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理教育范文

地理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地理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地理教育

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育关系探讨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理信息技术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们国家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阶段的各个学科教育。比如:中学地理新课内容中地理信息技术,成为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及掌握其基本应用。这就为中学地理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老师需要熟练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1]。在中学地理教育中,有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地理教学质量。另外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地理知识上有更多的收获,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一、地理信息技术概述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也就是我们说的”3S“技术,这是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另外,地理信息技术还包括虚拟环境,网络GIS等其他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涉及的专业技术非常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是需要老师根据教学任务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

二、中学地理教育概述

1.中学地理教育的特点及主要内容。中学地理具有“理科”的传统,侧重于地理学的自然属性方面,属于自然科学体系,有着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比如:中学地理中需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中学地理教学内容范围很广,仅从自然地理学中,就包括:地质、气象气候、水文等。另外还有天文、生物、旅游、经济、城市等等。2.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是在老师的教学下,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体验过程;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具备地理思维、了解探究地理问题等。最终使得学生树立环境观念、地球意识以及爱国情感。

三、地理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育的关系

1.地理信息技术对中学地理教育的作用。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老师可以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地理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老师在进行《陆地和海洋》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直观的了解“沧海桑田”,老师可以借助幻灯片、电子地图或者视频等方式直观的将“沧海桑田”的变化呈现在同学们面前。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地理信息技术中有一些软件很适合学生独立学习。比如:在学习“水土流失”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GIS技术对某个水土流失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进行数据分析,观察在水土流失区域的植被覆盖率。通过这种独立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加强培训老师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技能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对老师的综合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因为,地理信息技术都是现代化信息技术[2]。所以,对一些年龄稍偏大的地理老师而言,学习起来可能会比较吃力。但是在新课地理教学任务中,地理信息技术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老师提高自身的实力。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比如:GIS技术在初中地理课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概念、原理以及相关基本发展等知识,还要明白这项技术的应用领域。同时还要能够灵活操作相关软件,熟悉GIS窗口界面等等。(2)学校为老师提供合适的地理信息技术教材老师在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要有合适的教材,才能够更好的为同学们教学。首先是由学校地理老师积极向学校提出教材需求,然后学校根据老师们提出的需求,为老师配置合适的教材。目前,在初中阶段地理信息技术教材一般都是选修课教材,很多内容难度很大,不太适合作为学生的教学。所以需要尽快编订出更适合教学的信息技术教材。

四、结语

继续阅读

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审美教育

摘要:文章从现代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重点论述了中学地理学科美育的目标、功能及美学特征和实施途径,旨在明确美育在地理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操作方法,唤醒人们对美育的重视。

关键词:地理教育;审美教育;美学特征

一、中学地理审美教育实现的功能和目标设定

中学地理与美学隶属于不同的学科,都有自身特定的内涵,而地理美育则是地理学和美学两个学科的交叉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看,将美育融入中学地理教育中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现实发展趋势来看,中学地理审美教育在新时期教育理念下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中学地理教育旨在帮助、培养中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环境,依据各组成要素的结构以及各类复杂多变的地理运动,挖掘并整理出具有简洁性和统一性的规律与秩序。审美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并逐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依据零散、杂乱、无序的各类科学艺术,努力探寻出能带给人愉悦之感的规律与秩序。以此可以看出,地理教育和审美教育都是为了追求“秩序”和“规律'这里的“秩序”和“规律”意味着真理与和谐。中学地理本身就具有科学美,彰显出一定的美学原理。这也是在地理教学中能够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条件。但必须注意的是,中学地理教育与美育教育截然不同,两者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等同,必须要寻找两者的融合点。地理审美教育的任务是根据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通过揭示地理学科的“真”和“美”,积极培养中学生高尚的道德和情操,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美育和德育、智育不同,美育能升华人的感性(美育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德育和智育旨在发展人的理性。在德育和智育教育中,通常利用限制、压抑感性,甚至牺牲人的感性的方式,以保障理性获得发展。这也是德育和智育不能替代美育的一个原因。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产生,使得美育的功能日渐凸显,甚至必不可少。审美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感性教育,同时也可以认定是一种趣味教育。如果从人的品性角度出发,还可以把它认定为一种人格教育。没有审美教育的参与,健全人格的塑造最终将难以完成。只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和创造性,这是现代人特有的品质;是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即具有全局意识、能够分享与合作、重视体验、具有创新能力等。加强中学生对科学美的认识,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开发并提升其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由此可知,美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实施地理美育,首先要对地理学科的美学特征进行探究和揭示。

二、中学地理的美学特征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如语文具有文字美,数学具有逻辑美,哲学具有思辩美等。地理学科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具有自身所固有的美学特征。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可以得出地理学科具有以下三个美学特征。1.对称美在美学理论中,“对称”是形式美的表现,是最直观的形象美。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的载体是地球,构成地球的各类元素也都相互对应且天然对称。在空间维度上,它们布局和谐;在时间维度上,它们的节律协和。由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对称性,探索地理事象的对称性成为地理学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例如,南北极点、南北纬线(度)、东西时区的对称等,这些都是空间上的对称;晨昏线的对称、昼夜半球的对称、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时空对称等。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所带来的昼夜现象和四季的周期,是学生最容易感受和体会的时间对称。在时空形象对称性之外,还产生了由此而来的抽象性对称美。例如,气压带、风带的南北对称,气候类型的南北对称,冬夏季风在性质和时空上的对称等。其他还有诸如洋流分布模式的对称,大洋东西两岸寒暖流的对称,大洋海岭两侧地壳物质在运动方向和年龄上的对称,生物景观和土壤类型的对称等。人类活动及人文景观等领域,对称美也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印记。在理论地理研究中,抽象的对称美在许多地理学原理表述中也显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海洋表面平均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地球年降水量的纬度分布规律、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地表平均温度的讳度分布规律等,都体现了抽象的对称美。探寻宏观和微观方面自然和人文的对称性,已成为研究、传输和表达地理问题的突破口。实践表明,要创新研究中学地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必须要从“美的观点”和“美的对称”的角度出发。2.平衡美美学的一种突出表现形式是平衡。地理学的本质是研究物体及其各组成要素的构成和发展。实践表明,可从客观方面展示出平衡的艺术和美感。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众多客观平衡规律被揭示和证明。例如,八大行星之所以互不干扰、各行其道,能在太阳系中稳定运行,都是源自力的平衡;地球与月球相伴相随,也是源自力的平衡。更为普遍的还有地球表面温度的稳定,源自大气热量的收支平衡;生物界的生机勃勃与繁衍生息,也是源自自然系统中的宏观尺度的生态平衡。地理学中的平衡,既包含自然平衡,也包含人文平衡。平衡也有梯次。宏观平衡是微观平衡的前提基础,微观平衡又反作用于宏观平衡。倘若地球在宇宙中失去平衡,那么地球上的诸多平衡都将不复存在,地球上的事物也都将毁灭。3.和谐美和谐是美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则。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与数之间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之间是和谐的。地理学界一般认为地理事象和地理学理论的统一和对应,本质上就是和谐的反映。多样性的统一之美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只有多样才能丰富多彩,只有统一才能整齐划一。地理学科所涉及的各要素中既有独立,又有统一;既遵循各自内在的规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都有独立的运动规律,但大气中的碳氮循环、水圈中的水循环、岩石圈中的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圈中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又在向人们展示着多样性。这也是地理环境和谐美的完美展现。地理中和谐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应。海洋与陆地、高原与盆地、山峦与湖泊等,形成了地表形态的对应关系;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寒流与暖流则体现了地理运动形式上的对应;而低气压、气旋、阴雨和高气压、反气旋、晴朗则构成了成因上的对应等。奇异与和谐的配置,是美学中的一对辩证的存在。例如,太阳系是一幅美丽而和谐的图景,太阳系中小行星带和八大行星是小和大的奇异与和谐;八大行星中地球与其他行星是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奇异与和谐。这充分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奇异与和谐之美。上述分析表明,地理学在破译自然和人文密码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其“简单的对称”“神秘的平衡”“美妙的和谐”之美。

三、中学地理审美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

首先,依据美学理论知识,培养中学生理解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例如,介绍(或迁移)一些对称美、平衡美、协调美等概念和理论,或者开展一些美学知识讲座,使学生掌握审美的能力。其次,把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渗透美育的最重要场所,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在地理教育各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的心理特点,教师应适时地展示研究对象和地理现象的美,发掘地理思想、知识体系、地理规律、表述方法之美,并最终纳人地理学的总体美学特征中去。再次,要重视地理教学艺术,潜移默化,使学生感受美。例如,地理教学艺术美凸显在教学设计美、教学过程美、语言美、板书美等方面。其中板书美表现为布局协调、重点突出、书写规范、字体飘逸等。但是这些教学艺术还需要与地理学科自身所具有的对称、平衡、和谐的美学特征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实施美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即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中去欣赏美、实践美、创造美。大自然拥有取之不尽的美育素材。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深人大自然欣赏自然美景,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再现美的能力。综上所述,地理美育不仅是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要求和体现,更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需。在地理教育中要不失时机地渗透美育教育,引导学生去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以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继续阅读

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运用

(一)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创设良好授课氛围,激励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

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中学时代的学生具有对新知识强烈的求知欲,也具有探新求奇的心理特点。针对这些情况,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要在平时注意学习和积累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不断地自我提高,完善自我。在构思教学目标、难点和重点时,不能墨守成规,仅仅靠工作经验进行传统教育是不行的,而应该讲究方法,积极发散学生的思维,要用新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勇于探索新思路,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真实的地理环境印象,就会很容易地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融入到教学的情景中。

地理教师要坚持做到和同学之间民主平等,要彰显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用自己的乐观、认真、温和的情绪温暖学生的心灵。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一定要尊重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观点看法,不能简单粗暴的否定。例如,在一次讲解地理小章节测试卷时,我针对某一道地理选择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再加以引导分析,最终使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总之,教师要有耐心,积极和学生真心地交流,和学生一起去研究、克服问题,让学生在朋友般的交流学习氛围中提高掌握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二)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满情感,用真情实感感动学生

世界上各大洲大洋的地理景观,学生不可能直接看到和感受到,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也不是完全解决了,还需要地理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描述出美丽博大地理世界。同时,教师要根据广泛的地理知识,从天文延伸至地理,从家乡延伸至全球,这些新奇的知识对爱好谈古论今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很大兴趣的。

例如,在讲解“陆地地形变化”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大家园,十分漂亮,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有一望无际草原,险峻雄伟的山脉,有郁郁葱葱,神秘的亚马逊丛林,有上万的英尺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介绍词、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了,不但激起了学生对地球的热爱,而且能很自然地引导他们去学习、研究地理知识。实践证明,教师生动活泼、意境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崇高情操,使他们忘却疲惫,快乐地进入到学习之中。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的情感教育很重要,和其他学科比较起来,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质。我们地理教师应在课前,根据地理学科内容广泛性、独特性、涉及面广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实施教学时,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大纲教材为教学基础,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创建地理教学情感教育模式,努力做到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张如叶 单位:河北省沙河市渡口学区

继续阅读

谈地理教学结合思想教育

一、切入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密联系地理教材,在课堂中适时地切入时事热点,介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教学高一地理上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内容时,笔者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七号”的情况,并指出当前我国在世界航空航天科技领域中处于先进行列。又如,在讲授高二地理下册“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的内容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修建青藏铁路的情况,并指出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有“天路”的美誉。这样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培养的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一分为二看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逐渐形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客观、公正地分析我国国情,使其能够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地去看待国家的现状,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看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教学“海洋资源”的内容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以下情况: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幅员辽阔,有着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岛屿星罗棋布。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有不少岛屿及其周围的海洋资源被其他国家侵占。接着,笔者在课堂中引入了“钓鱼岛问题”。笔者重点介绍了钓鱼岛的丰富资源及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阐明我国对钓鱼岛问题的态度及立场,还介绍了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并剖析这些国家的意图。这样教学,能使学生认清当今的国际形势,更深刻地理解“和平崛起”的意义。最后,笔者这样引导学生:“爱国要落实到行动上。对学生而言,努力学习是爱国的重要表现。”

三、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现行的地理教材丰富、生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地区针对性不强,与学生的生活脱节,某些内容滞后于学科的发展等。教师应该适当根据本地或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发校本课程,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的不足,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例如,教学高二地理第二册“土地资源开发”的内容时,笔者在教学中融入了本地的素材:“融安县素有‘桔乡’之称,是全国金桔主要产地之一。融安金桔果质好、味清甜。在浙江省宁波召开的全国金桔技术研究会上,融安金桔的产量和品质被评为全国第一。其系列产品还列入了国家级‘星火’计划。”这样教学,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融入了乡土内容,既激活了课本知识,也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达到了“饮水思源,感恩故土,热爱故土,立志回报故土”的情感教育目的。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适时地融入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作者:张文全单位:柳州市融安县第二中学

继续阅读

地理教学素质教育

一、德育要贯穿地理课堂教学的始终

德育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首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从地理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中挖掘教育素材,寻找德育与地理知识教育的结合点,把思想教育与地理知识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结合我国钢铁、煤炭、石油等工业所取得的成就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结合环境、资源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解,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可以结合地理现象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的教育。例如,通过讲解板块构造理论讲述地球上地震和火山现象成因。通过学生旅游实地考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奋劳动的精神,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二、创造良好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所特有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是在师生双向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创造良好愉悦的心理环境,形成一种团结进取、协调融洽的心理气氛,才能激起共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学生愉悦地接受和自觉地掌握。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讨论问题时敢于让学生大胆质疑,形成畅所欲言、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等,对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环环紧扣,节奏张弛适度,过渡自然巧妙。教师的讲授应突出重点,目标明确,启发思维,切忌一讲到底。增加学生学习活动的训练内容,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要照顾到中差生以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课堂教学必须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地理教师应随机应变,选择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有针对性的教法,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挖掘与拓展,善于发散、引发思维、开阔思路。

四、努力做到让全体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

继续阅读

中学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分析

1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地球是宇宙中一颗耀眼的行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就濒临灭绝,更谈不上发展。目前生态失衡、资源短缺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各国各地区对经济发展无止尽追求的结果。但我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是否能考虑到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建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地理这门课程就是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其组成特点、分布规律等方面知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我国中学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基本状况

当前从我国学校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学教育的教学大纲、环境教育的配套教材、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等,都不符合中学生环境教育的要求。

2.1中学教育中环境教育的总体原则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发展并不意味着盲目、没有节制地开发,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同样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将人与环境相联系,把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思想不断地渗透到中学地理课堂当中去,使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与整个社会的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2中学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未来的社会将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面对将来的环境问题。首先,我们要做到的是使中学生对身边环境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懂得不能完全为了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而放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次,要使学生真正领悟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整个国家乃至全球都很重视环境问题,要加强地域间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全球的环境建设而努力。最后,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想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3中学地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3.1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中学课程当中有很多学科都涉及到环境教育,例如:生物教学、化学教学、物理教学等等,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规定教学目标。中学课程中就地理课程较多地涉及到环境教育理论知识,但也都是零散分布于不同章节,学生只能零散、片面地学到一些环境教育的知识,无法形成完整的环境认知体系。

继续阅读

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人们生活在环境之中对周围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问题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环境教育已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努力推进环境教育,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中发挥自己学科的优势。下面本人试从中学地理教学的角度谈谈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宇宙环境为开端,依次讲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然后学习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那就是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最后又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教育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地理教材,全书四册,不但在各章节中突出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培养环境观,而且有的章节把环境保护单列,特别强调“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钻研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可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字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同时还可通过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和挂图等,将环境保护中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环境教育。如:《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七节中讲到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全球变暖。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结合国情教育和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针对我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地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这些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所以,单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环境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环境教育。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某一环境案例中的具体角色,课前先让他们收集与自己角色有关的资料,然后在扮演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角色立场当众阐述观点。例如:在谈到三峡工程建设时,学生分别扮演各方角色,如: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工程师、政府官员、工程建设地居民等。召开意见听取会,让他们阐述对该工程的看法;政府官员的角色阐述该工程建设的目的;经济学家的角色阐述该工程的收益情况;环境学家的角色阐述这项工程将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如工程对周围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工程对诸如森林砍伐、耕地侵占等自然环境破坏的后果,工程建设后会产生什么新的环境问题等,并提出避免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当地居民的角色阐述工程对他们正常生活的影响。在各方发表了意见以后,作为政府官员的角色再提出建设方案的修改意见。最后,教师以仲裁者的身份,客观地分析兴建三峡工程的环境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允许让学生继续以自己的角色立场提出异议,由教师回答。总结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听取和接受不同领域人士的看法,使他们对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看法达成一致的共识,从而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继续阅读

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人们生活在环境之中对周围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问题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环境教育已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努力推进环境教育,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中发挥自己学科的优势。下面本人试从中学地理教学的角度谈谈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宇宙环境为开端,依次讲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然后学习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那就是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最后又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教育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地理教材,全书四册,不但在各章节中突出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培养环境观,而且有的章节把环境保护单列,特别强调“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钻研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可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字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同时还可通过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和挂图等,将环境保护中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环境教育。如:《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七节中讲到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全球变暖。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结合国情教育和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针对我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地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这些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所以,单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环境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环境教育。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某一环境案例中的具体角色,课前先让他们收集与自己角色有关的资料,然后在扮演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角色立场当众阐述观点。例如:在谈到三峡工程建设时,学生分别扮演各方角色,如: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工程师、政府官员、工程建设地居民等。召开意见听取会,让他们阐述对该工程的看法;政府官员的角色阐述该工程建设的目的;经济学家的角色阐述该工程的收益情况;环境学家的角色阐述这项工程将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如工程对周围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工程对诸如森林砍伐、耕地侵占等自然环境破坏的后果,工程建设后会产生什么新的环境问题等,并提出避免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当地居民的角色阐述工程对他们正常生活的影响。在各方发表了意见以后,作为政府官员的角色再提出建设方案的修改意见。最后,教师以仲裁者的身份,客观地分析兴建三峡工程的环境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允许让学生继续以自己的角色立场提出异议,由教师回答。总结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听取和接受不同领域人士的看法,使他们对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看法达成一致的共识,从而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