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地理学科教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程功能、内容、结构及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各学科教学要以新课改的新理念、新要求为指导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地理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也要根据新课改要求进行相应调整,但是从现实来看,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需要采取有效举措,真正开展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初中地理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教学;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新变化。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新需求,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就当前来看,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它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性课程;从课程内容来看,它立足于初中生学习能力和特点,侧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好初中地理能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教师要对初中地理教学予以充分重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教学实效,对此教师要引起重视并且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功效。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以后,虽然教师反复强调任何一门学科都很重要,要求学生要立足于长远,为高中阶段或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现实情况下,很多学生还是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只着眼于现实,特别是中考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不重视,把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所谓的“重点学科”上,而在地理学习上投入的精力较少,或者“临阵磨枪”,学习效果较差。从学校层面看,一些学校对地理课也不太重视,师资力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很多教师课时任务较重,甚至存在“挤压”地理课的问题,这无疑会给学生形成地理课不重要的认识,影响学生对初中地理学习的态度。
(二)教师教学的热情不高
受学校总体情况影响,很多学校都出现了地理教师所带班级较多的现实情况,教师教学负担较重,难以承受,受此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疲于应对。另外,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不足,这势必会打击教师的教学热情,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甚至阻碍教学进度的推进。学校评价机制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地理教师在学校的评优事务中机会很少,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很多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精力和热情严重不足,教学形式相对单一,针对学情缺乏有效变化和调整,导致初中地理课堂缺乏活力,自然难以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初中地理学习。
【摘要】初中阶段地理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探究性学习一直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多新的选择和执行空间。本文就结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分析和思考了如何促进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
引言
在现阶段信息化时代下,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活动开展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其实现了对于教学活动的全方位改革。对当前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提升整体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交互的效果,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学习资源,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并且保证学生学习兴趣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结合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教学需求,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应用,这对于提升探究性学习应用效果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信息技术对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初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将信息技术和探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并且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角度来说,以往地理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整个教学活动单一的围绕地图和教材来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有限,并且学习效果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很难尽如人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影视资料来对于地理知识进行传达,学生在这样一个精彩的呈现方式中,可以更好的完成知识的学习,并且对于一些抽象和复杂问题的解决上,信息技术也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门槛。通过合理的应用,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够变得更加完善,同时对于一些较难问题的学习上,也能够更好的提升其理解效果。探究性学习本身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也能够自行的对于教学中所需的素材进行搜集,这对于学生自身探究能力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提升来说,也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可以说,在现阶段地理学科教学的过程当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探究性学习的推进有着良好的意义,我们必须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教学中进行合理应用,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2.信息技术促进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对于教学氛围进行合理构建。在当前新的课程环境和空间,想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效果,我们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对于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进行发挥和展现。例如,在对一些世界上著名旅游地区的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为了满足探究性学习的具体需求,我们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再让学生们利用GoogleEarth这个软件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学习和思考。我们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前准备的一些网络上的素材,让学生利用相应的网络方面的素材来进行思考和探究分析。第二,做好探究难点和重点的合理安排。对于地理探究性学习来说,一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如果单一的利用语言来进行解释,那么学生们也难免会听得“云里雾里”。针对这方面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认知空间,让他们的探究过程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模拟和演示,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并通过自身的思考来进行分析和评价。例如,在对于在《中国的降水》一课进行教学中,气温分布成因、降水的形成过程、雨带的移动等内容就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们可以利用动画的方式来进行演示,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进行理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我们也应该合理的进行整合,突出难点和重点的同时,把握好尺度,明确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第三,做好课外的交流和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我们可以在课外和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教师可以利用论坛、微信等不同的途径,在课外安排一些学生的探索问题,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和教师进行实时的互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课外学习所遇到的问题来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更好的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探究。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预习的材料,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在课前进行一定的熟悉和了解,这样在后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具备更高难度的探究课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提升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教师也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制,在课后供学生进行反复观看,这也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复习方面的要求,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要:地理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学科,带有强烈的现实意味与抽象性质,是一门很难驾驭的学科。在当前高校地理教学中,存在着教材内容刻板、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反思与突破。在高校地理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高效地理;情景教学;现实情景
地理学科是一门严谨性与人文性并存的学科,既需要学生有明晰的空间想象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人文基础。反观我国当前高校地理教学,会发现学生对地理知识教学的重视程度、改革发展程度远不及期望,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刻板的问题。本文即针对当前高校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原则及策略。
1当前高校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模式刻板单调
高校地理学科本应是一门相对活泼的学科,其中涵盖了人文性与实践性,在严谨的科学探索中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奥妙。然而综观我国当前的高校地理课程设置及开展,却存在着诸多不尽意之处:高校教学本身以大班授课为主,在此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学工作久未见突破,教师的讲解+地图的演示,似乎已经成为地理学科教学的全部,多年未有突破。教师在课堂中一边讲解,一边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取代了传统的粉笔在黑板上手画地图以及模板挂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提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甚至会感到枯燥乏味。固有的模板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加之不同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难点也不同,需要的教学表现也不同,单调的教学方式也同样限制了地理教学的发展。
1.2教学内容长期未有变化
当前地理学科教学运用的教材还是上世纪80年的教材,即使稍微近一点的教材,如2004年《世界地理》教材,这也是当前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教材中出现的数据近一点的也是2000年的内容,与当前学生的实际生活差距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陈旧,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这部分教材的运用,有着较为经典的意义,知识模块也较为明晰;然而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较大,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教师而言,对陈旧的内容进行更新,也成为教师的一项职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长期未变化的知识内容,成为对地理教学发展的重要阻力。
摘要:
微课的科学、合理运用极大地改革、创新了初中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显著地推动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本文作者围绕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利用微课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初中地理;微课“微”兴趣;自主学习
“微课”是现代社会背景下一种新型的先进教学模式,各学科纷纷对其的实践运用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微课利用”为题探讨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更好地利用微课,以便其能真正发挥出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进而显著推动初中地理课程的教育效率及质量的进步与发展。
一、微课必须体现“微”的特点
纵观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不少初中地理教师在微课的利用上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一味追求面面俱到、力图将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全都照抄照搬到微课视频之中。部分教师对微课的上述错误利用做法其实是走入了一个误区。要知道,“微课”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微”字,即能言简意赅的将主要学习内容概括完整,并以最简洁的形式充分呈现给学生。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利用好微课,首先应当保证微课的短小精悍,将微课的时间控制在5-8分钟左右,即只需要将地理知识点的主要脉络及框架凸现出来即可,应当竭力避免长篇大论、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等微课形式的出现。如,在教学“中国的地形”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精心为学生制作了一份微课视频,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地形剖面示意图、中国地形地势特征对交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分析、中国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我国地形构成特点及影响等。如此,通过框架式知识的介绍,就简明扼要的将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知识呈现了出来,起到了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预期良好目的。
二、微课必须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人文世界》2016年第0期
摘要:人地关系的不断演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视角、内容和方法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注重体现当前人地关系的前沿问题、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彼此关联性、注重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模式上,注重采用参与式、研究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信息化
0引言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两大基本学科之一,是一门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性的学科,包括人口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社会性的特点[1].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近年来,受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综合驱动,资源、环境、生态与发展的问题日渐突出,我国城乡地域人地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化对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和地域空间格局影响日趋深入.而随着“3S”(RS、GPS、GIS)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可视化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为地理事项的分析、模拟和预测等计量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在此背景下,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应随之进行动态调整.本文就当前课程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粗浅探讨,以期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1课程知识体系的构设
1.1注重体现当前人地关系的前沿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城乡发展要素流动、市场经济价值主导、生产工具革新、现有制度和政策体系影响的共同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重组与交互作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口发生大规模的流动和迁移[2].而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并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加剧了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的单向流出和乡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进程.以人口的流动为核心,现代经济形态、全球科技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得以快速扩散和辐射,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特征与态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并进一步对资源的利用、产业的发展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3].在此背景下,在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旅游地理、交通地理、人口地理等教学模块中,应将全球化、城镇化、老龄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相关前沿研究融入教学设计中,注重体现当前我国人地关系变化的突出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
1.2注重体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彼此关联性人文地理学涉及内容广泛,具有综合性的学科特点,但人文地理学的课程内容并不是零碎的堆砌.在看似庞杂的课程知识体系内部,应当以人地关系为理论线索,在以人口、文化、城市、乡村、旅游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动态演化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侧重探讨各要素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剖析地理事项形成的机制机理,尤其应注重体现各要素、各模块内容知识体系的彼此关联性和融会贯通,如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联、产业发展与全球化的关联、城镇化与产业的关联,建立一个联系人文地理各基本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3],形成由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机制机理、案例剖析密切结合的课程知识体系范式,注重体现地理学的综合观、时空观、区域观,逐渐形成了包括理论人文地理学、区域人文地理学和应用人文地理学的完整学科教学体系.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应用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培养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法被广泛运用。问题解决教学能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应用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也跟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紧跟时展,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选用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取得进步。问题解决教学法能很好的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使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融合,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二、问题解决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优势
1.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高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均有明显提升。教师通过问题解决教学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综合思维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在对高中地理内容进行学习时,通过问题解决教学法,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中,积累经验,并形成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经过不断地运用和改进,促进自身能力不断提高。3.培养学生地理人文素养。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可使学生贴近大自然,加深对周边环境事物的理解,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利于养成学生各种积极意识。
一、学生严重偏科,家长不重视。
在凉山地区,地理只参加初中阶段的会考,不参加中考,因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只要死记硬背会考过关可以拿到毕业证就行,最重要的还是语数外之类要参加中考的主科,不参加中考的科目不受重视。这一地区很多家长都是没有上过学的,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就肯定会好好学习,根本就不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新形势下凉山彝族地区地理教学策略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球仪、地型标本、图片和多媒体的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增加对地理的感性认识,避免纸上谈兵。因此,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和学校充分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非主科的投入力度,使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购置新的地理教具和多媒体设施,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良好环境。另外,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教师有了保障过后,就更有动力,也更有兴趣认真地进行教研、教学活动。
(2)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加强专业素质。凉山地区的教师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是自身专业素质不够强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教学相长,与其他地理教师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的方式来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的解题方法。还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爱动物,节约水资源等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是地理所要研究的对象,凉山彝族多数居住在高寒山区,也是自然风景和原始风貌保存比较好的地区,这里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家乡的地理区位优势,结合可持续发展农牧业,一方面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的彝族学生指明一条增收之路。
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不仅可以使青少年形成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还可以在课堂中接受环境教育、国情教育、生态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凉山地区的地理教育有其特殊性,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才能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改变凉山地区的教育状况。
作者:马红单位:四川省西昌市民族中学
摘要:美育是一种能够全面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教育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产生极大的影响,有助于学科教学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高中地理学科是高中基础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将美育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在审美的状态下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发散思维,不仅能够提升高中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加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美育实践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美育;教学
地理学科蕴含了丰富的美育元素,不仅能够通过情感帮助学生加强认知,而且可以通过认知不断升华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将知、能、情、意等学习成果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美育的实践,通过感受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鉴赏美,推动学生内心的向往;创造美,促进学生实践探索,让学生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一、感受美,激发学习热情
高中地理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美育素材进行提炼,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产生审美的兴趣,而且能够持续受到美的熏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指出:“美感起于形象自觉。”为了能够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借助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在课堂上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地理知识的美。例如,在设计《山地的形成》这节课时,为了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笔者呈现出了一些我国名山景观的图像,并且配置了描写这些壮丽风景的名句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之后再导入山地的形成。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地理皱褶,笔者随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岩层的变化进行了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地理素材,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鉴赏美,推动内心向往
纵观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当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的素材。在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理性美与感性美,从而学会通过地理学科的视角去认识自然与人文环境,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将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形态美与规律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激发学生内心的向往,从而更加深入地学习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例如,在教学《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从知识体系来看,这部分内容从概念、表现、原因、影响、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整个知识框架体系非常清晰,无疑体现出内容的“逻辑美”;从地理教材结构上来分析,本节内容融入了图片、活动、案例等内容,无疑又体现了课文内容的“结构美”;在“逻辑美”与“结构美”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利弊以及原因等方面,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全球变暖的问题。实践证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元素,经过精心的设计,便能够将地理学科的逻辑美与形式美充分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学生内心的向往。
三、创造美,促进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