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子媒介论文范文

电子媒介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电子媒介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电子媒介论文

互联网信息对学术期刊编校工作的干扰

1互联网信息检索方式给学术期刊编校工作带来便利

知识是重要的信息资源。知识信息传播的沿革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从非语言媒介过渡到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再发展到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是电子媒介的延伸。[1]与知识信息的多种传播媒介相对应,信息检索方式也是多元化的。现代信息检索方式主要是印刷媒介信息检索方式、电子媒介信息检索方式、网络信息检索方式,网络信息检索方式是电子媒介信息检索方式的延伸。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络互联系统,提供了便利的信息获取与传输的渠道和工具,具有强大的文献检索功能。[2]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检索方式主要指互联网信息检索方式。与印刷媒介信息检索方式相比,互联网信息检索方式的优势在于:互联网信息海量,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几乎都能找到相关信息,查全率高;打破时空局限,随时随地都可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上网进行信息检索,方便快捷。查核信息是学术期刊编校环节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往编辑主要通过印刷媒介信息检索方式来查核信息,通常利用个人藏书、编辑部资料室藏书、图书馆馆藏等进行手工查核。利用这种方式查核信息,一方面受到时空限制费时费力,信息检索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藏书量有限,很多信息查找不到,编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只能存疑,从而影响编校质量。编辑利用互联网信息检索方式只需轻点鼠标,所要查找的信息就会层层弹出,省时省力,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检索效率,编校中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2互联网信息乱象对学术期刊编校工作的干扰

利用互联网信息检索方式检索到的信息良莠不齐,甚至乱象丛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提供信息并在网上传播。由于信息上传者水平参差不齐,往往造成知识信息的专业度、可信度不足。二是互联网信息把关人缺失或把关人把关不严。由于传统精英职业把关人的缺失,互联网上的一些知识传播平台上传的知识信息缺乏权威性。有些网站虽有把关人,但由于其专业水平有限、网络编辑经验不足、责任意识不强,把关不严,加之缺乏有效的纠错机制,上传的知识信息难免出现纰漏。

2.1互联网上对同一名词术语释义不尽相同,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

学术期刊是学术信息的载体,对名词术语的使用要严谨规范,否则会对学术研究造成误导,对学术交流形成障碍。然而,利用不同的互联网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经常会出现互联网上不同的知识传播平台对同一名词术语释义不同,对同一概念使用多个名称。针对政策专用名词,如“河长制”,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的词语释义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都不够全面、准确、严谨。编辑应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为准则,参考互联网上的释义,对稿件中关于“河长制”的阐述作出判断和修正,尽可能做到释义准确严谨。“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互联网上对这一概念使用多个名称,如“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老年性痴呆”等。有些稿件中对这一概念名称的使用比较随意,针对此类科技名词,编辑需要查阅国家颁布的有关科技名词使用规范的文件,遵照相关规定和标准,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

2.2互联网上的文献信息错误或信息不一致,干扰引文的准确性

引文是衡量学术期刊文章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引文必须忠实于原著,否则会引起误解或与原作者的纠纷,文章的学术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影响学术期刊的声誉。由于有些作者急功近利,不重视引文的质量,不去查找第一手资料,不亲自阅读原著,而是图方便,转引他人文章中引用的文献或随意使用互联网上的文献信息,加之疏忽大意,致使引文错误频出。编辑在核对引文时一般也是先从互联网上找依据,而互联网上的文献信息难免有错或不一致。互联网上古籍类文献信息不一致的情况较多。比如,笔者对某篇论文所列参考文献《盛唐诗坛研究》一书的作者有疑问,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检索,百度百科指出“《盛唐诗坛研究》是行霈、丁放袁编著的一本书”,互动百科、搜狗百科标明《盛唐诗坛研究》的作者为“袁行霈、丁放”,而网上显示的原书封面标明为“袁行霈等著”。显然,通过互联网搜索到的同一部书的作者信息不一致。经核实,发现百度百科上的《盛唐诗坛研究》作者名字有误。通过互联网检索到的该书版权页上标明作者为“袁行霈、丁放”,应以此为编校依据。由于古籍存在版本、繁简字转化等问题,对于互联网上的古籍类引文信息编辑很难分辨真伪对错,因此要尽可能找到原著进行核对。

继续阅读

学术期刊广告的潜在优势与策略

一、学术期刊广告的潜在优势

(一)学术期刊的广告受众数量稳定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科研人员需要经常阅读学术期刊掌握研究动态,增长相关知识,激发研究灵感,,因此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较为稳定,读者的流动只是由学术期刊的纸质版流向电子版。

(二)学术期刊的受众个体广告价值高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包括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大型企业以及国家机关的科研人员,等等。他们是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中高收入人群,每个读者都是高价值的广告受众。依照传统的广告售卖方式,学术期刊只能出售广告版面,整体出售读者群体的注意力,无法出售单个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因此其个体受众广告价值高的优势无法发挥。

(三)学术期刊的广告可信度较高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传播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信源的可信度越大,其说服效果越大。学术期刊作为传播科研成果的阵地,内容严谨、信息权威,在读者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其的广告较易获得接受和采纳,实现广告传播目的。在媒介碎片化的今天,广告主通过多种媒体传达广告信息。传统广告效果测量的是多种媒体传达广告信息的综合效果,很难明晰单一媒体广告效果。因此,传统广告效果测量的局限性遮蔽了学术期刊可信度高、广告效果好的优势。

二、大数据激活学术期刊广告的潜在优势

(一)大数据实现个性化广告传播大数据时代的广告传播是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前提,针对特定受众的个性化传播①,例如大数据支持的定向广告。定向广告是指网络服务商利用网络追踪技术(如Cookies)搜集整理用户信息,并对用户按年龄、性别、职业、爱好、收入、地域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记录储存用户对应的IP地址,然后利用网络广告配送技术,根据广告主的要求及商品、服务的性质,向不同类别的用户发送内容不同的“一对一”式的广告②。个性化广告传播实现后,拥有较低却稳定访问量的电子学术期刊不会再受到广告主的忽视,大数据广告运作平台能够轻松为其找到适合的广告。

(二)大数据实现竞价售卖单个体受众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实时竞价广告,广告主的媒体购买实现了由定价购买“模糊人群”推进到竞价购买“精准个人”。实时竞价(Real-TimeBidding)广告是在用户数据分析基础上针对每个用户的广告展示行为展开实时竞价的广告类型③。由于电子学术期刊的访问者广告价值较高,能吸引众多广告主竞相出价,最终个体受众以较高的价格售出,这使得学术期刊的广告个体受众价值高的优势得以变现。

(三)大数据实现广告效果的精准测量大数据将广告传播效果和销售效果通过点击率、转化率、销售量的量化数据即时精准呈现。而且,大数据广告调查不仅能统计消费者接触单一网络媒介渠道广告的效果,还能统计消费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触不同媒介渠道、不同广告形式和内容的行为轨迹,利用数据集合和挖掘技术,计算出不同媒介渠道的效果贡献率。因此,大数据能清晰地统计出电子学术期刊广告的传播效果和销售效果,显明其广告可信度高、说服效果较好的优势。

继续阅读

纸质期刊的媒介化生存分析

一、期刊在多媒体应用中的特征

传统的期刊为纸质,只有文字和图片,并没有声音等多种媒介的传播融合,信息呈现较为单一。而随着图、文、声并茂的有声读物的出现,受众阅读对象逐步由纸质书籍转向电子书籍,这给传统纸媒的经济收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传统纸媒要持续发展,离不开多媒体的融合应用。未来期刊在多媒体应用中会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征:首先,内容为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纸质期刊的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技术永远无法取代内容,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内因——过硬的内容质量。只有提升内容资源的深度与广度,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才能够拥有更强的吸引力。其次,内容呈现形式丰富化,由于多媒体的发展和应用,期刊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同时,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期刊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征文、研讨活动等多种形式与受众进行有效互动。最后,以移动互联网终端展开内容,近年来,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终端的发展异军突起,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为了方便客户阅读刊物,各类出版物纷纷开发以手机为终端的APP。期刊的数字化产品正逐步向互动化、移动化和盈利模式多元化迈进,移动互联网终端给传统纸质期刊带来了信息多元化集聚的优势。

二、多媒体时代纸质期刊的机遇与挑战

多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以及媒介功能、传播手段的融合等。纸质期刊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具有阅读、收藏等功能,但是容易损毁,保留时间较短。随着多媒体融合的发展,纸质期刊逐渐向电子期刊转型,电子期刊有着传播速度快、内容多、互动性强、容易保存等特点。可以说,多媒体技术给纸媒带来了新的成长契机。首先,多媒体融合实现期刊的双向互动。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样化的信息表达方式聚合,使传统纸质期刊的平面、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转变为立体、双向的交流。此外,网络投稿平台促进编辑部更好地改进编辑流程,优化服务。一方面,作者可以实时查看稿件的处理流程和处理意见,并可以随时与编辑及审稿专家交流。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应用缩短了稿件的审稿周期和处理速度,便于编辑部对来稿情况、作者来源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多媒体融合使传统出版由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并以其个性化推送与准确的链接、搜索功能使学术期刊内容的展示手段更加立体化、多元化,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优质体验。其次,多媒体融合改变期刊的传播渠道与传播速度。受传统出版模式影响,纸质期刊的周期较长,往往要一年以上才能正式见刊,这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学术成果传播与交流的堵塞,对整个社会的科学研究发展极为不利。而多媒体融合技术为学术成果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利用期刊采编系统可以加强对收稿、审稿、组稿、编校、排版等一系列出版活动的管理,加快论文的编辑排版速度。最后,多媒体融合显著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因为多媒体融合能够弥补纸媒在传播渠道狭窄方面的不足,提升期刊的传播效率。对于出版单位而言,这些有利因素会增加论文被下载或被引的次数,从而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因子指数,长此以往,期刊的影响力会逐渐提升。媒介对于读者的争夺战,从来都是以最大限度地占有读者的时间为最终目的。所以,多媒体融合时代下,传播渠道逐步多样化,读者的选择空间不断扩大,纸质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愈发艰辛。多媒体融合给纸质期刊带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信息海量、检索便捷、互动高效、订阅低成本等突出优势给纸质期刊的发展造成了冲击。而由于多媒体与新媒体的概念内容具有交叉性,故纸质期刊的发展又离不开新媒体的力量。在期刊约稿、组稿方面,早期邮寄收稿的方式已落后于时代需求,目前大多期刊已经采用网站采编系统或者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收稿。另外,在编辑出版的流程上,传统纸媒从审稿、排版、印制到发行往往耗费几天时间,然而电子刊物只需短短几秒钟便能到互联网上。显然,在数字化出版面前,传统纸质期刊的传播效率较为低下。

三、纸质期刊的媒介化生存策略

1.增强服务意识,让读者参与生产Web2.0技术的普及实现了多媒体与纸质期刊之间的融合,多媒体融合下的阅读市场发展是大势所趋。要使纸质期刊可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让读者参与生产。例如,纸质期刊编辑可以在相应的论坛、网站上观察目标受众近期关注的焦点话题,甚至可以通过线上的网络发帖、线下的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沙龙的形式向目标受众征集选题、组稿,或者开展网络调查等,让他们实时参与到期刊内容的互动讨论中。注重受众的交互作用,让受众充分参与并反馈期刊内容生产过程,是纸质期刊适应多媒体融合时代的必然要求。

2.转变思维方式,强化把关人角色现阶段,多媒体的融合使传媒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信息的呈现形式与传播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改变。期刊编辑作为信息的加工与传播者,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与创新传播方式。纸质期刊应拓宽思路,走向多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打破不适应时展的编辑理念和封闭型的布局模式,跟上时代的洪流,做到与时俱进。多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话语表达趋向于多元化,不同的观点意见得以更广泛地呈现与交锋。新媒体传播下的信息传播是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缺乏文化的走向引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是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给社会产生造成了不良影响。纸质期刊编辑人员应强化自身肩负的文化传播责任,加强对信息的筛选与把关,重视先进文化的引领,发挥主流话语模式的社会引导作用。

3.立足于纸质传播,兼以互联网传播在如今互联网技术发达的环境中,高效而便捷的网络传播给传统纸质期刊带来新的启发。电子期刊省去了纸质期刊的官方订阅流程,便于读者在线阅读,能够有效地扩大刊物的受众群体。因此,纸质期刊应当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出版的期刊制作成电子光盘,并增加原来纸质期刊中无法展现的音视频内容,以增强期刊的表现力与信息容量。例如,在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文章中,可以把非物质遗产的相关照片和视频等内容补充进去,弥补纸质出版物在版面篇幅方面的空间限制,以更为生动而具体的形式促使读者感受文章的主旨要义,并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继续阅读

华裔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摘要:英美华裔小说由于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受到国内外广大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以英语创作的英美华裔小说也相继被译介进入中国。近年来,国内学界对英美华裔小说,尤其是美国华裔小说的研究成果颇丰,从主题、身份认同、华人形象、叙事策略以及跨文化等不同视角对原著进行解读,但对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的传播及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较少。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传播学理论中的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出发,对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的传播与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英美华裔小说;传播;影响

随着20世纪华裔作家尤其是美国华裔作家的大量涌现,英美华裔小说的数量不断增加,英美华裔小说已经发展成为英美文学和华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量的英美华裔小说原著被引进国内,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设有华裔文学研究中心并开设华裔文学课程。有关华裔小说的研究成果颇丰,相比较而言,美国华裔小说的研究成果远多于英国华裔小说研究,甚至部分英国华裔小说还不为人所熟知。目前,国内研究美国华裔文学并相继出版的专著较多,主要有尹晓煌在2006年出版的《美国华裔文学史》、程爱民主编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和吴冰的《华裔美国作家研究》《开疆与辟土: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作家访谈录与研究论文集》等。但专门研究华裔小说的论文则较少,只有程爱民、邵怡和卢俊合著的《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刘秋月的《华裔美国女性小说研究》和侯金萍的《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等。中国知网能检索到有关美国华裔小说研究的期刊和硕士、博士论文较多,主要从华裔人物形象、叙事策略、文化冲突与融合等角度进行阐释,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华裔小说的传播及影响方面的成果不多。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著名的“5W”模式,即“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andwithwhateffect?”[1]216对应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从大众传播角度入手,可以更加迅速地把握、感知现代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和精神[2]118。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的传播现状及产生的影响,以扩大英美华裔小说的研究范围,揭示出英美华裔小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一、英美华裔小说的传播媒介

媒介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必须借助的物质载体[3]26,而媒体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口语传播、纸质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以及新媒体传播等5个阶段[4]。英美华裔小说最初在国内得到流传,主要是通过纸质版书籍、报纸、网络等媒介进行传播。随着华裔小说传播范围的扩大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部分小说原著被改编成电影或剧本,小说文本被用作学术研究对象,各类研究成果日益增加,英美华裔小说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一)印刷品书籍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除英文原著的引入与小说译者的译介和出版社有密切关系外,译作的质量决定了小说原著的传播范围。很多英美华裔小说除出版社的出版发行和宣传之外,还有很多小说被收录到中国国家图书馆、一些省、市级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二)媒体宣传英美华裔小说家参加的一些书籍签售会等宣传活动对小说的传播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如,2015年8月2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举办的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新书签售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任璧莲携带其成名作《典型的美国佬》和新书《谁是爱尔兰人》参加签售会,并在会上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文艺报•文学周刊》在2003年8月26日第四版刊有对任璧莲的访谈录,这都大大提高了其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除部分英美华裔小说家参加国内的文学宣传活动之外,一些报纸、电视人物专访节目和官方网站等对英美华裔小说家及其作品的介绍,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如《环球时报》(2004年5月7日第17版)就对美国文坛的华裔小说家汤亭亭、闵安琪、严歌苓等人的小说文本进行了介绍。(三)改编的影视作品一般知名度较高或影响较大的作品经常被改编成影视或戏剧作品,一些优秀的英美华裔小说也被改编成电影进入大众媒体,如谭恩美的《喜福会》、毛翔青的《酸甜》等影视作品的成功改编和上映,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英美华裔小说原著及作者的影响力,促进了原著的热销和传播效果的不断提升。同时,一些专家学者对相关的影片进行解读,如苏东彦从后殖民离散理论的角度将谭恩美小说改编的电影《喜福会》与国内电影《如果•爱》进行对比分析[5]。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小说原著的传播范围。除以上提到的一些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之外,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英美华裔小说原著的电子版在各大网站或图书馆均有收藏或推广,这也给小说的传播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尤其是针对一些年轻读者。另外,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被选入大学教材或是著作的选集等,也是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高校学生受众中得到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的传播效果及影响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4]。由于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的广泛传播,文本也备受受众关注。不管是一般受众还是专业受众,其队伍日益壮大。一般受众基于对文学的爱好及审美情趣等选择阅读华裔小说,了解华裔的生存现状、中外文化差异和欣赏文学作品及陶冶情操等;而专业受众则主要是英美华裔小说研究者和文学评论家等。对于一般受众来说,他们所书写的读后感或是进行简单日常文学交流或是在部分网站所发的评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英美华裔小说在一般受众中的传播范围及传播效果;而专业受众,如很多文学研究专家和学者则把英美华裔小说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课题或对象。从中国知网以及亚马逊等图书网站检索结果来看,每年都有相应的硕士、博士论文和专著及大量期刊论文刊出,研究成果丰硕,可见,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尤其是专业受众中的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对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期刊论文及研究专著笔者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搜索“美国华裔小说/华裔美国小说”,检索出期刊、报纸文章共有18篇,绝大部分都是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转载收录的期刊论文;共有论文600篇、专著6部。以“英国华裔小说”词条搜索只有论文4条,都是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论文,如若宁的《华裔作家韩素音,婚外情成就好莱坞大片<生死恋>》、肖淳端的《欧大旭的小说与历史书写》等。根据中国知网检索资料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出现有关华裔文学研究的相关论文,到20世纪90年代有关英美华裔文学研究的期刊论文迅速增多。在中国知网搜索引擎中输入“英美华裔小说”,可以看到绝大部分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多以美国华裔小说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对汤亭亭的《女勇士》、谭恩美的《喜福会》和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等这些常见的作家代表作上,而对英国华裔小说研究的论文很少,如对毛翔青的小说《酸甜》进行研究的硕士论文有《毛翔青〈酸甜〉中的文化同化与错位》《毛翔青〈占有岛国〉中的历史叙事》,与韩素音小说文本相关的硕士论文有5篇。国内与英美华裔小说相关的博士论文更少,目前从贵州数字图书馆可以查到有6篇,如蒲若茜所写的《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2005年暨南大学),主要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以及后殖民等视角来分析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典型母题,探讨族裔经验和文化想象;邵怡的《美国华裔小说叙事策略研究》(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主要利用传记文学理论、读者反映理论和离散叙事对美国华裔小说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卢俊的《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主题研究》(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则从中国儒家文化角度重点阐释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中的族裔、家族以及个人意识三大主题;董美含的《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2011年吉林大学)着重以20世纪90年代后邝丽莎、张岚、伍美琴和黄锦莲的小说为例,探讨“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李红燕的《任璧莲小说中的身份焦虑》[6]主要“以当代文化政治批评高度关注的边缘性和社会身份关系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当代西方社会学和心理学关于身份的论述与发现,对任璧莲的几部主要小说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指出任璧莲的小说反映出的身份焦虑”;侯金萍的《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7]于2014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华裔美国英语长篇小说中的成长主题进行研究,着重探讨作品中少数族裔主人公的成长过程。研究英美华裔小说的专著也不多,主要也是针对美国华裔小说进行的相关阐释,如程爱民、邵怡和卢俊合著的《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8]于2010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着重研究美国华裔小说的起源与发展、华裔形象、主题、小说结构模式以及叙事策略等;刘秋月著的《华裔美国女性小说研究》[9]主要介绍了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概念、内涵和相关背景知识,对华裔美国女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题和叙事策略进行探讨,并对21世纪前十年华裔美国女性小说的新趋势进行总结。

继续阅读

互联网时代法学期刊的发展途径

摘要: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发展潮流,法学期刊在内容生产、资源整合以及宣传推广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创新,形成了一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呈现出数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新特征。同时,法学期刊又面临着编辑人员能力不足、媒介转型压力,用户易流失等新挑战。互联网时代下,法学期刊应寻找符合时代环境特征和法学期刊自身本质的发展路径:培养编辑的“互联网+法学期刊”业务思维;提升编辑的业务能力;重视出版流程和传播模式的创新;打造品牌特色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法学期刊;发展路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法学期刊发展呈现的新特征

(一)电子化或者数字化的生产方式

法学期刊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特征首先体现在互联网技术与内容生产的结合。法学期刊内容生产的全过程,逐渐呈现出数字化的特点。在收稿、编辑方面,从最初的纸质投稿、审稿、编辑流程到后来的电子邮件交流,整个期刊采编过程的效率始终差强人意。如今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网络投稿审稿采编系统的应用,使得作者完成线上投稿、外审专家完成线上审稿、编辑完成线上办公成为切实可行的操作。出版方面,传统的法学期刊只能以纸质期刊为载体,装订成册出版,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法学期刊依托相关的网络平台完成了期刊的电子化,通过综合性和法学专业性的第三方数据平台上传刊物的电子版,或单篇或整本、或有偿或免费、或电子版或纸质版扫描而成的数字版本,总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法学期刊的数字化发表离不开第三方数据平台。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法学期刊开始通过自己的门户网站向读者提供本刊文章的在线阅读与免费下载。未来,法学期刊甚至能突破局限,实现电子化的优先出版(非依托第三方平台)。阅读方面,法学期刊的读者最初只能通过长期订阅纸质版期刊的方式获取资源,如今网页期刊检索、过刊浏览、在线阅读、电子版下载、微信公众号等移动平台推文的出现,使读者获得知识的渠道得到较大拓展,节约了读者搜索文献的时间和费用。这种电子化与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切实提高了法学期刊的工作效率、激发了法学期刊在内容生产方面形式的创新,为法学期刊的时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二)提升传播速度、扩大读者范围

长期以来,传统的法学期刊只能通过学术会议、专业院校、相关机构等少数单位进行传播,其受众也大都局限于该类单位的内部人员。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法学期刊提升了传播速度、扩大了读者范围,表现为:法学期刊多维度地将内容到多个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并且涵盖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元化的传播符号;在有网络的地方,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读者可以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解期刊的内容;需要深层阅读时,读者可以去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网站或者期刊网站搜索全文进行在线阅读或全文下载,等等。这实际上体现了法学期刊办刊态度的转变,即更加注重满足读着的需求,并以一种更为迅速、便捷的方式推广宣传,扩大受众面,拓宽传播范围。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创新仍然处于以出版纸质版期刊为主,利用互联网新兴媒体增强宣传效果,扩大期刊影响力的阶段。未来的理想化状态是构造一个出版与传播一体化的网络流程,并且更好地实现宣传推广与内容输出的区分化处理,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势,真正发挥其宣传推广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法学期刊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三)互动性强

继续阅读

电子商务在新领域中的应用

一、概述

开放获取运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期刊危机的加重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在此出版模式下,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时免费地访问他人的研究成果,从而实现学术成果的无障碍传播。开放获取的主要实现途径有两种:自我存档和开放获取期刊(OAJ,OpenAccessJournal)。OAJ是期刊出版者以期刊为单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向读者提供免费的、无障碍的科技信息服务,促进学术交流。与传统期刊出版模式不同,OAJ没有发行收入,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作者向期刊支付的论文出版费用和其他相关业务收入。

电子商务是指两个或多个交易方之间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事务,是传统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电子商务采用了与传统商务活动模式不同,具有增加贸易机会、简化贸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带动经济结构变革等方面的优势,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被国际上认为是“未来四分之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甚至可以与200年前的工业革命对经济发展的促进相比”。

二、开放存取期刊经营电子商务可行性分析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OAJ具备成为电子商务参与者先天条件,电子商务完全可以成为OAJ经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OAJ经营中开展电子商务有着天然优势:①一般产品的电子商务过中,强大的物流网络是电子商务得以开展的基础,网络用户在企业的产品展示中选择商品、在线支付后,企业负责将产品送到用户手中,所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必须首先考虑建立配送中心。而OAJ的主营产品是电子版科技信息,主要以论文的形式展现最新科研成果,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信息保障,读者在期刊网站上即可阅读论文,无需配送。②OAJ的产品——科技信息对读者是免费的,这一特点对开展电子商务也是极其有利的。期刊的电子商务可以经营出售自己的产品(期刊、科研信息),也可以经营其他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在OAJ经营中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对期刊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电子商务业务的增加首先可以使得期刊的业务收入大幅度提高,经济持续性是OAJ面临的重要挑战,发行收入的消失意味着其他收入项目必须大幅增长才能维持期刊正常运营,开展电子商务可以大大缓解因取消发行收入所带来的压力。OAJ经营电子商务,经营风险是相当小的,因为在期刊网站上增加电子商务业务无需太多成本,收入却相当可观。

三、电子商务在开放存取期刊经营中的应用模式

产品展示。随着互联网服务的迅速普及,网上产品宣传展示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迅速崛起,在电子商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与传统产品展示形式相比,网上产品宣传展示不但具有传播范围广、成本低的优势,而且可以根据更细微的个人判别将顾客进行分类,分别传递不同的广告信息,另外网上产品宣传展示是互动的、有层次的。目前,中国有超过一亿的上网人数,其中很大比例是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科研人员,他们恰恰是科技信息的需求者,是科技期刊的主要受用者,所以OAJ充分利用网站的产品展示功能吸引读者,而阅读量的增加正是开放获取的宗旨,也是OAJ吸引更多投稿,增加期刊影响力的主要途径。

继续阅读

旅游网络营销分析

摘要:

旅游网络营销具有跨时空、交互式、拟人化、高效性、成长性、整合性、定制化、个性化的特点。可以通过完善旅游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提高网站内容吸引力,提供多层次的网站服务,多途径接入,完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功能来促进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

关键词:

旅游网络营销;内涵;特点;策略

1旅游网络营销内涵

旅游网络营销是指旅游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是目标营销、直接营销、分散营销、顾客导向营销、双向互动营销、远程或全球营销、虚拟营销、无纸化交易、顾客式营销的综合。一方面,网络营销要针对新兴的网上虚拟市场,及时了解和把握网上虚拟市场的旅游消费者特征和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变化,为企业在网上虚拟市场开展营销活动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和营销依据;另一方面,网络营销在网上虚拟市场开展营销活动,可以实现旅游企业目标。

2旅游网络营销的特点

2.1跨时空。互联网具有超越时空进行信息交换的特性,借助计算机网络,旅游企业能用更多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进行营销,可每周7天、每天24h随时随地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

继续阅读

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在图书馆使用

论文摘要:介绍了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特性,分析了图书馆对新媒体信息传播手段的应用现状,展望了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前景。

论文关键词:信息传播技术;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图书馆

近些年,移动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必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恐怕是历史上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无法比拟的。移动传播媒介凭借其快捷性、便利性、互动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已经成为有史以来增长速度快、普及性程度高的新型传播手段,被誉为“第五媒体”。

1网络媒体的新媒体特性

1.1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

网络媒体以45Mb/s的速度传输信息,可在瞬问将信息发送给用户。论文百事通在传播时间上的自由性则主要体现在传播本身的可往复性,易于检索和随时获取信息。

l.2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网络可以联通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并且还拥有数量庞大的动态网络用户,网络上的任何信息资源可以被世界各地的网民看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网络是唯一的全球性信息传播媒体。可以说,全球互通的网络有多大。网络传播的空间就有多大。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