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德育教育范文

德育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德育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德育教育

探究中职德育教育

“一带一路”的倡议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2017年,“一带一路”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中职学校——这个培养专业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历史使命。鉴于此,本文重点阐述“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想及其对中职学生的影响、探讨中职德育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一带一路”倡议构想

2013年,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文,“一带一路”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一带一路”的全面推进实施,不仅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加速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进程。在这一新形势下,中职德育教育既面临着挑战,又蕴藏了无限的机遇。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职学生的影响

中职学生作为“一带一路”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一带一路”宏伟蓝图和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充当重要角色。为了实现这一使命,中职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而且还应在较高的德育素质引领下,肩负起更多的时代重任。“一带一路”的倡议构想已经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中职学生的成长也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作为中职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德育教育工作既要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也要接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德育教育的路径

创新中职学生要想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1.改变传统就业观念,直面新的就业形势

继续阅读

高中德育教育现状

学校德育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农村重点高中虽然学生是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十里挑一(甚至是二十里挑一),但智力水平不能等同德育水平。事实上在如何做人的道理中存在着很多的空白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重点高中的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从培养新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看,农村重点高中德育教育急待改革与创新。

一、现状

1.德育教育这一手“软”高中教育正处在学生由少年走向成人阶段,是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德育教育较小学、初中阶段都要“软”,所开设的政治课程事实上离学生如何做人相去甚远。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没有部颁的课程标准,没有适合高中特点的鲜活教学内容,没有完备的评价体系,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没有必要的德育教育资源,没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是此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以“堵”代教,通过制定各种纪律来硬性约束学生的行为,即不准做的要求多,但做好了的关注却很少(校内的三好学生也只有10%),学生德育水平高低更没有与升哪类大学直接挂钩,事实上德育教育这一手比智育教育,甚至体育教育都要“软”。

2.教育环境不够净化德育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在社会和学校这两方面都存在着一个诚信危机问题。特别是干部队伍中揪出的那些贪官,昨天还在大会小会上信誓旦旦大讲要如何实践“三个代表”,结果在背后大肆贪污、索贿受贿,参与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这种极少数领导干部“两面人生”对高中生诚信不能说没有影响。商业上普遍存在的欺诈行为学生更深有感受。学校里的不诚信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如为了应对上级名目繁多的检查,学校不得不要求学生配合学校进行包装;学校不准学生上网玩游戏,而老师却在办公室里上班时间玩游戏,有时一个老师玩,几个老师围着看。学生耳闻目睹了身边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学校再要求学生讲诚信能有力量吗?

3.学生德育观念淡薄关于如何做人的道理,农村重点高中的学生也都能答出一大套,但他们不能较好地将德育要求内化在行动上。有的学生对公益活动缺少激情,不是把自己当成集体中的一分子,而是喜欢游离于集体之外,缺少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有的不讲诚信,晚自习之后跑到城里上网,夜不归宿,老师谈话之后,保证下不为例。可没几天在别人的诱惑下又翻墙出去上网,老师再次谈话时,却堂而皇之为“宁可受批评,不能背弃了朋友”。有的自我中心意识强,忽视了身边人的利益。如自己在外剧烈运动后感到热,回到教室把电风扇开到最高档吹风,不管其他同学是否受得了,会不会因此感冒。有的同学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看到别人潇洒的消费,自己也打着脸充胖子,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不体贴父母劳动的艰辛,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学生对敬业乐群,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厚德载物,达济天下;见义勇为等民族传统精神不屑一顾,缺乏认同感。

二、原因

1.德育教育的机制缺陷从现实社会的角度看,一个人接触社会的时间越长,积累起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生活经验越多。高中学生一般在16—18岁,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其接受新的道德规范的难度越大。此时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不力,其积累的反面生活经验占了优势,就会发展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生动有效,就会使其自觉剔除积累的反面经验,弘扬积累的正面经验和接受新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规范要求,成国家的有用之才。然而国家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看起来主要放在各学科的渗透教育中。这固然不错,但现实中各科渗透教育的伸缩性非常大,由于教师的素质问题很多德育渗透教育都难以到位,实质上是严重削弱了德育教育,这是非常危险的!

说德育教育这手“软”,还因为没有把学生的德育水平纳入高考升学之列。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都非常看重学生的德育,对学生的德育社会活动有客观详实的记载,是大学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文化成绩再好的学生,德育社会活动内容不佳就不能上重点名牌大学。这是因为一个对他人、集体、祖国冷漠的人不会对人类有所贡献。是此,只有改革和完善目前的德育机制,才能使德育教育由“软”变“硬”。

继续阅读

语文课融合德育教育

说到德育教育,按人们的习惯思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或者把二者合起来叫做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一般以爱党爱国为核心,这原本是为了突出我们的德育教育的时代主题,但由于人人都在这方面进行着着力强调,时间长了,反而让我们有了一种把德育教育狭隘化的感觉,以为德育教育就只剩下思想政治教育了。其实,德育教育的内容十分宽泛,若要对它进行比较全面的表述,我们更喜欢用“善良、敦厚、真诚、守信、正直、温和、谦恭、勤俭、朴实、高尚、纯粹”等字眼,因为和前者相比,这些字眼所体现的“德”更基本、更普世、更有价值,因而是更能够体现一个人作为“人”的“质”的东西。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仰危机、诚信缺失、假话正常已经成为人们长时间公认不讳的事实的时代,这些字眼所体现的“德”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们身上最缺乏的东西,因而注重进行这样的德育教育显得更有时代意义。在讨论德育教育的时候,首先对德育教育内容作出这样的界定,才可以进行比较实在的讨论,不然,我们的讨论会仍然是说一通空话。

现在再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准确地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本文之所以用了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这是被大家规定了的校本教研课题,所以不得不用。为什么说这个说法不科学呢?这就又得谈谈“语文”是什么东西了。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说的“语文”,是用语文课本体现的,它的最本质特征是“语言文学”。如果说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还主要是“语言文字”的话,那么,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手中的语文课本就越来越成为一本“语言文学”了,它所展现给学生的课文,文学作品的比例越来越大。我们所谓要“渗透德育教育”的课文,正是针对这部分文学作品而言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了。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为文传统是“文以载道”,这个原则一直是被我们的祖先所推崇和维护的,正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当初写文章的人的目的就是明确地用它来“载道”的,这个“道”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德”。而我们今天虽然已经习惯了消遣文学、搞笑文学、泡沫文学充斥媒体的景况,但我们的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还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是我们今天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才要往进去“渗”的,是当初的文章的作者已经把它“渗”进去了,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说法的话,只能说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德’提炼出来”,而不是“渗透”。或者说,“渗透”的说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之外的“德”的东西渗进课文中去,那么,这种说法就更错误了,因为它从根本上取消了语文教学的本质。那么,把上面的说法表述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德’的内容提炼出来进行德育教育”行不行呢?不行。先不说这个表述好不好的问题,就它所表达的内容来说,也仍然不科学。因为它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语文”的灵魂虽然是“德”,但它的肉体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灵魂与肉体是不能分开的。我们要被一个人的灵魂所感化,无论如何都只能是通过接触他的肉体才能实现,从现象上看,我们始终都是在和他的肉体的存在打交道,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受到了他的灵魂的感染;而且,只要我们不断地和他的肉体的存在打交道,我们就无论如何都会受到他的灵魂的感染,这是避免不了的。这里说的“始终和他肉体的存在打交道”,其最佳方式就是和“他”长期“生活”在一起,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生活”二字,只有在这种方式中,我们所得到的感染才是“德育”,如果不是“生活”的方式,而是由某人介绍说“他”的灵魂如何如何,我们也许可能会感动,但得不到“感染”,我们也许知道了什么是“德”,但我们并没有得到“育”,因为这里没有“育”的过程。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道理也正就是这样,只要我们让学生长时间地“生活”在语言文字里,学生的接受德育教育是必然的,我们再用不着“渗透”或者“提炼”,如果我们特别地把“语文”里的“德”的东西挖出来交给学生,其结果是语文死了,我们给学生的是一些政治的、道德的说教,这种情况只能叫“教”,不能叫“育”。

“生活”在语文里,就是在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的原作品中长时间地沉浸、优游、感悟、品味,是《学记》中说的“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比如,学习一首古诗,在反反复复的诵读、默读、沉思之中,那语言越来越熟悉,那形象、意境越来越明晰,接着,那情味、理趣、美感就不断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时候,我们就说学习者得到了德育教育,而且是真正的语文的德育教育。它就是前文说的“善良、敦厚、真诚、守信、正直、温和、谦恭、勤俭、朴实、高尚、纯粹”等字眼所体现的更基本、更普世、更有价值,因而是更能够体现一个人作为“人”的“质”的东西的“德”,而不仅仅是单调的政治说教。说这是语文的德育教育,是说这里进行着“教”的行为的是语文,进行着“育”的行为的也是语文,而不是语文之外的“人”。那么,我们要不要语文之外的“人”——老师的“教”呢?当然要。我上文的说法,是针对提出本文题目者的心理前提说的,并不是一点都不要老师的“教”。我们在提出本文的题目时是有一个心理前提的,那就是基于我们在平时写教案的时候,不论那门课程,都一定要写明白“三维目标”,把德育教育要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在教学中要把它作为一个特别需要强调的教学环节落实下去,这样做的结果,其实质是把“德”的东西从教材中分离出来交给学生。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我们才提出了如同本文题目这样的论点。我上文的论述就是针对这种心理期待说的,与其在语文教学中搞这样的德育教育,我的观点是宁可不要。课堂上有多余的时间了,我们还是把它交给学生去读书吧。我们的“语文”,只要你学习它,你就必然地受到一种“德”的教育,这是你躲都躲不了的,所以我们才常常告戒学生不要去读那些不健康的书籍,我们怕那些书籍中不健康的“德”给学生以不好的教育,这是我们承认书不需老师的“教”就已经能够给读者以它应有的“育”这个事实才产生的担忧,不然,我们还害怕学生读那些不健康的书吗?给学生以一定的德育,这是语文本身自有的功能,我们用不着再在语文教学中开辟出一个“德育”的项目来让它陪衬甚至遮蔽语文教学的主体色彩。在这方面,我们并不是没有教训。中不说,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如何使语文教学更纯粹些,更“语文”些,还一直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追求的,而不是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既然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是语文本身自有的,是与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水乳交融而不能分离的,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无须另谋出路,就没必要从语文教学中分离出来专门讨论它。我们要做的工作只有一样,就是努力把语文学好。语文知识越深厚,语文技能越突出,语文经验越丰富,语文功底越扎实,所受到的语文中的德育教育也就越好,否则,不从语文知识、能力、经验的获取和加固上下功夫,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渗透”上做文章,恐怕越“渗”越没有德育。

继续阅读

美术教学德育教育

美术课一般分为四大课型:“欣赏课”、“绘画课”、“工艺课”和“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我也深感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主要的阵地。

一、在欣赏课中主要以审美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怎样使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时受到教益和启迪呢?一般教学中,我通过介绍美术优秀作品,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最终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我在介绍苏州本土的历史名人及文化时,结合了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袁牧教授录制的《袁牧谈艺》节目,深受学生的喜爱。我相信对养育自己的这片热土了解地越深,就会加倍热爱和珍惜它。有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初中生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比如在欣赏部分人体艺术时,男生往往是笑着窃窃私语,女生则是低头满脸通红。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是黄色的,据说他和父亲曾在浴室中见过这类图画。我也常常借助多媒体的力量,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欣赏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时,黑白的版画很难使学生引起共鸣。我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绪被感染后,再和学生共同分析作品。让学生认识到评价一幅好作品,不只是停留在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造型,简洁、朴实也是一种美。有时在欣赏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时,并结合观看视频,使大家多角度感悟战争会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是绝望、是死亡。所以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是刻不容缓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幸福的,与之相比,学习的苦是微不足道的。恰当的运用多媒体,确实在德育教育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二、在绘画课中我常以集体呈现作品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比如,在一次以年级为单位准备展出的想象画——《奇怪的世界,奇怪的人》创作中,我以表扬、鼓励为主,使每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完成。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曾有学生说,“我画得不好,不会被选上。”我则鼓励,“我们是一个集体,一个大家庭,怎能少了你一份。”有时我把其他班的优秀作品进行呈现,让班级之间进行一次为荣誉而战的比赛。最后,全班作品当堂集体展示并相互评价。这样的绘画课堂模式,大家都很喜欢。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三、在工艺课中,我提倡尽量准备废旧材料进行制作,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节约和积累的好习惯,同时加强环保意识

平时我经常进行变废为宝的宣传,提醒大家要养成注意收集的好习惯。比如饮料瓶、废报纸、垃圾袋、旧丝袜、一次性纸杯等都是我们的宝贝。在学生享受创作乐趣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原来废旧材料也可以成为艺术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看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可以变废为宝?这样做有什么益处?最后他们发现其实艺术就在身边。这样做,既能节约能源,还能环保,同时自己的创造才能也得到了施展。

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竞争心态

继续阅读

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

摘要:

本文阐述了中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创新措施。

关键词:

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创新策略

一、加强德育教育对中职学生的重要性和意义

1.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多元化思潮相互碰撞,功利心理普遍存在,这些现象导致中职教育也朝着功利化方向发展,一些错误的理念、言论等严重影响着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为了踏入社会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中职生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人文素质,强化心理素质。因此,中职院校必须顺应新形势的要求,创建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方法,让德育理念深入到学生的思想里,促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效发挥自身的才能。

2.做好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意义做好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对促进学生成才有重要意义。德育教育指引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它能促使学生保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意义。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中职学生优良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

继续阅读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探究

摘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要求,能培养学生正确人生价值和形成正确思想导向。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下,德育在农村的教育教学框架下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努力缩小城乡差别的同时,积极发掘德育教育,教师的职能得到转变,不再图省事虚名,兼职敷衍,形式呆板。

关键词:德育实践;依附性;童年实践;园溢书香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国家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那么,农村小学应如何实施德育教育呢?

一、扩充小学德育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般情况下,农村小学有一位副校长担任德育教育,但是很多学校根本没有设立,即使设立了也只是挂个名而已,担任德育工作的大多是兼职教师。而兼职的大多数是班主任,负责班级的全面工作,最大的是安全责任,再说智育方面乃是现实学校的主要工作成绩。因此,作为班级的最高权力——班主任,把主要工作分配到应试教育中,无力于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课余时间学习安全教育和演练应试教育方面的内容,学生的道德思想,让牢固树立的“安全第一”思想占据着,更无所谓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重点解决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专职德育教师的局面,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广泛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的素养,进一步加强和加大改进措施,学校应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师资水平,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监督机制,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的业务提升。学校对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实行对德育教育的质量、学生行为规范等监测,在评优评先中真正把德育工作成绩放在首位。

二、健全农村学校常规管理的德育工作机制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德育工作检查机构,统帅和保证德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导向,是开展其他工作的保障。由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包括家长、教师和学生等成员组成,多渠道、多层次监督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与班主任、家长签定德育教育工作责任状,进一步强化德育工作责任和意识,使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广泛参与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引导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师德为范”的教育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育教育质量观,寻找学生德育合力,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家庭熏陶的有机统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完善人格,提高境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校园内溢书香

继续阅读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

摘要:步入21世纪,网络信息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本文从树立终身德育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德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奠定网络主流文化的优势地位,培养新型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四个方面入手,就网络给德育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这对德育教育更好的应对网络的挑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学校德育教育

正文: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作为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和利用,并已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与观念。网络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也对传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步入网络时代,人们的活动范围开始从现实领域向虚拟空间扩展,原本涵盖地域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更多地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青少年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网络信息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这是摆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适应网络时代,树立终身德育教育理念。青少年学生自觉健康地涉足网络,首先应用适合网络时代特点的德育观念去武装其头脑。网络的多元性、交互性、开放性、创新性对极富好奇心、自我监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青少年学生因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作出正确选择。当青少年学生遨游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其道德选择。诚然,道德教育的目的不能只局限于让学生仅仅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尊重其自我意识,指导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不断提高道德辨析判断的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培养其道德主体性,确立终身德育教育理念,并不断更新。青少年学生德育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德育目标,主要通过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修养能力,使其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升华、实践,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素质,并以此贯穿于德育主体的人生的全过程。此外,学校还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二、改革传统的德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强化德育教育工作。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有所脱节,内容陈旧呆板,手段单一落后,与当前青少年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较大,使青少年学生知行分离,日常所见所闻与实际课堂上所授相差甚远,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情感调动重视不够,吸引和打动青少年之处相对较少,德育课堂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难以相融为一体。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建立既能发挥德育宣传教育功能,又能监控有害信息传播的适合校园德育教育的网络体系,其内容应从传播道德知识逐步转移到引导、启发、解疑释惑上来,实现网上网下相结合,并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以其乐于接受、感兴趣的方式,不断提高其辨析、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使其真正能够接受到生动形象、有效可信的“主旋律”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的教育及形势与政策教育、法制教育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情操、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教育、鼓舞、激励和塑造青少年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修养。

三、建立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奠定网络主流文化的优势地位。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实际,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网络的挑战,建立校园信息网,利用网络上的各种现代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健康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评判中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首先,校园网络建站的关键是要发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特别是创造格调高雅的网络文化,注重可读性、服务性,富含思想性、艺术性,充分向青少年展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体现校园文化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校园德育网络的文化含量。其次,德育教育要注重双向交流,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如设立电子意见箱,倾听学生对学校管理和教师在教学方式、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达到互动共进的目的。再次,主流文化网络还要注重效果,保持青少年学生的注目率和点击量,在网页设置上要图文兼俱,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色彩、动画、影视剧等网络媒体功能,坚持贴近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生活,推陈出新,不断更新网站面孔,开发新技术和新花样,增强德育网站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好奇心。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严格履行“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砺报国之志”的宗旨,网站页面清新宜人,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效果非常理想。

四、培养新型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校园网络管理不单纯是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体的新型管理。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知之较少,因此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教育教师队伍则尤为重要。这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习网络知识,又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同时,还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使网络德育教育生动形象,并能深入了解网络,熟练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特别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释疑解难,最大限度地把德育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网络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继续阅读

初中德育教育探讨(6篇)

第一篇:初中德育教育创新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初中教育的主流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而初中德育,对青少年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关注不够,德育的痕迹过深,德育活动的功利色彩太浓。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德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

前言:德育内容的泛化、德育对象的物化和德育方法的非生理化,使我们的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的、理性或非理性的在以非道德的方式实施着道德教育。原本应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盲目的对规范与守则的遵从与机械呆板的行为操练,学生中普遍出现了道德人格的双重性与大量道德行为的两面性,导致初中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

1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未成年人产生了道德价值观念的困惑和冲突:我们面对一个充满挑战、困惑与机会的世界,伴随着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其观念的变化对既有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冲击,一部分人日益感到精神上的失落和道德上的无助,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在成人中出现的精神与思想危机通过种种形式又影响到相对封闭的校园,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并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大量的观察和体验,初中学生发现了成年人的言行不一致,发现了书本上写的跟人们做的有很大的差异,包括家长和教师。这种观察和体验,这种差异的发现,使初中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使初中生在信仰上产生了困惑与冲突,因此初中德育的实效性逐渐变差的原因就在于此。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