场,开发更具潜力的培训项目。3.要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在人才资源、市场拓展、公司化管理等方面,社会培训机构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加强与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将为高校开展教育培训提供更加全面的优质资源,双方共同开发教育培训项目,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高校教育培训的策略构建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是近几年党的历届大会所提倡的,作为教育事业的主要承担者,高校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来传播文化知识,为培养高层次职业化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1.科学定位,精心规划。高校要开展教育培训,首先就应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在各方面进行科学定位,为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市场作出精心规划,明确学校的教育培训宗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分别制定好规划,包括师资力量的分配以及教学设施的配置等,从而为开展教育培训大号基础,以认真的态度、全面的准备吸引社会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人的注意。2.重视项目研发,加强品牌创新校内培训单位要想打造培训品牌,就应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发具有学院特色的培训项目。培训项目的开发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开发的培训项目既要与社会和岗位发展的外部需求相适应,又要与学员内部的兴趣和需要相符,并且每一培训项目所要满足的需求不同,因此,在对于培训的理论研究上,高校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通过调研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准确定位项目需求,科学研发培训项目。作为教学的一项核心内容,培训项目课程也是教育培训的特色所在。在教育培训这一方面,国际上有一些比较先进的培训理念值得高校适当借鉴,高校应认真学习这些理念并结合自身特点来开发兼具前沿与传统的特色品牌培训项目。3.整合资源,拓展模式开展教育培训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并且尽量将自身的学科优势发挥出来,拓展培训模式。为此,需要做到三点,首先,应加强项目合作,以使校内资源有用武之地。其次,不仅应加强与其它组织机构的合作,而且要发展长期的合作伙伴。其次,应抓住培训项目的发展重心,瞄准培训的主要服务对象,专业技术人员、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都是培训的重要客户群。再次,高校还应针对比较重要的合作项目或者比较重要的客户群组建专门的一支服务队伍,负责专门制定课程、研究学科,这样既能够完成育人的目标,又能使得自身的研发能力得以提升。4.强化实效,注重质量和效益。开展教育培训应注重实效,针对培训的不同需求来开展各类教育培训,要想提高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当然就应注重培训方式的选择,在这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探索,选择一种既能普遍适用又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培训方式,以确保学员在这种培训方式下接受培训能够真正有所收获,在思想觉悟、业务水平、个人素养等各方面都能有所提升。高校应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素质教育,提高培训的深度与广度,主要采用一些适合干部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如双向互动式、行动学习、自主学习等。5.进行全程监控,做好质量评估。针对从项目申报到办班结束这一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管。对于合作开办培训项目而言,加大对合作协议的监管力度是一项重点工作。高校与合作的另一方要互相监督,通过建立合理的争端解决机制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并就合作的预期风险作出应对机制。无论是前期的宣传、招生、办班,还是中间的正式培训,或是后期尚未发证等过程,都应进行严格把关,严格遵守双方的协议来操作具体额过程,确保培训规范化。

继续阅读

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论文

一、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机遇分析

(一)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赋予新的内涵

检视传统理念,对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理解一直存在着狭隘性,学历观念始终根深蒂固“,教育仅限正规教育”的认识一直如影随形,成为制约教育思想解放的观念桎梏。值得欣慰的是,全社会正在意识到这一危险倾向。就个体而言,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继续教育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从国家层面来看,已经将发展继续教育置于战略地位,特别是“高教三十条”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引导高校面向行业和区域举办高质量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这些改革,无疑赋予了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新的内涵。

(二)深化高校服务职能增添新的动力

就实践层面看,高校利用充沛的教育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既承担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为高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869年,哈佛大学率先设立夏季学校,服务社会遂成为美国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2002年,清华大学淡出国内学历继续教育市场,大力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提出“全力铸造中国继续教育第一品牌”的战略理念,成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领跑者。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日渐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成为高校联系社会的“触角”,反过来,服务社会过程中取得的综合效益也为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发展理念,理顺管理体制

理念是认识基础和逻辑起点,要站在高等教育观念创新的高度,转变发展理念。第一,提高认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统一于高校继续教育的制度框架之内,两者是互补关系。随着学历继续教育补偿功能的弱化,非学历继续教育将成为继续教育的核心。第二,精准定位。非学历继续教育是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利用富余教学资源推出的一种有偿教育,是与市场契合紧密的新型教育形式,要根据非学历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来制定定发展规划。第三,把握机遇。跨入新世纪后,国家对继续教育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纲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切入,将继续教育单列专章予以统筹规划,极大地提升了继续教育的地位,拓展了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也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机遇。解决认识问题后,还必须突破管理体制的约束。在高校内部,部分二级办学单位以营利为目的,在招生宣传、收费管理、教学实施、质量监控等方面缺乏有效监控,出现了各自为政、良莠不齐的状况。有些办班单位只顾眼前利益,把关不严,无法保证培训质量,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了损害。因此,有必要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管理,由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或成人教育学院)代表学校扎口管理,在办学行为监管、教学组织实施、培训经费使用等方面全程参与,有效避免多元主体“唯利是图”的短视行为。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