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地理在线课堂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2008年首次提出了“微课程”,“微课程”教学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教学主题突出、资源容量小等特点,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在教学中运用。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利用微课教学的在线学习、远程学习,以其自身的灵活性、有效性必将成为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形式。
一、“微课程”的地理教学设计要素
(一)地理微课概念地理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重点难点等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内容一般只安排一个知识点。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的思想和灵魂,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目标明确,提高微课教学效果。因此,做好每一次教学设计是做出高质量地理微课的前提。
(二)“微课程”的地理教学设计的几个要素地理微课是一种在线教学微视频文件,在功能上,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包,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目的。视频中教师会考虑到学生是观看视频的主角,因此会较好的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症下“药”。1.设计地理主题初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是针对地理某一知识点展开教学,便于将某个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地理“微课程”的主题有许多,比如:地理新课的导入、地理原理的讲述、社会热点问题的地理剖析等。2.设计课程时间短小、精练是初中地理“微课程”的突出优势,因此,时间设计一般以5-10分钟为宜,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习的质量。3.设计课程结构初中地理“微课程”的教学过程应简短而且完整,包括:地理教学问题的提出、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这里需要突出以下两点:首先,知识点切入应迅速,做到快速吸引学生。地理“微课程”教学时间短,要想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必须使用恰当的教学导入来较快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内容讲授结构应完整,重点突出。地理“微课程”是围绕某一知识点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主干知识,讲解时重点难点要突出。要让学生在学习后明确知道在这节地理“微课程”中学到了什么。
二、“微课程”的地理教学实际运用
(一)提供自主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微课有模块化、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初中学生地理基础薄弱,地理分析问题能力、读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增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微课学习资源。如:学生在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时会有一定困难,这个时候,就可以反复观看气候分布的视频,以理解分布规律。学生边看,边思考,世界气候分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分布规律是怎样的,自己已掌握了哪些知识。
(二)再现地理过程细节,突破教学重难点对学生而言,地理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微课程”可以作为演示资源,把一些知识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形成三维立体图,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微课程,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地球自转的过程和特征,同时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使用公转运动视频,说明地球公转过程及地轴倾斜的重要特征,同时理解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形成分层教学资源,优化差异化教学地理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它们呈“点”状、碎片化,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同一堂课,教师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地理微课程可以实现异步教学,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便利。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使得人们的娱乐空间和娱乐方式逐渐拓展增多,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互联网远程直播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将远程直播应用到高中地理课程中来,充分发挥其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对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远程直播;高中地理;应用研究
1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近年来,地理课程的教学相较于以往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是,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而言,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明显的不足。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这一重大背景下,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方面上的认知都还不够明确。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由于高中地理更加重视逻辑思维,导致其相较于政治历史而言难度更高。在同样的课时情况下,就不能够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而班级人数较多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之间的理解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到的知识量也参差不齐,而课后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知识的难度也较高,造成了地理课程学习的困境。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教师通常以提升分数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学习的功利性太强。导致了地理课程的实践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没有办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来。对于地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枯燥的理论学习会致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缺失兴趣,严重的可能导致学生对于地理课程产生反感。最后,高中地理相较于其他科目而言,更加抽象,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突出特征,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2远程直播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师并不能够很好地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在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更要推动地理教学课堂的变革转型,将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中来。远程直播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地理教学具有十分巨大的优势。首先,远程直播能够超越空间的距离,能够让身处异地的师生通过直播建立起来联系,十分便捷高效,且成本很低。其次,通过远程直播这个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和老师能够在直播平台上进行实时互动,有效地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最后,远程直播的可保存、可回放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后对于仍然存疑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3远程直播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远程直播课程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远程直播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到地理教学中来时,主要是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远程直播课程可以选择的载体有很多,比如微博、微信以及各类小视频软件,都可以开设远程直播课程。就以微博为例,教师可以直接在微博上发起直播,学生通过关注老师的微博观看直播,并通过微博与老师进行互动。远程直播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可以简单地划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
一、“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在“网络安全”课程网络化教学研究中,通过教学平台的建设,实现提供完善的教学功能和友好方便的教学服务,是网络化教学的重要基础。平台设计重点体现“网络安全”课程“三优三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优化教学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强、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教学体系。教学平台以该课程的专题式教学资源作为设计思想,以课程理论内容和实验项目作为设计范例,目标是建立基于网络的“网络安全”课程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内容的实践,不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扩展性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知识。“网络安全”教学平台主要实现在线课程、教学信息、师生交互等功能,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四者之间持续相互作用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特征是:教学个性化、实践网络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和管理自动化。如图2所示,“网络安全”教学平台分别构建了课程学习平台、实验强化平台、练习自测平台、互动交流平台以及管理监控平台,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在线自学、实验内容的小组协作、练习测试的自我考核、学生教师的双向交流以及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的功能。
二、网络化教学实施过程研究
网络化教学不能理解为只是一种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更不能只是把教科书等教学资源搬到网络上,而应该是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基础之上,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化教学对现行教学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研究如何将面对面教学与网络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真正提高“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是“网络安全”课程网络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1.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
为更好地将面对面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本校采用“课堂教学精讲、网络教学精练”的方式构建“网络安全”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两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筛选,选择“网络安全”重点知识设计成教学专题,并且为每一个教学专题设计一个实践演示项目,例如计算机病毒专题、Unicode漏洞专题、SQL注入攻击专题等,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对这些专题内容进行精讲。网络教学包括理论自学、实践自练和练习自测三部分。在理论自学部分,自学内容不仅包括课堂教学内容,还适当地选择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的网络安全知识,例如无线网络安全、数字签名等,这些教学内容作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由网络教学来承载。在实践自练部分,练习内容由课堂演示项目和实验课项目两部分组成,学生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对这些实验项目进行多次强化练习。在练习自测部分,练习和自测内容都选自网络安全工程师认证考试试题库,学生通过练习和自测,不仅可以巩固和复习课程内容,同时可以为将来参加网络安全工程师认证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革教学方式
全面实施网络教学,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在传统面对面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但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不能保证每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理解和掌握所有教学内容。但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将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自由和轻松。课堂教学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更深一些的网络安全知识来进行网络自学;而对课堂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可以选择课堂内容来进行网络复习。
摘要: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部长就启动实施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其中,提及建设金课,即金课建设计划的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自此开始,国内高校掀起了建设金课的热潮,一场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正在到来,推动中国高校品牌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文中,在阐述金课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学习者视角对影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打造金课背景对金课建设背景下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金课;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只有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促使他们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才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教育部高度重视推动高校金课建设的背景下,依据金课建设的核心要义和主要课型,探索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模式的创新路径,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并树立全新的教学思路,从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此,本文中将侧重基于打造金课背景下对高校行政管理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金课的内涵
金课,又称为一流课程,金课建设计划就是“双万计划”,即建设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这些课程要有深度、有难度和有挑战度,包括线上金课、混合金课、仿真金课和实践金课等多种课型。其中线上金课建设3000门左右,混合金课和线下金课建设7000门左右,虚拟仿真金课建设1000门左右,实践金课建设1000门左右。总之,金课建设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加大“金课”建设力度,淘汰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水课”,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并树立全新的教学思路,从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学习者视角下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单向的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以书本内容为主,多从概念原理内容出发,强调授课内容的完整性,使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掌握知识也比较费劲,而且很难使学生掌握处理各种行政问题的能力。基于学习者视角,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一方面,在开始教学之前就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程的大致内容,并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调研,包括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每节内容需要多长时间,会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内容学习等,从而根据调研的结果来设置这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内容分配等。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否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有所帮助,从而不断调整教学安排,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教学中,教师是否尊重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会造成直接影响。
《高等理科教育杂志》2016年第5期
摘要:
文章结合了微课和翻转式教学的优势,在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基于微课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并从视频制作、课前学习任务设计、翻转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教学实践,最后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的方式对微课制作及翻转课堂的实施进行效果评价及意见反馈。研究表明,基于微课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在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微课;翻转式教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
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1]。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08年秋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所提出,并将其运用到阅读、种族管理、兽医学等开放在线课程中,同年秋季学期,由于采用了微课程的教学方法,该学院职业安全这门课程的选课学生人数激增至449人[2]1-13。在国内,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开展首届全市中小学优秀微型教学视频课例征集活动,参赛的作品同步在网上供广大师生家长随时点播、交流和评论,活动的效果出乎意料,广大教师对这种“内容短小、教学价值大、针对性强、数量众多、使用灵活”微型课例好评如潮。此后,佛山市连续组织了三届微课作品大赛,并在全国率先展开了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研究[3]。紧随其后,关中客对微课程的起源及其在国内发展的适宜性做出了客观的阐述[4],2012年,张静然对微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系统性的梳理[5],董兴法等对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电子类微项目翻转教育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6]。201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超过1600所高校、12000多人参与其中[7],至此,微课教学正式进入了大学教育的视野。丰富的微课资源进一步促进了翻转课堂的实施,即通过课外观看学习微课视频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而通过课堂上与教师的讨论交流实现知识的内化,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实现了对教学模式的革新。目前各个网络平台上的微课资源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如计算机、外语、数学等[8],而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资源非常有限,究其原因,除了考虑到受众的广泛度之外,也存在着并不是所有的专业课程都适合开展微课教学的问题,2011年关中客在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来源的基础上就曾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并不能适用所有的课程,微课在课程或教学内容方面的适应性需要通过实践检验”[2]1-13。因此,本文将以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为例,从视频制作、课程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多个方面对基于微课的翻转式课堂教学应用于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并对其适应性进行评价,旨在为更多针对专业特点进行微课翻转式教学的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课程特点分析
“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的授课对象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遥感导论及数据结构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学生对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空间分析,有了初步的理解,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旨在进一步完整地阐述空间分析功能的理论基础及算法分析,为之后的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等进阶课程奠定基础。
【摘要】“数字摄影测量学”作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在当前新测绘技术的不断催化下,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必须要与时俱进、适时修正。剖析了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学院本科课程数字摄影测量的教学现状,反思了教学内容不聚焦、教学模式单调、理论课与实验课不匹配等问题,提出从定制教学计划、聚焦教学内容、构建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的树状结构图、嵌入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逐步实现“数字摄影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实现“新工科”和“以本为本”的教学要求,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可为其他本科院校相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数字摄影测量;教学反思;教学模式;嵌入式教学
一、引言
数字摄影测量是一门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依托于数字影像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影像匹配和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不同平台航摄器获取的数字/数字化影像进行处理,自动(半自动)方式提取所摄对象,并用数字化方式表达其几何与物理信息的一门科学与技术。随着空天遥感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一代传输型立体测绘遥感卫星、低空无人机遥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被广泛用于城市真实三维景观建模和数字城市建设、地图测绘、地形地貌提取与量测、灾害监测与模拟、三维地图导航和国土资源普查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新型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既给GIS和RS专业的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就业机遇,又带了需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和技术储备的挑战。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大批满足社会需要和经济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数字摄影测量应用领域日益大众和普适化的发展趋势下,测绘类专业如何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实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数字摄影测量课程教学为例,反思GIS专业和遥感专业本科数字摄影测量教学模式,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新途径。
二、数字摄影测量教学反思与改革思路
1.数字摄影测量教学现状数字摄影测量是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主要讲述数字影像获取与处理基础、数字影像解析基础、影像特征提取与定位算子、影像匹配基础、基于灰度和特征的影像匹配方法、影像自动定向、4D产品的生成与编辑、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该课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本课程共48个学时,理论学时仅有32个学时,造成课堂授课理论知识只能避轻就重、点到为止无法系统深入,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产生畏难心理。同时,授课内容涉及到复杂的空间变换和数学公式推导,学生需要借助扎实地摄影测量学基础、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测量学、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等相关课程知识才能理解,难度较大。16个实验学时的上机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影像获取与处理、三大定向、立体观察与测图、4D产品生成等,使用软件是武汉适普公司研发的VirtuoZoNT教育版。该软件只能使用系统自带的样例数据,不能处理外业航摄数据,操作内容单一,导致学生既不会设计测区的航摄基础参数和航线,又无法处理无人机航摄数据,专业技能落后,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无法满足新技术条件下3S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课堂教学方式通常是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授课模式以教师讲,学生被动听为主,但数字影像解析基础、影像特征提取和匹配、影像自动定向等内容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空间变换和矩阵运算,静态的文字和图片难以生动展现抽象难懂的课堂内容,“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易枯燥无味。
2.数字摄影测量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不聚焦,重难点不突在32个理论学时内系统讲授和学习“数字影像获取与处理基础、数字影像解析基础、影像特征提取与定位算子、影像匹配基础、基于灰度和特征的影像匹配方法、影像自动定向、4D产品的生成与编辑、数字摄影测量系统”8章内容,对于授课老师和学生来说,难度都是极大的。如果授课老师不详细梳理各章节的重、难知识点,不聚焦每堂课的授课内容,将会使学生在已有课堂畏难心态的基础上,不能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进而导致在学习上出现事倍功半甚至白忙活、瞎忙活的情况,教学质量自然不非常不理想。(2)教学模式单调,学生参与度低数字摄影测量不仅涉及到抽象的坐标系转换和旋转,还有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和解算,授课过程中已有发现,仅仅利用传统静态的图片+文字的课件和板书,易造成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课堂死气沉沉,无人应和,缺乏趣味性,学生易陷入课堂冷漠状态,不愿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最终导致教师无激情地教,学生默不作声地被动听,两个课堂主体毫无配合,“两张皮”。因此,通过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升沉浸式参与感。(3)理论课与实验课不匹配数字摄影测量以摄影测量学为基础,理论课主体在于讲授数字图像处理、特征提取与影像匹配、4D产品生成与测图。数字摄影解析基础只是其中一章,仅有4个理论学时。但是实验上机使用的数字摄影测量软件是武汉大学遥感学院与武汉适普公司共同研发的Vir-tuozoNT(教育版),只能使用系统自带航摄影像和相机参数、控制点文件,不支持实际航摄影像的导入与处理。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学生上机使用VirtuozoNT(教育版)软件已经严重脱离了测绘行业的用人要求。同时,该软件设计的重点在于数字解析摄影测量,没有数字影像处理、特征提取和影像匹配等内容。
3.数字摄影测量教学改革与创新(1)定制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结合已有的数字摄影测量教学经验,修订已有的教学大纲,定制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将各章节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需要课堂讲授,通过设计日常生活中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内容;另一部分是不需要课堂讲授,通过教育在线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通过校园网或移动网络访问百度文库、问答,豆丁和知网等网站自主学习的内容。每部分章节内容均详细归纳知识点,明确其中的重难点,形成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的树状结构图。课堂讲授内容提炼聚焦,同时巧妙设计随堂问题,以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同时,明确每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点。通过微信教学质量管理平台,设计随堂小节,强化课堂所学内容。(2)践行嵌入式教学在桂林理工大学教育在线平台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推荐、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及相关专业学科文献的基本知识,学会获取与利用所需文献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模式,教师由传统的“灌输者”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3)强化理论课与实验课契合度理论课和实验课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理论是实验的基础和先导,而实验则是理论的一个催化剂。在授课过程中,围绕第二章“数字影像获取预处理基础”理论内容,通过设计无人机航摄影像和遥感影像的彩色融合和RGB显示、二值化、插值和重采样处理、空间卷积滤波、傅里叶变换和逆变换等实验环节强化和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针对第三章“数字影像解析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参观学院摄影测量虚拟仿真实验室,亲自设置航摄基础参数、航线、航摄角度结合机房的DP-Modeler无人机倾斜建模与测图,系统深入理解摄影测量的理论知识。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的有效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开始关注如何将微课有效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本文就此问题分析了微课的特点和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了将微课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应用
前言
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地理都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很多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都不够。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开始将微课应用到日常的地理教学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如何将微课有效应用到地理教学中成了教师的重要任务。
1.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提升和网络日益普及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兴事物,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微课教学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时间短、内容精炼
时间短、内容精炼是微课的一个特点,一般来说,微课的时间都会被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也正是因为时间短、内容精炼这一特点,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把握学习重点,理解难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简洁、直观,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学生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都可以进行在线播放,利用智能手机更是可以做到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喜欢。
摘要:本文以UMU网络互动平台为例,以课堂设计“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一节为例,谈谈这个平台应用如何改变传统课堂单向传输、以教师为主导的旧思路,开拓学生即时反馈、双向互动的新思路,力图为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融合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UMU;互动学习平台;应用
当今的网络时代,知识传授与学习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人们的学习模式正变得移动化、碎片化,如何更好借助互联网技术将APP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新鲜而有意义的课题。教育的信息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弯道超车”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教育向强国迈进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的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生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传统课堂授课制大众化的教育虽然任然存在,但过去可望不可即的课堂反馈、个性化引导、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梦想在今天成为了可能。
一、基于互联网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教学功能与特点
(一)UMU概况UMU是一款互联互动的学习网站并带有App,它可以轻松实现以下功能:课堂互联网+(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手机、平板把自己的作业、讨论结果拍照上传,全班同学可以马上看到作业);做微课(使用UMU的App可以轻松制作地理微课,而且还可以马上生成对应的二维码微课);做互动(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随时发起现场提问,用电子屏展示互动的统计结果,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分享过程、收获结果);上课签到(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设置进门扫码签到,让课堂考勤变得更加容易);移动考试(在线考试,限定的时间一到,电子屏立即显示结果和每一题的答题情况,还可以提供微课进行讲解);翻转课堂(教师把学习材料上传,给学生提前预习);陪伴学习(教师可以每天录制一个10分钟的微课把学习要点发给家长,方便家长陪伴孩子学习);视频课程(教师的视频可以直接上传,方便师生浏览);直播课堂(可以方便进行寒、暑假在线答疑)
(二)采用UMU网络互动平台的教学价值借助UMU网络互动平台网站,教师在课前用3分钟轻松创建一门课程,教师掌握平台运用方法速度快,随学随会,一改一些教学软件繁琐、入门慢的缺点。在上课前,学生通过UMU网络互动平台进行签到,教师可以清晰了解班级学生的到位情况。学生的微信头像即时出现在大屏幕,给学生更强的互动,更好地调动了积极性。在上课中,教师将展示界面投影到大屏幕,邀请学生扫描二维码或者输入互动号码参与。学生用手机随时参与互动或手机投票,学习者无需安装APP,拿起手机就能直接参与活动,课堂上用大屏幕同步展示学习结果,展示分享学生的问卷、答题情况,并根据大屏幕反馈情况,教师可以轻松地与学生们进行进一步的互动交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每个学生融入、分享线上、线下互动平台。
二、基于互联网UMU互动学习平台下地理教学实践
以下以《我们身边的自行车》一节教学过程为例展示基于互联网UMU互动学习平台下地理教学实践。本节课为福建省泉州市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观摩课,并入选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