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学业总结范文

大学学业总结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大学学业总结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大学学业总结

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摘要: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稳步增长,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立足一线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掌握“一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理论研究,运用“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接地气儿”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培养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还承受着其他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文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提出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民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等。本文将从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的角度分析研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1.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因高中填鸭式学习转向大学自主式学习,产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从高中以家庭为主的人际交往扩大到与同龄人、老师甚至社会其他行业人士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能否渡过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缓解,会导致学业困难,学生个性的自闭、自大、自卑、孤僻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继续阅读

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建议

《科教文汇杂志》2014年第十期

1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学业指导认识不到位,缺乏发展性学业指导在高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任课教师、辅导员都对学业指导的认识不到位。大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科研教学的评价指导,任课教师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学业发展指导。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主要采取强硬的措施,其指导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只针对学习成绩困难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大多数是一种外在约束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对学业的认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并不愿意向老师寻求帮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在大众化时期谋求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究量如何?在政府和社会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管的同时,学生学习和发展成果成为关注的重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于2007年启动“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项目,将教育质量评估重点从高教资源投入转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最终研究报告显示,大学“教育性”因素比学生“先赋性”因素对其教育收获和在校满意度的影响更大。这一发现凸显了教育过程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对院校教育教学改进具有实践意义。

1.2学业指导内容不全面,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指导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新的特征,“90后”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主体。他们思维活跃,但过于自我,合作意识薄;从容乐观,但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弱;自信心足,但缺乏目标,认知能力低。“90后”作为双独生子女的后代,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教与学既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目标等使他们陷入了学习困境,以至于难以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这不仅是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学生个体的人生发展也极为不利。在高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进行学业指导,学业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指导、课程选修、学业指导、个人发展指导、学术讲座等学生活动的各类信息。学生希望最为强烈的学业指导内容主要是学校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未来发展进行科学性指导,指导内容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和针对性。然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对学生都是进行专业性知识和学习态度指导,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主要是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行为。同时,我国当前高校学业指导与国外一些高校学业指导内容相比,内容缺乏对学生的个性思维和自我管理意识等方面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学业个性发展的指导。

1.3学业指导体系不健全,指导制度不完善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健全的学业指导体系和完善的指导制度,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主要是由组织机构体系、队伍体系和课程教育体系等几个重要的内容组成。但当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学业指导机构,学业指导制度存在不科学和不规范的现象。一些学校虽然制定了学业指导措施,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从而导致各项制度成为空谈,更重要的是一些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从而无法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学习已变成每个人终生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对于个人目标和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通过学习指导让学生实现个人的发展成为大学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无视“学困生”的存在,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也成为大学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2加强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对策建议

2.1认识大学生学业指导的重要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业指导理念一些学校的案例告诉我们,无论是国家要求,还是大学规划,只有具体转化为院系(专业)层面的改革举措、落实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才能真正惠及学生。“大学之本在于学”,在高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者应该不断学习,认真分析大学生学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完善大学生学业指导相关理论知识。其次,学校管理人员还应该定期组织老师到一些学业指导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学习,充分了解其他高校的学业指导措施,然后再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认真安排学生开展学业指导工作。最后,学校领导者在各种会议上的讲话都应该渗透育人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的大学学习有一定的认识。

2.2完善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制度,促使大学生学业指导顺利开展为了促使高校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更好地开展,便应该不断完善大学生学业指导制度。其中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辅导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充分利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学校的发展中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随时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学习情况,对一些存在思想负担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辅导员应该及时采取引导工作;最后,辅导员自身也应该不断进行学业指导理论学习,不断总结指导经验,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业指导水平,确保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

继续阅读

基于学生工作者的优良学风建设论文

一、优良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动力不足进入大学后,学习模式和高中有明显的不同,以往集中填鸭式的教学被自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所取代,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放松,产生懈怠心理,不会主动地探求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久而久之心理的落差变成了自卑,从而丧失学习动力。

(二)学习目的模糊很多同学进入大学以后,缺少及时确立新的奋斗目标的意识,对于如何安排大学学习生活比较迷茫,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致使逐渐迷失自我。

(三)学习信心缺失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十分了解,有的甚至接受了服从的专业,待入学后才发现自己对此并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稳定,对所学专业有偏见,觉得没有前途,导致部分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学习劲头,学习信心缺失。

(四)学习自律意识淡薄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的自控力较差,旷课、迟到现象屡见不鲜,平时学习不刻苦,知识掌握不扎实、不全面,在考试时抱有侥幸心理,投机取巧,考试作弊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近年来大学生因沉溺于网吧、热衷游戏导致违纪退学的学生也在逐渐增多。

二、建立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良好的学风需要有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作保证[2]。制度是学风建设的基础,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原则,构建优良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就要做到规范管理,以健全管理制度为保证,形成良好的监督评价机制。

(一)建立“学业一帮一”和“学业预警”机制(1)建立学业一帮一机制,由班级学习成绩突出的同学一对一帮助学业有困难的同学,在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做好不及格率情况的统计和分析,以此检查帮助的效果并进行合理调整;(2)建立学习预警机制,“学习预警”机制可以加强对学生学业的督促,同时也是构建学风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3]。对本班经常旷课、不及格科目较多、学习态度不端正尤其是采取各种手段向家长隐瞒自己校学习状况的同学,建立“学习预警”机制,辅导员要与他们进行逐个面谈,了解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确立学习目标,同时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形成家校合力。

继续阅读

民族高校分子生物学学业评价改革分析

《教育生物学杂志》2017年第3期

摘要:本文针对近四年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现状和试卷的分析和总结,进行了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业评价改革,提出了针对民族高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以及生物科学三个专业关于分子生物学考核方式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考核方式;学业评价改革

1分子生物学课程简介

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前沿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功能。随着理论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该门课在生物学领域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历经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已成为各综合大学的必修和选修的重点学科,这使得分子生物学知识和相关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普及[1-3]。但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抽象枯燥,学生较难理解;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较丰富,相对来说不容易记忆,而由于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的课程属性,该门课往往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2分子生物学考核方式及现状

一般而言考试作为这门课的关键环节,是促使学生对该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再学习的一个好方法,不仅要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任务,还要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水平,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4]。但是传统考核考试方式单一化,学生考试的目的往往是获得学分和高分数。本文针对分子生物学考核方式在民族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课堂上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反馈,在考核方式和学业评价上做了一些改革。近四年这门课的考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考试方式单一僵化,没有把知识的考查贯穿

继续阅读

大学生时间管理状况及策略分析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也是之于每个人都公平的一种重要的资源,时间具有供给无弹性、不可替代和无法逆转等特性。时间管理是指“个体为有效利用时间资源进行的计划和控制活动。也即要在同样的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其目标是要使人们从被动地、自然地使用时间转到系统地、集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分配使用时间,从而进行高效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1]。大学生对时间管理得如何,直接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学业、心态与生活质量;长远而言,将影响其达成个人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可以为大学教育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设计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简易测试、课余访谈及查看学生时间日志等形式,了解有关时间管理的专题教学指导对他们的影响。

(二)调查对象以湖南农业大学选修了《大学学习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大一、大二学生为抽样调查对象。课堂中的简易测试涉及569人;课后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0份,有效回收率为92.5%(其中文科女生100人,理工科女生90人,文科男生56人,理工科男生124人);课余访谈学生20余人;查看学生时间日志152人次。

(三)调查时间本研究的调查时间为湖南农业大学的校选课《大学学习理论与方法》的授课期间。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其他调查途径所取得的数据不纳入统计分析范围,按照黄希庭等人提出的时间管理倾向概念[2],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对调查结果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时间价值感时间价值感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是指个体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稳定的态度和观念,对个体驾驭时间具有动力或导向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上有较强的时间价值感,能认识到时间是有限而且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大学学习时间更是对个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少部分的学生缺乏正确的时间价值感,这部分学生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足以说有部分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放纵,这必将导致他们大学学业不良乃至整个人生的失败(见图1)

继续阅读

浅析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与影响因素

摘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文章通过对粤西某高校495名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展开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有待改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和学习环境四个因素均对自主学习状况产生影响。进一步构建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学习结果最能预测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而学习环境不再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主学习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项之一。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知识每年以几何级的速度更新替换着,越来越多的知识、技能都需要依靠学习者本身自主去学习。然而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很多大学生每天上网娱乐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学习的时间[1]。大学生因荒废学业被学校劝退的新闻屡见报端,如山东大学劝退多名因沉溺游戏而未完成学业的学生,这表明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是一个亟须关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大力倡导自主学习,鼓励全民进行终身学习,构建一个学习型社会。在此基础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认为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业水平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全面提升。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和能力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以粤西某高校大学生群体为例,描述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探究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并辨明主要影响因素,为高校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一些参考。

二、文献回顾

(一)自主学习的界定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历来有诸多探讨。Holec对自主学习的界定比较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决策能力以及自我监控和评估能力[2],不过定义并没有涉及心理学的领域。Little则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一种心理关系问题,即一种超越、批判性的思考、决策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3]。曹盛华提出,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他们的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学习过程[4]。这与Little定义的内涵较为接近。我国学者庞维国则从自主学习维度和过程出发,其认为自主学习是能动的、有效的和相对独立的学习[5]。周炎根、桑青松进一步地对自主进行了解释:学生能够指导、控制、调节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与习惯[6]。在当前教育领域中,以齐莫曼的界定最具有代表性。其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7]。综上,本研究认为对于学生的日常实践而言,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最终体现在其对学习的时间规制上,通过对课外学习时间的运作,体现出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而这一行为上的主体性则是前述研究中的核心承载,其最能反映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因此本研究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外时间中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的行为。

(二)影响自主学习因素的相关研究国内外研究者们对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因素进行了较多的分析,如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思考力等因素会影响自主学习[8-9]。随着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认为应该从学习者个体和所处环境两个层面来分析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10-12]。如王田认为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内在因素(学习习惯、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和外在因素(教师与同辈群体、学习环境、社会文化),其中学习环境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最大[13]。王静琼等基于社会认知学派的理论,发现学习归因对有直接回归效应;学习环境适应通过学习归因这个中介变量影响自主学习;而自我概念对自主学习不仅有直接回归效应,同时还通过学习环境适应和学习归因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自主学习[14]。汪志君和张鲁冀认为自主学习受自我效能、学习动机、学习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15]。周炎根和桑青松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认为大学生自主学习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16]。但是这些量化研究缺少对人口统计变量的控制,故而在统计效力上值得存疑。因此本研究依托齐莫曼的自主学习理论,将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四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

三、研究设计

继续阅读

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质量路径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必然趋势,其为我国各行各业转型升级输送大量国际化人才。此文以某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中英合作)专业为例,对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存在问题、提升路径、成效对比进行了调研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就业质量;出国引导

引言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机制,整合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并探索创新融合管理制度,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熟知国际规则运作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适应和服务我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1]。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阐述提升就业质量的路径。

1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在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不难发现学生在就业市场优势不突出,甚至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外合作办学和毕业生发展起到了不小负面效应,也损害了学校育人目标和社会形象。

1.1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专业相对薄弱

中外合作办学,一方面受限于招生模式,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较非合作办学专业较低,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因此,专业教育往往收效有限;另一方面,合作办学专业受限于培养目标和课程容量限制,其教学内容往往是中外两个专业简单的交叉、删减和组合,因此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无法达到原有专业的教学计划目标。同时,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管理创新往往依托于相应环境下的实践实习,所以当前毕业生的语言能力较强,但是专业优势相对薄弱。

继续阅读

论学术教学提升本科生文献创新能力

摘要:当前理工专业本科生文献检索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存在诸多不足,相关课程教学效果有限。学术性教学是高等教育领域新兴的教学理念。本文基于对普通高校本科生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现状分析,结合实践,提出了学术性教学提升课程和培养质量的策略与方法,有助于唤醒本科生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术性教学;理工专业;文献检索;创新能力

一、前言

当前,国家对高校本科双创教育和毕业论文质量等特别重视,对当代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地方院校的理工类专业本科生而言,普遍缺乏针对问题查找收集文献的能力、缺乏归纳总结分类文献的能力、缺乏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缺乏规范学术写作的能力[1]。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与文献检索与写作相关的课程,但往往不是必修课,只有少部分本科生选修,即使选修的同学大多也只是侧重理论学习,考试靠死记硬背,不太重视这门课程,而授课教师一般不固定,且多数完全依赖多媒体照本宣科理论知识,缺乏对本科生学习兴趣的引导。最终,导致本科生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意识不强,对网络的使用多为娱乐消遣,文献检索与写作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在科研实践活动、毕业论文写作等方面存在思维水平低下、实践能力不足、逻辑思维不强、语言表达和组织水平较差等诸多问题。学术性教学是将教学理论、教学经验、教学实践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实践智慧,其作为连接教学学术和优质教学之间的桥梁,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7]。目前,全国高校正在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大力引进创新性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因此,深刻理解学术性教学的内涵和逻辑,对于从整体上激发课堂教学的学术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国内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受限于软硬件条件,离学术型教学的目标尚差很远。因此急需改革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学术性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理工专业本科生综合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本文在分析相关课程的现状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可能的教学改革途径。

二、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现状

文献检索与写作是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及毕业论文等学业活动的基础能力,只有具备了查阅文献、利用文献、学术写作等能力,才有可能获取、利用和加工研究信息。当前,社会对学术界的各种不端行为多有诟病,而本科生作为未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主体,如果不能掌握文献检索与写作基础,及蕴含其中的文献引用规范,对实验数据的客观分析和表述等,杜绝学术不端、将造成极大的隐患。然而,长期以来面向理工专业本科生的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现状不容乐观。(1)多数高校的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在大一大二开设,在他们数十门课程设置里,文献检索与写作通常做为非必修课程,学时较为分散,相对于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课时较少,所授内容难以让学生及时理解和掌握。(2)多数本科生仍然是从应试教育环境中走来的,创新性思维缺乏,习惯于机械式的学习,对偏学术和综合性的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畏难情绪大;同时,普遍存在茫然,无所是从的情况,对课程知识的接受性不高。而且,他们普遍认为等到大四撰写毕业论文时才会集中用到这方面知识和技能,有等待心理。(3)本科教学传统的灌输和应试教育模式,与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时代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相背离。鉴于该课程有其特殊性,对本科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研究意识和思维,在脱离科研环境下,本科生难以有效接受课程所授知识。而一旦到了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时,由于时间紧迫,很多同学即使意识到了课程的重要性,却失去动力去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技能,从而造成了诸如抄袭、肆意引用、逻辑混乱、生搬硬套等学术不规范行为[8]。(4)地方普通高校虽然经费有限,但普遍对图书馆的软硬件投入巨大,基本上都建成了中外资源丰富的馆藏网络资源[9]。然而,本科生对图书馆文献数据资源的利用偏低,更多得是利用图书馆的自习室准备考研等各种考试,或关注通识性或专业书籍,对不断更新的学术资源几乎视而不见,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5)大多数本科生在从事毕业论文之前,只能掌握百度等互联网搜索工具,少数在大一大二就涉入科研活动的学生,对文献检索与写作的理解,也基本限制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少数几个中文数据库,缺乏对外文数据库资源、专利等资源的检索和利用,学术视野狭窄,不能全面掌握研究信息。

三、学术性教学策略、方法与实践

学术性教学要达到教和学相得益彰的效果,重点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需要在课程设计、教学手段、教学反思等方面多加关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实现科教融合。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特殊性,要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必须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否则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强调学术性教学对提高理工科本科生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性,突出提升理工科本科生相关能力的急迫性,改革现有模式。通过对理工专业本科生学习状态和思维水平的调研,针对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现状,我们采取考察研究、讲座式教学、实例训练、分组研讨、系统分析等方法,通过借助教师的学术基础,强化课程内容设计的学术性和实用性,并积极组织在读硕士研究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本科生学习兴趣,探索出符合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的理工科本科生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的学术性教学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