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地理教学专业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乡土地理教学以其独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利用所学知识服务当地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民族地区师范类地方高校开设的乡土地理教育课程,通过鲜明的乡土特色,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认知深度、促进发展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价值。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亟待更新。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从时空变化的角度对乡土地理进行讲授,能促进学生对家乡变迁的了解,让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的信念;利用乡土地理校本教材在地方高校普及乡土地理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应有之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乡土地理;高校教学;课程设置;民族
地区乡土教学,即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实际和特点,以本乡本土的生产状况、物产交通等事物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乡情教育和爱国教育的教学[1]。区域性是乡土地理具有的独特优势。乡土是学生成长和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地理事物来讲授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科学价值观。
一、乡土地理教学课程设置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主要为基础教育服务,并积极主动为中等教育服务。乡土地理是师范类高校地理专业的必修课。地方高校乡土地理教学,尤其是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的乡土地理教学,在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在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方面,在让学生树立建设美丽家乡信念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乡土地理教学配合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将优质的乡土地理校本教材融入系统的乡土地理教学中,能为实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传承民族文化及建设新农村等提供理论支撑。
(一)体现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特色,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现有的课程设置主要从宏观的角度讲述整个中国或整个世界的地理变化,而对于地区或县域地理特点安排较少,微观领域的教育明显不足。从我国东、中、西地区的17所高校统计数据看,乡土地理开设比例小,仅有17.6%的院校开设了该课程,且普遍将乡土地理设置为选修课程[2]。而高校教育尤其是师范类高校教育是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和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结合十分紧密。结合地方的地理特征、文化特色及其演化进程开设乡土地理教学,能体现地方特色,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本地的地理、历史、文化,更好地为家乡建设服务[3]。乡土课程的设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让学生树立爱国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和信念。在乡情教育中增强乡土情结,是爱国教育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乡、爱学校、爱故乡开始的”“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结合地理原理解释家乡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识,可以增加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二)符合社会需求符合社会需求,有利于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乡土地理课程设置可以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让学生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目前,大多数课程和教材是以全世界、全国、全省等较大区域为对象讲述相关地理知识,而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主要是为地方服务,和地方地理、历史、文化等结合十分紧密[4],以县域为研究对象的地理教学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乡土地理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分析自然条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付诸实践。有针对性地开设乡土地理教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弥补中学阶段相关知识的欠缺和高校课程较宏观的特点,有助于让学生深刻了解本地的乡土地理特点、文化发展现状和社会发展方向,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计划。
(三)强化实践技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促进学以致用传统乡土地理教学主要讲述基本的地理知识,这种方式不容易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现代地理教学要求乡土地理教学走出课堂,投入到野外观察、地理调查和参观活动等具体的实践中,以社会实际问题为素材,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过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等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实地调查等实践活动。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结合具体环境去分析影响当地农业、工业或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或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利用所学基本知识树立防灾减灾的基本理念,为建设生活家园和保护生态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民族地区师范高校加强乡土地理教学,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乡土现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力,让学生树立发展当地社会的信心和决心,最终达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项目教学法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教学方法,这是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面对比较复杂的教学环境,教学改革的工作就要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用层面着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加以应用,从而提高旅游地理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高职旅游地理教学现状及项目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
(一)高职旅游地理教学现状
当前的高职旅游地理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诸多教学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课程设置不科学。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是比较重要的,科学的课程设置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效率有着促进作用。但在实际中,旅游地理课程的安排还存在不合理之处,课程安排的比较少,课时和教学的内容不相匹配,这就造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赶任务就加快教学的进度,造成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压力,不能对教学的内容全面理解,影响了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其二,教师对课程认识不全面。提高旅游地理教学质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有着指导的作用,但从实际教学现状能够发现,一些教师在旅游地理教学的目标方面没有明确化,不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的系统性比较差,缺少相应的教具,没有实现现代化的旅游地理教学目标,对教材中的旅游地理的知识深度没有充分挖掘,这些也会造成教学质量和效率低的问题。
(二)高职旅游地理教学项目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
高职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对旅游专业的教学体系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面向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针对性培养,这样就能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促进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旅游地理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也能有效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能将学生主体地位得以鲜明突出,促使学生主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力度,也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和体验,最终将学生专业知识层次进一步完善。另外,项目教学法的科学应用,能有效提高旅游地理教学的整体效果,优化教学的过程,对实现教学发展目标有着促进作用。
二、高职旅游地理教学项目教学法应用要点和应用方法
(一)高职旅游地理教学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要点
摘要: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论文选取中德两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德两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在定位与维度构成上异同点的对比分析,认为:现阶段中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需不断完善与优化,应注重教学深度与广度相结合;教学实施应该由形而上向形而下过渡;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实现应宏观与微观并举,更好地达到教育及培养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中国;德国;比较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能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学习者通过地理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在整个地理教学活动环节中,地理教学目标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制约着地理教学的策略设计和评价设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1]。1992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的三大目标包括知识和理解、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总结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些目标要求的提出使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置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与德国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分析,针对两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定位、维度构成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为优化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提供借鉴。
1中德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比较
1.1地理教学目标定位:教育理念
1.1.1中国高中地理教育理念具有“专业化阶段性”特点中国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对应基础目标、关键目标、终极目标三个阶段。[2]”这种教学目标的定位更加突出学科专业化性质,以培养学生的地理专业技能与素养为目标。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知识掌握过程,旨在使学生由易到难掌握地理知识方法、培养地理素养。
《地理教育杂志》2016年第9期
摘要:
“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是在“问题-探究”地理教学模式基础上,围绕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它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心。本文主要对该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组成环节进行探讨。
关键词:
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构建
“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是在“问题-探究”地理教学模式基础上,围绕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侧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一、“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的内涵
“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精选案例,围绕案例层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该模式的前提是精选案例,案例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形式上图文表并茂最佳。运用该模式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及解决,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问题解决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切忌教师匆匆给出答案。“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该模式侧重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模式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该模式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还要关注教育改革的动向,学习并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发展,社会才能进步。不论是信息技术,还是地理教学,其目的都是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将二者整合具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促进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具体探讨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1.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只能通过想象对知识加以理解,这样枯燥的学习只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重难点知识简化,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2有利于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高中地理理论知识较深入,大多是文字描述。地理本身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但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性较强,知识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能够将原本抽象且难以理解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不仅仅学会知识,更懂得如何真正地将这些知识合理的运用在具体实践中。
1.3有利于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到具体教学中高中地理课本内容主要是围绕人地协调的理念而展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明白技术运用的真正目的,并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掌握,能够从中领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4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从而学会分析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从中明白知识所带来的真正的意义。
2.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2.1将多媒体与地理教学有效结合绝大部分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都是通过老师的讲述从而获得理论知识。但是这样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必须将多媒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简单易懂,学生才能够深入掌握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真正地产生兴趣。多媒体包括很多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新鲜感。比如,在讲到人地关系的矛盾时,可以考虑给学生播放一些由于人地关系不协调导致的一些灾害,在观看视屏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对接下来的人地关系知识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对教育事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内容陈旧、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以及缺乏个性化等问题,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中大量的信息当作教学的案例,创新合理地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全新的地理教学过程,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互动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实现教学的个性化,真正达到精准教学的目的。“互联网+”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优化教学资源、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互联网
已经快速地席卷各行各业,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呈现出一种新生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教师与学生应当紧随时代的步伐,在大胆的尝试中实现创新教学。
一、“互联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中国各行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对于教育行业,将教育的内容和样式进行持续不断地更新,对于教育的评价也逐渐多元化,总而言之,就是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进行了一场伟大的变革。
(一)革新课堂教学
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应当将学生当作教学实践的主体,能够认识到“合作”“情境”等对于教学的意义更加深远,这也是将“互联网+”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理论支撑。“互联网+”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同步等特点,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带来巨大的帮助,教师从传统的演示者角色转变为“导演”,学生则既是观众与听众,也扮演者“演员”的角色。尤其是在多媒体课件的互动中,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延伸课堂教学
摘要: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升学率成了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整合地理教学内容,将人文教育始终融入地理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素养;利用古诗、民谣、谚语,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本文将对此展开详细阐述。
关键词:新教育;初中地理;人文教育
一、地理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势
地理学科跨文理两大领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地理学的发展表现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对地球的认识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对人文地理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城市分布、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等地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地理学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乡镇初中几乎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由于专业不对口,地理教师专业知识欠缺,专业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不高。面对这种现状,应该从下面两方面入手,来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1.注重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新理念的培训。鼓励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2.让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擎。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只有从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基本功等方面的培训入手,形成长效机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整合地理教学内容,将人文教育始终融入地理教学之中1.发挥地理学科在人文教学中的优势,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渗透人文教育。地理知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情趣与内在美的气质。学生在学习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人文地理知识时,分析本地区的地理景观特色和文化风格,能够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立足于人类与环境的协调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教育。2.在地里教学中始终贯彻人文精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课堂教学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应该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贯彻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当今教育的潮流。
(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主要指涉及学生精神层面的东西,人文素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主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注重过程体验,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自己的家乡,认识我们的国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一篇: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中国疆域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教材编排既注重地貌又合理地介绍了地方的气候和资源。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理解记忆效果好,在鲜活生动密度大的地理课堂上,教学效果好。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的课堂优势
情景教学是一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指的是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利用语言文字、资料图片、音乐视频等为学生还原知识的来源,继而使知识生动具体,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方便学生对当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虽然较多,但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课堂上,情境教学法更容易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记忆地理原理、相关概念、地理事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了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
二、初中地理创设情境的途径结合教材的不同教学内容,可以进行不同的情境创设。
(一)语言情境发掘语言魅力,创设情境。教师的普通话当然都是标准的。练就口齿清楚的本领是地理课堂创设语言情境的基础。在向学生说明一件事或要求同学背诵一段文字时,适当加入自己的情感和表情,就可以创设出较为有吸引性的语言情境。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中国的行政区划”口诀雏形就在我们开国总理的脑海里诞生了,如果你在开国大典的现场,你能快速地记下我们伟大祖国的“中国的行政区划”吗?在语言创设的情境之中,学生们会怀着好奇、崇敬的心情试背口诀:两湖两广两河山(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五江二宁青陕甘(江西、江苏、浙江、黑龙江、新疆、宁夏、辽宁、青海、陕西、甘肃);云贵西四北上天(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内重台海福吉安(内蒙古、重庆、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还有港澳(香港、澳门)好河山。
(二)环境情境初中的地理知识教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设置具体的影像情境置学生以真实的环境之中,是情境教学中较为理想的教学措施。如“水资源”的教学。教材有关水资源的知识不但介绍我国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在倡导学生保护水资源,树立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理念。在教材的处理过程中,单凭文字的说明是不足以震撼人心的。图片、影视资料是情境教学“水资源”的最佳首选。如“水资源”一课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组织本节课的课件在于“缺少水”的视觉效应。在以下四幅图片中有干旱的禾苗,挑水的儿童,即将干涸还被污染的河流,共同给出学生一个强烈的视觉效应:缺水!水很珍贵!继而脑海里生成各种有关节约用水的标语,在思想深处会产生对于水资源的危机感。最后一图的教育效果就明显地跃然纸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水资源的缺失决定了整个地球上的生命!之后结合教材播放我国水系资源视频,几大河流的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著名水系的现状,灌输资源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在动、静结合的多媒体课件中,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点首先有了极具感性的认识。在教材知识的理解中多了主观积极的学习因素,对教材里涉及掌握记忆的知识学起来就轻松愉快,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增强了对水资源知识的学习效果。最后记忆理性的数据如“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时,就不显得突兀与难解。如此既深化了思想又强化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