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地理教学设计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诊断研究

摘要:学科整体理解强调课程在科学性、学科性和教育性上的功能耦合。基于学科整体理解的地理教学设计追求“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本文在探讨学科整体理解的核心观点的基础上,制定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诊断指标和考察模式,并选取一线教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例,进行诊断、分析和优化,最终提出反思与对策。

关键词:学科整体理解;整体性原理;教学设计;诊断研究

整体性教学设计是用科学化的观点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而形成的学科研究领域[1]。与传授“实在”知识的机械化、孤立化的预先规定工作相比,从学科整体理解的视角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关键知识、能力与品质融合为一体的地理核心素养,有利于构建整体有序、结构优化的高效地理课堂,以实现当代地理教育价值的述求。然而,目前关于“整体性、整体理解”的地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成果较少,且大多是基于地理“整体性思想”对知识内容这一要素本身进行探讨,缺乏对学科理解的整体把握,或是按照各要素“填充式”设计,反思及再设计的整体把握、深度探究思路不突出。基于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学科整体理解不突出的现状,本文从学科整体理解的视角对一线教学设计作品进行诊断、分析与优化,一方面为地理教学设计的考察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为广大地理教师设计凸显学科整体理解的教学作品并进行反思及再设计提供参考。

一、地理学科整体理解与诊断概述

1.地理学科整体理解的核心观点学科整体理解的一般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整体性原理,指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些相关要素之间的选择和匹配,使整体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最后实现功能耦合[2]。结合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地理学科的整体理解应强调地理课程在科学性、学科性和教育性上的协调统一(见图1),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理解地理课程的教育价值是学科整体理解的根本。正如地理教育国际新宪章所强调,地理学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和技术[3]。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也应围绕着传递真(掌握地理科学关键知识)、善(形成具有地理学科特质的关键能力与态度品质)和美(用地理眼光欣赏自然和人文环境)展开。(2)理解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是学科整体理解的核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凸显地理课程性质的教学设计应把握教学过程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特点,将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进行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上的联系,能关注和指导全体或绝大多数学生空间观念和综合思维的形成。(3)理解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是学科整体理解的表现。具体表现在:a.生活性,注重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凸显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理念;b.差异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c.探究性,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能力培养;d.时代性,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d.多元化,注重评价主体、目标和手段的多元性。

2.诊断量表如图1所示,基于学科整体理解的地理教学设计是一种用科学化、理性化的视角,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教学实践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媒体应用和教学评价这5个方面,既是教学实践过程的基本环节,也是地理教师基于学科整体理解的教学理念、核心能力的外显。

二、基于学科整体理解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诊断内容

1.诊断模式教学设计是一个整体有序、结构优化的整体。同理,基于学科整体理解的地理教学设计诊断也应遵循整体性原理,将诊断的整体思想蕴含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继续阅读

浅论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这也强调了课堂的主体,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抓住学生的眼球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设计在这个环节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又与教师自身素质相符的设计也是课堂效率的保证。学生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因此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成了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在这个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让学生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仔细研读课程标准

为了在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素材选择时轻车熟路,教师应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烂熟于胸。课标的要求应该是课堂设计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有局限性,所以在一堂课开始时,可以先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于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这样也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二、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

由于教材是全国各地专家和一线知名教师。多年经验编撰出来的。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把教材放在首位。主题式教学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中使用新颖的素材,结合一些吸引眼球的案例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例如,在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时,很多网上的有关交通的资讯新闻都过于刻板,感觉不能充分激发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当时恰逢双十一,看到网页上铺天盖地的淘宝网广告,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禁让人联想到根据它们产品属性、距离长短的不同,选择的物流也不同。这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推己及人,学生对于双十一都很熟悉,也都有过在网上购物的生活体验。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这样设计这节课的活动:大屏幕显示一则双十一临近,阿里巴巴公司招聘物流专员的启示,同时以小组PK的方式来组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四则不同的订单让学生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1)溧阳餐馆老板购买南京的大闸蟹,选用公路运输。(2)购买香港价值昂贵的手机,选用航空运输。(3)从东北进购大米到江苏的仓库囤货,选用铁路运输。(4)将红旗牌轿车从上海运往非洲,选用水路运输。这四则订单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思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特点。通过小组PK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且它的内容与这节课的内容再贴切不过,更可贵的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科知识,寓教于乐,让本身枯燥的知识点贴近生活,变得新鲜有趣。再如,“巴西”一课,对于巴西,我们可以很快联想到它是一个近期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以此作为切入点,从奥运五环联系到巴西的色彩,将课本上关于巴西的气候、地形、文化、经济的知识点重新整合,归纳出属于巴西的五环颜色:热力红,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热带,气候湿热;澄净蓝,巴西海岸线漫长,东临大西洋,有亚马孙河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清新绿,巴西分布着广阔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更是巴西热爱的足球绿茵场的颜色;神秘黑,巴西曾经的黑奴贸易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丰收黄,巴西发达的热带农业。这五种颜色,既是奥运五环的颜色,现在也将它们赋予巴西的颜色,将巴西奥运从导入开始就贯穿全课,学生今后在看到奥运五环时,必然会联想到巴西的自然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知识。颜色往往是人最直观最强烈接收到的第一信息,将其变成一个“引子”,利用生活中“奥运会”这一素材,换个角度看奥运,换个角度看巴西,学生在课堂中也会获得不一样的精彩。能够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需要我们有一双对新闻敏锐的眼睛,可以搜集最新最热门的相关素材。例如,“俄罗斯”一课可以以“一带一路”的时事热点进行导入,事先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以地理“导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地理“导学案”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地理课堂更高效。再如,七年级上册的“气温的变化”一课,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可以从江西婺源的篁岭晒秋导入,以优美的风景照片,配以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让学生沉浸其中,并思考:一天之中什么时候晾晒效果最好?为什么?自然而然引入气温在一天当中的变化,与生活常识紧密相连,学生便于理解。

三、选择恰当的知识呈现方式解决设计中的难题

所谓的难点,其实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呈现方式,许多地方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听不如看,看不如做。比如,在教学“地形图的判读”一节时,学生认识了等高线地形图,但是很难将平面的图想象成立体的山,这时候该如何将平面与立体相对应使之一目了然看出等高线的特点呢?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地形模型的方法,给出制作步骤,让学生用橡皮泥依照每一条等高线的轮廓,做成厚度相同的平面。再将橡皮泥模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拼合在一起得出地形模型。这样从抽象到具体,形象无比。学生大都最终能制作出简易的地形模型,观察手中的地形模型,可以找出相应的主要山体部位,判断陡坡和缓坡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与等高线地形图相对应,也可以得出: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这一规律。这一环节,摒弃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完成,根据做出来的地形模型观察,更加直观,眼见为实。经过动手制作,达到了让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的效果,难点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在“玩一玩”中学到知识,会让学生更铭记于心,不易遗忘。再例如说到“日本”时,让学生亲手制作日本的寿司,从中感悟日本气候和文化。在学习地球仪和经纬网时,让学生们玩一会儿地球仪,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地球仪,会感到很新鲜,他们好奇地把玩,发现地球仪上有各种颜色,并开始研究中国在地球的哪里,研究溧阳在哪里,研究美国在哪里……教师要舍得给予时间,让学生玩出兴致,玩出问题来。这时候,教师可以问一些耳熟能详的地名,北京在哪里,北极在哪里,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找经度纬度,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的过程中熟悉地球仪的构造。当然,还可以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找出地球仪与地球有何不同,课堂氛围一下子就能够活跃起来。

四、乡土地理在教学中的运用

继续阅读

地图技能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地图技能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良好的地图素养将使学生受益终生。通过对上海市高中学生的地图技能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师生访谈、学生作业和考试情况的综合分析,调研学生解读地图、运用地图的能力现状,分析学生地图技能欠缺的问题症结,并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章节为例,探讨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地图技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图技能;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地图技能培养一直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新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学生的地图技能提出了诸多明确要求,如“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等[1]。《上海市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更是把地图技能作为地理学科两大核心能力之一,凸显地图技能培养在上海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关键地位[2]。在教学效果和考试评价中,上海市历年的地理高考、学业水平等级考和合格考,地图分析题的分值比重均占有五成以上。可见,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是新课标体系下高中地理教学和考试评价的重中之重。

一、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地图技能的现状调查

1.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20个选择题构成,主要涉及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学生的解读地图能力、学生的运用地图能力三个维度,从不同的尺度探讨学生在使用地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问卷调查,结合师生面对面访谈、学生作业和考试的综合情况,调查高中学生认识地图、解释地图、运用地图的能力现状,分析学生地图技能欠缺的问题症结,进而探讨如何构建基于培养学生地图技能的有效地理课堂。

2.调查对象和调查过程问卷设计完成之后,于2017年11月对上海市长征中学的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长征中学为区重点高中,学生的能力水平能大体反映学习成绩中等程度的高中生群体状况。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课堂作答,课堂上当场发放问卷,10分钟后当堂回收。发放问卷95份,其中男生49人,女生46人。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99%。

3.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1)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对第一个维度调查中(见表1),发现约86%的学生喜欢地理课,14%的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一般。如此众多的学生喜欢地理课,与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上海高考制度的改革有关,上海2016年开始实行高考“3+3”制度,地理等级考安排在高二时段,为了减少高三的备考科目,选考地理的学生一枝独秀,人数众多。五万多名考生,四万多名选考地理。高考指挥棒下,学生普遍对地理课越来越重视。在地理学习中,喜欢地图的学生占55%,对地图感觉一般的占41%,不喜欢地图者占4%。其中男生喜欢地图的比例略高,占男生人数的67%;女生则有半数对地图感觉一般,且不喜欢地图的学生都是女生。造成这种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男、女生空间想象力和思维习惯的不同,男生的空间立体感更强一些,喜欢阅读图表这类带有分析、想象的内容;而女生强于语言逻辑,喜欢阅读文字内容。这种差异也体现在阅读地理教材的习惯上,男生喜欢看地理图表,女生更喜欢看文字内容。如何调动女生的地图兴趣将是摆在高中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调查结果同时反映,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认可地图技能是学好地理的关键环节。(2)学生解读地图的能力在对学生解读地图能力的调查中(见表2),发现80%的学生能够完成在地图上判别方向、两地距离的估算等问题,说明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绝大多数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图知识,能够阅读地理位置的相互关系、资源能源的空间分布等平面图形。但如果涉及需要将平面图转化为空间中的立体图,学生则普遍感觉困难重重,尤其是女生,仅有17%的女生自认能够做到。而高中地理教育中有非常多的地图需要空间立体感,如地球的形状、自转公转、月相变化、日食月食、正午太阳高度角、行星风系、大气环流、气旋反气旋、地形地貌等内容,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地理学习中常见的各种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线)分析上,只有1/3的学生表示能够读懂,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确定是否理解。说明学生对等值线图尚不熟悉,需要教师总结规律,教师可依据等值线图幅的数值,相邻两线的间距、疏密程度、延伸方法等,为学生总结出一套判读步骤,强化训练,让学生能够从方法上掌握等值线图形题的判读。空间想象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地图的判读。针对问卷调查结果,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普遍反映,从小学到高中,多是通过记忆、背诵默写来学习文科课程,不习惯也不太会通过地图、图表来分析问题。尤其是部分女生,空间方位感较男生差,一看到立体图就发慌。此外,学生空间能力不强,除了性别、个体的差异外,可能还与现行高中课程的设置有关,高一学生,尚没有开设立体几何课程,没接受过立体几何的系统训练,学生普遍立体感不强。所以教师在讲解宇宙与地球部分,速度应慢一些,练习要多一些,要注意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通过各种练习,想法设法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在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维度的调查中(见表3),当学生听到某个常见国家时,能够在脑海中确定大体位置者,男生不到30%,女生更少,仅11%。当不能在脑海中定位时,选择查看地图者,男生占37%,女生占19%,说明学生普遍没有使用地图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认为自己能够总结出各类图表的特征者,男生占45%,女生占35%,均不到一半,说明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图像知识太少,对地图图表有畏难情绪,普遍存在离开地图学地理,学完地理不会运用地图的现象。相对而言,男生对使用地图的兴趣和自信心要高于女生,如何调动女生的地图使用意识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熟练运用常见地图,不仅对学好地理知识很必要,对读书看报、外出旅行也很重要,而且已成为信息社会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良好的运用地图能力和用图意识将会令学生终生受益。鉴于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解读地图和运用地图能力欠缺的现状,教师应加强方法上的指导和引导,要把用图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只有学以致用,才能有效调动学生使用地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技能的课堂培养策略探讨

继续阅读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中的运用

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2008年首次提出了“微课程”,“微课程”教学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教学主题突出、资源容量小等特点,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在教学中运用。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利用微课教学的在线学习、远程学习,以其自身的灵活性、有效性必将成为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形式。

一、“微课程”的地理教学设计要素

(一)地理微课概念地理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重点难点等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内容一般只安排一个知识点。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的思想和灵魂,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目标明确,提高微课教学效果。因此,做好每一次教学设计是做出高质量地理微课的前提。

(二)“微课程”的地理教学设计的几个要素地理微课是一种在线教学微视频文件,在功能上,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包,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目的。视频中教师会考虑到学生是观看视频的主角,因此会较好的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症下“药”。1.设计地理主题初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是针对地理某一知识点展开教学,便于将某个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地理“微课程”的主题有许多,比如:地理新课的导入、地理原理的讲述、社会热点问题的地理剖析等。2.设计课程时间短小、精练是初中地理“微课程”的突出优势,因此,时间设计一般以5-10分钟为宜,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习的质量。3.设计课程结构初中地理“微课程”的教学过程应简短而且完整,包括:地理教学问题的提出、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这里需要突出以下两点:首先,知识点切入应迅速,做到快速吸引学生。地理“微课程”教学时间短,要想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必须使用恰当的教学导入来较快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内容讲授结构应完整,重点突出。地理“微课程”是围绕某一知识点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主干知识,讲解时重点难点要突出。要让学生在学习后明确知道在这节地理“微课程”中学到了什么。

二、“微课程”的地理教学实际运用

(一)提供自主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微课有模块化、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初中学生地理基础薄弱,地理分析问题能力、读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增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微课学习资源。如:学生在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时会有一定困难,这个时候,就可以反复观看气候分布的视频,以理解分布规律。学生边看,边思考,世界气候分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分布规律是怎样的,自己已掌握了哪些知识。

(二)再现地理过程细节,突破教学重难点对学生而言,地理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微课程”可以作为演示资源,把一些知识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形成三维立体图,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微课程,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地球自转的过程和特征,同时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使用公转运动视频,说明地球公转过程及地轴倾斜的重要特征,同时理解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形成分层教学资源,优化差异化教学地理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它们呈“点”状、碎片化,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同一堂课,教师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地理微课程可以实现异步教学,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便利。

继续阅读

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集图像、声音、视频等于一体,将学习内容化繁为简、化静为动,便于教师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地理学科兼具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将多媒体技术渗透到导入新课、课堂讲授、课外拓展等教学环节,以期为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自然界的水循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逐渐成熟,在拓展知识视野[1],激发学习兴趣[2]72,增强师生互动[3],促进生生团结合作[4]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进而提升教学质量[6],已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由于地理学科兼具综合性[7]、区域性[8]、空间性和动态性[9]等特点,多媒体技术能更好地与地理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将“讲解、演示、再现、比较”等方法[10]99融为一体,在地理教学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应用。国内教育者对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刘亚波认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而且变以往“填鸭式”教学为承载现代技术手段的启发式教学,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2]71。张博认为,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而且有利于完善和创新我国高中教育体系[11]。李震分析总结了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具有灵活展示教学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等优势[12]。陈阳采用实验对比、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对两个班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并在导入情境、讲授知识点、视频的选取与播放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13]。周恒针对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存在课件素材组合水平低等问题,提出教师应注意教学素材取舍、学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等优化策略[14]。姜宁等针对多媒体课件内容与书本重复太多,颜色和图案随意搭配问题,提出鼓励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提高教师对多媒体课堂的适应能力和掌控能力[15]。陆光明针对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难以做到有效互动、被课件绑架的问题,提出了以Flash平台为例设计、改编地理微件的策略[16]。赵实君等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案例教学时不仅要求多媒体技术、板书混合使用,而且应该选择合理的图示创设地理问题情境[10]98—99。何如等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具、缺乏师生互动、缺少抽象思维训练、抹杀语言功能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师生间互动交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用多媒体等策略[17]。成兆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60.1%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辅助技术容易造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51.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选择的素材内容较多,课件设计不合理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等问题,提出了教师应该严格按照地理教材设计多媒体课件、适当增加多媒体课件美观性等策略[18]。鲍国达通过对大量多媒体地理课堂的观察,发现不少教师的板书行为普遍存在着设计传统、形式单一、呈现杂乱、过程脱节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预设科学方案关注学习过程、提升内涵品质创新板书形式等优化策略[19]。余根梅等根据信息技术不能有效解决地理教学案例、数据材料等信息陈旧和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从课前预习、案例导入、讨论展示等环节对“热力环流”进行了案例设计[20]。黄雅莉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反思六个方面对“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多媒体教学设计[21]。周红星将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堂有机融合,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具体教学过程对“常见的天气系统”进行了教学设计[22]。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主要分析了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有关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设计报道较少,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案例设计未见报道。为此,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案例设计中,以期为地理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交互视频与教材结合,了解水圈构成的特点。2.通过水循环Flash交互动画,掌握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等形式,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通过查阅资料和野外调研徒骇河(聊城段)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学会从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循环的类型和过程,能够正确认识水循环自然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的作用与意义,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继续阅读

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良好稳定的自然环境,然而不幸的是,近些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大气污染、海水污染、气候变暖等等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计划。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改变,甚至对于大部分人的生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生态系统失衡将产生洪水、泥石流等,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环境保护是人人都应做到的,借助于高中地理课堂将环境保护教育理念渗透其中将会对于学生的思维观念产生影响,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身边环境、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成为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环境教育渗透的重要内容。

一、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环境保护理念渗透的必要性

人类生活在环境之中,环境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的活动同环境息息相关,因此,环境保护也就成为高中地理知识渗透的主要理念。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学生所开展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并非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外延部分,而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基础与保障。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要想真正渗透好环保教育理念就应当对于地理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将课本知识点同自然环境理念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于环境保护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人类一直追求可持续发展,而要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环境保护,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创新路径

1.课堂教学成为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路径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繁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地理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应当吃透教材知识,充分利用地理教材这样的载体进行教学设计,渗透环境教育理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将环保教育目标予以充分结合,深度挖掘教材中现有的环境因素,目的就是保证地理课堂中能够渗透更多的环境教育内容,这样的环境教育渗透才更具备感染力与说服力,如地理教材中关于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看一幅漫画《啊!地球出汗了。》让学生意识到地球出汗的原因就是全球变暖,正是全球变暖才使温度升高;其次,可以让学生观看气候变暖产生的环境影响的图片及视频如科幻电影《后天》,从而引导学生发问,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有哪些;最后,以“全球气候变暖的利与弊”为话题进行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讨论中意识到全球变暖的弊大于利,危害大于好处。这样的地理教学课堂将会很好地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教师既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也可以借助多媒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发挥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能够树立科学、正确的环境观念,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课外活动过程中渗透地理环境教育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当珍惜并爱护地球上的一切自然资源,在环境教育方面应当做到渗透于课堂,意寓于课外,高中地理教师不仅仅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时刻将环境教育理念渗透其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环境中学习”的活动,针对于校园环境分小组进行垃圾分拣、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节约粮食等实践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的宝贵,无论是吃的米饭馒头还是用的水电,都是资源,都应当节约,对于身边的环境要做到爱护,不用塑料袋,拒绝白色污染,大力支持绿色环保工业的发展并以此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多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损耗,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同时骑自行车还能够锻炼身体,一举多得。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以学生身边的小事件为例更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其实和自己都是息息相关的。课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建环保小组,在课余时间进行气象观测或者是水源的采样检测,在国际环境的重大节日中如“国际湿地日”“环境日”等环保小组可以举办相应的活动呼吁身边的人爱护环境,具备环保意识。这样课内教学渗透、课外实践的方式便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从而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3.开发校本课程并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渗透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开展环境教育渗透具有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独有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在地理课程教学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每个地区的地理特征都是存在着差异的。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环境教育应当遵循“全球思考、本地行动”的宗旨,其实具体的环境教育还是要着手于身边的环境,从热爱自己的家乡环境开始,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乡土环境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发现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学生要亲自去调研,了解环境问题对于家乡产生的不利影响,这样以学生身边的案例为教学内容非常有助于环境教育理念的渗透。返回课堂中,学生看到来自自己身边的地理素材便会全身心投入到环境教育的讨论中来,例如有的同学会发现连云港市建设拦海大堤,环境后果就是大堤南侧的海水都不流通了,从而出现了“死海”;有的学生会发现渣土车会给城市带来很多的空气颗粒污染,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有的学生会发现乡村存在非法占用耕地、砍伐树林的现象,结果导致植被破坏,下雨的时候路比以往更加泥泞了。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渐诞生出环境忧患意识,认识到自己身边也存在着环境问题并且有的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教师引导学生为出现的环境问题献计献策,教育学生应当具备爱护环境的意识,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在地理教学中将环境教育一直渗透下去。

作者:刘松 单位:鹰潭市第一中学

继续阅读

分析初中地理教学(4篇)

第一篇: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运用

摘要: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需要学生合理开展逻辑思维能力,结合日常的文理知识,充分动用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把握课堂听课质量才能学好的科目。传统模式下,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教师的教学内容得不到有效的运用,而地理知识需要充分的展现和扩充,所以必须把信息技术教育加入到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综合整合,加以应用。本文根据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教学运用,浅谈初中地理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整合课堂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地理

一、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丰富初中地理的课堂实际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效结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把教师讲授的知识学会灵活运用,充分做到学以致用。不仅是要让学生根据课堂的PPT模板,了解案例中的内容,结合地理教材的文章进行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了解案例分析的方法,从PPT的素材中感受到人文地理的多样性,自觉的感知和享受,模拟地图和等高线等,这样他们在遇到解决类同的事例时,就会回想到教师曾经讲解过的重点知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就会增多,自然可以利用我们在案例中讲的方法,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图”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播放器的使用特点,给学生播放中国的地理人文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中国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加深课堂印象,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想要教学好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多元化的地理课堂,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充分整合的课堂中,对于图表的绘制和图形的勾勒也要充分教学,比如描述中国56个民族所占总人数的比重,各个省所占全省面积的比重,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时,就要用到“饼状图”和“折线图”,教师要充分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整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地理,爱上地理,学好地理。

二、优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地理的课堂效率

地理是一门运用较广泛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中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地理知识。课程中所包含的丰富自然地理知识,值得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同时良好的地理素养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教师要充分锻炼学生的地理人文思想,不断优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时,有效地围绕课堂中心思想,即地理人文知识,结合日常的生活常识和知识,提升对自然地理的感知度和发展对地理的兴趣空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地理的课堂效率。《跟着贝尔去旅行》是非常值得学生观看的自然人文地理教育片,教师可以用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进行观看和学习,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享受自然,爱上自然,贴近自然,了解自然,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热情,鼓励学生自觉地感受风土人情,自觉地感受地理知识,保证学生对学习地理的信心。

三、完善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保证初中地理的课堂质量

继续阅读

信息技术对中学地理教课的意义

一、现状与问题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已有多年实践,与传统教学相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决定在地理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效显著。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利用的不合理上,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机融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程式化使用信息技术:一些教师迫于教育信息化的压力,在地理课堂“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导致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的使用形同虚设,白底黑字的课件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板书的数字化版本,虽然节省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但是往往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解,这种使用得不偿失。还有一些课件,虽然图文结合,设计精美,但也只是电子版的教科书,课件呈现的内容课本上都有,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并没有发挥作用。

(2)随意性使用信息技术:如果我们将教师形式化使用信息技术视为“没有使用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中存在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中“处处使用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凡是能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地方一定会用,没有考虑是否需要用及如何用,这就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一种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沾边就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的使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甚至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偏离教学内容,效果适得其反。另一种情况分析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点,准确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限于教师信息素养能力不足及地理学科信息资源的匮乏,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整合上。

二、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无论是“不用”还是“滥用”,其根本原因多是教师没有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出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即学生在地理课堂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效果最佳。这就需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地理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方法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方面考虑,信息技术在这两方面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创新地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中,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创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创新地理教学条件。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仅想出好的教学方式是不足的,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条件作为支持环境。创设学习地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合地理资源,解决地理学科中的疑难点;设计地理学科学习平台,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置有效的交流平台,供学生之间知识经验共享所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条件,使教师致力于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专注于技术使用,才能真正改善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