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校感恩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1.在大学里,他们常常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拥有社会资源的相对劣势让他们承受着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压力,导致他们更容易产生对生活和前景的悲观消极态度,也产生了如厌学情绪、依赖心理等问题;还有的贫困生不能客观认识审视贫困现状,把个人失败过分归咎于外部条件,形成了自卑与不当自尊并存、偏激、敏感多疑、冷漠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不满社会、仇富等消极情绪,造成了对国家、学校和社会资助的冷漠情绪甚至视之理所当然,视之是别人所亏欠他的,失去了基本的感恩意识。
2.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然而贫困生的家庭由于经济状况,其父母往往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甚至很多贫困生是成长于只有几个老人照顾一群外出打工父母留下的孩子那样的留守儿童家庭,家庭缺乏对他们感恩意识的灌输和教育,导致一些贫困生缺乏对感恩的基本认知;还有的家长本身就缺乏对贫困现状的客观认知,把自身的不幸都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和他人的责任,他们对社会的不满、仇富心理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贫困生,使他们产生国家、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心态,不懂得也不愿意感恩;另外,一些贫困生的家庭往往对考上大学的孩子寄予厚望,不求回报地付出和溺爱,也容易令贫困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和回馈社会的意识。
3.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资助工作的不完善在市场经济下,一些高校片面追求教学的功利性,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感恩教育缺乏长效性和实效性。一些高校对感恩教育不够重视,感恩教育开展不到位,内容陈旧空洞、缺乏时代性,教学形式也是单一枯燥多以说教为主,这种缺乏针对性和脱离学生实际的感恩教育,难以得到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情感上尚且不接受又谈何付诸实践,自然大大削弱了其实效性。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着重资助轻育人的倾向。高校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资助申请、贫困认定、资格核实、民意调查等一系列资助前期工作和经济援助的给予,却忽视了资助后的跟踪管理和感恩教育工作,对贫困生在接受资助后应承担的义务缺乏衡量和考核标准,没有培养好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自然更谈不上让他们有实际的感恩行动。
4.社会转型带来的不良风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和经济至上、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和不良现象,对社会阅历尚浅的高校贫困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冲击,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他们如果得不到学校或家庭教育的及时引导,便很容易造成他们感恩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二、在高校资助视域下对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对策探析
1.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高校应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而新颖的德育课程,通过典型示范、团队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形式,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中,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看待贫困事实,鼓励贫困生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和知恩图报,摆脱自卑、狭隘等不良心理,明白到是党和国家对他们关怀和投入大量的资金,是学校、老师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关爱和帮助才使他们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并应该在他有能力时回馈社会、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2.在校园中营造良好感恩氛围,使贫困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感恩认知一些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流于形式,空洞生硬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还可能让贫困生认为被贴上标签,造成反感情绪或其他心理障碍。因此,加强感恩教育,更应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纳入贫困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使贫困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感恩认知,自觉内化为感恩行动,如充分利用学校的媒体宣传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像在校园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宣传感恩的意义、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精华,宣扬自强不息、知恩图报的先进事迹和人物,对忘恩负义、不懂感恩的行为予以批评谴责,使学生置身于校园浓厚的感恩氛围中,受到感染和启发;同时辅导员、教师等应做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示范榜样,尤其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联系较密切,其言行更是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因此辅导员、教师更应在注重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
1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的内涵
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是指高校教育者们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将特定的教育内容,通过创设教育情景氛围,对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受教育者群体进行的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及职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旨在更好地延续、传承一种情感的情感教育,进行一种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以及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一种职业责任感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首先是一种延续、传承情感的情感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未来职业是特定的,他们将是教育的主力军之一,这就要求高校免费师范生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感恩情怀外,更需要感恩以及教会别人感恩,高校免费师范生正是在接受了免费教育后,在知、情、意、行上与其他非免费师范生相比更懂得感恩的重要性,最终更好实现“感恩”的延续与传承。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其次是一种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未来将走上教师这一社会岗位,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做到德识统一,做到“为人师表”,更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自己的“言传”教育学生,以自己的“身教”指导学生,并持之以恒。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具备教师应该有的文明行为和良好道德,以及给予学生正确人生导向、正确人生坐标所需要感恩价值观。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职业责任感教育。高校开展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更应该与免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责任感教育和职业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无可挑剔的道德品质,更要有深爱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免费生尤为如此。他们是国家、社会在他们最需要帮忙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助他完成大学学业,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而言高校免费师范生应该有一种更为沉重的责任感。这些都需要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来实现。
2开展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高校免费师范生职业道德的提升感恩应该是高校免费师范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免费师范生,特别是作为一名未来将长期从事基层教育的“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必不可少,这些素质、素养的培养都可以通过感恩教育实现。向免费师范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可以自觉、自愿地接受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以感恩的心态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感恩高校免费师范生这一群体树立做人的基本准则。由于高校免费师范生未来将长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为了保证高校免费师范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稳定性,正式上岗之前需要他们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感恩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一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认识到在学校接受了社会、他人的馈赠、援助与支持的同时,应该承担起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社会责任。
2.2进一步优化高校免费师范生育人环境感恩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之一,也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更是家庭、社会和谐的重要根基。开展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环节。高校免费师范生们怀着感恩之心、行着报恩之举,成为高校每个学生的行为“榜样”,更成为公民社会的“楷模”。通过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使他们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起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引领作用。同时,这一榜样、楷模群体的存在,也使和谐校园建设成为可能。在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免费师范生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从而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结协作精神,能够有效遏制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的滋生与蔓延,减少高校学生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同时,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等会转化为高校校风、学风,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建成。
2.3促进高校免费师范生健康成长与发展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中,高校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地区,家庭经济背景、地区文化背景和所受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他们却学习、生活在一起/由于“差异”存在无疑会使他们表现出诸多的“不一致”,如果彼此之间不能做到谅解、关心,就很容易产生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针对高校免费师范生开展感恩教育,会使他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感谢别人,感谢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近而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友爱与理解,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更有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从“感”到“恩”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更能体现免费师范生们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过程。通过感恩教育,关注免费师范生的精神生活,解救他们精神上的失落和迷失;通过感恩教育,陶冶免费师范生的情操,锤炼他们尊重他人、宽容、谦和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互助、团结、友爱、奉献的精神;通过感恩教育,塑造免费师范生健全的人格,促进高校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
作者:朱红娜马春春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篇
一、受教育者:认识偏差与不良社会心理
受教育者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作为对象而言,受教育者是客体。就教育者及其传授的内容、乃至教育环境,都是受教育者的认识对象,受教育者又是认识的主体。因此,主体地位的缺失程度,主体认识的偏差,都制约着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失衡与认识偏差西方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个体的自我感悟与体验,“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它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感恩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感恩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自身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然而,受教育者对此缺乏科学认识,他们更多地从自身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出发,受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影响,做出不恰当的判断和选择,认为感恩教育对自身价值不大或根本无用。上述认识的偏差与失误,直接导致受教育者接受感恩教育的愿望和要求缺失,接受感恩教育的动力缺失,从而导致感恩教育的低效甚至无效。
(二)大学生缺乏接受感恩教育的良好心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多种多样的不感恩和不报恩现象,从本质上分析,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发展都源于共同的心理基础———缺乏良好的社会心理,使得他们对感恩教育的行为加以排斥和拒绝。影响高校感恩教育效果的不良社会心理主要有:
1.大学生的知觉曲解。知觉曲解是指由于多数人的疏忽,使本已严重的问题看起来轻得多,这是一种知觉上的误区。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那些违背感恩道德的行为也大都与知觉曲解有关。例如:在破坏自然环境(乱丢垃圾)方面,如果只有一个人乱丢垃圾,事情的严重性非常容易判断。但是,若有很多人都这样做,反而会使大学生们感到“大家都在这样做,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由于知觉曲解的影响,使本已严重的大学生不感恩问题在人们的头脑中被淡化。由此可见,知觉曲解往往使非感恩道德行为的严重性被掩盖,因而造成非感恩道德行为大肆泛滥。
2.社会比较心理。社会比较心理是指这样一种心理:人们在客观的社会标准不明确甚至缺乏的情境下,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如何行动的心理。现实生活中,那些非感恩道德行为常常给人们以“见效快”的感觉。我们仍然以破坏自然环境(或乱丢垃圾)为例:当有的大学生不感恩自然而“以最便捷的方式”穿越草坪、踩踏花草走捷径,或者“以最快捷的方式”随手乱扔垃圾而获得便利时,就会引起其他大学生的仿效。同样道理延伸到其它领域,当有的人通过牺牲国家、集体或他人利益而暂时使自己获利时,就会引起其他人仿效。这样的一种社会比较心理促使大学生群体的非感恩道德行为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3.分散责任心理。分散责任心理是指这样一种心理:当某种行为发生时,如果是个人对行为后果负全部责任,个人内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负罪感和愧疚感而停止行为;反之,就会大大降低行为者的责任感。感恩的行为理应得到人们的认可,不感恩行为理应受到舆论或法律的惩罚。然而由于责任分散因素的存在,放松了对非感恩道德行为的控制。高校校园中许多非感恩道德行为却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而感恩行为却没有得到社会的肯定,反而受到别人的非议(如抢救伤者而被误认为是肇事者加以谴责)。学生用学校感恩教育中的价值规范无法对外部社会的诸如“得不必恩”、“恩不能得”等道德现象做出解释和“价值澄清”,也就无法外显为一定的感恩道德行为,社会大众就更是如此,导致大学生们比较普遍地认为,不是自己所管得了的事,或者说与自身利益不密切的事,就不需要自己承担责任。
一、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高校受助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主要的原因在于认识上不知恩、感情上不感恩、行动上不报恩。“90”后大学生生活物资较为厚实,但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复杂环境下,其性格、意识、心理等形成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考虑问题较为片面、做事情不计后果、看不到事情本质。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物质资源相对匮乏,因而产生自卑、妒忌、仇恨等不良心理特征,对资助行为产生曲解,觉得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是义务性的,从而很难产生感恩和报恩的想法。
(二)家庭教育因素任何人道德品行的形成,家庭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90后”大学基本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呵护使他们养成了任性、自我中心的坏习气,家庭期望值较高,纵然经济困难,父母也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还有的家庭为了改变贫苦现状,家长在孩子上倾注的全部希望,只重视文化成绩,忽视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三)学校教育因素首先,多数高校对受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缺乏整体规划,感恩教育活动组织随意性、松散性强;形式说教多、深入实践少;关注群体多、挖掘典型少等,如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给父母写一封信”等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对学生的心理起到震撼作用。其次,感恩教育的理念落后、课程缺位、内容单一。高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感恩教育涉及较少。最后,对贫困生经济帮扶是重点,而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较少,导致一些贫困生在接受资助以后,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社会大环境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部分贫困生受到不良风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负面的影响,思想和行为日益功利化、盲目化,过于追求自我享受,缺乏责任感,对传统美德视而不见,感恩意识被极大地淡漠化。
二、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对策研究
知感恩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环境的陶冶和实践的学习,才能唤醒感恩意识,进而转化为感恩行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既有利于贫困生成人成才,又有利于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高校应将贫困生感恩教育融入到资助工作中去,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受助生的感恩意识,强化受助贫困生的社会责任。
(一)大学生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重视感恩教育我国是一个注重孝道、弘扬感恩的国家,学会感恩是我国几千年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与体现。大学阶段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高校贫困生面临家庭经济困难,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通过感恩教育,加强对感恩的认识和实践,培养崇高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修德博学、明礼诚信。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在感恩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关注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同时还应将大学德育教育作为高校感恩教育的首要任务,才能在迅速扩大道德辐射作用的基础上,避免大学功能出现缺失的现象。本文主要是就感恩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校;感恩教育;问题探讨
引言
教育者运用特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针对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感恩、报恩、施恩的目的和意义,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教育,对于唤起人性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感恩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其对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高校进行感恩教育的意义
1.1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懂得感激自然、社会所给予我们的关怀和帮助,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自然。目前,社会存在的关系冷漠,见义勇为实际的不断减少与感恩感恩教育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感恩教育的力度,要求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时时处处为他人、为社会着想。
1.2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感恩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解决好大学生感恩教育这个关键问题,才能进一步端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端正态度,心存感激,用一种宽容与友善的态度与人相处。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感恩素质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要求他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是要求大学生具有一种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通过感恩教育能树立起自己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自立意识,在自尊自爱和关爱他人中建立起一个健全的人格。可以说,感恩教育的全面开展,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培养大学生回报社会的善良品质,这也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是相适应的。只有在情感层面上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感恩思想,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被动的高校感恩教育转化为学生主动的感恩行动,从而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上为之骄傲的正能量。
2如何通过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
首先,树立起知恩感恩的校园文化。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们。高校要营造一种感恩教育的校园文化,通过宣传栏、校广播台、校报等媒介,对感恩事迹进行一定的宣传。这种宣传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典型,才能够触动大学生,让他们自己树立起学习感恩精神的榜样,并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其次,从实践层面上引导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或口头上,实践往往能够取得更直接的教育效果。高校应该在多引导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到山区的希望小学,深入到边远的落后山村,深入到孤寡和残障人士身边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只是念一会儿报纸,唱一首歌,打一桶水、做一顿饭。学生在踏踏实实的实践中得到尊重,回报社会,才能够了解到感恩的真正含义所在。
再次,利用特殊时期及重要时刻进行感恩教育。高校有不少种类的助学金,用于对家庭贫困和学习刻苦的学生进行帮助和鼓励。高校应该利用发放助学金的机会,开展一系列活动,树立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优秀典范,号召学生进行学习,并开展励志教育,营造感恩气氛,让大学生在接受帮助的时候学会感恩。
最后,在高校中开展感恩教育应该由点至面全面开展。前面说到我们要利用奖学金、助学金的机会进行感恩教育就是一个类型。虽然奖学金、助学金涉及到的学生仅仅是小部分,但是我们要从这少数学生身上入手,将感恩教育铺展开来,引导这些学生身边的同学一起学会思考,学会感恩,明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从而将感恩之心传播下去。
总而言之,感恩不是一个空洞的词语,而是需要大学生踏实地贯彻在自己生活中,才能够慢慢体会到其深刻的含义。对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因为有了感恩的心,我们的大学生才能逐渐成长为这个社会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才能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满的社会而贡献出自己更多的力量。
第一篇: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1调查结果
1.1为人处事,遵纪守法方面在问卷调查中也存在着漠视师恩的现象,如不尊重老师、随意缺课迟到、上课不听讲、随意进出课堂,整天整夜地花时间沉静在网络游戏中,与老师见面不打招呼,形同陌生人;对待老师就好像上了初中忘了小学教师,大学会忘记高中教师,大学后就不记得老师曾经的帮助,认为大学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稍有一点不愉快,便怨天忧人,抱怨了学校或社会,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出现对母校情感淡漠的现象,在上学和就业的过程中把出现问题的责任归咎于学校、对学校的事情漠不关心、对母校感恩之心淡薄等。
1.2诚信缺失,心理失衡状况在部分受助学生中,仍然有同学对于国家的资助抱着一种“不拿白不拿”、“占便宜”的态度。为了获取助学金,弄虚作假,编造家庭贫困,通过各种关系到民政部门开具虚假证明,诚信意识淡薄。有的学生开学时带来了学费,却迟迟不交,采取观望态度,恶意拖欠学费、住宿费,博取同情,严重影响学校正常运转。
2调查结果(现状)分析
2.1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对贫困学生带来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人们思想意识、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功利主义日益渗透到人们思想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堕落的思想逐渐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加上信息网络广泛普及,社会主流价值观被弱化乃至被消解,严重影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出现贪图享受自私自利思想,在申请奖助学金时表现出“不拿白不拿”,所有资助都变得“理所当然”。人际关系随之也变得功利化和陌生化,对于遇到的不愉快、不顺心的事总是在抱怨社会,抱怨身边的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资助和关爱丝毫没有感恩之意,从而造成了感恩意识的淡薄。
2.2学校教育偏向于专业知识,缺乏思想道德培养部分学校仅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停留在教书层面课堂理论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贯彻执行。感恩教育实践过程没有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形式单一,在教育中只是向学生灌输感恩知识,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没有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部分学校教育看重于功利,中学以升学为目标,升学率主宰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习成绩成为区别好坏好学生重要标准;高校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在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率,高等教育功利倾向明显。从而使困难学生缺失科学、系统的感恩教育和实践指导。
2.3家庭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通常认为子女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学习,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中,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父母过度的溺爱导致子女缺乏自立精神,物质上的无限满足造成子女始终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过着众星捧月般的生活,无法体会到父母的辛酸。一味的只知索取不识回报,不知感恩父母,缺乏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很多的父母自身感恩意识不强,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很少向孩子灌输感恩的思想,或者是自己在生活中就没有表现出感恩的倾向,没有给孩子形成良好的榜样。
摘要: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大学生接受国学影响的方式及程度,探索适合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实现路径。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感恩自然的情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情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生与家长关系和睦,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现路径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发挥国学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开设国学融入感恩教育的课程;将国学融入社团活动,营造人人懂感恩的氛围。
关键词:国学;大学生;感恩
国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宝库,积累了民族历史和民族情感的烙印。近年,于丹、易中天等文化名人经常在电视节目推广和传播国学文化,在这种明星效应的推动下,国学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富含丰厚的精神养料。感恩也是个人修养不断提高的内在要求,是当代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优秀品性的标志之一。而“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1]九零后早已经成为大学生主体,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的现象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比如,部分学生过度消费、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少数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现象。因此,如何有效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大学生对社会文化现象较为敏感,对新鲜事物比较容易接受,国学热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大学生,国学在大学生中的影响程度如何?大学生接受国学的途径是怎样的?如何利用国学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一、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国学中蕴含大量感恩教育的素材,比如《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表现感恩的诗句,《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有“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的名句,《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中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良训,这些都可以为大学生感恩教育服务。感恩教育可以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主要有: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感恩自然的情怀
国学中有很多关于敬畏自然、推崇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不胜枚举,如《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儒家也主张倡导“仁民爱物”,大学生在这些思想浸染下能增强感恩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有了强烈感恩自然的情怀,必将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否认,当前还有部分大学生不珍惜自然不感恩自然,甚至还存在个别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少数学生铺张浪费或者过度消费,既是对资源的不必要消耗,也是对自然环境缺少感恩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国学融入到大学生感恩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感恩自然的情怀,减少大学生的过度消费以及浪费现象,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情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