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校创业教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高校创业教学

浅谈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教学能力

摘要:自2015年6月以来,国内大范围实施创新创业工作,国家通过投入更多的物力以及人力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逐渐解决大学生就业较难的问题。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的核心是培养人才,让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创业意识的人才投入到“双创”中。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一、前言

大学生是国家推行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也是社会实现稳定发展与建设的主要队伍,需要保障其综合素质。创新创业为国家实现经济创新发展的平台,可以将更多的社会与经济资源进行整合,为经济运行提供更多的支撑。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时,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并考虑如何将这些潜在群体引导为队伍建设的主力军,这是高校应该思考的教育课题。而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培养的时候,其教育质量主要是受到教师的影响,只有保障教师队伍的综合质量才能保证创新创业的最终教育质量,这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地方高校教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1.符合双创教育的教学要求。地方高校教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不是一项单纯的教学工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首先体现在符合双创教育的教学要求层面上。教育部曾多次下发文件对高校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要求各地高校应该汇集教育资源,积极配置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专业教育的教师,同时也要聘请各行业中优秀人员担任校内兼职教师,快速建立创新创业的导师队伍,给大学生提供更高层面的专业指导。所以说教师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重要部分与来源,也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资源,为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因此,各地高校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符合双创教育的教学要求。

2.强化高校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时,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的引导。可以说高校在实施思政教育的时候,其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此逐渐提升思政教育的先进性与成效性。教师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群体,其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认知有着直接影响,对学生职业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就可以对先进的教学手法以及模式进行学习,也能对多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更新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教师提升实施创新创业的教学能力,可以通过贴近大学生思维的方式激励他们对专业以及创业知识进行学习,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以及发展观。

三、地方高校双创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

继续阅读

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不清

我国的创业教育是党和国家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发展对创业型人才迫切需求的背景下作出的战略决策。但目前一些人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定位上还存在偏差。一方面,有的人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就业出路问题,其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创业的方法和途径的教育。甚至有人认为创业教育是国家为了甩包袱,让少谙世事的大学生去自谋职业,是极其不负责的表现。还有的人认为,创业是学不来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高校搞创业教育完全是在瞎折腾。正因为如此,在一些高校,有些领导并不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开展只是开设了一些创业方面的讲座和简单的课程,但缺乏实施创业教育的整体性设计。另一方面,有的人把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在一起,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

2.师资匮乏

由于创业本身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进行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如果教师没有实践经验,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很难激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引起学生的共鸣。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适应创业教育教学的这种需求。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有二大来源:第一类是国内高校经过创业教育培训的“学院派”教师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第二类是来自企业的创业导师。第一类教师一般能够在课前精心准备好讲授内容,但这些教师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创业经验,对市场、需求、预测、机会的把握等方面只能停留在理论化分析阶段,教学效果难以实现;第二类创业导师主要精力在自己的企业,有实战经验,但理论研究往往不足,无法完全替代专业教师进行创业教育。

3.教学内容和方法欠缺针对性和创新性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是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但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的组织和实施上存在以下问题:①一些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公选课,选课人数不予控制,致使有的课成了人数达到140人以上的大班课,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游戏环节等无法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②有些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完全是商学院管理学或经济学课程的移植,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创业教育不能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融合,与学科专业教育之间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③从国外引入的KAB、SYB等创业教育课程,不仅丰富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同时也为我国高校教师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在创业教育中推广和普及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深化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开展创业教育十分有帮助,但实际运用时,一方面案例数量有限,对实践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无法全面深入地认识问题。另一方面案例的编写和设计上也存在不足,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的问题设计。

二、提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思考

继续阅读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教学融合

摘要: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艺术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开设了金钟演艺工作室的课程,为学生在校创新创业提供了实践基础,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业选修课;融合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在创新创业体系中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现实意义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新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创新创业是打开当今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的需要,高校当今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与高校息息相关。在教学大纲中根据当下的就业市场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增加关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运用于实际上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上的提高,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个人今后的就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个人综合能力培养提供平台。

(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对日后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创业活动显示出来的两个问题是大学生创业出现的问题,暴露出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和社会和学生对创业的需求。开展创业教育,要求高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回访以往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在校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不单只对于自己的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和自己的组织能力有提高,还对于建设一个自己的团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创新创业教育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不单只是需要大家建立创新创业思维,还有更是团队之中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们将从创业成功者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和鼓舞,并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的尝试与摸索,逐渐提高创造能力。这些都对我们日后参加社会工作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艺术学院音乐舞蹈系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发展

继续阅读

翻转课堂用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思考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摘要: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产生的一门应用学科。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有效改善目前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注重理论讲解,缺乏实践指导的现状;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

翻转课堂;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大学生

一、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伴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212万人,到2015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为749万人,每年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就业岗位增长率。2007年,教育部把就业状况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一级指标,并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倡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议课程安排不少于38学时。通知明确提出五点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常务会也多次专题研究“双创”工作,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出全面部署。国内各高校也紧跟时代潮流,纷纷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大学生创业内容。然而,目前看来,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未紧跟时代脚步

继续阅读

创业教导的高校教程革新探究

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

结合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分析出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其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与创业人格,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也就是说,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关于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同时,创业需要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即经过充分的知识准备和严格的实践训练,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具备较好的情商。

所以,高校必须从创业教育本质出发,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强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和构建多维实践平台等,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中现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正在逐步开展,但就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来看,其相关教学环节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国外高校针对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标准,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也都较为完善。但是,在这些方面,我国高校几乎还是空白。一些高校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但却只有极少数高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对开课内容设置也比较单一,大多只停留在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上。

2)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在国外创业教育课程讲授中,大多是有投资或创业经历的教师,他们比较熟悉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但在中国,即使是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少数高校,授课教师也多是学术专家出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

3)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单一且大多流于形式。一些高校虽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大赛,但多数大学生都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把自己的创业计划付诸于实践。学校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和实践平台。总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其相关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继续阅读

校企合作下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对高校的必然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质量评估评价体系,构建校企协同的新时期“双创”教育新模式,将“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培养机制

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随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现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自此,“双创”和“双创”教育在我国拉开大幕。大力推进大学生“双创”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1]。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理念的要求,主动加快转型升级,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因此,构建地方本科高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迫在眉睫。

一、“双创”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第一,“双创”教育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袁贵仁曾指出,高校“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2]。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愈演愈烈。地方高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双创”教育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路径,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双创”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必须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就是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提升学生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满足地方对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双创”教育作为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点,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第三,“双创”教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助推器。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尽管这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有一定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很多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差,就业创业能力薄弱,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务必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既是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和企业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不仅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也能获得一定资金支持,弥补学校实验设备短缺的不足,更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指导、业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二、“双创”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双创”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随着我国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育人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双创”教育逐渐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对“双创”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甚至一些教育管理者认为“双创”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忽略了“双创”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品格塑造的根本作用,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的培养[3]。第二,目标导向不明确。如今,“双创”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很多地方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目标导向不明确,影响了“双创”教育水平的提升。教师方面,因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其带领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不足;学生方面,因学校不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自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第三,“双创”教育的师资力量较薄弱。“双创”教育的落实关键在教师。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结构的要求[4]。在很多地方高校,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主要是通过KAB、SYB等短期培训转型的,因而“双创”教育的授课内容往往偏重理论,纸上谈兵较多,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支撑与指导,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四,“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目前,多数地方高校的“双创”教育还只是引入了一些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类课程,课程内容局限在对创业方法、途径、技巧的讲解层面,缺乏严谨性和系统性,没有形成相互渗透,贯穿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课程体系。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常只是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没有形成专业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在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方面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5]。第五,“双创”教育载体建设不均衡。相比学术型高校,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起步较晚,资金投入有限,缺乏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双创”教育载体群。

三、“双创”教育与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路径

继续阅读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定位

一、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定位的偏差

1.资源和区域对创业教育的影响。

基于这个因素可以看到,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点高校走在创业教育的第一线;以温州大学、宁波大学为代表的长三角区域的创业教育走出了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高校拥有普通地方高校短期无法相比的区域经济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简单的模仿会导致形式主义和定位偏差,不但要付出较高的投资成本,而且教育的效果很难保证。面对这种创业现状,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充分认识到创业发展对创业教育的需求程度,剖析自身在资源和区域上的优缺点,减少偏差,确定适合自身的创业教育定位。

2.教育定位对创业教育的影响。

教育定位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创业教育内涵、发展的理解,以及对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的综合把握。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施主体主要为高校,在多年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与高校自身的创业教育定位有直接关系。一是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国内很多高校都认为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导致很多地方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学校不重视创业教育,影响了创业教育在地方高校中的发展。二是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实施创业。很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实施创业,因而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都围绕创业实际开展。三是创业教育方式依赖课堂教学。创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经济活动,仅通过课堂传授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四是创业教育以创业实体为评判标准。很多高校追求创业教育的效果,认为高校的创业实体越多越代表创业教育效果好,因而很多地方高校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成立了科技园、创业园,这一方面增加了高校运营的成本,另一方面创业实体的成功率和存活率低也制约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定位原则

1.顺应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产学分离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地方高校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加强,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应渗透在知识生产阶段和创新形成阶段。地方高校在知识生产阶段和创新形成阶段具有知识和教育体系优势,可以有效发挥其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创业具体阶段,地方高校并不具备师资、经验和实践方面的优势,因而应该淡出创业参与流程,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来重点参与。清华、北大、复旦等自己拥有创业经验和创业体系的重点高校,创业教育的重心可以逐步向创业具体阶段转移。

继续阅读

财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与建议

摘要: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意义出发,结合高校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根据协同创新理念探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优化路径,为财经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关键词:财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创新;优化路径

一、财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文件的出台为我国高校改革创业教育、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宏观指导。2014年,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此后“双创”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高频词汇,也成为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键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转型趋驱动下,社会对创新型经济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因此,财经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创新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依靠财经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很难实现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因此,高校应渗透协同创新理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挖掘并利用政府、高校、企业中的教育资源,为人才的创新与创业提供多元支持。其次,有利于经济的转型与创新发展。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新业态层出不穷,呼唤经济转型,也需要创新性人才支持。基于此,财经高校打破传统职业规划的局限,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进而为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再次,有利于深化财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调整与优化,能够强化高校的服务职能,为人才参与创新研究,开展自主创业提供多元化支持与指导,进而推动高校不断完善自身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目标。最后,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在自主就业、自主创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毕业生在从学校到市场的过渡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从专业层面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能够从精神层面给予学生支持,让学生在提升创新创业素养的过程中提高市场经济适应能力。

二、财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高校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例如,东南大学探索“学科导向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专业课程建设与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围绕学科内容,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激励学生参与创业;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探索“实践导向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打造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孵化器,引入创新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实践学习,以及自足创业提供机会。但是,目前从财经高校创新创业整体效果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对江苏地区高校的抽样调查发现,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在专业教学培养过程中,对于创业大赛、创新项目研究的参与度不高,且毕业后更多学生为“求稳”,选择进入企业,尤其是对财经类专业学生而言,创新创业动机不足的情况更加明显。第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尽合理,从问卷调查来看,只有少数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比较满意,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课程缺乏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在自身参与创新项目研究,开展创业实践的过程中缺乏实质性的指导;从课程设置来看,一些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分为“选修课”,要求学生根据需求自行选择,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实现对全体学生的渗透与指导。从教学内容来看,关于创新创业理论分析更多的是泛泛而谈,空洞苍白,缺乏地域特色,难以与当地创业环境相适应;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理论灌输、案例讲解多,项目驱动等实践性教学不足,造成了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失衡。第三,相关政策的宣传与制定不到位,目前国家已经将创新人才培养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并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给予了多方面的政策扶持,但是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政策的解读不到位,使多数学生对于相关政策一知半解,在创业过程中难以实现对政策的合理利用,增加了学生的创业压力。第四,创新创业资金投入不足,创新创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许多项目的研究并不一定能够获得预期成果,大学生社会关系尚未建立,很难获得充足的创新创业资金,而高校教育资金有限,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方面的投入也明显不足。第五,创新成果转化困难,将创新成果投入生产环节,并形成新的经济效益,才能够激励市场资源不断进入到创新领域,但是从目前高效人才参与创新项目研究来看,其获得的创新成果与市场经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转化率较低,难以吸引市场资源进入。第六,创新创业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多数高校创业实践基地资金投入不足,创业孵化基地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开放实验室的利用率较低等,难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三、财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优化路径

财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应该只依靠学校自身资源,应该引入协同创新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充分发挥高校、政府、企业的教育培养优势,实现人才、信息、资金的有效配置,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识别创业信息、分析创业环境、整合并利用创业资源、实现自主创业的能力。具体来讲,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财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落实:第一,协调多元主体利益,构建创新创业驱动机制。财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内外因素的驱动。从内部因素来看,高校通过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需求,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从外部因素来看,则根据市场竞争以及经济转型产生的创新人才需求,能够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刺激作用。首先,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驱动机制的过程中,应积极开展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根据自身在知识创新方面的优势,降低企业获取新知识、新人才的成本,从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发内部教育资源,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调整教材内容,引入项目驱动,优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大学生自主创业动机。最后,高校应利用政策支持,获得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舆论环境,获得多方面教育资源,同时根据政府监督,规范创新创业资金的利用与落实,奠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第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创业运行机制。财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涉及到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与培养方式等因素。从课程体系来看,高校应将清除传统教育培养过程中职业规划鼓励专业课程之外的弊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并成为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一部分,如对于财经专业学生而言,高校在设置经济学、财务学、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专业课程过程中,应结合相关案例向学生渗透创新创业理念,使学生走出创新创业的认识误区,强化对创新探索与自主创业的动力。从师资力量培养来看,高校应加强具有创新素养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主动性,从企业中引入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利用互联网实现师资力量的共享,进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丰富教育方法,积累创新人才培养经验。从培养方式来看,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形成课堂相机,校内模拟、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理清人才培养思路,逐渐提升人才的创新创业素养。第三,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构建创新创业保障机制。财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健全的组织保障,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应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设计、规划、协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组织运行中,需要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研究,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经济转型时期的创新人才需要;加强教学管理与控制,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健全课程教学监控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细节;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创业教育与实践培养过程;加强创业咨询服务工作,针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境,给予多方面支持,尽可能帮助学生渡过创业难关,从心理层面与实践层面提高创业能力;构建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帮助学生及时申请专利,并搭建人才与企业的沟通桥梁,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支持;加强创业项目指导,推动创业团队建设,及时帮助学生发现创业中的误区与弊端,推动创业过程优化;引导学生进入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充分利用校外创业资源。第四,完善教育激励措施,构建创新创业评价机制。要想调动各方面因素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需要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例如,为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高校可以将教学科研成果,创业实践指导工作过程等纳入到绩效考核中来,并作为评定职称,获取奖金的重要标准。为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校可以构建弹性学分制,利用学分获取的弹性空间,增加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机会,根据学生创业灵活管理学籍,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对创新项目竞赛中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奖励,让学生在物质与精神激励中增强创业积极性。健全考核与评估,根据学生参与创新研究与创业实践的过程与结果,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做出评估,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给出针对性的评估意见,同时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主体,完善教育评估信息,进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