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分子生物科学范文

分子生物科学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分子生物科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分子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课程群间衔接问题探讨

课程群间存在诸多衔接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课程群之间也存在诸多的遗漏、重复以及衔接不当的问题。如“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课程群中生物化学讲授的线粒体与能量代谢、蛋白质的合成与翻译内容,“人体结构与功能学课程群”中的细胞生物学也涉及而且课时较多,而很多新颖的研究内容却由于课时限制无法传授。

课程群内部各门课程间存在较多重复及衔接问题

很多内容课程群内部多门课程都有涉猎,重复内容较多,如DNA的复制、基因的转录与加工、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原核与真核细胞的表达调控等诸多内容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多门课程都有涉猎,而且都作为重点内容,重复内容较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重复学习,学习兴趣不高,而当前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等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进展等学生感兴趣,希望学习的内容却由于课时限制无法传授,存在较大的衔接性问题,迫切需要进行课程群各学科间教学内容进行内部优化改革。另外,课程群实验教学内容也存在诸多纰漏,实验内容仍然滞后于学科发展,大多实验课教学是与理论课教学相对应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单一、重复严重[6]。

课程群管理模式的滞后

虽然生物科学专业开展了课程群授课模式,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7]。承担各门课程的各个教研室分属于不同的系科,不能充分的将各门课程有机的整合,尤其是缺少有效、科学的管理模式。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促进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合理的“专业课程群”课程管理模式。因此,要想在当前工作的基础上使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迫切需要对生物科学课程群进行整合与优化,系统规划一个新的改革方案,切实有效的解决课程群间重复、衔接及课程群管理问题[8]。

蚌埠医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工作基础

蚌埠医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群在2006年进行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修订的时候,已打破了生物学和医学各课程间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的状况,率先建立学科课程群教学体系,鉴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通过不断的优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应用基础。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设置课程模块构成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模块下由课程群构成主体。1.人文社科课程模块:安全教育、就业指导、体育、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专业英语、文献检索、大学计算机基础。2.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化学课程群(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3.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人体结构与功能学、神经生物学、病理学、免疫生物学、流式细胞技术、实验核医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4.专业课程模块: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群(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蛋白与酶工程)、遗传学课程群(遗传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制品概论、生物统计学、生物学综合实验(含生物化学实验、生态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蛋白与酶工程实验、现代生物学技术与探索性实验)、临床医学概要。5.专业技能模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继续阅读

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应用思考

一、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的深刻影响,促使农业科学向微观领域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生物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对农业科学的广泛渗透和深刻影响下,一些微观研究领域内,生物科学与农业科学的界限,日趋消失。比如近十多年来,国际上对植物光呼吸的研究,无论生物学家抑或农学家,都积极参与研究,并且普遍认为光呼吸是由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三者协同作用下进行的。叶绿体体积约3下5微米,线粒体只1一3微米,而过氧化物酶体还不够1微米,呈单层膜结构并含有均质内容物的小颗粒。只有深入研究细胞内的微细结构并阐明其机能,才能深刻认识植物光呼吸的本质,这样要采取降低、抑制以至控制光呼吸的技术措施才有可能。又如要阐明根瘤菌进入豆科植物根毛细胞的机制,精细观察侵染丝(只有1微米左右)如何由根毛尖端屈曲部位侵入后在根毛细胞内的伸展状况。只要弄清楚根瘤菌进入豆科植物根部的生理生化机制及其所需的外界条件,就有可能阐明根瘤形成过程及其消耗能量与豆科植物光合产物积累量之关系,阐明根瘤形成与固氮机能以至固氮过程的生化反应,这样,对于实现非豆科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以及经济作物(甘蔗、烟草等)的共生固氮,对于实现生物固氮模拟技术,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科学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科学中的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与其说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渗透到农业科学研究领域,不如说农业科学本身必须主动地靠拢现代生物科学,必须积极地从生物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才能蓬勃发展。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看来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才能够彻底解决。通常在基础研究尚未取得重大进展之前,要在技术措施上会出现新突破,是不容易办到的。比如,水稻对病害(主要是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虫害(主要是三化螟、稻飞虱、稻叶蝉、稻瘦蚊)的抗性机制,以至病虫杂草对化学药物的抗药性机制等等,看来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生物膜系统(细胞膜、原生质膜、核膜、液胞膜、内质网膜、线粒体膜、微粒体膜、叶绿体膜、微管膜等)表面吸附的酶种类(一个植物细胞总共含有1万种不同类型的酶分子)及其活性,膜系统对物质的透过性和能量交换,酶活性与细胞免疫能力之关系等,才会得到彻底解决。

因此,可以说,以现代生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武装农业科学,是积极推进农业科学向前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农业科学和生产实践提出的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又将进一步促进现代生物科学的向前发展。

二、现代生物科学与农业科学各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依赖,导致研究领域向综合性和多学科性的方向发展

现代农业生产以及科学研究领域,为了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越来越趋向专业化,于是各个工序、各门学科遂越分越细,这就导致它们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交叉、互相依赖,单靠本门学科知识和力量,已经难于解决当前农业科学领域内提出的重大综合性研究课题,因而必须实行多学科协作,相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才可希望取得巨大进展或突破。

现代农业科学的重大研究课题之所以愈来愈带有综合性,就是因为当前农业生产提出的要求,并不限于局部改进某些农业技术措施,以便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获得高产,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积极深入的探索,为农业生产成倍成倍地增长提供带根本性的科学手段和理论依据。现今国际上实行多学科协作,组织各有关学科既分工又联合以进行总体的研究,是解决重大综合性研究项目的最常见途径。

比如,美国1975年12月制定的生物科学十项研究计划,其基本宗旨是提高动植物和微生物对于食物资源的增产效能。在这十项研究计划中,特别强调光合作用,生物固氮和细胞遗传工程三项综合性研究内容。而在生物固氮这个项目中,就组织七个研究组数十门学科参与协作研究。例如,饲用豆科和粒用豆科植物研究组,就有农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细菌学、细菌遗传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等学科参加,规定该研究组应当完成的基本目标,而各门学科再根据基本目标去分别制定其所承担的具体内容。日本制定的“生物能量的发掘与利用”(1976~1980)的五年研究计划,以提高农业生产效能为中心,把农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生物学密切结合起来,对生物能量的若干基本问题,开展综合性的研究。例如,对于提高绿色植窗光能利用率的生物学机能的研究项目中,概括五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课题。(1)剖析光能吸收机制及提高光能利用效率,(2)阐明Co:的积集、固定机制及其生理机能,(3)阐明和控制光呼吸的机制,(4)采取农学措施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5)研究离体叶绿体典型光合过程。每个课题又具体规定一系列研究内容。

继续阅读

民族高校分子生物学学业评价改革分析

《教育生物学杂志》2017年第3期

摘要:本文针对近四年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现状和试卷的分析和总结,进行了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业评价改革,提出了针对民族高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以及生物科学三个专业关于分子生物学考核方式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考核方式;学业评价改革

1分子生物学课程简介

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前沿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功能。随着理论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该门课在生物学领域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历经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已成为各综合大学的必修和选修的重点学科,这使得分子生物学知识和相关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普及[1-3]。但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抽象枯燥,学生较难理解;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较丰富,相对来说不容易记忆,而由于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的课程属性,该门课往往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2分子生物学考核方式及现状

一般而言考试作为这门课的关键环节,是促使学生对该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再学习的一个好方法,不仅要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任务,还要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水平,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4]。但是传统考核考试方式单一化,学生考试的目的往往是获得学分和高分数。本文针对分子生物学考核方式在民族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课堂上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反馈,在考核方式和学业评价上做了一些改革。近四年这门课的考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考试方式单一僵化,没有把知识的考查贯穿

继续阅读

中学生物教材与生物科学专业探讨

摘要:高校师范生培养应密切联系中学教学动态,随着高中生物人教版新版教材的使用,高校师范生专业课教学内容也应做出相应调整。生物师范生在增加生物知识储备量的同时,更应深刻领会中学生物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本文通过对人教版中学生物学教材与枣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必修课教材进行知识点的对应分析,旨在帮助师范生更好地熟悉中学生物学教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找出大学生物教材与中学生物学教材在知识点对应上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物;教材;知识点;大学;中学

高考“3+1+2”新模式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生物教学带来了重要影响,2020年秋季学期山东省高中已使用人教版生物学教材最新印制版。生物师范生的培养应紧跟生物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充足的生物专业知识储备是生物师范生胜任中学生物教学的必要条件[1-4]。因此,将中学生物教材知识点与大学教材知识点进行对应分析,可以帮助在校师范生全面熟悉中学生物教材、清楚当前学习的知识点在中学生物教材中的体现形式,使师范生更有侧重地学习与中学生物教材中内容相对应的知识点。

一、本研究所选用教材

(一)中学生物教材

本研究选择的初中生物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高中生物学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与进化》、选择性必修《稳态与调节》、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和选择性必修三《生物技术与工程》。

(二)大学教材

本研究选择的大学教材为我校生物科学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科专业教育必修课课程教材,包括《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指导》《普通动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植物生理学学习指导》《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生物化学实验教程》《微生物学教程》《普通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简明教程》《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生态学》。

继续阅读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新特点

1研究空间更广阔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研究空间的扩大化,它不仅在宏观方面研究各个生物体内的器官以及组织结构联系;自然界个体与群体、群体之间及其与外在环境间的内在联系;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同时由于生物体存在物质层次性,各个生物大分子中又包含着碳、氢、氧等各种各样的原子,甚至原子内又存在电子、质子和中子等物质。因此分子生物学研究应运而生,现代生物科学日趋向微观世界进军,并出现了一门新的电子生物学学科。由此可知,随着生物科学理论与其相关实验的多方面结合,诸多生命物质疑团将在微观分子研究中得到合理解释,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其控制和改造生物的能力也将显著提高。

2多学科相互渗透

生物科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与数学、力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互为一体,这种渗透与反渗透作用便推动了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发展。举例来说,力学、化学以及物理学对生物科学的渗透作用产生的结果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作用的边缘学科,例如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物理学,由此开创了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新方向。同时生物科学对力学、化学以及物理学的反渗透作用产生的结果便是新形成类似化学仿生学以及物理仿生学等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量子力学、信息论以及控制论等新兴学科有了飞速的发展,再其强大的影响力下电子生物学、生物信息论以及生物控制论等边缘学科也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现代生命科学与多领域、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新特点促使人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不断汲取多方面知识扩大视野显得尤为重要,那种只局限于研究自己专业领域的科技人才将逐渐被社会所淘汰,隔行如隔山的状况将不再适应于社会发展。

3实验手段更先进

随着人们探索空间与认识领域的不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也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实验手段日趋先进与现代化,这是生物科学现代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更是其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与重要标志。换句话说,生命科学只有依赖于实验技术与手段的不断更新才能有飞速的突破与长远的进步,科学实验的技术水平与方法手段决定着生命科学的发展高度。假如现代生命科学缺乏先进的现代化实验仪器,那么其发展进程将受到停滞,甚至一事无成。由此看来,不断汲取新方法,创新新技术,完成生物科学实验手段的现代化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在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创新,不仅方便人们从细胞水平上进行生物规律的探究,更有利于推动人们从分子水平上对生命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运动规律研究分析,这不仅是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对生物的新认识,更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进步。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生命科学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会涌现出更多新特点,使之彼此联系,互为一体,生命科学也将在其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与丰富,从而引发出更多绚丽多彩的新边缘学科。因此在快速发展的新世纪我们应该全面把握现代生命科学的新特点,了解其发展趋势,刻苦钻研,为生命科学的新发展贡献力量。

继续阅读

设计性实验生物科学论文

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限制因素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列有一定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达到80%以上为实验教学效果好,达到50%~60%为效果较好。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率很难达到50%,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

1.实验课程安排的盲目性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需要先考虑如何安排专业实验课程。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所涉及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是整个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课程的基础和核心。专业方向课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的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是专业方向课的补充和扩展,如蛋白质组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制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接受程度自行选修相应的实验技能,从而针对性的提高专业技能。基础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等类型的实验内容在开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验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时很少去区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性质,仅仅是为了满足教育部的评估要求而盲目的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这导致学生在上专业基础课时无法适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而上专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时,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涉及的基础性实验内容没有完全掌握,从而产生专业实验技能培训的混乱现象。

2.实验课时分配的不合理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覆盖广,对实验技术要求高,所以需要更多的教学时数支撑。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仅PCR过程至少需1小时、《生物化学》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需3~4小时、《微生物学》的细菌培养需1~2天等,这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实验课程的课时分配需要结合总课时量的分配情况,再安排不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分配本身就存在矛盾,如果再增加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分配比例的考虑,势必会造成这种矛盾的加剧。部分高校能够将一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内容独立出来,如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保证该实验课程拥有较多的课时。而大多数高校能独立出来的实验课程相对较少甚至为零,实验内容只能附属于理论课程之下,导致实验课程教学时数较少,教学内容不完整,这是制约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问题之一。

3.实验教学模式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上延续了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为辅的教学模。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更是偏重于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这些实验内容简单、固定,实验内容之间很少有过渡和衔接,甚至部分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多样化、开放化和灵活化。不同的实验场地、实验对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可能会在一个实验项目中涉及,这不同于传统、单一、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内容和方法上,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4.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固定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产生了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其要求实验课程的开设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和试剂的管理都是统一的,任课教师为了在不违反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只能尽可能多的开设传统的、简单的实验内容,这也是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需要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相配套,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之存在严重的矛盾,这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5.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使用实验设备及经费的分配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之一。生物科学专业对仪器设备、实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限制因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列有一定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达到80%以上为实验教学效果好,达到50%~60%为效果较好。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材料和经费的依赖较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涉及的仪器,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一台,这对于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个门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是否满足课程需要,而不是去考虑如何合理的设置实验内容,这违背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宗旨。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及实施的建议

继续阅读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中综合性分析

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限制因素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列有一定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达到80%以上为实验教学效果好,达到50%~60%为效果较好。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率很难达到50%,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

1.实验课程安排的盲目性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需要先考虑如何安排专业实验课程。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所涉及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是整个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课程的基础和核心。专业方向课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的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是专业方向课的补充和扩展,如蛋白质组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制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接受程度自行选修相应的实验技能,从而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技能。基础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等类型的实验内容在开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验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时很少去区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性质,仅仅是为了满足教育部的评估要求而盲目的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这导致学生在上专业基础课时无法适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而上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时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涉及的基础性实验内容没有完全掌握,从而产生专业实验技能培训的混乱现象。

2.实验课时分配的不合理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覆盖广,对实验技术要求高,所以需要更多的教学时数支撑。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仅PCR过程至少需1小时、《生物化学》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需3~4小时、《微生物学》的细菌培养需1~2天等,这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实验课程的课时分配需要结合总课时量的分配情况,再安排不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分配本身就存在矛盾,如果再增加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分配比例的考虑,势必会造成这种矛盾的加剧。部分高校能够将一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内容独立出来,如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保证该实验课程拥有较多的课时。而大多数高校能独立出来的实验课程相对较少甚至为零,实验内容只能附属于理论课程之下,导致实验课程教学时数较少,教学内容不完整,这是制约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问题之一。

3.实验教学模式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上延续了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为辅的教学模式。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更是偏重于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这些实验内容简单、固定,实验内容之间很少有过渡和衔接,甚至部分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多样化、开放化和灵活化。不同的实验场地、实验对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可能会在一个实验项目中涉及,这不同于传统、单一、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内容和方法上,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4.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固定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产生了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其要求实验课程的开设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和试剂的管理都是统一的,任课教师为了在不违反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只能尽可能多的开设传统的、简单的实验内容,这也是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需要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相配套,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之存在严重的矛盾,这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5.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使用实验设备及经费的分配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之一。生物科学专业对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经费的依赖较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涉及的仪器,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一台,这对于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个门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是否满足课程需要,而不是去考虑如何合理的设置实验内容,这违背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宗旨。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及实施的建议

继续阅读

论OBE理念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基于OBE理念,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融入成果导向理论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推动师范专业认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教学实践出发,以成果导向理论为指导,从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设计的整理思路入手,分解为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考核方式的确定、课程实施过程记录、课程目标达成分析报告以及结果的利用等方面,全面阐述基于OBE理念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为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成果导向;师范专业认证;课程目标达成度

师范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OBE)为基本理念,贯穿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学生中心”是以师范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为中心,配置教学资源,组件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实施;“产出导向”是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围绕师范生毕业要求,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持续改进”是以师范生培养质量为中心,通过内部及外部对师范生培养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用于教学全过程,以持续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基于这种理念,课程教学改革将成为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完善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设计及实施,进行课堂教学改革[1].生物化学课程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核心课,该课程是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为先修课程,同时也是后续微生物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的基础课.生物化学是以生物体为研究对象,用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功能[2].通过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可以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现代生物化学实验理论、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研创新精神[3-5].因此该课程在培养师范生学科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介绍基于OBE理念下生物科学师范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的课程教学改革情况.

1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设计整体思路

基于OBE理念的师范认证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通过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建立知识点、学习成果和评价指标,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达成课程目标评价[6-8].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OBE理念,对于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紧紧围绕毕业要求设计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并根据学生成绩及问卷调查分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根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教学全过程(见图1)[9-10].

2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具体实施过程

2.1课程目标的制定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及在课程体系矩阵中的作用,紧紧围绕“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但在具体的分解过程中,每个专业都不尽相同.本实验课程目标主要支撑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8沟通合作中的分解指标点(见表1).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在课程目标中变为可分解和可测量的课程目标,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在制定课程目标中,最好一个课程目标支撑一个毕业要求,这样有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分析.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