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地理实验教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
本文结合高校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校地理;实验教学;现状;策略
引言
地理实验教学相对课堂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它是学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延伸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高校的地理实验教学过程却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高校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1实验教学边缘化:实验教学是地理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目前高校地理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中,我们发现,实验教学边缘化的情况较为普遍,例如一些高校的实验室设置只能满足某几个地理课程的实验内容;实验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的设置中只占据一小部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将实验课当作了理论课的辅助工具等。而这些教学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地理实验重要性的认识,也降低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实验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获得直观体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地理实践能力。本文以“地转偏向力”实验为例,研究实验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实验教学的不足和建议。
【关键词】实验教学;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
一、实验教学的理论优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地理实践力强调的考察、实验、观测、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1]。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实验,课程标准也多次提出实验教学的建议。同时,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实验教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二、实验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探析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高中地理必修一涉及的自然地理内容较为抽象,教学重难点较多,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高中自然地理的部分章节进行实验教学。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有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实验难以直接开展或不能开展,所以模拟实验成为一种可操作性较高、实验效果较好的实验类型[2]。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目前模拟实验的主题主要围绕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热力环流、锋面的形成、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和褶皱形成等。本文以“地转偏向力”模拟实验为例,分析其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引出实验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实验器材】选用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球状物;墨水等。【实验步骤】①标注球状物虚拟北极点并朝上,在球状物表面滴适量墨水;②模拟地球自转;③观察并描述墨水流淌痕迹;④将球状物虚拟南极点朝上,重复上述步骤,注意自转方向的变化。【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地球表面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物体运动方向会发生偏移。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实验分析】该实验优点是实验器材简单易得,实验步骤设计合理明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实验器材,地球仪或雨伞表面滴墨水,易对物品造成污损,且清洗时间较长,不利于课堂上实验的重复;其次是实验过程,学生操作实验步骤①和②容易出错,例如滴墨水的量不易掌控,模拟地球自转速度较难,太快墨水模糊一片,太慢墨水直接滑落,需要多次重复寻找合适的速度,占用时间过多;最后是实验结论,该实验只能证明,地球表面物体沿经向做水平运动时会发生偏移,无法模拟赤道地区有无偏转力以及物体沿纬向做水平运动时是否发生偏转。【实验评价】一般多采用结果性评价,依据实验是否成功判定得分。笔者认为实验教学结果的呈现应多样化,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感受和实验建议,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和行为表现,并对学生做出合理性和激励性的评价。上述是验证“地转偏向力”的实验方式之一,通过多角度分析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概括为:①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笼统存在漏洞,指导性操作不详细;②地理实验器材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③地理教师实验性知识和技能不足,指导不到位,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动手能力不强;④实验过程偏复杂耗时较长,不利于课堂开展;⑤实验评价单一,注重结果性评价等。这些从不完善的实验中凸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对改进地理实验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性。学校应注重地理实验器材的开发、积累和更新,着手组织编写规范的地理实验手册,努力开发新式、多样、简洁的模拟实验等;作为中学地理教师要尽快学习和掌握地理实验教学知识,提高实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实验教学的关键在“实验”,实验需要学生去实践和创新,在实验过程中体现实验教学的意义:①实验为学生创造兴趣点,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合理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从心理上由畏难情绪转变为亲近学习;②实验的过程是学生感受知识、验证知识的过程,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提高学习效果;③实验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实验结果成功与否都是一种收获,实验成功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实验不成功,刺激学生的探究精神,积极动手动脑改善实验等。实验过程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地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实验教学有助于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更为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与考察、调查、观测等野外实践活动相比,实验成为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接触到的实践活动。考虑到地理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在地理课堂、课后或地理实验室开展的实验活动,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避免了野外活动的不安全和不可控因素。因此充分利用学校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等地理课程资源,深化实验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摘要:
“GIS工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GIS设计的综合能力,因此,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很重要。本文提出将“GIS工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两部分,研究实践教学安排,改善实习的考核体系和辅助教学方法,形成一套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实验教学;GIS工程;基础实验;教学模式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学科交叉的实践型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考虑面向工程和面向应用是非常必要的[1-2]。在“GIS工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使用GIS软件构建一个GIS应用系统的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因此,在“GIS工程设计”课程中设计科学的实验内容,探讨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GIS工程设计”是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设计GIS的综合能力。该课程也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学生需要学习相关基础课程,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3-4]。“GIS工程设计”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在课堂上用一些案例辅助教学外,还要充分利用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等实践手段。基础实验教学作为该课程关键的教学实践环节之一,能够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具备一定的GIS设计与开发的基础知识之后,就可以进行应用型的GIS开发综合性设计。通过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GIS设计与开发的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性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专业问题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科学素养。在GIS专业的实验教学方面,很多学者探讨了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5],重点研究了GIS软件设计中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6-11],并分析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方法[12]。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种比较有效的“1(基础)+1(综合)+D(多元环境)”的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避免扼杀GIS专业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1实验环境的选择
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际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GIS工程与计算机软件密切相关,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选择所使用的开发平台、程序语言和软件开发方式。所依据的重要原则是:学生的实验环境尽量与当前GIS产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面向国家发展需要[1-2],面向GIS工程。.NET平台是由一组用于建立Web服务应用程序和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的软件组件构成,包括.NET框架和.NET开发工具。.NET平台有很多优点:支持多种语言的互操作,可跨多种操作平台,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支持HTTP、XML等各种网络标准和协议。如今,多数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均基于COM技术,而.NET平台对COM技术有很好的支持。同时,该平台自身的优越性也决定了其在开发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广泛使用。C#是从C和C++语言演化而来,是Microsoft专门为使用.NET平台而创建的。其语法比较简单,但是功能非常强大,相比其他语言具有很多优点,学生学习入门也比较快。ArcGISEngine(简称AE)是用于构建定制应用的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的GIS组件库。利用Arc-GISEngine对GIS进行开发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所设计的应用程序具有直观、便捷等特点。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极大地缩短系统的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可见,这种基于组件式的GIS二次开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均是在.NET平台下利用ArcGISEngine组件库进行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考虑到学生学习该课程时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依据自己对计算机程序语言的熟悉程度选择VC,C#,VB或C++等,这样就增加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和讲课的难度。实验平台选择的多元化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最节省的计算机语言学习时间,把主要精力投入GIS工程设计中。“GIS工程设计”教学与有些课程是紧密关联的,在GIS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上就应当考虑这个问题,同时也应当在该课程开设之前让学生们明白这种关系。就知道要学好“GIS工程设计”必须先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其次,主讲老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调整教学内容和分配教学时间,以便学生能顺利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学习内容。“GIS工程设计”课程的前期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编程语言(VC,VB,C#或C++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GIS软件应用(ARCGIS)。由于该课程的课时有限,因此需要学生在上该课程之前复习这些前期课程,特别是需要熟悉计算机编程语言。计算机编程语言是GIS工程中的基本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编程语言的种类非常多,应当让学生明白: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自己快速掌握编程语言的能力,至少应当熟练掌握GIS专业常用的编程语言。为了顾及学生所熟悉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有所不同,学生在构建GIS软件时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某一编程语言,也可以用指定的编程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用VB或C#。
2基础实验内容的设置
1引言
目前,在地理和环境专业实验课程和项目研究中需要进行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测定,而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测定方法很多,有些方法需要用到较高价值的大型仪器,及需要花费较多的耗材及时间,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是教学和科研中经常遇到的问题[1]。因此,根据现有条件,如何确定测定方法和研究方案,以及在今后的实验室建设中如何配置仪器设备和测定条件,是本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2,3]。根据目前开设实验课和研究项目的需求,结合现有实验室条件和仪器设备,对地理和环境专业实验样品中元素分析进行分类和对比,从而力求筛选出适合相应实验目的检测方法,并为今后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提供建议。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通过实验数据准确性和机时、能耗、时间及工作量等综合成本,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为实验课程设置和调整提供依据,为科研项目提供参考。
2材料与方法
2.1样品采集在相对稳定的农田区域,采集土壤表层0~15cm土壤,每个点采集4处混合样品约1kg,共采集36个表层土壤样品。样品装入聚乙烯塑料袋中放置于实验室中,使其在通风、避光、室温的条件下自然风干。经过粗磨过筛10目(2mm)的尼龙筛,剔除可见杂质,然后将样品分为两份,一份过200目筛子后用密封袋封装,用于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分析;另一份取重量10g,用振动磨研磨10秒使其粒径小于0.07mm。称取4g研磨样品,放入模具内,拨平,四周用硼酸填满,使用半自动压样机(YYJ-60型,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于30t压力下压制成以硼酸包边的圆片状分析样品,用于X-荧光分析测定。
2.2测定方法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常规元素,适合测量Cu0.2~5mg/L,Fe0.3~5mg/L,Mn0.1~3mg/L,Zn0.05~1mg/L;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Ba、Cd、Pb、Zn元素,测定范围0.1~10ng/L;用原子荧光法测定As、Bi、Ge、Sn、Hg、Se元素,测定范围0.05~20ng。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的样品测定,样品压片后用X-Ray荧光光谱仪(PW2403,荷兰帕纳科仪器公司)进行样品中的金属元素全量的测定。质量控制采用GSS-1和GSD-12标准物质进行质量控制,使标准物质中重金属元素的实测值与参考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同时每批样品中加入重复样,使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2.3结果与分析分析效率的计算。(1)X-荧光测定。测定时间:每个样品测定时间大约需要50分钟,包含装样时间,不含仪器预热时间(设备24小时运行),以测定72个样品为例,需要60个小时,约2.5个工作日。测定费用:按每个样品100元计算,共需7200元。(2)原子吸收法测定。测定时间:一个元素大约为30分钟,含设备预热时间,每增加一个样品增加0.5分钟,以72个样品测定六种元素为例,每个元素约为80分钟,加上标准样品的配制时间,每个工作日大约可以测定3~4个元素,约需要1.5~2个工作日。测定费用:按每个元素/样品10元,共需4320元。原子荧光法和原子吸收法测定时间和试剂消耗相近。从劳动强度计算,X-荧光法样品压片和原子吸收法样品消化相比,压片法稍小,且试剂用电等消耗较少;测试过程中,X-荧光法为自动分析,而原子吸收或原子荧光法,则需要手动进样,劳动强度较大。
3分析方法选择及考虑因素
在样品量较少的情况下,或虽然样品数较大,如单批样品超过60个,但需要测试的元素少,可采用原子吸收法;而样品量较大,如超过60个样品,需要测定元素较多,如超过10个以上,宜采用X-荧光法进行分析。当然砷、汞、硒等特定元素的测定,只适合原子荧光法的测定[5]。土壤及环境样品的元素分析方法,依据不同的分析目的和精确度要求采用不同的分析手段进行。
一、安全教育是地理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
这些实验的开展不仅要借助专业实验仪器进行实验,还要到野外爬山涉水、接触化学试剂实验测定,因此实验的开展也存在不少的安全风险。如在野外考察中实习区域出现的有毒植物、动物的生物灾害;突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雷电等的自然灾害;机械仪器设备使用不当对人产生的伤害等;在实验室中用到水、电和某些有毒、有强腐蚀性、易燃烧的化学药品的使用不当造成的意外事故。此外还有因大学生的个人安全意识不强而出现的出行交通事故、贵重财务遗失、实验仪器损坏、登山失足造成身体伤害等问题。地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的损失,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还会导致大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实验,影响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安全第一,以生为本。”地理实验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还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但是许多高校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经费、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对地理实验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常常只能保证计划实验项目的开展,忽略了相关安全知识和理念的教育,或将更多的实验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导致大学生接受的实验安全教育非常有限,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实验教学存在安全隐忧。加强大学生实验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才能有效避免或减少各种地理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地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保证参与实验的大学生的人身安全。
二、加强地理专业大学生的实验安全教育
建立规范的实验安全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的实验安全规章制度是地理实验顺利开展的秩序保障。高校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实验开出的时间、地点,参与实验的大学生数量等制定适合学科专业的实验安全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实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教师安全教育制度、实验人员安全责任制度、大学生实验安全守则、实验仪器规范操作程序、实验安全规范流程、野外实验安全守则等制度。此外还应建立安全监督机制,及时发现、排除安全隐患,对于违反实验安全的人员应尽快处罚,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只有建立规范的实验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让大学生在实验时严格遵守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正确掌握实验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明白实验的内容、操作程序和药品的性质及防护措施,才能确保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达到地理教学效果。
开展系统的实验安全教育。人为事故是由大学生的失误而致,预防事故的重点在于强化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事故发生。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运用多种教育平台创新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地理实验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全面、系统和科学的实验安全知识。安全教育和实验教学应融为一体,将实验安全教育内容规定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授课,并将安全实验的相关制度和资料发给大学生学习,授课以形象教育方式为主,用实物演示、规范演示、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教育方式来提高教育效果,同时通过专题讲座、课后活动演练、教学公共场所海报、图片展示实验安全教育知识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对安全实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应全面,包括安全实验相关制度、实验安全规范操作规范、实验化学药品的使用规范、化学中毒、烧伤等事故的处理及防火常识的学习,内容应涉及大学生的身心安全、财产安全、出行安全等内容,以确保大学生对实验安全及防护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安全教育让大学生明白遵守安全守则,规范开展实验是保障自己和他人安全的重要基础。
实施实验安全教育考核机制。大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实验安全知识后,对相关的实验安全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大学生个体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一,对实验的机理、内容和安全知识的完全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高校实施实验安全教育考核机制,是指在大学生开展实验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和考试,考核可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安排知识问答、场景模拟、应急处理等方式考核,并把通过安全考试做为准予实验的必要条件,实行安全教育结合实验的准入制度。对于缺考或考试不合格的大学生,应安排重修和考试,直至合格后才准进入实验室。通过系统的安全教育考核机制的实施,让大学生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让每名实施实验的大学生掌握相关实验的安全知识,确实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保障实验安全教育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安全事故。
建立高效的实验安全保障机制。安全事故发生有其规律性,通过对安全事故发生规律的研究,建立高效的实验安全保障机制,将事故的发生和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首先高校要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建设安全的实验场所。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建设合格的实验室,配制先进的软、硬件物质基础设施,如实验防火、防电、防爆、防毒设备,在实验室门口张贴危险提示标志,明示实验禁止行为(如吸烟、带入磁性物体等),为大学生备置合格的实验服、口罩、手套等防护仪器。其次选择安全的野外实验场所、实验时间安排科学,对实验使用的含安全隐患的实验仪器定期安全检测,提高野外实验的装备水平,配齐各项实验安全防护设备。再次对实验用的高危仪器和药品要认真登记和安排专人保管、使用,在摆放位置做好警示标识,标识内容包括该危险药品的性质和预防、安全操作、应急处理措施,不断提醒实验的大学生要时刻规范操作,当危害不能避免时能采取正当的防护措施,将危害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后要加强实验教师的安全业务培训,并将实验安全情况列入实验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范围,落实实验教学和管理教师的安全责任。
创新实验安全教学评价机制。传统的大学生地理实验成绩的评定,侧重于大学生的实验结果,如以实验报告记录的实验结果来衡量实验的成败,忽视了大学生在实验中的规范操作和安全事项的评价。创新实验安全教学评价机制,将安全教育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将大学生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安全规范情况做为实验评价的重要指标,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大学生对实验安全的重视。在实验成绩考评中增加实验安全评价一项,把实验安全评价成绩纳入大学生实验课的总评成绩。如审查大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仪器装置是否按照要求搭建、实验仪器使用是否按规范操作、实验药剂使用是否规范、实验结束后的仪器和药品废料是否进行规范处置等。安全评价情况可结合实验教师的监察、大学生的自评和大学生互评打分。对于实验操作不规范、存在实验安全隐患的大学生,一律按实验考评不合格打分。这种评价体系让大学生意识到实验安全规范操作的重要性,真正提高其安全实验能力。
摘要:为了解决传统煤矿开采实验教学受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影响,我院建立采矿安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利用仿真实操教学系统通过GRPC与LRServer交互,LRServer通存储过程与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交互,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提高采矿、安全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带动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虚拟仿真;采矿工程;创新人才
针对本科专业教学中涉及高危或极端的环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综合训练等实验,采用三维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的实验环境,让用户在虚拟的三维环境下进行实验和实训,使用信息网络技术对用户进行实验和实训的数据进行采集,再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实验课程安排和实验效果的考察,从而可以解决实际实验存在的问题。
1采矿与安全虚拟仿真教学体系
1.1虚拟仿真教学体系目标
矿与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面向全校学生、三维虚拟仿真平台基础上的实验教学软件。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煤矿井工矿、金属矿地下矿、露天矿专业技术相结合,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井下生产、露天生产和灾害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学习,是一套以沉浸式显示和实时交互为主要功能的新一代数字媒体教学平台。
1.2教学体系的内容
采矿与安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包含地下煤矿虚拟仿真教学系统、金属地下矿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三大系统。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诸多的教学难题导致实验教学不佳,根据相关研究指出,趣味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最大限度改善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趣味教学模式,由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将围绕于此展开教学研究,以期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趣味化学实验;初中化学;教学应用
趣味化学实验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实验操作的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增加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理解化学知识点,加深记忆。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趣味化学实验还能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使其创造能力得以显著提升与改善。文章重点分析了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促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提升学生化学综合能力。
一、创新化学实验教学理念
以往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古板,而且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自行操作实验,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必须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给予极高的重视度,采用创新教学观念,针对化学实验教学而言,这其中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而不是单纯为了实验操作,在此过程中,注重锻炼学生观察及思考能力,同时提升他们实验探究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优化他们动手及动脑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得以显著提升与改善。因此从整体角度分析,创新化学实验教学理念显得特别重要,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也显露无遗,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增强师资建设,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实验内容相对较多,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实验基础设施构建并不完善,且部分教师教学素质及水平相对较低,这对趣味化学实验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导致很多化学实验无法实施操作,对于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趣味化学实验教学,学校相关部门对此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恰当的措施,优化实验基础设施建设,这为趣味性实验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需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针对学校来说,他们必须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为化学实验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器材储备,这样能够确保学生能够拥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学校必须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综合素养给予高度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趣味化学实验的基础性要素,学校应该加强对化学教师的整体素质的培训,提升教师整体教学能力,此外,还需要强化教师彼此之间的交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这不仅能够促进趣味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以改善,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善当前教学的弊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
摘要: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实验教学部分在整个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对于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且教学方法较为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还能有效扩大实验效果,轻松化解实验难点。基于此,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能,并且彰显出以往常规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而言,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1.运用多媒体,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
初中物理实验囊括演示实验、探究式实验、分组实验及课外小实验等多种形式,其中不乏危险性太大、实验效果不佳、实验时间过长的实验,这些实验操作性不强,不仅会耽误大量时间,甚至可能会发生危险。但若不进行实验教学,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更加困难。而多媒体技术凭借声画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可以对相关操作性不强的实验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展示,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例如,在演示220V电压下,短路和过载造成保险丝熔断现象时,由于实验危险性较大,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家庭电路中的各种现象和故障,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不仅实验效果逼真,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变得容易起来,摆脱死记硬背“理解”实验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