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德育法治教育范文

德育法治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德育法治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德育法治教育

在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为避免社会不良现象与网络负面消息影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注重强化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使其了解何为对、何为错。初中生具有诸多青春期特征,其十分好奇新鲜事物,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与诱惑。初中生尚未建立正确的道德理念与是非观念,这也导致其在观察事物时经常会出现偏差。基于此,围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德育教育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积极意义

由于初中生不具有正确系统的价值体系,其很难对具体事物进行正确判断,这就凸显出教师引导、德育教育与道法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他们普遍具有敏感的情绪思维,其在面对家长与教师时极易出现逆反、叛逆等心理。当前,社会与网络上的诸多不良风气也会给予学生负面影响,很容易使其误入歧途。在此背景下,若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开展正确的劝告与引导活动,则容易使学生出现错误,甚至逐渐走向犯罪。上述诸多现实元素均表现出德育教育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教师应积极开展德育活动,深化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路途上茁壮成长,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简而言之,通过将德育教育逐步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使学生正确认识各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深入领会道德品质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强化自身的道德素养。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逐步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1.明确学生为教学主体。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与学生展开互动,依托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教师应将爱护与关心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切实增强德育教育效果。在此背景下,教师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明确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组织其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深化其主人翁意识,充分展现学生的教学主体优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革新教育理念,摒弃传统观念,积极探索与新时代相契合的教学方法,遵循正确的方向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应以实际行动为核心,深入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情况,挖掘其内在潜能,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采取表扬、肯定等方式对学生正确的行为与道德品质进行肯定,潜移默化地增强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避免采取“高对低”的模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初中道德与法治具有极强的思想性,而初中生大多具有敏感、活跃的思维,若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给予学生表达观点与想法的空间,则难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甚至会使学生对道德观与价值观产生抵触心理。值得注意的是,为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深入探究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疏导学生,逐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价值体系。

2.引入情感教学策略。在初中教学体系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极其重要,其具有较强的德育作用且核心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体系与价值体系。在新形势下,作为各项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学校管理者应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功能,从思想层面引导学生积极接受德育教育活动。如果教师能始终秉持关怀与爱心对待学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互动,深入体会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则可逐步构建和谐、有趣的师生关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给予学生鼓励,整合教学资源,持续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策略,充分强化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可分阶段制定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可围绕统编教材的教学脉络,逐步强化学生道德理念与价值观的正确性。相应地,教师可引入情感教学模式,始终秉持正面、积极、向上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推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产生情感碰撞与思维火花,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应随时做到以身作则,向学生传授良好的思想品德。简而言之,教师的优良思想、良好行为会给予学生正面熏陶,使其逐步建立系统的道德体系与价值理念,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进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德育教育的积极意义。通过明确学生教学主体,引入情感教学策略,强化德育教育的渗透效果,切实增强道德与法治的德育功能。

作者:王丽娟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酒泉第六中学

继续阅读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与养成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与课程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基本法律意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语言的熟练使用等法律素养。培养道德与法治师资的师范院校在职前培养中应通过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的法律课程设置,提高相关法律课程的教学水平,并在教育实践中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职前培养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今年将开始小学教育德育师范专业方向招生,未来毕业生主要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少先队工作以及学校德育工作,而道德与法治教学自当是主要工作。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的要求,本文将对教师的法律素养做一分析,以期为小学教师教育德育方向和职后教师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一、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概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指平日的修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还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1]在《辞海》中,修养指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一定水平。[2]由此看来,素养应是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在政治、思想、理论、知识、艺术、道德品质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法律素养,简言之,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3]该定义只是说明了法律素养的外在表现。我们认为,法律素养应该是内在法律修养与外在运用法律能力的相互统一,结合素养的一般定义,法律素养一般可以定义为:个人经过长期培养和锻炼在法律理论、知识、思维以及运用法律的能力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包括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思想和观点、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法律进行思考,以及运用法律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法律素养指个人为了从事教师职业,经过一定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所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规知识、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也可以称为法律素质。[4]道德与法治教师属于一般教师范畴,但是,由于其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大量法律理论、观点、知识,其法律素养应高于一般教师,不仅包括教师职业法律素养,还包括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具备的法律素养。据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法律素养主要指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经过培养和锻炼所形成的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法律素养,以及按照国家法治教育方针、政策及课程标准要求,为从事法治教育教学所具备的法律素养。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法律素养的具体要求

(一)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是法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很难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及形成对法律的情感和信仰。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现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备的法律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法律理论知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法律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应了解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概念及本质特征、法的价值,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关系,基本法律概念等。二是对宪法的深刻理解。《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突出了宪法教育,教师必须对宪法有深刻的理解。掌握与宪法的有关的基本概念,如公民、国籍、基本权利、国体、政体、国家制度、国家体制、国家结构等;掌握宪法的特征、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国家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认识理解宪政,正确看待当代宪政思潮。三是对于部门法的一定了解和掌握。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的法律知识,教师需了解和掌握的部门法包括宪法,涉及宪法及宪法修正案、国籍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刑法,涉及刑法及刑法修正案等;民商法,涉及民法总则、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婚姻家庭法等;行政法,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家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消防法、食品卫生法、禁毒法等;程序法,涉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经济法,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还包括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法等。

(二)基本法律意识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5]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要相信法律,能够正确认识法的作用和价值;树立积极的法律情感,加深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任;具备法律的观点和信仰,能从法律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能用法律思维的方法分析教育教学中的法律问题。

继续阅读

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摘要】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缺乏、法律信仰弱、法律的知行分离等问题依然存在。优化高校法治文化环境、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加强师生法治实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建立法治信仰,让法治精神植根头脑。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精神;校园文化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校承担着培养有才有德的复合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具有法治精神的时代新人是复合型人才的应有之义。法治精神的本质是依法治国的信念与精神,是社会和谐、权力制约、保障人权、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等价值追求的综合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法治精神教育,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建立法治信仰,对于法治校园建设乃至法治中国建设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法治精神缺失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学校蕴含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其内容既包括校园景观、建筑设计、美化绿化等物质层面的形态,也包括学风校风、学校传统、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规章制度以及师生在活动中建立起的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在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整体上体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法治校园建设成效日趋突出,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缺乏

在依法治国建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不同程度地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但因为国内外环境、高校扩招、学生阅历及年龄等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大学生政治素养较差,在和平年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特别是90后、00后,存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缺少政治责任、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受社会风气影响,在不少大学生中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等意识仍不同程度地残存,在此不良风气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并将其当作行为的指导思想,造成崇尚自我、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缺少法治思维能力,降低或丧失了判断是非能力,在法治意识淡漠和不当逐利心态的驱使下,做人做事急功近利,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忽视法治文化

继续阅读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融入路径

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给学生一定的激励,让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从本质上来说,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和鼓励,主要是赏识学生的一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创建良好环境,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教师的赏识教育,因为他们处于成长期,在行为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有必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将赏识教育合理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赏识教育的合理融入会让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较强的信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第二,赏识教育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学生对教师教学产生较强的信心,就会针对具体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和分析。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会共同进步,最终强化师生关系。第三,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赏识教育为学生提供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朝着多个方面发展和进步。总之,赏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具体途径

1.规范教学语言,重视学生学习表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语言进行规范。在教学中,要运用和谐和幽默的语言,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和和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教师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这样,就会深入了解学生,在具体事情上展现出德育素养和法治思想,最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在“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教学过程中,要从交友的原则出发,让学生对友谊进行交流和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会对朋友产生清晰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并鼓励和肯定学生,最终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拾信心。这样,学生学习的表现得到认可和鼓励,就会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清晰的认知。

2.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赏识行为和品德教师在实际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良好行为和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得到相应的肯定和表扬,其个人荣誉感会得到满足,并最终展现出一定的带头示范性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具体学习表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学生的行为表现。比如,教师在进行部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交往艺术新思维”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呈现出人们交往的相关视频,学生在真实案例的激发下,会深刻理解何为交往的艺术。在此,教师开展赏识教育就会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满足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要求。

3.创建良好班风、校风、家风,营造良好德育气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良好班风、校风和家风为学生提供引领和帮助。这样能更好地进行初中生品德修养和法治思想的建设。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典范。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和谐交往、相互帮助。在其中融入法治常识,提升学生的法治修养。另外,政治教师还应该和家长进行密切的沟通和交流。从教育理念出发,家长也需开展赏识教育,在家庭中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最终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法治思想,提升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升级和优化,合理融入赏识教育,让学生真正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还应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上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教师要联合家长,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在教育多主体合作的背景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吴晓楠 单位: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继续阅读

美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

[摘要]道德是真善美行为内涵的集合,而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渗透美育:联系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出来;创新教学方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美育;渗透;措施

美育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美育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机会。道德与法治课和美育殊途同归,有着相同的目标,在道德和法治课中渗透美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

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美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美育是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手段。美育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美,也就是说,美育依照美的标准来对学生的人格和情感进行培养,使他们对美丑拥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把德育和美育完美地统一起来,在知识教学中运用美育来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使学生发现学习的美,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创造了美,蕴含着美,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也是一种美的行为。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和潜能,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提供充足的发挥空间。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美育的措施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美育的渗透,充分发挥法治教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教师还要对法治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以权利义务教育和宪法教育为重点,将习惯养成、规则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对教育重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坚持落小、落细、落实的原则,借助体验式、实践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11.联系生活实际情境交融是一种审美的主体感受和客体结合的心灵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情境,加强美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力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的重要来源是生活,如果缺少亲身实践,学生就难以对美有切身的感悟与体验。如在教学《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如果有学生举手,教师可以选其中一位讲一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育学习中。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生活不能缺少规则。”除此以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加深对美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对社会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美育充分渗透进道德与法治课中。22.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出来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一系列教育实现的,而教育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实现的,即教师的讲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思想认识放在首要位置,有效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比较低,教师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课本上精练简短的内容展示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教学《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校比喻成学生的第二个家:“家是温暖的港湾,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参与和奉献。只有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才能使学校变得更加美好。”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所呈现的内容,教师应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教师产生共鸣,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体验、感悟、回味人生道理,而这种体验、感悟、回味反过来又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情趣,从而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双赢。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形象化的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只有重视教学内容的形象化,才能使美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作用。33.创新教学方式要想加强美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用感人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对理想生活产生憧憬,促进道德面貌、政治品质与思想感情的改变观和升华。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更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忽视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继续阅读

当代大学生群体法治素养提升路径

[摘要]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报告提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法治素养成为法治国家建设成败的重要环节。文章聚焦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存在问题,认为要提升大学生群体法治素养,就要改革高校法治教育课程设置,强化学生法律能力和法律信仰教育;重视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法治教育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法治素养

笔者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为样本采集学校,面向大一至大四的非法学专业学生发放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4份,其中有效问卷462份,问卷有效率95%。

一、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采用课题组自行编制问卷,问卷设计的问题主要聚焦“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与行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及成效”两个方面。经分析发现,问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稳定性,能够较为可靠地测量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开展情况,量表的数据——模型适配度良好,能够较好地解释问卷调查内容。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一)大学生群体法治意识状况良好调研组共收到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同学问卷,被调研的大学生群体基本处于1995-2000年出生的年龄层次。81%的同学表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法律知识学习与实践,83%的同学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如果权益受到损害,占比84%的同学表示会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法律救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上数据表明,自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实施“一五”普法规划开始,时至今日,我国在公民中开展的普法宣传工作已走过30余载历程,法制(治)宣传教育成效显著。

(二)对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满信心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其写入宪法,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国家根本法的确认和保障。至此,法治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主题,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实施路径等重大问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由此,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法治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强保障。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需要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崇尚。问卷调查显示,84%大学生群体认可中共中央提出的“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等举措,对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满信心。

(三)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满意度不高目前,在校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改革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加以整合,以实现德育与法育有机融合。从2006年至2015年,该课程教材历经5次修订,吸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兼顾高校法治教育目标,注重学生法治理念、法治意识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学生认可度不高。5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其法治素养的提升度不大;38%的同学认为,对于提升法治素养而言,其课时量偏少,另有11%的同学因其对自己的法治素养提升度没有什么效果,而认为其课时偏多;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20%的同学表示,基本是按照教材内容讲授,另有70%同学表示,任课教师会结合一定案例开展教学,而能够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社会实践的老师仅占4%。

继续阅读

法治学校建设汇报

镇学校成立于1958年,是一所民汉合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教职工42名,334名学生,由汉、维、哈、柯、蒙等民族组成,其中汉族教师19名,民族教师23名。学历达标率为100%,学校占地24000平方米。现把我校法治进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进“法治进学校”工作深入发展

我校在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中,始终坚持“四个落实”,做到“三个到位”。

坚持“四个落实”。一是机构落实:学校成立校长为组长,书记及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法治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和班主任为成员的“法治进学校”领导小组,形成了一个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管理体系。二是人员落实:配齐配强三支工作人员队伍,即以校长、法制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队伍;以法治教育兼职教师、家长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辅导人员队伍;以德育处、团队和班主任以及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的施教人员队伍,各工作队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健全。三是责任落实: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目标责任制实施范围,和学校其他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一起总结,形成既有齐抓共管,又有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四是制度落实:学校制定《师德师风承诺书》并与全体老师签订,强化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提高教师依法执教能力。

做到“三个到位”。

首先是认识到位:将法治教育与教师政治学习有机结合,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范围。通过组织专题学习、聘请领导和专家作辅导讲座、组织课题研讨、布置自学任务、开展经验交流等形式,以《五五普法教师读本》和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学习内容,提高教师依法治校的认识和依法执教的水平。

其次是工作到位:严格实施计划管理,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阶段工作计划,保证法治教育工作的有序运行;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的真正落实;定期总结表彰,强化工作激励机制。

第三是资料管理到位:我们将建立学校法治教育专项资料,收集包括上级文件、校内各项工作材料在内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和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实施规范化管理,对问题学生专门建立个人档案,实行追踪管理,努力做到分类科学、记载详实、装订规范。建立教师法治教育档案,加强对教师学法用法的指导管理。

继续阅读

德育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性

摘要:

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素来被认为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的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德育与法制教育实行一体化提出了要求;其次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呈现出一体性,两者内容交叉、功能互补;最后有效实行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化的方法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约束监督机制和提高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质量等等。

关键词:

大学生;法制教育;德育教育;一体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文化多元化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但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部分大学生道德危机和法制意识淡薄的现象,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实行一体化的德育与法制教育

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未来市场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法制化依赖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1]。大学生整体法律素养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巧,形成了整体上正面积极的社会风气。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外一些文化及风气的负面影响也给新一代的大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有抵触心理,价值观不正确,过分追求功利目标,道德水平整体下滑。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教育在一些年轻人眼中过于古板守旧,需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突出意识形态的宣传,进行新时代的德育教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要多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发展,从说教的方式中发展出具有生命活力的法制和德育教育。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借助社会热点案列,首先上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加以引导,这样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德育和法制教育能够产生最佳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方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并结合政治因素进行教育,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灌输法制意识,使学生成长为守法公民。

二、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内容呈现出一体性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