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大学思想政治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过一句名言:“在行动中,要把不管是你自身还是任何其他人的人性都永远当作目的,永远不能只当作手段。”这就是道德的“绝对命令”,也可以说是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一原则与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可谓不谋而合。把人看成目的,这就像十七大报告里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字眼所蕴含的意义一样: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更加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贴近人的心灵。所以人本原则指导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尊重每一个有特点、有价值的生命个体,走进大学生的心理。新时期大学生的认知特征,从受教育者的视阈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提供了依据。因此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应针对大学生认知特征对症下药。
一、针对大学生认知价值性、理智性,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1.针对大学生认知导向的价值性,坚持整合一元导向。认知心理学认为,构成人类最基本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我们不妨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也对道德知识做一个粗略的层次划分。我们认为,在道德知识体系中,人们关于规则、正义、善恶、良心、荣辱的观念与认识应是陈述性知识的主要内容。这些“底线”的道德认识是个体日后形成关于具体道德事件分析和评判能力的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掌握的最高目标是形成和发展元认知知识,就道德知识而言,这种元认知的知识应该包括个体在综合了解道德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自主价值选择的自由境界。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备的陈述性道德知识和程序性道德知识为基础。据此,我们是否可以依据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对大学生的认知活动作出这样的解释:个体在道德发展过程中,需要基本的道德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与具有价值倾向性的认知导向密切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网络资源的高度共享,大学生认知导向的多元价值性更加突出,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应当坚持价值观教育的一元导向,在坚持主导前提下促进多样化的发展,保证价值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所谓一元价值导向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对大学生进行开放性和宽容性的价值引导。为此,一方面,要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兼顾本人、他人、集体、国家的四者利益,当四者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为重。另一方面,在充分了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方法进行价值评价,在开放与宽容之中加强价值的筛选和滤导,引导学生吸纳合理化程度较高的意识观念,缩短学生在学校中的理念价值与在社会中的经验价值之间的距离。
2.针对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理智性,注重启发道德思考。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强调的是教给学生吸收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这就等于在学生的心里培养了一位“老师”,随时可以告诉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知识和策略,就可以解决其学习中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认知策略水平越高,其思维的理智性也越强。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知识获取中逐步培养了自身的认知方式,具备较强的理性选择能力。仅靠思想政治工作者灌输的教育方式难以使学生接受并履行某种道德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与强化是一个道德信息接收、理解、加工等知、情、意、行的过程,涉及一种道德知识或规范的理性认同,以及由知识的理解到内化的机制,是由相互交错的复杂的思维系统的层次结构关系决定的。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道德认知方式从以往的以外部权威为主转向了以内部理性为主。“所谓道德思维,是指根据道德感知而进行的理性思考和推理,是对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性认识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理”的角度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学生掌握道德思维的艺术,而不是满足于对规范的表层灌输,要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信仰,使“知道-理解-信念”三个教育环节紧密相连。
二、针对大学生认知意义性、敏锐性,拓宽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1.针对大学生记忆活动的意义性,积极创设真实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的记忆就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大学生倾向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活动,即在新的学习材料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从而使其获得确定的意义。显然缺乏个体的理性理解和判断,道德规范只会是一种他律性和强制性的外在规范。如果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只是一种简单的、不稳定的工具性认识和记忆性认知,那就难以升华为价值性和观念性认知。怎样实现信息有意义加工呢?认知心理学依据概念、命题和图式予以说明,而它们三者的联系是用组块和序列来描述的。组块是由联结在一起的概念所组成的、序列是指组块排列的顺序。因此在学习某些信息组块以前先要掌握其他某些信息组块。当然,如果不按一定顺序,通过反复学习,也可以掌握任何信息,可是这种信息不可能与记忆中其他信息相互联系,因而是孤立的,很难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使信息的组块前后有序,其重要性并不是是否习得信息,而是因为它决定了在学习新的组块时能够激活的命题的质与量。意义性是根据学生能够形成的,把新信息与已有信息联系起来的命题的数量来测定的。因而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念认为要用例子来阐述信息,以增加其意义性。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融入其中,激发他们对道德信息的意义加工。情境的创设法有很多。可以从生活截取情境,直接就同学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开展情境教育;可以用画面再现情境,通过看图画、投影、录像等来再现学生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开展情境教育;可以将故事描绘成情境,通过叙述虚拟的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故事开展情境教育等。
2.针对大学生感觉知觉的敏锐性,大力优化校园环境。认知心理学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与学习具有情境性本质。其对人的文化适应的研究表明,人从出生直到生命的终结,都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观察和实践接收着他所处的各种社会团体的信念、行为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影响。由于这种文化适应的隐蔽性、复杂性和客观存在性,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所熟悉的一切不是外部教学的结果,而是周围环境文化的产物。因此,就必须关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环境,且设法净化这些环境。现实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环境并非一个完全适宜道德成长的环境。学校行政事务中的不正之风,教师中的一些不良教育观念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环境,校风、班风,作为动态呈现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现实的影响。真实情境的不道德作为知识形态作用于学生,他们更多的是在对真实情境的感知中学习的,而不是依赖于课本、依赖于教师的说教。因此,优化学生生活其中的自然真实的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我们要通过营造一个健康、明朗、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渗透。换句话说,就是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隐形教育的一种形式,它的突出特点是提升美的感知体验,是道德教育的审美渗透。马克思也说过,“人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社会生活的,而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美的事物、美的情境常常使人赏心悦目,身心愉快,并自觉约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激起大学生美的感知体验,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开启智慧。
三、针对大学生认知灵活性、多元性,锤炼思想政治工作艺术
摘要: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地有效展开有助于促进大学文化建设,充实大学文化内容,提高教学主体素质。因此,为促进大学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地有效展开,本文在明确大学文化内涵,分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可行办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文化;途径
一、大学文化内涵
大学文化是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实践形成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基本价值理念等。该文化内容指导着大学的基本文化活动,影响着学校的建筑风格、接受大学文化教育的学生的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等。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综合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来看,其主要表现为: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实践活动联系不足,与社会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性不足,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较强;再次,大学生本身的知识内化过程被忽略;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度关注政治统治效果和权威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多元化文化的认知形成。
三、大学文化视角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文化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完善大学文化的构成体系,促进教育主体素质的提升。首先,大学文化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内容发展方向相一致。大学文化需要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化、民主化、大众化为文化建设原则,在尊重党和国家领导权的基础上,从社会生活中汲取文化滋养,积淀先进文化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是为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党和国家现代化教育要求,明确大学生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和义务而形成的教育内容。思政教育工作的加强能够增强学生以及大学校园对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把握能力,提高先进文化的吸收能力,进而促进大学文化建设。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师教育方法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等。该教育内容与大学文化建设要求相一致,为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形成、精神文化发展等提供思想根基,促进个人在学术性更强、创新能力更高、资源优势突出的环境下获得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大学文化体系构成提供条件,同时促进大学文化体系的有效运行。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能够促进教育主体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学习引导个人思想变化,促进个人行为转化。大学文化以师生主体素质提升为目的,以民主、法制等为文化建设标准,重视文化对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作用。从该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文化共同致力于校园主体素质的提高,对个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论文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依据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从分析互联网的特点出发,探讨网络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开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对策以供商榷。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继2004年l0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之后,2005年1月又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意见和会议均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这就向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互联网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已深入到各行各业各角落。2005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4年底,中国内地上网用户为9400万,其中宽带网用户4280万,上网计算机4l60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网站数分别达到43万和66.9万,网民每周上网13.2小时和4.1天。据预测2005年中国内地网民的人数将达到1.2亿,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而1997年这一数字却只有62万,7年问增长了150多倍。在高校大学生上网率几近100%。可以说,21世纪的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个性心理、道德法制观念等都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应对网络化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网络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互联网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的便利和机遇。
(一)网络信息内容的广泛性和跨时空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空间得到空前地拓展。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需要大量的信息做支撑。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却是信息容量小,视野不够开阔,内容陈旧单一,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吸引力,大大减弱教育的实效性。而网络信息的传播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为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开放性环境和广阔的空间。网络信息的跨时空性主要是指信息传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天24小时都可以上网获取各种信息,不同高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相互交流探讨;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网络可以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合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可与政府机关、家庭、企业等相连,这为社会各界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二)网络信息速度的快捷性和即时性,大大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方面。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证明,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非常容易导致突发事件的产生和学生工作的失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所以,我们不但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力度,更应该重视加强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和学生、主要学生骨干与普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靠潜移默化、细致入微的说服教育,引导大学生,让大学生体会到学生工作对其自身的关心和爱护,自觉地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自觉地按照教育目标去发展和完善自身。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要做到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解决。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对学校的意见、对教学的不满以及心理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个学生的个体问题,这些是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的。如果我们对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学生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就会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学校的发展产生质疑甚至不信任,一些问题就会向恶性方向发展,给我们的教育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实际,正视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并积极进行解决,把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普遍的、随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是由于它是基于一定目的,有规律的教育活动,所以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教育引导为主,行政管理为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摘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组织者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主渠道与主阵地之间的关系,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里,有利于在深化辅导员德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深化思政课教学研究、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开拓新局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实践教学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教育大辞典»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两个概念分别进行了解释,再加上道德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从目前来看,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三个核心点,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同。三个核心点虽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德育。我们有时也把“德育”叫做思想政治教育,即“大思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让大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品德教育的任务是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
“大思政”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具体方法或模式,“大思政”描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然状态。在这种应然状态下,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学校的全部空间,渗透到学校的全部领域。高校德育大纲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形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等十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职员工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分工协作、团结统一的工作状态。从德育的三个组成部分来看,党团组织、思政课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的思想理论、政治教育,辅导员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品德养成、行为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深刻认识与处理好“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对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负有最大责任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组织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主渠道
摘要:高等学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中举足轻重的教育重任,事关青年人的成长与成才,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长治久安。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创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走过40年之际,纵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史,分析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总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的显著变化,并探析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中国梦
时代是思想的风向标,指引着行动的实现路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走过40年风雨历程的今天,我国已向新时代、新征程迈出强劲步伐。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成为主流声音,在新思想和新思维的不断迸发中制度更加完善、理论更加成熟、文化更加自信。党的报告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步入新时代,这个时代是鼓励创新的时代,是追求卓越的时代,是拼搏奉献的时代。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1]。伴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教育理念提升与改进,新时代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将瞄准教育形式的现代化与教育内容的特色化。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全党、全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关键时刻,必须要与时俱进,在变革中创新,在实践中前行。围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大学在设置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来展开,在新时代总目标的引领之下,紧紧扣住主要矛盾,以创新思维应对时代挑战,使得新时代新青年能够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事业。
1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成果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1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中国实现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和中国建造的奋进史。经过70年的砥砺奋进,经过70年的拼搏奋进,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事业正在革新创效的政策驱动下、以人为本理念的引领下,焕发出重质量、重创新、重人才、重发展的生动实践。党的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明确了新的历史任务、奋斗目标与战略部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出了更加明确的新蓝图。站在新时代、着眼新目标、面对新矛盾,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立足新未来、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果,必须深刻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历史性的变化,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中的角色与身份,在不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历史进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1.2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教育质量、规模、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也较之呈现出了更加明显的个人特点,爱国主义情怀高涨,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背景下的新一代大学生性格上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视野开阔,富有爱心,热心公益,关心社会,上进心十足。同时,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建设上,追求进步依然是时代最强音,在要求入党、为国家贡献力方面等趋势越来越明显。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多元化的方式来打造自己的成长之路,在不断提高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就业导向明确。正因为如此,高校大学生的成材率越来越高,一批接一批的人才不断涌现。在这其中,中华文化的五千年厚重积淀依然主导者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爱国爱家依然是时代最强音。在此之外,包容创新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意识构建的重要篇章[2]。不过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现象,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方面、在团队合作方面,仍然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以物质利益为前提,缺少精神成长;道德观念缺失,知行脱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时代大学生在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导致了集体主义精神的缺失,特立独行、追求个性的主导思维让他们把个人主义摆在首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的经济在40年的改革开放期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总量雄踞世界第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功利主义者。同时,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缺少主动思考、更愿意被动接受的情况。在过于追求成长速度的情况下,有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中出现了拜金、物资的情况,在就业选择中害怕吃苦,不注重专业对口。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情况越来越复杂,一些基本道德素养在这部分高知识素养群体中出现了缺失迹象。除此之外,由于受到一些错误潮流趋势的影响,极少数的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出现了消极的倾向,荒废学业,旷课早退等不和谐现象开始在校园中懵懂,也有极个别人逾越了法律的红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恶果。我们不难发现,经过70年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了鲜明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些消极的行为迹象给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丰富教育内容、延展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载体,着力提升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以期能够让当代大学生牢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殷切教诲,摒弃思想的消极因子,做伟大中国梦的卓越践行者。
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在新时代建设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环境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教育价值、校园环境以及大学生的自身情况等等,这些都与中国当前的国情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创新与实际工作更加相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实事求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全面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做新时代的新青年。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问题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教育价值、大学生自身情况、高校教育环境等等方面。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不断地深入人心,不断地在我国的高校中得到发展和延伸。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要带领全体大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实事求是,勇于担当,联系社会实际,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做有担当、有思想、有创新、有进步的“四有”青年。
一、当代大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制度性和内涵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校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含义,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为目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养,以全社会的有序性和理论性为发展目标。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凝聚成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上下求索”的智慧结晶,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慧果”,是全国人民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导向。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核心成果。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用坚定的理论自信和战略自信来展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并将这些成果提升至更高的层次,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大学生要在思想教育涵养上下功夫,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内涵,要在学生间发展更为和谐的沟通机制,促进和谐沟通,并对社会协调性进行调整,以规范的秩序运行。同时,要坚持高举公平、文明、友爱、诚信、平等的旗帜,深入普及到大学生中,让他们充分体验社会与校园的和谐环境,努力平衡社会与学校的不平等性,通过增强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来促进社会、学校的和谐发展,并将这些思想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为了实现自身能力、自身理想而奋斗。最后,新时代、新征程提出了新理念、新任务。大学生要认真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认识新时期历史地位的意义和内涵,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步骤,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紧紧抓住党在新的历史使命中的总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协调、改革发展的稳定,在高校工作中致力于学习与思想教育工作的平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前行做出贡献。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向灌输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大学生思想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点内容,深刻认识其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准确把握其评估的范围和原则以及评估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对于揭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促进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英文摘要】Effectivenessevaluationofideological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isanimportantaspectandcontentsofthethoughteducationevaluation.Todeeplyacquirethenecessityandpossibilitiesoftheevaluation,accuratelygraspthestandardandtheindexsignsystemsofthescopeandprinciplesofthevaluationareofgreatimportancetoexposethelawoftheideological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promotetheeducationactivityandraisethepertinenceandeffectivenessoftheideologicaleducation.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引起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动态评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效果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范围和原则、标准和指标体系,既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1]。这就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指各级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教育科研等专业机构及学校等主体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法规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科学手段、形式和方法对评价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状况和成效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及其相关的行为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判,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核心内容,其本质在于“价值估计,”[3]。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国家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否达到,教育任务是否完成,教育内容是否科学,教育方法是否合理,教育组织形式是否有效,大学生是否发生了预期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变化等,这些都有一定的客观尺度,都是能够进行评估的内容,而且必须进行评估才能进一步反馈和预测。