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风险综合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风险综合管理

综合因子法对债券风险管理引起思考

【摘要】本文将因子分析与VaR方法相结合得到了债券风险管理的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并将该模型与方差-协方差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与比较,对我国的债券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债券收益率曲线综合因子分析法VaR

一、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提出的背景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这次加息是继2004年10月29日加息以来的第二次加息,两次加息的幅度虽然不太大,但加息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下仅从债券投资的角度分析加息带来的影响。

首先,它将对作为债券重要投资主体之一的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银行自身作为债券投资主体,会增加银行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银行作为融资的中介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增加将会降低银行融资的竞争力。

其次,保险公司也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以长期资金为主,出于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目的,主要投资于中长期债券。由于上世纪上世纪90年代央行历次降息,使保险公司降息前承保的高息保单成为历史包袱,而目前的加息无疑会给保险公司雪上加霜。

最后,对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公司的债券投资也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类金融公司对债券也有较高的投资需求,而且往往具有增强整个市场的活跃程度的作用,因此,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将会波及到整个市场,从而加大整个市场的投资风险。

目前,与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债券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比较滞后的,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因子分析应用于国际上风险管理的主流分析方法--VaR方法中得到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债券风险管理提供一些思考。

继续阅读

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管理

摘要探讨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阐述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等入手,研究将科技评估运用于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继续阅读

对外资源型投资项目投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1风险管理及对外资源型投资项目风险管理

所谓项目风险管理是指人们的主观行为,使各行为主体通过对某一项目实施过程中将要遇到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制订出适宜的防范控制措施,用合理的手段综合处理风险,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实施的既定目标的科学管理过程。

投资项目风险指的是项目投资建设运营过程中项目可能给项目投资者、项目债权人等相关利益群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等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投资项目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对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一般来说主要分为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经济风险、社会政治文化风险等。每一大类风险因素又可划分为若干小类,这些风险因素对不同的项目,甚至是同一项目不同阶段的影响程度也都是不同的,但任何一种风险都有可能造成项目建设的失败。

对外资源型投资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外资源型投资企业对勘探、开发、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该项目安全正常实施,达到预期收益,并保证本企业及国家的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科学管理过程。

2对外资源型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对外资源型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与一般风险管理程序一样,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价、风险的决策和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这四个主要步骤。

风险的识别是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包括调查投资项目面临的所有潜在风险是否存在、分析产生风险的各种原因。识别风险应尽可能全面按照系统分析的方法,项目风险可分为筹融资风险、建设期风险、生产期风险和项目决策风险。

风险的评价是指对投资项目所面临的各种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的测算和估计。它包括风险大小的定量估计与风险危害基准的设定等。

继续阅读

谈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及优化途径

摘要:对现代企业而言,财务会计风险是自身运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重大风险,如果不能对该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必然会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失。但是就目前而言,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为管理意识欠缺、体系不完善及手段滞后低效,必须采取合理措施加以优化。本文简单介绍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应优化途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管理;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风险,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也逐渐成为企业工作的重要部分。其中,财务会计风险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甚至存亡有着直接关系,是最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内容,必须全面落实管理工作,有效防范并应对风险。

1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管理概述

现代企业面临的诸多运行管理中,财务会计风险是影响最大同时也最难管理的部分,很容易因为管理失效而导致风险爆发,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总体上而言,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健全风险评价体系。对风险管理而言,最基础一点在于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价机制,从而能够形成依靠数据信息及市场经验对风险进行合理评估的常规机制,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关键。其二,评估风险大小。基于风险评价机制并结合实际情况,财务会计部门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价与衡量,从而为后续风险管理工作打牢基础。其三,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在基于风险评价机制对风险进行有效衡量后,财务会计部门需要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全面而详尽的数据信息,并提供一条甚至多条风险应对策略,以供管理层自行制定或者筛选风险应对策略,最后确定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2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风险管理意识偏弱

虽说对现代企业而言,财务会计风险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大风险,但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此依旧不够重视。一方面,管理层对此不加重视,没有投入足够资源建设风险管理基础体系和发展人才,导致风险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使得企业在运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巨大风险。另一方面,财务会计人员缺乏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仅在于做好数据报表、理清资金费用等方面,同时没有加强自身专业学习与提升,难以充分胜任具有前瞻性的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工作。

继续阅读

国际贸易信用保障体制的价值

国际贸易标的物本身的问题完全依靠法律、惯例赋予卖方的责任去解决,无论从制度逻辑还是从机制效力的角度考量都不可能产生出最优解。根据科斯定理,无论法律和惯例的规定是什么,这种外生化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次优解,而市场解才是最优解。从“价格驱动”下的国际贸易信用保障机制的缺陷考量,“马肉风波”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现象。在欧债危机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产生对廉价商品的偏好,由此为“挂牛头卖马肉”这样的扭曲替代下的“价格—利益驱动”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传统的国际贸易信用保障机制不能对生产者的利益膨胀产生足够充分的约束力,导致各种欺诈行为日益猖獗。

一、重视国际贸易的综合风险管理

传统国际贸易在获利观念上的“价格驱动”和在实践流程中的“纸上贸易”的理念使商业信用的风险由来已久,也产生了诸如信用证、国际保理、出口信用保险等信用保障机制,其主要目标是保障出口方的收汇风险;出口方本身的交货信用风险通常是外生的法律和惯例管辖的范围。“马肉风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警示,即随着现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异质性的日益凸显,越来越需要一种内生化于贸易标的物之中的更加优化的信用保障机制,将出口方对贸易品的责任直接与贸易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挂钩。这种信用保障机制应当以市场运作为特性、以综合风险管理为目标,对“价格驱动”下的贸易商形成足够有力的信用保障和欺诈制约,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动态均衡与协调发展。金融危机留给人类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不管是对一个企业来说,还是对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学上讲的“成本—收益分析”都必须建立在对风险源、风险容忍度以及风险可控性等问题认真、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减少成本、获取收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基于现代国际贸易风险的综合性、交叉性、动态性特点,我们应当尽快建立起一套综合风险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使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潜在和显性的风险因素,建立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风险指标子系统。对各种风险的载体、主要风险诱发因素、风险的传导机制、风险的容忍度等进行认真研究,探讨防范、控制和管理风险的各种有效措施,由此为完善现代国际贸易的信用保障体系提供系统的思维框架和可靠的科学依据。

适应现代国际贸易异质性特征需要的综合风险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识别、防范和管理国际贸易风险,从而对贸易商的恶性利益膨胀形成有效的制约,对相对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形成合理保护,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马肉风波”揭示了当前国际贸易的风险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高度复杂、联系广泛且信用保障机制并不健全的贸易体系无法保障现代异质性突出的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需要;其次,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世界经济困境冲击着国际贸易的道德底线,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国际贸易秩序可能恶化乃至崩溃;再次,不协调的发展和失衡的结构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从而使国际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缺乏长久的动力。基于以上分析,当前国际贸易中有效的综合风险管理机制应当具备以下功能:第一,以全球化的视野和高水平的监管识别风险点,建立风险防火墙,例如在经济危机严重时期,应提高综合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水平。第二,辩证地认识风险,动态地识别、防范和管理风险,具备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能力,结合生产、消费、贸易的适时特征,调整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力度。第三,以高效率的协调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形成超越国家发展程度的综合风险管理社区,缓解国家之间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增强贸易发展的动力[2]。

二、综合风险管理的模式选择与信用提升效应

顺应现代国际贸易异质性的特征,综合风险管理要为现代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应当选择异质社区风险管理模式。为此,可以在传统国际贸易信用保障机制下强化异质性特征,对不同信用等级的贸易商形成合理的奖惩分明和自我完善的制度,同时激发信用提升效应。在综合风险管理机制的选择上,国际货物保险具有独特的优势。国际贸易的流程中通常会涉及保险,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和补偿原则为综合风险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最大诚信原则出发,投保人应履行主要事实申报的义务:投保时应将自己知晓或在通常业务中理应知晓的有关保险标的的主要事实如实告知保险人,以便保险人判断是否同意承保或决定承保条件。从补偿原则出发,保险社区内被保险人正当行为过程中的损失、费用可以获得相应的补偿。在传统保险原则的基础上引入对贸易商异质性的界定和信用评级制度,并以保险费率、投保加成等直接的保险利益形成信用保障的内在动力,在一定保险社区内促进信用提升效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具体而言,在传统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如果能够强化投保贸易合同双方的信用评级,并将之与保险费率、投保加成等直接利益挂钩,就能够有效地促进贸易商的资信保障和信用提升[3]。

三、结论与前瞻

基于现代国际贸易异质性的日益强化和凸显,传统国际贸易“价格驱动”的贸易基础受到异质替代性和利益驱动的影响,综合风险不断上升,迫切需要完善综合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基于“马肉风波”的发生机理和影响效应,以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和补偿原则为基础,分析了异质商品国际贸易中的内生化综合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保险在国际贸易综合风险管理中的独特功能和重要作用,阐释了国际贸易内生化风险管理机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选择,进一步强调了建立健全以保险为引领的现代国际贸易信用保障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结合异质社区模型揭示了综合风险管理的几个重要方面:信用的评级、费用—成本的差异化、实际总收益的差异化等有关综合风险管理的几个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首先,从战略角度考量,在国际贸易涉及的各重要环节,要提高综合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水平;其次,从机制特征分析,必须以市场机制作为有效的信用保障的核心;再次,就具体措施而言,应当加强异质贸易商的信用评级,并将之内部化于贸易利得。现代国际贸易的范畴在不断扩大,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日益集成于一体。本文阐释的综合风险管理将传统的资金流层面信用保障机制与物流层面进一步结合在一起,旨在建立超越“纸上贸易”的综合信用保障机制。在实践中,本文分析的异质社区成本—收益的原理可以扩散到资金流层面,例如:在信用证业务当中,开证申请人需缴纳的开证费用、能够开立的信用证的种类和业务范围以及融资幅度等应当与申请开证的贸易合同双方信用等级挂钩。简而言之,“马肉风波”引发的对综合风险管理的迫切需要将从商品流、信息流向资金流进一步拓展,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良性循环的信用保障机制,以促进现代国际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

继续阅读

银行业反洗钱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状况分析

通过评估结果来看,目前银行业机构尚未将洗钱风险管理当做一项系统化、规范化的工作来做,在风险管理架构、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和应对各环节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一)风险管理架构状况总体上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架构尚处在合规管理状态下,制订各项反洗钱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的重点停留在规避违规风险上,而未能将工作思路转到如何识别、评估和监测客户和交易的洗钱风险上。主要表现为:1.金融机构反洗钱风险控制的政策目标存在偏差。多数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目标集中在反洗钱工作合规性上,而未将识别和控制洗钱风险做为最终的政策目标。2.反洗钱制度更新频度与业务发展不匹配。除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银行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或操作规程的更新与其业务发展严重脱节,个别金融机构的客户身份制度仍在执行2007年制定的版本,新业务新产品推出未能及时纳入洗钱风险控制与监测的范围。3.高管缺乏对洗钱风险的认知和对员工引导。通过调阅被评估单位的会议记录及书面批示内容来看,多数金融机构的高管对反洗钱风险控制的认知放在规避反洗钱违规风险上,对工作的指导方向与洗钱风险管理相差甚远。4.反洗钱资源配置缺乏合理规划。在抽样机构中,除工行、建行的分支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做到了团队做、专业做外,其他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全部由指定的内设部门的人员来兼职反洗钱工作,且部门和岗位变动频繁,不利于本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开展。5.反洗钱工作内容未完全融入机构的合规文化建设中。一是反洗钱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多数独立于业务条线的操作规程;二是抽样评估的机构中,尚有部分机构未将反洗钱履职行为纳入年度或其他定期的绩效考核范围;三是员工反洗钱业务培训工作未能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为出发点,从培训记录的内容来看多数为应对人民银行的现场检查;四是反洗钱宣传工作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机构业务情况自行设计和印制宣传材料,主动履行反洗钱宣传义务。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状况1.缺乏有利的风险识别与测量工具。一是从抽样结果看,金融机构尚未建立识别与测量客户风险敞口的统计工具;二是尚未建立识别产品风险敞口的统计工具;三是尚未建立识别高风险业务风险敞口的统计工具;四是尚未建立识别实际受益人的识别和统计工具。2.缺乏评估产品风险的机制。评估期间,所有评估机构尚未按照《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及客户分类管理指引》(下称《指引》)的要求建立对产品风险的评估机制。3.缺乏有效的客户风险评估指标设计。从评估结果看,抽样机构的客户风险评估指标未能参照《指引》的要求,建立综合性的评估指标,对客户实施动态风险评估和管理。4.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流程。从评估结果看,抽样机构的风险评估工作目前正处于两个极端:一是有客户风险等级评估系统的全部依靠系统自动评估,缺乏人工审核;二是没有客户风险等级评估系统的,全部依靠人工主观判断,缺少系统客观指标的辅助,这两种情况均可能导致客户风险等级划分、调整、审核工作流于形式。

(三)风险监测状况1.缺少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黑名单实时监控功能。多数地方法人机构未能将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黑名单置入核心业务系统,无法设置业务触发点以及对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控名单进行实时更新。2.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从抽样评估的情况来看,除上级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审计报告能反馈出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外,抽样机构对本级以及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监督基本流于形式,未能体现发现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3.缺乏对客户开展持续调查的工具。目前抽样机构全部缺少对客户开展持续调查的辅助工具,不但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影响了客户身份持续识别工作的效果。4.缺乏有效的异常交易监测模型。从目前状况来看,除工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洗钱监测模型外,其余机构全部按照可疑交易客观标准设置可疑交易监测指标,需人工判断的指标无法量化并实现系统自动提取。5.缺乏综合的可疑交易监测系统。抽样机构中,除工行的可疑交易监测系统能基本满足可疑交易分析过程能达到“方便的提取客户基本信息及交易信息”综合开展甄别分析外,其他机构的可疑交易监测系统均独立于业务数据库之外,无法在技术手段上提供有效开展可疑交易甄别分析的便利条件。

(四)风险应对状况1.缺乏对高风险业务、客户的管控措施。多数机构未能建立对高风险业务和客户的管控措施,在高风险业务发生或高风险客户提交异常交易后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难以降低洗钱后果发生的概率。2.缺乏制度化的风险消化、提升风险对抗能力的工作流程。多数机构特别是地方性法人机构缺乏对典型案例进行追溯、审查、分析、追责等工作制度,便于查找自身风控漏洞,提出风险提示和采取相应改进措施的,或采取有效手段予以推行。3.缺乏应对洗钱案件的应急处置措施。抽样机构全部未建立洗钱风险应急预案,难以保证在涉及自身的案件发生后,能快速做出反应。4.缺乏反洗钱工作的内部沟通机制。多数的抽样机构未能建立定期的内部沟通机制,便于反洗钱部门定期或不定期与业务条线、下级机构就进一步完善反洗钱内控及风控措施进行回溯性审查、政策研究。5.缺乏与当地反洗钱监管部门的沟通机制。多数的抽样机构未能建立向当地人民银行报告重要反洗钱事项、敏感反洗钱工作信息的外部沟通机制。

二、优化风险管理工作建议

(一)及时转变观念,树立风险意识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金融机构的管理团队要尽快转变工作理念,树立洗钱风险意识,确立正确的反洗钱履职意识和工作目标,同时还要将洗钱风险管理融入本机构的合规文化建设这中,引导本机构的员工在合规基础上,着力于加大对洗钱风险的识别与管控的工作力度。

继续阅读

临床手术风险评估及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科学有效的临床手术及手术科室的风险评估,有利于促进公立医院提高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能力,深化绩效管理和评价,符合国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要求。通过阐述手术风险的存在类型和评估过程、我国手术分级等管理现状,总结了我国当前手术科室风险系数的相关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介绍了用非参数检验Ridit分析方法在临床科室的风险系数评估中的应用及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手术风险评估;临床科室风险系数;绩效评价

临床科室风险管理与评估不仅是临床服务能力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临床绩效管理与评价的重要因素。各类手术风险反映于诊疗的全过程,如何对临床手术科室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是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风险识别不仅能够帮助管理者对风险管理对策进行准确适当的抉择,而且还是风险衡量与风险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只有风险识别足够全面和深刻,才能精确地提高风险管理的决策质量,进而影响整个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而风险评估作为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连接点,更是管理者对医院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支撑。因此识别风险是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的基础,而风险评估则是系统分析医院风险的影响程度,要针对性解决该风险,就要对风险发生源头和影响后果做出准确评估推断,以期为方案制定提供可依数据[1]。

1国内外手术科室的风险管理

我国的医疗风险管理起步较晚,人们对医疗风险还没有形成系统理念,而且目前尚无政府层面的医疗风险监管机制与专门管理机构。医疗机构通过对隐藏和现存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解决,系统准确地降低临床手术风险的发生率及风险事件对医患双方的危害程度和经济损失,这样才能有效改善各大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管理制度。鉴于我国现状,完善手术风险管理制度,建立相关评价体系,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控制引发风险的关键环节,制定紧急预防机制等已成为医院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2]。要通过严格履行术前、术中和术后各阶段的要求,才能有效提高手术室安全质量和患者满意度。Wolff[3]对国外某所医院进行回顾性筛查时,结合了对手术风险的回顾、分析和预防复发等措施,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显著降低医院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他还通过病历回顾、临床事件及全科医生报告等方法计算出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使用多种检测方法和临床改进策略检测患者发生的不良事件,以此作为临床手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结果表明,在研究的第1~8年里,不仅住院患者不良事件的年发生率有明显下降,急诊部门不良事件的季度发生率也有所下降,同时降低了临床手术的绝对风险和相对风险[4]。

2手术风险管理

2.1手术风险识别

根据手术各阶段存在的手术风险来看,临床诊断失误,医护人员与病人缺乏有效沟通等都是造成术前手术风险的重要诱因。术中也是风险高发的主要阶段,比如医师开错手术部位、体腔异物清理不净、电刀等手术仪器造成的意外伤害等。术后常见的风险有患者坠床、苏醒延迟、并发症和伤口感染等。另外,由于手术量不断增多,连台手术普遍存在,往往接下一台手术手前术间净化时间不足,因此容易引发医源性感染[2]。

继续阅读

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