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理学科教学范文

地理学科教学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地理学科教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地理学科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程功能、内容、结构及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各学科教学要以新课改的新理念、新要求为指导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地理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也要根据新课改要求进行相应调整,但是从现实来看,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需要采取有效举措,真正开展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初中地理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教学;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新变化。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新需求,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就当前来看,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它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性课程;从课程内容来看,它立足于初中生学习能力和特点,侧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好初中地理能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教师要对初中地理教学予以充分重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教学实效,对此教师要引起重视并且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功效。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以后,虽然教师反复强调任何一门学科都很重要,要求学生要立足于长远,为高中阶段或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现实情况下,很多学生还是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只着眼于现实,特别是中考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不重视,把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所谓的“重点学科”上,而在地理学习上投入的精力较少,或者“临阵磨枪”,学习效果较差。从学校层面看,一些学校对地理课也不太重视,师资力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很多教师课时任务较重,甚至存在“挤压”地理课的问题,这无疑会给学生形成地理课不重要的认识,影响学生对初中地理学习的态度。

(二)教师教学的热情不高

受学校总体情况影响,很多学校都出现了地理教师所带班级较多的现实情况,教师教学负担较重,难以承受,受此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疲于应对。另外,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不足,这势必会打击教师的教学热情,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甚至阻碍教学进度的推进。学校评价机制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地理教师在学校的评优事务中机会很少,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很多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精力和热情严重不足,教学形式相对单一,针对学情缺乏有效变化和调整,导致初中地理课堂缺乏活力,自然难以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初中地理学习。

继续阅读

论信息技术促进地理学习的教学策略

【摘要】初中阶段地理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探究性学习一直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多新的选择和执行空间。本文就结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分析和思考了如何促进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

引言

在现阶段信息化时代下,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活动开展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其实现了对于教学活动的全方位改革。对当前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提升整体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交互的效果,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学习资源,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并且保证学生学习兴趣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结合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教学需求,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应用,这对于提升探究性学习应用效果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信息技术对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初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将信息技术和探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并且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角度来说,以往地理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整个教学活动单一的围绕地图和教材来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有限,并且学习效果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很难尽如人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影视资料来对于地理知识进行传达,学生在这样一个精彩的呈现方式中,可以更好的完成知识的学习,并且对于一些抽象和复杂问题的解决上,信息技术也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门槛。通过合理的应用,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够变得更加完善,同时对于一些较难问题的学习上,也能够更好的提升其理解效果。探究性学习本身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也能够自行的对于教学中所需的素材进行搜集,这对于学生自身探究能力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提升来说,也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可以说,在现阶段地理学科教学的过程当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探究性学习的推进有着良好的意义,我们必须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教学中进行合理应用,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2.信息技术促进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对于教学氛围进行合理构建。在当前新的课程环境和空间,想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效果,我们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对于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进行发挥和展现。例如,在对一些世界上著名旅游地区的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为了满足探究性学习的具体需求,我们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再让学生们利用GoogleEarth这个软件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学习和思考。我们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前准备的一些网络上的素材,让学生利用相应的网络方面的素材来进行思考和探究分析。第二,做好探究难点和重点的合理安排。对于地理探究性学习来说,一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如果单一的利用语言来进行解释,那么学生们也难免会听得“云里雾里”。针对这方面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认知空间,让他们的探究过程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模拟和演示,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并通过自身的思考来进行分析和评价。例如,在对于在《中国的降水》一课进行教学中,气温分布成因、降水的形成过程、雨带的移动等内容就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们可以利用动画的方式来进行演示,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进行理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我们也应该合理的进行整合,突出难点和重点的同时,把握好尺度,明确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第三,做好课外的交流和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我们可以在课外和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教师可以利用论坛、微信等不同的途径,在课外安排一些学生的探索问题,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和教师进行实时的互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课外学习所遇到的问题来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更好的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探究。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预习的材料,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在课前进行一定的熟悉和了解,这样在后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具备更高难度的探究课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提升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教师也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制,在课后供学生进行反复观看,这也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复习方面的要求,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继续阅读

高校地理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探讨

摘要:地理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学科,带有强烈的现实意味与抽象性质,是一门很难驾驭的学科。在当前高校地理教学中,存在着教材内容刻板、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反思与突破。在高校地理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高效地理;情景教学;现实情景

地理学科是一门严谨性与人文性并存的学科,既需要学生有明晰的空间想象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人文基础。反观我国当前高校地理教学,会发现学生对地理知识教学的重视程度、改革发展程度远不及期望,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刻板的问题。本文即针对当前高校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原则及策略。

1当前高校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模式刻板单调

高校地理学科本应是一门相对活泼的学科,其中涵盖了人文性与实践性,在严谨的科学探索中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奥妙。然而综观我国当前的高校地理课程设置及开展,却存在着诸多不尽意之处:高校教学本身以大班授课为主,在此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学工作久未见突破,教师的讲解+地图的演示,似乎已经成为地理学科教学的全部,多年未有突破。教师在课堂中一边讲解,一边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取代了传统的粉笔在黑板上手画地图以及模板挂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提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甚至会感到枯燥乏味。固有的模板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加之不同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难点也不同,需要的教学表现也不同,单调的教学方式也同样限制了地理教学的发展。

1.2教学内容长期未有变化

当前地理学科教学运用的教材还是上世纪80年的教材,即使稍微近一点的教材,如2004年《世界地理》教材,这也是当前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教材中出现的数据近一点的也是2000年的内容,与当前学生的实际生活差距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陈旧,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这部分教材的运用,有着较为经典的意义,知识模块也较为明晰;然而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较大,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教师而言,对陈旧的内容进行更新,也成为教师的一项职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长期未变化的知识内容,成为对地理教学发展的重要阻力。

继续阅读

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人文世界》2016年第0期

摘要:人地关系的不断演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视角、内容和方法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注重体现当前人地关系的前沿问题、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彼此关联性、注重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模式上,注重采用参与式、研究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信息化

0引言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两大基本学科之一,是一门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性的学科,包括人口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社会性的特点[1].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近年来,受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综合驱动,资源、环境、生态与发展的问题日渐突出,我国城乡地域人地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化对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和地域空间格局影响日趋深入.而随着“3S”(RS、GPS、GIS)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可视化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为地理事项的分析、模拟和预测等计量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在此背景下,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应随之进行动态调整.本文就当前课程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粗浅探讨,以期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1课程知识体系的构设

1.1注重体现当前人地关系的前沿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城乡发展要素流动、市场经济价值主导、生产工具革新、现有制度和政策体系影响的共同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重组与交互作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口发生大规模的流动和迁移[2].而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并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加剧了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的单向流出和乡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进程.以人口的流动为核心,现代经济形态、全球科技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得以快速扩散和辐射,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特征与态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并进一步对资源的利用、产业的发展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3].在此背景下,在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旅游地理、交通地理、人口地理等教学模块中,应将全球化、城镇化、老龄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相关前沿研究融入教学设计中,注重体现当前我国人地关系变化的突出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

1.2注重体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彼此关联性人文地理学涉及内容广泛,具有综合性的学科特点,但人文地理学的课程内容并不是零碎的堆砌.在看似庞杂的课程知识体系内部,应当以人地关系为理论线索,在以人口、文化、城市、乡村、旅游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动态演化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侧重探讨各要素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剖析地理事项形成的机制机理,尤其应注重体现各要素、各模块内容知识体系的彼此关联性和融会贯通,如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联、产业发展与全球化的关联、城镇化与产业的关联,建立一个联系人文地理各基本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3],形成由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机制机理、案例剖析密切结合的课程知识体系范式,注重体现地理学的综合观、时空观、区域观,逐渐形成了包括理论人文地理学、区域人文地理学和应用人文地理学的完整学科教学体系.

继续阅读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微课利用

摘要:

微课的科学、合理运用极大地改革、创新了初中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显著地推动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本文作者围绕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利用微课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初中地理;微课“微”兴趣;自主学习

“微课”是现代社会背景下一种新型的先进教学模式,各学科纷纷对其的实践运用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微课利用”为题探讨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更好地利用微课,以便其能真正发挥出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进而显著推动初中地理课程的教育效率及质量的进步与发展。

一、微课必须体现“微”的特点

纵观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不少初中地理教师在微课的利用上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一味追求面面俱到、力图将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全都照抄照搬到微课视频之中。部分教师对微课的上述错误利用做法其实是走入了一个误区。要知道,“微课”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微”字,即能言简意赅的将主要学习内容概括完整,并以最简洁的形式充分呈现给学生。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利用好微课,首先应当保证微课的短小精悍,将微课的时间控制在5-8分钟左右,即只需要将地理知识点的主要脉络及框架凸现出来即可,应当竭力避免长篇大论、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等微课形式的出现。如,在教学“中国的地形”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精心为学生制作了一份微课视频,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地形剖面示意图、中国地形地势特征对交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分析、中国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我国地形构成特点及影响等。如此,通过框架式知识的介绍,就简明扼要的将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知识呈现了出来,起到了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预期良好目的。

二、微课必须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继续阅读

探析高中地理教学(6篇)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应用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培养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法被广泛运用。问题解决教学能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应用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也跟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紧跟时展,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选用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取得进步。问题解决教学法能很好的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使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融合,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二、问题解决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优势

1.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高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均有明显提升。教师通过问题解决教学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综合思维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在对高中地理内容进行学习时,通过问题解决教学法,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中,积累经验,并形成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经过不断地运用和改进,促进自身能力不断提高。3.培养学生地理人文素养。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可使学生贴近大自然,加深对周边环境事物的理解,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利于养成学生各种积极意识。

继续阅读

凉山地区初中地理论文

一、学生严重偏科,家长不重视。

在凉山地区,地理只参加初中阶段的会考,不参加中考,因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只要死记硬背会考过关可以拿到毕业证就行,最重要的还是语数外之类要参加中考的主科,不参加中考的科目不受重视。这一地区很多家长都是没有上过学的,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就肯定会好好学习,根本就不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新形势下凉山彝族地区地理教学策略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球仪、地型标本、图片和多媒体的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增加对地理的感性认识,避免纸上谈兵。因此,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和学校充分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非主科的投入力度,使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购置新的地理教具和多媒体设施,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良好环境。另外,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教师有了保障过后,就更有动力,也更有兴趣认真地进行教研、教学活动。

(2)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加强专业素质。凉山地区的教师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是自身专业素质不够强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教学相长,与其他地理教师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的方式来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的解题方法。还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爱动物,节约水资源等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是地理所要研究的对象,凉山彝族多数居住在高寒山区,也是自然风景和原始风貌保存比较好的地区,这里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家乡的地理区位优势,结合可持续发展农牧业,一方面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的彝族学生指明一条增收之路。

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不仅可以使青少年形成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还可以在课堂中接受环境教育、国情教育、生态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凉山地区的地理教育有其特殊性,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才能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改变凉山地区的教育状况。

作者:马红单位:四川省西昌市民族中学

继续阅读

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审美教育

摘要:文章从现代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重点论述了中学地理学科美育的目标、功能及美学特征和实施途径,旨在明确美育在地理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操作方法,唤醒人们对美育的重视。

关键词:地理教育;审美教育;美学特征

一、中学地理审美教育实现的功能和目标设定

中学地理与美学隶属于不同的学科,都有自身特定的内涵,而地理美育则是地理学和美学两个学科的交叉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看,将美育融入中学地理教育中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现实发展趋势来看,中学地理审美教育在新时期教育理念下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中学地理教育旨在帮助、培养中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环境,依据各组成要素的结构以及各类复杂多变的地理运动,挖掘并整理出具有简洁性和统一性的规律与秩序。审美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并逐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依据零散、杂乱、无序的各类科学艺术,努力探寻出能带给人愉悦之感的规律与秩序。以此可以看出,地理教育和审美教育都是为了追求“秩序”和“规律'这里的“秩序”和“规律”意味着真理与和谐。中学地理本身就具有科学美,彰显出一定的美学原理。这也是在地理教学中能够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条件。但必须注意的是,中学地理教育与美育教育截然不同,两者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等同,必须要寻找两者的融合点。地理审美教育的任务是根据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通过揭示地理学科的“真”和“美”,积极培养中学生高尚的道德和情操,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美育和德育、智育不同,美育能升华人的感性(美育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德育和智育旨在发展人的理性。在德育和智育教育中,通常利用限制、压抑感性,甚至牺牲人的感性的方式,以保障理性获得发展。这也是德育和智育不能替代美育的一个原因。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产生,使得美育的功能日渐凸显,甚至必不可少。审美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感性教育,同时也可以认定是一种趣味教育。如果从人的品性角度出发,还可以把它认定为一种人格教育。没有审美教育的参与,健全人格的塑造最终将难以完成。只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和创造性,这是现代人特有的品质;是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即具有全局意识、能够分享与合作、重视体验、具有创新能力等。加强中学生对科学美的认识,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开发并提升其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由此可知,美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实施地理美育,首先要对地理学科的美学特征进行探究和揭示。

二、中学地理的美学特征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如语文具有文字美,数学具有逻辑美,哲学具有思辩美等。地理学科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具有自身所固有的美学特征。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可以得出地理学科具有以下三个美学特征。1.对称美在美学理论中,“对称”是形式美的表现,是最直观的形象美。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的载体是地球,构成地球的各类元素也都相互对应且天然对称。在空间维度上,它们布局和谐;在时间维度上,它们的节律协和。由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对称性,探索地理事象的对称性成为地理学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例如,南北极点、南北纬线(度)、东西时区的对称等,这些都是空间上的对称;晨昏线的对称、昼夜半球的对称、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时空对称等。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所带来的昼夜现象和四季的周期,是学生最容易感受和体会的时间对称。在时空形象对称性之外,还产生了由此而来的抽象性对称美。例如,气压带、风带的南北对称,气候类型的南北对称,冬夏季风在性质和时空上的对称等。其他还有诸如洋流分布模式的对称,大洋东西两岸寒暖流的对称,大洋海岭两侧地壳物质在运动方向和年龄上的对称,生物景观和土壤类型的对称等。人类活动及人文景观等领域,对称美也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印记。在理论地理研究中,抽象的对称美在许多地理学原理表述中也显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海洋表面平均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地球年降水量的纬度分布规律、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地表平均温度的讳度分布规律等,都体现了抽象的对称美。探寻宏观和微观方面自然和人文的对称性,已成为研究、传输和表达地理问题的突破口。实践表明,要创新研究中学地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必须要从“美的观点”和“美的对称”的角度出发。2.平衡美美学的一种突出表现形式是平衡。地理学的本质是研究物体及其各组成要素的构成和发展。实践表明,可从客观方面展示出平衡的艺术和美感。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众多客观平衡规律被揭示和证明。例如,八大行星之所以互不干扰、各行其道,能在太阳系中稳定运行,都是源自力的平衡;地球与月球相伴相随,也是源自力的平衡。更为普遍的还有地球表面温度的稳定,源自大气热量的收支平衡;生物界的生机勃勃与繁衍生息,也是源自自然系统中的宏观尺度的生态平衡。地理学中的平衡,既包含自然平衡,也包含人文平衡。平衡也有梯次。宏观平衡是微观平衡的前提基础,微观平衡又反作用于宏观平衡。倘若地球在宇宙中失去平衡,那么地球上的诸多平衡都将不复存在,地球上的事物也都将毁灭。3.和谐美和谐是美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则。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与数之间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之间是和谐的。地理学界一般认为地理事象和地理学理论的统一和对应,本质上就是和谐的反映。多样性的统一之美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只有多样才能丰富多彩,只有统一才能整齐划一。地理学科所涉及的各要素中既有独立,又有统一;既遵循各自内在的规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都有独立的运动规律,但大气中的碳氮循环、水圈中的水循环、岩石圈中的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圈中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又在向人们展示着多样性。这也是地理环境和谐美的完美展现。地理中和谐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应。海洋与陆地、高原与盆地、山峦与湖泊等,形成了地表形态的对应关系;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寒流与暖流则体现了地理运动形式上的对应;而低气压、气旋、阴雨和高气压、反气旋、晴朗则构成了成因上的对应等。奇异与和谐的配置,是美学中的一对辩证的存在。例如,太阳系是一幅美丽而和谐的图景,太阳系中小行星带和八大行星是小和大的奇异与和谐;八大行星中地球与其他行星是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奇异与和谐。这充分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奇异与和谐之美。上述分析表明,地理学在破译自然和人文密码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其“简单的对称”“神秘的平衡”“美妙的和谐”之美。

三、中学地理审美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

首先,依据美学理论知识,培养中学生理解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例如,介绍(或迁移)一些对称美、平衡美、协调美等概念和理论,或者开展一些美学知识讲座,使学生掌握审美的能力。其次,把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渗透美育的最重要场所,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在地理教育各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的心理特点,教师应适时地展示研究对象和地理现象的美,发掘地理思想、知识体系、地理规律、表述方法之美,并最终纳人地理学的总体美学特征中去。再次,要重视地理教学艺术,潜移默化,使学生感受美。例如,地理教学艺术美凸显在教学设计美、教学过程美、语言美、板书美等方面。其中板书美表现为布局协调、重点突出、书写规范、字体飘逸等。但是这些教学艺术还需要与地理学科自身所具有的对称、平衡、和谐的美学特征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实施美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即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中去欣赏美、实践美、创造美。大自然拥有取之不尽的美育素材。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深人大自然欣赏自然美景,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再现美的能力。综上所述,地理美育不仅是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要求和体现,更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需。在地理教育中要不失时机地渗透美育教育,引导学生去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以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