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法治教育教案范文

法治教育教案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法治教育教案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法治教育教案

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

为贯彻落实《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一步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养,切实做好我市教育系统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全面依法治省、依法治市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推进法治机关、法治学校、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形成教育系统依法治理、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的局面,切实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加快乐山教育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落实全面依法治市总体要求,围绕“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狠抓教育系统“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将我市教育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良好法治基础。

坚持分类指导,学用结合。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学校和对象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健全系统化、多样化、规范化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分类实施,统筹推进,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切实增强教育系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坚持系统规划,全面推进。科学规划法治教育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宣传宪法等法律知识,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全面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继续阅读

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七五”普法验收之年。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普法办、省司法厅、省法宣办、市司法局、市法宣办和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主动适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做好“七五”普法总结验收和“八五”普法规划制定为主线,突出抓好肺炎疫情防控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乡村建设,不断增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水平,为法治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1.把学习宣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任务。各级党组织应集中开展学习活动。“七五”普法讲师团应深入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宣讲。

2.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司法厅、市司法局和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全面落实四中全会关于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的会议精神,大力宣传我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3.健全完善领导机制体制。召开全县守法普法协调小组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理顺两个小组的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4.总结“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成果,谋划“八五”普法规划目标任务。对照省、市、县“七五”普法规划,开展“七五”普法自查,补齐短板,强化弱项,逐条逐项落实规划要求。组织开展“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总结、检查、评估工作,做好“七五”普法规划检查验收准备。评选“七五”普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研究起草全县“八五”普法规划。

5.持续深入开展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宪法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进万家,使宪法精神深入人心。将宪法列入县乡党委(党组)理论学习内容,纳入县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列为党校必修课,举办宪法报告会、宪法学习培训、宪法宣誓、宪法法律知识竞赛等。会同教育部门开展好全县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将宪法教育融入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持续推动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的学习宣传。

6.开展特色主题法治宣传活动。积极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行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和以案释法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江淮普法行”等活动。全面落实《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中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意见》,以法治助力脱贫攻坚。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市场主体依法经营管理。深入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法治宣传教育。组织民法学习宣传系列活动,弘扬平等自愿、诚实信用、权利义务相一致、公序良俗等法治精神。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及时做好新出台法律、法规和规章宣传工作。利用各种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具特色的法治宣传活动。

7.进一步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制度,按分管业务领域分别明确应知应会法律目录,作为领导干部学法基本任务,纳入年度述法基本内容。会同县委组织部、县直工委开展全县国家工作人员宪法法律知识在线考试。

继续阅读

新时期法学教育基本哲学问题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着三个基本哲学问题:法学教育如何“不忘初心”,法学教育如何提高“获得感”,法学教育如何实现“命运共同体”。“不忘初心”是法学教育的价值追求问题,是法学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终点。“获得感”是法学教育的目标问题,能够找寻法学教育的有效路径。“命运共同体”是法学教育的人文力问题,能够提高法学教育的成长性。正确把握新时期法学教育的三个基本哲学问题,对于理解法学教育的过去、现状以及未来,在品质层面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法学教育;哲学问题;价值与意义

法学作为改革开放后恢复发展最快之一的学科,其教育状况直接关系依法治国的战略能否有效实施。新时期,本科高校基本都开展了法学教育,而专业的政法院校更是把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作为本校“有特色、高水平”建设的关键一招。对于法学教育的探讨一般都集中在“器物”层面,很少在哲学层面指出法学教育的品质问题。一旦进行哲学与法学教育之间关系的形上思辨,关于哲学对于法学教育的品质结构的说明,就成为解决法学教育“如何建构”的关键之一。因此,厘清当前中国法学教育的三个基本哲学问题,对于法学教育迈向更加崇高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法学教育如何

“不忘初心”法学教育“不忘初心”必须回答两个问题,即法学教育从哪里出发,将来到哪里去?传统的法学教育一般倾向于事实判断,对于法学教育的价值判断涉及不是很多。事实上,法学教育既来源于经验,也来源于实在。教育的价值存在是固有的,法学教育也不能例外。“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1],对于法学教育家来说,受教育者对于环境和情境正常产生的反应就是法学教育提供的价值观。法学教育的“初心”就是培养具有法治信仰的高级人才,这既是法学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终点。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不仅经济、社会高度发达,而且公民法治信仰程度普遍很高。培养具有法治信仰的高级人才是一个价值标准,即可以作为法学教育的偏好、愿望和需求。当法学教育产生分歧的时候,价值标准能够作为衡量法学教育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事实上,在法学教育过程中一直存在标准之争。一部分人认为,法学教育就是把法学人才培养成精通法学技能的专门人才;另一部分人认为,法学教育就是把法学人才培养成具有探究高深法学知识的人才。在法学教育价值冲突的情况下,法治信仰的价值标准能够把这些分歧统一起来。几乎所有的法学教育工作者都认为,法学教育受政治状况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绝对不会局限于狭隘的范围,而是具有更高的价值理想。政治的方式也许会发生变化,10年前普遍接受的理念在10年后可能很快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法学教育却始终“不忘初心”,法治信仰的价值追求在提高法学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法学教育课上要求受教育者以冷静、理性、常识的方式谈论关于法治信仰的问题,将法治信仰与其他知识形式或内容相联系。在法学教育中,这叫做法学的“周边扩展”,也是法学教育对受教育者接受知识信息能力的融会贯通。单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由于不同受教育者经历、背景、能力的差异,法学教育的“不忘初心”对于确保法学教育不脱离主流教育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公平、正义。在当前的法学教育中,法治信仰应该成为在教育问题上的普遍问题。当法治信仰作为法学教育本身就具有的“初心”逐渐参与到法学教育中来的时候,就构成了法学教育的现代性话语。“不忘初心”的现代性话语得以产生,首先牵涉到对不同法学教育理念的概念和前提的阐释;牵涉到法治信仰被选择出来、并予以重释的方式;牵涉到对法学教育的自我构想;牵涉到对于法治教育价值目标的集体认同;终归牵涉到对当前法学教育的肯定或否定态度。法学教育的“不忘初心”,就是要将法治信仰作为法学教育的最高理想,不断激励学生,使之成为法治信仰的探求者。要做到“不忘初心”,法学教育就要探求法治信仰并以其作为教育的准则。法学教育要理解什么是法治信仰,并且乐于通过认真严格的学术训练获取法学知识。“不忘初心”的提出有助于学生探求法治信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法学教育教与学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完全意识到法治信仰的内在潜力。另一方面,“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2]。作为法学教育主渠道的学校,要让学生认识“不忘初心”所包含的智慧,这样他们才能通过个人的努力,了解、分享并拓展法治信仰。法学教育的“不忘初心”,是对法学教育的态度,这一态度被组织到一个同质的、统一的、组织化的环境之中。从表面上看,法学教育的“不忘初心”是形而上的思考。然而,“不忘初心”是与法学教育的理论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理论实践对理解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不仅是“窗口”,而且能够产生通融的效果。例如,法学教育课上讨论具体法条适用的问题与讨论其它文本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对“法治信仰”进行思考和提问的能力。一个具有公共意识的法学教育家,他不只是从事法学的科学研究,还要传播他所珍视的法治信仰,其中包括教育与信仰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法学教育的“不忘初心”能够为不同的教育群体提供整齐划一、准本体论的“教育”概念,能够将不同法学教育图景建设于广阔的空间之中。

二、法学教育如何提高

“获得感”法学教育被人指责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内容上比较空洞,培养的学生很多,但是通晓国际规则的法律人才太少;二是法学知识获取途径比较简单,甚至有人认为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通过自学,仍然能够获得法律文凭,这抵消了法学教育的存在感。在新的时期,这些针对法学教育的指责带来两方面的恶果,一是法学院对于一流生源的吸引力在减弱,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的法学本科生,他们大部分都是从其它专业调剂过来;二是社会对于法律人才认可度降低,缺乏信任感,法律从业人员的社会荣誉感不高。这就涉及教育学的一个基本哲学问题:如何提高法学教育的“获得感”。法学教育不是阳春白雪的教育,也不是曲高和寡的教育,它要提高受教育者的“获得感”。“教育的目标不能脱离具体的学生结构、受教育年限、可操作的课程设置、师资条件、知识性质和活动范围。”[3]贯穿受教育者“获得感”———从过去到现在———这是教育进步的途径。我们需要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力,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锻炼受教育者的批判和质疑能力,使得受教育者感觉到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成长。“获得感”关注法学教育的未来而不是现在,其希望通过教育过程、教育改革和教育内容的发展,促使一种普遍认可的教育理念的建立,从而给法学教育带来全新面貌。当然,“获得感”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获得感”对于保持法学教育引领时展并防止脱离教育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之际,法学教育同样面临同质化的趋势,如果法学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法学教育不能提高个体的创新力,就不能培养卓越的法律人才。在提高“获得感”方面,开放的教育、观念的创新能够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和潜力的发展,从而把法学教育放置于更加宏大的、更加综合化的、更加完整的思想体系之中。在受教育者看来,“获得感”传递一种积极的技能和普遍的学科知识。通过技能和知识的传递,“获得感”给法学教育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参照点,使得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法学教育的整体环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获得感”一方面把教育理论落实为人的情感,在客观的教育活动中进行行为选择,从而使得教育精神生长成为一个圆满的体系;另一方面,“获得感”把个体与教育紧密关联,在这种关联中,个体不是一般地以教育要求而行动,而是向法学教育本身提出要求。由此,法学教育又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法学教育要提高“获得感”,不仅要使得受教育者成为“专业的”法律人,而且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的”法律人。在法学教育中,“获得感”是法学教育永恒的特征,经过长期而专业的法学训练,他们获得了真理。法学教育应承担法治信仰落实的责任而具有甄别功能,一旦个体的“获得感”得到确认,个体就要接受与“获得感”相适应的角色要求,同时根据角色的要求服务公众的福祉。因此,法学教育要主动适应受教育者“获得感”的内在要求,深化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法学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在精神、信念、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确定真实的存在。对于法学教育者来说,法学教育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由于学生要接触与法学学科有关的知识,比如历史、文学、宗教、经济、管理、哲学等,这倒逼法学教育者提高学科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倒逼法学教育者建立适合自己的教育范式,从而追求具有法学教育美感的教育模式。这样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受教育者把教育者作为积极的模仿对象,提高个体自身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由于“获得感”存在于认知,能够作为认知刺激的源泉而被深入地学习,并以它为基础构建法学教育的价值规范。“他并不担心它会使自己做出什么过分和不适合的事情;相反地,他喜欢自己心中的那种感情,并且带着满足和自我欣赏的心情浸沉在自己的感情中。”[4]因此,“获得感”本身就是内省的、自我检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研究法学学科的内容并从中找出法学教育精神一般的、通用的内容,这直接刺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系统地、有序地为未来的法学教育做准备,从而担当具有收获意义的法学教育。

三、法学教育如何实现

继续阅读

2011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计划

为了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根据我校的具体实际,制定我校师德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总书记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培训内容

《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

三、工作目标

通过活动,在广大教师中形成“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师德风尚。要求全体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教师信用承诺制度。广大教师要切实做到:

1、在政治上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行。

继续阅读

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摘要]教育教学是一个解读文本、学习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生成创造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通过解读单元目标、解读文本内容、解读典型案例、解读训练设计,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学习框架,引导学生理清认知思维脉络,夯实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单元目标;典型案例

对文本进行有效解读,是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一些教师喜欢根据自己的认知自主解读文本,但错误认知指导下的文本解读必然不能对教材文本做出科学解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走出教材解读的误区,对教材进行多元化的科学解读,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价值。

一、解读单元目标,构建基本学习框架

单元主题的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明确的学习方向。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对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理解不清,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只是参考优秀教案、个人经验、教学参考书等,根本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开展调研,更没有对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单元目标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设计注定是低效的,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灵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要将“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深入解读教材。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三单元的《绿色小卫士》这一内容,主要通过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水污染问题,使学生了解水的珍贵,激发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因此,在教学《小水滴的诉说》这课时,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定课程学习目标:了解水的重要性,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情感。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迎合了单元主题,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期待。学生由于在头脑中构建起学习框架,在学习其他知识点时自然能顺利接受。以单元的形式编写内容是道德与法治教材最大的特点,即将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文本编辑整理成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这样设计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巧妙利用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对相关文本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比对、总结,积极探究单元主题,对文本阅读形成共性认知,构建起基本学习框架。

二、解读文本内容,理清认知思维脉络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义务阶段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必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让他们热爱生活,尊重生命。”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图画、文字等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和梳理。在解读过程中,学生启动思维,认知逐渐升级。如教学《大家排好队》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认真读这一课的标题,并让学生思考:“从标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听后纷纷议论起来,各抒己见。在学生解读标题、了解这节课的主题后,教师让学生对文字内容进行解读,使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更深刻。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解读文本插图。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解读,学生对文本主题和文本思路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皮亚杰认为:“小学生尚处于前运思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学习必须依托某种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才能完成,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因此,引导学生开展文本解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文本解读方法众多,如讲授法、激趣法、明理法、合作法、实践法、阅读法等,都是比较常见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几种教学方法进行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整体阅读文本,了解主要内容,进而自主讨论,达成共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对文本全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够让学生迅速理清文本组织结构以及学习的重、难点。

三、解读典型案例,夯实理论知识

继续阅读

2011年度小学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指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纲领,紧紧围绕县教育局工作部署,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创新求发展,用特色铸辉煌”的工作思路,以改革和发展统揽全局,深化课改;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规范管理。充分挖掘师生-的创造潜能,以打造和谐校园为载体,全面构建和谐校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实行全方位管理,面对新格局,打造新作风,塑造新形象,力争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思路

(一)、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增创新意识,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职责,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创教育新局面。

(二)、教育教学的基本思路:巩固小学教育现有成果,继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教研教改的基本途径:以保证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实现教学“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突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重点;围绕提高教育效率的中心;创造发展学生个性的特色。

(四)、进一步创设特色基地,提高素质教育效益。

(五)、为教师创造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

继续阅读

师德师风创建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总书记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培训内容

《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

三、工作目标

通过活动,在广大教师中形成“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师德风尚。要求全体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教师信用承诺制度。广大教师要切实做到:

1、在政治上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行。

2、在工作上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作出客观、全面和公正的评价,不单纯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作业量,不准请学生代批作业,不得用作业惩罚学生,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谩骂和歧视学生;严格遵守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严禁上课迟到、早退、拖堂,不得随意调课,要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经常家访,不指责、训斥学生家长。

继续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现就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课程教材改革创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要求

一是把握新时代。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将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材内容中,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二是推进一体化。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三是突出创新性。完善课程教材建设机制,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四是增强针对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编写适用不同类型高校的教材,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五是注重统筹性。总体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课程目标体系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点引导学生知晓基本国情,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的生平故事,培养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规则意识,知道宪法有关常识,初步具有依据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讲礼貌、守纪律、知对错;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增强国家意识和国情观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具有初步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等;明是非、讲规则、辨善恶;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

(三)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明方向、遵法纪、知荣辱;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课程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