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大学语文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是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重要的精神保障。“大学语文”课程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人格精神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对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及传统民族文化素养大有裨益。为此,改进《大学语文》课程应从改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注重实践拓展、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和加大资金投入、充实教师队伍着手。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大学语文;人文精神;教学模式
一、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一)大学语文承载文化传承功能《大学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塑造人文情怀、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能力和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为目标,是对“文化传承”这一大学主要功能之一的实践。我国的现代大学诞生后不久,各大高校纷纷开设面向所有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该课程被取消,由此带来的人文素养缺失、文化自信丧失等不良后果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开展以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研究阐释传承工作是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体现大学“文化传承”功能的方式。
(二)通识教育理念推动《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符合当今高校日益强化通识教育的潮流,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均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成人”和“成才”教育中相对失衡。西方高校大多在本科一二年级推行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核心板块之一就是人文经典教育,内容以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西方人文经典为主,所有学生必须修习。这便强化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并塑造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成为助推西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通识教育理念近年来在国内也日益受到重视,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其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功利性的传授基本知识、技能的教育,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助于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传统民族文化素养,从而使我们的教育立足于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中。
二、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高教司明确规定:“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近年来,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讨论愈加激烈,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语文》课程仍然处于尴尬的境地。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在河北省省属高校对该课程现状展开调查分析。此次共在11所高校进行了访谈,在5所高校实施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涵盖河北省属高校,包括理工院校、综合院校、专业性学校、高职院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及文(汉语言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不同专业。本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3份,有效收回率为93%。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学语文教育正面临边缘化现状,《大学语文》课程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课程设置未达标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普通高校对除汉语言专业以外的所有专业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就调查显示,调查范围内的11所河北省省属高校中就有5所高校仍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其余6所大学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也只是作为部分专业的必修课程开设,课程仅限一学期且课时数较少。绝大多数高校采取选修课的形式,如开设古代文学、写作基础、唐诗宋词鉴赏、明清小说专题等,从当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大学语文》虽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同样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英语》在高校课程设置中有明显的优势,《大学英语》在各个高校的各个专业均以必修课的形式存在,并且贯穿于学生4个学期甚至以上,每学期所占课时也远远多于《大学语文》课程。在考核形式方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备受重视,是几乎每一名大学生必须参加的考试,也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准,反观《大学语文》课程并未形成国家统一标准的专业性考试。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始终未成体系。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并未统一,部分院校选择纯文选的教材内容,通过讲解文学原典以传承传统文化,而部分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院校则选择纯写作的教材,使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写作等语言应用技能。从《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订及选取来看,绝大多数院校对于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并不明晰,高校往往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其人文素质教育性。《大学语文》与文化史和文化概论类课程不同,《大学语文》课程的主题是母语学习,母语既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大学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在母语学习中受到传统优秀文化浸染,体味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所以对于课程的定位应不仅仅止于“文学论”“文化论”“工具论”“综合论”等,而应该定位于“高校素质教育”范畴,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