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级家庭教育范文

高级家庭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级家庭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高级家庭教育

教育无痕方法探析

只因喜欢一位年轻诗人的诗歌,觉得读后回味无穷而沉迷于其中,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在偶像自杀数年后的祭日,以卧轨的相同方式随之而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反思的问题,我们除了为这样一个花季少年感到惋惜和痛心之外,更多的是应该为当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健康教育感到焦虑。的确,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龙泉快乐家庭教育会所就是服务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机构。

从心理治疗着手:

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小徐(化名),小时候是一位乖巧的孩子,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他宠爱有加。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开始了放纵,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导致价值观扭曲,仇视家人,仇视社会。到会所时,经老师的心理矫正后,他自己写到:曾经想用自制鸟枪打死舅舅,未遂;曾经计划炸某乡政府,未遂;偷某老师的手机,得逞经会所教育后,不仅改掉不良行为,而且,在亲友的资助下办起了建筑公司。灾后重建中大显生手,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现已经是拥有近百万资产的老板了。

据悉,龙泉快乐家庭教育会所从2005年6月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四个多年头。会所本着“教育无痕,贵在有方”的宗旨,取得了可喜成绩。会所从成立到现在,先后接受了600余名有这样或那样困难的青少年。其中,吸纳了有抑郁倾向的问题青少年13名,被确诊为抑郁症的2名;有自闭倾向的青少年15名,被确诊为自闭症的2名;有沉迷于电脑游戏的青少年41名,其中,有深度网瘾的6名;有多动倾向的青少年29名,被确诊为多动症2名;而对这些青少年,会所针对具体个性,从心理治疗入手,良好习惯训练开始,同时强化不良行为的矫正和相关知识的弥补使他们走出了阴影,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100%的会员都有非常显著进步。其中,先后被大学录取的30余名;升入上一级学校的110多名;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就业自谋生路的50余名。

热心公益事业:

巡回培训和关爱留守儿童

在致力于公益事业方面,会所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好评。先后在龙泉驿区房管局、水务局、龙泉驿河社区、航天小学、同安福圣社区、茶店小学、双溪小学举行纯公益家长培训,参训家长达到3800人次。

继续阅读

家庭教育课程特色与启示

一、台湾地区家庭教育发展概况

台湾家庭教育发展始于1945年“推行家庭教育办法”的公布。该办法公布至1986年期间,是台湾家庭教育发展的萌芽阶段。1986年,“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五年计划实施方案暨修正案”制订以后,台湾的家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从1986年到2006年底,台湾家庭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亲职教育发展阶段。此阶段以1986年“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五年计划实施方案暨修正案”的制订为初始标志。从此,家庭教育工作开始受到重视。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1986年协助基隆市、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和高雄市试办亲职教育咨询中心。从1987年开始,台湾地区23个县市相继建立了亲职教育咨询中心。第二个阶段是学习型家庭发展阶段。1999年,《推展学习型家庭教育、建立祥和社会中程计划》的实施是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这一方案要求各县市家庭教育中心必须以“学习型家庭”为主线,注重家庭共学和终身学习。该计划的执行效果显著。第三个阶段是家庭教育法治化和专业化发展阶段。2003年公布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规定是此阶段开始的标志。在这一阶段,台湾各县市家庭教育中心回到教育局的体系,家庭教育走向法治化和专业化。此外,该规定还提出发展“生命历程家庭教育”的观点,推动家庭教育概念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台湾地区通过政府对家庭教育进行全面推广的做法,在全世界范围内系属首创。至今,台湾的家庭教育依然朝着法治化和专业化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日益深化,对家庭教育研究的内容也日益拓展。同时,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在家庭教育上的交流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在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强力推动下,台湾地区的许多大学纷纷设立了家庭教育科系和相关课程,在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的推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台湾师范大学家庭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一)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概况

台湾师范大学的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成立于1953年8月,原名为“家政系”,1966年改名为“家庭教育学系”,以培养初中、高中的家政教师为主要目标。1982年,该系成立硕士班,1996年成立博士班。近年来,台湾地区面临着少子化的趋势。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使得家庭内部与外部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和需求。于是,该系的课程以“人类发展生命历程”观点为基础进行规划,并于2002年更名为“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后又经历了数次变革。2011学年,该系学士班、硕士班、博士班都分别设置了家庭生活教育组、幼儿发展与教育组、营养科学与教育组三个组。因为幼儿发展与教育组、营养科学与教育组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所以,下文主要介绍家庭生活教育组所开设的课程情况。

(二)家庭生活教育组学士班课程设置情况

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家庭生活教育组学士班课程由校定共同必修科目、系必修科目、家庭组必修科目、系/组选修科目四个模块构成。其中,校定共同必修科目28学分;系必修科目5学分;家庭组必修科目34学分;系/组选修科目最低学分数为36学分,可自由选修的学分数是25学分,毕业最低总学分不得低于128学分。另外,选修教育课程的学生必须再修教育学分26学分,最终获得154学分方能毕业。

1.校定共同课程体系及特点

继续阅读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氏是参透了这一道理的。他一生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这与他人世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他是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规范自己和家人的。他深知家族要兴旺发达,要长盛不衰的道理:“……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孔子的《论语》,它是儒家思想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成为曾氏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人生,复杂诡异的官场宦海的至理箴言,也是他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二是“调和汉宋,博采众长”的学术思想。此处讲的“汉宋”是指儒学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个学术流派,“汉”即汉代儒学,其特点是重视对五经的考证;“宋”即宋明理学,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对于懦学内部的各种流派,曾氏力持博采众长,无所偏倚的态度,因此他申明:“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除了儒学,他还吸纳了墨家、道家的思想,他特别推祟老庄的道家思想,列庄周为圣哲贤人,盛赞其才,屡予征引。甚至对与儒学分庭抗礼的法家他也能择善而从,他对法家思想的吸收,这也许是作为儒家“仁、义”思想信守者的曾国藩而日后为何会成为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剃头”的最好注脚了。曾氏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既表明他治学的博大胸怀,更是其家庭教育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三是“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曾氏在学术上整合了各家各流派的思想,他这种吸收众长不是毫无原则的,其基本出发点就是经世致用,不论哪门学问、哪个流派,都要讲求在实际人世生活中践行的效用,这是曾氏所特别看重的。他认为治学应当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这种治学态度便是他笃于实践、勤恳踏实的实务精神的体现,更是他教育后代为人处世、治学为官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四是“治国、平天下”为其人格理想的必然追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自觉,这是儒家的优秀传统。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就是其所谓“大丈夫”必须具备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仁人志士品格的形成,“浩然之气”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自然也影响到了曾国藩。他是很富有民族忧患意识的,面对着积贫积弱的当时之旧中国,一再发出建立机器局,派遣留学生等倡议,主张学习西洋科学技术,这种主张在顽固保守、固步自封的晚清统治者眼中无异于“洪水猛兽”,将会受到朝野方方面面的排挤和打击,而他不顾个人成败得失和性命安危,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并亲自参与,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而这种勇气就源于他对“治国、平天下”始终有强烈追求的理想人格。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也成为曾氏家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子孙后代们爱国主义思想的铸就。在这方面,他儿子曾纪泽就是一个典范,为收复新疆伊犁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清朝政府外交史上的唯一胜利。

曾国藩的博学源于他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习惯。曾氏自幼励志学习,广泛阅读,且勤作笔记,就是到他宫运亨通、地位显赫时也未曾停止过,读书是他每日必作的功课,如此勤奋研读古代书籍,如此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他能博览群书,遨游于书海之中,并能源源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获取历代圣贤之灵气,融合自己颇有见地的思考,从而化为具有他自己独立人格品位的人文思想体系,以儒学为核心融汇众家之精要的传统文化便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头。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育可谓是“诲人不倦”,从为人、为官到为学全方位地加以教导,这集中体现在他写的一封封家书中,家书是他对家人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从中折射出他颇有独特之处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揉合儒、墨两家的德教思想

继续阅读

林哈德和葛笃德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

摘要:《林哈德与葛笃德》作为教育经典著作,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的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伟大著作之一。从胡美尔的所作所为追溯到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对比葛笃德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分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当代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并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启示。如父母应履行抚养及教育义务、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做孩子的榜样等。

关键词:家庭教育;林哈德与葛笃德;启示

一、《林哈德与葛笃德》中的家庭教育

《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中这样描述胡美尔:“镇长胡美尔仗势欺人、欺压民众,在他的压迫下,人们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泥水匠林哈德受胡美尔的压迫,他的妻子葛笃德不得不寻求县长亚尔纳的帮助。在县长的治理下,胡美尔得到了该有的惩罚和教育,在牧师和少尉等人的帮助下,镇长在坡那镇实行了新政,包括财政、司法、教育等方面。牧师在会众面前回顾了胡美尔的一生:他父母懒惰成性、骄傲自大、心肠狠毒,没有给胡美尔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对胡美尔更是百般溺爱,不但不及时纠正他的不良习惯,反而以此为傲,这更加助长了他的恶习。他离开家后利用各种流氓无赖的手段来谋取利益,欺压弱小,当他利用自己的小聪明当上衙役后更是目无王法,仗着自己的职权搜刮民财,迫害百姓。他的巧言令色让老县长错信了他,他也因此当上了镇长,便变本加厉地鱼肉乡民,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可见,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本以为胡美尔对自己的至亲还是心存善念的,可没想到他对自己的父亲都尽不到赡养的义务。“当他遭遇不幸时,他以为没有人会同情他,甚至会因为他的不幸感到开心。与此相反,当初受他残害的鲁迪不仅不念旧恶,反而以德报怨,这才让胡美尔重视人性,重归正道。”[1]任何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都是受遗传基因与周边环境影响并结合个人后天努力的结果,显然镇长胡美尔的恶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他父母的行为以及父母对他的溺爱都在一步步引导他走向“恶”,他的父母要为他的行为负很大的责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这是说生养儿女而不进行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其实,父母都担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从法律上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父母对子女要履行抚养、教育的义务,也就是说,不仅要把子女抚养成人,还要对其进行教育,一个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是从小耳濡目染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孩子自无意识起就受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

一个人从父母身上得到的遗传是极其重要的,倘若遗传赋予的基因是向善的,并能够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再加上个人对善的学习和追求,那么,就能够从这个人身上看到更多善的行为举止。正如葛笃德的孩子,林哈德和葛笃德夫妇心地善良,品德高尚,他们的孩子在继承其父母优良基因的同时,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仅认真读书识字,还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当镇里发生躁动时,所有人都探着脑袋关心发生了什么,只有葛笃德家的孩子丝毫不受影响。他们还主动帮助更加困难的同伴,宁愿自己少吃一点儿,也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晚餐,并因此感到满足。当然,他们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时他们的母亲就循循善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督促他们改正,孩子们也欣然接受母亲的批评与教导并反省改正。反之,倘若一个人从父母身上遗传到的是次等基因,虽然可能不是恶,而是不受人赞美和肯定的一些不良品德,如果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认为理所当然,并且缺乏环境的熏陶,那就很难使这个人作出与善相应的行为举止。更有甚者,已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后还不愿意改变,缺乏向善的决心和毅力。正如胡美尔一样,从小受其父母的影响,缺乏一个良好榜样的引领,也没能受到良好教育,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长大后也不愿意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变本加厉,以致于无恶不作、祸害百姓,成为百姓心中十恶不赦的恶棍。假设胡美尔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就被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他是能够被教育成社会所期待的样子的。可惜从他幼时起,父母就对他过于溺爱,助长了他的恶习,等到他父母发现他身上的不良品格并想对他进行教育时,习惯和观念早已养成,想再进行纠正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加上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欠佳,这就更难纠正他身上的恶习了。如果从小就注重对孩子习惯和性格的养成,及早对孩子进行教育,就算是有不良习惯的孩子,在特定教育和训练后也能够纠正坏习惯,慢慢养成好习惯,因为人是具有可教育性的。“就拿鲁迪家的孩子来说,他们本来也是散漫、邋遢、懒惰、没规矩的,葛笃德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他们到家里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在葛笃德的悉心教导下,他们不仅学会了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纠正了自身的坏毛病,还学会了纺线,也慢慢养成了好习惯,当然这一切都是葛笃德教育的成果。”[2]人是高级动物,具有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倘若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人就能凭借自己的思维作出正确的判断,使自己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从而摆脱一些不良习惯,成就更好的自己。而孩子最早受到的教育就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优劣与孩子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孩子的是非观在形成之前还缺乏相应的判断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他们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当代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1.父母角色缺失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缺乏父母的关心与陪伴,遇到问题时得不到父母的帮助与指导,甚至缺乏基本的沟通,久而久之,对父母的依赖感就会慢慢减少,内心的孤独感与失落感也会由此产生,有些孩子甚至会慢慢变得自卑。还有一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婚后各自组建自己的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与心灵上的陪伴,有的父母甚至不履行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更谈不上陪伴和教育了。孩子长期在缺乏父母关心与陪伴下长大,很容易造成安全感的缺失,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不被需要的、是多余的、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他人的累赘,长期不健康的心理暗示使得一部分孩子成长为问题少年。“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引导、监督与管教,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道德意识薄弱。”[3]

继续阅读

生命教育课程的创建与实施

一“、大教育观”与生命教育课程创生

教育理念指引着办学思路,指导着课程建设,制约着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蕴涵着教育发展的思想,是指明教育前进方向、引导和鼓舞人们为之长期奋斗的教育理想。近年来,紫薇在传承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结合区域特点,逐渐探索出一条大教育观的办园理念,以此作为全部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紫薇的大教育观,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在时间维度上,探索0~6岁学前儿童的全时程教育。在空间维度上,探索园所、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在主体维度上,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发展、教师持续发展和家长共同发展的多主体教育。在发展维度上,探索幼儿在认知、情意、人格、品格和体格方面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

二、生命教育特色课程开发

课程是贯彻落实教育理念的核心载体。在大教育观的办园理念的指导下,紫薇从办园之初,便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0~6岁婴幼儿综合性教育机构的设想。构建了0~3岁启始生命教育课程和3~6岁多彩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从家园合作的生命教育到园、家、社三位一体生命教育,从生命教育课程理念、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探索等多个层面,逐渐树立起生命教育特色课程品牌。

(一)生命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

“生命教育”意指有关生命的教育,也指回归生命的教育。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其核心是“全人教育”,帮助幼儿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4个维度出发,从“生命的养成”、“生命的自主”、“生命的构建”教育价值出发。紫薇的生命教育课程目标有四大方面,分别是:认识生命:帮助婴幼儿唤醒生命意识,了解生命体的存在和生命体基本需要。保护生命:帮助婴幼儿学习初步的生命生存和生长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热爱生命:帮助婴幼儿感受生命的多元、快乐和精彩,学习关爱、学习感恩,激发情感。尊重生命:帮助幼儿发现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的各种形态。紫薇的生命教育涵盖了0岁~6岁生命起步全阶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教育,幼儿、家长、教师、全面成长的园本课程体系。让紫薇的生命教育成为社会关注早期教育的源点,成为孩子人生起步的摇篮,成为年轻父母完成人生蜕变的起点以及教师成长发展的舞台。

(二)0~3岁启始生命课程体系

脑科学研究,婴儿出生后2年内,神经细胞迅速发育并相互联结。而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婴幼儿生活的经历决定的。这说明0~3岁是早期教育的黄金期、关键期。这个时期内适宜的经验和刺激是运动、感觉、语言及其它高级功能正常发育的重要前提。但是,相对于3~6岁幼儿教育而言,0~3岁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政策规划还是实践素材都少之又少,社会机构开展的早期教育指导总的来讲存在碎片化、浅表化、机动化和多变化的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课程支持,不利于家长形成正确的教养观。自1997年开始,紫薇幼儿园关于0~3岁婴幼儿教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历经十多年,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形成了突破性的成果,分别是发展水平提要研制、养育课程开发、起始课程开发以及发展课程开发,前两类课程为父母与婴儿共同参与的课程,最后一类课程则是幼儿独立在园课程。伴随三类课程的开发,分别形成了父母育儿学校、送教上门、在园教养等实施模式本班制创建。

继续阅读

多元智能理论在家庭教育的作用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智能至少包括七种,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各不相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优势智能作为突破其弱势智能的关键,同时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差异,辨识孩子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让孩子能够充分发挥其所长,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战胜自我,赢得自信。

关键词:家庭教育;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观念与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微型社会,孩子的素质、成就更多的来自于家庭教育,家长采用怎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将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时常听到家长在孩子面前埋怨:“你看某某孩子,他多优秀啊!”试图通过这样的言语,刺激孩子,使自己的孩子也能同样优秀,可是过马路时,家长却硬拉着孩子一起闯红灯;参加英语培训班的家长指责自己上幼儿园的孩子说不准英文句子,于是便揪着一句话练习20分钟,可还是徒劳无功;虽然每年暑假,新闻中都在播放一些孩子的溺水事件,但是来年这样的事件报道却并没有减少;高中阶段,在面对孩子文科成绩好、理科成绩弱的事实面前,家长因为将来就业或者升学等因素执意要求孩子放弃文科选理科。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家庭教育模式层出不穷,赏识教育、快乐教育、情境教育,舞蹈、书法、声乐、英语等培训机构进行得如火如荼,由教育引发的各种消费急剧上升。今天的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唯恐自己的孩子落人之后,于是便不惜代价培养孩子,然而太多的选择、太多的培训既让父母们应接不暇,又让我们的孩子疲惫不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无数个家庭共同的希冀,但是怎样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孩子学业有成、考取名校便是成功的教育。笔者认为培养一个身体、心理健康,有良好修养和品德、有远大抱负、能够适应社会的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我们所应追求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

自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霍华健•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后,近年来该理论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认可,也对各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理论提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IQ,而是至少包括7种:语言符号智能(指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数学逻辑智能(指对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及科学分析的能力)、空间智能(指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一模式的能力)、肢体运作智能(指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音乐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人际智能(指处理自己的认识或社会关系的能力)、内省智能(指对自己的认识、体验和控制调节的能力)。虽然每个正常人都拥有这些智能,但是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各有差异。伟人并不是样样都出类拔萃,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智能,在某一领域超越常人获得了成功。我国长期的考试选拔制度对个体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这两种智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却忽略了个体其他的一些智能。作为家长,应当正确看待孩子的差异,关注孩子,辨识孩子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让孩子能够充分发挥其所长,同时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带来的启示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误区

继续阅读

小学毕业班班主任个人简历

我叫**,女(男),籍贯:**,年龄**,有多年的小学英语教育工作以及毕业班班主任工作的经验,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在江门幼儿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1992年7月到现在一直在司前镇从事英语方面的小学教师工作(期间1994年9月至1997年9月在广州教育学院函授大专),期间多次被评选成为司前镇优秀教师以及英语高级教师等,在2003年被评选为司前镇优秀教师;2004年的12月被评为英语小学高级教师;2008年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等次;2010年被评选为司前镇优秀教师。

在多年的小学教育中,毕业班班主任的教育又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说,我将小学毕业班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归纳为以下几点,并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小学生的思想行为都正处于发展萌芽阶段,各种思想尚未定型,这种时候家庭和教师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班主任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更应当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们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尽量避免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走弯路、走错路。

二、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卫生习惯的教育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任何习惯都还处于培养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对于卫生习惯、文明行为的培养,应当经常对他们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讲解不爱卫生对健康方面的危害以及健康身体的重要性等,将每位小学生都培养成为爱卫生、珍惜健康的好学生。

三、做好和家长的联系沟通

在小孩子的教育工作方面,应当是家庭和教师的结合,仅仅是家庭教育,抑或学校教育都不能完全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良好培养,这就需要班主任经常的和孩子家长保持沟通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将各个孩子平时的情况做好记录,以及对孩子平时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处理。

继续阅读

信息技术对问题学生协同教育的影响

一、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和研究发现:问题行为的成因极其复杂,它既受社会环境境和学校教育条件所制约,也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有关,因此它是行为主体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和环境与教育等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对我校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问题学生的产生主要有以下4个因素:

1.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老师。从表2中可以看出,家庭环境与少年儿童问题行为高度相关,父母文化程度高低、经济条件优劣、生活习惯好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最直接。在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家长。问题家长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溺爱型。由于当今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千依百顺,只爱不管,一旦出现问题,不但不想着解决问题,反而在学习上、生活上处处护短,包庇问题。当学校老师提出这点时,家长通常以自家小孩“服软不服硬”或者说“老师,我管不了了”来进行推脱,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从而养成小孩骄横不讲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性格。

(2)放任型。溺爱必然导致放任,二者犹如一对孪生姐妹。但放任不仅仅源自溺爱。有的家长大多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误以为供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放任了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有的家长由于夫妻关系紧张或者是离异、长期外出等特殊原因无暇顾及孩子,无心去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这类问题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通常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影响,与具有相似背景的孩子组成小团体,甚至走上歧途。

(3)粗暴型。部分家长受自身的性格或素质限制,在管教小孩时,缺乏必要的说服教育,一味地非打即骂。不难理解,小孩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难免不用拳头来解决问题,并将之应用到平时与同学老师的相处中,恃强凌弱。

2.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自“十一五”教育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础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盲目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很多学校不是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标准,而是以分数和成绩为指挥棒,“重教书、轻育人”,过于关注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大量增加作业量,使一些低效、无效的教学有了生存的土壤,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前段时间,甚至出现了小学生为了不写作业宁愿跳楼的事件,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悲剧。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