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德育课程总结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德育课程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论文(5篇)

第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

摘要:

德育课教学和学生管理都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相互对接、相互融合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对接的现状和意义,探索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对接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学生管理;对接

德育课教学和学生管理都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相互对接、相互融合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努力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对接的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共五门课程。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停留在课本基本内容教学和传统单一的理论说教形式上,存在照本宣科上课等现象。德育课教师对学生现实情况和学校基本情况(如学生学习状态、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仪容仪表、理想信念、学生所在的班级建设情况以及学校对学生管理的总体要求等)不够关心了解,导致德育课教学脱离学生现实、脱离学校实际,难以达到德育课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注重抓班主任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社团活动等,忽视了德育课教师的力量,忽视了德育课教学的作用,全员参与学生管理的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有效利用起来,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与德育课教学形成两条平行线,没有结合点、交叉点、对接点,没有形成教育管理合力,缺乏德育实效。

继续阅读

德育课程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关于技工院校的课程改革一直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德育课作为非专业课,不似专业课般受到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因此课改进程一直较缓慢,成效也较低,因此技工学校的德育课堂尚存在较多的问题。笔者将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入手,探讨一些关于如何推进游戏教学法在技工学校德育课堂中有效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技工学校;德育课;游戏教学

一、技工学校德育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分析

1.受传统思维影响,德育课改一直进展缓慢长久以来,技校被视为学习技能手艺的地方,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求不高,社会和学校更在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因此,德育课作为一门副课,较之于专业课程,一直以来都不太受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重视,都认为德育课随便讲一讲,师生一起插科打诨完事。这种情况造成了德育课程改革和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一直进展缓慢。

2.课程理论性过强,课程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技工院校的德育课程基本上还是沿袭以前的教学方法,老师照着课本的内容照本宣科,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缺少互动性;课堂气氛凝固。枯燥乏味的知识和教师应付式的讲授,带来的结果是:学生要么懒洋洋地偶尔听几句,要么玩手机、睡觉,课堂教学质量被大打折扣。

3.课堂缺少互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趣味性不够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技工院校德育课多由学校年龄较大的老师来讲授,老教师沿用老的教学方法,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与学生互动较少,课堂气氛不活跃,欠缺幽默感和轻松感。很多老师还喜欢以满堂灌的方式授课,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上课不出20分钟,学生就开始表现出各种怠倦感,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技工学校德育课堂引进游戏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游戏不仅仅是娱乐,它还具备趣味性、团队协作性、集体凝聚力、启发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特征。因此,如何科学地将游戏教学法引入枯燥乏味、缺乏创意的技工院校德育课堂是一个重大的工程,亦是未来必然的趋势。相对于一般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可行性。

继续阅读

区域文化的中职德育课程建设

一、基于闽南文化精神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1)注重闽南文化经典案例的价值取向与德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中职校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既要关注学生现有水平,从中职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入手,注重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品行,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社会对他们的基本的道德期许和行为准则要求,从而学会为人处世。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其在价值取向、民俗信仰、语言艺术、励志创新等方面自成体系。如何把闽南文化经典案例融入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认为应该注重经典案例与德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我们把闽南文化作为教育优势资源,既承载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又把闽南文化的励志、创新等优秀传统与学校德育的工作主线紧密结合,形成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2)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统一。德育工作覆盖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既有德育理论教育,又有德育活动教育。在基于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要把闽南文化知识和精神内容贯穿于德育理论教育课程中,让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以闽南文化为实例和支撑,同时,在校本课程中要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设定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活动方案。以活动方案为主线,指导班级或专业学部开展相应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把知识性、理论性内容活动化,把教育思想和目标活动化。德育理论、闽南文化经典案例等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加以展示,使教育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接受。(3)注重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科学推进,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时,我们特别注重可行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我们对学校在闽南文化特色教育方面的优势进行可行性论证,突出了学校的区位优势、师资力量、经费配备等优势,提高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基于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源于我校师生多年的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一方面,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培训实践,注重德育队伍的能力和技术培训,提高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围绕学生的适应性,强化对学生德育活动的指导。我校学生多来自闽南地区,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相对稳定,但是由于受到当前信息化潮流的冲击,学生的生活、心理、思想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传统闽南社会环境有所脱节,对传统闽南文化的传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在德育课堂中融入闽南传统文化素材,把闽南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德育课堂中进行展现,一定要适应学生现实情况,强化指导。

二、开发流程

(1)调研论证,明确思路。我们通过闽南文化专题调查、德育专题理论研究、专家论证等方式,确定基于闽南文化精神的德育教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然后,组建校本编写队伍,明确工作分工,编订德育教师工作手册,启动德育教师队伍培训。由于教师们此前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对其体例、内容还很陌生,我们在制定《德育校本课程标准》之前,便先组织教师研究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特别是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开展编写队伍的校本建设理论学习和编写工作培训,统一思想,提高大家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德育校本课程的特点与要求,确定了《德育校本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为前言,从总体上阐明德育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分别阐明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分专题提出具体目标、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分别对教材编写、活动实施、活动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提出比较翔实的要求与建议。这为整个德育校本开发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与准绳。(2)收集材料,编写课程。组织德育课程编写队伍,开展课程开发研讨会,划分任务,分类对闽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初步形成典型案例文稿。我们还与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东南花都闽南文化展馆、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收集并编写通俗易懂的闽南文化知识读本,归纳有关励志和创新的闽南文化精神的案例。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尽量规避闽南文化知识中的学术性文稿,而主要以案例和活动内容为主融入德育教学中,并编写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简述如下:序言第一章闽南先贤:爱国与爱乡篇以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等闽南历史名人的实例,编写德育课程。第二章闽南印象:传统与现代之感悟篇围绕厦漳泉等典型闽南文化古迹编写闽南印象,突出传统文化感知与心灵的感悟。第三章闽南现代名人堂:励志与德行篇以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林语堂的实例编写励志教育课程;以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的实例,编写德行教育课程,等等。第四章闽台同根同源:爱拼创业启示篇结合闽台人文和企业文化实例介绍,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启发学生的爱拼思想和创业激情。(3)设计学习情境与课堂活动。设计学习情境,重点突出德育课堂的活动化,依据编写的闽南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精神品质,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以闽南文化为基础,创新教学方式,开展以闽南文化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比如:开展以闽南印象为主题的情景活动,如海报设计比赛、闽南语歌曲习唱、闽南文化历史讲堂。实地考察漳州历史古街、漳州文庙、漳台宗亲文化族谱对接馆、林语堂纪念馆、闽南文化展示馆等风景名胜古迹,品尝漳州的特色小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知闽南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编写要突出具体实例配合德育活动,加入学生参与的情景教学环节,创新德育课程。(4)闽台互动交流,突显特色。我们还积极开辟闽台文化沟通渠道,与台湾高校、出版社、研究机构、台资企业建立联系,收集台湾地区的闽南文化读本、案例,对校本课程进行修改和扩充。针对闽南区域闽台合作优势和丰富的台资企业资源,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对校本课程中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台资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学习阶段、顶岗实习和就业阶段的知识,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的深度和实践性。(5)修改和完善。我们确立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步实施、逐渐完善的原则。我们先在低年级新生中进行试点,先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德育读本中的内容和活动方案进行操作,摸索出经验后,再给其他教师上观摩课,课后大家交流研讨,对校本课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改完善。在活动模式基本定型后,予以全面推广,广泛运用。我们还把校本课程交给有关专家、教师、家长乃至社会有关人士去阅读,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和专家评估,寻找校本课程的不足,适时组织教师对受教育学生进行跟踪调研,对校本课程进行完善。通过不断总结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在校本课程中及时加入对德育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确立课题、总结经验、指导实践、完善校本,形成我校自身的德育特色。

三、校本课程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校本课程建设要符合区域文化特性。德育校本课程要紧密围绕德育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机融合闽南区域文化特色,以充分体现德育的目标和实践性。同时,校本课程要充分体现我校区域文化特点,体现其闽南文化特色。区域文化的收集和编写应以生动的实例或案例为目标和基础,做到区域文化的精髓能够衬托或突出德育的主题。(2)校本课程建设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德育校本课程的编写过程中,要注重闽南文化精神的体现,突出正能量方面的知识对德育课程的补充,使传统文化以课程的形式进入课堂学习,并以活动的形式体现闽南文化的精髓,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对于一些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糟粕要坚决抵制,不能进入校本课程中。(3)校本课程建设要充分融入情景化、活动化教学形式。把闽南文化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其核心在于把闽南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品质与德育的核心内容相结合,并通过情景活动的形式加以表现。以情景活动带动知识学习,突出德育和传统精神的传承,以情景教学突出德育的重点核心内容。(4)校本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文化与课堂的融合。传统闽南文化体现在爱国爱乡、感情、为人处世、励志创业等方面,与现行德育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通过传统文化与课堂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继承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人生品德。校本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闽南文化因子与德育的相辅相成,这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利于德育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陈绍花单位:福建省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继续阅读

提升德育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对策思考

一、理论认知

1.明确德育重要地位。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德育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德育课则是德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应不断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从事德育教育教学的能力。

2.把握德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做法,从认知、情感、态度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和影响,在政治上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道德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情操和意识,在思想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在行为上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个性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转变德育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欲望,强化自我教育的动机,培养自我教育的意识,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长足的进步。

4.遵循德育基本原则。德育课要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要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进行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求真务实,提高教育的感染力。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强化知情意行的统一。既重视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教育;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重视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培养;既重视价值观念的塑造、人文素质的提升,又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强化引导和管理相结合,既要注重引导、激励,又要注重约束、管理。

二、实践推进

1.提升教师素质,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林语堂先生说过,英国剑桥学生是被教授的烟斗熏出来的。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要载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教师的人格魅力更为重要。教师要以德育人,以才育人,以情激情,以行导行。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品、良好的风度和亲和力,这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最基本要素。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语言表达、教材把握能力,课堂组织控制能力)外,还必须在涉及重大、敏感的政治问题时,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问题,如腐败、看病贵、就业难等社会问题,要用正确的、辨证的、科学的观点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

2.优化德育内容,彰显德育的时代感、针对性。

继续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研讨(4篇)

第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思考

摘要:

随着中国的教育从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加之社会各个领域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就需要加大德育力度并创新德育形式。本论文针对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形式的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创新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技术型人才,这些人才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时代不断地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复杂,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就需要从学生的教育出发创新教育形式,以使德育发挥时效性。

一、德育的内在涵义

继续阅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职校德育课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才能够占据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各种层次的技术性人才也就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所在。众所周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填补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技术人才队伍,在此背景下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提出来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即要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能够完成高素质的、高技术创造能力的教学计划安排,并且要让职业院校生拥有正确的就业创业观,避免为社会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基于此本文展开对职业院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内容分析,以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意义为切入点,探究职业院校德育课在职业院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以及创新改革途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生;职业生涯规划;德育教育;影响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社会技术领域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随着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创新优化,当前职业院校在办学纲要计划中实现了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多样化发展,即越来越实现职业院校专业的应用化发展。但是事实上,在职业院校中,仍旧存在许多管理类的专业课程,这类专业下的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如会计学是职业院校教育中较为热门的一个学科,但是受到专业知识等的影响,毕业后的会计专业学生的本专业就业率不高,在本行业的创新创造能力不强,整体上的就业情况不如一些机械工程类专业。但是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而言,会计、幼教等专业却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成为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

(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职业院校德育课教学大纲》中要求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教育等活动,确保职业院校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法治观念以及择业就业观念。可以说在职业院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德育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德育教育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发展,学生的人格、心理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职业院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职业院校生发展而言,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至关重要,它能够提高职业院校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学活动会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方向,在拥有对自己明确的详细的职业规划教育的同时,学生会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展开各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探究;其次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给予学生完成对自己未来人生列目标的教学,而是要学生能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相应的努力。如对于机械工程的学生而言,专业要求其展开最起码的机械操作,但是由于学生想要制造出更加简易科学的操作方式,这促进学生能够不断的学习相关知识,确保能够实现自我发展;第三是职业院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会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发展,在日常教学中能够下意识的展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育。因此可以说职业院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对于职业院校生素质能力的培育至关重要。而职业院校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分析职业院校德育课教育大纲可知,职业院校德育课教学活动对于职业院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职业院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上可知,职业院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职业院校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这是基于积极有效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础上的,事实上当前的职业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职业院校教师忽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整体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并不是顺利展开的。而职业院校德育课教学则不一样,在职业院校课程安排中,德育课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专门的教材、教师引导。因此当前可以借助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活动来完成职业院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学生学习态度、三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树立和引导。如在职业院校生德育课教学中,教师通过班会课等形式,让学生形成以优秀的榜样为目标,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等都拥有正确的认知。如此下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院校生就能够基于自己的发展实践,而不会盲目自信或是妄自菲薄,影响对自己真正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产生偏差。所以说,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为职业院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职业院校生能够朝着积极的向上的方向规划人生、展开人生创造。

继续阅读

中职德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摘要:我校德育组申请的广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校本德育课程特色创新研究”,在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为期一年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课题研究内容除了需结合校本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改革之外,还需改变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面。在对教材内容整合改革为专题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现阶段我们正努力探索课堂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本课题组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研究,进行总结,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职德育课;专题教学

我校德育组申请的广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校本德育课程特色创新研究”,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对原统编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和《就业与创业指导》的内容进行分析、梳理与整合,编订出《文明守法篇》《职业规划篇》《经济政治篇》《人生哲理篇》四大模块的专题教学指引。在对教材内容整合改革为专题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现阶段我们正努力探索课堂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如何改变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面,是课题组目前攻坚的方向。从2017年秋季开始,我校在2017级学生中进行德育课专题教学实践尝试。在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手段进行专题授课,其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德育专题教学中效果最为显著。现对这一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做以下初步探讨。

1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德育课专题教学中运用的含义

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以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图片影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德育课专题教学中的运用,就是指从中职德育课专题教学的目标出发,结合我校课题组采用专题教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特点,确定每一专题中哪些内容、哪个环节适合使用何种现代信息手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其辅助中职德育课的专题教学,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2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专题教学法整合的背景

2.1新时代中职生的特点

作为新时代中职生的“00后”,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论是政治意识还是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上都带有明显的信息时代青少年特征。他们并不迷信权威,不“惟上”、不“唯书”;并不是不加分析地接受教师、家长的要求,而是善于从媒体获取各种资讯,并十分注重自己的直接经验和切身感受。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很多中职生是现代应试教育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下的落选者,他们大多数人都存在心理问题多、厌学情绪严重、行为习惯差、难以管理等特点。如何提高他们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接受德育教育,树立正确三观;如何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找回自尊,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有价值的人,是全体中职德育工作者面临的责任和挑战。这就要求广大中职德育教师从新时代中职生的客观特点出发,改变传统的德育授课模式及单一教学方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让教学形式多样化,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及效率。

继续阅读

中职德育课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质量会对作为未来劳动者的中职毕业生的素质产生直接影响,作为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德育授课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革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理念,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健全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策略,结合专业特色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师;课堂;优化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德育课的教学质量会对毕业生的素质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应用积极态度去对待德育课教学,在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步促进德育课教学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本文从课堂教学方面的优化来进行探讨,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借助多个具体的措施,逐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构建快乐学习情境,使其可以更好的接受知识,并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从而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1.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第一,结合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老师授课时,应该创新教学内容,选择一个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点较高的话题,由此展开讨论,帮助学生认真分析,促使其在对问题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第二,教学形式多元化,加强思想上的融合与深化,积极组织和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设计活动方案,还可以借助于情景教学法,在课堂上,设置真实情境,加深学生的印象,逐步推进师生思想融合,在情景教学法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逐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在教学课堂实践上,逐步形成师生沟通交流的氛围。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与教师沟通遇到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心学生,获得学生信任和认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教师各项建议顺利落实。

2.积极进行授课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一,授课方式要有较高的灵活性。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突出重点,设置灵活性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第二,教学手段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融入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升,电脑、手机等用户持续增加,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对于学校而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于这一手段,逐步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第三,逐步加大创新能力,加强教师思想的创新。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教师而言,一是要逐步加强教师的创新能力,在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二是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理论的时代性。三是应逐步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启发和引导,逐步与实践结合,促进教学效果的逐步提升。

3.改革教学理念,增强社会实践活动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